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念临潭一中建校七十周年专辑
纪念临潭一中建校七十周年专辑
前言
七十年前,在那风雨如晦、国乱民困的年代,洮州大地上,凤凰山麓下,一座新兴的中学——临潭县第一中学——艰难地诞生了,她是今日甘南地区建校最早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在此后的风雨七十年中,数代先贤志士筚路蓝褛,薪火相传。在这青山环抱、碧水映带的钟灵毓秀之地,他们用 血汗和双手,筑成了一方教育圣地,造就了无数报效家国故土的赤子!
七十春峥嵘岁月,七十秋桃硕李艳。今逢学校华诞,洮州儿女们不忘初心,赋诗咏怀,一申寸悰,以告昔贤,以励后来,足慰殷殷真情!
临潭一中建校七十周年感怀 张俊立
卓立洮城七十年,文开雪域著先鞭。凤凰山下闻鸡舞,桃李林中鼓瑟弦。坐悦尊师行万里,走听高足诵千篇。奠基磐石今犹在,卫学书声薪火传。
临潭一中建校七十周年有感 马锋刚
古郡洮州老卫城,霞光曦照映峥嵘。凤凰山下开庠序,孔子尊前起誓盟。黉苑桃香承圣气,明轩兰馥继书声。七旬风雨沧桑路,播德致知铸美成。
登红花山北望·临潭一中七十华诞志庆 胡憬新
洮城远瞩入望中,势镇山河百代雄。绿野溶溶千垄雨,红旗猎猎一竿风。弦歌沐化钟灵地,桃李争芳毓秀宫。忧乐后先家国事,于斯振玉领金铜。
浣溪沙·忆昔年整理一中校史有感 马锋刚
翻遍封尘感慨多,悠悠七十岁峨峨。先贤事迹美如歌。历历黉风文彧彧,将穷荜路遇时和。且看新世兴如何。
母校华诞吟二首 丁耀宗
常见黉门四季开,每逢路过久徘徊。痴心一片情思久,犹记当年如梦来。
七十华年贺未迟,洮州地域树丰碑。培桃育李虽劳苦,弟子门人总自知。
临谭一中孔子雕像 文莱
踩踏青砖树荫凉,黉门院里闻书香。诲人不倦开愚智,至圣年年守学堂。
礼赞母校临潭一中建校七十周年 边城
七十光阴一梦回,千寻桃李万枝开。凤凰山下书香古,明日良材我辈栽。
庆祝临潭一中建校七十周年二首 胡杨
遍踏书山行大道,畅游学海勇攀峰。钟灵毓秀书长卷,继往开来铸锦程。
古镇洮州山水秀,耕云播雨岁正荣。尊师重教传薪火,敏毅勤诚壮校风。
祝贺临潭一中建校七十周年二首 石文才
七旬风雨话黉宫,忧乐安危国运同。思涌新潮移旧俗,学能开物竞天工。贤师胸里容沧海,学子毫端越险峰。今日校园桃李艳,洮州儿女展雄风。
当年文革乱纷纷,主课工农副课军。昔日雾霾遮玉宇,而今桃李映朝云。黉门奋进城乡喜,学子腾飞党政欣。国栋之材光社稷,秋收万斗苦耕耘。
贺临潭一中七十华诞 党春福
书院飘香七十年,洮州内外百花妍。凤凰山下吟华彩,古卫城中谱素弦。润物无声桃李硕,春风化雨学师贤。杏坛宝地生灵气,破浪扬帆著续篇。
贺临潭一中建校七十周年(新韵)敏彦萍
乡黉第一先,已至古稀年。七秩培桃李,英名誉杏坛。明德兼启智,勤奋共师严。俊彦同题贺,诗情话变迁。
和清晨阳光贺临潭一中 建校七十周年诗(新韵)安多扎西
美名传陇右,桃李遍甘南。诗秉陈钟秀,文承赵继园。惠泽新一代,恩被古临潭。母校逢华诞,佳肴敬圣贤。
鹧鸪天·忆母校临潭一中二首 石文才
(一)脑海翻江忆旧容,当年求学梦无穷。何堪暴雨群芳瘦,无奈红羊理想空。肩负重,志成龙,东风浩荡扫寒冬。韶光赶上追分秒,架起青春七彩虹。
(二)荏苒流光万事空,高楼老柳已腾龙。门前只恐伤追忆,白发何堪对翠松。人已老,念犹衷,闲思苦想昔时容。读书声里空相顾,最恨当年不用功。
步张俊立“临潭一中建校七十周年感怀”原韵 李凌
倡化育人七十年,情倾故土执教鞭。凤山结脉涵文斗,桃李成蹊拨雅弦。俊彦风华添美誉,杏坛润墨赋佳篇。园丁培养参天树,桑梓书声赖续传。
重回母校临潭一中图书馆 张俊立
素心今日觅秋光,岁月深深何处藏; 无悔曾经多少事,年来最忆是书香。
临潭一中图书楼 文莱
再踏廊檐四十春。经年往事以成尘,而今我是楼前客,己做书堂梦里人。
校园今昔 张俊立
龙楼高耸朗声吟,地洁窗明惟数今。最忆当年何处好,难寻那片白杨林。
题临潭一中旧正门
----纪念母校建立七十周年 张俊立 拱顶青砖朱漆存,幽幽古色古时门。回眸校园深深处,多幸长留一缕魂。
忆校园白杨林 张俊立
一片绿荫年复年,花光蝶影每相怜。幽林不再高楼立,长使行人倍怅然。
忆母校临潭一中点滴 李凌
四十年来梦总萦,纯真岁月驻新城。浑然未凿雕佳玉,懵懂初开养坚贞。苗幼时逢天缺雨,花残不见地承英。踏遍万水千山后,回头一瞥亦关情。
毓秀临潭立百年,东陇文脉赖承传。光前启智除愚昧,裕后开创造福田。兴学倡教滋晚辈,崇诗尚理慕先贤。英华遍地成林茂,泽被家乡德化延。
未免青葱出此门,无邪上路踏新痕。欣逢盛世扬眉眼,应谢杏坛铸魄魂。闯荡生涯常眷顾,平凡故事有渊源。蓦然回首苍颜老,阅尽波澜始见根。
临潭县一中 李英俊
