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京津冀发展机遇提升津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时间:2019-05-15 05:2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借京津冀发展机遇提升津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借京津冀发展机遇提升津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一篇:借京津冀发展机遇提升津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建议

摘要:文章阐述了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探讨了与京冀两地相比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把握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机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2-0094-03

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深刻阐述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总体要求和七个方面的工作着力点。以此为标志,开启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2014年8月28日,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三方在天津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津南区要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挖掘、利用、整合津南区深厚的文化资源,完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1积极开展与京冀地区的文化交流

1.1京津冀三地部分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

2014年11月5日,天津市津南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天津市和平区、河西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文化委员会,河北省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在天津市和平区完成《京津冀三地部分地区文化战略合作协议书》签字仪式。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必将为推进京津冀三地联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1.2密切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

三地文化工作者携手,组织演出、系列活动等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① 2015年2月10日,由北京市朝阳区,天津市津南区、和平区、河西区以及河北省唐山市本地艺术家组成的下基层慰问队来到唐山市乐亭县胡坨镇大黑坨村。在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广场上,三地艺术家不仅搭台唱戏,为老百姓们送上精彩的文艺节目,三地书法家还互相切磋,现场挥毫泼墨书写春联,赠送乐亭百姓。② 2015年5月16日,应津南区文广局邀请,唐山市评剧团携带经典剧目《御河桥》亮相津南大剧院,演员们俊俏靓丽的扮相、婉转的唱腔、扎实的艺术功底使得整场演出格外精彩,受到津南广大戏迷的热烈欢迎。③ 2015年6月27日,在津南区文广局的沟通和协调下,天津评剧院应邀赴唐山市慰问演出,将评剧经典剧目《赵锦棠》搬上唐山市燕山影剧院的舞台。此次演出为唐山百姓送上了一场纯粹的视听盛宴,使唐山评剧爱好者过足了戏瘾。④2015年7月29―30日,由津南区文广局、廊坊市文广新局共同主办的“同筑津冀情共圆中国梦”津南区―廊坊市区域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各种展览、演出丰富了津南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座谈会为两地文化系统工作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与会人员就两地开展工作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深入探讨,取得良好效果。

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2.1 公共文化投入持续稳步增长

津南区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全区年度财政预算,不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管理,每年拨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购置图书,做到文化事业经费、“两馆一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重大文化工程建设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并与本地区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2.2 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津南区图书馆8个部室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图书文献、报刊全部实行开架借阅,馆内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实行免费提供。凭借着丰富的活动和优质的服务,津南区图书馆在全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科学评估定级活动中,被文化部评为国家地市级一级图书馆。2014年,市、区财政拨款260万元对津南区文化馆内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维修改造,硬件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为参与全国第四次公共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津南区将镇文体中心建设纳入全区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城镇建设规划,9个镇级文化站全部达到市级标准,目前有7个镇建成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文体中心。津南区原有165个行政村,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经过整合,现存41个行政村、46个社区,全部配备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社区书吧),并设专、兼职管理员。

2.3 群众特色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2.3.1连续举办11届的津南区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津南区的特色文化品牌。2014年第十届文化艺术节期间组织安排大型群众文化活动60余项,子项目达200余场次,实现了活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不断创新。

2.3.2 深入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2014年,津南区图书馆为社区图书分馆、流动服务点各配送图书2,800册,期刊2,664册;为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3,200册,光盘880张,保证了基层群众的阅读需求。津南区文化馆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深入基层送文艺演出20余场次,组织书画骨干和津南区业余书画家深入农村、社区为群众书写春联500余幅,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2.3.3 组织举办公益性文化培训辅导。组织专业干部到基层进行文化公益大讲堂、各艺术门类培训辅导活动,年均500余次、培训人员2万余人次。

2.3.4 津南区图书馆大力推进“知识工程”的开展。组织举办“枫叶杯”青少年书法绘画大赛,“好书伴我成长”“书香满津城,悦读惠万家”等系列读书活动,丰富中小学生课余生活,满足津南区群众阅读需求。

