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经典》特别推荐——陈振江山水画作品赏析(一)

时间:2019-05-15 05:2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画经典》特别推荐——陈振江山水画作品赏析(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画经典》特别推荐——陈振江山水画作品赏析(一)》。

第一篇:《国画经典》特别推荐——陈振江山水画作品赏析(一)

《国画经典》特别推荐 ——陈振江山水画作品赏析

(一)1956年生于北京房山区,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承于张仁芝,赵树松、王超、黄润华、李行简、焦可群、陈谋、王镛等著名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览并被有关单位收藏。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丰台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空中草原》入选《跨世纪——中国著名画家作品展览》,荣获最佳作品奖。作品《万水千山》入选《伟大丰碑——全国书画艺术展》。作品《象日谷之秋》入选山东美协主办的《新世纪海峡两岸书画大展》展览。作品《东边日出西边雨》入选《新世纪第一春——全国企业界书画大展》,作品入编画集并被经济日报社收藏。作品《秋韵》入选《首届中国书画之星精品大展》展览,荣获铜奖,作品被中华慈善总会收藏。作品《秋韵》入展山东美协主办的《名士杯——全国书画大展》,荣获最佳作品奖。作品《燕岭岚装》入选中国书画报主办的“盛世国风”中国书画年展,获提名奖。作品《燕山秋雨》入展中国石化在《历史性的跨越——前进中的中国石化》美术作品展览中荣获铜奖。《太行远途》 68cm x 68cm 《燕岭春晖》320cm x 125cm 《山水》 100cm x 45cm 《山水》 68cm x 68cm 《山水》 240cm x 120cm 《山水》 68cm x 45cm 《山水》 136cm x 68cm 《山水》 68cm x 68cm 《山水》 68cm x 45cm 《山水》 240cm x 120cm 注:

1、如果您喜欢微信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2、如果您喜欢《国画经典》,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帐号,关注《国画经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将为您呈现更多精彩。出 品 人: 孙 静公众微信:guohua_sunjing官方杂志:《国画经典》

第二篇:雷国艺花鸟作品《春风得意》国画赏析

本次参拍雷国艺画作《春风得意》

成功书画家网(记者 冯宜玉)6月30日报道,成功书画网(微)拍第二十八期预展已于昨日拉开序幕,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周口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项城画院院长、项城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雷国艺先生花鸟画作品《春风得意》再次入选成功书画网(微)拍。

雷国艺先生的花鸟画作品多以“鸡”为题材,尽国画笔墨之能事,用艺术创作之想象,以清新淡雅风格,描绘了自然之生动,生活之情趣。此幅《春风得意》,任然以“家庭式”组合的鸡群为创作对象,层层渲染、穿插自然的笔墨,更加呈现了春风之中觅食、嬉戏的自然生灵勃勃生机。

雷国艺,2006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高研班。师从刘大为、王明明、梅启林、张立辰、王培东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特聘画家,周口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项城画院院长、项城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第三篇:陈威光老师作品赏析

讷言敏行:陈威光篆刻艺术

陈威光,号讷庐,1959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现就职于山东省委办公厅。1979年始学书法篆刻,师从陈梗桥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陈威光老师篆刻作品

已逾天命之年的陈威光老师,在书画圈里早已声名斐然而且口碑甚佳,这当然是由于他的人品艺品。早在1983年由《书法》杂志举办的首届全国篆刻评比中,他就与陈左黄、苏白等老一辈书法篆刻大家共同获奖。他师从著名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与鉴定委员会副主任陈梗桥先生将近三十年。

书法家陈威光老师作品——《静水流深》

陈威光老师的书法篆刻风格简静雍穆,艺如其人。愚因额其斋曰“讷庐”,在同好雅集或为社会服务时,寡言少语的他只是安静地写字儿,且成功率高,这缘于他的心静,也得益于他的日日不废临池奏刀之功所奠定的扎实的基本功。故其作品被广泛流布典藏出版。

