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礼服的百年演变

时间:2019-05-15 05:5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婚礼服的百年演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婚礼服的百年演变》。

第一篇:结婚礼服的百年演变

婚礼不只是男女确立婚姻关系所举行的一定的仪式,与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婚姻形态的嬗替,不断演变,改变内涵。婚礼的产生和演变,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深圳婚纱摄影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20年代新娘大红绣袄新郎长袍马褂

20世纪初的结婚庆典仍保持着典型的传统风格,传统的中国礼服中,新娘要头戴凤冠或者丝绸红盖头,新郎则头戴璎珞之冠,两人均身着描绘有龙凤的服饰,这象征着在婚礼上,新人们被视若皇帝和皇后般尊荣。青年女子从小就会缝制结婚的嫁妆,尤其是婚礼服饰和鞋袜,都是以旧时中国的传统手工缝制、刺绣,以便在结婚那天穿上。

20年代,女性争取独立自主,在化妆上也反映了这种转变。眼睛及唇涂深色,头发剪短。当时刚发明了卷睫毛器,故化妆特别强调眼睛。卷睫、娇艳、樱桃唇是20年代的时尚。但是这个时期女子婚礼服装还是以中式风格的大红绣袄、绣裙为主;也有西方引进的白色灯笼袖拖地连衣裙。男子穿的则是长礼服,长袍马褂。

30年代新娘大红对襟绸衣裤新郎十二排扣唐装

黄阿婆听记者问及她当年的婚礼时,她那满是皱纹的脸上现出了淡淡的光辉,在她爽朗的笑声中,时光好似又回到了当年那场西式的隆重婚礼。

那天她头上戴着白色的纱花,身着洁白的长纱,新郎穿着西式礼服,在家人的陪同下,在牧师的证词中,他们交换了订婚戒指。新郎下的600块大洋聘礼后来就用来置房。当时开了几十台酒席,街坊邻居都来了,那个晚上杯盘交错,灯火通明。

黄阿婆说,那时只有有钱又有点思想的女子才能穿婚纱。穷人家的子女是不讲究什么婚礼仪式的。有些请不起媒人代为说媒的,两家同意了,女方拿了包袱就直接过门。要是有点钱的,新娘还能扯上块绸缎做一件大红对襟开的绸衣绸裤,新郎则是十二排扣的唐装。

40年代新娘白色婚纱新郎长衫

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设计不很复杂,垂直线条的高腰长裙,有褶的袖子和开得较低的领口,仿佛就是当时流行服装款式的翻版。丝和缎是婚纱的主要面料。婚纱款式是长及足踝的,前幅裙用直线剪裁,后幅则缀上另一幅拖地的裙摆,当新娘走在教堂的红地毯上时,拖地的裙摆也在地毯上徐徐而过,令新娘有天仙般的风姿。新郎则西装革履或长衫。农村新郎穿短袄长裤,新娘以带红的色布制成短衫长裤,粉红袜子和红鞋。婚纱照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60、70年代新娘小翻领衬衫新郎绿军装或中山装

新娘穿碎花小翻领上衣,发型是:齐耳短发、额头留些许流海、头顶头发用头绳绑起或用黑色小发夹向后别。新郎是部队或知识分子喜欢穿军装或中山装,不属部队的就借,但没有领章。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80年代新娘自制连衣裙新郎西装革履

当时市面上没有专门的新娘新服,新娘一般都是到服装店选购时尚的衣裙,男的青一色的西装革履。

90年代新娘单一婚纱新郎单一西装

那时,港台婚纱摄影风行到内陆,也波及到邕城,邕城婚纱影楼一夜之间相继开了七八家,但是,没过多久,又相继关门,仅剩的两三家慢慢做大直至今日。新人选择拍婚纱照成了一种流行。据喜洋洋婚纱影楼的徐总经理介绍,当时婚纱摄影的风格基本上是临摩港台风格。化妆,厚厚的粉底遮去原本的肤质,像刮了一层厚厚的泥子,再涂胭脂、口红;摄像时,过度爆光,造型是新郎穿燕尾服、新娘穿婚纱,一个站或一个坐,造型单一,追求惟美,但当时拍结婚照的新人,几乎都是一个版本。

21世纪E时代新娘国际潮流婚纱新郎上档次的西装

数码摄像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是邕城影楼的一次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影楼的运作方式,拍出的照片惟美的同时又体现个性。据永恒婚纱影楼专业部雷秉宁总监介绍:现在的婚纱摄影无论是化妆还是画面到制作,开始追求自然、追求个性,化妆:保持原有的肤质,透明、亮丽具有时尚感,新娘的婚纱质地、款式多样化了,高领、低领、欧款,各种颜色适合各种脸型肤色气质的新娘,丝绸仍为首选面料,但在整个婚纱设计的胸、背、袖子、裙摆、拖尾、花边等处加入了一些新兴的面料:玻璃纤维、纸、马海毛等。蕾丝、纱网、薄纱也是选用最多的婚纱面料,再缀以丰富的水晶、珍珠、亮片等装饰,并更注重耳环、项链与婚纱的整体搭配;新郎仍保持西装革履,但西装款式、质地、颜色紧跟现在流行的款式,场景由静景向户外花红柳绿的大自然、海边融入,通过系列剧情式的婚纱照片,或古典怀旧、或浪漫、或现代时尚、或动或静,述说和纪录着新人的爱情故事。500元/套—10000元/套左右不等的消费价。近万元的婚纱照对普通人来说有些奢华,但可享受婚纱照刻成光盘及拍婚纱照时全程花絮VCD光盘或海之旅拍婚纱照。可以说,现在在深圳龙岗米兰婚纱摄影与在南宁、上海等地拍没什么两样了。

