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体制及运动员退役后出路的相关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体制及运动员退役后出路的相关问题的探讨
经历了几十年的政府主导型的“三级训练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巨大的资源动员力,对我国竞技体育崛起起到了支撑性作用。然而,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这种体系暴露出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因此,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主导下市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势在必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人才培养体制应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地推进体制转型,逐步实现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培养过程的科学化、人才流动的合理化。具体措施如下:(1)实现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主体的多元化。(2)有计划地分步推进体制转型。(3)建立“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4)实行竞技后备人才的市场交流制度。(5)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整体素质。
以2006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获奖的运动员为案例,选取了在不同培养体制下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运动员刘翔、胡凯和丁俊晖为案例分析,研究表明:政府根据各运动项目的特点,主要是市场前景和产业价值,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对于市场前景较好、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观赏性,同时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在高校学生中比较普及的项目,政府应逐步退出,通过体教结合的培养体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对于市场前景较差、难以进行产业化运作的项目,但是我国的优势传统项目(如举重),应采取举国体制的培养方式;如果是我国竞技水平很低的个人项目(如台球),可以交给家庭或社会举办,同时政府给予扶持。
在举国体制的体育事业下,是无数怀抱着为国争光出人头地梦想的体育人,他们为了术有专攻,放弃了学习其他生活技能的机会,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与健康,只为换来领奖台上那一刻的荣耀。然而成王败寇,有人能光耀四方有人却只能成为失败者,当我们回过头去看那些曾经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的运动员们时,我们有多少人关心过他们的明天是什么样子的?一般来说,中国的金牌运动员退役后有五种出路:从政或当教练、经商或当明星、一般工人或教师、读书或其他,最惨也是群体最多的就是待业或失业。1﹑他们是运动员,却命运多舛
运动员黄成义,他曾与姚明同队集训,因比赛受伤手术失败失去行走能力。全国举重女子冠军邹春兰,曾多次打破纪录的女大力士退役后到澡堂替人搓澡为生。女子马拉松冠军艾冬梅,因训练导致双足残疾,又因生活所迫与教练反目走上法庭。前亚洲最佳门将张惠康,因抑郁症退役后生活困难,靠卖彩票为生。亚洲重量级举重冠军才力,项目导致肥胖,退役后靠呼吸机生存,后呼吸衰竭而死。曾名噪一时的“马家军”,现在有多名队员失业在家。33岁的刘丽是中国第一个世界田径大赛的世界冠军,如今失业在家。还有陈玉梅,世青赛800米亚军,现在是鞍山的一名矿工。
2﹑他们是运动员,却风光无限
前兵兵球冠军邓亚萍选择了读书,现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张宁退役后正式上任国羽教练她虽然离开了赛场,但是并没有离开羽毛球。还有一些外形条件比较好的运动员会选择走娱乐路线,如花样游泳运动员陶虹和悉尼奥运冠军刘璇,跳水王子田亮等。3﹑他们选择了退出,找寻自己
也有选择从商的,如奥运冠军李宁,在他的“带领”下,奥运“全能王”李小双退役后也走上了商业与娱乐双向发展的道路。罗雪娟退役后安心读书,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她除了一边读书一边治伤以外,基本没有其他活动。中国第一位奥运女子冠军得主吴小旋退役后从政了一年选择出国拼搏,但漂泊多年后毅然回国。
“赛而优则仕”是运动员的另一条出路,如袁伟民、孙晋芳、张蓉芳等等。在这方面,湖南省对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非常重视,现任湖南省体育局副局长唐九红和湖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熊倪是典型代表。据悉,邓亚萍去年曾联合其他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除了希望建立退役运动员就业培训制度外,还强调建立、强化训教一体化制度,做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
近年来,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导致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政策的不完善、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运动员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滞后。从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必要性和产生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原因出发,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在现有体制下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运动员退出体坛,因此每年我国都要面临运动员退役安置—即再就业的冲击。现代社会中的竞技体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对了解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民族风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加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为实施奥运争光计划,为国家争得了诸多荣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妥善解决运动员的退役安置,不仅是社会给予他们的应有回报,也是党和国家对他们关爱的直接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运动队伍的长远建设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关系到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和研究退役运动员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竞技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运动员不可能将其作为终生职业。