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
文/许泽阳1刘淑艳2 作者简介:刘淑艳(1971.10-),女,蒙古族,辽宁朝阳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许泽阳(1992.6-),女,汉族,黑龙江人,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与区域经济管理。摘要: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级人才为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本文将民办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放在校企合作视野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该模式的意义及不足,提出校企合作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措施,以此更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16-02 校企合作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单一校内课堂授课方式,真正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育,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虽然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实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但是由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缺乏合理的合作形式与合作经验,导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人才培养效果并不佳。
一、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所以实践条件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基础。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上,许多学校之所以选择“空谈”,主要是因为缺乏实训条件和途径。而企业也需要高校提供的技术和人才。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同时满足高校与企业发展过程中各自的内在需求。
首先,企业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提供了相适应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都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企业中生产设备、生产经验等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实习的机会,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的产学研项目能够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效益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高校为企业提供了更多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同时在技术、知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此外,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树立各自良好的形象,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好发展。例如,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与企业可以携手共建大学生创业平台,由企业提供品牌、技术、经验,高校提供店面、人员等,用共建、共管的方式,达到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现合作共赢。
二、当前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不足
从总体上看,当前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依旧处于浅层次水平,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当前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不足有:第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不能够充分领会校企合作的深层次意义,在校企合作活动统筹规划的过程中仅注重短期目标,没有能够从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层面进行思考。以致于在教学计划等方面与校企合作活动不吻合,不能够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作用。第二,对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模式的激励不足,校企合作模式中一般都比较重视高校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企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了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动力不足,参与积极性较差。第三,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灵活性与有效性较差,导致高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长期规划,不能够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1]。
三、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措施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不同的地区、高校、专业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以下以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例,从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对校企合作的开展与深化进行阐述。1.通过企业的参与实现专业培养方案的完善
高校培养目标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专业培养方案,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国家通用标准、企业行业转变标准、本校特色作为依据,制定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的专业培养方案[2]。培养方案要对校企合作的相关活动进行统筹与规划,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具备的相关能力要求,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过程中,实现高校课程体系的创新与课程教学目标、大纲、内容的修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高校与企业召开研讨会的方式,企业提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另一种是企业直接提供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学校进行审核与修改。
2.以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的人才需求现状作为人才培养依据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为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服务作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在专业开办与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的特点与人才需求现状作为依据,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实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学校应该对当地的相关的产业信息进行充分的调研,为未来的特殊人才培养提供依据,通过对校企合作平台的充分利用,形成本校自身特点鲜明的专业与学科,促进人才的培养。例如,在对当地人才需求现状及高校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某专业为下一步重点发展的特殊专业,并同时申报本专业人才实践基地,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3]。3.通过校企交流互动机制的创新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应用实践、创新能力是校企合作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决定着校企合作是否能够得到深度的开展。要求高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需要了解本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技能与经验。当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经历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通过“教师进入企业,企业骨干进课堂”的机制,使教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经验;聘请企业中的业务骨干对教师进行培训,丰富教师实践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请业务骨干对学生直接进行授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有效性。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聘请各类创业精英、企业高管、高端业务骨干的人士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使高校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了解企业需求,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迅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4.以带薪实习来实现实训基地建设的加强
当前,大部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已经开始注重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依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实践活动需要缴纳高额的费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学习到的大部分为一些较为基础的技能,不能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高校与企业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根本目标,通过对实训基地的深化建设与学生带薪实习方式的推广,不断加深学生参与企业前线的深度与力度,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的实习价值得到提高。例如,由政府带头推行学生带薪实习制度,政府与企业共同负担学生实习期间的工资,该制度的推出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对于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实习基地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实现产学研合作深化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应该从人才培养这种最初的方式不断向着产品设计合作等方面不断深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4]。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不断充实企业的产品设计与开发力量。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在企业的科研、人才、产品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企业一起对科研项目与各类技术支持平台等进行申报,促进企业、高校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进一步深化。
(作者单位: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2.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201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编号:LMJK201422)。