第二篇:上海百年交通之演变(一)

上海百年交通之演变

(一)上海百年交通之演变。

1901年中国第一辆汽车登陆老上海。

清末老上海驴车和汽车一起行驶在马路上的情景。

清末时期老上海救护车。

1912年登陆上海的别克轿车。

1925年登陆上海的别克轿车。

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公交车。

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双层公交车。

老上海贴有“上海啤酒”广告的双层公共汽车。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公交车。

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公交车。

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纺织女工上下班乘坐的人力独轮车。

走在乡间农村的独轮车。

上世纪20年代上海行驶中的有轨电车。

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铜仁路上的黄包车。

上世纪20年代初行驶在上海南京东路上的双层公交车、有轨电车和小轿车。

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大马路上指挥交通的印度警察(当时上海人称其为红头阿三)。

老上海繁华的街道。

民初上海四马路(现福州路)街景。

上世纪30年代上海百老汇和行驶在外白渡桥外滩(现中山东一路)的双层公交车。

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公交车。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公交车。

上世纪30年代行驶在上海南京东路上的有轨电车。

上世纪30年代上海黄浦江轮渡。

老上海黄浦江上游艇。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指挥交通的警察。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公安局警车。

上世纪30年代上海行驶在霞飞路(现淮海中路)上的有轨电车。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宣传车。上世纪30年代上海银行运钞车。

上世纪30年代上海邮政车。

老上海祥生出租车公司的出租汽车。

老上海三轮车。

老上海环卫车(正在清理下水道)。

老上海人力清粪车。

1932年行驶在上海的别克轿车。

1938年行驶在上海的别克轿车。

1941年行驶在上海的别克轿车。

1941年上海南京路发大水,双层公交车在水中行驶。上世纪40年代行驶在上海南京东路上的有轨电车。

上世纪40年代末美国兵在上海马路上骑三轮车。

老上海公交车。

老上海公交车。

老上海公交车。

老上海公交车,乘客在依次上车。

老上海公交车和人力三轮车。

老上海公交车,乘客在依次上车。

老上海公交车。

老上海公交车。

登陆老上海的美国顺风轿车。

1947年行驶在上海的别克轿车。

登陆老上海的奔驶轿车。

登陆老上海的220S奔驶轿车。

第三篇:看中国—结婚礼仪大演变

站着中国看世界,站着世界看中国

——论结婚礼仪

婚姻一直都是每个人最为关心的事之一,而对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我们,也渐渐开始关心这一方面的事。虽然现在还是学业为重,但是对于婚姻,我们还是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期待,采取正确的对待婚姻的态度。下面我先对从清朝开始到现在二十一世纪关于婚姻的开始——结婚(成亲)和与之相关习俗文化的介绍解释,来上好第一堂课。

(一)清朝末期

1.婚姻法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时有禁止同姓婚、严禁良贱通婚等法律规定,并禁止寡妇再嫁,表彰守节妇女,而其中“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在封建宗法制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广大妇不和谐的婚姻中丈夫有权休弃妻子而妻子无离异的权利,许多妇女成为守寡、殉节的牺牲品。

2.婚俗中的繁文缛节

(1)清代婚俗对“六礼”的承继和变异 我国古代婚姻讲究“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直至明代,一直延续此风。

到了清代,民间仍行“六礼”,只是名称上有些演变,风俗亦有些不同。宫廷则只重纳采、亲迎二礼,并多了个女家“铺房”一礼。《清史稿·志第六十四》:“凡品官论婚,先使媒妁通书,乃诹吉纳采。”婚前一日,“女氏使人奉箕帚往婿家,陈衾帷、茵褥、器用具”。届日,“婿承父命亲迎”。

(2)清代汉族民间婚俗

清代汉族民间婚俗基本上包括说媒定亲、换帖纳彩、回奉、送彩礼、踩花堂、过嫁妆、嫁娶、闹房、回门等礼仪程序。这种婚姻是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这里仅举山西南部地区的清代婚俗加以说明 : 说媒定亲是第一步。

婚嫁讲究门当户对。儿女到了成婚年龄,媒人便到男女双方家里提亲。提亲时,要介绍另一方的生辰八字、人品、属相及家庭情况。若相合后没有什么可忌讳的,那么,亲事便可以定下,并与子女相说。

换帖纳彩是第二步。

之后,便要择吉日换帖。男女家换帖时,男家还要随帖送给女方24块银元和10件物品。回奉是第三步。

女家收了男方的物品,便要以礼相待,设宴招待男方,俗称“吃成饭”。送彩礼是第四步。

定婚后,男方准备完婚时,要再给女家备120块银元,代表10分礼。过完大礼后,女婿便要给女家送“知帖”,若女方家里收下“知帖”,就说明女方同意,这样,结婚的日子也就算定下来了。