深门台阶院落重,翰园灯伴暮晨钟。前庭春风育桃李,后户雨露润苍松。粉沫扬尘道重远,量器测绘攀险峰。师生共举文明鼎,四化路上建勋功。
桑梓先辈建校园,启迪民智路艰难。沧桑几经风云变,翰墨一度雨露嫌。师生持械敢造反,工农操戈占文坛。日照大地阴霾散,学入正道校园欢。
题贺临潭一中建校七十周年 李金凤
黉宫七秩历风霜,桃李芬芳沁鼻香。学子争先文海搏,恩师无悔杏坛昌。设施完善强基础,才德双全育栋梁。一夕归来圆梦想,钟灵毓秀展雄光。
纪念“临潭一中”建校七十周年感怀二首 丁海龙
已铸杏坛七十年,名扬洮卓拜先贤。育桃培李遍天下,再谱辉煌锦绣篇。
钟灵毓秀古洮州,弹指轻挥七十秋。笃学敏行声在远,仍怜娇影对山丘。
纪念“临潭一中”建校七十周年有感 丁海龙
身处卫城望紫螃,仙云缭绕倍生香。学宫七秩书声在,桃李春风四海扬。夫子埋头开赭土,新鹰出谷换霓裳。钟灵毓秀洮州地,更待明朝著锦章。
临潭一中成立七十周年 林彩菊
翰墨书香满院真,藏龙卧虎日更新。凤凰山下培桃李,正好华年七十春。
纪念临潭一中建校七十周年 李锐
黉门耸立总情牵,每到心头感万千。瓦舍残坯消旧迹,花岗石板谱新篇。名签笔报风尘静,手打金钟雨露前。往事如烟犹在耳,何须斗转叹茫然。
艰辛历尽记犹深,昔日寒窗岂可寻。苦读青灯依约在,条橙木桌话如今。虚名几许悲苍发,倦旅平生觅旧音。惧闻吾师荒冢客,声声教悔染衣襟。
化雨春风七十年,沧桑巨变话昂然。书山大展宏图志,学海扬帆奋着鞭。寸草兰花铺院后,遮杨翠柳掩楼前。恩师教诲终难忘,可喜人才后辈贤。
情关母校总徘徊,落叶归根踏梦来。朗朗书声重入耳,拳拳学子苦栽培。曾经瓦舍风霜聚,此际高楼锦绣裁。愧我孙山无结果,程门立雪感寒梅。
第二篇:陈杏德庆祝福鼎一中建校七十周年诗四首
陈杏德庆祝福鼎一中建校七十周年诗四首
(福鼎一中退休教师陈杏德)
一、【七律】庆祝福鼎一中建校七十周年
披荆斩棘志弥坚,腾踏飞黄勇直前。
万丈黉宫惊突兀,千寻梁栋喜连绵。
蜚声闽浙凭佳绩,培育人才任国铨。
自是英雄出年少,繁花似锦日中天!
注:腾踏飞黄:即“飞黄腾踏”,出于韩愈《符读书城南》诗:“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此处用其原意,所以不写成后世常用之“腾达”。
二、【七绝三首】祝福鼎一中70周年校庆并与在职诸君共勉
其一
薪火相传七十年,春风化雨润心田。
前尘翘首齐回望,世运每开风气先。
其二
古稀翁媪今称健,七秩胶庠正盛年。
愿与后生相勉励,文章道德踵前贤。
其三
振兴华夏史无前,国士众人责共焉。(注)
莫谓书生无一用,勇担道义瘦诗肩!
(注)国士众人:《战国策〃赵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又《史记〃淮阴侯列传》:萧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韩)信者,国士无双。”在职诸君不乏堪称国士者,吾辈已退休,固众人也。然天下兴亡,虽“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第三篇: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一、红军长征的历史回顾
1、长征的历史背景:
两个危机,民族危机和生存危机
(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1931年9月18日,918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
军事战略转移与政治战略转变的结合(2)严重的生存危机
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
2、长征的概况
1934年7月,减少中央苏区反围剿压力,向皖浙赣北上(红7军团)
1934年8月 红六军团西征可以视为红军长征的序幕
1934年10月10日,中央从苏区瑞金撤出,长征正式开始。
1935年到达陕北吴起镇,长征结束,8万人仅剩下7千多人
1936年10月22日,全部长征结束,红二方面军损失最小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由于张国焘分裂主义,中央红军开始北上,损兵1万
十万人川西北前去,冻死饿死很多
1936年4月减员到4万
红2、6军会师
1936年10月9日红4方面军长征结束与中央红军会师
3次雪山草地,非常艰辛
结束长征时仅有3万3千人
1936年10月19
红2、6军团开始长征
1936年7月1日回合南北盘江建立根据地
