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工作规则》的通知

时间:2019-05-15 05:1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工作规则》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工作规则》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印发《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工作规则》的通知

国认标委函[2008]25号

关于印发《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工作规则》的通知

各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成员及所在单位,各位委员、通讯成员,各工作组成员:

为规范和加强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的工作,提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水平,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工作规则》(见附件)。现予以发布,请遵照执行。

《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管理细则》(国认标委函[2007]6号)同时废止。

附件:《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工作规则》

二○○八年十月十四日

附件:

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对口工

作组工作规则 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规范和加强对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以下简称“对口工作组”)的管理,提高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SAC/TC261”)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水平,制定本规则。

本规则适用于对口工作组开展的各项工作。2 总则

2.1 对口工作组是由SAC/TC261组建,负责跟踪、研究和参与认证认可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活动的临时性工作小组。任务完成后,对口工作组即告解散。

2.2 对口工作组由召集人、秘书和成员组成。3 工作职责

3.1 对口工作组召集人

3.1.1 作为我国推荐加入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组的固定专家,应积极、连续、深入地参加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组会议,不能随意缺席或更换参会专家;

3.1.2 应组织深入研究相关国际标准在NP、WD、CD、DIS、FDIS等各阶段文件,提出我国的提案或投票意见,最大限度地反映我国的实践经验与国家利益;

3.1.3 组织召集对口工作组会议,就有关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

3.1.4 及时向SAC/TC261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提交国际标准制修订各阶段草案、相关会议文件、我国意见或提案以及工作动态信息相关材料,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等;

3.1.5 将有关文件资料分发给组内其他成员,分配、指导、协调和督促成员的工作;

3.1.6 对成员工作情况进行评价。3.2 对口工作组秘书

3.2.1 协助召集人做好下发会议通知、会议纪要等工作; 3.2.2 协助召集人做好对口工作组内、外部的沟通联络工作;

3.2.3 协助召集人做好材料汇总、整理、上报等工作。3.3 对口工作组成员

3.3.1 应深入研究国际标准制修订过程文件,并总结我国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积极向召集人提出意见和建议;

3.3.2 参加对口工作组的会议和相关活动; 3.3.3 完成召集人分配的工作任务。3.4 对口工作组召集人所在单位

3.4.1 应为对口工作组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资源保障,合理安排工作任务,确保召集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

3.4.2 应为参加国际会议的专家简化和加快出国审批手续,确保专家能够连续、稳定地参加会议;

3.4.3 应对对口工作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3.5 对口工作组秘书和成员所在单位

应为其对口工作组秘书和成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资源保障,合理安排工作任务,确保其能够连续参加对口工作组工作会议。工作要求

4.1 对口工作组是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重要接口,既要把我国认证认可的实践反映到国际标准中,也要把国际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各国专家对认证认可最新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回来。

4.2 对口工作组应根据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策划工作方案。方案应包括:参加国际会议的准备、国内意见和建议的收集渠道、工作组内部的分工等。

4.3 对口工作组要充分发挥成员的作用,在国际标准CD、DIS或FDIS阶段投票时,召集人应认真组织成员进行研究,按照规定格式提出我国投票意见,并至少在CASCO投票结束前15天提交秘书处。

4.4 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组内部征求意见时,召集人应充分利用对口工作组专家资源,组织研究提出我国书面意见。书面意见应报秘书处审核后提交。

4.5 在国家认监委网站“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栏“成员专区”设立“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专栏,作为对口工作组内部交流和其他相关各方了解情况、反馈意见的信息平台。

“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专栏内容包括:国际标准制修订各阶段文件(包括WD稿、CD稿、DIS稿和FDIS稿)、国际会议文件、各国提案情况、我国提案、参加国际会议的总结报告、对口工作组会议纪要及工作动态等。

4.6 为加快转化国际标准的速度,对口工作组应在国际标准DIS稿形成后2个月内向秘书处提交转化为国家标准的标准提案表、中文译稿及起草组组成建议。

4.7 为提高工作效率,秘书处与对口工作组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采取电子邮件方式。参加国际会议的工作程序 5.1 会前准备

5.1.1 接到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组会议通知后,应立即转发秘书处,并尽快按照外事程序要求办理相关出国手续。如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会议,应在第一时间向秘书处报告,不得延误。