书法家陈威光老师作品——元好问《山居杂诗六首之一》 瘦竹藤斜挂,幽花草乱生。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陈威光老师以行草书见长,他在临习古代法帖的基础上广收博蓄,精蕴内敛化为己出,我们可在他信手而书的作品里看到许多帖学的成分,结体允当,字形讲究,笔法从容自然,从不刻意作态。他的入笔无虚尖有变化,中段自然从容,结尾收束妥帖,整幅作品常常一气呵成,极类所谓“一笔书”。偶以长线调节布局,对线性线形的和谐变化、水墨关系的干湿浓淡以及章法布局的开阖变化都有独到的诠释。矩度谨严的他自赏的却是微醺之际一挥而就的大草,因为神思飞扬,逸出惯常手法而产生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他是个中规中矩的人,却努力在规范之中突破既成的习惯手法,以寻求更能抒发个人情志与书法内容的艺术表现形式。

书法家陈威光篆刻作品

陈威光的篆刻艺术也是备受人们的推崇。浸淫此道三十多年,因此,他在古代印章的临习篆刻上所下的功夫是不言而喻的。可贵的是,他始终在传统的学习继承中努力发掘新的艺术语言,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篆刻风格。他早期的作品注重古玺形式的创作,尤其擅长细朱文。他的古玺小印在些微的空间里营造意象,刀法简净,线条凝劲,尤于构图施展工夫,布局开阖变化,合于古法又具新意。对于细朱文印,他不取明清以来圆朱文印的圆润流利,而以秦汉风神强其骨质,爽劲挺拔,不媚不俗,不激不厉。因此许多装帧设计家也经常邀请陈威光老师为自己的作品创作印章。

书法家陈威光老师篆刻作品

尤其是近年来的创作,深入发掘古玺汉印的博大精深,将战国文字秦汉简帛书的趣味和笔意融入自己的篆刻,又留心于玉印、明清流派印,使作品面貌更富于笔意刀趣,高古醇厚,浑然天成。

以上作品均来自画来画去书画商城

让书画艺术走进生活

服务项目:1.名家真迹书画作品 2.作品定制服务

欢迎订阅画来画去书画商城官方微信!

第四篇:中国美院 国画书法学院 2017年硕士、博士毕业生 山水作品赏析

中国美院 国画书法学院 2017年硕士、博士毕业生 山水作

品赏析

中国美院 国画书法学院2017年硕士、博士毕业生

山水作品赏析来源 / 书画雅苑

摘自 一点资讯复制·编辑 / 塞上齐翁潘莹《声声慢》,纸本水墨,150×140cm,指导教师:徐默教授、盛天晔副教授作品简述:

时常想寻一隅静默,独享安然。走在空旷的路上,周围的一切仿佛静止,感受着晨曦的光晕,黄昏的虫鸣,偶尔拂面的风,没有聒噪的言语,没有各种负担压力,有的只是身处自然被安静空灵的美好感染的你,心也变得宁静。喧嚣中,得一片宁静;纷扰中,守一心安宁;落寞中,持一份简单。盈一枚恬淡之心,在玲珑岁月采撷点滴美好。

周才林《村烟在望》,纸本水墨,240cm×120cm,指导教师:朱红教授

作品简述:

村烟一直是我想画的家乡题材之一,她是一种追忆与情怀,更是一种无言的守望。

我画这张作品首先就以此立意,整个画面以竖式构图,采用块面重叠分割的表现形式,期望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很好的切合。在画面的具体表现方法上,其中有很多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碰撞,笔墨语言与意境表现的矛盾,具体物象与画面形式的转换问题等等,从最初的预想效果到最终形成画面效果,做了大量的水墨尝试,在逐步调整与改进中乐此不疲。