踩花堂是第五步。

结婚前一天夜晚,女方家里要差遣两人到男方家里踩花堂。过嫁妆是第六步。

结婚的当天上午,女方差人给男方送嫁妆。送嫁妆时,女方还要遣一“小亲家”(小男孩)押妆随行。

嫁娶是第七步,也是整个婚俗中最隆重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婚俗的核心。嫁妆过完后,新郎乘官轿迎新娘。而新娘此时要梳妆打扮,以做好上轿前的准备。

花轿至男家大门口,举行拜天地仪式。礼毕,新郎新娘入洞房。

闹房是第八步。新婚之夜,新郎的好友定要闹房,闹房者不分大小。人们令新郎新娘说绕口令、唱民歌,做些相互亲昵的动作。新娘不从,可用扫帚责打新郎。闹完后,要设晚餐招待闹房者。深夜,以有人听房为吉,若无则放把扫帚以避邪。此活动要连搞三夜。

回门是第九步。

新婚后第二日,新婚夫妇要先行家礼,行罢家礼,新娘乘花轿回娘家,并要在天黑前赶回。

至此,婚姻礼俗的全过程已基本完成。这一风俗特征,基本能概括汉民族的婚俗特点,尽管各地略微有些区别,但大同小异,程序基本一致。

3.婚嫁与中式礼服

在20世纪初期,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挂和凤冠霞帔,自古以来,中国的结婚礼服就是以红色为主,因为传统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的颜色,所以古代新嫁娘往往是身着红色礼服,头戴凤冠。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嫁衣是女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服装,大多是由女孩自己从小就开始做,一直做到出嫁前才完成,这件嫁衣也因此寄托了女孩子少女时代全部的梦想。现在的女孩虽然不再会自己缝制嫁衣,但嫁衣一定要量身定做,手工缝制,才能显现它的珍贵和唯一。

清朝的婚姻还是沿袭了古代的作风,讲究礼仪习俗,繁琐。除了之前介绍的,清朝还有很多其他大大小小的讲究,个地方的婚姻制度成婚仪式都各不相同,甚至还有冥婚这种奇异的习俗,这里就不一一讲解了。

(二)民国时期

1.婚姻法制

反对多妻制和童养媳的原则;根据结婚离婚绝对自由的原则,制定婚姻法。婚约由男女当事人自己订定;有配偶者不得重婚,否定了传统的媵妾制。

2.婚俗变革

(1)清末民初婚俗的变迁

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要特征的聘娶婚制,同时有禁止同姓结婚、严禁良贱通婚等法律规定,并禁止寡妇再嫁,表彰守节妇女,而其中“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则将贞节观念推向了极端。在封建宗法制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广大妇女被剥夺婚姻自主权,择偶由父母包办,不和谐的婚姻中丈夫有权休弃妻子而妻子无离异的权利,加上‘‘从一而终”的贞操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许多妇女成为守寡、殉节的牺牲品。

(2)民国婚姻立法中的变革

民国时期人们的婚恋习俗和模式处于新旧交替、逐渐变革的状态中。在中国,由于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婚姻礼俗差异极大。这种复杂性在民国时期不同政权的婚姻立法中也有相应的反映。

3.国共婚姻异同

——国民党。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大通过了《妇女运动决议案》,特别提出在法律与行政两方面实行反对多妻制和童养媳的原则;要根据结婚离婚绝对自由的原则,制定婚姻法。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民法典就采用了正式实行,其中规定:婚约由男女当事人自己订定(第972条);有配偶者不得重婚,否定了传统的媵妾制(第985条)。从条文上看男女是平等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民法虽规定“有配偶者不得重婚”,但是国民政府司法院在司法解释中称:娶妾并非婚姻,自无所谓重婚,导致有钱有势者纳妾成为普遍现象。——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历来重视妇女解放,积极通过有关婚姻立法维护妇女的权益。1931年和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相继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废除一切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禁止童养媳;男女双方同意离婚的,即行离婚;离婚自由,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即可离婚;男女结婚必须经过双方的同意,不许任何一方或第三者加以强迫;实行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

4.西式婚礼的介入变迁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

20年代以后,婚礼变得多样化,都市女子结婚采用头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手持白色花束,举行“文明”结婚,而农家女子仍然穿红袄戴珠冠,乘坐红轿,保持着旧式风俗。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续到50年代。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婚纱照由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改为婚礼胶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三)二十新中国、二十一世纪

1.新中国成立后的结婚形式风俗演变 50年代,一切要体现出“新”,革掉很多***俗。干部显然是这一时期“新”的主要代表,与干部联姻,是很多人的梦想。至少在汉族社会,传统和中西合壁婚礼消失了,一种新的婚礼取而代之。打点打点老岳丈,孝敬孝敬丈母娘,算了;吹吹打打迎新娘,婚礼礼服结婚照,免了。然而再“新”的婚礼也有三个“旧”的元素清晰可见:结婚——男女可以在一起合法生活;婚礼——告诉大家能在一起合法生活了;结婚证——合法共同生活的法律凭证。