1936年3月下旬,接到电报北上和红四方面军会合7月5日与2 6军团共同组成红2 方面军,提升了贺龙任弼时的力量,阻止张国焘吞并26军团的企图
与红四方面军共同长征北上
很艰难,缺粮是最主要的问题,红2方面军跟在红4方面军后面,更是连野菜都找不到
1红2方面军到达时还有1万3千人(1。7万人)
是损耗最小的部队,毛泽东对其高度评价
历时两年
红1方面军2万5千里
红2方面军9千多里
红4方面军2万里,历时1年
20.6万到21。2万
14省
总行程6万五千里
途中跨越著名江河上百条,翻越山40多做,20多做事4000米海拔,穿越里的草地 途中600多次重要战役,师以上规模120多次,共计歼灭国民党军队7师19旅100多团 俘虏敌人2万余人
营以上干部牺牲400余人,最高职务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
总计1万7千余人牺牲
212000人到57000人,损失3/
434年10月第一次会师
红三军团和红二军团木黄会师
第二次35年6月懋功会师
35年9月永平会师
35年11月甘泉会师 恢复红1方面军番号
36年7月甘孜会师 2 6军团和红四方面军
36年10月三军大会师西北 长征结束,宣告国民党阴谋破产,实现中央统一指挥
长征的胜利离不开
南方八省的游击队牵制敌人
陕甘红军提供落脚点
东北提供支持
二、关系红军命运的重大事件和战役
1.血战湘江:最惨烈的一战
左倾路线下突破第四到封锁线
本来有1周时间,主力转移国民党是不清楚地,当突破三道封锁线后,目标就明确
调集25师分5路设置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部分抢在敌人到来前突破封锁线,有四处浅滩可以徒步涉江,如果行动迅速,就有可能赶在敌人之前渡江。
进入湘南毛泽东曾提出要占据有利时间歼灭敌人一步,打回中央苏区,但是博古执行消极避战策略,急忙想往湘西走。同时采取大搬家的方式,不符合战略转移轻装迅速敏捷行动的方式,出发的8.6万人一半人不是作战部队,由于携带大量物资,连破枪都打包带走,士兵变成了挑夫,湘南粤北都是山路,严重影响了部队行军速度,根本不可能赶在敌人之前。距离湘江80多里都没有赶出时间来,给控制渡口造成了严重困难。
大部队过不来,坚守渡口的狙击部队压力就越大,损失过半;涉水过江的部队在敌人轰炸下也是损失过半,两份急电要求坚守西进路线,可见形势之紧急,34年12月1日下午,主力
部队才全部过江,红5军团和红3 军团被敌人拦在江边,全军覆没。
渡过湘江后仅剩3万人,左倾路线错误明显显示,全军不满情绪严重
2.遵义会议:
湘江战役后蒋介石判断红军还是想北上和2 6 军团会合调18个师布防,关键时刻毛泽东坚决主张放弃北上继续西进,进入贵州,但是李德 博古不采纳,所以34年10月,通道中央会议,大多数人都支持毛泽东,毛泽东开始发生影响。博古迫于形势不得不采纳部分建议,中革军委下令西进,寻机北上。但是方向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黎平会议上才解决,决定去贵州,由于临时改变方向,打乱了蒋介石部署,获得宝贵时间,35年1月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总结初期失利和五次反围剿的教训,改变中央领导结构,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此次会议是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反映了中国红军的成熟和自主指挥的开始
3.四渡赤水
35年1月19日向川南进军。
第一战,土城战役打得不好,情报不准,兵力不集中,对川军战斗力估计不足,所以毛泽东果断放弃,被迫一渡赤水进入滇北,之后四渡赤水。
遵义战役,歼灭战,大大补充了弹药,所以土城对峙状态下迅速撤走,后来多走路,少打战。
四渡赤水是秘密的,以一部分红军北上调敌人,主力南下过乌江,甩掉敌人。
四渡赤水体现了毛泽东的指挥艺术
四渡赤水后兵逼贵阳,让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回来北上,当时蒋介石就在贵阳,为了保平安不得不调出滇军增援。中了毛泽东的调虎离山计。然后红军直入云南,龙云紧急调集省内各部队包围昆明,结果金沙江防守不足,红军没有经受多少损失就巧渡金沙江。彻底甩掉了国民党。
四渡赤水是红军以少胜多,绝处逢生的得意之战
4.与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
党内斗争