与京冀两地相比存在的差距

3.1 缺乏文化事业发展长期规划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学长久的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能够明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一个地区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与北京市中心城区和河北省发达地区相比,津南区并没有出台文化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公共文化水平的提高。

3.2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

与北京市中心城区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唐山市等发达地区相比,津南区没有修建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休闲广场面积较小并且数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缺乏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阵地;津南区文化馆、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距离《天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尚有差距,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上受到很大限制;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设施设备建设尚需提升和改进;农家书屋(社区书吧)和村文化室设施设备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老社区文化设施面积不足,提升空间小,文化设备相对落后。

3.3 缺乏特色项目、品牌项目

凭借着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津南百姓的一致认可,但由于缺乏特色项目、品牌项目,津南区文化艺术节在全市及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明显不足,与“南开杯”广场舞大赛、“和平杯”京剧票友大赛、唐山市评剧艺术节以及北京国粹文化艺术节等成熟品牌项目相比有不小差距,需要进一步挖掘特色,提升品牌价值,拓展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

3.4缺乏专业人才、院团,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专业艺术院团在推进基层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有明显的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有助于提高基层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文化艺术表演水平;高素质、高水平文化干部队伍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作为“急先锋”,在开展群众文化服务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编制局限,津南区没有成立专业文艺院团,群众文化专业人才发展需求受到制约,文化专职干部队伍的进修或学习专业知识培训活动相对较少,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培训辅导工作有待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村、社区文化骨干力量需进一步下大力培养。

3.5尚需加大文化经费投入、资金匹配力度

2014年北京市财政在文化体育与传播方面支出达到人均761.8元,是全国206元的3.7倍,远高于津南区财政人均文化支出水平。市、区、镇财政用于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专项资金,特别是镇文化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投入资金匹配与《天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需求差距较大,文化经费投入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1]。

3.6社会力量参与程度较小

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但仅仅依靠政府行为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能够降低地方财政压力,还能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购买皮卡少儿中英文图书,成立皮卡体育馆路少儿中英文图书馆,引进社会力量进行运营管理,为辖区少年儿童提供阅读服务;河北省图书馆、省群艺馆等六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河北省文化志愿者协会,选举产生了协会领导机构、9名常务理事及29名理事,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铺平道路。与京冀相比,津南区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建树较小,需要着重提高。

3.7监督考核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必要时可以委托第三方对基层设施服务情况进行评估,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按照设施、服务、活动、管理、经费五达标要求,对镇、村、社区进行蹲点式调查,摸清基层设施一周的服务情况、运营情况和管理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完善的监督考核标准对基层服务机构是一个很大促进,有利于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3.8文化底蕴、文化资源挖掘程度有差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津南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葛沽宝辇会”名扬四海,要勇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积极挖掘和发挥津南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津南文化的良好局面。

3.9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明显不足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由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决定的。正是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矛盾运动,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地区的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只有从其他文化中吸收营养,才能永葆青春,具有活力。津南区的文化交流仅限于天津市范围内,在汲取其他地区文化的营养上有所欠缺,影响了津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4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建议

4.1制定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期发展规划

积极争取公共文化服务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借鉴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较好地区的经验,结合津南区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期发展规划,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到乡镇的考核指标当中,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发展规划进行提高和完善,达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的目的。

4.2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是大力推进区、镇级标准化文化设施建设。在充分发挥好原有文化设施资源效用的基础上,努力改进、完善和提升区、镇级文化设施设备,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实现区、镇、村级文化设施全覆盖[2]。二是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做好农家书屋(社区书吧)、村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巩固和发展工作,逐步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场地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对全社会免费开放。

4.3开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一是积极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和作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不断丰富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内容,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广泛地参与基层文化活动,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让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围绕中心工作,发挥文化活动的宣传舆论功能,实施精品战略,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广泛组织开展高品位,具有标志性、示范性、娱乐性的,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不断创新,发挥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三是深度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送文化下基层和文化培训辅导活动,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使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4.4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强化文化管理干部和专业干部理论、专业培训,建立文化队伍竞争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创新创业。二是建立新的、科学的、适合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引进机制,吸纳有文化管理和群文专业才能的人补充到文化干部队伍之中。三是坚持镇、村(社区)文化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定岗定编,为基层文化工作的创新开展提供人员保证;四是加大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业余文艺骨干培训制度,提高业余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使其成为活跃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4.5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一是各级财政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项目专项资金,逐步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根据每年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例,逐步提高文化事业经费和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等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全区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中,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热情,为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领域打开通道。

