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

时间:2019-05-15 05:2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

第一篇: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

《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

国土资规〔201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通信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商务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大决策部署,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推进“互联网+”行动,发展电子商务,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支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出以下用地意见:

一、加大新供用地保障力度

(一)优先安排新产业发展用地。依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相关服务指导目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鼓励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政策要求,各地可结合地方实际,确定当地重点发展的新产业,以“先存量、后增量”的原则,优先安排用地供应。对新产业发展快、用地集约且需求大的地区,可适度增加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二)明确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类型。国家支持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项目,属于产品加工制造、高端装备修理的项目,可按工业用途落实用地;属于研发设计、勘察、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环境评估与监测的项目,可按科教用途落实用地;属于水资源循环利用与节水、新能源发电运营维护、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中的排水、供电及污水、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理以及通信设施的项目,可按公用设施用途落实用地;属于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通信设施除外)、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经营服务项目,可按商服用途落实用地。新业态项目土地用途不明确的,可经县级以上城乡规划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论证,在现有国家城市用地分类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标准予以明确,向社会公开后实施。

(三)运用多种方式供应新产业用地。新产业项目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供应。鼓励以租赁等多种方式向中小企业供应土地。积极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方式。出让土地依法需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的,在公平、公正、不排除多个市场主体竞争的前提下,可将投资和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的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产品品质要求作为土地供应前置条件;以先租后让等方式供应土地涉及招标拍卖挂牌的,招标拍卖挂牌程序也可在租赁供应时实施,租赁期满符合条件的可转为出让土地。

(四)采取差别化用地政策支持新业态发展。光伏、风力发电等项目使用戈壁、荒漠、荒草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对不占压土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用地部分,可按原地类认定,不改变土地用途,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时作出标注,用地允许以租赁等方式取得,双方签订好补偿协议,用地报当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对项目永久性建筑用地部分,应依法按建设用地办理手续。对建设占用农用地的,所有用地部分均应按建设用地管理。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移动通信基站等用地面积小、需多点分布的新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可采取配建方式供地。在供应其他相关建设项目用地时,将配建要求纳入土地使用条件,土地供应后,由相关权利人依法明确配套设施用地产权关系;鼓励新产业小型配套设施依法取得地役权进行建设。

二、鼓励盘活利用现有用地

(五)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传统工业企业转为先进制造业企业,以及利用存量房产进行制造业与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现有制造业企业通过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调整用地结构增加服务型制造业务设施和经营场所,其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原总建筑面积15%的,可继续按原用途使用土地,但不得分割转让。

(六)支持生产性、科技及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原制造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整体或部分转型、转制成立独立法人实体,从事研发设计、勘察、科技成果转化转移、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研发及知识产权、综合科技、节能环保等经营服务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七)鼓励建设创业创新平台。依托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的开放共享互动创新网络平台,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建设的产学研结合中试基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可继续保持土地原用途和权利类型不变。按照国家加快构建众创空间的要求,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小企业创业基地、高校、科技院所等机构,利用存量房产兴办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八)支持“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在不改变用地主体、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开发互联网信息资源,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融合业务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满,可根据企业发展业态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是否另行办理用地手续事宜。

(九)促进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科研机构转制为产业技术研发企业,其使用的原划拨科研用地、生产性建设用地,可按国有企业改制政策进行土地资产处置,对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可采取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方式配置土地。

三、引导新产业集聚发展

(十)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产业在现有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高新区、经开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要发挥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引领作用。支持以产业链为纽带,集中布局相关产业生产、研发、供应、上下游产品服务项目及公共服务项目。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集聚发展。国家在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及技术改造基建专项、工业转型升级等资金安排上,对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中的重点企业予以支持。

(十一)有效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空间。鼓励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多层工业厂房、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供中小企业进行生产、研发、设计、经营多功能复合利用。标准厂房用地按工业用途管理,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实行只租不售、租金管制、租户审核、转让限制的,其用地可按科教用途管理。创办三年内租用经营场所的小型微型企业,投资项目属于新产业、新业态的,可给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补贴。鼓励地方出台支持政策,在规划许可的前提下,积极盘活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