两河口会议通过北上川陕甘的重要战略方针,但是张国焘自恃兵多枪多,拖延时间,向中央要权。提出不解决统一指挥问题,就没有办法走。想让自己当军委主席,独断决行。还要把红四方面军补充9个人进入中央。
无理要求遭到中央拒绝,但是为了团结,中央红军增补张国焘等部分人进入中央,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一三五九军团改为军。但是这样还是没有满足他的个人权欲,公然反对中央政策。而且企图武力胁迫党中央。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9月10日凌晨,红1 红3军提前北上。
同时党内坚持斗争,多次电报劝说南下敌情民情都不利,公然成立第二中央,要罢免中央的领导人,走上了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毛泽东称这段时间是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
共产国际派人反对张国焘政策,支持中央,张国焘不得不取消自己的第二中央,但也提出中央也要取消,解放后再解决。后来终于还是北上。
5.直罗镇战役
35年10月,陕甘支队和红5军团会师后,蒋介石企图歼灭,令东北军东西对进,毛泽东采取歼灭战方案,利用地形,一举消灭东北军109师。
不仅破除了蒋介石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也对东北军是很大教训,对其后来改变态度,支持红军共同抗日有很大作用
6.陕西安定县瓦窑堡会议
解决政治路线的重要会议,制定正确方针,制定抗日总任务,把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结合,扩大红军,备战日本。
符合民族利益,对全民抗战起到很大作用
高举抗日大旗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政治基础。
三、长征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
1.遵义会议是否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2.南下北上之争的原来定义为原则的斗争,但是目前有人认为这是战略退却的意见分歧
我们的看法是,包括战略退却方向选择的区别,但是这场斗争的根 本在于是否维护团结,是否党指挥枪,是否坚持中央的政治路线。
因为北上是两河口会议决定的,是基于抗日态势决定的,张国焘出尔反尔,违背党的指挥路线,暴露了张国焘个人权欲的政治野心
争论焦点是维护团结还是分裂红军,会师时候兵力超过十万,如果一致北上,会形成非常有利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张国焘带走了大部分红军,不仅遭受了巨大损失,而且给中央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所以这场斗争史原则之争,路线之争
1.关于2500里的问题,03年两个英国青年重走长征路后认为只有1万2千里,在国外造成很大反响,粉碎谎言之说等。
2万5千里是1935年10月23日在陕甘支队毛泽东总结长征时总结的,据红一军团统计,走得最多的走了2万5千里。
根据红一军团统计,走得最多的部队。究竟是哪个部队目前没有定论。目前有的只是机关的数据,1万8千零90里。
部队行军机关肯定比作战部队走得少,尤其是先头部队,因为有探路,迂回,绕路的任务。还有筹粮,深入群众做工作所走的路程数据根本无法统计,所以最多的部队走了2万5千里是完全可信的。
沙窝走了1万八,额届走了2万。
如果全部加起来将达到7万里。
2.有个华裔出书说红军飞夺泸定桥等不存在,是蒋介石和斯大林的秘密协议,为了换回蒋经国之说。我们当年的历史都是亲历者口述的,有证据确凿,这种都是没有证据的无稽之谈,所以我们要警惕国外用否定部分来攻击整体,我们允许发表不同观点,但是一定要注意倾向问题。
四、长征胜利的意义和启示
1.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保住了红军,保住了党
