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徐州(综述稿)(江苏徐州 惠光启董治祥)

时间:2019-05-15 05:4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轼在徐州(综述稿)(江苏徐州 惠光启董治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轼在徐州(综述稿)(江苏徐州 惠光启董治祥)》。

第一篇:苏轼在徐州(综述稿)(江苏徐州 惠光启董治祥)

苏轼在徐州(综述稿)(江苏徐州 惠光启董治祥)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腊月上旬,京东路密州知州苏轼接到诏书,调任他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的知府。在此之前,苏辙已被免去齐州掌书记的官职,带着要求废除新法的奏章先行入京了,而家眷仍留在济南。苏轼依恋不舍地告别了“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的密州,告别了雩泉、超然台,风尘仆仆地来到距密州七十多里的潍州(今山东潍县)遇上大雪,于是停宿潍州,度过熙宁十年(1077年)除夕。元旦清晨,雪霁天晴,苏轼一家又匆匆上路。他在夫人王润芝、十六岁侍妾王朝云陪伴下,带着十九岁的长子苏迈、八岁次子苏迨、六岁的幼子苏过,沿着青州大道继续前行。

苏轼到济南,侄子苏迟、苏适(kuò括)、苏远已站在城外雪地上迎候了。王夫人和史夫人妯娌俩亲密无间,老乳母任采莲和苏辙保姆杨金婵也亲热说笑。她俩随兄弟两家走南闯北,甘苦与共,亲如一家,受到老老少少的敬重。

二月上旬,苏轼一行在澶(河南濮阳)濮(山西鄄城)之间,遇见前来迎接的苏辙,子由告诉子瞻:调往河中府的命令已经取消,改差彭城,任徐州知州。

熙宁十年(1077)四月二十一日,苏轼抵达徐州,当即受到京东提刑使李清臣、徐州通判江仲达等官员的迎接。李清臣,字邦直,魏(河北大名)人,历任邢州司户,平江军判官。后由海州通判升任京东提刑使,驻节徐州。

夏天,李邦直在徐州城东南角新建一亭落成,便请苏轼命名。他欣然题名曰:快哉亭。于是,快哉亭便成为徐州第一个“东坡遗迹”。

苏轼移知徐州后,既感到责任重大,又觉精神欣悦。他在《徐州上皇帝书》中说:“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也。”他在给司马光的信中也说:“彭城佳山水,鱼蟹侔江湖。争讼寂然,盗贼衰少,聊可藏拙。”从这些真实叙述,充分表明他对彭城的佳山秀水,淳朴民风,丰饶物产,有着良好印象和喜悦的感受。

苏轼至徐履新之初,心情畅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相别六七年的苏辙陪同他由汴京到南都(商丘)一起抵徐。在徐州州署内衙的逍遥堂,兄弟对床而眠,住了一百多天,互相唱和。逍遥堂是苏轼兄弟共同遗迹。直到八月中秋之夜,兄弟一同赏月,把酒欢聚,促膝畅谈,生平很少作词的苏辙也写了一首词,即《水调歌头》:“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密州)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今夜清樽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子由以此告别子瞻,不料子由刚走三天,一场巨浪滔天的水灾降临徐州,苏轼立即投入到捍城抗洪的斗争中去了。

当年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河南濮阳)决口,漫灌四十五县,八月二十一日洪流抵达徐州城下,“城墙不沉者仅三版”,水深再增加三尺多,洪水就要灌城了。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苏轼抱定志城共存亡的决心,镇定自若,指挥得当,身先士卒,亲率全城军民,奋战七十多个日夜,终于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保住了徐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全城百姓欢声雷动,也受到了朝廷的重奖。为了救灾善后,防止大水再来,他请求朝廷蠲免徐州的赋税,又拨款调夫,修筑了“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的外城大堤。这条取名为“苏堤”的大堤,至今犹存,不过现在已成为城西的通衢大道了。

当时徐州城东门面临泗水,成为挡水要冲,又靠近府库,因而苏轼决计增高加固城东门,在城墙上建造了两层高楼,在墙体上涂满黄土,取名“黄楼”,含有“土实胜水”之意。后人视为苏轼抗洪胜利的标志性建筑,历代屡加重修,近年来重建的“黄楼”矗立于黄河故堤岸上,成为徐州人民怀念苏轼、凭吊苏轼的重要景点。

苏东坡自密州转任徐州知府,刚满四十周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期。林语堂先生认为,“苏东坡真正的生活从徐州开始”。苏东坡在徐州七十天的抗洪斗争中,使他和徐州百姓的生死存亡连在了一起,使他对徐州山水和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他和雄杰豪迈、有情有义的徐州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使他的徐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在徐州百步洪种柳、戏马台植松、白土镇寻煤、黑石潭求雨、汉祖庙祈雪、利国驿捕盗、杏花村送友,最高兴的时候还醉卧在云龙山的石床上赋诗一首。乐观的情怀、爽朗的笑声,一一变为华美的诗词文赋,这些诗篇至今仍在徐州的山水间回响。放鹤亭、苏堤、黄楼等苏轼遗迹和他留在徐州山水之间的三百三十余篇诗词文赋,成为徐州价值连城的精神文化遗产。

他在徐州的名篇《放鹤亭记》被收入《古文观止》,云龙山因他的咏叹成了华夏名山,张山人的一间草堂亦因苏东坡的点化而包孕了今古逸情,因此放鹤亭也成了云龙山最出名的名胜古迹,他醉卧过的石床也成了与诗仙有关的仙床。他当年站在云龙山上面对山下的荒泽曾发感叹的“若引上游丁塘湖之水,则此湖俨若西湖”的尔家川,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现在已经建成了全国景点最多、面积最大的苏轼文化游览区。1994年12月11日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结为“姊妹湖”。

