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00米跑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效果的比较研究
400米跑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效果的比较研究
黄执赖
【摘要】:400米运动项目特点及各阶段的训练任务与要求,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特点,制定训练计划,选择有较训练方法手段,恰当安排训练负荷强度与运动量。
【关键词】:400米、训练计划、训练方法
400米跑是一项要求较高的速度体能类项目,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速度耐力,我国运动员在此项目上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反映在对此项目研究不深,所 以在训练过程中,应遵循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合理而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量和强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结合400米运动项目特点及各阶段的训练任务与要求,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特点,制定训练计划,选择有较训练方法手段,恰当安排训练负荷强度与运动量。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主观性和盲目性,本文认为应选用科学的训练手段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素质—速度耐力.。
本人多年负责带队高三体育考生的训练工作,我校凌立彪同学400米专项考生历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参加市、县级比赛成绩较好,成绩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标准。
尽管每个教练400米的训练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是都有达到最好成绩的共同规律。现在我校高三体育考生选400米专项的成绩取得比选其他专项成绩好,是因为我训练方法有其特殊之处。现谈谈我对400米跑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效果的比较及研究以下.以期共同提高训练的成效,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在400米跑训练中要理解认识间歇训练法及重复训练法的类型及应用特点
1、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间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使运动员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糖酵解与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和发展性训练方法。
(1)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糖酵解供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是提高体能类速度性和耐力性运动项群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之内);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每分190次左右;间歇时间极不充分,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与力量耐力。(2)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以及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该训练方法的特点是对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来讲,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约在100~30秒钟)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10%~5%,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80或170次左右即可,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为依据,运作结构前后稳定。(3)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
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下的运动强度以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是适用于需要较高耐力素质的运动项群的训练工作.其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负荷时间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为160次/分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