5.1.2 召集人收到国际标准制修订文件资料(包括标准各阶段文本、会议资料、国际会议报告、投票通知等)后,应立即转发秘书处。5.1.3 召集人应组织对口工作组成员对国际会议文件进行认真研究,同时广泛征求认证认可机构、服务对象、行业主管部门等相关方的意见,针对国际标准草案内容提出我国的意见和建议。

5.1.4 对口工作组召开会议,应于会前将会议通知、会后将会议纪要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秘书处,秘书处可根据需要派员参加会议。

5.1.5 对口工作组应形成拟提交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会议的书面意见或提案(中英文对照),并至少于会前15天提交秘书处。

5.1.6 秘书处将征求相关工作组对对口工作组形成的我国意见或提案的意见。如果工作组提出较大的原则性意见,对口工作组则应在更大范围内征求意见、召开专题研讨会或进行专题调研,直到达成协调一致。

5.1.7 我国的意见或提案经秘书处审核后,CD、DIS、FDIS等阶段的投票意见由秘书处负责通过规定渠道正式对外提交,WD阶段投票意见由对口工作组负责对外提交,提交的同时应抄送秘书处。

5.2 参加会议

5.2.1 参会专家应全程参加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组会议及相关活动,不能随意缺席。

5.2.2 参会专家应大胆陈述我国的意见和观点,积极争取我国的意见或提案被会议采纳。

5.2.3 参会专家应积极主动地承担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任务,并争取成为骨干。

5.2.4 参会专家应加强与会上其他专家的交流,提高我国影响力,并注意收集相关信息。

5.2.5 认真、客观地做好会议记录。5.3 会后总结

5.3.1 参会专家应于会议结束15个工作日内将会议总结报告上报秘书处。总结报告应简洁,内容主要包括:会议基本内容、会议主要关注点、我国意见被采纳情况、问题和建议。

5.3.2 会议总结报告将及时刊登在《SAC/TC261工作通讯》上,供委员和专家们参考。

5.3.3 参会专家当收到CASCO或国际会议召集人发的国际会议报告时,应立即转发秘书处。评价与激励

6.1 秘书处每年度对对口工作组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对外提交的我国意见或提案的数量及被采纳的比例、参加国际会议的出席率、参与国际标准工作组的深入程度(如是否加入起草组、是否承担起草任务等)、提交国际会议总结报告的质量与及时性、提交国际标准各阶段文本等材料的及时性、《工作通讯》上刊登稿件的数量等。

6.2 秘书处将根据评价结果,向相关领导提出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对口工作组予以表彰以及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对口工作组更换召集人的建议。

6.3 秘书处将建立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专家的档案。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专家,将列入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化人才库,并进行重点培养和使用,优先推荐其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标准化科研项目及相关培训;对于工作表现不佳的专家,取消成员资格。成员变更

7.1 召集人由于工作变动或其它原因无法承担工作任务的,应向秘书处提出书面申请,经秘书长批准后予以调整。

7.2 对口工作组召集人可基于以下原因向秘书处提出成员变更的申请,经秘书长批准后生效:

——成员主动申请退出;

——成员不能连续参加对口工作组的会议;

——成员因各种原因,不能完成召集人分配的工作; ——因工作需要增加成员。8 任务结束

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结束后(指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组解散或国际标准已正式发布),对口工作组应撰写简要的总结报告提交秘书处。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国际标准制修订过程、历次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历次我国提交提案及被采纳情况、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的主要成效、经验与不足、体会与建议等。9 资源保障

9.1 对口工作组的经费来源主要为工作组承担单位、工作组成员所在单位提供的支持以及SAC/TC261提供的补助。

9.2 对口工作组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合理使用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能。

第二篇: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认证认可业务统计管理

【发布单位】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国认办[2009]38号 【发布日期】2009-08-24 【生效日期】2009-08-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认证认可业务统计管理制度》的通知

(国认办[2009]38号)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认证、认证培训、认证咨询机构,各部室、下属单位: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管理制度》已经国家认监委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初步审议通过,并按照会议意见及各成员单位反馈意见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认证认可业务统计管理制度

二○○九年八月二十四日

附件: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认证认可业务统计工作,保证业务统计数据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国家认监委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第二条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的任务是对认证认可业务工作情况、发展状况和认证认可业务监管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实行统计监督和管理。

