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智慧和忠诚书写“核武”人生
用智慧和忠诚书写“核武”人生
2015年1月9日上午,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评选结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荣获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为他颁发了获奖证书并合影留念。颁奖仪式结束后,面对殊荣,于敏淡定而谦逊地说:“这个奖更应该属于我们的集体,没有同事们,我个人是难以取得今天这样成就的!”寥寥数语,尽显大家风范。
寒门之子发奋苦读,业精于勤学有所成
于敏1926年8月出生在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现归属天津市)一户普通人家,父亲是一位小职员,全家靠父亲的微薄收入度日。于敏自幼聪慧,深受父母喜爱,到了上学的年龄,尽管家庭生活比较贫寒,父母还是想法设法筹钱将他送进了学校,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于敏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自上学开始学习便非常用功,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于敏读书的少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年少的于敏心中常常感到透骨的疼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将来用知识救国,绝不能让日本恶魔永远在我们的家园里横行霸道!正是在这种信念支配下,于敏进入高中后,学习更加刻苦,门门功课第一,全校闻名。
1944年,于敏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上学不久,于敏发现:工科老师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教学生如何实际操作上,理论知识讲的相对较少。这种状况让于敏有些苦恼,因为自上学起,他一直喜欢理论探寻,于是经过一番努力,两年后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开始了理论物理的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让于敏在理论学习和研究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赢得了老师们的欣赏,成为本专业的佼佼者。读书期间,于敏除了认真学习专业课外,还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图书馆里常常是闭馆那一刻最后离开的学生之一,久而久之同学们送给他一个“老夫子”的雅号。
1949年,于敏顺利完成本科学业考上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张宗遂教授,后来张教授身体欠安,于敏又在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宁教授指导下学习。经两位教授精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1951年于敏伴随着新中国初生的朝阳以骄人的成绩毕业。不久,在两位导师的赞扬中,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彭桓武知道了于敏,经过一番了解,慧眼识才的二人果断将他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当时这个研究所刚成立一年,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与彭桓武任副所长,正需要有才干的年轻科研人员,从此于敏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人生。
进入研究所后,于敏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领导交给的课题不仅能圆满完成,还在一些问题上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独到之处。于敏迅速在同期入所的年轻科研人员中脱颖而出,受到领导和前辈科学家青睐。1957年,以日本理论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领域专家学者访问团来华访问,钱三强安排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和学术交流。交流中于敏的专业学识与才华给朝永振一郎这位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日本科学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他得知于敏从未出国到西方发达国家留学时,十分惊讶。访问结束回日本后,朝永振一郎发表文章对于敏大加赞赏,称他是中国“国产土专家一号”。
国之需我之责,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高层领导决定:我国开始探索、研究氢弹理论。当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还在研制中,之所要启动氢弹研制,是因为氢弹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氘、氚等轻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其威力要比原子弹大得多。提前研究,就可以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快速研制出氢弹。
1961年1月的一天,一场大雪后的北京,银装素裹。正在忙碌的于敏,突然接到时任主管原子能工业的“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办公室通知,钱三强要找他谈话。于敏立即放下手头工作来到钱三强办公室,简单寒暄几句后,钱三强神情严肃地对他说:“我国要开始氢弹研制,经组织研究,上级批准,决定成立一个科研小组,由你任副组长,领导并参与氢弹原理研究,今天想听听你的意见!”钱三强的话让于敏有些意外,但他很快镇定下来,他心里清楚:自己一直从事原子核基础理论研究,而且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此时转向氢弹研究,等于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一切从头开始;同时他也清楚:氢弹这类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艰巨,集体性强,还需要严格保密,长年隐姓埋名在外奔波,非常辛苦;但他更清楚国家的需要,于是毫不犹疑地表了态:“我服从组织安排,一定尽全力完成好任务!”就这样,年轻的于敏踏上了氢弹研制之路。很快,在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的领导下,以于敏等为主建立起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悄悄开始了氢弹技术理论研究。