60年代,物质匮乏虽然贯穿着改革开放前30年,但从未像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样严峻。因为“三年困难”,食物、物资有关部门工作的职工,突然在择偶时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个年代,有至亲在这种部门工作的人,都可以向你讲述物资匮乏时期的“幸福生活”。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那时的婚宴特别简朴,一般老百姓结婚就是发一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领导也不过是在食堂加两个菜、包顿饺子。

70年代,建国初出生的一代逐渐进入适婚年龄,比起老一辈,他们所受的教育致使他们更为“根红苗正”,经过文革头几年的洗礼,战斗激情更加汹涌澎湃。政治仍然在婚姻中占据绝对优势,婚礼的革命意味空前浓烈。七十年代的“豪华婚车”是三轮,婚宴虽“俗”但亲朋好友的祝福真挚。那时的婚礼主要内容是新娘点烟、当众“啃”苹果、亲戚朋友一起哄闹新房。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以亲朋好友中普通话说得好的、能活跃气氛的人担当司仪的,真正意义上的婚宴。

80年代,80年代以后,婚礼服已不拘一格。有的穿传统民族服装的衫、袄、旗袍;有的穿西式婚礼服。新娘裙装通常为高腰式连衣裙,裙后摆长拖及地。中期以后,出现了婚纱,然后越来越多。政治在婚姻中压倒一切的优势开始衰落,人品、外貌、家境、学识在婚姻考虑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大踏步地朝着金钱婚姻的时代迈进。结婚仍然不很奢华,但一般得有“三大件”或者“三转一响”,才算具备了结婚的基础。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三转,录音机,为一响。八十年代末,三转一响也不好使了,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所替代。90年代,婚礼司仪成为新兴职业。司仪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都是兼职的,而且也没有收钱的,算是帮人家忙活儿。大多在办完喜事后,为表示感谢,人家用红纸给你包上两盒烟一把喜糖就不错了。司仪真正变成职业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就从那时起,司仪有了收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相继出现了电视台、电台主持人加盟婚庆司仪队伍的情况。

新世纪,个性化时代,政治因素在婚姻中已降到忽略不计的程度,金钱和排场也可能变得不是首要追求,简约浪漫更大家青睐。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姐弟恋、“翁杨恋”早就提不起人们的好奇心。个性化恋情,个性化婚礼已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很难说,什么人适合当配偶,什么婚礼最受欢迎,一切皆凭自己的味口。

2.婚俗解放

服饰演变:目前婚礼服种类繁多,流行的新婚礼服主要有以中国传统旗袍为代表的中式礼服和源于西方的各式婚纱,与新娘礼服配套的是新郎西服。在中西文化结合的背景下,现代人对婚礼服的要求已有所不同,婚礼服潮流,更讲求将中西特色的设计精粹融于一体。中国传统婚礼服有礼服和旗袍等。

司仪演变:二十一世纪婚礼司仪成为婚礼策划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已成为婚庆行业的一句招牌口号。空中婚礼、水上婚礼、教堂婚礼……这些创意频出的新婚典礼,如影视作品般绚烂夺目。婚礼司仪已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婚庆策划人。新人们越来越追求婚礼的独特与新颖,能否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婚礼仪式,成为评判一名婚庆司仪优劣的标准。事先如何加强对新人的了解,新人对婚礼有什么要求和想法,有哪些特定的情感经历、家庭文化背景,怎样才能把婚礼策划得更有个性、更有光彩,这些都是需要婚礼司仪下功夫的。

3.时尚青年热衷的四大婚宴形式

top婚宴:选择王府饭店等豪华饭店办终身大事,费用固然不菲,却可享有至高无上的服务与朋友的艳羡。全方位的服务、一流水准的美味,足令宾主尽欢,令一生中重要的时刻成为永恒。

舞会式晚宴:这样的晚宴很洋化、很优雅、很随兴。自助式餐饮,轻歌曼舞,充满雅致气氛,记忆延续一生。

烛光式晚宴:结婚喜宴不一定要灯火辉煌,备些银烛,让大家在饭店里不再尴尬,不再喧闹,朦胧中透着温馨,留下足够的浪漫回忆。

自助式婚宴:此自助不同彼自助,这是完完全全的两人世界,你一杯我一杯,在卿卿我我中完成两人的“大业”。

(四)婚礼程序演变

先秦/安静型。

基本符合《仪礼》等经典礼仪着作要义,是汉民族婚礼礼仪的较早形态。

仪程主要有:夫妻同牢、合欢宴、合卺酒、古式拜天地、交换盥洗、入洞房、次日拜父母、三日拜宗庙。

特点:黄昏举礼、沉稳安静、注重心灵交流、无喧闹喜宴。着汉服。2 演变/喧闹型

是秦以后至明末,逐渐演变的汉族婚礼。其中混杂了许多非汉族婚礼礼仪,也有诸多变异,基本风貌就是我们在古装剧中常见的汉族婚礼样式。

仪程主要有:纳采至亲迎,拜天地入洞房,喜宴,次日拜父母等

特点:上午举礼,喧闹奢侈,大规模喜宴,挑盖头(有说为满族习俗),闹洞房(契丹习俗),着汉服。当代/西方型

是近代以来在汉族中流行的婚礼样式,形式极其庞杂混乱,常亦中亦西难以分解,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最多的婚礼样式