徐州地下有丰富的煤矿资源,早年并不知晓。苏轼在徐州期间,为了解决冬季取暖的困难,派人在西南五十里的白土镇采挖出煤炭,于是写下了《石炭并引》一诗,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歌颂煤炭生产的诗歌。《石炭并引》诗中描写了开发煤矿之际,万众欢腾的喜悦情景。诗中有“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链刀”之句,说明煤炭为炼铁提供了能源。徐州城北利国是全国著名的冶铁基地,白土煤炭加上利国铁矿,为北宋王朝提供了兵器生产的重要资源,今天也成为徐州重要的工业建设资源。

元丰二年(1079)苏轼调任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州,徐州父老闻讯之后全城出动,扶老携幼簇拥马前,都来挽留相处2年的“老市长”。苏轼与徐州人民洒泪惜别,这感天动地的送行场面都留在他临行所写的五首诗中。

元丰二年(1079)三月二十七日,苏轼写了《灵壁张氏园亭记》一文,其中说:“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泗水之上而老焉。”苏轼热爱彭城之情竟如此强烈!九百多年来,徐州人民一天也没有忘记这位“老市长”。他的政绩与恩德仍留在徐州人民心中,苏轼的伟大精神将在徐州万古流传。

徐州苏轼遗迹遗址之一

云龙湖风景区

徐州古称彭城,向以众多的汉朝文化瑰宝闻名中外,其南郊园林却以山水风

徐州云龙湖风景名胜区韵秀甲淮海。云龙山、云龙湖、彭园、动物园、淮海烈士陵园及泉山森林公园,莽莽苍苍,连成一片,气势磅薄,蔚成大观。风光秀美的云龙湖则是其中闪闪发光的一颗璀璨明珠。

徐州云龙湖位于徐州城西,原名尔家川,曾名石沟湖。古往今来,山清水秀,湖光山色,真山真水,山水争辉,其三面青山一面城的天工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子。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知徐州时,情钟此湖,曾发奇想:“若引上游丁塘湖之水,则此湖俨若西湖。”然而,苏轼空有此愿,遗恨千年,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才变成现实。西湖娇滴,云龙湖秀丽;西湖温和,云龙湖庄重;西湖浓妆,云龙湖淡抹;西湖幽深,云龙湖坦荡,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在的云龙湖已经建成了全国景点最多面积最大的苏轼文化游览区。1994年12月11日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结为“姊妹湖”。

据《重修云龙湖碑记》载:“徐州市人民政府于1958年浚湖工,清淤叠堤,穿渠起闸,军民劳作,两易寒暑,八里长堤北卧,万亩绿波荡漾。1960年2月工竣之日,始有云龙湖之新称。”它西连韩山,东依云龙山,南停大山头和猪山,现在的云龙湖水面面积已达到6.76平方公里,陆地面积6.3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为提高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锐意开发云龙湖风景区,辟馆建塔,筑岛修路,植木艺卉,精心装点,遂使云龙湖剖石见玉,光彩照人,成为一处综合观光的旅游风景区,一条玉带般的湖中路,把湖面分成东西两湖,石桥鉴通,垂柳两岸,草坪似毯;环湖路依山顺堤,宽阔平坦,环绕一湖碧水。

市区中山路南端,即为云龙湖风景区大门。三面青山,叠翠连绵,一湖波光,尽收眼底,令人胸襟豁然,心旷神怡。沿湖而行,绿草如菌,三春桃红柳绿,仲夏荷花比艳,深秋枫叶如火,严冬青松傲雪,东岸夏景,西岸秋景,北岸冬景。四时风光鲜明,各自异彩纷呈。

云龙湖景点玉缀珠联,风物如画。以功能论,东湖游览区以水上活动和参观游览为主,西湖游览区以疗养度假为主,湖南则主要以娱乐及宾馆为主,以水相划又有水中景与水边景为分,一十八景,景景相望,各有千秋。云龙湖-西子湖,徐州人正以精巧的手法,无限的情爱,为她梳妆打扮,披彩挂玉,向世人展现出一个更加美丽的西子。

湖东路苏轼文化古迹游览区

湖东文化古迹古迹游览区北起云龙湖广场,南至云龙山九节山尾,靠山临湖,坐拥山水,徐州云龙湖以自然山水风光和两汉文化、东坡文化为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时代风情与历史文化珠联玉缀,成为旅游休闲的绝佳之处。为增加游客的游览、休憩空间,政府对湖东路进行改造,将原有路幅进行缩减(由原来规划的40米减至18米,拓宽亲水景观带,增加了园林小品、游步道及亲水平台等,缩小了云龙山、云龙湖的距离,让亲山、近水的游人在这里充分体会自然之美、山水之乐,成为云龙风景区内一条亲山近水的美丽风光带。

苏公塔影

云龙山下临湖一丘名“金镫山”,海拔45米。山上有五层八角金琉璃塔一座,每层有观景护栏,内有旋转塔梯,扶摇可上,是为纪念原任徐州知军州事的苏轼而建,故名苏公塔。苏公塔为仿宋建筑,高26.17米,建筑面积312平方米。苏轼北宋时期曾在徐州任一年零十一个月的知州,因政绩卓越而深受徐州百姓的爱戴,在徐州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才子佳话。云龙风景区内与苏东坡有关的胜迹和纪念性建筑达到三十多处,随处可见。苏公塔对面的杏花村,就是根据当年苏轼描写云龙山西山坡景色的诗“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而建。2004年对苏公塔维修时,新增了花岗岩石刻苏公生平行迹图,再现东坡当年生平。登塔俯瞰全湖,览小径蜿蜒曲折,湖畔水榭、曲桥、码头、方亭、虹桥错落有致,碧波塔影,荡漾诗情。夜间塔身霓虹反射,更是璀璨辉煌,倒映成金。