第三条第三条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实行“统一制度、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统一采集、统一上报、统一数据库、统一信息输出”的统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第四条第四条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工作应当遵循客观科学性、完整统一性、准确及时性和保密性的原则。

第五条第五条 本制度适用于国家认监委各部室、下属单位、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认证、认证培训、认证咨询机构。

第二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第六条第六条 国家认监委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业务统计工作,国家认监委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信息办”)负责业务统计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国家认监委信息中心负责业务统计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七条第七条 信息办在业务统计工作中的职责如下:

(一)负责认证认可业务统计工作的组织与协调,组织建设认证认可业务统计信息平台,对业务数据的采集、上报、汇总、加工、分析、发布等统计过程进行管理,对业务数据质量实施检查;

(二)负责制定认证认可业务统计工作规划,组织与协调业务部门建立和完善认证认可业务统计指标体系,制定有关业务统计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统计编码、统计标准与规范,组织实施认证认可业务统计标准与规范,指导相关管理单位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的业务统计工作;

(三)负责对认证认可业务统计资料的保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第八条第八条 国家认监委各业务部门负责本部门业务统计工作,在业务统计工作中的职责如下:

(一)制定和组织实施业务范围内的统计调查活动;

(二)负责组织业务统计原始资料的收集和审核;

(三)管理和发布本部门业务统计资料;

(四)开展业务专题统计分析和咨询服务,实施统计监督。

第九条第九条 国家认监委信息中心在业务统计工作中的职责如下:

(一)具体负责认证认可业务统计资料的收集、审核、汇总、报送工作,编制业务统计报表和业务统计分析报告;

(二)具体负责认证认可业务统计网络及信息系统的建设,承担认证认可业务统计信息平台的建设;

(三)开展业务统计分析,提供面向社会的认证认可业务统计信息咨询服务;

(四)组织开展认证认可业务统计培训工作。

第十条第十条 委下属单位、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业务范围内统计工作,在业务统计工作中的职责如下:

(一)组织实施和配合完成认证认可业务统计调查工作;

(二)负责业务统计原始资料的采集、审核和报送,管理本单位统计资料;

(三)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开展辖区业务统计分析,实施统计监督。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相关认证、认证培训、认证咨询机构应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保证所报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国家认监委各部室、下属单位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应设立从事业务统计工作的专、兼职统计人员(以下统称认证认可业务统计人员),报信息办备案。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人员不得擅自泄漏掌握的业务统计资料,对在统计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工作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人员有权拒绝、揭发和制止影响统计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行为;不得自行、参与或授意篡改业务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

第三章 统计范围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的范围包括认证、认证培训及认证咨询机构行政审批业务与监管、认证业务与监管、注册登记(备案)业务与监管、实验室与检查机构资质认定业务与监管、认可业务与监管、人员注册业务与监管、认证认可政策与法律事务、科技与标准管理、国际合作以及认证认可领域的其它相关业务活动。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对未列入业务统计范围的其他业务活动,可以根据业务和管理需要实施单项统计。

第四章 统计项目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认证、认证培训及认证咨询机构行政审批业务与监管统计项目主要涵盖机构的基本信息、资质及其变化信息、业务范围及其变化信息、注册执业人员信息、审批环节信息、行政监管结果信息等。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认证业务与监管包括管理体系认证业务与监管、产品认证业务与监管、服务认证业务与监管三个部分。其中,产品认证业务与监管包括强制性产品认证业务与监管、自愿性产品认证业务与监管两个部分。

认证业务与监管统计项目主要涵盖获证组织(企业)、证书及产品的基本信息,认证关键环节信息、认证结果的变化信息,认证费用信息,注册执业人员执行审核、检查或审查业务信息,认证监督检查结果信息,获证企业获证产品的生产、销售信息等。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注册登记(备案)业务与监管包括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业务与监管、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卫生注册业务与监管、陶瓷出口质量许可业务与监管三个部分。