当时我国面临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能查到的国外资料很少,国内也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研究工作几乎由零开始。于敏知道,唯一的办法只有靠自己努力,在艰难中不断探索。于是他拼命学习相关理论,千方百计搜集国外信息。研究工作需要大量极为复杂的计算,而当时我国只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且95%时间安排给原子弹研制的计算,面对这种现状,于敏急中生智,想了个土办法:带领全组成员,每人手拿一把计算尺人工计算。他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常常大家下班了,他还在忙碌,同事们看他太累,纷纷劝他注意身体,可他总是微笑着回答:“为了国家需要,我个人累点没关系,不算啥!”那种急国家所急的心态溢于言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不久,一份份浸满智慧与心血的研究报告相继出炉,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被攻克,经过4年的努力,于敏和他带领的科研人员们对氢弹原理有了基本而深刻的认识,为氢弹研制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于敏曾经的领导、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彭桓武院士生前回忆说:“于敏研究氢弹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
不辱使命力克难关,氢弹“爆炸”世界瞩目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轰动。两个多月后,毛泽东主席听取国家计委有关问题汇报时提出:我们有了原子弹,氢弹也要快。此后,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下达指示:氢弹的理论研究要放在核研究首位。不久,于敏和科研小组成员一起被调到“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集中力量攻克氢弹。
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氢弹研究增加了动力,也创造了条件。1965年9月,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抵达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利用那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开始攻坚。当时计算机性能不是很稳定,使用时间又很宝贵,于敏便每天泡在计算机房里,一摞摞计算数据出来后,他便伏案、有时甚至趴在地上认真查看,仔细分析结果,分析不完,就带回宿舍稍事休息,继续琢磨。从0到9,这10个阿拉伯数字在很多人眼里是十分枯燥的,但在于敏眼里却像战场上奔腾的千军万马,他俨然是一位在演算纸上指挥这“千军万马”的将军,夜以继日地在浩如烟海的数字中计算、推演,寻找最佳方案,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很多时候,别人从计算结果中看不出来的东西,经他抽丝剥茧般一分析,就成了活知识。几经努力,于敏终于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面的重要课题,带领团队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方案出来后,经各方面专家认真讨论和完善,这份方案被确定为中国氢弹研究的主攻方案。此后,中国氢弹研究势如破竹,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几个月后的1966年12月28日即成功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8时,大西北罗布泊,一架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预定空投区。随着指挥员一声铿锵有力的“起爆”命令,机舱打开,一颗氢弹带着降落伞跃出飞机急速下落。弹体降到距地面2900多米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过后,湛蓝的天空上腾起一团熊熊燃烧的大火球……红色烟尘急剧翻卷着,越来越大,越来越红。渐渐的,火球上方出现了草帽状云团,与地面卷起的尘柱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强烈的光辐射,将设在距离爆炸中心投影点400米处的钢板融化、700米处的轻型坦克完全破坏、近3公里处的一辆重约54吨的火车推出18米……很快,爆炸当量计算出来――330万吨。当日,新华社发布《新闻公报》,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面对氢弹爆炸成功,于敏流下热泪,这泪水既有激动又有喜悦,同时无数个日夜的辛劳也伴随着泪水流逝而去。
我国氢弹的爆炸成功,打破了世界研究时间的纪录。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3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3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堪称奇迹。丹麦著名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访华,与于敏会面时,对他十分钦佩,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氢弹之父”。西方通常习惯将科研领域中理论突破上起重大作用的人称为“某某之父”,可于敏对“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呼却不喜欢,他认为这种称法不科学,他不无风趣地说:“氢弹研制是一个大科学系统,需要诸多学科、各方面力量全面配合才能成功,我只是起了一定作用而已,氢弹总不能有好多个‘父亲’吧”!
氢弹爆炸成功后,于敏并没有回到自己感兴趣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而是根据国家需要,继续在中国核武器研制中探索、前行。十年**结束,国家科技发展迎来春天,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有关方面关注,上世纪80年代,于敏和邓稼先基于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研究和分析,向党中央提出了加速我国核试验的建议,后来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我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和王淦昌院士、王大珩院士共同上书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我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
几十年来,于敏在科研上成就斐然,他的贡献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1980年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中央军委召开大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他第一个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如今,于敏虽然从科研一线和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仍然关注着世界核武器发展的最新动向。最近他指出:现在的核武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如果我们丧失了威慑能力,就退会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就要受到核讹诈。但我们不能搞核竞赛,不能被一些经济强国拖垮。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保持我们的威慑力。可谓言辞凿凿,意义深远……
于敏耄耋之年写过一首七言律诗――《抒怀》,诗曰: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这首诗无疑是他真实情怀的写照,写出了一位科学巨匠的谦逊之心和拳拳爱国之情。面对这样一位宁静致远的老人,我们充满了敬佩。于敏先生,高山仰止!