苏轼山庄

位于云龙山南坡,小南湖生态游览观光区和湖东古迹文化游览区入口处的苏公塔下,与云泉山庄一路之隔,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占地面积17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集旅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设施。

杏花村馆

位于云龙山脚下,周围杏林蜜布,春季杏花遍野,是踏青游园之佳处。杏花村馆为四合院建筑,由一进院落构成,建筑基本对称布置,中间主楼为两层,楼层设腰檐平座,四周皆为落地格扇,可凭栏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东西两厢为单层厢房,主楼两侧设附属用房,所有单体均由廊、墙联系分隔,形成若干内院。整组建筑风格清秀大方,体量适中,空间组织主次分明、灵透且富于变化,给人以民风淳朴的游览感受。杏花村总馆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72平方米。

杏花坞广场

位于湖东路南段,面积11000平方米,其中铺装5000平方米,绿地6000平方米。保留原有大树,形成浓荫效果;广场采用自然布局,与自然山水环境融为一体。采用花岗岩和鹅卵石铺装。广场有三个功能:一是休闲功能,游人可以活动、休息;二是保健功能,周围栽植保健植物,挥发出的气体能调节人的精神、润肺、润脾,有些植物还有抗癌作用;三是健身功能,中心广场用鹅卵石铺装,赤脚在上面活动对足部有按摩作用。

杏花春雨

云龙山西麓延绵十里,杏林满坡,与湖岸桃柳相映,构成一幅报春图。柳丝挂燕,杏花扬雪,上连青山,下映碧湖,如烟雾缭绕,引蜂飞蝶舞,加桃红片片,更是生机盎然。重现了苏东坡“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的诗境。

东坡会馆

位于刘备泉南侧,紧靠汉画像石馆,为一组背山面湖的清代风格单层古典式建筑,并利用山势形成富于变化的院落布局,建筑面积360平方米,现为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会址。

小南湖景区

小南湖景区规划总面积1.66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962平方公里。小南湖景区布局呈“W”上有一横的形状。一横为湖南路,“W”中间的空白部位为小南湖的水面,景区内有一湖两岛、三轩五园。其中一湖:即小南湖水面通过两座长桥与大湖相通,形成相对独立的一片有园林建筑的幽静湖面;二岛:鸣鹤州、苏公岛

指从湖南路、湖南岸的南北两个方向伸向湖中的岛、两岛相望,水面相通,岛与岸之间以景观桥相连,造成小南湖多变的地形,也使每一块陆地和水面的游览线路都有移步换景的效果;三轩五园:指这里的园林古典式建筑,有亭、园、院、榭、台、轩、阁,以及桥、堤以及苏公岛上的标志性建筑苏公馆。

苏公馆、逍遥堂

苏公馆位于苏公岛的西部,为苏公岛主景点。苏公馆又称东坡文苑,由苏轼在徐州办公和居住的逍遥堂和碑廊展示等建筑组成。岛上还有景点“东坡足迹图”和“南湖水榭”。整个小南湖景区水面精巧、环湖布景,以“江南园林”特色的会馆艺苑、水乡人家、小桥流水、名苑流香、荷塘鱼藕为主体景观,形成“静湖幽园”的中国古典人文及自然景观特色。

石瓮倚月

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石翁造型以新石器时代的陶瓮及徐州市出土的陶瓮为特点,结合两汉文化奔放、朴拙的精神面貌,融入三面景墙之中。该景点是整个小南湖景区甚至整个云龙湖的标志性景点,更完美地诠释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的姊妹关系,形成南观西湖“三潭印月”,北游云龙湖“石瓮倚月”的关联性旅游景观。泛舟在“石瓮倚月”的景点中,将可观赏到刻意设计成橄榄型横断面的景墙和虚拟的瓮形,给人一种移步景异的优美画面;细看之下,则可欣赏到雕刻在景墙和石瓮上富有两汉文化特点的吉祥纹饰。

徐州苏轼遗迹遗址之二

云龙山风景区

徐州市云龙山景区,是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的主景区,素为徐州名胜之冠。云龙山海拔142米,长达3公里,占地520422平方米,其中绿地50994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97.9%以上。山分九节、蜿蜒起伏、状似神龙,昂首向东北,曳尾于西南。云龙山上苍松翠柏蓊郁蔽日,殿宇亭台掩映,四时风光不同。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名篇《放鹤亭记》对其赞美曰:“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云龙山既有名山大川的自然风光,又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山上文化古迹众多,从北魏至民国期间,留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船厅、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解放后云龙山又修复和新建了幽邃轩、洞天小庐、跨云阁、云龙书院、杏花村、观景台、同心台等一大批历史景点。云龙山的文化积淀历史悠久而厚重,尤以名人文化著称。宋代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怀古抒情,留下许多传世佳作名篇。云龙山以其独特的神韵向世人昭示着它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历代名人和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先后登临云龙山的历代名人有刘邦、刘裕、苏轼、董其昌、潘季驯、乾隆、李蟠、邵大业、郁达夫、戴季陶、毛泽东、蒋介石、胡锦涛、李鹏、朱镕基、姜春云、李铁映、宋健、宋平、胡耀邦、李可染等。