如何解决运动员再就业问题是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影响我国运动员再就业的社会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安定。2007年开始实施的《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提出了三条运动员退役就业的优惠政策:取得优异成绩的退役运动员应聘各类体育事业单位的体育工作岗位,可直接考核、免试录用;体育部门使用彩票公益金资助建成的体育设施所在单位,必须安排一定比例岗位聘用退役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且有教师资格的退役运动员,应聘各类学校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岗位,可直接考核,面试录用。实行职业转换过渡期制度——过去运动员停训后直接办理退役手续,没有相应的职业转换过渡,致使运动员再就业时缺乏心理调适和技能准备。《办法》要求优秀运动员实行职业转换过渡期制度,过渡期原则不超过一年,运动员在这期间的体育津贴按停训前的基础津贴和成绩津贴标准100%发放,并按在训期间的社会保险待遇及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部分网友的心声:1﹑退役运动员的出路和待遇是很严重的问题了,一些冷门的项目更是很少有人问津和关注,一些为各省和国家做出贡献的女运动员更是悲惨,退役就失业或者嫁人。2﹑希望能够对他们进行教师技能培训,合格后充实到中小学任体育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现在农村中小学基本上没有专业体育教师,甚至没法开展体育课。3﹑我们改变不了那些无法逆转的条件,但是我们可以改的是观念,在人才培养与成绩之间平衡的微妙取舍,这点值得所有人的关注和深思。
参考文献:
[1]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
[EB/OL]http://www.xiexiebang.com/sports/zhuanti/tuiyiyundongyuan/ 作者:
发布时间:2011-3-28
[4]我国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出处: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作者:薛明陆 李新红 陈雪梅 刘一民 张伟 时间:2004年05期
[5]退役运动员安置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出处: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作者:蒋兴宏 王宇颖 张淑华 方华 时间:2005年02期
[6]我国退役运动员安置制度变迁研究 出处:西南大学
作者:刘铮,2008年
[7]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论文 作者:叶乔波 时间:2000年
[8]《体育科学》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年07期
第二篇: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探讨
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探讨
□ 作者:曾捷英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人事系
制度建设 2010年 第8期字号:【大 中 小】
▲ 本文得到北京市优秀骨干教师和人才强教项目的资助
◆ 中图分类号:G813.2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大多数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难度日趋加大。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运动员自身的利益,而且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对后备运动员的培养。本文从调查了解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现状,分析阻碍他们成功再就业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同时查阅外国运动员就业的资料,进行中外情况文献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解决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可行对策。
关键词:退役运动员再就业
竞技体育运动员在渡过出成绩的最佳年龄段后,都面临着一个退役再就业问题。在当今“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再就业,政府促进再就业”方针的指导下,市场已成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对于竞技系统来说,运动员的再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运动员再就业问题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期退役运动员可以通过人事、劳动部门妥善安置。但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明显扩大,人才招聘要求不断提高,使运动员安置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总体而言,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由于优秀运动员的退役就业渠道主要为组织分配、上大学及自谋职业。组织分配从1998-2002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组织分配占年初待分配人数的比例从1998年的25.67%下降到2002年的7.63%,上大学人数占年初待分配人数的比例也从1998年的7.93%下降到2002年的2.11%,(二)运动员再就业的意义
1.实现人生价值。运动员再就业的途径对运动员来说,包括再上岗或再就学,均意味着他们要接受新的挑战,要发掘自己身上许多有待开发的潜能。只要能够按照社会需求,端正择业观念,从自身客观出发找到新的适合自己工作或学习的岗位,就能取得新的成绩,甚至实现人生的再就业的成功与辉煌。
2.服务社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体育作为政治整合工具的作用逐渐消退。整个社会、社会单元和个人参加体育的目标越来越复杂,经济、文化、健身休闲、社交等多种目的为人们广泛接受,体育的社会目标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职业体育的引进是我国体育从先赋性整合和行政性社会整合向契约性整合过渡的一个标志。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呈现了就业方向的多元化,退役运动员已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我国产生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现状和原因