2、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在训练中通过同一动作或同组动作的多次重复,经过不断强化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通过相对稳定的负荷强度的多次刺激,可使机体尽快产生较高有适应性机制,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构成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因素有:单次(组)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及每两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休息的方式通常采用静止肌肉按摩或散步。
重复训练法的类型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将重复训练法分为: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法方法和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三种类型。(1)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
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普遍适用于磷酸盐系统供能条件下的爆发力强速度快的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的训练.其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短(约在30秒内),负荷强度大,动作速度快,间歇时间充分,单一动作或组合动作的各个环节前后稳定.可有郊地提高负荷强度及技术动作的熟练性规范性和技巧性;有郊地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能和供能能力;有郊地提高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2)中时间重复训练的应用
中时间重复训练训练方法普遍适用于糖酵解供能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和素质的训练.其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应较长,通常为30秒~2分钟;练习时,负荷时间可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或负荷距离;负荷强度应较大(负荷心率应在180次/分以上)并与负荷时间呈现负相关性;单一练习动作的各个环节或组合技术的基本结构应前后稳定;能量代谢主要由糖酵解供能系统完成;间歇时间应当充分.可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储能和供能能力以及糖酵解供能为主条件下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3)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
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主要适应于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系统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素质的训练工作.其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过程的负荷时间更长,通常在2~5分钟之间;通过练习可有效地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无氧、有氧混合代谢的能力。无氧、有氧混合代谢状态下的速度和力量耐力,实践中证明,长时间训练方法和间歇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法和变换训练法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训练效果。
二、通过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的比较后制定出400米专项 的训练方法。
1、注重高三体育考生400米专项的选材。
因为高三的体育考生一般是半路出家的体育爱好者,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所以在选材方面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要具备两个条件:
(1)、途中跑的平均成绩要相当于200米最好成绩的94%;
(2)、步长要相当于考生身高的0.3(女考生的为身高的0.2)
2、提高全程步长能力的主要训练方法与手段
(一)发展髋、膝、踝三关节肌群的基本做功能力和柔韧性
(1)、利用髋、膝、踝三关节肌群的专门力量练习器进行伸屈练习。
(2)、弓步走,原地上下跳箱,台阶走,高抬腿走,直膝提踵走等。
(3)、悬垂或仰卧举腿,俯卧上 下打腿,原地单腿蹲起,站立或坐姿提踵等。
第(2)和第(3)两类的练习手段可以徒手或负重进行,关键是要结合专项技术动作要求,保证练习技术动作的正确性,不要盲目加大难度和强度。各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练习可融入上述手段中一起进行训练,重视练习动作的幅度和协调,比单纯的柔韧性和灵活性的练习效果要好得多。
(二)发展髋、膝、踝三关节肌群的快速力量和快速力量耐力
(1)站立支撑屈髋抬腿或伸髋扒地(使用专项力量练习器或橡皮带)。
(2)徒手或轻负重的快速单腿蹲起,徒手或轻负重的快速弓箭步走(计时、计步)。
(3)双腿或单腿的连续跳台阶,助跑的跨步跳或单足跳。
(4)直膝连续跳深,直膝跳上或跳下台阶等。
此类训练课的作用一定要明确,如果以发展快速力量为主,应选择重复训练法,负荷刺激的持续时间控制在8秒以内。如果发展快速力量耐力,主要采用间歇训练法,负荷刺激时间保持在25秒以上。但无论发展哪一种力量素质,对运动员完成练习动作时的速率和幅度均有所要求,否则难以达到以增大全程步长、提高后半程速度为目的的力量训练效果。