云龙山大佛

云龙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从北魏到清代,逐步建起兴化寺、大士岩、唐宋摩崖石刻等著名历史古迹,其中尤以“三层砖覆三丈佛,庙小能容大菩萨”的独特景观而闻名。熙宁十年秋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还由张山人草堂登上云龙山顶,观赏了相传为北魏太武帝雕凿的大石佛像,还有太武帝拓跋焘用铁马鞭在岩石上书写的“阿弥陀佛”四字,他还写了《魏佛狸歌》流传至今。现在每年农历2月19日淮海经济最大的云龙山庙会,影响广大,万众云集,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成为名扬四海和重要民间艺术旅游活动。

东坡石床

云龙山西麓峭壁下有一座天然石台,刻有“石床”二字。台高1.75米,长3.30米,宽1.30米。上面记得有苏轼《登云龙山》诗: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有跋文:“元丰元年(1078)九月十九日张天骥、苏轼、颜复、王巩始登此山。”共22字。这首诗是“柏梁体”诗,并非律诗缺一句。相传汉武帝在柏梁台上与群臣联句,人各一句,句句押韵,不同于律诗隔句押韵,也不依平仄、对仗等格律。跋文中“始”字,有“曾”、“尝”之意。这便是著名的“东坡石床”,为徐州苏轼重要遗迹之一。

这首诗写醉中登山的情景栩栩如生,鲜明地表现了苏轼豪迈不羁的性情,苏轼身为“使君”,却不摆架子,平易近人。老百姓见他醉卧冈头便拍手大笑,彼此感情相通无间。这些描写都表达了苏轼“遇民如儿吏如奴”的爱民思想。全诗一韵到底,仅只七句,戛然而止,在艺术风格上匠心独运,不落俗套,耐人寻味。

跋文中的颜复在当时也颇有名气,颜复,字长道,彭城人,为颜回的四十八代孙。他任国子监值讲官时,曾以“王莽变法”为题考试学生,影射攻击王安石变法而被罢官。王巩,字定国,祖父王旦当过宰相,父亲王素官至工部尚书。其岳父张安道(方平)是苏轼的恩师。王巩有隽才,擅长作诗,专程从汴京来彭城,与苏轼诗酒唱和,同游十余日,作诗几百首,足见其才思之敏捷。颜复、王巩这两人都是苏轼亲密好友。黄茅冈本是个乱石纵横、茅草丛生的野冈,因有“东坡石床”这一古迹而出了名。正如清代徐州诗人刘廷玑诗句所说:“满冈乱石亦平平,一醉坡仙便著名。”自石床向南长约50米的峭壁上有摩崖石刻36方,其中有许多首步韵唱和苏轼原诗的诗作,如清朝顺治年间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徐渭弟《黄茅冈步苏长公韵》一诗云:

公余便上黄茅冈,一官潇洒岂藩羊。

醉来无处非石床,云水满眼何苍茫。

坡仙风流千载长,我纵五斗如相望:

冈头放歌不知狂。

峭壁上的碑刻大多与苏轼的诗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除了诗文碑刻处,黄茅冈摩崖题字也不少,从落款署名可知,这些题刻多是出自明清两代,乃至民国初年的名人手笔。前几年,重现的乾隆书写的

“黄茅冈”石刻,尤为游人瞩目。为了保护“东坡石床”的古迹和这些文化瑰宝,徐州市园林部门于1997年在此建造了爬山长廊,还在石床前安置了苏轼雕像,作倚坐之状的苏轼,仰目远视,一副潇洒安怡的神态,游人到此游览,仿佛与苏轼作零距离的亲近,还从观赏摩崖诗刻中享受到精神上的美食盛宴,令人有不虚此行的感受。

云龙山放鹤亭

云龙山毗连市区,九节山头蜿蜒起伏,长达6里,就像一条苍莽巨龙,昂首东北,曳尾西南。山上苍松翠柏,蓊郁蔽日。殿宇亭台,掩映其间。依山势起伏,砌有石磴道,游人络绎不绝,四季不衰,素称徐州名胜之冠。

自北麓登山,拾级而上,路分左右,左行数百米即到山顶。月形院门额上写有清光绪32年(1906)徐州知府田庚题写的“张山人故址”五个隶字。院内开阔平坦的四方庭院铺有甬道。院东侧即是放鹤亭,飞檐丹楹,宏敞明亮,前有平台,周环游廊。平台前是砌有石栏杆的饮鹤泉,向南十余米则是小巧玲珑的招鹤亭,三者密切呼应。

院门所题“张山人”,就是北宋隐士张天骥,字圣涂,自号云龙山人。当年他隐居云龙山。苏轼在《放鹤亭记》一文中写道:“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环,独缺其西十二(《古文观止》作‘独缺其西一面,’有误。)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苏轼的如椽之笔,清晰明快地概述了徐州翠嶂四围的形胜,说明了亭址的奇幽异美,描绘了白鹤飞鸣的超逸形象,介绍了放鹤亭命名的由来。有此一文,放鹤亭闻名遐迩。

“名山与高士,人地两相倚”,人们怀念飘逸豪放的苏东坡和张山人,也十分喜爱幽雅的放鹤亭。近千年来,此亭屡坍屡修,世代保留。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都次整修重修,1979年徐州市政府又拨款修缮,彩栋丹楹,焕然一新。轩亭内清雅洁爽,窗明几净,悬挂着苏轼笔迹“放鹤亭”匾额,引发游人兴味。但是这种与张山人故居和放鹤亭合而为一的“厅堂”式的建筑模式,就不断受到历代建筑和文人的质疑,这种不论不类的建筑模式为徐州循色不少。

