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资管业务的影响与启示

时间:2019-05-15 05:2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资管业务的影响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资管业务的影响与启示》。

第一篇:浅谈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资管业务的影响与启示

浅谈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资管业务的影响与启示

【摘要】目前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地方存量债务的工作正在全国如果如茶的进行中,各商业银行也在加速转型,全力发展大资管业务,地方债置换对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发展带来契机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关键词】商业银行

地方债务置换

资管业务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发布《国发〔2014〕4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以2013年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为基础,结合审计后债务增减变化情况,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存量进行甄别。对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举借的债务,相应纳入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对企事业单位举借的债务,凡属于政府应当偿还的债务,相应纳入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各地区可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财政部分别于2015年3月、6月和8月分三次下达了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截至目前共计3.2万亿元。

根据国家审计署2013年公布的统计结果,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的数量最大,经统计,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银行贷款占比50.76%。地方债务置换有利于提高银行资金流动性、盘活信贷资源,也对银行资管业务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资管业务的推动与影响

(一)地方债务置换提高了银行资金流动性

在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结构中,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部分。该类贷款多为中长期贷款、金额大,且多数的贷款存在需要展期的可能性,影响了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地方债置换使银行的“积淀性债务”得以释放,且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公告和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规定,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债券能够纳入商业银行质押贷款的抵押品范围,这样商业银行就可以将置换回来的地方政府债券在人行办理质押融资,提高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性。地方政府债券的可交易性,也使得银行从资产持有型更多地向资产交易型转变,提升资产交易能力,是发展“大资管”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主要是使银行内资产结构由高利息、短期贷款变换为低利息、长期债券

客观上使商业银行面临利息损失,但地方政府债务往往投向中长期项目,多为公益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旦违约,银行将出现大量坏账,不良贷款率将增加。通过债务置换,减缓了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速度,有利于银行从“重资产”经营,向“轻资产”经营转变,优化了银行的资产形态,更多地从高风险权重转向低风险权重、从非标债权转向可交易的标准债权。

(三)地方债务置换缩减了银行具备较高收益的“非标”资产,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率

在经济下行期,房地产市场下滑,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资产增加,地方政府及具有政府背景的一批国有企业成为银行高收益资产的重要来源。2014年底银行为具有政府背景的大型国企客户集中申报办理了一批资产收益权理财业务,大部分债项都纳入了地方政府一类债,部分项目将被地方债券置换,使得与银行理财产品“对接”的高收益“非标”资产减少,一定程度影响了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及规模,如何寻找其他较高收益的资产,在销售端继续为个人及公司客户提供较高收益理财产品成为需解决的问题。

(四)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客户结构造成冲击,间接影响了资管业务的壮大发展

随着地方债置换的推进,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形成一定约束,地方政府及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控股企业对银行信贷需求将趋于减少,这部分“支柱”客户及信贷业务的减少,间接影响了长期以来对传统信贷业务有一定依赖的资管业务。

二、地方债置换对发展大资管的启示与对策

(一)顺应国家政策号召,发挥银行在债券承销方面的优势,充分争取额度,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完成地方债的置换工作

对2014底集中向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投放的理财产品进行筛选,对于资产质量欠佳的理财业务,积极与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沟通,纳入到地方债务置换的范围,提高银行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为发展“大资管”业务奠定良好基础。

(二)拓展业务品种,搭建“大资管”平台,加强资产的配置能力

积极开拓股票质押融资、定向增发、融资融券、并购类等投行业务,拓展资产配置范围,做大资产规模,增强资产端收益率,以资产撬动负债,带动销售端的发展。

(三)加快客户结构的调整

地方债置换减少了地方政府对银行贷款的直接需求,释放了商业银行的很大一部分资产,给银行贷款再度投放的机会,同时地方政府客户的逐渐流失,使银行面临着客户结构调整的需求。一方面要改变长期与大企业、政府打交道形成的模式和理念,将客户结构下沉,做精做细小企业业务,对创新能力较强、成长性较高的小企业予以关注和扶持,量身打造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另一方面加大个人类客户的拓展,可适当加大对个人类信贷的投放力度,依托个人类信贷产品增加客户忠实度;开发建立银行的大数据中心,依托大数据分析更加高效的开展个人理财、信托、保险等资管业务。