第二篇:用忠诚和责任书写油站人生
用忠诚和责任书写油站人生
03年昆沪高速东乡服务区加油站正式营业,徐永斌从加油站试营业至今就一直担任站长。7年来,他带领油站全体员工,认真履行中石化销售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7年生产无事故,油品损耗控制在全区最低水平,他担任加油站经理7年多来,先后培育了两座样板站,梨温高速服务区加油站开业第二年就创三星级油站,07年被评为江西省“青年文明号”油站;油站多名员工先后被省、地公司评为了劳动模范,优秀加油员。徐永斌也连续数年被省、地公司评为了优秀加油站经理。
尤其在09年开展全员销售竞赛活动以来,充分发挥加油站的团队精神,在改善服务、强化管理方面狠下功夫,加油站经营和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油站的油品销售保持了良好的上升趋势,09年销售油品23420吨,取得了油站开业以来销售历史性的突破。
一、以严格的制度来管理。结合“江西石油服务年”活动的开展,根据高速站实际情况,徐永斌制定综合了规范服务、劳动纪律、安全生产、设备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办法,《昆沪高速东乡服务区加油站优胜站评比细则》及《昆沪高速东乡服务区加油站员工分制考评办法》,突出站容站貌,文明用语、仪表仪容,规范服务和团队精神,规范南、北两个油站在同一模式下的运作,在同一制度下开展站与站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争先创优,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大家讨论来完善《考评办法》和《评比细则》,一旦员工通过就严格执行。
《考评办法》和《评比细则》营造了一个公开、公平的销售氛围,调动了员工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根据员工建议,开展了创建整齐划一的工作秩序、标准统一的行为准则、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活动。根据站内条件,合理布局,严格定置站内每件物品的摆放,做到方便、整洁、美观;对站内工作区、生活区卫生全面实行责任包干,班与班之间交接,下一班对上一班进行检查,做到“三不交班”(卫生有死角不交班、设备运转不正常不交班、数质量不清不交班),量化到人,责任明确。
根据员工建议,高速站还增设了饮水机、医药箱、便民伞、便民毛巾等服务项目,切实地形成了以服务为中心的营销格局。
二、是大力开展增量促销活动。在今年销售系统开展“全员销售竞赛”活动以来,徐永斌从油站有限的资金中购置了一批纪念品,印上了东乡服务区加油站的名称,给来站加油的司机发放,并购买了新版的江西省高速公路交通册,要求每位员工都熟记省高速公路的修建、通车情况,给问路的司机满意答复。
三、是牢固树立“顾客第一”的思想。今年7月份,一河南个体司机的车辆发动机发生故障,服务区内汽修厂又无同型号的配件,司机的交货期又将到期,徐永斌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骑上摩托车将司机带往十五公里外的县城,一家一户挨着店面地帮司机询问购买好配件,并请车将司机送回服务区。
四、是大力开发固定客户,主动出击,寻找客源。2009年4月2日,东乡赣东路桥建设集团有泵车3台,翻斗车16辆,压路车3辆,担负着高速东乡路段70KM的路面的维护。每月柴油用量达40
吨左右。在得知在县城开发区的中石油加油站正在争取该公司站定点加油的信息后,徐永斌主动出击同该公司领导进行沟通协商,宣传中国石化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各项优惠政策,虽然吃了多次“闭门羹”,但是徐永斌始终没有放弃,终于用真诚的行动打动了该公司领导,最终与高速站签订了供油协议。同时,为真正留住固定客户,全力保障其用油之需,高速站提供专门的加油机作为绿色加油通道,经过努力,目前该公司已经成为了高速站的“铁杆”客户。
五、是结合“我要安全”活动,在油站大力推行和开展标准化操作,用一个简单办法巧妙了克服老大难问题。高速站的电脑加油机有一机四枪,即一台加油机有四把加油枪,分别是0#柴油、-10柴油、97#汽油和93#汽油,加油员思想稍微开一下小差或者排队加油的车辆一多,很容易出现提错枪给加错油品的现象。徐永斌花了十四元买了两瓶喷漆,在油枪的正面、侧面上都喷制了醒目的相对应油品品名,员工在加油高峰期操作“单人四枪机加油”也不容易发生提错枪,加错油品的事件,即便提错了枪,也能及时发现。
同时,客户看到这标识时,也能很清楚地知道员工为自己的车辆加注油品是否正确,起到了一个现场监督的作用,不会发生原来给柴油车不慎加汽油的现象,一个花费不多,很简单的办法解决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就是这样,徐永斌用一颗对党对企业的忠诚之心和工作责任感,书写着自己的油站人生。
第三篇:用青春书写忠诚
