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开幕式在京成功召开

时间:2019-05-15 05:0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开幕式在京成功召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开幕式在京成功召开》。

第一篇:2011年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开幕式在京成功召开

中 国 科 技 通 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618期 2011年5月10日

中瑞签署科技合作联合声明

4月25日,科技部长万钢在北京会晤瑞士联邦委员兼内政部长布尔克哈尔特,双方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瑞士联邦内政部关于中瑞科技合作的联合声明》。声明回顾了近年来中瑞科技战略合作计划(SSSTC)取得的成绩,就继续推动和鼓励两国未来科技合作、特别是支持中瑞科研机构在生命科学、卫生健康领域开展联合研究达成了共识。

2011年“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开幕式召开

2011年“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开幕式于近日在京召开。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陈和平副主任和澳大利亚驻华使馆Emma Afterman二秘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科院的代表分别介绍了中澳科技合作背景及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情况。澳方选派交流的8位青年科学家,以及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单位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该计划是在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澳期间,由中国科技部与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签署的《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执行协议》设立的科研交流项目,旨在促进中澳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与友谊,鼓励中澳青年科学家共同参与合作研究项目,为两国未来的长期合作关系奠定基础。每年双方从相关重点领域分别选派约8名优秀青年科学家赴对方国交流,为期两周。此次澳方选派的8名青年科学家将在未来两周内赴清华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与中方的科技人员开展科研交流。

中国“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试验成功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5月7日在中科院海南探空部发射场成功发射。7日7时整,“天鹰3C”携带鲲鹏一号探空仪,在海南探空部火箭发射场沿北偏西45度方向、87度仰角发射。43秒时,火箭高度升至60公里,火箭转速稳定至约2转/秒,箭头与箭体分离,电场仪伸杆展开;至46秒,火箭高度升至65公里,朗缪尔探针伸杆解锁、展开;215秒达到196公里轨道顶点;420秒,再入大气层,飞行试验结束。

本次试验搭载的鲲鹏一号探空仪,包括双臂探针式电场仪、大气微量成分探测仪、朗缪尔探针三个科学探测有效载荷以及箭载公用设备、箭上发射系统、姿态测量仪、高动态GPS接收机等设备。其中,双臂探针式电场仪以及由中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的朗缪尔探针是在我国空间探测活动中首次应用。

截至目前,“子午工程”已沿东经120度、北纬30度线布局建设了15个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站。其中位于海南儋州的海南探空部为功能最全的一个综合性站点。

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鲤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鲤鱼基因组高密度连锁图谱。

5月6日,中国“鲤鱼基因组计划”学术报告会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生物应用基因组研究中心、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共同实施的“鲤鱼基因组计划”成功完成了鲤鱼全基因组测序,并绘制了鲤鱼基因组框架图谱、基因组物理图谱和高密度连锁图谱,为鲤鱼基因组辅助育种研究、优良品种快速培育提供了重要基础。

鲤鱼基因组框架图是以中国养殖最广的鲤鱼品种的雌核发育纯系单个个体为测序对象,测定了超过100倍覆盖率的高质量数据。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等经过全基因组鸟枪法数据拼接和组装等多种技术途径,已完成鲤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工作。鲤鱼基因组大小约为1.7Gb,拼接组装所获得的Scaffold的N50长度为404 kb。此外,还产生了7万多条鲤鱼BAC克隆末端序列、166万条的表达序列标签和由8万多个BAC克隆组成的基因组物理图谱。框架图分别覆盖了96.5%的BAC文库末端序列、96.2%的表达序列标签和95%的物理图谱。

中国科学家找到调控胃癌侵袭和转移的“枢纽”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胃肠外科主任薛英威在对胃癌形成的变化规律及早期信号的研究中,通过对四种胃癌细胞系Twist蛋白水平的筛选,发现Twist是调控胃癌侵袭和转移的“枢纽”对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薛英威课题组建立了技术成熟的胃癌大鼠模型,通过测定胃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的基因表达产物,明确了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同时证实了HGF(肝细胞生长因子)和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通路与胃癌细胞生长、黏附、移行和侵袭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研究还发现,作为上皮细胞核间质细胞标志分子、侵袭转移相关分子,Twist蛋白为调控胃癌侵袭和转移的中枢所在,通过应用目前的质粒构建、小片段RNA干扰等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证明Twist蛋白与胃癌的侵袭迁移能力、抗药物诱导的凋亡能力,以及细胞周期的变化均有内在关联,这些观察结果为中晚期胃癌分子的靶向治疗及遏制胃癌腹膜转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中国最大无人直升机V750首飞成功