4.6学习先进典型,加强文化艺术交流

为文化干部队伍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让他们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开展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文化工作的先进理念,补充能量,将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结合津南区实际发扬光大,切实提高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二篇:提升气象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与气候和谐发展

提升气象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与气候和谐发展

——十堰市副市长张歌莺“3·23”世界气象日致辞

今天是“3·23”世界气象日。隆重纪念世界气象日,切实加强气象知识宣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人与气候和谐发展,对科学防灾减灾、保障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为十堰气象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气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长期关心、关注和支持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世界气象组织将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确定为“人与气候”,意义重大。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化问题。持续的气候变暖已经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气候突变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将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导致地球及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承载能力下降,进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福祉安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单纯的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而且也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紧迫问题。经济要发展、人类要安全、社会要进步,必须高度重视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切实加强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努力提升气象公共服务水平。

十堰是一个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不仅有干旱、冰雹、低温冻害的侵袭,而且常有洪涝、酷热高温等灾害发生,具有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等特点。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特大干旱、冰雹、暴雨等气象灾害,给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威胁,给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始终把气象工作摆在重要突出位置,注重加快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强化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加强气象专业系统建设,推动了十堰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气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主题,坚持秉承“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认真践行“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做到严密监视、滚动预报、主动服务、及时预警,全方位、多形式提供准确及时预报预警信息,为各地各有关部门科学有效地组织防灾抗灾救灾、群众避灾自救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保障十堰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0年,面对阶段性高温干旱、连阴雨、强降水交替出现的气象灾害,我市气象部门按照“准确及时、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求,充分发挥气象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和作用,较好地完成了春运、春播、夏收、汛期气象服务、应急气象服务和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等各项工作。一是重大气象灾害以及应急保障服务主动及时、准确高效。2010年,我市遭遇多轮强降雨,来势之猛、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多年少见。面对历史罕见的暴雨侵袭,气象部门科学预报,及时发布预警、雨情,适时启动应急响应预案,主动提供优质服务,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为各级各有关部门科学组织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防汛抗灾胜利赢得了先机。二是业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公共气象服务成效显著。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取得长足进步,决策气象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更加完善;专业气象服务覆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环境、能源、旅游、地质等多个行业。可以说,气象服务已由单一的气象预报服务发展为涵盖天气、气候、防灾减灾等综合服务。同时,开展了旅游、烟叶生产、水电、交通、重大工程等特色专业专项服务,气象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三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防灾减灾效果明显。去年,全市共开展抗旱和森林防火人工增雨作业13次、防雹作业47次,防灾减灾效果十分明显。四是为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等重大社会活动顺利、圆满、成功举办提供了气象服务保障。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自然灾害日趋严重、产生原因日趋复杂的现状相比,我市气象工作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和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灾害监测手段还不够完善,灾害预测和综合减灾能力还有待提高,灾害信息共享水平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等。希望气象部门继续努力,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把我市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从近50年来气候变化情况看,主要呈现年平均温度上升、冬季增温明显,旱涝灾害增多、降水强度增大、灰霾日数增多等特征,暴雨、洪涝、干旱、风雹、雷电、高温、寒潮等气象灾害呈多发高发态势,其引发的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流行病等次生、衍生灾害更不在少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福祉安康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更加科学有效地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及其危害,为保障人民福祉安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要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加快我市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强化基础数据的科学分析,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增强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分析认识能力。要加快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加强现代气象业务系统建设,重点强化气候变化业务服务职能,着力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服务。要加强气候变化评估工作,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市经济布局、农业生产、社会建设、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评估;要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大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气候变化预测预估业务发展和气候变化决策服务能力,为我市制定科学的战略对策提供决策依据。