注册登记(备案)业务与监管统计项目主要涵盖进口食品生产企业、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及陶瓷出口生产企业的基本信息,进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证书、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卫生注册登记证书)、陶瓷出口生产企业质量许可证书的基本信息,备案(或注册、许可)结果的变化信息,监督检查结果信息,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出口销售信息等。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实验室与检查机构资质认定业务与监管统计项目主要涵盖实验室与检查机构的基本信息、条件及能力信息、仪器设备信息、资质及其变化信息、经济投入与产出信息、监督检查结果信息等。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认可业务与监管统计项目主要涵盖认证机构、实验室及检查机构的基本信息、认可证书基本信息、认可资质及其变化信息、认可业务范围及其变化信息、认可评审员信息、认可监督检查结果信息,实验室及检查机构的检测标准、检测领域、检测项目、检测能力及比对信息等。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人员注册业务与监管统计项目主要涵盖执业人员的基本信息、注册证书的基本信息、资质及其变化信息、人员培训及考试信息、人员转机构信息等。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认证认可政策与法律事务统计项目涵盖认证认可法律法规立法基本信息,认证认可行政执法的人员队伍建设、申投诉业务处理、执法监管查处等业务信息。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认证认可科技与标准管理统计项目主要涵盖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制修订基本信息,认证认可国家标准制修订基本信息,认证技术规范备案信息,合格评定和认证认可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等。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业务统计项目主要涵盖认证认可双边合作、双边互认、加入国际组织、多边互认、国际出访和参会、接待来访等业务信息。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根据认证认可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国家认监委可以调整统计项目;对部分统计项目进行长期或阶段性统计。

第五章 统计指标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统计指标应统一管理和建设,在设计上应统一口径,突出科学性、实用性、目的性和客观性。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指标包括认证认可业务统计基本指标和认证认可业务统计指标组。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基本指标包括规模类指标和状态类指标、监管类指标。

(一)规模类指标主要是反映认证认可各类业务发展及业务行为的规模,说明业务对象或统计对象的规模数量。主要包括机构规模量、企业规模量、证书规模量、执业人员规模量、法律法规规模量、认证认可及检验检疫标准数、认证认可科研项目规模量、国际合作协议规模量等。

(二)状态类指标主要是反映认证认可各类业务发展的状况,说明业务对象或统计对象的状态数量。主要包括机构、企业、证书、人员等的有效数、暂停数、撤销数及注销数等。

(三)监管类指标主要是反映认证认可各类业务发展的质量及有效性情况,说明业务对象或统计对象的各种监督检查结果值。主要包括检查结果和不合格项数、不合格批次、不合格份数、不合格数量、不合格货值以及相关不合格率等。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指标组是将统计对象按某一业务及特征进行分组,根据业务统计对象和统计项目分类的指标组合。各个指标组包含的具体统计指标依据分组的业务及特征不同而有所区别,可根据需要按业务及特征分类分别统计。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根据认证认可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国家认监委可以对统计指标进行调整。

第六章 统计资料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资料包括认证认可活动及其相关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记录、台账、调查表、统计报表、录音、影像等原始资料,以及经过汇总整理和分析产生的相关统计信息。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原始资料来源于国家认监委各部室、下属单位、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及相关认证、认证培训、认证咨询机构。

相关机构有义务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报送统计原始资料,并对所报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负责。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信息是以认证认可业务统计原始资料为基础采集、整理的相关统计资料,包括统计报表、专项统计信息、统计分析等形式。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认证认可业务统计报表包括综合概况报表、业务管理报表和部门报表三级。其中综合概况报表宏观反映认证认可业务整体概况,由信息办制定;业务管理报表按照认证认可业务种类划分,全面反映各业务发展状况,由信息办组织业务部门统一制定;部门报表主要满足部门内部工作管理需要,由业务部门自行制定并报信息办备案。

根据编制周期,统计报表分为年报、季报、月报、周报和日报。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专项统计信息是针对临时性、突发性需要采用专项统计调查方式获得的统计资料。采集专项统计信息时原则上应充分利用已有统计信息,避免重复工作。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统计分析是为满足科学决策的需要,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运用科学统计方法对认证认可业务管理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获得的统计资料。统计分析应当具备科学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的基本特点。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统计资料的报送和发布要遵循两级审核制度,应分别经过委相应认证认可业务部门及信息办审核,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与本制度配套的规范性文件(《认证认可业务统计基础数据规范》、《认证认可业务统计指标体系》、《认证认可业务统计报表说明》等)由信息办统一协调委相关部门及单位制定。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本制度由国家认监委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孔雀石绿能力验证的通知

【发布单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09-18 【生效日期】2005-09-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孔雀石绿能力验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孔雀石绿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属三苯甲烷类染料,具有高毒、高残留、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加强水生动物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部署,加强从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检验检测的食品实验室能力建设,为杜绝含孔雀石绿的水生动物和水产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国家认监委决定组织开展一次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残留检测能力验证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