由潍坊天翔航空工业有限公司、青岛海利直升机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中国目前最大的无人直升机——V750无人直升机5月7日在山东潍坊首飞成功。该机由B2B双座有人驾驶飞机改装而成,起飞重量为757公斤,任务载荷大于8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为每小时161公里,最大航程为500公里,续航时间大于4小时。该机可人工遥控,也可以程控自主飞行,两种模式在飞行过程中可以切换。V750无人直升机的控制半径超过150公里,使用升限为3000米。

V750无人直升机是一种多用途无人直升机,可从简易机场、野外场地、舰船甲板起飞降落,携带多种任务设备。直升机可针对特定地面及海域的固定和活动目标实施全天时的航拍、侦察、监视和地面毁伤效果评估等。直升机可完成森林防火监察、电力系统高压巡线、海岸船舶监控、海上及山地搜救等任务。

国内首个艾滋病唾液检测试剂获批上市

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成功研制出HIV(1+2型)口腔黏膜渗出液抗体检测试剂盒。用棉签在口腔内蘸取唾液后,在试剂盒中加入几种不同的检测试剂,30分钟就可快速检验出是否感染艾滋病。这款艾滋病唾液检测试剂采用先进的免疫渗滤法,操作简便,采样时无痛,不会对受试者皮肤造成针刺损伤,极大降低了被检测者和医护人员受感染的风险。该试剂还适用于一些不宜使用静脉采血的人群,比如儿童、肥胖者、静脉萎缩者等,便于医疗条件较差、采血困难的边远地区以及大规模人群初筛使用。据了解,该试剂已获批上市。

此前,该试剂已分别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和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系统权威的临床研究,并在全国范围的高危人群中采集了1271份唾液样本。最终的临床考核显示,该试剂与进口的HIV抗体酶联免疫试剂阳性符合率达99.09%,阴性符合率99.79%,总符合率99.61%。

国内首个乙肝病毒基因多功能共享数据库建成

近日,国内首个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多功能共享数据库在解放军302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其收录了我国10000余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序列、基因克隆和相关临床资料,具有较强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功能,为研究我国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与耐药、分子致病机制、疫苗设计和免疫应答等提供了共享信息平台,也可为临床合理制订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据介绍,该数据库具有序列数据量大、数据资源免费共享的特点,并可系统地检测和监控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耐药变异;此外,该数据库还在不断收录新的病例资料和序列信息,具有可扩充性。该数据库目前已收录了2000多个代表性病毒基因克隆,收录了耐药变异、抗病毒药物治疗和临床应答指标等相关信息。

该数据库具有多种实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功能,包括序列相似性比对、基因亚型分析、HBV血清型分析、核苷类似物耐药位点分析、特异性T淋巴细胞表位分析、病毒基因组系统进化树分析以及个性化数据筛选分析功能,能从核酸和蛋白两个层次,对HBV各个功能区不同长度的序列多态性进行统计。数据库已在多家医疗与科研单位进行了应用,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已正式联网运行。

中国研制海底观测网核心部件首次深海试验成功

中国自主研制的海底观测网组网核心部件已于4月下旬顺利完成在美国蒙特利湾海底布放工作,正式与美国海底观测网络并网运行。至此,由浙江大学研制的海底观测网络次级接驳盒及海底摄像系统、同济大学研制的海底原位化学分析系统、中国海洋大学研制的海底物理原位分析系统组成中国节点,正源源不断从美国蒙特利湾海底获取水深888米海底环境数据。