3、发展400米专项力量耐力
(1)、间歇跑(200米+200米)×3~5组(练习间歇1分,组间歇6~10分)。练习要求:第一个200米为自然跑,第二个200米重点突出步长。定出相应的步数指标,随后再固定步数,逐渐向加快步频方面转换和过渡。
(2)、间歇跑(300米+300米后蹬跑)×3~4组(练习间歇1分,组间歇10~15分)。练习要求:100米后蹬跑计时、计步。
(3)、间歇跑(100米×4)×3~5组(练习间歇1分,组间歇8~10分)。练习要求:准备期的前半段在沙地或软道上进行,准备期的后半段转入跑道,计时、计步。
(4)、上坡变速跑150米×6×2~3组(练习间歇1.5分,组间歇5分)。练习要求:上坡快跑,下坡慢跑。适用于准备期的前半段,后半段转入跑道上进行,上坡跑变更为计时计步的后蹬跑,150米×3×2组。
(5)、拖轮胎跑200米×3×2~3组(练习间歇5分,组间歇10分)。练习要求:200米跑计时、计步。
4、发展400米专项速度耐力
(一)用跑的速度发展糖酵解无氧能力
采用100~150米反复跑进行训练,其强度应接近本人的最快跑速,间歇时间以1分10秒~1分30秒为宜。开始时,跑的次数不要过多,以10~15次为好。随着运动员对负荷量逐渐适应,在血乳酸不明显增加的前提下再增加重复次数或缩短间歇时间。
(二)用“短距”或“长距”跑发展糖酵解无氧能力
目前,由于对糖酵解维持肌肉快速运动的时间问题持两种不同看法,一种为40秒左右,另一种为1分30秒左右,因此,在选择跑段时就有所不同。
(1)、对前者,可通过90%~95%强度的200米反复跑进行训练,重复8~12次,间歇时间以2分30秒为宜。
(2)、对后者,可采用85%~90%强度的600米反复跑进行训练,重复3~5次,间歇4~5分。
我认为,上述两种跑段以前者为佳。因为200米是以无氧乳酸为主的短跑项目,其氧债值与400米跑的氧债值基本相近。再从神经肌肉的用力性质看,200米跑比600米跑更接近400米跑的技术特点和速度要求,更能提高兴奋强度以及与抑制相互交替的速度。此外,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分析,200米跑运动员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小,训练中更能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练习积极性,对提高训练质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用梯形组合跑发展糖酵解无氧能力
(1)、(50米+100米+150米+150米+100米+50米)×4~8组。
(2)、(100米+200米+300米+200米+100米)×3~5组,每个段落跑完后走同样的距离作为间歇。
这种组合跑训练应逐步提高强度要求,使乳酸逐步达到最高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机体各器官特别是神经系统适应高浓度乳酸堆积的刺激深度,有效地提高糖酵解无氧能力。
5、发展400米专项有氧能力
(一)、越野跑:用4~5分钟1千米的速度(不要太快)跑30~40分钟(脉博达到150~160次/分钟)。
(二)、法特莱克:跑30~40秒+慢跑45~90秒,3~4组×4。
(三)、用最大强度的60%~75%慢跑。
6、特别强调考生跑步时要善于正确进行呼吸
众所周知,400米跑是机体在缺氧条件下所从事的一项紧张活动。为了使体力在300米或350米以后不致耗尽,开始考生必须用最佳速度跑,而维持这一速度则必须从头到尾进行深呼吸的和有节奏地呼吸。呼吸时,深呼气自然就会深吸气,就会保障工作肌的氧气供给。
7、400米专项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机体在神经、肌肉高度紧张条件下进行工作的能力。因为,400米跑的考生的基本素质对比赛有高度的抵抗力。因此最大速度跑接近比赛跑的感觉。例如:3×300米,间隙10分钟。战术训练,前50米最大速度跑,接下来150米放松跑,最后100米男子不得慢于14秒,女子不得慢于16秒。或者2×450米,重点放在后50米,间隙15分钟。坚持这种训练方法,成绩会逐渐提高。350米最大速度跑,这里,重点是所有分段和后50米。
8、根据生化特点要进行恢复和营养的补充
根据生化特点得没有恢复就没有成绩的提高,这是一连锁反应。恢复是重要环节。针对400米跑的考生来说,主要是ATP—CP消耗过大,肌肉乳酸大量堆积造成的,这就必须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恢复。显然,好的恢复才有好的状态,有了好的状态,才能可能创造好的成绩。消除疲劳,合理膳食、合理营养是关键的,训练中对考生可以适量服用肌酸和健身饮。但要注意两点:
一、速度训练和肌酸服用量的合理安排。
二、服用期限不能过长,要不断检测身体内肌酸的饱和状态。9、400米跑训练中特别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处理好发展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的关系。虽然在400米跑中无氧供能占85.5%,但也不能因此忽视有氧训练,因为有氧能力是无氧训练的基础,因此提高最大吸氧量,发展有氧代谢能力,为以后的速度耐力训练奠定基础。
(2)、重视发展力量耐力的提高对速度耐力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采用较长距离的跳跃练习和跑的专门练习进行训练,如跨步跳100~200米×8~10组,垫步跳400~600米×4~5组,后垫跳300~400米×5~6组,高抬腿跳500米×4~5组,等等。
(3)、注意长短段落相结合在训练中要以短促长,以长带短,不断提高和改善无氧代谢能力,促进专项能力的提高。用短段落训练,以提高绝对速度,用长段落训练,旨在获得较高速度的前提下保持速度。因此,在跑段的安排上要注意两种供能系统的同步提高,在各个训练时期有所侧重。
(4)处理好量和强度的关系量是基础,强度是核心。在训练中突出强度固然重要,但强度的提高要建立在平均强度提高的基础上,防止盲目追求突出强度,即在一定量的前提下提高强度,这是训练成败的关键所在。