第二篇:“211”模式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11”模式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211”模式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市场上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增多。而我国本科市场营销专业长期使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越来越重要。本文将对“211”模式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举措。
【关键词】应用型 市场营销 校企结合一、市场营销专业现状
本科市场营销专业长期存在“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严重脱离企业管理的实践。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这一专业只能培养具有扎实的营销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德才兼备的实用型营销专门人才。就目前而言,营销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方法呆板仍然是多数高校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在社会人才需求市场的拉动下,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一定程度的自觉调整,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面,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在师生教学关系上,提倡和正在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探索式和创造性地学习。
职业技术院校对校企联合培养研究较多,甚至直接和企业联合办班,为其教学效果和就业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本科市场营销专业,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王柯柱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与企业联合分段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收到了各大高校的关注。其他院校也开始结合自己学校特色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真正现代意义的校企合作开始于20世界50年代,是以美国斯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福大学为代表的“特曼式大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所以说,校企之间的合作对所有的企业和高校都十分的重要。
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思想、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互补和综合利用的原则。
苏敬勤(1999)通过交易成本的角度进行研究,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内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和外部化模式。
薛金梅、周英超(2000)从校企合作的契约关系上,将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归纳为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和共建实体三种模式。
朱桂龙、彭有福(2002)提出校企合作的创新网络组织和三种网络组织模式,即技术协作模式、契约型合作模式以及一体化模式。
三、“211”院校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211”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办学的过程中普遍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考虑到把校企合作作为自己专业设计中的一部分。一方面“211”院校很难放下姿态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而企业也望而却步,主动寻求“211”学校合作的很少,反而更喜欢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从企业层面分析,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认识和战略思考,在校企合作中本身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陷入有“合”无“作”的状态。与“211”院校的合作没有实际经验可以借鉴,肯定会走很多弯路,很少有企业愿意做这个试验品。
为了解决市场营销人才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短缺的问题。“211”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
(一)完善校企结合培养体系。
市场营销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应对市场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并做出快速处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途径来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仍然还在改革的过程中,培养方式上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乏针对性和目的性,职业特色不突出。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校企结合培养体系。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校企合作预期功能,制定规范、完善、稳定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要制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开展校企合作的基本行为规范;制定专业教学与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专业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教学条件要求、教学组织要求及考核评价要求;制定如《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协议》、《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导师管理办法》等的校企合作操作性文件,规定校企合作的运作、评价及考核要求。
建立全面校企合作的长期、正常、高效运行的各项资金、政策、动力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推动各项制度、计划、项目落实的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保证机制运行的每个环节资金到位、责任到人。
(二)课程设计与社会对接。
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营销管理、企业管理等一线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市场分析、营销管理、营销执行、营销策划和自主创业能力,能从事企业营销部门的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市场开发、门店管理和营销策划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了满足以上培养目标,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计要与社会需求对接。市场营销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在实际运用中要求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要具备心理学、会计学、财政学等综合学科知识。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设置课程,比如当地快速消费品行业发展良好,学校可以根据快速消费品的情况设置科目,培养专门性人才,与当地实际情况对接。
(三)建立和完善较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适应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将丰富市场营销实地的教学内容,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教育模式中,双方的关系由松散变为紧密,学校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211”院校市场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使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出成效、见特色,为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及学习质量与技能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与企业共同研究课题、研制开发新产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与信息支持,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校中厂”模式,在“211”院校中可以设立“校中公司”,模拟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和公司中的市场营销部门的设置,定期组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公司运行模拟,模拟公司品牌构建、公司营销策划、营销人员培训和顾客的洽谈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根据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经验发现:一是校企可以建立松散型合作模式,使校企合作常规化、规范化,能有效减少校企在合作中的管理成本,并能达到实践教学目标;二是在实践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方面,可以建立三段式实习方式和开发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三是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应互为补充,特别是在弥补校外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方面,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更是必需的举措。
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市场调研,模拟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在市场环境中的运用。
(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水平。
发挥合作企业实践优势为专业教学服务。通过聘请校企合作单位的行业专家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就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与模式共同进行探讨与总结,形成符合高职高专人才成长规律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营销实际工作岗位共同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同时,聘请合作企业中热心于教育事业的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客座教授、兼职教师,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授课、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实习指导。
此外还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专业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参与企业的市场调查、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大型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211”院校也应该培养市场需求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更快地融入企业的文化之中,使之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研项目“211模式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编号为:JY201152。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8,(35).[2]张文玲.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略论[J].经济研究导刊,2009,(34).[3]王方,高薇,阎文谦.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3,(06).[4]董媛,郭亚平.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以陕财职院与陕西路安特实业有限公司为例[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浅谈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