所辖地区有鳗鱼等无鳞鱼类水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或相关产品出口加工企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所),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国家级食品质检中心,可根据情况参加本次能力验证活动。相关企业实验室和其他的社会实验室(含行业检测中心)可自愿参加。

二、项目协调单位

本次孔雀石绿残留检测能力验证活动,由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作为本次能力验证活动的协调单位(联系人:杨方 蔡春平,电话:0591-87065542 87065552,***, ***,传真:0591-87065500,电子邮箱 ccpciq@126.com)。

三、有关要求

(一)各参加单位应当充分认识食品质量安全事关大局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有针对性地开展能力验证活动对于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积极参与孔雀石绿残留检测能力验证活动对于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技术保障能力的重要性,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加本次能力验证活动。

(二)福建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作为本次能力验证活动的协调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能力验证技术要求,制订科学、周密的计划和措施(能力验证方案),确保该能力验证项目的圆满完成。要积极为各参加能力验证的单位提供良好的保障服务,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三)报名参加本次能力验证的单位,请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报项目协调单位。

本次能力验证活动要求于2005年12月31日前完成相关工作。

(四)本次能力验证活动,必须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按照不以营利为目的和科学准确、符合质检工作实际需要为原则核定成本费用。参加本次能力验证的单位,需按照统一核定的标准,交纳一定的成本费。

(五)国家认监委将在2006年上半年公布本次能力验证结果,结果为不满意的实验室,要按照要求,尽快整改。参加本次能力验证活动结果满意的实验室,在一年内接受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评审(初次、监督、复查)时,可免于该项目的现场实验。

各单位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请及时与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监管部联系。

二○○五年九月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关于做好《中国认证认可年鉴(2012)》编纂发行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中国认证认可年鉴(2012)》编纂发行工作的通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各认证、认证培训、认证咨询、检验检测机构,本委各部室、下属单位: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成立十周年。2011年,全国认证认可战线紧紧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坚持找准定位、创新发展,组织实施《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为了全面深入地反映2011年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请各单位在总结2011年工作的基础上,做好《中国认证认可年鉴(2012)》(以下简称《年鉴》)的编纂发行工作。

一、请各单位按照《年鉴》编纂方案和编写要求(见附件),指定人员撰写文稿并提供资料,按时完成供稿任务。

各单位要本着实事求是、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认真撰写2011年本单位、本部门工作情况的文字材料,同时提供1~2幅反映2011本单位重点工作的彩色新闻图片(配相应的文字说明)。以上稿件和资料请于4月20日前报《年鉴》编辑部,并注明撰稿人和审稿人姓名。

二、撰写的条目及提供的资料应严格把关,既要翔实丰富,又要遵守保密规定;既要准确无误,又要符合写作规范。各有关单位担任《年鉴》编委的领导及撰稿人名单如有调整,请将调整后的名单同时上报。

三、请各单位对《年鉴》出版、发行以及广告征集方案予以协助配合。征集宣传版面的具体事项由《年鉴》编纂办公室另行通知。

国家认监委《年鉴》编纂工作联系人:刘丽萍 电话:010-82262729

传真:010-82260809 《年鉴》编辑部联系人:马毅

乔龙 电话:010-88554980 传真:010-64847570 电子邮箱:cncayb@sohu.net 附件1:《中国认证认可年鉴》(2012)栏目设置及主要内容(参考)

附件2:《中国认证认可年鉴》稿件撰写要求

二○一二年一月三十一日 附件1:

《中国认证认可年鉴》2012年卷栏目设置及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文献

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领导在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二部分