(一)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困难现状
文化程度低、缺乏体育以外的专门技能、身体上的伤与病、晚婚等,都是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的严重障碍。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2008年的《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中显示,在湖南等八个省区,待就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8.9%,占运动员编制总数的24.2%,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待就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的比例高达78%,是在训运动员的3倍还多,其滞留运动队时间最长的达21年。
(二)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原因
1.就业压力增大造成相对就业弱势使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我国已进入高失业阶段,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我国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二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退役运动员在自身不具备较强就业竞争力的情况下,就业现状就可想而知。
2.政府安置职能的减弱导致再就业途径的不畅。运动员再就业困难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而逐渐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运用行政指令性计划来发挥它在体委与企事业用人单位间的协调作用。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走向市场化,企业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政府指导在企业用人制度上已不具有约束力,尤其是《关于招收和分配优秀运动员等问题的联合通知》的废止,使运动员再就业体制已由国家的包分配转为双向选择。
3.运动员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短缺导致了就业竞争力不强。我国90%以上的运动员是自少儿时期开始从事专业训练的,再加上体育行政部门和教练员过分重视运动成绩的提高,忽视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其与同龄人相比,在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明显劣势,目前体育行业可提供给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渠道大致有:一是退役当教练,但这毕竟是属于极少数优秀运动员;二是做体育教师,但有学历的门槛限制;三是在体育行政和事业部门任职,由于公务员编制和事业编制的限制,就职人数很少;四是进入企业尤其是健身俱乐部或大型健身场馆当教练,与本科学历的体育院校(系)毕业生竞争激烈;五是自主创业,但因受到资金、专业知识和市场等的严重制约。
国外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政策措施
(一)俄罗斯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政策措施
俄罗斯是体育大国,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而绝大部分运动员在退役后都会面临自谋出路的问题。退役运动员在“再就业”时遇到的尴尬境遇,运动员是俄罗斯人最不希望从事的职业之一。针对运动员退役时面临的“再就业”尴尬,什亚诺夫在2008年7月向议会下院提交了对《俄联邦体育运动法》等多部现有法律的修正案草案,提出经常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且具备“俄罗斯运动健将”以上称号的运动员,一旦获得奥运会奖牌,便能获得免试进入国内任何一所大学学习的权利。另外最近几年,不少知名运动员退役后都进入俄外交部下属的外交学院学习,如4枚奥运金牌得主、体操名将涅莫夫。而对于知名度不高的二流运动员而言,退役就意味着开始了另一场没有优势的竞赛。好在俄罗斯不存在劳动力过剩问题,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宽松,因此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基本上还不成问题。
(二)美国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政策措施
美国的运动员分为职业和业余两种。进入职业圈的运动员多数以俱乐部为依托,有较为可观的年薪,可以保证他们退役后很长一段时间衣食无忧。而业余运动员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多数人有自己的职业或专长。
另外,美国的教育体系保证了所有受教育者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奠定了知识基础。中小学的孩子都是以学习为本业,参与运动只能是课余时间的事。美国的很多大学会为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供高额奖学金,鼓励他们边学习边训练。大学毕业之后,愿意转为职业运动员的,可以努力在职业运动队中谋得一席之地;愿意以业余运动员身份继续训练的,可
以边工作边训练。即使是那些退役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业余运动员,也可以在相对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下解决最基本的衣食问题。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各类保险为依托,只要按时缴纳保费,在特定的时期内就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来源。
(三)日本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政策措施
日本运动员的培养体制具有典型的西方特点,这里没有政府背景的体校,一名运动员从小到大只能依托社会和民间的力量来完成冠军梦想。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在成为优秀运动员之前,训练经费和各种杂费完全由家长个人承担,而在成为顶尖选手之后,国家也不给予任何补贴和奖励措施,收入完全要通过比赛获得。
在日本,很多人结束运动生涯后往往会选择自主经营来维持生计。由于多数人必须完成学校的教育课程,这也使得他们在放弃体育事业后仍拥有一技之长,并得以在社会上立足生存。日本奥委会更会劝说和建议那些成绩优异的选手留在体育岗位从事教练等工作,日本政府也在研讨以经济方式对运动员进行某种程度的补偿。一般来说,日本运动员退役后还是基本上可以保证自食其力、生活无忧的。在60岁之后,他们还可以享受高额的养老金保险,维持生活基本无虞。
(四)评价