刘笑鸿《太行秋濛》,纸本水墨,240×180cm,指导教师:张谷旻教授作品简述:以水墨方式表现太行山秋天微雨之景,追慕古人卧游的思想,使画面意境可游可居。

杨顺《山林物语》,纸本水墨,200x200cmx3,指导教师:张捷教授作品简述:

表现当下工业文明中对自然的冲突与对抗,山石、树林的多变形态与钢筋混泥土的现代平直线条、块面形成鲜明的矛盾和对比,并以此来揭示现代文明下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思考。

周玉铉《湖湘文脉》,绢本水墨,190×190cm,指导教师:张谷旻教授作品简述:

长沙之西有岳麓,南岳七二峰之一。木茂泉甘,江声帆影,胜境也。宋开宝间,郡守朱公即其地筑室以侍学者。乾道二年,晦庵朱文公闻张南轩得隐山胡氏之学,遂访于长沙,论中庸阐义理,三昼夜而兴未之尽,引四方学者朋至,湖湘文脉渐兴。千年来虽屡遭兵燹,然屡圮屡起,湖湘之文脉壮矣。

吾负笈泉塘十数载,孜孜以求画道之真。因得众名家训导,又从谷旻师以游,遂试李公麟白画之法,名贤胜迹,恭心细写,以图报众师教诲之恩。然小子心笨手拙,难以传名胜之万一。而公展所逼,不得已示于人前,诚惶诚恐,拜请高明教我!周玉铉谨致 叶芳芳《雨前·雨后》(组画),纸本水墨,180×96cm×2,指导教师:陈向迅教授作品简述:

这组作品,一幅是雨前的屋顶,用线轻松,墨色偏灰白;一幅是雨后被雨水浸润过的画面,墨色饱满滋润。作者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用点、线、面的处理方式,表现了老宅瓦砾、墙壁、飞鸟掠过的留痕在不同状态下的呈现方式。从雨前到雨后,一明一暗、一松一紧、一粗一细,皆在统一中变化,融入了辩证法的新水墨形式探索。画中虽然没有生物出现,却有生物留下的痕迹。几块白色的圆点,作为飞鸟的粪便,从雨前的一坨到雨后的散落,打乱了原本平静的秩序,让画面有了一丝生气。

安兵武《湖山凝素》,纸本水墨,200×70cm,指导教师:陈向迅教授作品简述:

江南的雪,清冷静谧,自雪花从天漂落,便洁净的不染一丝尘埃,待其悠悠覆盖了湖山,掩去一切繁芜,使天地只剩了空灵透彻。本画在水墨氤氲中追求江南湖山雪意的幽静和清远。

徐钰媗《蚁途》,纸本设色,135×35cm×3,指导教师:陈向迅教授作品简述:

透过对蚂蚁的观察,发现蚂蚁在箱子内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吃饭,不同的地方排泄与休息,追逐前面蚂蚁的气味如同人们尽本分的向前,这样来来回回走出的或爬出的一条路,不禁使我思考在尽头等待它们的究竟是什么。

高辉《空寓》,纸本设色,243×124cm,指导教师:刘文洁教授作品简述:作品以虎跑题材为出发点,想表达一种空无的境象。人世间一切皆为虚无,也皆为存在......谷青晨《律学再兴》,纸本水墨,245×120cm,指导教师:刘文洁教授作品简述:

虎跑是杭州著名的文化古迹,风景优美。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著名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在此出家,以发扬光大律宗为己任,宏道传灯普度众生。我以此处为创作源泉,来作为我此次的毕业创作。蔡怡芳《园》,纸本水墨,123×166cm,指导教师:罗颖教授作品简述:

小雨润如酥,雨后的园林有着一种朦胧的气息,也带着一种暧昧不明的情绪。雨点里的世界是一种奇幻的空间,希望通过水墨的形式,表达雨后的园林亦真亦幻的迷人世界。

陈宗亮《秋谧》,纸本水墨,37×230cm,指导教师:罗颖教授作品简述:静谧清秋,风月无边!磊石层层,轻草浮动!静悄悄的气息,弥漫整个山间,予人宁静,以至清闲!朱夏洋《武夷岩壑》,纸本水墨,322×240cm,指导教师:林海钟教授作品简述:武夷山色,层峦叠嶂,邃谷深崖,巑岏突兀,峨峨之风,澄流入神。