特载

国家认监委领导关于2011年认证认可工作方针、目标、重点和政策的文章或讲话

第三部分

专文

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和地方两局领导关于我国认证认可工作的战略性思考

二、关于我国认证认可重要专题的研究成果介绍

三、地方两局关于认证监管、业务建设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总结 第四部分

法制建设与政策研究

一、立法工作

(一)认证认可部门规章的制定和发布

(二)认证认可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发布

(三)认证认可部门规章立法后评估

(四)《实验室管理条例》立法研究

二、立法协调

三、普法宣传

四、认证行政执法

(一)认证执法监管体系建设

(二)认证认可申诉、投诉处理

(三)认证执法监督

(四)认证执法队伍建设

(五)认证认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五、政策研究和业务综合

(一)政策研究

(二)业务综合

第五部分 认可监管

一、认证及相关机构市场准入制度建设

二、认证市场监管制度建设

第六部分

认证监管

一、管理体系认证

(一)管理体系认证及监管工作开展概况

(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监管工作开展概况

三、行政许可监管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及监管工作开展概况

(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及监管工作开展概况

(五)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及监管工作开展概况

(六)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及监管工作开展概况

二、产品认证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

1.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开展(目录的调整,认证机构和检测实验室的确定,认证的开展)

2.强制性产品认证新领域的开拓

3.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及认证有效性评价

4.强制性产品认证信息化建设

5.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二)自愿性产品认证

1.自愿性产品认证新进展

2.自愿性产品认证新领域的开拓

3.自愿性产品认证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4.自愿性产品认证监管工作

(三)信息安全产品认证及监管工作

三、食品农产品认证

(一)食品农产品认证及监管发展概况

(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及监管工作新进展

(三)有机产品认证及监管工作新进展

(四)乳制品认证及监管工作新进展

(五)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及监管工作新进展

(六)其他食品农产品认证及监管工作新进展

四、服务认证

(一)体育服务认证及监管工作新进展

(二)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认证及监管工作新进展

(三)汽车玻璃零配安装服务认证及监管工作新进展

五、其他认证

第七部分

注册管理

一、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的开展和监督管理

二、向境外推荐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的开展和监督管理

三、进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和监督管理

四、卫生注册专业人员培训

五、卫生注册工作的舆论宣传和国际合作

六、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注册登记有效性的提高

七、针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取得的成绩

八、卫生注册信息化建设

第八部分

实验室与检测监管

一、积极落实《食品安全法》,大力推动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建立

二、保障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研究建立食品检验复检机构名单公布机制

三、依法严格行政审批

(一)国家级实验室计量认证

(二)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授权

(三)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所)验收

(四)检查机构审查认可

四、对地方质监部门、获证实验室和检查机构有效开展监督检查,提高资质认定的有效性

五、实验室能力验证工作成绩显著

六、强化资质认定专业队伍建设

七、良好实验室规范(GLP)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八、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

九、成功召开第二次全国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会议

十、实施新筹建国家产品质检中心的论证制度

第九部分

科研与标准建设

一、认证认可科技工作

二、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

三、认证技术规范备案工作

四、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

第十部分

认可约束

一、认证及相关机构的认可

二、认可科研

三、认可队伍建设

四、认可信息化建设

五、认可国际合作

第十一部分

人员注册

第十二部分

行业自律

一、行业自律制度建设

二、行业自律工作的开展和成果

第十三部分

国际合作

一、服务外交外经贸大局

二、合力推进双多边互认

三、积极应对技术壁垒

四、大力发展双边关系

五、深度参与国际组织

六、深化与台港澳合作

第十四部分

认证认可信息化建设

一、认证认可信息化组织与管理

二、认证认可信息化工作新进展

第十五部分

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一、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召开

(一)会议概况

(二)有关领导讲话

二、有关部委开展认证工作的情况

第十六部分

地方认证监督管理

一、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一)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工作概况

(二)认证、认证监管及相关工作概况

(三)重点问题探索、分析,或重点工作介绍,或工作经验总结

二、质量技术监督局:

(一)认证、认证监管及相关工作概况

(二)重点问题探索、分析,或重点工作介绍,或工作经验总结

第十七部分

认证行业相关机构介绍

一、认证机构

二、认证培训机构

三、认证咨询机构

四、实验室

五、检查机构

第十八部分

认证实效

本栏目从实证角度反映认证认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请地方两局各选择1~2家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或单位,并组织撰写稿件。

第十九部分

国家认监委机关综合管理工作

第二十部分

法规

第二十一部分

大事记

第二十二部分

统计资料

第二十三部分

附录:2011年国家认监委发布的公告;认证认可从业机构名录 附件二:《中国认证认可年鉴》稿件撰写要求

一、《年鉴》的性质

《年鉴》是逐年记载中国认证认可事业发展进程的编年史册。

二、《年鉴》稿件的撰稿要求

1.国家认监委各部室和直属机构稿件的撰写要求

国家认监委各部室和直属机构的稿件,介绍的是全国合格评定基本和重要领域的发展情况,在全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决定着《年鉴》的总体质量和水平。这类稿件要按照修史的基本原则组织材料和进行撰写。即既要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全面系统和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国认证认可各个基本和重要领域的历史发展,也要对发展的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力求揭示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从而对后续工作起到鉴戒和指导作用。概括来说,就是资料丰富翔实,持论客观公允,既要写全,也要写透。

