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多种方法解决使两个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晏丹
《用多种方法解决使两个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晏丹
本节课的教学是我教研组用以作为课题研究素材的一堂公开课。该课时的例题以“从图中能了解到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展开开放性教学。教学开始,我任意抽出6名女生,8名男生上讲台,让在座的学生提问题,有的说“男女生一共有多少个?”有的说“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追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提?”有学生很快说出“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我接着又问:“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呢?”,很多学生就举着小手算„„。此时,我便相机鼓励学生:谁能上来调整一下他们的位置,让大家不用计算一眼就能看出来?通过一位女同学的“女生一排,男生一排,男女对齐站,右边就多出了两位男生”的方法,大家一目了然。我相机抛出问题:“要让男女同学同样多,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思考片刻后,举手上讲台用自己的方法调整。境创设得较直观,也具有可操作性,由于做起来不难,学生轻松掌握了添上、去掉和移多补少”的方法,学生初步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后,顺势揭示课题:“用多种方法解决使两个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直观感受之后,我出示例题,让学生自行解答。大部分学生能够解决这类问题。但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算理,我在课中设计了动手操作环节———“用圆片摆一摆”(由于没有圆片,我用长方形纸条代替了圆片)。我想,这样设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而且能用更直观的操作解决问题。借助直观操作,感受在大小两个数量里,小的数量添上相差的部分,就等于大的数量;大的数量去掉相差的部分,就等于小的数量。所以教学中首先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环节中,结合直观操作,通过追问和进一步的说理,引导学生利用直观,明确自己的思路,以体会其中数量间的联系;其次是在几种方法交流之后,引导学生整理方法,并利用直观图进一步感受:小的数量添上相差的部分,就等于大的数量;大的数量去掉相差的部分,就等于小的数量。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解决这类问题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让大小两个数量变得同样多的直观表象,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而理解是谁和谁比、谁是多的、谁是少的、从具体形象的图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真正理解两个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奠定良好基础。
在情境引入和解答例题时,明显感觉到学生很积极,部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和同类问题知识迁移的能力都不错,但在明确出示“要把两串彩珠摆得同样多,你有什么好方法?”问题后,我引导学生以同桌3人一组进行合作,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条以每一张代表一个彩珠照样子摆一摆时,绝大多数的小组完全没有合作的意识,拿起手中的学具当玩具,完全不听老师的引导,不听操作要求,真可谓是完全没有“这是在课堂上”的意识。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结果,我自己先前非常清晰的教学思路也被“动手操作、合作思考”的局面打乱了,操作无法开展。学生的操作能力的低下,让人不可想象,我生气极了。课后,我通过了认真的反思,才知道导致本堂课不完满的罪愧祸手是我,而不是学生。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低年级学生,不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也由于本期刚接手该班级,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小组合作能力到底达到哪一个层次。我总以为,作为二年级的小朋友,简单的照样子摆一摆不是什么难事,可曾想,这样一个简单的“摆一摆”,对低年级小朋友来说,那也绝非易事。我在教学媒体的使用上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没有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较浓的学习兴趣,能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主动获取知识。不过,今天这堂失败的课让我感触很深,我深深认识到了教学是双向的能动性体现,设计教学和设计学生缺一不可。即使你备课备得有多精,有多细,有多全面,教学设计得有多完美,如果不深入掌握学生学情、年龄特征以及兴趣爱好,那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华而不实的,就只能流于形式,支撑不起课堂实践的教学设计,终究都是难以操作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多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线来设计好自己的教学。
第二篇:《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用两步连乘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与其他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此类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更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加灵活。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关于两步计算的一些问题,但不同的是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更能够进行不同的组合,不仅需要学生去搜集信息更需要去选择分析有用的或者是有关联的信息,使得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策略。
课上出示的是有关于乒乓球的例题,这是一道图文结合的题目,首先我要他们先找一找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叫他们从中选择两个条件进行组合提出一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孩子都能提出问题。通过提一步计算的问题不仅唤起了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为下面学习两步连乘做好铺垫。因为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的解决这样的题目,所以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怎么解决,把重点放在了理解解题思路上,班上有大部分孩子先算了5乘2等于10,也就是一袋子的价格,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孩子都用这种方法,我课后做了思考,可能他们从问题出发了要求6袋就必须知道一袋的价格,想法是没有错的,可能跟我平时的训练有关系,但是我这节课的重点是从条件出发,进行不同的组合。所以我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种方法也进行了思路的分析,最后进行两种方法的比较,找出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我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有孩子提出了用6乘2,把两个无关的量组合在一起,这时候需要让孩子去说出算式的意义,当孩子说不出时,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把两个有关系的条件联系在一起,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想想做做第一题因为图画比较丰富,孩子受到了一些无关信息的干扰,对每个小动物推几个车,每个车子几筐苹果不是很能准确的表达,这里我先带着孩子一起看图,说图意,再指名说,同桌说,所以浪费了不少时间。对于两步连乘应用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往往能根据个人生活经验或题中条件叙述的顺序,很容易想到一种解题方法,但对其它不同的解题方法容易忽略。而对于部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在接触了多种解题策略后,思维容易混乱,缺乏条理性。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呈现学习内容,通过生活原型,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其次,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交流,在讨论、争辩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见解,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要注重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完整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思路,在说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第三篇:“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此课内容是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它只有两个已知条件,两个量之间有倍数关系,即传统上的和倍、差倍问题,数量关系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遵循学生思维特点,结合教学要求,我从以下几方面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首先是通过复习导入,引出新知,然后创设情境,学习新知,接着开放练习,拓展提高,最后课堂总结,学用结合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在这个环节里,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蓝带子和红带子长度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求解方法,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图片搜索信息,得出结论。同时,在学生熟知问题的基础上将彩带简化成线段,目的在于引出线段图及其画法与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一边看线段图一边复述问题的内容,这样,使学生渐渐熟悉线段图在数学问题求解过程中的作用,感受它的优越性。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在新课的开始部分,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话将图中的信息表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与对信息的搜索、整理与反馈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接着,我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教授学生如何在线段图上标出数据,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我画的线段图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图,利用小学生敏锐的模仿力教学线段图的画法,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画完线段图后,我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解的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线段图中给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给出的问题,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这既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活跃了课堂氛围。