仪程:奏乐,男女傧相引新郎、新娘上台,致辞,交换信物,鞠躬礼,交杯酒,全体干杯,喜宴,入新房。

特点:大规模喜宴,嘈杂喧嚣,奏西洋乐曲,着西服及新娘婚纱等。

(五)中国传统、现代禁忌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迷信,千奇百怪。但迷信归迷信再不信邪的人面对婚嫁,也免不了尊敬传统,随俗一番下面的婚嫁禁忌,提供新人参考。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为传统认为“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结婚当天,到晚上就寝前,所有的人尽量远离新床,尤其新绝对不可碰到床边,会不吉利。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婚礼当日,新娘不可任意躺在床上,否则长病在床。5 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姑姑嫂嫂不能相送。成亲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哭得愈厉害愈好,因为“不哭不发”。8 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携礼回娘家,即为归宁。但切记当天需在天黑前赶回夫家,不能在娘家过夜。结婚后的四个月内,新娘不可叁加任何婚丧喜庆的仪式,以免冲喜。11 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新婚四个月内,除非必要(如蜜月旅行),新娘也忌在外过夜。

中国现代同样有禁忌:

1.忌吃喜饼,在过大礼时,男方送来的喜饼新娘切记不可吃,因为这样就象征把自己的喜气吃了,是应该注意忌讳的。

2.忌二次上香,很多传统家庭在嫁女之时都会在祖先或神灵供桌前告祭上香,女方注意上香时,尽量不要将香头插歪,假如歪了,也不要将香拔出、再插一次,因为二次上香有再婚的意思,对于初婚的新人来说是不吉利的。

3.忌准新郎独睡婚床

4.忌串门

5.忌说“再见”,当婚礼结束亲友离去时,新人与亲友都不可以说:“再见”,因为“再见”二字有分手与离别的含义,对新婚夫妇来说,此寓意非常不好。

6.忌婚后三日内留宿娘家

7.忌孕妇送亲,成亲之日,新娘出门时,孕妇不能相送。

如上有从古到今的结婚礼仪,一些吉或不详,宜或不适,推崇流行的风俗习惯。作为一名中国人,除了了解中国古今历史外,还应对中国文化也有一定的积淀。一直觉得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但现今的中国却不太注重礼仪,但从这么纷繁复杂的结婚仪式中,我还是能看到我们是礼仪之邦的影子。或许这是一个人一生的大事,我们不容慢待,但足可以看到一系列曾经的现在的美好文明以及对婚姻的希冀。

每个人都梦想有一段美满的婚姻,也许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无知而不作为却是完全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好好对待及认识另一段人生的开始!

第四篇:地理课程(教材)百年演变历史 讲稿

地理课程(教材)百年演变历史

百年变革历史的回顾

我国地理作为中学必修课始于清朝末期,1903年清政府才停科举、废八股、兴学校,正式的把地理列为中学必修课程之一,至今已整整一百个年头了。百年来,中学地理课程教材一变再变,较大变动竟达12次之多,从而使中学地理教育时兴时衰高潮低潮迭起,是在大动荡中前进的,真乃一部可歌可泣的百年史。我们要以史为鉴,改革创新,迎接地理教育的新高潮。

一、地理课程名称的演变

百年来,我国中学各个历史阶段所设地理课程名称多种多样,有中闰地理(或本国地理)、世界地理(或外国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外国经济地理、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及其综合形式—地理等课程名称呈现的次数最多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演变史中不难看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阶段所采用的地理课程设置方式不同,有时采用“一科一课式”,统称地理;有时采用“一科多课式”,在地理一科之下,开设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多门课程(前者显得过于笼统;后者又嫌课程门类繁多,各有利弊。一般而论,中学地理教育处干高潮阶段,多采用“一科多课式”;而处于低潮阶段,则多采用“一科一课式”。目前,初中地理课程名称已成定论,而高中尚待研究,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课程目标的演进

新中国成立后,地理课程目标的变化大体呈现了三种观念、四个时期。地理课程目标的“二元观”,大体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以及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中间有中断,前后有两个时期;地理课程目标的“一元观”,是在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文革”;地理课程目标的“三维观”,是在本世纪初开始确立起来的新目标观。所谓“二元观”,就是主张地理课程的目标,一是接受地理知识和技能,二是提高思想觉悟。所谓“一元观”,就是主张地理课程目标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要突出政治态度培养和思想觉悟提高,这是在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年代中产生的。这段时期,基本没有教学大纲可言,但各地都有地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从教材的选材与表述方面,我们可以知道或判断,当时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为无产阶级政治和国际斗争服务的。所谓“三维观”,就是主张地理课程的目标应该培养学生的“学力”,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全球化时代和终身学习时代后,教育教学的“结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实际,学生对这些结论的获得不一定需要通过教育教学的渠道,只要在网络平台上搜索,顷刻之间就能获得。作为素质或学力的根本,是获得这些结论的过程,以及这些结论的应用意义,这是需求通过学习经历才能获得的。当然,对后一种“获得”需求有相应的欲望或动力,而“获得”又必须借助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所以,课程目标乃至教学目标的“三维观”就成为当前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基础理念。