云龙山上既有放鹤亭,又有招鹤亭。此亭位于放鹤亭南,地址高耸,檐角欲飞,是人们登高远眺的好去处。

放鹤亭前还有饮鹤泉,凿作一井,环绕石柱,颇古雅美观。井南侧立有石碑,上冠“古迹”二字,中间书有“饮鹤泉”三个尺幅大字。此是明代天启癸亥(三年,公元1623年)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张璇(河北柏乡县人)疏浚饮鹤泉后所立之碑。当年饮鹤泉水质清纯甘美,苏轼在《游张山人园》中有诗句云:“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乞得满瓶归”,可见饮鹤泉水自古便是清冽甘美。1997年3月初重浚饮鹤泉,实测水深25.74米,甘泉重涌,吸引游人品尝。

徐州苏轼遗迹遗址之三

黄楼

黄楼是苏轼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元丰元年(1078年)八月在城东门上建造的高楼。

熙宁十年(1077年)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河南濮阳)决口。八月二十一日大水到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大雨日夜不止,洪水随时可能灌城。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富民争相出城避水。苏轼知道人心之溃比城溃更加可怕。立即劝阻富民出城。他说:“富户出城避难,全城人心动摇,你们放心,有我在,决不让洪水淹城。”富民不再出城,人心稍见安定。苏轼接受父老献计献策,采纳僧人应言的建议,征集五千民工,开通清冷口,疏竣下游河道,又日夜加固外城。

苏轼穿草鞋柱木杖,亲自到武卫营动员禁军参加抗洪。按宋代制度,禁军归朝廷直接掌管,知州不得轻易调动。苏轼对禁止军指挥官说:“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禁军长官见东坡一身泥水,登门求援,十分感动地说:“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禁军官兵全体出动,冲出城外,与民工一起短时间内筑成“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的东南长堤,长达九百八十四丈,厚二丈,高一丈,“堤成之明日,水自东南隅入,遇堤而止,害不及城,民心乃安。”形势紧急的当口,苏轼又下令集中公私船只,用缆绳系在水势最猛处,以减杀大水冲力,起到屏障阻遏作用,化险为夷。

在抗洪捍城的日夜奋战中,苏轼处变不惊,指挥得当,亲荷畚锸,布衣革履,结庐城上,过家不入。苏太守“以身帅之”,僚吏不敢怠慢,各段城墙及险要堤坝,皆分配官吏负责守御。苏东坡抱定“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的决心,假如洪水破城,淹没了街坊市井,他就要像汉代东郡太守王尊那样,以身填堤,视死如归。在苏东坡的率领下,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徐州城岿然不动。

十月初五水势渐退,十月十三日狂风怒号,风止时,积水已入黄河故道,大水围困七十余日的徐州城复苏了,百姓欢呼,全城庆贺,朝廷颁布赐重奖。苏轼写《河复》诗以庆贺。

苏轼不仅不炫功自矜,还积极救灾善后,他上书皇帝,请求蠲免徐州赋税,以舒民困。为防止来年大水再来,他手执畚箕,身先仆隶参加筑堤修墙,又创造木桩堤岸四处,木坝一条,填平城中取土大坑十五个,增固加高面临泗水的城东门城墙,还拆除徐州署衙内废弃的霸王厅,用其材在东门城墙建筑两层高楼,墙上涂满黄土,取名“黄楼”,含有“土实胜水”之意。

黄楼于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动工,八月十三日完工,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隆重典礼,奏乐庆贺黄楼落成。苏轼在楼上摆酒设宴,到会宾客有三十余位知名人士,如诗人王巩(定国)、陈师道、诗僧道潜(参寥)、舒涣(尧文)、张天骥(云龙山人)及徐州官员毕仲询、顿起、孙勉等人。苏轼高兴地写下“九日黄楼作”一诗,以作纪念,还嘱苏辙、秦观、陈师道等人为黄楼作赋写,留下了文字佳语。黄楼巍峨高耸,每当皓月当空,千里银波萦绕楼下,登斯楼而远眺,令人心旷神怡,从此,“黄楼赏月”便成为徐州八景之一。

据地方志记载,直到金代末年,黄楼仍在东门城墙上。元朝时期黄楼已移到到城东北隅地面上,清代曾多次重修,黄楼仍为双层飞檐高楼,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黄楼被拆除。

徐州市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苏东坡遗迹,于1988年10月黄楼重建于徐州城黄河故道庆云桥东。此楼黄琉璃覆顶,歇山抱厦,飞檐雕栏,光采熠熠。苏辙撰文,苏轼书写的《黄楼赋碑》已移立于黄楼底层,徐州人民常来黄楼登楼观赏,观摩碑文,缅怀苏轼,留连忘返。

徐州苏轼遗迹遗址之四

徐州快哉亭

徐州快哉亭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春,由京东提刑使李邦直建造。此亭落成,恰好苏轼到任,李邦直请他命名,苏轼欣然题名曰:快哉亭。徐州快哉亭结构宏敞,亭址高耸,下临莲香四溢的池塘。芙蓉映水,曲桥倒影,台榭楼阁掩映于水光树影之间,至今仍是一座幽美雅静的园林,徐州城内一处浏览胜地。