第二篇:浅析券商资管新规对信托业务的影响

浅析券商资管新规对信托业务的影响

来源:信托产品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年10月18日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监会第87号令)和《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对原《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证监会第17号令)及其配套实施细则进行了重大修订。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及时把握券商行业的监管动态,了解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中的相关法律合规风险,才能更好推动和加强信证合作。本文通过解读资管新规,浅析信托公司与证券公司合作机遇,抛砖引玉。

一、《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主要修订内容

调整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审批制为备案制 产品发行审批流程过长一直被认为是阻碍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瓶颈之一。资管新规取消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行政审批,改为备案管理。

全面鼓励业务创新 新规内容凸显监管机构对未来券商资管业务的改革思路,结构化产品、保本型产品、回购式固定收益产品、股权动态管理等四大创新业务得到落实。其中将产生重要影响的内容为:

1、取消限额特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的双10%的限制 2。意味着基于券商资管平台的股权质押融资比信托平台更为灵活。

2、适当允许集合计划份额在投资者之间有条件转让。该项规定将有效增强集合计划的流动性,增加了券商资管业务的吸引力。

3、允许集合计划开展回购业务。新规明确“单只集合计划参与证券回购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计划资产净值的40%”,丰富了集合计划流动性管理手段,有利于券商固定收益类产品提高收益水平,填补了回购式固定收益类产品的空白。

二、《集合细则》、《定向细则》主要修订内容

适度扩大资产管理的投资范围和资产运用方式

1、扩大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范围。资管新规对一般集合计划、限额特定集合计划和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区别对待,投资范围逐渐放宽:。

2、扩大资产管理业务运用方式。允许资产管理计划参与融资融券交易,允许将资产管理计划持有的证券作为融券标的证券,根据《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出借给证券金融公司。

明确限额特定集合计划的有关监管安排 与一般集合计划相比,限额特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限额特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成立条件由1亿元调整为3000万元。二是取消限额特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双10%投资比例限制。三是扩大限额特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范围。

调整证券公司自有资金参与集合计划的比例

新规将自有资金参与单个集合计划的比例调整为“不超过计划总份额的20%”,且取消自有资金参与单个集合计划绝对数额限制。对于因集合计划规模变动等计划管理人之外的因素导致自有资金参与集合计划被动超限的,要求证券公司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处理原则,依法及时调整。4

三、信托公司与证券公司的合作模式探讨

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的合作模式

首先,信托公司与证券公司签订《定向资产管理合同》,对合作方式、合作条件及投资范围、投资限制进行约定,将信托公司设立的信托计划通过证券公司的专门账户进行专业化管理,拓宽信托计划投资渠道。其次,建议或引导证券公司将其定向资管计划投向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计划,增加信托计划资金来源。根据资管新规,证券公司开展定向资管业务的投资范围无明确限制性规定,主要由管理人和客户进行协商,所以无论单一还是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均可接受定向资管计划的投资。

在开展定向资管计划合作业务中,信托公司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投资风险由客户自行承担。信托公司也不得以任何方式对信托计划委托人资产本金不受损失或者取得最低收益作出承诺。

2、证券公司接受单个客户的资产净值不得低于人民币一百万元。根据《定向细则》第14条的规定,定向资管业务中委托的“资产”并不限于现金,还包括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份额、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份额、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金融衍生品或者中国证监会允许的其他金融资产。这为信托公司今后与证券公司合作管理非现金类信托财产提供了合作通道。但如果定向资管业务投向信托公司管理的集合信托计划,其交付的资产应当为“现金”,而不能为其他财产形式。如果投向信托公司管理的单一信托计划,则可以不受此限。

3、证券公司管理的专用证券账户内单家上市公司股份不得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的5%,但客户明确授权的除外。

4、信托公司可通过参与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将委托人持有的证券作为融券标的证券出借给证券金融公司,这样有利于信托财产获取低风险利息收入,实现资产增值,增加资产运用方式。

5、信托公司作为信托计划受托人可以根据不同证券公司的操作风格和业务优势,委托多家证券公司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满足委托人特定理财需求。