用青春书写忠诚用奉献诠释青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站在这个演讲台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十八大的精神!我叫张辉,来自严坪村志愿者党支部,我演讲的题目是《用青春书写忠诚用奉献诠释青春》。
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初生的太阳,是希望;青春是新挂起的云帆,是起航;青春是离弦的利箭,是奋发;青春是严冬的早梅,是图强……年轻的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年轻人的路该怎样走,才能使年华不至虚度,使青春不至荒废,人生不至于碌碌无为?怀着憧憬我不断追寻,为了梦想我努力拼搏,带着敬意,我一次次见证优秀典型的魅力;怀着激情,我一回回经历磨砺和锻炼。我愿做那无私的春蚕,为了我无悔的青春;我愿做那燃烧的蜡烛,将我的能量传递!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十八大的精神让全国人民精神焕发、奋勇向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平纯收入翻翻的宏伟目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我相信:各行各业的同志们和朋友们都会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更会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的积极行动,意气风发地书写建设美好小河的新图景。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组织工作者,作为一名年轻的志愿者,我会用饱满的精神,用火热的青春,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用奉献的热情,诠释着自己的青春,实现自已美好的人生价值。
记得刚踏上讲台的时候,一些顽固派的学生让我焦头烂额,检查的各种材料写的我头昏脑胀,各种活动弄的我手忙脚乱。。。但是好强的我绝不放弃,为了将工作做的更好,我特意精心准备了一个“点子收集本”,每当遇见困难我就会及时向领导和老同志请教,回到家后并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记录下来,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导;同时,我还备有一个“事件规划本”,将手头的工作按轻重缓急的顺序安排规划好,所以每次我都能有条不紊的完成工作任务,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上一些良好的依据,正是通过这样日复一日的磨砺和锻炼,使我对组织工作与管理工作驾轻就熟了。回想过往的工作,我心怀感激,正是各种各样的工作使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沟通协调能力得到的很大的提升,组织策划能力得到了锻炼。。。也许有人认为“基层工作“人少、活多,钱少、事多”干起来没劲!”,可我却认为正是能够在平凡之中追求伟大,在平静之中保持满腔热血,在平常之中强化责任,这才是最可贵的,这才是对党、对事业的忠诚!
今年6月24日,我们新成了一个志愿者队伍,并组建了一个志愿者支部,有着22个人的团队至今共开展了8次活动,为孤寡老人送去了生活用品;给留守儿童送上了衣服,书籍;为身患重病的女孩送去募捐款7000多元、多次组织志愿者前往医院探望并装饰病房等等,一次次的义务活动,一次次的爱心帮助,一次次的青春奉献,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着异彩!“甘于奉献,服务社会”闪闪发光的八个红色大字时时刻刻警醒着我们每们每一位志愿者,我们时刻都不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明示着自己的责任,一直用青春书写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一直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对基层工作的热爱。同时我决心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站好自己的岗,做好份内的事,让严坪这个边陲小村因志愿者的存在而更加美丽,让我们整个社会因志愿者的奉献而更加和谐。我们志愿者支部一定会在严坪村党总支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和领会十八大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带给严坪村民乃至全小河的人民更多的帮助,用我们的青春书写忠诚,用奉献诠释着我们的青春!