浅谈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是创业的原动力和本质,创新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创业的成效上,创业同时又推动并深化着创新。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而生命科学又是一门发展较快、实践较强的科学,其实践教学的地位尤其重要,创新创业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本文结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在生物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如何利用本学科资源(如科研、学术成果、科研仪器设备等),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创建生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生物科学;高校大学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生物学的世纪[1]。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息、文明以及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和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医药、人口、能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的解决。21世纪是创业型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科技大国,就需要一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潜质的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提 高全民创新意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任。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使之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育资源及教学经费短缺的状况下,培养适应生命科学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摆在我们面前[2]。以下是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可凭借优势报考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相近专业的研究生和出国留学。
主要课程: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植物标本制作、生态学、基因工程、进化论、生物统计、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
根据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2010修订版培养方案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做一些探讨。
一、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制订一套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生物科学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重点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所以要打造4个学科平台,设置“3+1”模块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即设置“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将专业课分成“动物细工程、生物制品分离制备工艺、发酵工艺与产品开发”三类不同领域研究方向,并设置“研究创新型、交叉复合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今后的发展[3]。可多方向地选择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制品、发酵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分别进入各个科学研究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利用前沿的知识开拓思路,增强创新意识,为就业奠定基础。通过设置特色板块,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改善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水平,进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学科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4]。
二、全面优化组合课程结构,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目前课程体系存在课时分配不当、个别课程课时偏少以及选修课内容不够等问题。根据新的培养目标要求,要对现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及选修课的内容和课时进行调整,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减少内容重叠。通过减少课程学时,给学生减负,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制品工艺、发酵工艺等方向的选修课程,培养创新型生物科学人才,建立面向生物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创新研究型实践训练。第一、二两个学期为通识教育课程及部分学科基课学习[5]。第三、四两个学期为学科基础课学习时间,第五、六两个学期为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第七学期为生产、科研实习和模块选修课,第八学期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
通识教育是通过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求使学生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形成新的思想与知识,为今后的创新性工作做准备。总体上,低年级学生以通识教育为主,只安排少量专业基础课;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以专业学习为主,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实践环节,突出综合创新性实践内容,努力培养高质量的生物科学创新人才。
三、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要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力求用实验来演示和验证理论,对教师和教材依赖性强,按部就班地做,并且通常用理论去修改自己的实验结果。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学生思维定式,操作机械,更谈不上对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实验模式已难以适应教育体系创新和发展的需要[6]。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在保证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删去一些陈旧且缺少启示性的实验,搭建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一实践能力训练一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用性强的综合性、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增设开放性实验。实验中融人教师科研课题和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不断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既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直接加入老师的科研课题和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科研优势,多种途径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与实践创新活动。学生也可以自主申报课题,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训练的过程,撰写科研论文或结题报告,参加学院每年举行的学术论坛和优秀论文评选。通过课题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四、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
素质教育是近几十年来世界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教育思潮与教育实践,为帮助青年一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和开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
目的的教育。我国的素质教育也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推动和发展。素质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真正解决好教育与时代发展要求同步、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难题。因此,从素质教育本身的发展来说,拓展大学素质教育必须继续加强和改进[7]。
依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大三下学期增加素质拓展教育。拓宽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在加强计划内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的基础上,以学生活动为依托,强化素质拓展教育,完善大学生综合索质,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空间[8]。同时,加强创业教育,指导毕业生认识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如创业知识的储备、资金的准备、技术和兴趣、个人能力等等。聘请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校为毕业生做创业报告,让学生从成功者的经历中积累经验,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行创业尝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同时专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地学习创业知识[9]。总之,从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完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并在实践活动中张扬个性,发展自身,提升能力,全面成长成才。
针对我校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生物类人才的需求状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问和空间;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使教学内容始终跟上国际生物学发展的步伐,建设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和相关教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现有基础型实验课程的整合,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程序,增强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模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0]。同时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空间。为学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服务于社会,将教学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则[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高述民,李凤兰,张志翔.生物学发展及其时人才素质的要求[J].生物学通报,2004,39(9):32—35.
