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长军博士应邀参加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20140518
吴长军博士应邀参加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
2014年5月18日,北京易克诺美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博士后、中国商业法研究副秘书长吴长军博士,应邀出席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提交大会学术论文《社会组织培育与监管立法研究》,并参加了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分论坛的研讨与交流活动。
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在我校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魏礼群主持开幕式。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北京市副市长戴均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上海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科扬,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东进,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赵世洪, 全国人大常委郑功成,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宋贵伦,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蓬奇等领导和专家应邀出席。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论坛并致辞,校长董奇、副校长曹卫东出席论坛,副校长杨耕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李金华副主席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每年一届的论坛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示范辐射能力的重要品牌和平台,希望大家在这里充分交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魏礼群院长在题为“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必须按照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创新社会治理主体、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社会治理能力,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社会的深刻社会变革,需要从多方面着力,特别应当把握好政府善治、合作共治、基层自治、社会法治、全民德治五个关键环节。他强调,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凝聚改革共识,深入开展社会治理创新理论研究,积极投入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刘川生书记在致辞中表示,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北师大的重要职责,也是北师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成立三年来,在魏礼群院长的带领下,聚焦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性、前瞻性问题,开展了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我校将继续支持研究院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创建具有一流水准的智库型研究机构。
下午,五个分论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暨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青年学者联盟论坛)”同时举行。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我校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赵秉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李林,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邓文奎,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王金华,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研究所所长李伟等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哈尔滨、徐州、大庆等的地方代表,或作精彩演讲,或作重要点评。
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之分论坛“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由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静漪教授和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直属支部书记兼副院长赵秋雁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王东进强调“依法施保”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社会保障良好治理的根本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李林教授认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四点:一是把握法治文化建设的规律特征:导向上的政治性、内容上的法律性、背景上的文化性、过程上的长期性、受众上的实用性;二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三是推进全民守法;四是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教授呼吁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认为国家荣誉制度体现国家意志与公民意志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品行肯定与贡献肯定的统一、以精神奖励为主导的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统一、时代需要与文化传承的统一。
著名刑法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暨中国分会主席赵秉志教授做精彩点评;他认为,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在当今国家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引领”要求社会管理者采取积极措施,正面引导社会的观念、文化等朝着法治的方向发展,引导民众自觉运用法治的思维、方法和手段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保障”则要求社会管理者针对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不断的夯实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为法治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论坛上,黑龙江省大庆市委常委、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曹力伟,黑龙江省哈尔滨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锡东升,江苏省徐州市委市级机关工委书记、市作风办主任唐健,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主任宋庆华,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美容美发化妆品商会会长吴茜,先后分享了《以大庆市十年改革实践为范例——论公安改革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行“两种模式”,深化社会治理基层平台建设》、《“零障碍”工程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冲突管理》、《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与技能帮教》等实践经验。
知名社会学家、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谢志强教授做精彩点评。他认为这些实践探索体现了问题导向、前瞻性、创新性、规范性等共性,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大庆实践在于“体制重建”,通过“扁平化管理、综合性执法”的改革,增强执法能力,提高警务效率,配套实施机制创新与流程再造,促进规范执法,保障司法公正。哈尔滨实践在于“全”,探索了城乡社区治理,尤其是抓住了基层这个核心。徐州实践是“通”,重在打通环节,实现“零障碍”,提高服务效能。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是“转”,体现民主协商的精神;北京工商联化妆品商会实践是“特”,关心、关爱、关注特殊人群的服务和管理。
本论坛是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持续建设的重要品牌活动之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的、一流智库的重要依托,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本届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新部署,把“中国社会管理论坛”改为“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主题,围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集中研讨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第二篇:吴长军博士出席第八届中国经济-法律论坛暨市场流通法制论坛
吴长军博士出席第八届中国经济-法律论坛暨市场流通法制论
坛并发表讲演讲