(十二)引导土地用途兼容复合利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按照用途相近、功能兼容、互无干扰、基础设施共享的原则,会同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有助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兼容性地类和相关控制指标。经市、县国土资源会同城乡规划等部门充分论证,新产业工业项目用地,生产服务、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15%的,可仍按工业用途管理。科教用地可兼容研发与中试、科技服务设施与项目及生活性服务设施,兼容设施建筑面积比例不得超过项目总建筑面积的15%,兼容用途的土地、房产不得分割转让。出让兼容用途的土地,按主用途确定供应方式,在现有建设用地上增加兼容的,可以协议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十三)推动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单一生产功能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可按照统一配套、依法供应、统筹管理的原则,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建设用地用于商品零售、住宿餐饮、商务金融、城镇住宅等建设,推动相关区域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

四、完善新产业用地监管制度

(十四)建立政策实施部门联动机制。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前,应征询相关部门意见。发展改革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商务等部门及开发区管理机构,研究提出新产业和新业态项目的用地需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土部门提出用地布局、协调土地供应和建设时序意见。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现有建设用地过渡期支持政策以5年为限,5年期满及涉及转让需办理相关用地手续的,可按新用途、新权利类型、市场价,以协议方式办理。对需享受政策的市场主体,投资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项目符合条件证明文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后执行。加强过渡期满政策执行监管,防止以任何名目改变政策适用期。

(十五)建立共同监管机制。对于投资和产业主管等部门提出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产品品质要求作为土地供应条件的,在土地供应成交后,提出关联条件部门应当要求土地使用权取得人提交项目用地产业发展承诺书,作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订土地供应合同的前提条件。提出关联条件部门应对承诺书的履行进行监督,并适时通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项目竣工投产达不到约定要求的,各相关部门应按职能分工依法依约进行处置。对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兴办的新产业、新业态项目提出证明文件部门,应对项目经营方向进行监管。在工业、科教用地上建设或兼容的研发场所,允许转让、出租的,受让方、承租方投资项目所属产业应符合研发场所允许布局产业要求,不符合的,应按商服用途办理补缴土地出让价款手续及相关变更手续。

(十六)建立定期核验评估制度。签订、接收项目用地产业发展承诺书、土地供应合同、划拨决定书及提供项目符合用地支持政策要求证明文件的政府相关责任部门,应按法律文书约定、规定的事项,定期进行核验评估。对不符合用地支持扶持政策的,应及时终止政策执行;对需承担违约责任的,应依法依约追究责任。对符合相关规定、约定且需办理后续用地手续的,应及时办理。

本文件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八年。

第二篇: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政策的意见

《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用地政策的意见》解读

2015-09-18 | 来源: 土地利用管理司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日前,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印发了《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5号)。这一文件的出台,是国土资源部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主动作为;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认真履行国土资源职责新定位,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的重大举施。文件的实施,将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出台背景

(一)落实新要求。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要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动科学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下发文件,对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中国制造2025》、发展信息产业新业态、“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新产业、新业态做出了系统部署,这些都对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全面统筹落实。

(二)适应新需求。新产业涉及行业众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相关服务指导目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战略性新兴产业7个重点产业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359个类别、3100项产品与服务。调研显示,新产业新业态在用地上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用地布局以园区集中模式为主,且普遍呈现出产学研密切合作、高度融合的特点;二是研发、制造、服务活动融合度高,多种用地类型混合,功能密不可分;三是以研发、高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高端技术型人才,对工作环境要求的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明显;四是新产业、新业态中的中小微企业多,一般需要经历“研发—孵化—产业化”的过程,用地期限存在不确定性;五是新产业、新业态中的企业和项目,在不同发展时期,用地规模大小不一,阶段性特征明显。基于以上特征,为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在坚持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国土要求下,进一步改革创新,完善土地政策,适应产业发展新需求。