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的合作模式

根据《管理办法》和《集合细则》的规定,证券公司的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分为一般集合计划、限额特定集合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三类,投资范围存在一定差异,信托公司可根据信托计划委托人的需求及具体业务结构设计情况选择具体合作方式。首先,信托公司与证券公司签署《集合资产管理合同》,按照信托文件的约定投向不同类别的集合计划,丰富信托计划投资种类。其次,建议和引导证券公司将其限额特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投向信托公司管理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实现信托计划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在开展集合资管计划合作业务中,信托公司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限额特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募集金额不低于三千万元人民币,其他集合计划募集金额不低于一亿元人民币。

2、证券公司的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与信托公司的集合信托计划一样,只能接受货币资金形式的资产。

3、信托公司可借助证券公司的集合计划突破“信托公司不得以卖出回购方式管理运用信托财产”的监管规定,增资金运用方式。

4、证券公司的单个集合计划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集合计划资产净值的10%;投资于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发行总量的10%。但完全按照有关指数的构成比例进行证券投资的集合计划及限额特定集合计划不受前述双10%限制。

5、因证券公司集合计划可参与融资融券交易,信托公司可通过该类集合计划参与融资融券业务,有利于信托财产获取低风险利息收入,实现资产增值。

6、证券公司的集合计划现可设定为均等份额,并可根据风险收益特征划分为不同种类。该条属于本次修订结果亮点之一,凸显了监管新动态,信托公司业务部门应当重点关注。

7、经中国证监会及有关部门批准,证券公司的集合计划可投资于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境外金融产品。信托公司可通过投向该类集合计划而实现境外投资,借道拓展信托计划的投资范围,丰富信托产品线,同时满足高层次客户的投资需求。发挥信托制度优势,抓住政策机遇,实现双赢合作

证券公司在证监会的支持下,掀起了创新浪潮,证券公司正在走向真正的投资银行。但我国证券公司的整体实力尚不够强大,其主要利润来源仍主要局限于股票发行、公司债券承销、财务顾问等传统业务,投资范围仍大部分专注于资本市场。通过与国外的投资银行对比,可以发现,证券公司目前还仅仅是“证券投行”,而信托公司是中国的“实业投行”,是能够整合运用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满足企业一揽子金融需求的投资银行。信托资金的运用范围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领域,投资方式涵盖债权、股权,和二者之间的“夹层”,以及各类资产的收益权,信托产品设计的灵活性独一无二。基于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信托公司是中国所有金融机构中,最具创新潜力的金融机构。券商“醒来”,既加剧了理财市场的竞争,更拓展了信证合作的空间。信托公司应积极引导合作的证券公司通过信托计划来帮助客户实现其投资目的,借助信托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制度优势,加上证券公司所享有的政策红利,实现双赢合作前景。

首先,证券公司可投资信托计划、代销信托产品,信证双方实现优势互补。由于信托公司被定义为私募机构,目前不能设立分支机构,且在异地产品推介上受到多重限制。信托公司普遍缺乏自己的产品直销渠道,过去主要靠银行、第三方理财公司代销产品。券商大规模加入信托产品发行,使得信托公司又多了一个可合作的渠道。

其次,信托公司可以和证券公司合作开发金融产品。如券商和信托公司共同为上市企业提供融资方案或“结构化”设计证券投资集合信托计划,并由券商代销该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最后,信托公司应当乐观看待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崛起”。2005年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正式进军理财市场,当时信托业内也曾有一些悲观的预期,但事实证明,正是银行的加入,使得理财市场进一步深化,通过银信合作,信托公司取得了爆发式发展。同理可见,证监会“松绑”证券公司资管业务,也必然会壮大券商的财富管理市场规模,而在此过程中,信托公司同样可以参与证券公司的创新过程,与证券公司携手开拓相关财富管理市场。信托公司现在不但有了银行渠道、也有了券商渠道,相信通过银信合作、信证合作和银信证合作等各种业务模式的拓展,信托公司的资产规模必然会不断壮大、更上新台阶。

注释: 1:作者现任职于广东粤财信托公司风险管理部 2:双10%限制指“单个集合计划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集合计划资产净值的10%;集合计划投资于指数基金的除外。证 券公司将其管理的集合计划资产投资于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发行总量的10%。”

3:股权融资形式分为股权/股票质押贷款方式融资、真实转让+回购方式融资、股权/股票收益权融资三种方式。

4:见《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第33条。

第三篇:资管新规对同业融资业务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资管新规对同业融资业务 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保本理财产品同业投资业务