要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不断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预警发布、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平台建设,以及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响应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应急演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要以灾害性天气预报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新一代省市县天气预报可视会商系统,努力做到预报预测精准化,切实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覆盖面和时效性,切实增强防灾抗灾能力;要以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全市气象灾害应急体系。要以增雨抗旱防雹为重点,积极开展水库蓄水、城市降温、森林火灾、环境污染控制等专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大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力度,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加快城市、农村气象服务均等化进程。

要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手段,加快推进人与气候和谐发展。切实做好气象实况监测产品的服务,向公众提供温度、降水、风速、风向等气象实况监测产品,充分利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闪电定位等监测产品,制作台风、暴雨、雷电、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出现地点、时间和强度的图示性描述产品。要长期、系统、连续地监测和分析温室气体、紫外线和酸雨等大气成分的变化,评估它们对人类健康、气候、空气和水质等产生的影响,及时预警因不利的天气、气候可能导致的雾、霾、光化学烟雾等极端气象灾害和大气污染灾害,并引导社会公众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清洁的大气、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气候,是人类永续生存和健康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大力支持气象工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胸怀人民群众的福祉安康,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切实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开创十堰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提升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对策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提升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对

策思考

摘 要: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检索源,统计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2006-2015年发表科研论文的情况。分析了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欠缺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京津冀;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

京津冀地缘相接,历史渊源深厚,文化一脉。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协同发展是灵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精神动力。“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统筹三地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优势互补,打造区域文化特色,带动全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8月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京津冀三地将以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为则,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交流机制,共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建设、运行、管理的新办法、新机制,构建辐射毗邻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设施水平。2015年11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近20家公共图书馆成立“京津冀图书馆联盟”,旨在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一体化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分析京津冀地区科研论文情况对三地协同发展尤其是对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源,以“科研能力”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14597篇,以“图书馆员、科研能力”两个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19篇,以“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两个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1篇,但以“京津冀、科研能力”为关键词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所以本文对京津冀三地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2006―2015年十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4184篇科研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河北省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京津冀三地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科研论文情况分析

本文根据多指标评价方法,对京津冀三地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发表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三地公共图书馆的学术研究现状。

(一)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的发文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科研水平相差非常大,其中国家图书馆以2962篇高居榜首,发文量所占比例高达70.79%。省级公共图书馆中河北省图书馆的发文量3.11%还是远远落后于天津图书馆10.50%和首都图书馆6.02%。市级公共图书馆发文量均落后于省级公共图书馆。

(二)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发文情况见表2

表2 京津冀地区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发文情况

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天津图书馆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58.31%居首,而河北省的公共图书馆核心期刊发文量远远少于京津两地。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①说明京津两地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较高,②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有自己办的核心刊物,本单位的作者在本单位办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相对比较容易。③市级公共馆中存在一个现象:业务工作开展与科研能力不成正比,如沧州、秦皇岛,工作开展得好,科研能力较低,而保定、张家口,工作基础相对较差,论文发表量还可以。

(三)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见表

3、表4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两地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比例(万元/个)分别为2036.04和1048.74远远高于河北134.49。河北省公共图书馆不论是从业人员数量比例(人/个)11.04还是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人/个)7.37均垫底,而高级职称的单位比例北京4个,天津4.8个,河北仅1.3个,差距甚大。

二、河北省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是短板。在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虽然近年来河北较自身有了较大发展,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够优化,整体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需要

一是人才的专业结构失衡。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图情专业所占比例较低。优秀专家、学术带头人等优秀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还不高,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从事图书馆科研创新的人才在实践经验、基础知识等方面的积累相比京津两地还远远不够,有影响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少,省厅级科研成果奖励和计划内项目数量不足,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科学的选人用人和考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制度还不够健全

一是随着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加快建设,公共图书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现有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不能解决当前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图书馆科研工作特点和发展规律把握不够,学术专家和项目带头人的选拔制度尤需完善。二是人才评价考核评定机制缺乏灵活性。对比京津两地,目前河北馆普遍官本位思想比较重,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职称,难以用“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标准来评判。