(三)履行新定位。2014年,国土资源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确立了“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职责新定位,要求努力把握新常态给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观念上要主动适应,认识上要尽快到位,方法上要抓紧改进,工作上要更加得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新路,围绕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迈向中高端水平目标,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服务宏观调控、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因此,研究制定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用地支持政策,成为国土资源部认真落实中央产业发展新要求、主动适应产业用地新需求、全面履行职责新定位的一项重要具体措施。

二、加大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支持力度

(一)积极保障新产业发展用地。新产业、新业态是竞争高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关键。确保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是国土资源管理职责所在。因此,文件重点提出三项用地保障措施。一是明确保障范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对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文件提出,不仅要重点保障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新产业用地,对于今后国家鼓励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各地也可结合地方实际,纳入重点保障范围。二是优先安排新产业用地供应。以“先存量、后增量”的原则,优先安排新产业用地供应。对新产业发展快、用地集约且需求大的地区,可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三是明确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类型。对于典型类型的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项目,文件明确了其落实用地的土地用途。对于土地用途不明确的,文件设计了工作程序,可由县级以上城乡规划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论证明确新业态项目土地用途,在现有国家城市用地分类的基础上以制定地方标准的形式予以明确,并向社会公开后实施。

(二)多种方式供应新产业用地。为适应新产业中小企业多、起步阶段竞争力弱、用地期限不确定及在不同发展时期用地规模差别大等特征,文件在土地供应方式方面提出了差别化支持措施。一是鼓励以租赁方式或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土地,租赁方式有利于减轻中小企业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的资金压力,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有利于较好适应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有一定竞争实力但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的新产业企业的用地特点,也有利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实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项目,需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的,可在租赁供应时实施招标拍卖挂牌程序,租赁期满符合条件拟转为出让土地的,根据《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可以协议方式办理出让手续。二是在坚持发挥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土地供应的政策引导作用,允许在不排除多个市场主体竞争的前提下,将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产品品质要求作为土地供应前置条件,同时加强对相应前置条件落实的监管。

(三)差别化保障新业态用地。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新业态的多样化用地需求日益旺盛。对此,依据相关法律和国务院规定,文件提出了政策措施,引导光伏、风力发电等产业项目使用未利用土地;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移动通信基站等用地面积小、需多点分布的新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用地,除支持采取配建方式落实用地外,文件还将依法设立地役权作为一种重要的用地方式予以推行。地役权作为《物权法》确立的用益物权,充分体现了市场配置、节约集约原则,操作简便易行,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文件中首次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此次予以了进一步推广。

(四)鼓励盘活利用现有用地。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有企事业单位是重点;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盘活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是重点;从众创空间建设实践和国家政策要求看,主要利用现有房产、土地是重点。因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发展生产性及科技服务业、鼓励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实施“互联网+”计划、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等重大决策部署,依据国务院支持服务业、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用地政策,对盘活利用现有用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政策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对传统工业转为先进制造业或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工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整体或部分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兴办创客空间、发展“互联网+”业务的,给予其使用的现有土地用途和权利一定的转换过渡期,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平稳过渡。对依托国家实验室等现有科研设施构建创新平台的,因其属于现有设施开放和高效使用,主体功能未发生变化,允许其继续保持土地原用途和权利类型不变。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既属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属于事业单位改制的重要内容,因此允许其按国有企业改制政策进行土地资产处置。

(五)引导新产业集聚发展。集聚既是新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方式,党中央、国务院有明确要求,地方有广泛实践。文件据此进一步提出了政策措施,对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的重点企业,在科研项目等资金安排上予以支持,支持以产业链为纽带集中布局新产业;通过集中规划建设生产和研发用房、给予租金补贴、鼓励盘活存量房产等途径,满足中小企业创业经营场所需求,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空间;适应新产业发展需求,借鉴国外经验,总结地方实践,允许工业用地兼容一定比例的生产性服务设施、科教用地兼容一定比例的科技和生活服务设施,发挥土地复合利用效益;根据新型城镇化要求,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走向产城融合,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营造便利、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三、完善新产业用地监管