1.业务影响: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意味着商业银行不得发行保本型理财产品,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不得刚性兑付。

2.应对措施:下一步主要工作是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并且穿透底层资产,尽快推出非保本理财同业投资业务。

二、证券公司收益凭证同业投资业务

1.业务影响:证券公司以私募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发售的融资工具,是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属表外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投资者需关注兑付风险。

2.应对措施:资管新规对私募产品及合格投资者均有明确规定,我行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证券公司收益凭证同业投资业务。

三、结构性存款同业投资业务

1.业务影响:国内结构性存款主要将本金投资于定期存款,再将全部或部分利息收益投向价外期权,类似于有一定市场风险的高收益存款产品。资管新规出台后,结构性存款已逐渐成为保本理财的替代品。

2.应对措施:2017年以来,中小银行更多利用结构性存款融资,到今年5月总资金来源占比已达到5.6%。根据银保监会数据,今年1季度新增结构性存款达到1.84万亿,远超去年全年1.18万亿的增量。因此,我行开展结构性存款同业投资业务时应更多关注集中度风险,四、存单质押融资同业投资业务

1.业务影响:该项业务主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应当遵守监管部门制定的有关限额管理、风险准备金要求、流动性管理等监管标准。

2.应对措施:我行开展存单质押融资同业投资业务时,一方面要穿透融资方底层资产;另一方面要关注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是否达到有关限额管理、风险准备金要求、流动性管理等监管标准。

五、国内信用证同业投资业务

1.业务影响:资管新规重点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国内信用证同业投资业务是我行利用通道开展业务,需要关注多层嵌套及套利问题。

2.应对措施:我行开展国内信用证同业投资业务时,一是杜绝多层嵌套,仅使用一层通道;二是科学收费,避免出现套利严重问题。

六、同业代付(受托型)业务

1.业务影响:同业代付仅适用于跨境贸易结算项下境内贸易客户在他行办理业务的情况。鉴于此项业务非资产管理业务,且由我行直接出资,未借用通道投资,因此资管新规影响不大。2.应对措施:开展同业代付业务时,要按照监管部门“展业三原则”(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和尽职审查)审核代付项下相关单据和材料,核实贸易背景真实性,并履行反洗钱合规审查职责。

第四篇: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业务的本源性回归(共)

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业务的本源性回归

近些年,我国资管行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整个泛资管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8.9%,资管产品总规模超过百万亿元。各类金融机构从事的资管业务在投资范围、资本计提、分级杠杆等监管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致使资管行业处于产品上多层嵌套、刚性兑付、业务不规范、缺乏监管等问题,直接导致金融服务业“脱实向虚”,金融体系内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监管部门早在2013年和2015年出台了针对于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规范的指导意见,虽取得一定的监管效果,但前述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随着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一行三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资管新规”),在征询各方意见基础上,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在4月27 日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资产管理进入新时代,银行资管业务向本源性回归已成为趋势。资管新规的监管特点

开启跨行业全方位监管格局。从金融实践中看,分业监管模式已无法适应混业经营的趋势,建立跨行业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势在必行。当前,混业经营趋势也愈发明显,就资管产品而言,金融行业已全面涉足,除了基础理财、信托、基金以及资产管理产品外,还包括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投资基金等。业务操作横跨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多部门,层层嵌套、产品结构复杂、透明度低、容易交叉传染,严重影响了监管部门对整体风险的监测统计和预测研判。首先,资管新规明确了资管产品是指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明确了资产产品只能进行表外经营。其次,强调了统一的跨行业监管,同一类型的资管产品适用同一监管标准,避免监管真空和套利现象发生,实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以监管问题为导向,使用功能监管模式覆盖行业间相同业务统一监管问题。第三,协调监管职能实现全方位监管。监管协调和监管分工主要体现在统计制度、监管分工、监管原则三个部分。在统计制度上采取事后报备的方式;在监管分工上,明确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对宏观审慎管理和市场准入、日常监管进行明确规定,以加强投资者保护;在监管原则上主要将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既考虑到机构类型的分业监管又按照产品类型实施功能监管。