2.地方两局稿件的撰写要求

地方两局的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宽,把每一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到既写全,又写透,是不现实的。地方两局的稿件,一方面要以相关资料为基础,对国家认监委授权的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作概括介绍,另一方面结合工作实际和地区特点,对某项突出的成绩、问题或比较成熟的经验等进行深入介绍、分析和总结。稿件这样写,既符合修史的全面性原则,也突出了地方工作各自的特色,增强了指导性,同时有利于工作经验交流。

3.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国家认监委各部室、直属机构以及地方两局,在撰写稿件过程中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和贯彻落实认证认可服务宗旨以及工作方针的高度撰写稿件,以期内容立意高远,主题鲜明,避免就事论事,并突出认证认可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要在把握内容全面性的前提下,突出每年工作的新特点和侧重点,力戒内容年年雷同。(3)要以国家认监委或地方两局的名义介绍情况和分析问题,文章中分析和评价所持观点应以国家认监委或地方两局的观点为准。文章后面有撰稿人和审稿人署名,就体现了这种严肃性。(4)由一个部门主管或主办、多个部门参与的工作,这项工作由主管或主办部门的文章进行详细介绍,其余参与者在稿件中点到就行,以免过多重复。

三、《年鉴》文字表述和书写(打印)的要求

1.称谓

(1)一律使用第三人称。如“我国”用“中国”。人物一般直接称其姓名,后面不加“同志”、“先生”等称谓,必要时可加职务或职称。部门、行业一般直称“某某部门”、“某某行业”,而不称“某某系统”、“某某战线”。(2)几个常用名称的统一表述:《中华人们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统称为《认证认可条例》,“中华人们共和国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统称为“国家质检总局”,“中华人们共和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称为“国家认监委”,“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统称为“国家认可委”或“国家认可中心”。上述等名称,文中如单独用其英文简称,则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应将中英文名称并列写出,然后在行文中可单用英文名称,如文中第一次用“国家认监委(CNCA)”,之后在行文中可单独用“CNCA”,以此类推。(3)地方两局名称的表述:文中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然后可用简称。如“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中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然后可用“北京市局”;“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然后可用“北京局”。(4)认证和认证标准的表述:第一次在行文中出现时,将中英文并列写出,然后可单独使用中文或英文表述。如第一次用“强制性产品认证(CCC)”,然后可单独使用其中的中英文名称;第一次用“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然后可单独使用其中的中英文名称。

2.时间表述

一般要求写出准确的年、月、日,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明年”、“当前”、“最近”、“近年”、“近几个月来”等。同一文章中年份已有前提的,后面不必重复出现,可采用“年内”的提法,也可直接交代“某月”或“某月某日”,具体时间(公历年代、年、月、日及时、分),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述,如“20世纪80年代”、“1994年5月1日”、“7时18分”;年份数字不能简写,如“1995年”不能写成“95年”。

3.数字用法

数目字除特殊情况外均用阿拉伯数字,如“7人(次)”、“20件”、“100辆”等。但叙述文字中的数字或者并非表示科学计量和不具有统计意义数字中的一位数,应使用汉字,如“一个人”、“五条意见”、“十项规定”、“八五计划”、“七八十种之多”等,倍数、分数、百分数、千分数用阿拉伯数字,但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百万分之几等要用汉字表示。

4.统计数字

在五位数(某些需精确统计及附表中的数字可以例外)以上的,分别作如下处理:尾数“0”多的改用万、亿为单位,如“240 000”写作“24万”;尾数“0”少的,改用小数,计算单位取最大值,小数点后按四舍五入法取1~2位数,如“245 470万t”写作“24.55亿t”,“12 834 100kg”写作“1 283.4万kg”。百分数和千分数中的小数,只取至小数点后一位数。约数可用“约”、“左右”、“上下”、“多”、“余”等表示,但不能叠用,如可用“1 000多人”、“约5 000字”,而不能用“约1 000多人”、“约5 000字左右”。用小数表述的数据,不用“多”字,如“13万多人”中“多”字要去掉。