“快哉”二字,取自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的《风赋》。楚襄王在兰成之宫,披襟迎风,大叫:快哉,此风!接着宋玉以风喻事,将“大王雄风”与“庶民雌风”作了鲜明对比。以此讽谏楚王能以此体会到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苏轼当然熟知《风赋》,他在徐州还与别人一起分韵作赋,写了《快哉此风赋》。他不以贵贱界限区分雄风与雌风,而以道德情操来表明“风”的归属。淳和清风虽然庶民不易享有,但也不属于大王所有。淳和清风可以涤荡人的胸襟,陶冶人的性情,只有情操高尚的贤者才能感受其愉悦与美好,而品德鄙劣的小人是不能领会其情调与乐趣的。

从苏辙《寄题密州新作快哉亭二首》的诗句:“自矜新作超然赋,更拟兰台诵快哉。”可知苏轼早在密州也建有快哉亭。从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可知,元丰六年(1083)苏轼曾在黄州命名了快哉亭。他在《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下阙里写道:“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在这里,苏轼嘲笑了宋玉硬把风分成“大王雄风”和“庶民雌风”,完全不理解庄子所说,风是“天簌”,即大自然的神妙之音。只要胸中有“浩然之气”,就能享用这“千里之风”。苏轼强调“浩然之气”的崇高地位,显示他的思想境界远远高出宋玉之上。

“浩然之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且说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缺乏它就没有力量。这种浩气要靠长期践行正义来培养,从经常的积累中产生,偶然的正义行为是得不到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就会疲软下来。苏轼正是用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的正道之气为内涵,采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精炼语言,来诠释快哉亭命名的含意。

苏辙深明其意,他在《黄州快哉亭记》中说:“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可见,人的遭遇与思想的不同,对同一自然现象也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如果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就常会陷入忧愁悲苦,如果将私利置之度外,就会胸襟坦荡,常常旷达乐观。可知苏轼以“快哉”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对此有深透的阐发,因而他非常钟情于“快哉”二字,才会连续为密州、徐州、黄州三地命名快哉亭。这一趣事绝不是轻率随意之举。而“快哉亭”作为显著标志和无形纽带已将密、徐、黄三地紧密地连系在一起,也让三地人民共同沐浴着苏轼积极向上并一心为民的精神光辉。

徐州苏轼遗迹遗址之五

燕子楼

苏轼在徐州期间创作的词篇目不多,其中有一首《永遇乐(明月如霜)》,可以说是苏词中的名篇。这首词的标题是:“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燕子楼是徐州著名古迹之一。“关盼盼独居燕子楼”的故事,曾传为千古美谈,广泛地被古代文艺作品吸收为题材。燕子楼是唐代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府第中的小楼,据说是此楼角翘如燕翅而命名。

唐代徐州是控制江淮粮道的咽喉要地,朝廷总是选派重臣来镇守此地。自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起,张建封及其儿子张愔相继为徐州刺史,保证江淮粮道的畅通达二十年,受到皇帝的特殊恩宠。张建封、张愔父子都儒雅风流,擅长诗文,喜蓄歌伎。关盼盼是这些歌伎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唐代官宦之家的歌伎,实际上是表演歌舞的女演员,与后世操皮肉生涯的妓女大不相同。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大诗人白居易到长安参加考试,以第四名中进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贞元十九年(803),白居易到徐州,受到检校工部尚书兼徐州刺史张愔的宴请。白居易在《燕子楼诗序文》中说:“徐州故张尚书有爱伎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饮,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尽欢而去。尔后绝不相闻,适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绘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绘之从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绘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张仲素(769-819),字绘之,河北河间人。唐代进士,曾在徐州武宁军中任记室(秘书)多年,所以十分了解关盼盼的情况。元和十年(815)秋,张仲素见到白居易,谈起彭城故人,向白居易出示了他假托关盼盼的口吻所写的三首诗,抒发了盼盼独居燕子楼十余年凄苦空寂的生活和相思哀伤的感情。白居易读后非常感动,既敬重和同情关盼盼,又不禁发出今昔盛衰的感慨,于是也和了三首诗。张白二人的一唱一和,皆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同时也把关盼盼优雅的形象和矢忠于爱情的精神活动永远留在诗中,赢得后人的赞叹和怀念。

苏轼在《永遇乐(明月如霜)》词中,用“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寥寥数语道尽燕子楼故事,抒发了“寂寞无人见”的悲凉情怀,全词写得简炼深沉,意境幽远,燕子楼和关盼盼的故事也因此流传得更广更远了。

唐代燕子楼原在徐州城西北隅,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徐州武宁军节度使时溥因兵败,率全家登楼自焚。燕子楼自唐代以后屡毁屡建。

1985年徐州在市内云龙公园知春岛上,重建了优雅壮伟的燕子楼,楼角依然翘如燕翅。楼下驳岸上有依苏轼词句“曲港跳鱼”四字的镌石雕刻,长久地陪伴游人瞻望着燕子楼。

徐州苏轼遗迹遗址之六

徐州利国驿

利国驿,在徐州东北七十多里,自古是交通枢纽和冶铁基地。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13年)在此设传舍(驿站),汉武帝在利国设铁官,唐朝在此地设秋丘冶,宋朝在此地设利国监,当时“监”是与县平级的行政机构。北宋熙宁十年(1077),苏轼在徐州当知州后,“览观山川形势,察其风俗之所上。”翌年十月写了《徐州上皇帝书》,其中写道:

“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地即产精铁,而民皆善锻……数千人之仗,可以一夕具也,……要使利国监不可窥,则徐无事,而徐无事,则京东无虞矣。”苏轼从全国战略高度,看出徐州是东京汴梁的东方屏障,而利国与徐州则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他特别关注利国的安定与繁荣。