第四篇:用党性书写忠诚
用党性书写忠诚
——记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党委书记、总裁丁新民
十二年来,内蒙古地区一直活跃着一支“草原上的民营筑路铁军”——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这家企业在领军人物丁新民同志的带领下,不断创造着社会财富和传奇故事,受到各级党政部门和各界群众的广泛赞誉。集团拥有公路及市政工程总承包国家一级资质,先后中标参建了全区多项重点公路和市政建设项目,并以BOT模式投资建设经营了五个大型项目。至2009年底,集团已累计纳税3亿多元,捐助社会公益事业2.2亿元,集团总资产65亿元,经营范围涉及公路、铁路、煤电、房地产、生态治理、旅游文化等产业。
集团成立以来,先后被中组部、国务院、全国总工会、工商联、团中央等部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质量安全管理先进单位”、“中国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
集团总裁兼党委书记丁新民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提名奖”、“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人物”、“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乡镇企业家”、“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光彩事业明星”等多项殊荣,并被选为内蒙古第七届党代会代表、内蒙古第五届人大代表、内蒙古第九届政协委员。
以人为本,共同富裕,保障员工和民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丁新民是一位杰出的蒙古族民营企业家。他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因一贯吃大苦、耐大劳,被团里称为“丁铁人”,并于1971年光荣入党。返城工作后,由于他总是千方百计为属下排忧解难,被人称为“一年变样书记”。
1997年,已经升任伊盟公路工程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的丁新民抱着为国家创财富、为职工谋利益的强烈愿望,毅然辞官下海,领办了他的第一个股份制民营企业伊盟东信公路股份公司,并在内蒙古第一次采用BOT模式,引进外资,建设经营伊盟煤炭外运的主干道——包府线东杨公路。东杨公路模式被全区交通系统迅速推广,为内蒙古开创了民营资本踊跃投资公路桥梁建设的道路,使长期落后的全区公路建设得到跨越式发展。丁新民在创业之初,以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作为企业的理论基础和奋斗目标,并把分配问题视为建设长寿企业的根基。他把“以人为本、共同富裕”作为办企宗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本重于资本”的分配理念和分配机制,确保员工和民工等基层劳动者切实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他提出了“让无产者变为有产者”的理念,实施多种形式的全员持股制度,扶持员工和民工成为有产者,能够分享企业积累和企业剩余。在集团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同时,员工的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员工月工资两年内增加了两倍。集团为长年累月工作在荒郊野外的员工、道班工人和农民工盖起了户均120平米的住宅楼,并拥有了私家车,享受到了集团发展带来的实惠。现在,跟随他创业的员工,大都成为通过勤奋劳动率先富裕起来的人。
为了让在东方路桥干活的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也能逐步富裕,丁新民提出“东方金字塔”理念,把农民工和员工共同定位为企业的基石和主人。他还把民工联队建设作为集团的“一把手工程”来抓,把政治上是否平等、生活上是否关心、经济上是否增收、技术上是否提高作为衡量“一把手工程”是否合格的标准。集团已召开了三次民工联队代表大会,重奖十佳民工联队10辆越野车、10辆摩托车、10辆皮卡车、10辆农用车。集团独创性地出台了《绿卡民工联队管理办法》,对评上绿卡的几十支民工联队每人每天补助伙食费,实现了民工免费就餐。集团还对每支绿卡联队捐助了统一服装被褥、冰柜、洗衣机、电视机、活动板房、钢架床、洗浴设备,民工来集团打工只带洗漱用具即可。此外,集团每年拿出300万到3000万元资金,专门扶持民工联队发展。许多民工联队由初来时只能完成年产值几十万元的“锹头队”发展成了年产值上千万元、上亿元的施工队伍。
丁新民推行的“一把手工程”还实施了定额管理、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让民工工资从过去的日均25元增长到现在的150多元。多年来,集团通过技术培训、下派指导员、技术帮扶等措施提高民工的从业技能。现在,已有287名民工取得了国家安全作业操作证书,352名民工取得了国家劳动技能职称证书。先后有5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民工在东方路桥实现了就业。广大民工在东方路桥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更感受到了做主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部分民工联队长和骨干民工每年参加集团的年初工作会议、“七一”建党纪念活动和年终表彰奖励大会。冬春季工闲时节,他们还和全体员工一样,享受集团补贴去国内外旅游。在东方路桥,没有拖欠民工工资现象,没有“民工荒”,企业年产值由1998年初创时的3千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27.5亿元。
质量兴企,品牌经营,用铁军作风塑造东方路桥质量品牌