红军开始长征时,当时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胜负已经成为定局,经过2年的斗争,最终夺取胜利,其间红军表现出的决不屈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充分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2.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精华,造就了一大批治国治军的宝贵人才,授衔的十个元帅有九个是参加长征的,十个大将9个参加,57名上将48名,455名将军中,157人经历长征。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独立自主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
3.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
提出了抗日的目标和总政策
长征胜利会师西北实现统一指挥,形成整体实力,对投入抗日战争有很大作用
出于抗日前线的华北地区建立革命大本营对推动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移有很大作用
4.扩大了共产党在国内外影响,赢得国际正义力量支持,奠定群众基础
途径14省,向2万多群众宣传,让群众认识了红军,认识了党,了解到跟着红军才能获得幸福,长征被称为是一次革命的西部大开发。
5.锻造了不朽的长征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宝贵财富
革命理想高于一切的忘我献身精神
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为人民服务精神
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求实创新精神
五、启示
1.要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必须有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正确的思想路线,战争年代和现代建设都是这样
2.要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必须自主创新,闯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建设实际的崭新道路。
长征就是因为不结合国家实际的盲目指挥,我们今天走的路也是前无古人的,形势更加复杂,要实现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闯出新路。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走科学发展道路,独立自主,开拓创新,才能造福人民,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3.党要领导革命和建设成功,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保持与人民血肉联系。
人民利益,民族利益至高无上,红军的路线始终坚持了这一点,这是红军赢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的原因。靠的是内部团结,群众支持,克服物质条件差的劣势,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身先士卒,赢得了士兵的敬爱和支持。一个连队9名炊事员饿死,但是士兵无一人饿死。
今天我们要充分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当前党员群众关系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加强党员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提上日程。
4.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保持崇高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长征过程中始终面临各种困难和生日考验,因为坚信跟着党走就会胜利,朱德,贺龙等人原来加入红军前都是部队高官,都有优厚的生活,是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才加入红军,走上艰难的斗争之路。
5.要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必须有一支听党话,跟党走的忠实的部队.