实施全过程穿透式监管准则。银行理财业务隐藏着较为严重的系统性风险,通过保本理财的形式吸引众多短期投资者,形成资产池后通过委外、多层嵌套、通道业务等形式投资于各类型的中长期资产,以至于底层资产属性、特点、规模、期限模糊不清。本次资管新政针对这些问题欲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监管措施,通过穿透识别底层资产和最终投资者,全面防范系统性风险。首先,禁止资金池业务操作。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对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严令禁止。其次,禁止多层嵌套的业务。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可以投资一层资产管理产品,资管产品的结构最多有两层,不得再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第三,通道业务被全面禁止。带有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资产管理产品提供便利。第四,资管产品进行第三方??立托管。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作为委托方,具有托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作为受托方,受托方对委托方资产实行独立托管,通过业务流程对接和业务系统搭建,实现每个理财产品“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要求银行理财回归净值管理。资管新规要求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逐步向净值型产品转型。目前,银行理财净值型占比较低,尚未达到10%的比例。首先,要打破刚性兑付。新规对刚性兑付进行界定,如采取滚动发行、收益转移、自筹资金偿付、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偿付等方式,操作流程严重违反了净值管理的原则,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刚性兑付特征。新规明确表示要打破刚性兑付,回归到净值管理原则。其次,新规要求银行将非标资产转为标准资产,不允许资管产品直接或间接投资银行信贷非标准化资产,防范非标资产出现信用风险等对价值的侵蚀。第三,成立子公司进行专业的净值化运营,对于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范围不是资管业务的,要求其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资产管理子公司或者专设的资产管理业务经营部门开展资管业务。

杜绝监管套利的操作空间。新规强调了统一监管原则,同一类型的资管产品适用同一监管标准,减少监管真空和套利空间,实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由于之前不同行业的监管标准存在差异,如投资范围、资本计提、分级杠杆的不同,产生了不同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多层嵌套的资管业务模式。这种情况下,监管标准不统一,又缺乏统一监测,既不利于投资者保护,也会导致市场分割,容易引发监管套利,增大系统性风险隐患。如同业负债成了银行主动负债的重要抓手,构成了“循环派生流动性”的闭环结构,资管产品选择相互投资、相互嵌套,导致底层资产和风险难以穿透和融资成本增加。资管新规统一了负债要求、计提风险准备金、净值管理、去通道化等监管要求,全方位堵住了原有资管业务的政策套利漏洞。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资金端将受到较大影响,募集压力大增。这种压力主要来自资管新规对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刚性兑付和资产池方面的监管。首先,来自社会资金理财需求回落的压力,净值化管理使得在银行表外运营的理财业务不得建立资产池,每个理财产品都要进行“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承诺保本理财,打破刚性兑付,使得资金来源从负债属性向投资属性转换,在风险教育和抗风险能力不完备的情况下,低风险、保本需求的资金将向表内存款回落,或向成本法计价的货币基金分流。新规中明确表示,在遵循“新老划断”原则下,原有存量理财产品自然存续期至所投资资产到期,在过渡期内,对不符合本意见规定的资管产品不得新增净认购规模,在过渡期后,全面按照新规的规范进行资管产品运作。由此可见,短期内来自社会资金的募集压力不会很明显,随着过渡期结束,影响将逐步显现。其次,来自同业理财的资金压力。近些年,银行同业负债加速了表内表外的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规模急速扩张,构成了“循环派生流动性”的闭环结构。资管新规明确表示要杜绝监管套利、禁止多层嵌套,随着监管趋严,来自同业的资金融通将被大幅压缩。

资产端非标资产配置将大幅回落,非标转标将提速。在资管新规下,对非标资产、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终止日做出规定,禁止资产池和期限错配。由此看来,监管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引导信贷资产配置向表内回归,表外资产配置倡导净值化管理。具体而言,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承兑汇票等“非标资产配置”被大幅挤压,倡导标准化的债券融资。由于银行理财业务中表外资金主要来源于短期负债,银行为了实现期限匹配与流动性,同时满足监管要求,为此,一方面减少中长期的非标资产配置,另一方面将非标转标。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和央行披露数据显示,2017年占比16.22%的银行理财产品投向了非标资产;2018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中人民币贷款占比86.9%,委托贷款占比5.9%,信托贷款占比1.4%,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2.2%,后三者同比下降共31.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表外融资向银行表内回归,非标融资向标准化融资转移成为趋势。