(5)、注意训练节奏适量的训练能使身体各器官和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如果训练负荷超量,3天后运动成绩开始下降,以后要用6天以上的时间才能使成绩恢复到原有水平。因此,要认真组织训练过程,注意训练节奏。如果每周安排2次速度耐力训练,每次训练后要用中小运动负荷进行调节,使心血管系统得到良好的恢复,避免出现过度训练或伤害事故的发生。
(6)、要控制好训练强度与密度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看,每当心率超过最大心率范围时,每分钟的心输出量就要下降。因此,训练中应把最大心率控制在180次/分左右,在下一次练习前要让心率恢复到120次/分。控制好400米跑的练习强度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可靠保证。
总之,400米专项训练要根据科学化的训练原则,正确进行指导。教练员必须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科学的训练方法。还需要把握不同考生的特点、性别、训练时期、负荷大小、心理等因素,在实践中应不断完善,创造佳绩。以上的观点还存在不足之处,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取舍,为训练和比赛服务。
第二篇:场地竞走和长距离跑几种记圈方法的比较研究
场地竞走和长距离跑几种记圈方法的比较研究
郑建华
摘 要:综合运用各类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观察统计法和分析比较法对场地竞走和长距离跑几种记圈方法从科学性和实用性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单一的记圈方法有缺点和优点,综合法集中了各种单一方法的优点,又对各种单一方法的缺点起到了互辅作用。建议在比赛中采用综合法比较好。关键词:场地竞走;长距离跑;记圈方法 问题的提出
田径运动会径赛裁判工作中的名次判定,距离越短越难判定,同样距离越长也越难判定。前者是距离越短,运动员跑的速度越快,一瞬间有多名运动员几乎同时撞线,给肉眼判别名次带来诸多困难;后者是距离越长,运动员需多次通过终点,由于运动员水平参差不齐,造成脱圈情况,给准确记圈,判定最后名次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在场地竞走和长距离赛跑中,运动员多走或多跑一圈或少走少跑一圈的现象时有发生。短距离赛跑名次判定的困难,由于用全自动电子计时器已经解决了。在场地竞走和长距离赛跑中,虽然也用了全自动电子计时器,但运动员到达终点的先后顺序还必须由终点裁判员来提供。因此,在场地竞走和长距离跑的比赛中如何快速准确地记好圈,以便准确无误地判定名次,一直是田径竞赛中重点研究和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对近几年全国田径比赛中场地竞走和长距离跑使用的几种记圈方法从科学性和实用性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目的是对终点判裁工作的记圈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研究方法
2.1 访问调查法
走访了我国田径裁判老前辈8人;多次参加过国内外田径比赛的教练员、运动员10人。
2.2 问卷调查法
对多次担任过田径赛终点裁判工作的国家级裁判员、一级裁判员和参加过场地竞走、长距离赛跑的知名运动员及他们的教练员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率为68%。
2.3 观察统计法
对亲自参加的几次运动会裁判工作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与分析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从1975年到现在,我国已在田径大赛中,出现过15例终点裁判错圈的问题,占田径大赛失误总数的38.46%。影响较大的有: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10000m比赛,北京市运动员谢宝江多跑了一圈,造成了本该破全国记录没破成,只有名次而无正式成绩的大错误。1994年全国竞走锦标赛男子20km竞走和公路50km竞走比赛中,各有一名运动员多走了一圈。
国外举办的世界田径大赛中,也有此类问题发生。1995年在哥德堡举行的世界马拉松比赛中,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在场地上多跑了一圈。
以上这些事例充分说明,长距离比赛项目的记圈错误已经不是偶然现象了,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从调查和访问中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它是我们整个裁判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从分析结果看,造成这些错误记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距离长、时间长、裁判员的神经极易疲劳,精力容易分散,加之参赛的运动员人数又多,运动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脱圈现象严重,这些都给裁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调查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外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记圈程序和记圈全自动电子仪器。目前还只能使用人工记圈的方法。3.1 常用的几种记圈方法
3.1.1 人盯人方法(又称号码名次判定法)