三、教学时数的演化 教学时数的演化从1922一1927年与1958一1981年间,地理教学时数锐减导致地理教育两次大低谷(如图l)的形成来看,人为因素是主要的。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周总学时为5一12学时,平均为8学时左右,在中学被视为副科日前中学地理教学的周总时数也是8学时,与平均值相等,如加卜文科选修课3学时,共计已达11学时,与历史上最高周总学时几乎持平。今天的地理学科己从低谷中走出,处于复兴在望阶段,中学地理教育新高潮(建国后第二次高潮)即将到来。从1922一1927年与1958一1981年间,地理教学时数锐减导致地理教育两次大低谷(如图l)的形成来看,人为因素是主要的。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周总学时为5一12学时,平均为8学时左右,在中学被视为副科日前中学地理教学的周总时数也是8学时,与平均值相等,如加卜文科选修课3学时,共计已达11学时,与历史上最高周总学时几乎持平。今天的地理学科己从低谷中走出,处于复兴在望阶段,中学地理教育新高潮(建国后第二次高潮)即将到来。

四、课程内容的流变

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是直接相关的。由于地理课程的设置,无论小学、初中、高中,基本均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区域地理为重点来设计的。

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中小学地理课程在原来的内容体系基础上,提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我国地理方面的基本国情”、“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国策”等内容。其中高中地理由于内容体系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关于这个方面的要求更为强调。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地理课程,无论分科地理还是综合课程中的地理内容,都突出了“人地关系”的主线,并十分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理念来统领。主要是注重课程内容中的“人地协调”、“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新思想。

所以,中小学地理课程的内容,在主线设计方面,大体从认识自然与人文的地理,到开发利用资源的地理、保护环境和人地协调的地理,再到“可持续”与“科学发展”的地理,基本与地理科学思想的流变一致,正在走向新的成熟。与其同时,曾经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的“过程与方法”内容,也在重新得到重视,成为新的地理内容标准要求。

1.地理教材发展研究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地理课程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我国的第一套地理教材也在1904年出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地理教材的发展总 体来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前

我国地理教材的演变大致分为清末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民国时期三个阶段。王民、何亚琼分别对这三个时期我国地理教科书的特点作了研究,并归纳了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的演变特点。李文田也对解放前我国地理教科书的肇变作了总结。清末时期我国地理教科书的编写主要参考国外,特别是日本的教材,这是西学东渐的体现。这一时期地理教材的编写者多为知名的地理学者或教育家。北洋政府时期,我国仿照美国实行新学制,并且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刚要》,据此来编制教材,使得地理教材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并对地理教材的混合编写和分科编写进行了尝试。民国时期又对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出现了许多种版本的地理教材,这一时期成为解放前地理教材种类最繁盛的时期。(2)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

建国初期,地理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李家清等对1949年《新编高级小学地理课本》进行了评鉴,从其编写的背景、编写依据、体系结构等多方面进行了评价 与思考。

(3)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前

这是我国地理教育发展停滞的十年。在这十年之中,中学的地理课程大大压缩,重视程度降到历史最低,并且这一时期的地理教材也缺乏统一。就全国整体而言,教科书编写工作处于停滞状态。(4)改革开放以来

地理教育在我国的地位逐渐恢复,地理教材也随着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的发展。教材编写体制、结构、逻辑内容以及表达方式较之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改革,始自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这套教材从1987年开始编写,1990年秋在全国部分地区实验,1993年秋在全国正式使用。之后,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于1996年开始编写,1997年秋在山西、江西、天津两省一市开始试验,至2002年秋在全国使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配合的实验教材于同年9月在一些实验区开始实验,之后实验范围逐年扩大。从这三套教材可以看出,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改革是一个逐步深人的过程。

一、探索符合教育特点的框架结构体系

二、突出人地关系,精简内容,降低难度

三、注重基本原理,密切联系实际

四、体现教学性,以促使教法、学法及评价方式的改变

五、呈现形式活泼多样

2.地理教材内容的演变

(l)地理事实材料与地理基本原理所占比重的演变 地理基础知识是由地理事实材料(地名、地理分布、地理景观知识等)和地理基本原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组成的,在教材中两者所占比重应该大致相等,以使地理教学“有地有理”。但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地无理”和“地多少理”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因而导致地理教学的理性不强和学生死记硬背等弊端这种现象自从1981年高中恢复地理课,以系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之后,得到了基本解决,这是近20年来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改革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地理基本原理在教材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这是百年来中学地理教材内容演变的总趋势。

(2)自然、人文、区域所占比重的演变 中学地理教材是由自然、人文和区域三大部分组成的。从中学地理百年史的演变中可以明显着出,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三部分教材所占比重是大不相同的,长期以来自然、人文基本原理知识偏少,而区域知识偏多。、与前,世界各国中学地理教育,大多仍以区域地理为重点,自然地理为基础,人文地理有所增强。一般而论,区域地理约占50%,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占25%左右。此乃世界各囚中学地理教材内容组成的总趋势。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材内容经过多年的不断变革,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组成地理学科的四大板块所占比重大致相等,大约各占25%左右,是比较合理的。这也是多年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改革所取得的又一成就。