第四篇:长征纪念七十周年
长征纪念七十周年
你知道吗?今天是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我们三到六年级都准备了歌颂或者表演长征的节目。
叮上课铃响了,全校的同学们迅速来到了篮球场,大会终于开始了。首先是六年级一班的大姐姐演讲,紧接着,就是我们班,我们演讲的第一首诗,就是敬爱的毛爷爷写的《长征》,第二首是《忆秦娥,娄山关》。
在这一些节目里,我最喜欢的是六一中队的大哥哥表演的红军叔叔过草地时的情景:有两个红军叔叔,当时是一个背着另外一个,正要过草地时,一个叔叔掉进了泥潭里,可是,这个叔叔不顾一切把另外一个叔叔救出了困境。
这次活动让我知道了许多关于长征的事迹,也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所以要好好珍惜每一天的快乐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五篇:临潭一中推荐报告
临潭县第一中学
关于推荐马德全同志晋升中学教师高级职务
任职资格的报告
县职改办:
我校根据省教育厅甘人(2005)10号文件精神,对申报中学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马德全同志任现职以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情况进行比照分析。按照申报条件,在学校考核推荐小组认真审查和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严格审核,经全面衡量,综合评议,同意推荐马德全同志申报中学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
马德全,男,回族,1968年6月出生于甘肃省临潭县,1992年7月毕业于合作师专汉语系,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07年1月西北师大文学院历史学系毕业取得本科学历。2003年6月取得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2004年4月评聘为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先后在临潭县古战九年制学校、临潭回中、临潭一中任初、高中政史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曾在临潭回中担任过教研组长团委书记等职。
该同志在少数民族地区国贫县的乡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十八年,一贯热爱教育事业,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成绩突出,成果显著,曾获得甘南州教育系统首批青年教学能手、优秀团干部、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临潭县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4年聘任中学一级教师以来,2007年、2010年分别获得任教学科全县优质课评选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受到了临潭县教育局表彰奖励;2006年、2008年两次获得临潭县委、县政府“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在2005年因所带学科在毕业会考中成绩优异,被县委、现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2008年
初中毕业会考中所担任的政史科及格率、均分名列全县第一名,2009年4月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教师”荣誉; 2007年9月被评为甘南州“园丁奖”——优秀教育工作者,受到州委、州政府表彰奖励;在执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和宣传“两免一补”等党的惠民惠教政策中工作成绩突出,2009年12月被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近五年考核成绩为四优一良。
该同志具有学习、实践、反思的良好致学精神,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注重政治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除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与教研组其它青年教师一起参与初中语文新课标实施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和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同时针对我县偏远农村地区教育欠发达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发展地方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进行过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撰写的论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困境的思考》一文2009年4月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国校外教育》上,《更新农村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文发表在2009年8月《甘肃教育》下半月版上。
马德全同志任现职以来,工作业绩突出,符合《甘肃省中学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甘职改办【1996】17号)文件业绩条件
(二)中的1、2、3、4、5、7、8条评审条件要求,同意推荐评审中学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
临潭县第一中学
二〇一〇年六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