2013年10月19日,“第八届中国经济-法律论坛暨市场流通法制论坛(2013)”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论坛是由北京物资学院和中国商业法研究会主办,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北京物资学院流通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流通法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国商业法研究会秘书长、北京易克诺美咨询服务中心李业顺主任、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物资学院流通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易克诺美咨询服务中心执行主任吴长军博士,出席论坛并分别发表专家演讲,参与论坛讨论。
出席论坛的主办方代表有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李石柱、中国商业法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刘瑞复教授等。莅临本届论坛的嘉宾有来自国家商务部、北京政府相关部门、最高人民法院、地方高级人民法院的领导,有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物流采购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北京市商业经济学会、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等研究机构、学会、协会的研究者。有来自清华大学、辅仁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辽宁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北科技大学、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等高等学府的40多位专家学者,有来自北京天竺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北京中交兴路车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中储公司,律师事务所的领导、嘉宾和实践工作者。还有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的老师们、同学们和研究生们。
本次论坛主题为“加强市场流通立法 推动流通产业创新”。论坛特别邀请了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唐文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副会长黄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微研究员、商务部研究院消费流通研究所副所长张育林研究员、台湾辅仁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黄宏全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毛初颖处长、北京市商务委员会闫竞新处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谭立教授、福州大学法学院汤黎虹教授、辽宁大学法学院郑莹教授、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高桂林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付翠英教授、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陈龙业法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商业研究所所长赖阳教授、清华大学竞争法与产业促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副会长张晨颖副教授、商业科技质量中心尚卫东处长、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郝琳琳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张长青教授、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任国锋处长、华北科技学院法学系主任李遐桢副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房地产法专委会秘书长李军波、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郗伟明、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孙前进教授等来自政府、商贸流通组织、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多家单位代表发表了专题演讲和讨论。
上午9时,“中国商业研究会第八届中国经济-法律论坛暨市场流通法制论坛(2013)”举行隆重的开幕式。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李石柱、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唐文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副会长黄河致辞,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开幕式由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院长、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副会长尚珂教授主持。
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李石柱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2013年第八届中国经济-法律论坛暨市场流通法制论坛秉承关注现实、重视研究、服务社会、增进交流的学术理念,以“加强市场流通立法 推动流通产业创新”为主题,将围绕新形势下市场流通法制领域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研讨。北京物资学院作为一所以流通、物流为特色的高等学校,一直致力于在流通物流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特别是近几年来以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为目标,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夯实和强化流通物流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现已成为我国流通物流领域研究的专业高地之一。就北京物资学院法学学科建设而言,长期以来借助于各界支持,依托学校多学科从流通物流领域既有的优势,在流通法制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取得长足进展,先后建立了流通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主导成立了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流通法专委会,定期举办市场流通法制论坛建设了一支优秀的流通法研究团队,完成一系列研究成果,丰富发展法学领域研究,也成为学校在物流流通领域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形成有价值的观点成果,为推动我国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通过市场流通法制论坛平台,进一步增进北京物资学院与相关学术团体、政府主管部门、兄弟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服务社会能力的不断增强。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唐文弘结合商务立法实践,商务部条约法律司积极推进市场流通相关法律的制定。在立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市场流通法律理论研究有待加强,特别是我们自身人才队伍的急需壮大,着眼于市场流通立法理论及实践问题,为政府、学界、业界搭建了沟通平台,有利于整合各方市场流通法律研究资源,加强在市场流通法律研究及立法方面的合作,加快相关领域法律人才培养,对推动我国市场流通立法工作有积极意义。对北京物资学院尚珂教授带领的团队就流通领域的立法研究成果,研究水平给予了高度肯定。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副会长黄河受中国商业法研究会会长刘瑞复教授的委托,代表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黄河副院长以流通产业运行的现实需求为基点和归依,指出此次论坛正是为此而开,开得正当其时。从论坛所设定的诸多讨论的主题来看,其中既有对流通产业运行基础法律问题的关注,也有不乏对流通业态前沿性法律问题的全面把握,全力推进我国流通业专门立法尽快出台。首先,流通法是以流通产业的整体运行过程为其基础性的规制领域,市场交易秩序的保障是其最主要的环节。其次,流通法的理念基础呈现出复合型特征,流通法并以复合型利益保障为宗旨。最后,流通法的规制手段呈现多样性。基于以上的认识,黄河副院长提出今后流通法的研究建议。第一、流通法应解决市场流通急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第二、在流通业和具体业态的法律规制中,论坛中涉及对粮食流通立法现状,对食品安全,对流通业的促进,流通方式,知识产权,市场交易,碳交易等热点问题的法律研究。第三、研究流通领域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比如韩国90年代颁布《流通产业发展法》等国外立法例。
在专题讨论中,专家学者围绕“市场流通政策与法制建设”、“市场流通秩序与监督”、“物流法制”等专题进行演讲和热烈的圆桌讨论。
最后,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院长、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副会长尚珂教授代表论坛承办方发言。她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办情况和论坛的具体安排,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围绕“加强市场流通立法 推动流通产业创新”主题,激荡脑力,迸发火花,聚焦思想,阐述观点,形成最新学术成果,推动我国流通市场法制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与新内容的形成。不辜负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第三篇: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隆重举行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隆重举行
2014年05月27日 16: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陈叶军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22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这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巨大理论发展空间和政策执行空间。