苏轼针对利国当时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治理手段,取得了辉煌的政绩。元丰元年(1078)十二月,他在徐州西南白土镇找到煤炭,以煤炭代替木炭,解决了冶铁制兵和人民生活取暖燃料的需要,减少了林木的砍伐,保护了环境。他还将冶铁与锻造中使用的皮囊改为风箱,提高了鼓风效率和铁水的质量。为了保卫利国监,苏轼采取军民联防的办法,从三十六冶户每个冶户抽调十人组成联防分队,选派精干的刑侦人员深入贼巢,捕获了巨盗首领,解决了职业性群盗侵扰富民冶户的社会问题,稳定了社会治安,捍卫了兵器生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还向朝廷申请准许河北与利国开展贸易流通,解决此前禁运造成的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的问题,这样既推动经济发展又减少官府救济的压力,利国广大百姓和各冶户无不感激。苏轼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利国发展成为当时全国冶铁基地和兵器生产中心,这是利国发展史上一个高峰时期,影响深远,一千多年后仍然受到其决定性意义。

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利国上下都充分认识到“东坡效应”和“打苏轼牌”仍有现实意义,仍然对加快发展利国社会经济和提高利国人文素质及市镇知名度,有着特殊的作用。自前年起当地开展了创建“中国苏轼文化名镇”的活动,迄今已取得了令人刮目相视的成就。

经有关方面批准,徐州利国镇的“中国苏轼小学”已于2010年9月2日正式揭牌成立。校园内树立了“苏轼汉白玉雕像”,总高6.8米;校园中修建了“苏轼行迹图”及苏诗名篇名句碑刻的碑廊,还有苏轼“前后赤壁赋碑廊”,可以说,利国全镇人民,尤其是该小学的师生正与苏轼朝夕相处,时刻感受着苏轼文化氛围的熏陶。

(文字:惠光启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董志祥

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摄影

陆明德: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会员)

董治祥)“ title=”苏轼在徐州(综述稿)(江苏徐州 惠光启

董治祥)“ action-data=”http%3A%2F%2Fs2.sinaimg.cn%2Fmiddle%2F6b0fe5b0g780cf9420011%26690“ action-type=”show-slide“ style=”max-width: 650px;“> 董治祥)” title=“苏轼在徐州(综述稿)(江苏徐州 惠光启

董治祥)” action-data=“http%3A%2F%2Fs12.sinaimg.cn%2Fmiddle%2F6b0fe5b0g780cf94fc3db%26690” action-type=“show-slide” style=“max-width: 650px;”>

第二篇:江苏徐州贾汪区的600名科级干部在网上公布个人资产

“朱珺,区财政局副局长,分工行政、政法、科教文财务管理和核算中心。共有住房三套:一套位于团结路1号,自住;一套位于天智大酒店南,父母居住;一套在传世基业小区,对外出租。本人除每月5000多元工资收入外,有部分投资收益。配偶在小学任教,儿子在国内读大学”„„

这可不是在泄露别人隐私,而是记者在南京通过“徐州贾汪区勤廉评价系统”官方网站所获取的正规信息。和朱珺一样,该区600名科级干部的家底也悉晒网上,全国网民都能查到。贾汪的做法,目前在全国还是独家。

要晒就晒个“大太阳”

去年,贾汪区委区政府交给区纪委和监察局一个课题:如何加强干部队伍的勤政廉政建设、促进贾汪的绿色崛起?

今年1月,以预警预防为目的的区勤廉评价系统正式上线,涵盖信息公开、绩效评价、廉政评价、预警中心、举报中心、百姓心声、监督台等7个互动平台,将全区科级干部的工作纳入群众和网络监督之中。

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张秋月告诉记者,领导干部住房、收入,配偶及子女上学、从业等情况,历来是信息公开的难点。他们通过对全国16个试行官员财产公开地区的经验分析发现,这些公开主要针对新提拔干部,而且多在内网或内部公示,公开对象和公开范围有限。

“要公示就一视同仁,要上网就上外网,要公开就彻底公开。或许,还能为全国官员家庭财产公示制度探条路。”在区委书记吴新福的支持下,全区600名科级干部,全部被要求真名实姓申报个人家庭财产等情况,并作出廉政承诺,随时随地接受网民和公众监督,进而实现电子监察与预防腐败的有效对接。

“自清式”申报是否走过场

此项公开,还是被记者发现一处“软肋”:在随机查看的100名干部个人公开信息中,像区财政局副局长朱珺申报2至3套住房的只有4人,其余96人的申报内容如出一辙——有住房1套;除工资外,无其他非正当收入。

一位公务员悄悄告诉记者,他们单位的“头”就不止一套房,还有私家车,但都未申报。问他为何不举报,“我又不愣(傻),关我啥事?”说着,他快步离开记者。

张秋月对此并不回避。600多干部的公开信息内容,全系个人自主填写申报,组织未加核实或者说根本无力审核。“尽管我们要求逐项如实申报,但隐瞒或偷工减料的申报确实存在。”

“自清式”申报是否属走过场?张秋月的回答可以用“立此存照”“着眼长远”来概括。“现在瞒报是诚信问题,万一哪天被举报,就是违纪问题,轻重自知。再说,天天面对自己的虚假承诺,也是一种无形压力,多少能起到一些警示作用。”

北京大学廉洁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梁根林教授认同张秋月的观点。他对记者分析说,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群众对干部财产公开呼声最高。如实申报固然好,但现实是,除了贾汪,至今未听说全国还有成建制官员进行申报的,哪能苛求一下子就准确无误?“贾汪600名干部家庭财产自我公开,先公开、再规范,思路本身就是一种突破、进步和创新。”要看到,干部家庭财产自我申报和公示过程,也是廉洁自律的内化过程,更是把自己树为监督靶子的过程。当务之急是公开,早公开、多公开,不能坐而论道,等配套机制健全了再公开——这正是贾汪的可贵之处。