作为东方路桥的高层领导,丁新民既运筹帷幄,又身先士卒。企业初创时期,每逢工程重大攻关的关键时刻,他总是“剃头明志”:“修不好工程决不留发!”于是,员工们也和他一样,“剃了头的上”!像战士出征,剃头以示坚定的决心。在109国道东线工程决战100天的战斗中,丁新民每天吃住在施工现场指挥部,晚上12点钟安排完工作后才入睡,而次日凌晨4点,他的轿车又准时驶出指挥部,开始检查沿线十几个点的施工准备情况。有一次,他高烧39度多,仍然咬牙和员工们抬着200多斤重的石头。8月6日,在路面工程即将完工之时,石料告急,丁新民带人连夜到万家寨水电站工地求援,不慎掉进山间排水道中,双脚严重扭伤,脚脖子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但他仍拄着双拐坚持在施工第一线指挥,直到8日工程合龙,他才在员工的劝说下住院治疗。在东杨公路建设中,又是凭着这种精神,才使73公里长、需要3年工期的BOT项目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通车的目标,从而被交通同行们叹为奇迹。
在每条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中,丁新民明确要求所有工程要按高于部颁标准来修。在修筑东胜区杭南路过程中,有一段30米长的路面,经过自检,除了路面平整度未达到优良外,其余全部达到优良指标。但丁新民却做出决定:有一项指标达不到优良标准,就要推倒重来,损失的三万多元全部由责任人个人支付。这次返工中,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多人也主动承担起连带责任的高额罚金。2004年,丁新民率领东方路桥的员工以BOT模式建设了内蒙古黄河段上桥面最长、跨径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呼市至准格尔旗海生卜浪黄河大桥,从而改写了内蒙古人不能建造黄河特大桥的历史。
对党忠诚,牢记使命,确立党建工作在民营企业的统率地位
丁新民是党培养起来的忠诚的基层领导干部,他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集团成立之初,他就组建报批成立了鄂尔多斯市第一家民营企业党委,组织开展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的创建工作,把党的一系列理论和方针政策落实到企业的各个方面。集团党委先后在民工联队中组建了12个民工联队临时党支部,24个联队党小组,发展了13名民工党员,不仅使245名民工党员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也使所有进入东方路桥施工的民工流动党员都纳入了党的工作体系。每到公益事业捐款时,共产党员总是率先垂范。在汶川大地震后缴纳特殊党费时,集团246名员工党员和13名民工党员迅速缴纳了特殊党费516.115万元。丁新民带头缴纳了100万元,他的妻子、子女等又缴纳了100万元。
丁新民这样诠释“东方路桥”的含义,我们修的路有两条,一条是有形的,即富国利民的物质之路;另一条是无形的,即体现东方美德、东方文化的精神之路。他带头身体力行,使东方路桥的路修到哪里,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的好事就做到哪里。1998年夏秋季节,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当时,刚刚组建半年的东信公司正值修筑东杨公路的施工旺季,当时只领生活费的丁新民带头将5500元人民币捐了出来,创下了自治区交通系统个人为抗洪救灾捐款最多的纪录。2008年,集团在投资150万元建设东方小学的基础上,又投资1.2亿元捐建了东方实验小学及幼儿园。
丁新民就是这样以崇高的党性和人格书写着人生,带领东方路桥集团为党的事业增光添彩。
第五篇:用青春书写忠诚
用青春书写忠诚
带着渴望,带着期盼,怀着激情,怀着敬意,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这次盛会既是一座里程碑,又是一个新起点。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全市消防官兵团结一致,坚决打好这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攻坚之战。此刻,我站在讲台上,我知道此时此刻的我们正以各种方式战斗在安全保卫、灭火救援一线,不断面对危险,迎接挑战,一次次地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可是,再大的火灾,烧不毁永不停息的斗志;再大的冰雪,压不跨饱经沧桑的肩膀;再大的洪水,冲不走生命铸就的堤坝;再大的地震,震不碎众志成城的决心!这就是消防官兵,不论春夏秋冬,每一声警铃都是出征的冲锋号,在血与火的较量中,充分发扬“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的公安消防精神,树立“心系百姓,服务社会”的崭新形象,捍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挽救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虽然我来到消防部队的时间不长,但我却班长们的身上深刻感受到了什么是公安消防精神,他们始终以一颗平常之心笑对艰辛与危险。在无数个心潮激荡的瞬间,在许多次被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时刻,我曾反复地追问自己:是什么让年轻的战友们如此的勇敢?又是什么让我亲爱的兄弟们如此的坚强呢?在一次次撼人心魄的战斗中,在一座座忠诚铸就的丰碑上,我找到了答案:那是因为我们消防官兵有着对党和祖国的无限忠诚,对人民最无私、最伟大、最崇高的挚爱之情啊!在这里我可以自豪地说:“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是公安消防部队永远的承诺,也是广大消防官兵对“弘扬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的最好传承!我坚信:
我们一定能够打好“十八大安保”这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攻坚之战!
谢谢!
始终践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