5月18日,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魏礼群主持开幕式,并发表“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主旨演讲。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共设五个分论坛,分论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由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朱光明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
社会治理旨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将‘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标志着由传统的社会体制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社会体制转变,也就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魏礼群说。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指出,当前,社会治理缺乏顶层设计,社会治理各个部门以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致社会政策碎片化。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理顺政府诚信与社会诚信之间的关系。政府首先要带头讲诚信,政府公共价值是社会公德的基础,也是社会治理的价值基础,仅仅依靠法律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
魏礼群表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社会的深刻社会变革,需要从多方面着力,特别应当把握好政府善治、合作共治、基层自治、社会法治、全民德治五个关键环节。政府善治就是要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作共治就是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基层自治就是要重视基层社会自治,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社会法治,就是要推行法治社会建设,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全民德治,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魏礼群强调,实现这个超大规模战略工程,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要求,始终坚持社会治理创新正确方向;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决破除各种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思想的束缚;需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既要从战略上谋划社会治理现代化,又要及时总结推广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新鲜经验;需要坚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高度重视继承我国传统社会治理优秀文明成果,同时又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治理社会文明一切优秀成果;需要坚持统筹推进全面改革,加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与其它各方面改革的配合性、系统性、协调性,以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崔亚东认为,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必须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他以在上海和贵州工作中亲历的实际问题为例,阐释了公众参与、源头治理和法治保障对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意义。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丁茂战教授认为,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六项任务:一是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二是要从顶层设计开始;三是社会治理主体要多元化;四要促进二次现代化的实现;五要解决托底的问题;六是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
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邓文奎指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核心本质上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应该明确政府和社会的权责边界,更好地发挥公民、社会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作用,依法规范其行为,实现共治的格局。对于政府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所有政府行为必须依法有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春光教授围绕“社会转型与社区治理创新”问题发表演讲,他以在全国各地社会调研的第一手数据和研究为基础,指出了中国城乡社区建设普遍存在着社区服务能力弱化和社区团体虚化的问题。认为社会建设是五大建设的最关键切入点,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台湾在社区营造方面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认为,恰恰是社会治理的力量让地方官员和专家学者们一起坐下来探讨问题。当前智库应该为高层领导决策提供三个方面的研究基础:第一是理念方面的创新,尤其是带有批判性的理念;二是研究方法和操作技术层面的创新;三是经典案例的整理和启迪。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教授认为,我国政府目前普遍还是采用传统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但在一个国家和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传统模式一定会遭遇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研究治理问题必须要有全球视野,要放到一个全球公共事务和全球治理的国际框架中去考虑。“开放、包容、多方参与”应该是其必备的特征和要素。
广东省深圳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陈东平以深圳市的社会建设工作为例,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用三个案例说明了当前政府工作程序的繁琐和制度建设的滞后。论证了深圳“织网工程”在以信息化手段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的重大意义。强调了深圳社会建设工作的四个着眼:着眼于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眼于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着眼于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着眼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电子政务云计算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连樟文认为,信息化对社会治理方式转变可以起到带动和引领的作用。可以用来作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一种技术路径,去催生管理革命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充分发挥法治引领和保障作用,建设法治社会
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之分论坛“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由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静漪教授和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直属支部书记兼副院长赵秋雁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王东进强调“依法施保”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社会保障良好治理的根本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李林教授认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四点:一是把握法治文化建设的规律特征:导向上的政治性、内容上的法律性、背景上的文化性、过程上的长期性、受众上的实用性;二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三是推进全民守法;四是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教授呼吁建立国家荣誉制度,认为国家荣誉制度体现国家意志与公民意志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品行肯定与贡献肯定的统一、以精神奖励为主导的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统一、时代需要与文化传承的统一。