曾贞贞《云台山图》,纸本水墨,280×130cm,指导教师:林海钟教授作品简述:

云台山图从河南安阳太行山的游览开始。山高至云端,似蛋糕叠上。是否神圣与人间的门槛?台上的丛林是花菜?站在桥上,瀑布飘来,踏云卷入山谷,游走柔石攀行,台外有台,或可坐看云起。林翼如《南雁烟云》,纸本水墨,160×270cm,指导教师:张谷旻教授作品简述:

南朝诗人谢灵运任永嘉(今温州)太守时,足迹温州山水之间,创作了一批吟咏温州山水诗篇,成为中国山水诗鼻祖。温州山水亦因谢守而名扬四海。山水画《南雁烟云》以作者家乡温州南雁荡山为题材而创作。南雁以山得势,因水成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光水色,相映成趣,赋予山水画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创作中,作者多次游走于南雁,静观感悟,师法造化,挖掘山水蕴含的内在精神,力图表现浑厚凝重的山石与缥缈朦胧的云水江南景象,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真挚情。东瓯山水,谢守遗踪,云生南雁,荡我心胸,便是濡笔挥毫时的心有所得。李致臣《晨》,纸本水墨,180×194cm,指导教师:张谷旻教授作品简述:描绘西湖边晨练的的场景,以赭,绿为主,在其中追求变化,营造一个温馨亲切而又生机勃勃的童话般的世界。

陆宏斌《古漠黄尘》、《丰碑》、《西风古道》,纸本水墨,200×200cm×3,指导教师:张捷教授作品简述:大西北气象广袤,沟壑起伏,梁塬连绵,飘荡着亘古的历史记忆。水墨意象下的茫茫高原,贫瘠而荒寒中透出一股不容屈服的倔强。徐丽笑《绿风微暖》,纸本水墨,250×50cm,指导教师:刘文洁教授作品简述:庭院深深,绿风微暖,玉钩栏下香阶畔。初春时节,地气升腾,薄雾如烟,生生清影。欢迎光临颐心文苑

第五篇: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单元说明、学习建议、作品赏析一学纲7

利辛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学纲

(七)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单元说明、学习建议、作品赏析一

学习目标

一、诵读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

二、培养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诗词中的某些句子,往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主鉴赏能力。

单元说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因声求气”之说早已有之,韩愈、柳宗元、苏洵等人都有这方面的阐述。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因声求气”说影响较大,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段话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旧是有指导意义的。古人学习古诗文尚且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习惯。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够形成语感,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这种境界是默读所不能达到的。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因声求气》中说,“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的默读虽然可以得到启示,但跟诵读时“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的状态还有所区别。

还选了楚辞体的《国殇》和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这样设计,可以诵读不同体裁的作品,体会其声韵节奏的不同特征和其中所蕴含的不同韵味。

学习建议

一、诵读古诗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为了技巧而技巧,应该首先了解背景、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然后再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要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揣摩诗词语言,要特别注意培养想像力。体悟诗词的意境特质和言外之意、境外之情,都离不开丰富的想像力。要建立强烈的时空意识,通过想像延伸画外之景,通过想像揣摩言外之意。要展开想像的翅膀,不要怕学生想得多、想得乱,也不要怕形成不同意见。

四、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要及时归纳。如《阁夜》中的用典,《李凭箜篌引》中的侧面烘托、通感、夸张,《虞美人》中的今昔对比,等等,这些艺术手法,也是领会诗词妙处的一把钥匙。