加剧银行理财盈利波动,蕴含运营风险。资管新规出台将对银行资管业务收入、资金成本、利润增长、客户门槛等带来影响。从资金成本来看,新规要求的净值化管理,以及其他存续期、合格投资者制度、资金池治理等监管要求,势必会带来收益率的波动,并且导致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流失,限制理财资金的募集,并可能增加资金成本。其次,新规在客户选择上对“高净值客户门槛”和“合格投资者要求”进一步明确,意味着银行高端理财门槛将提高,合格投资者的范围将进一步缩小,这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影响较小,但对私银客户户均资产不是很高的城商行有一定影响。再者,新规禁止非标期限错配、理财资金投向限制、去通道减少嵌套、杠杆率限制、风险准备金计提和交易结构设计限制等,将会制约理财投资收益的提升。一升一降之间,原有盈利模式将被打破,为适应新监管规定,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对银行经营提出迫切的要求,这也蕴含着较大的经营性风险,在禁止资产池运作的监管要求下,期限错配模式将不成立,这将极大考验银行资产管理整体运作水平。银行理财业务向本源回归

本次资产新规出台的主要目标是清理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诸多乱象,促进银行理财业务从表外向表内转换,让资管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主动管理本源。银行应主动适应监管新趋势,充分利用过渡期的安排,转变思路、积极谋变、主动应对,将理财业务回归商业本源,实现价值创造。

战略上要从国家和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进行理财资产配置。首先,在“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国家战略,积极拓展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主动探索资金需求点,通过设计适合的资管产品,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和降低企业杠杆率。其次,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购热潮对并购金融服务及企业上市金融顾问服务带来新的要求,理财资产积极主动探索供给侧改革对资金的需求特征,通过产品设计满足供给侧改革的新需求。最后,针对下一阶段科技型企业、抗周期行业并购、投贷联动等投资新趋势,在整体资金配置策略上,理财资产重点瞄准以上新的投资方向和参与热点,资金运用方式上加大对接标准化债权资产、权益类资产的比重。

策略上进行净值化管理,主动去“刚性兑付”。新规明确表示要打破“刚性兑付”,未来银行理财市场的竞争优势由价格转向创新能力及主动管理能力。从2017年净值型产品的发行情况来看,18家全国性银行中有17家已推出净值型产品,显然已对净值化产品进行了提前布局。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发行净值型产业的银行数量存在一定程度落后,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缺乏统一的发展方向,其产品净值化的力度也有所差异。鉴于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刚性兑付被打破,大、中小型银行要充分了解并利用自身的禀赋优势,一方面在寻找差异化基础上主动去“刚性兑付”,通过加强主动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提升标准化资产净值管理上的能力;另一方面,塑造净值化管理体系,增强主动管理能力、降低净值波幅。资金端上要加强理财客户风险教育,树立风险承担的意识; 投资端上要强化价值评估、风险分析、资产管理等手段和技术。

操作上加强标准化资产布局,促进非标向标准资产转换。资管净值化管理的关键是非标向标准资产配置上的转换,“非标转标”成为发力点。一是将已经形成的非标融资配置资产向标准化融资转移,具体方式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工具,将非标资产进行标准化,在公开市场交易,这样将非标资产彻底出表,变成证券化资产,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周转效率,接受市场的阳光化、透明化监督;二是将形成的非标准资产回到资产负债表中,按照监管要求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式,将理财资产配置转换到资产负债表中,按照信贷资产的管理方式进行运作,让资本来承担风险;三是新的理财资产配置上要通过净值化管理的方式,打破“刚性兑付”,通过组合投资的配置方式,将理财资产配置到标准化产品上,进行风险承担,回归理财的本质。

创新上开发新负债管理工具,主动适应监管要求。首先,资管新规下为了防止银行在过渡期内大量、集中性处置不合规范资产而引发系统性风险,银行??积极主动并有序放弃传统的保本理财业务,引导资金投向银行存款、固定收益类资管产品、货币基金等固定收益产品,以适应未来对存款业务的激烈竞争。其次,提升对公存款的服务管理,尤其是顺应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的趋势,做好与企业对接的服务,创新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体验,通过服务体验的认可形成服务粘性,提升对公存款的水平。最后,开发高收益结构性存款产品,吸引优质客源。为了适应资管新规在资金来源端的监管要求,应主动缩减低收益、保本型的理财业务,设计开发具有较高收益、结构性存款产品,继续吸引客户将资金投入,防止资金大量流失,影响银行后续发展动力。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项目编号:TJYYQN17-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经济研究所)金融市场月度资讯