(一)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政策的落实,部门联动是关键。文件重点提出两项措施,一是为确保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新供用地落实,进一步细化了土地供应计划管理方式,明确由投资、产业部门提出新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城乡规划部门提出用地布局、建设时序意见,国土资源部门编制和落实土地供应计划;二是为提高过渡期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准确界定政策适用对象,由投资和产业部门提供证明,作为国土资源部门执行政策的依据。

(二)建立共同监管机制。为确保土地供应后和过渡期政策实施后,用地单位能够严格执行与土地利用相关的产业发展要求,文件重点提出三项措施,一是土地供应时提出产业类型等相关要求作为供应条件的,土地成交后,提出要求的部门应要求土地使用权取得人提交项目用地产业发展承诺书,并对承诺书的履行进行监督;二是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兴办新产业新业态项目的,由提出证明文件的政府部门对其经营方向进行监管;三是明确监管方式,通过建立定期核验评估制度,切实履行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

第三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最早是在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当时他还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他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专业人士”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历练中培养成长的。“双创”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另一方面,采取包括“双创”在内的各种方式,允许和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随着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业界学界纷纷响应,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不过也有少数观点认为,创新创业存在一定的成本和风险,总的来说还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事,不宜在全社会广泛号召动员。实际上,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在实践中也已被证明是错误的。

一方面,“双创”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要使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市场参与者、灵活高效的调节机制和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无论是大众创业,还是万众创新,都少不了一个“众”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经济体而言,如果只有少数市场主体参与,显然难以满足全国统一市场的需要。许多地方经过发展认识到,“活力增长财力,人气带来财气”。推进“双创”,既可以在最大范围内推动人财物等各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更可以倒逼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实现改革突破,最终提升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

市场如果死气沉沉终究难以为继,因此,必须根据经济规律不断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让经济“活起来、动起来”。鲶鱼效应也好,蝴蝶效应也罢,都是通过关键环节的突破,最终带动面上的变革。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回旋余地大,经济基础较好。“专业人士”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历练中培养成长的,“双创”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

另一方面讲,“双创”也是践行群众路线、满足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愿望的必然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参与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采取包括“双创”在内的各种方式,允许和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双创”中有挑战更有机遇,既会滴下辛勤的汗水,也有望迎来丰收场景。人们如今所熟知的阿里巴巴等世界级互联网企业,也都是数年前从草根起家,不断坚持创新创业成功的。

更为难得的是,各种新兴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让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近年来,宽带网络速度大幅提升、移动通信终端广泛普及、生产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众筹等新的商业形态有助于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分享机制,这让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有了广阔的平台施展拳脚。

今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将近5个百分点;网上零售额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上半年增速将近40%;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的增长速度也都大幅增长。实践证明,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双创”为稳增长、防风险、扩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支竹篙耶,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广阔前景值得期待。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李克强总理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强化服务改革必须跑出加速度,这是政府的应尽职责,我们不仅要简政有力,把该放的放到位,更要在监管和服务上下功夫,持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释放中国经济的无限活力。当今时代,创业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而是多数人的机会,要通过“双创”使更多的人富起来,实现人生价值。对创新创业的呵护和扶助,是最现实、最长远的发展之道和惠民之策。要使各类孵化器不当盆景,而是做苗圃成基地,为初创企业解燃眉之急,筑发展基础,让破土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还能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的良好结合。