五、要重视“知人论世”。了解杜甫的生平尤其是晚年生活,对理解《阁夜》的意境非常重要,熟悉李煜的身世对理解《虞美人》的言外之意也很关键。

六、难点突破。《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歌,艺术性很强,意象驳杂,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本单元的学习难点。在体悟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扣住音乐的情感基调和音乐表情,这是理解本诗的关键。《阁夜》中的“卧龙跃马终黄土”有表现人生历史虚无感的消极思想,要注意对其进行历史地评价。杜甫生逢乱世,所以才有这种无可奈何的慨叹。同时,忧国爱民是杜甫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可他又无力改变现实,于是用“卧龙跃马终黄土”这样的话来自我开解。即使在这一刻,杜甫心中的信念依旧没有改变,所以他仍旧会感到“寂寥”。

阁夜

整体感知

杜甫一生经历坎坷,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他经历了壮游生活的激情和梦想,也经历了十载旅居长安的悲辛,体会到了天宝中期危机四伏的社会形势。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经一度落入叛军手中,后被唐肃宗授官为左拾遗,很快又被贬。乾元二年(759)秋,47岁的杜甫弃官入蜀,开始了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暮年生活穷困潦倒,病痛缠身,客居天涯,心情沉郁。

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共住了一年零九个多月(765~767),先后在赤甲、西阁、瀼西、东屯居住。《阁夜》就是大历元年冬寓居西阁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永泰元年(765)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与西山都知兵马崔旰互相残杀,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生活的坎坷,在杜甫忧国爱民的胸怀中流淌出充满悲慨气息和深厚历史感的诗句。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岁暮时节,冬日傍晚,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辉,夜晚来临了。这是一个霜雪初停的寒夜,无边无际的霜雪好像蔓延到天边,银白色的雪光散发出阵阵寒意,衬托得这个夜晚越发冷寂了。这两句诗虽然没有一个词提到作者的心境,但是作者孤寂的心境已经蕴含其中了。“催”和“寒”两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光阴催促着每 一天的日升月落,而作者自己也被光阴催促着步入了暮年,国事家事天下事,忧心的事情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漂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作者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之中已经惯于无眠,又一个寒冷的长夜在无眠中度过。五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传来,在作者听来,这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异常悲壮。作者听到鼓角之声,起身走到户外,一片异常伟丽的景象出现在眼前,星光倒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在悲壮的鼓角声和动荡的星河之间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应,仿佛是鼓角声震动了江水,才会有星影的摇动。黎明前的鼓角之声和星河的动荡,在黑夜之中别有一番惊心动魄的效果,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震动,静谧的气氛完全消失了。《后汉书·祢衡传》云:“(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汉书·天文志》云:“元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联系这两个典故,“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之中则又有一番深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这两句诗境界浑厚,格调悲怆,言外犹有深意。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两句可能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之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他想到了在漫长的战乱期间和这个夜晚相似的很多不眠之夜。当战争的消息传来,他曾经在夜晚听到过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曾经听到过有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当作者听到今夜悲壮的鼓角声时,曾经无数次听到过的百姓的哭喊声和渔樵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响起,鼓角声预示着这样的情景又要重现了。鼓角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了。这两句诗写得异常凄凉悲怆,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最后这两句诗是作者面对种种家国的苦难而无能为力,因此作自我慰藉之语。旅居夔州的杜甫想到了此地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公孙述。《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左思《蜀都赋》云:“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塍埒长城,豁险吞若巨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刘备)下辇而自王。”卧龙先生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一抔黄土之中,所有的风云际会最终都化作历史的尘埃。那么,今日的你争我战,今日的各路人物,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自己曾经交好的友人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都死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人生是这样寂寞苦闷!寂寞苦闷也终将成为虚无,那就随它去吧。从作者的自我宽慰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位忧愤诗人的真正解脱,反而看到了他无边的寂寥和苦闷。“卧龙跃马终黄土”这句诗把全诗的意象都贯穿起来,使全诗具有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时空感。眼前的“短景”“寒宵”“鼓角”“战伐”“野哭”都将和“卧龙跃马”一样成为历史的尘埃,也许只有三峡的星河能够永恒,只有渔樵的歌声能够代代延续,在悠远的历史中回荡。

