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尹爱群:用电影视觉见证逐梦力量
尹爱群:用电影视觉见证逐梦力量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是奇妙的艺术形式。而每一位电视人都是为观众们创造奇迹的造梦者。尹爱群,正是万千美梦铸造师当中的一员。他兢兢业业,倾其一生,注所有深情于影视创作,三十年初心未变。
尹爱群导演是个极其专业的人,无论是剧本创作、作品主题、现场拍摄还是人物塑造、影像色彩等问题,无一不精。他强调,“影视剧是兼容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等诸多元素的艺术形式,它多元复杂,综合性又强。一部影视作品想要得到观众的喜爱,导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对待创作的、始终热忱的赤子之心。”
尹爱群出生于电影世家,他的父亲尹广文是国内知名的学者,自学俄语,建国后历任东北影片经理公司、东北电影制片厂翻译,长春电影制片厂翻译,电影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电影文学》副主编,译制片室副主任,中国世界电影学会副会长等。文革前的823部外国电影,其中有96部是他父亲翻译的。全家兄嫂姐妹也几乎都从事了与电影相关的工作。正是因为父亲的成功和言传身教,在电影世家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尹爱群从小就对电影、电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小到大,尹爱群在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他在中学时期就入了党,任十中团委副书记,拿到了能想象到的所有荣誉。下乡回来后,他又辗转到十中代课。带领十中民兵去辽源打靶、修电话、跨障碍,战士们都对他竖大拇指,连营长也赞叹不已。这些体验桩桩件件都丰富了尹爱群的阅历,促使他变得越来越优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没有人不经历坎坷就能成功,尹爱群亦如此。他12岁跟随父亲下乡到浑江(现在的白山),14岁回城。中学三年级时文革开始,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家被抄,父亲被人叫做“长影厂最大的特务”,从自己眼前被带走。经历了遭批斗,经历了被排挤,挑过水、烧过煤,苦活累活统统都干过。那段岁月,尹爱群至今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感慨颇深。他说,正是那时的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的能力,同时也为他以后的导演之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5年7月,文革之后,恰逢长影招聘第一批演员、助理、字幕等。尹爱群参加了考试,并成功的考入长影工作。尹爱群虽然最年轻,资历最浅,但却非常出色。做了几部戏的场记后,尹爱群被选为助理导演。工资也由一个月16元慢慢涨到了49元。在当时,能分到长影厂工作是多少人的梦想。很多人都羡慕他,日子过得悠然自得。原本应该就这么安定的工作下去,但大哥却对他说,“你的经历决定你的财富和前程。”尹爱群听从了大哥的建议,函授后决定去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求学。后来和尤小刚、王冀邢、宋业明等人成为了同班同学。
在电影学院导演班的学习经历使尹爱群对电影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让他开阔了眼界,以全新的视觉看电影、电视,并且让他明白了,人生应该是一个坐标,它不只是纵向的延伸,还需要横向的拓展。
从电影学院回到长影后,尹爱群结婚生子。后来与王亚彪一起执导了由楚良小说改编的具有讽刺意义的科幻电影《合成人》,这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1990年,尹爱群34岁。在研究《夹皮沟》剧本的时候,长影停产开创作会议。尹爱群在会上做了主题为“从年轻人抓起”的发言,这次发言给当时的厂长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十分欣赏尹爱群的人品和能力,在不久后的生产会上,直接宣布提拔尹爱群为生产处副处长,主要负责调度,保证生产。摄影棚、水电等调度工作既复杂又辛苦,经常半夜了依然电话不断,为此妻子没少埋怨尹爱群。1991年厂里改革,想成立青年创作室。三个艺术片室,只有“王牌”一室的主任和党组书记是由一个人担任的,那个人就是尹爱群。他分管翻译片工作,一起共事的都是自己的前辈,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尹爱群没有退缩,顶着巨大的压力将110多个人的一室管理得井井有条。
1993年10月,尹爱群被任命为厂长助理,协助当时的厂长工作。到1994年10月,他升任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从1995年到1997年这三年时间里,尹爱群放下自己导演的工作,专注于为电影厂做贡献。正是在此期间,他拍摄了《海风吹过的乡村》,并且获得了飞天奖,他本人也被推荐为全国人大代表。尹爱群的努力和付出获得了充分的肯定。但荣誉背后他并没有欣喜雀跃,他淡泊名利,努力抓艺术,监管剧本、生产。
2010年尹爱群担任吉林省文联党组书记,2013年任吉林省文联主席同时兼任党组书记,2016年连任文联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一直到63岁正式退休。
退休后,尹爱群仍然坚持学习。“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喜好和追求。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他笑称自己有三大爱好:剪报纸、买碟片、收集酒瓶。他汲取知识,并时刻告诫自己绝不做嘴尖腹空之人。他要让自己的心变得日益丰盈。“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几乎成了尹爱群的座右铭。他也以此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尹爱群的儿子也是学编导的,两个人经常在一起探讨。“我们得到的不过是日曜碎零的希望,却足以筑起我们自己的夏天。现在的时代提供给每个人施展才华的舞台。只要努力,机会?γ扛鋈硕际枪?平的。”尹爱群说。
多年来,尹爱群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的作品故事性强,富于生活色彩。“不矫饰”、坦坦荡荡的风格以及他作品中对人生、家庭的热爱深深地感染着读者。他说,“做导演有两件事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生活和细节。‘情节好编,细节难寻’,我们的思想永远在路上。”在被问及自己执导的最满意的作品时,尹爱群的回答或许让人有些意外。他最满意的并不是称得上万人空巷的《从头再来》,也不是使观众荡气回肠的《黑色二十五》、给观众春风拂面感的《海风吹过的乡村》《结婚不结婚》,而是《家事难产》(《妯娌情深》)。尹爱群偏爱反映家长里短的亲情剧。“做导演最重要的是有生活。”他说,“从《红楼梦》到《大宅门》,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家的概念。家就是细胞,有家才有国。一定要把家写好。”
影视这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够实实在在地鼓舞人心,传递正能量。“好作品是贴近时代、与时俱进的,表现真实生活的,要保持正确的方向,要重视现实题材,推崇平实之风,推崇高尚写作,摒弃虚浮、格调低俗的创作之风。”尹爱群补充说。
简介
尹爱群,男,1956年8月生,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北京电影学院校友会副会长。一级电影导演。
现任吉林省文联主席,省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联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创造、策划、监制电影百余部,导演作品十余部、电视剧百余集,其中电影《黑色二十五》获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长影“小百花”奖;电视剧《海风吹过的乡村》获电视剧“飞天奖”、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电视剧《从头再来》获观众“最喜爱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