与俄罗斯和日本相比,美国在保障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制度方面比较健全,他们非常重视教育,达到了体教结合一体化的水平,并且在大学期间给在校运动员提供高额奖学金,可以使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安心的进行训练,运动员退役后因为有学业基础,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继续服务社会。总之我国在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对策上可以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
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目标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核心
目标是指某一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或取得的成果,它对国家和组织的活动具有引导作用。现阶段无论是政策性安置还是以经济补偿的办法鼓励运动员自谋职业,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疏通运动员出口。但是就业的困难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工作的目标应该以根本解决退役运动员后顾之忧为中心,着眼于提高退役运动员就业竞争力,着眼于拓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渠道,着眼于健全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
(二)提高运动员成才率并控制运动队规模
提高运动员成才率,控制专业运动队规模是减少待就业退役运动员人数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体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避免追求运动项目的大而全,杜绝不讲成本地盲目铺摊子,尽量控制运动队的规模,减少退役运动员的人数;另一方面要精心选材、科学训练,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运动训练方法,努力提高运动员成才率,走精兵之路。
(三)加大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工作宣传力度
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体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争取媒体的支持,促进媒体加大对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调动企事业单位接收退役运动员就业的积极性,重塑退役运动员良好的社会形象,改善为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社会环境。
(四)鼓励退役运动员到高校进修
鼓励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读书并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实现就业,既是减少待就业退役运动员人数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退役运动员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建议改革现有政策,打破对运动成绩的要求,不把进入高校读书作为对运动成绩的奖励,鼓励所有退役运动员参加高考,在录取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五)加强退役运动员退役前和退役后的心理辅导工作
以退役运动员自身发展水平为依据,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实施启发教育,通过心理辅导、行
为纠正等方法解除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己,估计自己,按照社会的需要来努力塑造自己,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会使他们认真地选择就业岗位,选择人生的新起点,在新的旅程上再创辉煌。
(六)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险体系
社会保险是保障运动员权益,解除退役运动员后顾之忧的最基本手段。新时期,必须在保证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应保尽保的前提下,紧密结合运动员的自身特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险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运动员社会保障是运动员的“安全网”、“减震器”。目前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人员覆盖面窄、保障方式单
一、资金来源渠道少,且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更没有专门针对退役运动员在就业问题上的法律保障。国家应当尽快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设立退役失业保险基金并建立运动员退役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田麦久,李斗魁.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情况及改进对策[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16
2.郑婕.退役运动员二次职业生涯设计方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Barsukova, S.Iu.Formal and Informal Employment[J].Sociological Research,2005(4)
第三篇:山东省退役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安置与发展问题与研究
09级四班
岳衍浩
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安置研究
本文以山东省高水平退役运动员(曾正式在编并承担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比赛任务,运动级别为一级运动员之上,含一级)的安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分析1991年-2006年山东省退役高水平运动员基本安置情况以及政府出台的政策,从而了解山东省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和调查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首先分析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即山东省退役安置相关政策、1991年-2006年退役运动员的基本情况、退役安置工作的基本思路、安置途径、退役运动员的出路以及运动员们对安置工作的满意度,在对管理人员、相关专家进行走访以及对运动员、教练员的问卷调查后,我们从中总结了导致安置工作不畅的原因。