(三)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

一是一些图书馆领导对人才培养认识不到位。受传统思维和事业单位改革分类影响,有些领导尚未树立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人才观,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培训经费不足。由于经费预算体制及财政投入的制约,一些项目经费得不到落实,人才培训经费无保障。三是人才自我提高的主动性不强,自我补充能力差。目前普遍存在人才依?单位组织学习培训,缺乏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知识积累程度低,素质和能力提升速度较京津地区差距大。

三、关于加强河北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借助京津地区专家资源优势加强学术交流

促进图书馆科研能力均衡发展是京津冀三地图书馆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科研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人才是关键。这就需要坚持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积极推动三地公共图书馆领域的协同发展,共同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培训和交流制度。

河北省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项目―京津冀文化走廊?环渤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深度合作”项目及《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合作协议》的重要作用,全面开展与京津两地图书馆人员培训与人才交流方面的合作。一是共享专家资源举办业务培训班,在京津两地建立河北省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培训基地,利用京津优秀师资力量,加大京津两地优秀文化人才来冀交流授课力度,结合河北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开展科研学术工作以指导论文撰写,拓宽河北馆员的专业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增强河北馆员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意识,促进优秀学术成果脱颖而出。二是统筹三地文化队伍人才资源,互相交流专业人才以干代训,加强河北省图书馆中青年后备人才与京津高水平图书馆人才交流与协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组织京津两地有经验的专家教授和青年人才结对帮传,对青年人才进行专门指导,确保培训质量。三是开展与京津图书馆相互考察学习,定期举办高层次学术论坛,加快三地图情资源共享建设,加强各图书馆间学术成果与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二)挖掘自身潜力,加强内部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建设

人才的选拔任用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河北省公共图书馆普遍人才储备不足,应借鉴京津地区先进经验,挖掘内部潜力,下力气选拔自己内部人才,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梯队。坚持唯才是举,经过科学地考察和鉴别,通过量化测评和评价,去深入了解发现合适的科研人才。坚持唯才是用,优化配置科研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给予人才充分的发挥空间和上升空间,打造“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局面,让更多青年馆员有机会去积累科研和实践经验,提升技能,增加成就感。

(三)利用新型智?旖ㄉ柰晟仆际楣萑瞬哦游?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建设新型智库的重要意义。图书馆要想做深层次的战略谋划和科研创新工作,成为新型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角色,必须具备一支高水平研究能力的团队做支撑。如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都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且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河北省公共图书馆应建立本馆的学术智囊团,做一些深入的课题研究,大力申报文化部、文化厅、省学会等不同层级的课题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以期提高全馆的学术研究水平,形成以学术研究带动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骆柳宁,苏瑞竹.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能力产出分析[J].情报探索,2016(6):89-96.[2]《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编.2015.国家图书馆出版.[3]杨允仙.西部高校图书馆员的科研能力研究[J].图书馆,2009(5):78-79.[4]史淑英,栾富凯.对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8-29.[5]曾莉莉.学科馆员,科研图书馆急待引入的角色[J].情报探索,2003(86):13-15.[6]文丽.如何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科研能力[J].现代情报,2004(5):195.

第四篇:关于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提案内容

关于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4057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4057号提案内容

2012-02-24 案由:关于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提案 提案人:李玉光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工业信息部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办理

主题词:知识产权企业

近年来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深入推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有了显著增强。但中小企业在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方面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其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仍不能适应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一是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仍然不足。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中提出专利申请的仅有5.9%。二是专业人才的规模、水平和结构滞后于发展需要。大多数企业反映知识产权人才非常缺乏,遇到海外诉讼只能请海外律师团队。三是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仍然薄弱。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职能分散、人员短缺,影响了管理和服务的效能,制约了综合、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四是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尚待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然不够,效率不高。企业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钱”,甚至“输了市场”,挫伤了企业创新和维权积极性。