在接下来的教学里,带领学生重点学习了如下两个问题,即“买一套衣服多少元?”以及“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在求解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时,先要让学生明白“一套衣服”的含义是什么,接着请同学在原先画好的线段图中标出这个问题的所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段图所表达的含义,教学反思《“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同时,请同学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交流看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沟通能力,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完整的将自己的方法表述出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听、说、读、写、画全面发展。而在复述的过程中,也使得同学对利用画线段图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析:数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步步深入,设计了“上街买衣服”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参与,我收获,我快乐”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尊重学生个体思维,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在这个环节里我准备了5个问题,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我将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排列,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
(四)课堂总结,学用结合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这一节课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并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与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互相交流了心得与体会,更深入的了解本节课的内容,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时,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任何难题都难不倒我们的!
上这堂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对第一种常用的方法掌握的很好,而对第二种方法用的同学就不是很多,有些同学接受的很慢,于是我又重点讲解了第二种方法,并选取了几个题目让他们练习。
第四篇:《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刘彩荣
本节课是继学生学习除法的含义,用乘法口诀求商后,又重点学习的一个内容,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乘、除两步计算打下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结构,在解决“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一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
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理清思路,找准数据,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比如认真审题,让学生读题,明白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平均分,就是上面的两种类型;接着让学生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或总数÷每份数=份数,找准数据。接着,个人说思路,小组说,全班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当然,学习了本节课后,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现在学习了除法,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和思维定势,那就是遇到什么问题后,都想用除法解决,即便是上个学期耳熟能详的乘法应用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明确解题的思路,找准数据的良好学习习惯。另外,可以混合这几类题型,通过比较沟通,学生可能更能深刻地掌握解题的方法。
第五篇: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新村小学 刘琴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例3及相关练习。
二、设计意图
1、教材说明
“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解决与“平均分”相联系的简单实际问题。学生在获得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后,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将起到垫石铺路的作用。
教材的编排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变化,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有关平均分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应用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等教学环节都是使学生会用除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所以这是 教学重点。
教材创设了“15人做游戏”这一情境入手,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而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程序 〈一〉 课前游戏
师生跳圆圈舞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我们玩得真开心,看看这些小朋友也在跳圆圈舞呢。(出示情境图)〈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师:他们有多少人?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有15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5人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2.解决问题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重点交流用为什么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以及除法算式的意思。
师:要求平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用除法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式子中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要求可以分成几组?就要用15÷5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用除法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简单小结:我们一起来看,这两道题都告诉我们了总人数15人,这就叫已知总数,然后再把这个总数平均分,像这样把已知总数进行了平均分,我们用除法解决,(板书:用除法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三〉、新知拓展:(1)由于喜欢做游戏的人比较多,所以人数发生了变化,我们来看看!接着板书: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 学生读题。你们会解决吗?谁来说说?
(2)由于有的同学有事,所以人数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主题图上添加:如果来得不是3人,而是1人,平均分成三组行不行?既然平均分成3组不行,那你认为平均分成几组比较合适?小组为单位,借助小棒先摆一摆,再交流并列出算式。小结:你们看,我们利用除法解决了这么多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老师还要考考你们,看你们是不是能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帮下面的好朋友解决一些问题。〈四〉、巩固练习:(1)出示做一做(2)出示练习的1、2题 〈五〉、课堂总结: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把一个已知总数平均分的问题时,记得用除法。
附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问题
有15个小朋友,有15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5人,每组有几人? 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15÷5=3(组)
把已知总数平均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的将知识置身于同学们熟悉的、喜爱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才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的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都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在主 动探索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并根据学生的活动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气氛轻松、有序、和谐。在教学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勇于实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如:这节课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由于学生年龄和生活体验限制,感觉在课堂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比较少,往往只是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课堂中体现得不够好。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这一点,切实联系生活,从生活现象出发,帮助学生来认知。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