为了解决以上的相关问题,根据我们对运动员安置期望的调查和访谈,运动员和教练员对政府安置政策的期望分析以及对政策的把握,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如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继续开展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拓多种分流渠道,帮助退役运动员通过市场自谋职业;设立退役运动员保险制度和退役运动员基金等。最后,本文做出总结,并提出了解决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运动员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文中,笔者首先对运动员社会化的含义、阶段和运动员社会化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理论概述。随后,详细分析了运动员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存在主要问题是: 一是生理问题。包括运动员伤病和非正常伤害。二是教育问题。主要是文化基础教育、道德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明显滞后。三是行为问题。包括弄虚作假行为、违规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心理问题。包括挫折心理和焦虑心理。五是运动员再社会化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对它们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体制原因。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大批运动员在没有完成正规的学校教育的情况下,被选招到运动队进行职业化训练,除少数运动员获得好成绩外,绝大多数运动员不得不选择中途退出和退役。同时,由于竞技体育及政治特性,很多地区的领导及教练把拿金牌当作部门和个人政绩,至于运动员的发展、退役之后的出路问题、后半生的生存问题,则不在现行体育训练体制能管理的范畴之内。另外,我国目前采取的是一二三级培养体制,它在国家教育系统之外形成了一套教育系统,使竞技运动员退役安置管理新模式——对职业生涯管理模式的探讨
职业生涯管理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设计退役运动员职业生涯管理模式,必须坚持以退役运动员自我评估和机会评估为前提、以退役运动员与体育组织利益相结合为原则、以提高退役运动员能力为核心、以政府适度宏观调控为辅助、以非政府组织扶持的社会化为方向。建立退役运动员职业生涯管理模式必须建立和健全的退役运动员就业培训制度;制订和完善其就业保护政策;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力度;发挥教育系统的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各省体育人才信息管理系统;组织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等。
山东省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设计及其培训研究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体育大省之一,每年退役的运动员数量较多,随着政策性安置力度的不断减弱,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有效地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解除在训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既关系到运动员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社会下的民生民计。本文以山东省2006至2008年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一方面对退役运动员的个人基本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另一方面对退役运动员目前就业的主要行业和地域分布、就业后的满意度及就业期间的背景情况也做了调查,以了解他们就业的详细信息与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除对退役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外,还对山东省各项目中心、训练基地的管理人员、教练员及相关专家进行了走访,深入了解了山东省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培训状况和组织管理状况,综合分析了影响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相关因素,为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基于以上调查,针对退役运动员这一特殊就业群体的自身特征,提出了从就业理念更新到就业培训指导一系列的再就业辅助措施。首先重视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心态调整;其次调整运动员的职业规划理念;第三,注重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第四,健全体制、完善机构,为运动员再就业提供全面保障;第五,提高社会对退役运动员的关注和需求。基于以上需求,设计了退役运动员的职业转换模式:首先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然后做出科学的职业决策,并为所选职业方向做就业前的准备工作,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获得该项职业并胜任新职业。其次通过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完善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运作体系,打造帮助退役运动员实现成功再就业的大环境。本研究初步探索了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设计的基本模式,探讨了职业培训体系的构建,尝试寻找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并能从根本上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运动员退役后不该由国家供养的问题
补偿和保障和供养的区别
1、补偿:在字典里的意义是,使他方遭受损失,我们用物质来赔偿他,供养:在词典里的解释就是
今天我们这样一种补偿叫不叫供养
2、保障,我今天虐待我的子女,但是给他钱供养他,这叫不叫我对他的权力的一种保障。今天我们的保障是:保障我们的权力不受到侵犯
所以保障跟供养这种物质支持是绝对不相同的两件事情;
3、正方:今天因为运动员的收入低,所以他们今天应该被供养
攻辩:今天收入低,我们可以在某些领域上的运动员收入低,我们可以提高他的收入;而且他们在举国体制之下,训练费用和生活费用几乎是没有的,这样也是一个成本。我们即使提高收入,使他们增设成本,这样叫不叫做供养他们呢
4、正方:今天他们生活封闭,无法与社会进行沟通 攻辩:所谓的沟通到底要沟通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沟通?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没有跟社会进行沟通?我们整天终日8小时坐在办公室的白领有没有跟社会进行沟通?您一句没法沟通就您方所说对了吗?