(3)地理知能教育的演变

地理知能教育即地理基础知识教育与地理能力教育的简称。在百年中学地理教育演变史中,地理知能教育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以下三个阶段。①传授地理知识为主阶段(l903一1949年)。这个阶段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漫长时期,约占百年史的一半。它的前期(1903一1927年)主要是以地方志式地理内容,向学生传授一些本国和外国的位置疆域、山川、城市、道路、名胜古迹以及特产等记述性地理知识;后期(1928一1949年)教材内容突破了地方志框框,增强了理性。特别是在自然地理方面向学生传授了天界、陆界、海界、气界、生物界等基础理论知识;在区域地理方面比较系统地传授了中外地理基础知识,把地理知识传授提高了一大步,出现了建国前中学地理教育的高潮。

②知能并授阶段(1950一1980年)。这个阶段可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文化大革命之前)在地理教学中提出加强“双基教学”,要求地理教学既要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又要加强地理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系统的自然地理、中外自然地理和中外经济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出现了建国后中学地理教育第一个高潮。中期(文化大革之后到初中恢复地理课之前),中学地理教育出现了大滑坡乃至消亡,形成中学地理教育百年史中的最大低谷。后期(初中恢复地理课之后到高中恢复地理课之前),是中学地理教育从大低谷中向上爬坡阶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出继续加强“双基教学”,也属于知能并授阶段。③培养能力为主阶段。1981年高中恢复了地理课,教材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向学生传授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理论与基本原理,使中学地理教材进一步提高了理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强调能力培养和知能转化,中学地理教学开始步人了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新阶段。地理教学由传统的掌握系统的地理科学知识向发展学生地理智能和地理技能转化,开始露出建国后中学地理教育第二个高潮的曙光。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变革,而是地理教育全方位的大变革,正在日益深化中。

五、迎接地理教育新高潮 1.此次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的特点、重点和历史使命

从中学地理课程教材百年演变史中即可以明显看出,此次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改革与往常大不一样。此次改革乃是在中学地理教育从低谷中走出后进行的,是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改革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改革,是地理教育新高潮即将到来的改革,是前进过程中的改革,是对改革成果的再改革。我想这些就是此次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的突出特点。

中学地理课程教材经过长达百年的变革之后(尤其近20多年的巨变之后),中学地理课程教材中的诸多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特别是初中地理课程教材已初具规模,基本成型。所以此次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的重点在高中,改革的成败主要取决于高中课程的设计及其实施载体的质量。

根据此次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的特点和重点,此次改革应该是针对原高中地理课程教材的弊端,解决其“功亏一赘”问题,而不是“推倒重来”。我们知道,原高中地理教材是1981年在中学地理教育从低谷走出后产生的,这部教材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提出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出新的地球观,体现了地理科学的新进展,是有史以来中学地理教材唯一获奖的优秀教材,为高中地理教育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以陈尔寿教授为首的人教社地理编辑室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对这样属于改革成果性质的教材,应该是继承其优点,克服其不足,使之更加完善。我想,解决原高中地理教材“功亏一赞”问题,促成高中地理学的开设,实现地理教育新高潮的早日到来,促进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复兴,乃是此次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改革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

2.高中开设“地理学”是历史的必然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对此,原高中地理教材在其“说明”和所设计的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图中,就已比较具体地体现出来,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吻合。可见,原高中地理就已具有“地理学”的隐涵,具备地理学的雏型。近年来,新编高中地理实验教材,又根据社会需求和原高中地理教材的不足,做了进一步的改革,强化了人文地理基本原理和环境教育等内容,对原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又有发展,而使地理学的学科内容和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在高中开设地理学的契机更加成熟。十分明显,当前在高中开设地理学课程与构建其知识载体的条件已经成熟。高中地理课程教材改革如何迈出卜一步,可以设计出多个方案,但比较起来,最佳可行方案是在高中开设“地理学”课程。这是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改革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完全可行和十分必要的。

3.高中地理学知识结构的设想

高中地理学应由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三个组成部分—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和人地关系组成,设三篇十五章、以地理性、基础性和实用性为取材原则,对原高中地理教材和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经过知识归类、补充、精减和结构加口可成。

绪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的基本任务.地理学的主要分科。第一篇地理环境

第一章宇宙环境天体和天体系统.太阳和太阳系地

球的生命条件.地球的运动和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构造。

第二章大气环境大气的物质组成和分层.大气的热力.大气的运动.大气的降水.天气和气候。

第三章水环境.海洋水.陆地水.水循环.水资源。

第四章地形环境地形的物质基础—岩石.地形变化的基本因素.内力作用与地形.外力作用与地形.地形基本类型` 第五章土壤与生物环境.土壤的物质组成和肥力.土壤的形成.生物与环境.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第六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第二篇人类活动

第七章自然资源的利用.自然资源及其特征.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生物资源及其利用.矿产资源及其利用.能源及其利用。

第八章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及其特点.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和分布.世界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我国农业产业带

第九章工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及其特点.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世界工业布局及其变化趋势.世界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带.中国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带.工业布局。

第十章交通运输活动.交通运输的类型和特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世界主要铁路运输网.世界海洋运输.中国铁路运输网的组成和特点