第四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如何从理论和现实层面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怎样从实践层面释放创业创新活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我们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进一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今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这是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结果,符合当今世界发展实际和创新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后来,创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主要有两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相对于创新理论,创业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一般认为,创业是指一个人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主要标志和特征是创建新企业或新的组织。创业不仅仅局限于创办新企业的活动,在现有企业中也存在创业行为。创业者既可以指新创企业的创办人,也包括现有企业中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在经济学界,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而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但创业和创新也是有所区别的,从现有的经济理论和研究看,创新更加强调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著名的是经济学家索罗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定量测算。而创业的内涵更丰富,不仅有创新的内容,还涉及就业和社会发展以及公平正义。

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民素质、基础研究水平、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但核心是人的因素,关键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推动创新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创新,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创业创新基因。就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要大力推动创业企业发展,强化企业作为创新发动机的作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把创业、创新与人、企业这几个关键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突出要打造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突出要打造就业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仅突出精英创业,而且突出草根创业、实用性创新,体现了创业、创新、人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总要求,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为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新天地。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映了人类创新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创新创业究竟应由哪些人来干,如何选择创业者,政府应该干什么,这些是我们在推进创新创业发展中常常碰到的问题。现在,有的人认为,创业是少数“天才式”人物的事情,必须具备这样那样的素质和条件。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区。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比如,蒸汽机革命中许多重大技术都是由技工发明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后,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一大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万向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此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又有一大批科研人员和国有企业职工“下海创业”,使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华为、联想、海尔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这其中许多都是“草根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且,现在来看,许多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草根”完成的。

因此,推进创新创业必须要改变“选运动员”的方式,应在全社会高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创业的大潮,使大量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中脱颖而出。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实现途径

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科技人员的骨干中坚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要依托“互联网+”平台,集众智搞创新,厚植科技进步的社会土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塑造我国发展的竞争新优势。要把科技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融合起来,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和科技基石,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使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包括新创办企业和现有企业的创业创新,不断为企业这部创新发动机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汇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初创企业不断涌现和规模化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初创企业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重大技术和发明的商业化最初都是由这些企业完成的。同时,初创企业也是就业增加的引擎。据美国一个最新的分析报告,近年来在美国新增的20%就业中创业企业占3%。正是那些创业者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前,也正是那些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业者,推动着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解决我们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健康等重大挑战。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创业创新。对创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尽管许多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但创业也可以在现有企业内部进行。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更需要弘扬创业精神才能赢得更多的利润和企业长久的发展,大企业由于具备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是创新发展的“野战军”,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大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中小企业使创新产品快速实现商业化,还表现为大企业本身可以培育、孵化出许多小企业。从我国看,目前许多大企业也正在积极推进创业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腾讯、金发科技、达安基因等大型企业围绕全产业链需求,有针对性地创办孵化器,孵化培育了大量科技型创业企业并形成集聚效应。海尔提出要把企业员工由原来的雇佣者和执行者,变成创业者和合伙人,大力推进企业内部“自创业”,实现企业由出产品到出创客的转变。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进供给创新的重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综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对要素投入侧和生产侧的重大改革、关键性改革。核心是要通过推进金融、土地等要素改革和生产端的改革,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焕发企业家精神,创造出能够激发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新需求,开拓新市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最重要的是通过政府体制改革,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大幅增加有效供给,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又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当前形势下,要紧紧围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大力推进政府监管、投融资、科技体制等关键环节和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比如,要围绕培育小微企业和促进大企业创新,大力推进投融资和资本市场的改革,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大力推进能源电力、物流等体制机制改革,着力降低创业创新成本。要“放水养鱼”,推动财税体制结构性改革,降低小微企业的税负水平。在生产侧方面,要放开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开放,使更多新企业公平进入,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作用。要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创业创新,鼓励广大企业职工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工艺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要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迅猛发展趋势,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加强人才、技术、金融等要素支撑,着力营造有利于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商业化的良好生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杰出科学家、发明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充满梦想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获得成功,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篇: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发展新常态

北纬37度数字影像技术工作室.让中国CG行业更简单

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新常态

王东方

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形态。就是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创业创新、创享财富、共享财富。众 与 创 的结合,是对经济增长规律认识的不断变化,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揭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升级、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支撑。