[3]吕 荣.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发展创业教育相关性研究[ D] .西南财经大学,2 0 1 1 .
[4]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 J ] .比较教育研究,2 0 0 7,0 4:7 9 —8 3 .
[5] 余瑞玲.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 [ D] .厦 门大学,2 006.
[6]屠萍官,吴庆余.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2):4—7.[7]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67--69.
[8] 董元梅.大学生创业政策研 究 [ D ] .安徽 大学,2 0 1 0
[9]董亮等,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9):44.
[10]雷云玲,李再新,刘芳.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23(4):115-1 17.
第四篇: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结合社会就业需求,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创业;转型发展;人才培养
一、前言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创业教育要结合专业,强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探索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根据国家文件精神,湖南文理学院制定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确立了“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知识传授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的总体目标。
二、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育
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课程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主渠道,在各专业的日常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促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专业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1、改革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项目管理职业价值观,形成创新性、整体性的思维风格,愿意克服障碍,愿意冒险,逐步培养学生创业的内在动机,在知识、技能和心理上提升学生在项目管理领域的竞争力、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2、整合教学内容。以职业应用型为导向,教学内容紧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讲解案例习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各种资格证书。同时引入高校创新创业的成功项目作为案例素材,让学生对真实案例进行探索分析,潜移默化的介绍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3、创新教学方法。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行研究型、案例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4、更新教学工具。当与时俱进,引进与企业接轨的各种实战软件,教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操作学习,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5、改革实践指导。教师主要围绕实践主题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合作性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自行成立团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践、实习基地,引进真实的企业项目,通过岗位实践、企业实训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社会需求,增强创业应用技能。
6、变更考核方式。教学评价对于课程教学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它贯穿于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考核时,应注重考查学习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促进考核方式由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考核结果与学生能力相匹配。
(二)深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
根据社会需求,适量申办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交叉专业及社会急需的布点空白专业。通过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同时,鼓励各专业开展市场、行业调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及中外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时改造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新机制,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三)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有计划地分批遴选与创新创业工作相关骨干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学习,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培养学校教师的同时,多渠道聘请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人员。
(四)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促进校地之间、校企之间的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大学生提供知识、能力、实践“三位一体”的真实环境,打造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支持平台。依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和优质资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承担主持研创项目,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开阔眼界、拓宽思维。对在竞赛、立项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工作,营造良好氛围。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发新产品、举办创新创业报告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作,列为教学计划的课程组成部分,计入教学工作量。同时鼓励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为专职、兼职教师队伍提供经费保障。
三、结束语
通过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的融合,知识传授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第五篇:基于高校层面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 随着政府对“中国创造”的大力提倡,创新创业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大学生作为一支重要的创新创业力量,其创新创业成败关系到国家未来经济转型、就业岗位增长、民生条件改善等多方面问题。文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高校层面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专业实践、创业模拟、氛围营造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创新创业 大学生 高校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42-0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性