5.计量单位

一律使用公制计量单位。行文中涉及的计量单位,其名称用英文表示;公式中的计量单位使用符号而不用中文名称;附表中的计量单位,一般用使用英文名称,必要时也可使用符号,但同一表格中的用法须一致。

6.标点符号

一律按照1995年12月1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准确使用,特别注意破折号和连接号的用法:

破折号“——”书写时占两格,用于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破折号和括号用法不同,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解。

连接号“—”书写时占一格,用于组成复合词组原两个名词之间,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如“南宁—北海客货运输开通”。连接号的另一种形式“~”,主要用于连续相关的数字,如“5月18~20日”、“30万~40万”、“20%~30%”。

7.书写(打印)格式

(1)文章层次较多的,分层序码书写: 第一档一、二、三„„;

第二档

(一)、(二)、(三)„„; 第三档1、2、3„„;

第四档(1)、(2)、(3)„„等。

(2)引用文件要严格书写文件标题、发文机关名称和公文号。公文号中年份使用六角括号“〔〕”。

(3)表格书写。除表头和表体外,表格内不加横线。

表格数据栏内使用符号示意统一为:“„”表示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空格”表示该项统计指标数据不详;“—”表示无该项统计指标数据。

附表说明置于表格底线下方。说明只有一项,在说明内容前面和被说明项的右上方加“*”号;如说明内容有两项以上,则分别在说明内容前面和被说明项左上方用①、②、③表示。

(4)行文和表格中的数字,百位与千位数之间、十万与百万位数之间,要空四分之一字格,如,249 813 675,6与3之间、8于9之间,要空四分之一字格。

第五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

【发布单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国认法联[2002]22号 【发布日期】2002-04-07 【生效日期】2002-04-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地方质量技术监督 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认证工作分工的意见

(国认法联[2002]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2]11号)精神,加强认证监督工作的有效性、统一性,确保整顿认证市场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现将《关于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认证工作分工的意见》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在认证执法监督中若遇到问题,请及时反馈国家认监委。

二○○二年四月七日

关于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认证工作分工的意见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及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1]5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2]11号)精神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认证工作方面的分工提出如下意见:

一、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国发[1999]8号)、《全国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组建方案》(国办发[1999]59号)的规定,依照目前的职能,履行各自有关认证的工作职责。工作中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密切配合,确保全国认证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根据国家认监委等四部门发布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审批登记与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除了负责对本系统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监督外,还负责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其他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检验检疫系统、商检公司系统和外资机构除外)的监督;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除了负责对本系统及商检公司系统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监督外,还负责外资机构(含中外合资、合作机构和外商独资机构及驻华代表机构等)的监督。

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对依法设立并取得国家认可机构认可资质的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予以承认,不得要求企业重复认证。

三、生产领域中实施出口质量许可制度、实施出口商品分类管理和根据政府间协定实施产品认证的出口加工企业,由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法对获证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实施执法监督。其他生产领域的强制性认证工作,由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对获证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实施执法监督。

四、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法按照《进口许可制度民用商品入境验证管理办法》对相关强制性认证产品实施入境验证工作,查处进口商品违反国家强制性认证制度规定的行为。

五、对认证产品日常的市场监督和检查工作,由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和地方政府授予的职责进行。专项的认证市场监督和检查工作,按照国家认监委的统一部署进行。

六、进出口食品和化妆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卫生注册登记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由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

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校准、检测、检定、检查机构及实验室的资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对出入境检验检疫实验室和其他指定或者认可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的检测机构(实验室)的资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承担产品认证检测任务的检测机构(实验室)的监督管理按照国家认监委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认证工作中发生的重要事项以及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应当由国家认监委组织查处的有关认证认可违规行为,要及时报国家认监委。

九、建立全国认证工作信息统计和交流制度。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根据国家认监委的要求,定期统计和填报有关的认证工作统计报表,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职责任务需要,应当指定一个内设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相关的认证监督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开展上述工作中应建立协调机制,确保认证监督的一致性,不得重复监督。若遇到问题应当以协商的精神,团结协作,共同搞好所辖地区的认证监督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关于印发《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工作规则》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证认可国际标准对口工作组工作规则》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