总体上看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正处在由政府引导、企业被动接受向企业主动、积极探索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实现创新发展的转变阶段。一些走在前面的企业,有效运用知识产权促进了企业发展,企业对知识产权重要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企业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指导和引导,需要政府继续加强知识产权基础性工作。随着创新型企业的不断涌现,企业对国际竞争的参与度不断提高,部分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对高水平知识产权公共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日益强烈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从提升知识产权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入手,不断拓展管理和服务领域,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环境。一方面满足企业日益迫切的普遍性需要,引导更多企业向创新发展的方向上升级转型;另一方面又要切实改善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所需要的高端人才、深加工信息等重要基础性条件;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拓展服务领域,引导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发特色服务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平台建设,鼓励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服务。鼓励中小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切实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水平。请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税收优惠、风险补偿和奖励等政策,引导各类担保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创新、知识产权产业化提供服务。大力推进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和改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融资服务。探索建立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中介服务、仲裁调解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知识产权组织,建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法庭,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和知识产权同盟。设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基金。

三、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政府相关部门应着力建立一批重点知识产权学科点。推动建立一批人才培养基地,以培养更多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建立面向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4057号提案复文 201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1年8月29日以工信提案〔2011〕72号文函复:

李玉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知识产权局、银监会、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非常赞同您对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由政府引导、企业被动接受到企业主动、积极探索运用转变的判断。您的建议抓住了当前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水平提升的关键。我国工业法人企业中,小、微型企业占90%以上,它们既是企业中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但这些企业受规模影响,在获取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方面处于市场弱势地位。因此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对于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方面,我们与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开展了一些工作。

一、关于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1.加强政策引导。为营造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水平,2008年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发改企业〔2008〕647号),明确提出了“支持行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基础性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体系”、“鼓励公共技术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开展‘专、精、特、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提供服务”等要求。

2.加大资金扶持。中央财政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支持重点。一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中增设公共技术服务业务补助资金,鼓励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资源共享、技术转移等服务。二是采取投资补助方式,支持在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和行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2007—2010年安排资金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建设了238家公共服务平台。20余个省级财政通过资金支持,推动建立了1481个公共服务平台。这批平台在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推广、产学研合作、技术人才培养以及国内外行业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为解决中小企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能力与资源不足问题,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支持10个省、市用三年时间,统筹规划建设省服务平台与所辖主要城市和重点产业集群服务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促进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各公共服务平台间的协同服务水平和整体服务能力。

3.加强工作推动。2005年以来我们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一是通过加强服务,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金融危机以来,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推动实施了以提升管理水平为重点的中小企业健康成长计划和育林计划,以提升市场开拓能力为重点的电子商务服务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特别行动计划,以探索解决微型企业融资问题为重点的电子商务信用之星计划等,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二是推动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行业内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服务,集成软件开发商、设备供应商和电信运营商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加大推广宣传,并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开展“一揽子”服务。三是树立试点示范。组织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典型案例解读与专家点评,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参考。引导地方树立信息化示范企业、信息化服务示范单位等,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开展。

4.加强信息服务。一是加大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到目前为止,该系统已经由一个国家总站迅速扩展到全国47个省市分站、949个二级分站。服务功能由政务信息扩大到创业辅导、大学生网上招聘、银河培训、中小企业国际博览会、专精特新产品介绍、管理咨询等各个方面。二是推动建立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国的300家信息化辅导站,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咨询诊断、建设方案设计、免费软件试用、人员培训、信息化实施等“一揽子”、“交钥匙”式服务。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12年举办重点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分析与发布活动,指导企业合理运用专利资源,做好专利分析与预警。知识产权局已完成“国家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和服务系统”和“国家重点发展产业专利信息及技术运用转化平台”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规划。2009年发布了《全国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确立了建设1个国家专利数据中心、5个区域和47个地方专利信息服务中心的三级专利信息服务体系框架。2010年已确定了5个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为47个地方专利信息服务中心配备了世界主要国家专利数据库、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工具以及硬件设备。

二、关于切实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1.关于出台政策,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创新和知识产权产业化服务。中央财政自2006年起已实施相应的鼓励政策,采取业务补助、保费补助及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增强业务能力,扩大中小企业担保业务,降低收费标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进一步强调“落实好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准备金提取和贷偿损失税前扣除的政策”。2010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10〕72号),明确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的支持重点、支持方式等内容。银监会构建了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行业规范制度。