这首诗不是为一时一事而作,诗人饱经沧桑之后,在人生的暮年把万端感慨集于笔端。所以诗中的内蕴是相当丰富的: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寒,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从寒宵写到五鼓,从时局写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写到痛苦的生民,从国家历史写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忧思无穷。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声音来写战争,颔联和颈联通过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来渲染战争的气息,手法含蓄,情感的张力和浓度都很大,也更加痛切地表现出战争带来的灾难。这首诗还善于用事,“鼓角声悲壮”用祢衡事,“星河影动摇”用汉武帝问星象事,“卧龙跃马终黄土”用诸葛亮、公孙述事。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不落痕迹,即使不知道典故的来历,也能够体会到诗句所传达的情感。知道典故之后,就能够有更深的体会。正如《西清诗话》所云:“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藏也。如子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人徒见陵轹造化之工,不知乃用故事也。”

《阁夜》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节奏都为“二二三”,如“岁暮──阴阳──催短景”。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慨,故宜用低沉、顿挫的调子来诵读。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漫天遍野的寒意从作者的心中流出。读起来语势要平缓,表达促迫之感的“催”和蕴含作者心境的“寒”字要适当重读,延长时值。颔联表现五更鼓角的悲壮之声和三峡星河的动荡之感,前句萧瑟,后句浩荡,诵读起来要语调高亢,音域放宽,表现出气象雄浑之境,“悲壮”“动摇”二词要饱含深情,力求表达出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前句写听觉,后句写视觉,诵读中要努力寻找“听”和“看”的感觉。颈联前句写百姓悲天怆地的哭声,情绪凄惨;后句写渔樵时起时落的歌声,情绪悠远。诵读时要形成对比,前句语调悲抑、沉重,饱含痛楚,后句语调平直,注意节奏的顿挫,突出悠远之感。这两句诗诉诸听觉,诵读时要寻找无眠之夜哭声、歌声、鼓角声齐集耳畔的感觉。尾联抒发人生感慨。“卧龙跃马终黄土”在精神上统摄全篇,表达人生历史的虚无感,诵读时音节要舒展,表达贯穿古今的无穷之思,音调要低沉,表现出无奈的心情。“人事音书漫寂寥”自我开解又无法解脱,“寂寥”是情绪核心,诵读时语速要慢,语调沉郁,音节顿挫。

语言品味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两句诗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百斛明珠》云:“七言之丽者,在子美此二句后,寂寥无闻矣。”

这两句诗的妙处首先在于气象雄浑。拂晓之前,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前句写听觉,后句写视觉,具有穿透力的鼓角声和峡江星河壮阔的波动使西阁的夜显得这样惊心动魄。前句明写鼓角之声,暗写军营和战争,鼓角之声里就有了人的气息;后句明写峡江景象,暗写雪后明朗的星空,天地俯仰之间都纳入了视野。静夜、鼓角之声、人的气息、山川河流、晴空、星影,组成了一幅多么开阔壮观、浑厚苍凉的图景啊!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这两句诗还有丰富的言外之意。以“五更鼓角”暗写战争,以“星河动摇”暗写星空,已属言外之意了。“鼓角声悲壮”用祢衡事,“星河影动摇”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更是意中有深意。悲壮之声暗指百姓情绪,正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星河动摇暗含百姓劳苦,所谓天人感应。了解此中深意后,对这两句诗悲壮雄浑的意境会有更深的理解。这两句诗读起来音韵铿锵,颇有悲壮之感。

下载《国画经典》特别推荐——陈振江山水画作品赏析(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画经典》特别推荐——陈振江山水画作品赏析(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