1.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是重要的创新创业群体,其创新创业的成功与否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科技是强国的核心力量之一,而科技发展则取决于民族的创新能力。就业岗位的增长除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外,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家创新、创业的增长。因此国家的持续发展,须以创新创业为基础,而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关键,也是社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2.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扩容就业市场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呈递增趋势,现有市场无法一时吸纳庞大的就业群体,也造就了一个个“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牵涉到国家稳定等重大问题,所以,改革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显得尤为迫切。市场需要持续的增长动力,因此大学创新创业能促成现自身自主就业外,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岗位的倍增效应。另外,创新创业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通道,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使得创业公司不断壮大,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3.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市场就业岗位不足,社会获吸纳大学生的容量接近饱和,除了毕业生数量庞大,市场结构不合理之外,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高校需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育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变革,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根据学生的整体需求和个体差异,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大学生将创新创业树立为人生理想以主动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更好的面对严峻的挑战。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向外界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全民总动员,国家层面和各地方政府也争相出台了各种创新创业支持条件和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民族的创新创业热情。在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越来越成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点,学生创新创业水平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各高校也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提供了硬件保障,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支撑。但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产出来看,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仍处于初级水平。
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低,更够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达到了近20%,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其次,大学生创业缺乏市场基本知识和市场经验,团队抗风险能力差,一旦独立运行,往往会因为一些突发的小事故导致创业团队无法正常运营。再次,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层次还不够高,大部分学生的创业选择了简单的制造和零售,科技含量低,与专业所学结合程度也不足。最后,大学生创业有着较大的心理包袱,外界施加了众多的压力,造成了较为紧张的创新创业环境,这样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开展。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措施
1.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还比较淡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识,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是跟学习相对立的,所以从思想上将创新创业与日常学习分离开来。应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化,全面分析创新创业在大学生群体实施的可行性,引领学生从缺乏创新意识或创新意识薄弱――有志于创新创业――致力于创新创业――实现创新创业梦想。通过循序渐进三个阶段的引导即意识培养、素质培养、能力培养,打破年级、学科、时空的限制,集合专业教师、对口企业、教育管理人员等多方力量,营造“传帮带”、多学科融合以及各环节渗透发展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入行业范围、创业条件、创业案例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的认识所学专业的创业方向。另外,深入发掘具有创业兴趣、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通过寻求校内外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基本知识等。组织有创业意识和兴趣的同学成立创业俱乐部,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生日后的创业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2.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改变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模式,转而变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将实验室开放常态化,加强设计性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拓展合作宽度的同时深化合作的深度。将一些创新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引入到高校,让大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参与到科技创新研究。同时,可以让企业参与到日常教学,或将一些课程搬到用人单位进行。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安排专门时间要求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专业实践,一方面巩固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了解公司的结构和运用模式。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研,让学生了解所感兴趣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大力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通过竞赛检验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同时以跨年级组队形式,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专业实践,让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专业精神和对学习领域的认知深度,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模拟环境 为了增强大学生创业的市场抗风险能力,高校应提供相应的创业模拟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整合学校、社会以及校友等各方面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持。创业孵化园应具备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孵化、项目情况跟踪等功能,还应提供小额贷款、公司注册、公司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工作。探索创业孵化园的操作新模式,对于部分孵化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可采取项目恒定人员流动的形式,以此增加项目的经验累积,提升创新创业的培育效果。同时可开发相关网上模拟创业模块,按照创业成长路线设置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并提供较为完备的问题解决方案。通过模拟,有效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出现问题的预见性,从而规避一些风险。还可以通过游戏形式,在一个限定团体和空间内对创业进行模拟,以最低的成本对创业项目进行市场尝试,通过模拟寻找项目存在的问题,从而对项目进行优化。学生通过各种模拟锻炼,以增强专业水平,使得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均衡发展,从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4.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除了需要政策和硬件的支持外,相对宽松的环境也十分的重要,要留给大学生试错的机会。大学校园应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借助各种媒体平台以及学生骨干的力量加强舆论宣传,树立正确的导向,培育“鼓励创业,包容失败”氛围,即使毕业后因种种原因创业失败,但大学期间的创业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今后的再次创业提供经验。选树创新创业典型,注重选树过程的广泛参与性,后期进行大力的表彰和宣传。对创新创业典型要有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评选奖学金、保送研究生方面的政策支持,使得创新创业学生在校园中有着较高的荣誉,从而扩大创新创业典型的影响。举办学校、学院等不同层级的创业计划大赛、科技文化节、创新论坛等,使得创新创业的概念深入学生心中,打消学生创新创业与学习相对立以及害怕创业失败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李志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人才培养改革,2013,(4).[2]曾伟,白凤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2009,(2).[3]唐根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3).[4]李岩.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j].对外经贸,2012,(8).[5]吕爽.校企合作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j].教育教学,2015,(15).作者简介:陈柯柯,男,江苏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学工办主任兼2013级辅导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