央行扩大MLF担保品范围,加大对小微企业等领域支持力度

6月1日,央行宣布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新纳入MLF担保品范围的有三类: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

证监会发布存托凭证管理办法,CDR核心规则全面落地

6月6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存托凭证?l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存托凭证的法律适用和基本监管原则,对存托凭证的发行、上市、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等作出了具体安排。

郭树清出席陆家嘴论坛表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突出重点

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出席陆家嘴论坛并发表演讲。郭树清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优先处理最可能影响全局、威胁整体的问题。

发改委、财政部发布通知,券商等三年免征机构监管费

6月22日,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证券期货业监管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业务监管费标准、机构监管费标准,以及证券、期货、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费标准进行了规定。

央行发布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将继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6月22日,央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报告称,央行将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五部门联合印发意见,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6月25日,央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聚焦单户授信500 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例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6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第二季度例会,会议由央行行长、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易纲主持。会议强调,要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多个领域放宽投资限制

6月28日,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由原来63条减至48条,大幅扩大服务业开放,基本放开制造业,放宽农业和能源资源领域准入。

第五篇:“大资管时代”私人银行境外财富管理市场布局与转型

“大资管时代”私人银行境外财富管理市场布局与转型

来自《财富管理》杂志2015年6月刊,转载自wealth财富管理

私人银行成为高净值人群最主要的投资理财渠道,中资私人银行在加强境内市场专业化资产配置服务的同时,正积极布局境外财富管理市场。

近来年,我国财富管理市场发展迅速。一方面,随着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居民理财意识在逐渐提升;另一方面,财富管理市场的主体在不断丰富,市场上的财富管理产品创新不断涌现。

在这一市场背景下,高净值人士财富管理业务的渗透率也在逐年提升。从2009年至今,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管理业务渗透率从不到30%上升到65%,提升超过一倍。这表明高净值人士已经习惯于将大部分财富交给专业财富管理机构打理,逐渐与这些机构建立起信赖合作关系。其中,商业银行以其综合财富管理平台的市场定位,多年来一直是高净值人群最主要的投资理财渠道,管理着受访高净值人士50%以上的个人资产。

私行探索创新模式

在境内财富管理市场,自2007年中资私人银行诞生以来,经过多年的市场耕耘,一方面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另一方面专业化资产配置能力不断提升,并逐步积累了如家族办公室等复杂的财富管理经验,与私人银行客户间建立起更为长期的信赖合作关系。相较之下,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依然比较局限,受到人民币业务和服务网点等方面的限制。总体来说,中资银行已经成为高净值人群境内理财的首要选择,竞争优势明显。

相对于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市场上其他财富管理机构,如信托、券商、基金和第三方理财等机构,也在依托自己在产品和渠道上的优势,希望借助“大资管时代”的东风拓展更多财富管理业务。这些机构都在不断加强主动资产管理能力,吸引高净值客户,近年来发展较快。

在强调专业化资产配置的基础上,部分私人银行推出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服务,尝试创新的私人银行服务模式。国内私人银行服务竞争主要围绕专业性、品牌和客户经理服务三方面展开。其中,团队投资建议的专业性已经跃居到高净值人士选择财富管理机构标准的第一位,相比于两年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超高净值人士尤其看重专业性,超过60%的受访超高净值人士认为,团队投资建议的专业性是财富管理机构选择的重要标准。

私人银行的竞争逐步从一开始强调增值服务的品种多样化,向树立专业化品牌、为客户提供专业化资产配置服务建议的私人银行本质转变。有受访客户表示,私人银行的业务本质是帮客户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投研能力的强弱、投资策略的把握以及投资团队的专业性,是客户在选择私人银行时考虑的关键因素。同时,许多受访客户也表示看中客户经理的服务能力,客户经理细致贴心的服务和换位思考能力都是高净值客户选择私人银行考虑的重要因素(图一)。在进行专业化资产配置的基础上,国内部分私人银行开始探索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服务的创新模式,收到了积极的市场反响。所谓全权委托,是指客户基于对私人银行的信任,将一笔资产委托给私人银行,与私人银行就投资收益、期限、范围、策略方案、流动性安排等达成一致后,由后者全权帮助客户进行定制化的资产配置或投资运作,在授权范围内私人银行将不再需要逐笔向客户核实交易细节。