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深刻变革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转换。其内在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要素投入的创新区动力减弱,高消费、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发展方式思维难以为继。大力推进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实现众创发展是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战略的抉择,往往具有阶段性、历史性特点。从党的十二大上提出: 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到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的资源配置齐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随着发展阶段与经济形式的变化始终在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迅速发展,产业链条更加灵活多变,创业创新不断加快。世界主要国家都在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我国只有大力推进众创发展,真正地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在 北纬37度数字影像技术工作室.让中国CG行业更简单

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众创发展是我国发展阶段过程中的深刻变革,是以广大人民群为创新 创业的主体。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发展形态的深刻转型,是中国经济社会包括 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在内的全面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内,众创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从而为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当前,大力推进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走众创发展之路,众创发展之路,已形成社会共识。以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代表的众创发展的日新月异,大众创客不断涌现,众创空间迅速扩展。涌现出一批便利创业创新的示范基地,但是要清醒的看到,众创发展仍然面临着体制机制障碍。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市场自组织功能受到抑制,形成众创新形态,需要激活市场主体和创造力,放大自由创客发展空间,让市场机制自主选择、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功能更显性化、更加强化。只有这样我国经济发展才能转变为自主创新,创新发展动力才能源源不断,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有了真正的坚实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作为创业型、创新型为主体的小微企业,尽管这些小微企业的企业规模小、数量总体上庞大,对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贡献巨大。但由于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政策传导性缺乏有效载体,导致用以扶植政策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市场缺乏 热情。

融资体制改革滞后,融资市场体制尚不健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的小微企业发展离不开融资。根据一般市场规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自然会催生相应的市场供给,但由于我国中小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发育缓慢、制度规则不规范,服务 北纬37度数字影像技术工作室.让中国CG行业更简单

小微企业对接过少、匹配欠缺、效率过低,小微市场融资需求缺乏基本的市场机制支撑,面向小微企业融资的激励政策也因缺乏载体而效率低下。总体上看,我国的融资市场并没能为众创提供足够空间。具体从资金需求方看,大量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不规范、财务不健全,规章制度不明确、缺少可抵质资产、信息不透明等问题,获取市场融资困难。从资金供给方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善于搞 批发、不善于搞 零售,客户主要是规模以上(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大企业,缺少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风险揭示机制和融资工具。从资本市场渠道来看,目前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的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区域性产权和股权交易所,以及中小企业债券市场门槛仍然过高,绝大多数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微小企业难以企及。虽然近些年民营资本支撑的小贷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正逐步形成新的金融业态。但由于体制上的障碍和监管方式滞后,抑制众融新业态的发展,没有与实体经济的众创形成有效对接。从支持政策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财务部、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出台一系列政策,成效明显,但在落实过程中一些地方仍存在政策使用成本过高、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政府服务依然缺位,简政放权只是基本前提。简政放权是减少对实体经济 众创 发展的体制制约 无疑是打造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发展新型态的一个前提。目前,简政放权已取得明显成效,北纬37度数字影像技术工作室.让中国CG行业更简单 北纬37度数字影像技术工作室.让中国CG行业更简单

下载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

    **县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 实施意见 (讨论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言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甘孜州委办公室、甘孜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协甘孜州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16年度协商计划〉》精神和州政协年度工作重点安排。甘孜州......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方案

    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紧扣中心任务,发挥实质作用,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以下简称非公组织)党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当前,全县各条战线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心得体会

    创新驱动战略学习研讨交流材料 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增强发展动力社会活力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基本方式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新......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09-22 04:22:39) 话题 缘起 最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致开幕辞时,提出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形成“人人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倡议书

    按照市委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总体安排和部署,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已经全面展开。这项活动对于推进“两大战略”、建设“四个荆门”具有重要意义,为全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DOC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

    钢城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钢城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调研材料(就业办) 一、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做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以来,钢城区人社局在促进大众创业方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