5、正方:今天因为对不合理的训练,所以导致他们的伤残
攻辩:我们伤害了他们的权利,我们就要进行赔偿,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用物质来供养他们的后半生呢?而且不合理的训练,我们可以使它变得合理,为什么今天把训练制度变得合理也算作你方的供养了呢?
6、正方:今天保障做不好,所以我们要供养
攻辩:今天保障做不好恰恰,是我们看到的问题,我们就要把保障做好,既然对方告诉我保障已经做不好,那对方辩友怎么来告诉我们供养就一定能做好呢
7、今天因为运动员为国家拼搏,所以我们应该供养他们
攻辩:中国哪公民没有为这个国家流血流汗,哪一个人没有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难道做出贡献,我们就要做出供养吗?对方辩友,您这样一味的看到这些光鲜的运动员,而不看平凡的百姓,是不是对别人不太公平呢?
反方立论陈词:国家有义务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尽管对方辩友把保障打成供养,但我们的辩论还得继续,开宗明义,供养在词典里面的解释就是奉养抚养,通常是指在无奈的情况下,对丧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者给予物质支持,如年迈的老人或者年幼的婴儿,我方认为运动员退役后不应由国家供养,这是基于理由不合理,操作不现实以及后果难承受三点来论证,具体如下:首先,让国家供养退役运动员理由上是不合理的,从职业选择的角度看,运动员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并且在任职期间获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可能的职业风险,如果退役后,因为生活不富裕,就由国家去供养他们,那么对其他劳动者不公平,更是破坏了社会公平。我们尊重运动员的努力,我们要提高运动员的收入,但也不能将运动员变成特殊照顾群体,就人为的使一个职业在30岁左右退役后就高枕无忧啊,从供养对象来看,姚明需要供养吗?邓亚萍需要供养吗?泳后戴国红卖服装,买菜就需要供养吗?我们凭什么将工作分为三六九等呢?难道在运动生涯获得的荣誉就必然代表退役以后也必须收入雄厚,生活颇丰吗?退役以后的生活本生就属于自己了,难道做个小买卖,做个打工者就应该被供养吗?这不是造成了更大的社会不公吗?如果只有运动员为国家争光,就要被供养,那么请问军人守卫国家,牺牲自己的大好年华。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养活的十几亿中国人,国家要不要供养?如果因为中国运动员培训机制有缺陷,所以应该供养,那么请问,中国教育体制饱受诟病,那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我们又需不需要国家供养呢? 其次在操作层面看,供养退役与动员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全国专业运动员多达百万,退役年龄有长短。成绩有好坏,训练有刻苦有懒散,退役以后收入也不尽相同,哪些需要供养?哪些不需要供养?如果一律供养,是否显失公平?如果小部分供养,还能否论证您方观点? 最后,从供养造成的结果来看,第一,就是破坏社会公平;第二,供养将运动员等同于社会弱势群体,和他们退役前的拼搏向上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真的是为运动员好吗?第三,这种行为使运动员丧失了竞技热情,伤害了体育精神,不利于体育事业的竞争力和蓬勃发展,诚然,我方看到诸多运动员因为教育保障权没有落实,残疾评定和补助制度的漏洞使得他们退役后生活产生了困扰,国家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但显然如我方论证那样供养是一条极为不合理的道路,我方认为,短期的说,我们应该尽快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比如,建立运动员创业基金,对自主创业提供无息低息贷款,完善运动员伤残保险制度。并对影响终生的伤残状况给予终身保障,从长远来说,我们要完善运动员培训机制,开展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战略。只有这样,才是正真考虑我们运动员的切身长远利益,尊重运动员的辛苦劳动,并且保证社会公平,捍卫体育精神,维护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我的理论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