著名刑法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暨中国分会主席赵秉志教授做精彩点评;他认为,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在当今国家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引领”要求社会管理者采取积极措施,正面引导社会的观念、文化等朝着法治的方向发展,引导民众自觉运用法治的思维、方法和手段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保障”则要求社会管理者针对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不断的夯实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为法治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论坛上,黑龙江省大庆市委常委、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曹力伟,黑龙江省哈尔滨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锡东升,江苏省徐州市委市级机关工委书记、市作风办主任唐健,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主任宋庆华,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美容美发化妆品商会会长吴茜,先后分享了《以大庆市十年改革实践为范例——论公安改革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行“两种模式”,深化社会治理基层平台建设》、《“零障碍”工程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冲突管理》、《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与技能帮教》等实践经验。
知名社会学家、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谢志强教授做精彩点评。他认为这些实践探索体现了问题导向、前瞻性、创新性、规范性等共性,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大庆实践在于“体制重建”,通过“扁平化管理、综合性执法”的改革,增强执法能力,提高警务效率,配套实施机制创新与流程再造,促进规范执法,保障司法公正。哈尔滨实践在于“全”,探索了城乡社区治理,尤其是抓住了基层这个核心。徐州实践是“通”,重在打通环节,实现“零障碍”,提高服务效能。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是“转”,体现民主协商的精神;北京工商联化妆品商会实践是“特”,关心、关爱、关注特殊人群的服务和管理。
新公益、新体制、新社会,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之分论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赵克斌教授和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学部副主任马庆钰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
在上半场,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赵世洪、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王金华、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主任岳金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姜再增、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社会工作部主任王长红等主要从社会组织实务层面依次做了演讲,并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葛延风和外交部涉外安全司副处长姚琳娜对嘉宾演讲做点评。随后,由赵克斌教授主持了讨论。
下半场在马庆钰教授的主持下开始,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第三部门教研中心主任陈锦棠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家良教授、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副教授从学术层面分别做了精彩演讲。王名从“新公益、新体制、新社会”三个层面解读了公益、多元共治和社会体制的发展趋势;陈锦棠重点介绍了香港社会组织的发展沿革与社会组织创新;徐家良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角度分析社会组织发展;金锦萍做了关于社会组织立法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传进、上海仁德基金会副秘书长束鹏做点评人。在互动环节,现场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把此次论坛推向高潮。
“要把社会组织治理现代化摆在重要位置。”丁元竹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不仅要协调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政府与社会各部门的关系,并且后者将对决策的产出发挥决定性影响。尽管政府在公共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它仅仅是公共事务决策中的角色之一。问题越复杂,政府越需要与其他社会部门合作。当前各类志愿组织林立,缺乏内在合作,行政化趋势严重,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决取消和防止社会组织行政化,否则将损害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发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名教授表示,建设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需要从新公益、新体制、新社会三个层面入手,新公益是超越现代慈善的新动向、新趋势,新体制是从社会管理走向多元共治的体制改革,新社会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所展示的未来图景。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社会组织培育与监管立法,是推进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内在要求。”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法学教研室副主任吴长军说,发挥社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完善社会组织立法,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形成“法律规范、分工有序、管理有效、培育得当”的多元化社会组织治理体系。社会组织立法必须坚持社会本位,坚持培育与监管并重原则,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完善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保障实现政府的行政职能与社会的自我管理职能分离,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分离,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观点对策的探讨,实务学术的交流,与会专家、领导们就如何更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达成了部分共识。
搭建社会安全网,聚焦反恐与网络安全
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之分论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分别由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龚维彬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王宏新副教授主持上、下半场。
国务院参事闪淳昌作了《关于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思考》主题演讲,他提出建设一个以人为本、依法应对、科技先进、军民融合、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李京教授认为,闪淳昌参事报告中提出了应该怎么做,特别重要的是讲到了要从全方位、全过程、全灾种、全社会来统筹安排。
清华大学彭宗超教授作了《中国社会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主题演讲。他聚焦于社会安全风险评估,与大家分享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研究成果。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研究所所长李伟作了《中国反恐与国家安全体系》主题演讲。他就当前我国面临的反恐形势作了详细介绍,指出当前中国进入了反恐斗争的新阶段,反恐领导体制正在不断建设完善,民众反恐安全意识在不断提高。
范继跃书记、许利平教授、张胜军教授、吴福环教授分别对彭宗超教授、李伟教授等的演讲作了点评。互动环节中各演讲与点评嘉宾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探讨,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青年才俊共聚一堂,共议社保制度完善
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之分论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青年学者联盟论坛”,是为鼓励和支持青年才俊广泛交流、深入探讨而特设,是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青年学者联盟自2013年组建以来的首次活动。由郑功成和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青年学者联盟成员、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研究员谢琼分别主持上、下半场。
郑功成在主持会议时指出,社会保障肩负解除人民后顾之忧和提供稳定安全预期的重大职责,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社保制度还存在着制度性缺陷和体制性障碍,亟待通过优化制度安排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走向成熟、定型,而慈善事业作为社会治理的有益且有效途径,亦需在法制化轨道上向前发展,青年学者们围绕这两大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不仅体现了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亦可以为正在推进的社保改革与慈善事业立法提供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郑秉文研究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研究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教授对为本论坛做点评。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北电力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大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中国慈善联合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单位的社会保障青年学者围绕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发展慈善事业与社会治理创新展开深入研讨。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北京市副市长戴均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科扬,上海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东进,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赵世洪,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方福康,全国人大常委郑功成,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宋贵伦,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蓬奇、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任珑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论坛。