调研显示,一半以上的高净值人士愿意考虑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服务,主要是考虑到私人银行具备资产管理的专业性,也能够节省一定精力。有受访客户表示,自己对于金融市场的研究不多,投资经验有限,本身花在投资上的精力也有限,愿意由专业性强的机构来帮助全权打理部分资产。现阶段全权委托资产管理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客户根据自身的投资行为偏好选择适合的私人银行服务模式。同时,无论选择的是资产配置服务还是全权委托服务,客户都需要正确地认识投资的市场风险,理性利用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的优势和资源。中资银行内外联动

随着高净值人群投资移民以及境外投资经验的丰富,近两年,高净值人士境外投资比例持续上升。据了解,在进行跨境资产配置时,品牌、专业性和产品是高净值人士选择财富管理机构的主要考虑标准。

其中,超高净值个人对于专业性更为看重。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高净值人士生活重心在国内,境外投资经验有限,需要私人银行投资团队帮助提供专业、独立的投资意见,以更好地实现境外资产管理。

除了对专业性的要求,部分以投资移民和风险分散为主要目的的高净值客户也希望同境外合作的理财机构拥有一定日常往来的便利性,可以尽量减少他们为投资相关事宜长途奔波到海外的不便。同时,他们也希望这些机构拥有一定语言和文化的亲近感,沟通顺畅,能够充分理解自己的财富需求和风险偏好。比如,有受访客户表示,希望境外的私人银行也能对中国客户的文化习惯、家族背景和企业运作有深入的理解,以提升其境外投资服务的服务范围。

为了捕捉国内高净值人群日益增加的境外投资需求、发挥自身在语言和文化亲近感上的优势,中资银行私人银行正在通过自建及“借船出海”两种方式积极布局海外业务。第一种:通过海外分支机构自建海外服务网络体系。以工行、建行、中行、交行、中信和招商银行为代表。根据2014年各大行年报显示,工行已经开始搭建全球私人银行服务网络;建行在澳大利亚等地陆续设立海外私人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全球化服务;中行已成功开拓东南亚、欧洲、中东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离岸客户群体。中信银行2011年在香港的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成立私人银行中心。2014年8月,招行私人银行通过永隆银行在香港成立首家境外私人银行中心,并将进一步加速海外业务布局。

第二种:通过与外资机构合作,共同搭建跨境服务平台。以农行、平安和兴业银行的“借船出海”为代表。2011年农行携手蒙特利尔银行推出私人银行跨境金融服务;平安私人银行在2014年2月与施罗德、美盛集团签约合作为高端客户开发个性化的全球投资产品;兴业银行在2014年3月与瑞士隆奥银行达成私人银行业务战略合作协议。

总体而言,为了满足高净值人群全方位财富管理需求,中资私人银行正在持续加大在境外私人银行服务的战略投入,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私行发展态势展望

国内各类财富管理机构纷纷抓住私人财富市场快速发展的契机,积极拓展财富管理业务,其中,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仍是高净值客户境内财富管理的首选。目前,国内私人银行市场竞争逐步聚焦于专业化资产配置的服务本质,以实现客户财富保值和传承为目标,部分银行开始尝试全权委托等创新私人银行服务模式,并取得了正面的市场反响。展望未来,国内私人银行仍需从高净值客户需求出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打造自身差异化、有竞争力的私人银行服务模式,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在境外财富管理市场,高净值人士表现出了持续稳定的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中资私人银行顺应了这一市场趋势,正在扬帆出海,积极进行海外布局。中资私人银行在进行海外人才、系统、产品、服务等战略性投入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境内强大的客户基础以及语言文化上的亲近感等优势,积极与公司业务及投行业务等进行联动,更好地满足中国高净值人群境外投资需求,在与外资私人银行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下载浅谈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资管业务的影响与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资管业务的影响与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