第十一章旅游活动.旅游和旅游资源.旅游地的主要类型.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的选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十二章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人口的迁移.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化及其带来的问题.城市类型极其功能.世界和中国的主要城市带.城市规划.第三篇人地关系

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过程.地理环境叶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十四章自然灾害及其防御.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生物与化学灾害及其防御 第十五章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环境问题及其产生

.环境问题的调查方法.环境保护和整治.可持续发展道路 4.高中开设地理学之后

高中开设地理学之后,加上选修课相配合,会改变中学地理教育面貌,可产生如下的积极效应。

高中开设地理学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一了解人类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科学举措,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而且还能掌握一些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基本技能,这些都是本世纪公民素质所必需,对本世纪高素质的人材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开设地理学不仅可以提高中学地理教育的品位,对上还能推动高校、对下又能拉动小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能使学校地理教育得到全面振兴。.学校地理教育与地理科学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

高中开设地理学之后,学校地理教育得到了发展,必然导致地理科学的复兴,有望再现“洪堡”时代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盛世。

高中开设地理学可让世人进一步了解地理,正确对待地理;特别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地理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大有裨益,对形成学生热爱地理科学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开设中外区域地理,高中开设地理学,可使中学地理学科的地理事实材料与地理基本原理以及自然、人文和区域的所占比重更趋合理,能够增强中学地理教育的稳定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总之,高中开设地理学之后,可使中学地理教育新高潮早日到来,有利于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复兴。

第五篇:礼服简介

礼服简介

礼服裙一般是party之类的朋友聚会、公司年会、生日会、酒会、纪念日、节日、音乐会、约会任何喜欢的时间地点。

如果是很明显的礼服装备,那就在比较隆重的场合盛装出席,表示对场合的尊重,尽量搭配大方简洁得体。如果是很个性的小礼服,建议在party形式穿着。其实不同风格的打扮只需通过小小的饰品完善,在小礼服外加 个牛仔外衣,也许就变得很日式的只要根据参加活动的场合搭配不同的饰品就完全可以打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礼服的分类可以有以下多种方式:

按照风格分有:中式礼服、西式礼服、中西合璧式礼服;

按照礼服形式分有:正式礼服和半正式礼服;

按照穿着方式分有:整件式即连衣式、二件套、三件套、多件组合式;

按照用途分有:日礼服、晚礼服、婚礼服、舞会服、演出服、小礼服

随着世界潮流不断有变,礼服除了纯白、象牙、米黄等传统颜色外,近年也日渐流行整套粉色的礼服,如粉红、粉橙、粉蓝、粉紫、粉绿及浅银灰色,非常柔和悦目;如果敢勇于尝试,墨绿、枣红、深紫,缀于粉色礼服上,形成色彩浓烈的礼服,效果很大有特别;至于最受欢迎的,当然是象牙色或纯白礼服,缀上粉色的丝花、蝴蝶,以增添色彩。

其实,礼服是什么颜色不太重要,最先决的条件是要新娘的肤色相配。东方人肤色深而偏黄,穿雪白礼服,会显得暗哑,穿象牙色会较和谐自然,粉蓝、粉紫与黄皮肤都不能协调,反而粉橙、粉绿能与偏黄肤色相配。至于皮肤白里透红,又或者古铜色肤肤,穿纯白会很好看,特别是后者,会燕尾服现一股与别不同的光采。

下载结婚礼服的百年演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婚礼服的百年演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婚礼服挑选攻略,展现不一样的美[推荐阅读]

    结婚对于新人来说是一辈子很重要的事情,这一生两个人就要牵手一起度过。就在幸福婚姻开始的前奏里,总是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的。挑选结婚礼服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对于男女的结婚礼服......

    秋季婚纱礼服

    秋季婚纱礼服,流行清新灵动气质本季流行婚纱礼服还是比较看好清新类款式,这款采用最新的机绣工艺制作,线料柔软如蕾丝般舒适亲肤,图案清新整洁,带给人舒爽的气质,钩花交叠设计,灵动......

    2013秋季礼服

    2013秋季礼服秋季微凉的天气告诉我们需要更换衣柜了。秋季婚纱礼服的选择趋向于性感和实用并举,当然,场合的区分也是相当重要。这款婚纱礼服小小盖袖精巧布局,盖袖元素的设计运......

    婚纱礼服合同

    甲方:____________(委托方) 乙方:____________(婚庆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根......

    2014-2018年中国结婚礼服相关产品消费市场营销策略分析报告

    2014-2018年中国结婚礼服相关产品消费市场营销策略分析报告报告链接:指标指标据正文目录 第一章2010-2014年结婚礼服相关产量分地区统计数据第一节2014年结婚礼服相关产量全......

    礼服师工作流程

    礼服师工作流程及标准 准备工作 1、提前到岗,着好工作服,戴好工牌,准时参加店训; 2、做好礼服区清洁,礼服整齐陈列; 3、明确当日业绩目标(推销业绩) 4、在调度处查阅企划书,了解顾客......

    婚纱礼服租赁合同

    婚纱礼服租赁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协商一致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达成一下协议共同......

    《一套礼服》读后感[推荐]

    一提到周总理,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之一。正因为如此,大家很难想象出,周总理的生活是那样的俭朴。在《大地的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