来自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等10多个国家机关部委,北京、上海、广东等近20个省区市地方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巨人教育集团等30多家社会组织和企业,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等50多家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华社、中新社、人民出版社等40多家学术期刊和新闻媒体,约4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
第四篇:吴长军博士应邀出席北京交通大学高铁走出去研讨会范文
吴长军博士应邀出席高铁走出去战略中的铁路法制研究论坛
2015年11月14日,由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主办的“高铁走出去战略中的铁路法制研究暨《铁路法》修改问题论坛“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北京物资学院流通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重光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吴长军博士应邀出席会议,并做论坛主持嘉宾。论坛开幕式由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南玉霞主持。开幕式上,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孙守光教授、中国铁路总公司改革与法律部副主任韩潇、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法规处处长王平分别精彩致辞。
在我国,高铁一直以来都是在我国内部进行建造和实施,而近几年我们的高铁也实行了新的突破即走出去战略,而且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相辅相成。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已经和印尼、老挝、泰国等国家都有了铁路方面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不仅表示我国在铁路方面的技术领先与安全性能。此次论坛的的出发原因是因为铁路一直以来是我国内部的设施,而我国的《铁路法》也是针对我国的各种情况进行制定和能够实施的。如今我们国家的铁路要走出去,走出了国门,与别国进行合作,那么《铁路法》在别国实行的时候,还是存在很多的空缺,需要了解其他国家对于铁路安全和相关内容的规定,以完善我国的铁路相关规定,将铁路的许多风险都防患于未然。
第五篇:吴长军博士应邀参加国家行政学院召开的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与智库使命担当研讨会
吴长军博士应邀参加国家行政学院召开的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与智库使命担当研讨会
2015年12月24日,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商务印书馆共同主办的“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与智库使命担当”研讨会暨《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2016)》新书发布会在国家行政学院举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陈小文致辞。《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2016)》的两位主要作者,中国证监会河南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青松,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冯俏彬分别作新书介绍。会议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物资学院流通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吴长军博士,应邀出席会议。吴长军博士撰写的论文《现代化视域下的商品流通立法建设》收录到魏礼群主编《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2016)》之中;《地方政府部门行政处罚权力清单交叉事项研究》收录到魏礼群主编《创新社会治理 建设法治社会》之中。
魏礼群认为,今后五年是我们国家发展历史上的特殊重要时期,是三大关键时期:一是我国两大战略阶段承上启下的交替时期;二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时期;三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特殊阶段。“十三五”规划,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谋划中国今后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这段历史时期承载的目标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完成如此繁重艰巨的历史任务,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有充分的依据,相信我们党一定能够经受住这场重大考验,带领全国人民勇敢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如期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魏礼群强调,作为智库、作为智库研究人员,要深刻把握“十三五”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时代赋予智库的重大使命,全面提升智库担当使命的能力,履行服务党政决策、推进理论创新、引导社会舆论、提供社会服务、参与公共外交、集贤育人等功能,助力“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要更加重视问题研究,组织好、引导好问题研究。要聚焦问题,一是要聚焦“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新理念、新观点、新任务、新举措,要紧紧抓住发展主线,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五大新的发展理念;二是要聚焦决策需求,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中心任务研究问题,除了中央提出来的一些新的任务,还要研究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的问题;三是要聚焦人民关切,把老百姓的所盼所想所急,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四是聚焦政策落实,研究评估政策落实进展情况,政策落实当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新情况。要着力提高研究质量,把握好精心选题、精心调查、精心研究、精心撰写四个重要环节。要注重研究成果的多样性和转化应用,让研究成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与会专家交流了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体会,研讨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任务、新举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政策支柱和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五项重要任务,就“十三五”时期和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不少有深度、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与会专家认为,由魏礼群主编的《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2016)》一书,围绕“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聚焦研讨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内容丰富、特点突出:一是内容综合性,全书分为四大板块,涉及国家战略、经济、社会、政府改革等领域,不仅有对国内问题的探究,也有对国际形势的研判;二是问题导向性,该书所有文章都紧扣特定领域的问题,包括农业“走出去”、国防工业发展、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简政放权、老龄化等,论述问题现状、分析问题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三是建言前瞻性,很多文章在大量调研和深入分析基础上,根据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提出了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对策建议,体现了中央对智库研究要“适度超前”的要求。
来自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研究室、中央纪委、商务部、民政部、海关总署、中国证监会、国家质检总局、中华全国供销总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等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及专家学者70余人出席会议并展开了深入研讨交流。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华读书报》、人民网、中新网、中国网等媒体对会议进行了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