当裁判员和运动员人数差不多时,一般采用此种方法。即每一名裁判只负责一名运动员,记其已跑的圈数、剩余圈数、每圈成绩,脱圈后单独报圈及其到终点的名次和成绩。当所记运动员跑到每圈结束处,便在记圈表的圈数一档里写上该运动员已跑的圈数和累计时间,并告诉运动员还余多少圈。当其所记的运动员退场时,应在记圈表相应圈次中注明“中退”,以便查证。当该运动员最后一圈到终点还有大约20m~25m时,应把运动员号码告诉给主管旗示的终点主裁判“××号到”,以便他及时用旗示意该运动员到达终点的名次。采用此法时,终点裁判组和手工计时裁判组合二为一,分工负责,包干到底。3.1.2 总表记录方法(又称记圈总表法)
总表记录方法,一般有3名裁判员组成小组,一个唱号,一人记录,一人监记。工作时,3人并排斜对运动员跑进方向,坐在终点线后跑道内侧5m~10m距离内突沿约1m处。唱号者坐左,记录者坐中,监记者坐右。运动员起跑后,立即清点人数并记录在总记圈表右上角。每圈领先运动员跑至距终点线约20m~25m处,唱号者按运动员跑进中的顺序唱号,记录者准确迅速将其所唱号码记录在表中相应格内,监记者既听又看记录号码与所唱号码是否一致。前几圈运动员密集无法报号时,可在表的相应圈次的表格内记上全部通过。比赛中如遇运动员脱圈或退场时,应将其号码记录在脱圈或退场相应圈表格内。3.1.3 棋盘式记录法
首先要准备好总记录表和棋子,按每一名运动员可编的小号码分别填写在每一个棋子上。一般由四人操作,一人按每圈运动员通过的先后顺序将棋子移动到尚剩圈数的小格子里,一人将负责摆好的棋子顺序记录下来。当每名运动员跑到距终点线还有20m~25m时,由负责核对的裁判员把到达终点运动员号码及时报告终点主裁判,以便用手势或语言告知运动员到达终点的名次。另一名裁判员可进行专职呼号工作。棋盘可用磁盘或用线绳将棋子固定起来。3.1.4 综合法
人盯人、记总圈、报圈三结合的方法。在比赛前,终点主裁判把终点裁判员分成记总圈和报圈两部分,人盯人一表到底由人工计时员负责。采用这种方法时,人工计时组采用“人盯人一表到底”的计时方法,完成记圈计时工作。记总圈组工作方法同总表记录方法。设一组或两组都可以。当出现脱圈情况时,由负责该运动员的计时员通知报圈员,当运动员通过终点时,报圈员举牌或口头通知运动员剩余圈数。
总记圈组内由A、B、C,三名裁判员组成。比赛开始,核对参赛人数并记入表内。每次运动员通过终点时,由A报号并监看记录工作,B依次在总记圈表上记录,C记录每圈领先运动员通过终点的时间,记录脱圈运动员的人数。运动员到达终点前20m~25m处向主裁判报告名次顺序,并记录运动员到达终点的名次。脱圈组由D、E、F3名裁判组成,每圈领先运动员通过终点时,由D报号,E在脱圈表上记录。当出现脱圈时,由D及时将脱圈运动员号码记入已跑圈数格内,并在号码右下角记录位置。F监看记录工作。脱圈运动员距终点10m—15m处,根据D的口头呼报,由F举牌或口头通知运动员剩余圈数。余圈显示组由G、H两名裁判员组成,当领先运动员进入终点前直道到终点距离20m~25m处时按下显示器变换圈数的电钮或翻过余圈显示版上的已跑完的圈数。记录领先的1~3名运动员号码。H协助G工作,负责最后一圈时摇铃。3.2 几种记圈方法优缺点的比较
3.2.1 人盯人的方法(又称号码名次判定法)
这种方法在裁判员和运动员人数差不多时,一名裁判员只负责包干一名运动员,效果比较好。但是在实际比赛中,一般长距离比赛,每组运动员人数都在15至30名左右,而终点裁员一般只有8人,实际上人盯人的全部工作都落在了人工计时员的身上,计时员成了记圈员。这样就容易造成终点处人多事杂,极易出现混乱现象,会产生互相影响工作的情况。3.2.2 总记录表方法(又称记圈总表法)
这种方法在使用时有两种方案。一种是运动员每跑完一圈通过终点,就在相应圈次内签上运动员的号码,表示运动员该圈已通过,依次类推,直到最后一圈止,同时还要写上名次。另一种是把运动员的小号码顺序预先写到表内,凡运动员每跑完一圈通过终点,就把相应的号码划掉,表示该圈已通过,依次类推,直到最后一圈运动员到达终点划掉号码的同时,写上名次。第一种方案的表格比较复杂,但填写号码比较费时;第二种方案表格因号码顺序固定,使用时只要划一横线,操作比较简便。使用第一种方案,能明显地看出运动员每跑完一圈的先后顺序,而第二种就体现不出来。因此在实践中两种记圈方法同时使用就能起到优势互补作用,记圈的准确性就高。3.2.3 棋盘式记录方法
这种方法操作比较麻烦。首先得准备一些棋子和制定总记录表,把每一名运动员的小号码都要分别写到棋子上。使用时由4名裁判员来操作,棋盘放在桌子上,遇到刮风下雨或碰撞,都会发生棋子移动而出问题。3.2.4 综合法
两种综合法都集中了人盯人方法,总记录表方法、棋盘式记录方法等单一方法的优点,又对各种方法的缺点起到了互辅作用。3.2.5 各种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比赛中,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除了领先的第一名运动员外,其他运动员都不能及时看到或听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名次变化和剩余的圈数。当出现脱圈和运动员冲刺时,若判断意见不一致,就使报圈员不知所措,加之报圈员既要负责每一圈的报圈,还要负责每一圈的翻牌工作,他一般只能盯着领先的一名运动员,对其他运动员的圈数则无法记住,所以当出现脱圈和最后冲刺时,报圈裁判员往往来不及分辨和判断运动员的名次和圈数,而出现错报或漏报,使一些运动员少走、跑一圈或多走、跑一圈的问题发生。结 论
(1)场地竞走和长距离跑项目的记圈错误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到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记圈程序和电子仪器。
(2)在场地竞走和长距离跑采用的记圈方法有人盯人的方法、总表记录法、棋盘式记录法,及人盯人、记总圈、报圈和记总圈、记脱圈、报圈两种综合方法。
(3)人盯人的方法效果好,但在报圈时易造成混乱。总表记录表法能明显地看出运动员到达终点的先后顺序,缺点是签写时比较费时。棋盘法不须签写运动员的小号码,只须移动棋子就行了,但是遇到刮风下雨或碰撞,就会发生棋子移动而出现错误。两种综合方法集中了单一方法的优点,对各种单一方法的缺点又起到了互辅作用。建议多采用综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