他反对把干部财产公开一律视为“作秀”,甚至呼吁:这种网络反腐“秀”越多越好。公开后的配套“制度链”要拉长

“与内部公开不同,网络公开后,就有社会监督举报、查处反馈的过程。不知贾汪区准备好了没有?”中国人民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毛昭辉教授开门见山地问记者。

他认为,干部家庭财产信息公开后,社会公众和区域内外的网民,实际上都成为信息的审核主体。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他们都可能对信息真伪进行质疑或举报。而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及时受理,跟进调查处理,并将真相结果公之于众,而不能再搞“小范围通报”,遮遮掩掩,失信于民。

根据他的调查,一些地方官员财产公示试点后,会出现“零投诉”“零举报”现象,反映了群众对于公开制度本身的不信任。此时,纪检监察机关就要主动出击,对廉政风险高的岗位进行重点排查,通过官员财产变化情况掌握其风险,发现问题一查到底,用执纪办案的成果取信于民,做到惩防结合。

“要加强官员的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诚信素养,提高财产申报的诚信度和真实性。”梁根林教授举例说,如美国官员主要按照《道德法》申报家庭财产,内心就有约束,非常在意公众认可和评价,以道德义务提升执政公信力。国外依德治政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说,官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还有赖于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希望贾汪在今后实践中,要注重这两方面制度建设的探索和配套。

“推行财产申报并非要‘治’干部,而在于培养干部的‘两个习惯’,即习惯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习惯在法制的轨道上用权,最终让勤廉成为贾汪的一种执政形象。”区委书记吴新福如是说。

第三篇:李源潮在江苏徐州与大学生村官座谈时的讲话2011年2月2日

在农村科学发展中建功立业锻炼成长 ——在江苏徐州与大学生村官座谈时的讲话

(2011年2月2日)

李 源 潮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们主要是来看望大家,给你们及全国所有的大学生村官拜年!

党中央对大学生村官十分重视、十分关心,胡锦涛总书记和习近平同志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党组织关心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生活,为大学生村官成长、创业提供指导和帮助。胡锦涛总书记充分肯定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要求健全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使大学生村官能够更好地在农村锻炼成长。

刚才,9位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座谈会前我们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看了你们的宿舍。看了创业园很感振奋,看了你们的生活情况感到放心,听了大家发言深受鼓舞。大家的发言都充满着干事创业的青春激情,充满着年轻基层干部的朝气。大家都干出了一番事业,都有深刻的体会。我认为最好、最深刻的,也是我们最希望听到的体会,就是你们讲的“把农民当亲人看待,把群众当父母看待”。把农民当亲人看待,才 1

能得到支持;把群众当父母看待,才能得到信任。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就是要培养一批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深厚感情,把自己认同为农民的基础干部,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许许多多农民的期望。利用这个机会,我谈3点意见。

第一,要抓住农村科学发展的机遇,更好地在农村这所大学校里经受锻炼和考验。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给农村既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农村科学发展需要更多的大学生,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事非经过不知难”。张天然刚到村创业时多难呀!但现在锻炼出来了。这说明人的本事是在干事创业中、在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中历练出来的。希望大家真正把村官当成事业来干,发挥自己的优势,联系本村的实际,帮助村民走依靠科技、依靠市场、依靠信息致富的路子。能干成小事业的人将来才可能干成大事业,只想干大事业、小事业都干不成的人,终究也干不成大事业。

第二,要认真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在农村这个大熔炉里培养对基层百姓的深厚感情。今年是建党90周年。回顾90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根扎在群众之中。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熟悉基层、对普通百姓有深厚感情的后备人才。熟悉基层,对百姓有感情,这是我们选干部的重要标准。焦裕禄、沈浩、文建明等党的优秀干部,都是在与基层百姓一起摸爬滚打中赢得群众的信任,建立

起血肉相连的感情的。现在,农民还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体,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当代大学生要真正了解中国社会,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农村是最好的地方。希望大家珍惜当村官的机会,了解农村、研究农村、服务农村,从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升华自己的思想。3年时间,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说短不短,说长也不算长。现在农民才二十来岁,就当上了村书记、副镇长,有的还当上了团市委副书记。希望大家真心实意地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做农民群众的真心朋友。要把农民这个身份染在自己身上,成为你一辈子的“底色”,将来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要保持这个“底色”,做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民代表,努力使自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第三,希望你们放眼长远、开阔思路,根据党和人民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今年是全国第一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3年任职期满之年,有6.4万人要期满流动。对于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去向,中央高度重视。中组部按照中央要求,会同有关部委下发文件,提出了“留村任职、考公务员、自主创业、学习深造、另行择业”5条出路。中央专门出台了面向大学生村官等定向招录公务员的政策,但与大学生村官数量相比,招录名额毕竟有限。现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也都能成就人才。大学生村官这段经历,对大家将来无论从事哪一类职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大学生村官放开自己的眼界,从党和人民需要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

展道路。现在我们国家最缺人才的地方还在农村,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村官能够留在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才华。也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村官能够自主创业,带领群众创业,成为我国各个领域创新、创业、创优的有生力量。

最后,祝大家新春愉快、工作顺利,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成绩!

下载苏轼在徐州(综述稿)(江苏徐州 惠光启董治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轼在徐州(综述稿)(江苏徐州 惠光启董治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