2.关于加强和改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工作力度。一是试点推动。2008年年底知识产权局先后分三批在北京等12个省的16个地区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作用,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质押、出资入股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二是政策引导。2009年银监会、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鼓励各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2010年财政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财企〔2010〕199号),要求各有关部门指导和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多种模式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扩大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鼓励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质押的贷款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同时明确要“充分利用国家财政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政策,对担保机构开展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业务给予支持”。三是完善配套措施。2008年知识产权局会同财政部指导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出台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和《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对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开展无形资产评估业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开展专题调研。为加大政策推进力度,2010年银监会与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专题调研,根据我国现阶段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已初步形成了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指导意见初稿。

3.关于建立综合性基层知识产权组织,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近年来在这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托管服务。针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条件设知识产权工作机构、配备专门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的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中小企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托管工作指南》(国知发管字〔2011〕63号),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的首批32个实施单位选择推荐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满足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基层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组织的发展;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开展相关服务。知识产权局加强了国家专利展示交易中心能力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专利展示交易服务,促进企业专利技术与投资方对接;在中小企业集聚区建立健全专利交流站,促进企业专利技术的转化运用,为企业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组织专利审查部门在专利申请、专利检索、专利信息运用、行业知识产权报告等方面为重点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服务。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2007年知识产权局在全国启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开通了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公益热线12330,批复成立了71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各中心积极为知识产权权利人和有关各方提供援助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知识产权局不断加强对地方局执法工作的政策引导、立法保障等,组织开展执法专项行动,强化执法能力,维护了权利人、有关各方与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下一步还将针对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频发的情况,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平台作用,为企业海外维权提供法律服务和智力支持。在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和服务中小企业方面虽然开展了一些工作,但从调查情况看,这方面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和工作推动力度,努力改进这方面的工作。

4.关于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同盟。知识产权局今年将通过对某些地区专利联盟的总结,形成支持行业协会、省市、产业基地建立专利联盟的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行业优势企业组建专利联盟,共同开展信息利用、行业纠纷处理、专利经营等。

5.关于设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基金。近年来中央财政为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到境外参展、开展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境外专利申请、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国际市场考察、境外投(议)标、境外收购技术和品牌等。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走出去”发展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2006年中央财政又设立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支持我国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境外农、林、渔、矿业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业务。关于设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基金将进一步研究。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1.关于着力打造重点知识产权学科点。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硕博士学位点等数种学历教育体系。“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加大与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的沟通协调,扩大重点知识产权学科点的建设,不断探索设计知识产权学科体系,建立有效的组织实施制度。对重点知识产权学科点所在院校加大高素质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师资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知识产权领域的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支持力度,对知识产权教材的编制、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加大资助力度。

2.关于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知识产权局在湖南建立了首家“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湖南)基地”,2010年年初又印发了《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至今已批复成立了安徽、山东、湖北、上海、广东、江苏、重庆、陕西、新疆、黑龙江、福建11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将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原则,以高等学校、地方优势培训资源为依托,有重点地分批、分期建立一批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发展有特色、重实效的知识产权人才在职教育培训,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创造和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3.关于建立面向企业的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一是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作为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一项重点任务,连续三年举办知识产权实务培训近20次,内容涉及专利申请、专利信息检索与运用、专利布局策略、创新思路等,参训企业逾2000家。知识产权等已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培训大纲,“十一五”期间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共完成30多万人次的免费集中培训、50万人次的远程网络培训和110万人次的信息化培训。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扶持。2003年以来通过购买服务、服务补助或奖励等方式,鼓励优质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重点培训服务,中央财政累计投入逾2亿元。“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扩大服务覆盖面。知识产权局准备将委托地方开展培训的经费重点用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三是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职称制度。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的“按照国家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技术评价体系”要求,2011年知识产权局开展了《企业专利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研究》课题。“十二五”期间将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职称制度,进一步激发知识产权人才的工作热情,提高其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的能力和素质。四是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推动地方与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交流机制,设立人才培养与实习基地,为中小企业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制度,提高吸引、管理、培养人才的能力。

上述工作很多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深入推进。根据您的建议,我们将针对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与科技、知识产权等有关部门的合作,集聚各方面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务实做好相关工作。也希望继续得到您的关心和指正。

来源:中国政协网

下载借京津冀发展机遇提升津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借京津冀发展机遇提升津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