据了解,经过3年技术研发,由同济大学牵头的项目组突破海底观测网络多项核心技术,研制出海底接驳盒、水下原位化学和动力环境监测系统等样机与配套软件,并于去年9月成功进行浅海试验,已验证海底实时监测和信息传输、海底接驳盒信息融合与处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此次深海试验,验证了接驳盒输能通讯、海底水下离子色谱原位分析、海底化学环境传感监测、海底动力环境监测、数据库与网络发布技术以及系统集成等技术。

“泵、风机测试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近日,由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等单位共同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工业电机及典型泵阀节能关键技术”重点项目“泵、风机测试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课题开展了内流特性测试、示踪粒子跟随性测试、内流诱导噪声测试、振动与压力脉动测试、新型扩压器与叶顶间隙测试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离心泵内旋转湍流场中示踪粒子跟随性数学模型,总结发展了适用于风机有叶扩压器内部流场PIV测试技术;建立的基于泵全特性测试的泵四象限测试系统,可以掌握泵的全工况的特性,准确了解泵的运行范围,最大程度利用泵的潜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高泵的可靠性以及实现节能降耗提供了技术手段,相关成果已在百万吨PTA、舰船生命保障系统等领域应用。

第二篇:首届中美青年科技论坛成功在京召开

中 国 科 技 通 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627期 2011年8月10日

第八届中澳科技合作联委会召开

第八届中国-澳大利亚科技合作联委会8月2日在上海召开。科技部长万钢和澳大利亚创新、工业与科研部金·卡尔(Kim CARR)部长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发表致辞。万钢部长在致辞中肯定了在十二五科技规划颁布之际召开中澳联委会的重要意义,对中澳科技合作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并希望未来两国的科技合作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继续作出贡献。

开幕式后,万钢部长与卡尔部长共同签署《中澳科学与研究基金管理谅解备忘录》。双方阐明,基金的目的是继续支持战略性科技合作,建立更多的机构间长期伙伴关系。基金将主要用于在优先领域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和建设联合研究中心,优先领域包括农业与生物科学、新能源、环保、新材料、信息通讯技术、采矿、天文学等。基金还将用于推动产学研联盟合作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加强双方科技人员交流。

会议由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和澳大利亚创新、工业与科研部副部长帕崔西亚·凯莉(Patricia KELLY)共同主持。双方介绍了中澳两国创新政策动态和基础研究进展,交流了两国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验,回顾了十年来在中澳科技合作特别资金支持下两国科技合作成就,提出了在新设立的科学与研究基金支持下加强合作的具体建议,并就未来双边科技合作规划达成了广泛共识。

科技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项目讨论会召开

2011年8月3日,科技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非洲水资源科技合作项目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旨在讨论项目合作内容及确定合作协议框架。该合作项目是在中国-联合国-非洲三方合作机制协调下,以水资源科技合作为主题,与非洲国家开展的技术合作项目,领域涉及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处理利用、干旱预警、节水农业和防治治沙等方面,目的在于增强非洲国家科技能力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陈霖豪副司长向UNEP递交了草拟的合作协议(征求意见稿),回顾了科技部与UNEP第一阶段合作的成果及问题,提出了第二阶段合作的原则,强调了双方权责,希望尽快就协议内容达成一致,由双方领导签署实施。陈霖豪副司长还向UNEP介绍了正在开展的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工作,希望UNEP共同参与《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第二版)编制、“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平台网络搭建和10月份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研讨会筹备等工作。

在项目讨论环节,各项目牵头单位与UNEP代表就项目实施细节进行了充分讨论,初步就合作国别和内容达成了共识。下一步工作,双方将共同确定合作协议的细节和条款,争取下半年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启动合作项目。

首届中美青年科技论坛召开

2011年8月5日,首届中美青年科技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和美国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王晓岷(Robert S Wang)等出席论坛启动仪式并致辞,来自中国16所科研院所和美国39所大学的青年科技人员参加了论坛并就科技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

王志学社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奉行对外开发的创新政策,愿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开展平等互利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携手解决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和美国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两国的未来都将更加依赖科技创新,依靠广大青年。王社长表示,两国政府还将于10月在北京举办第14届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进一步拓展双边科技合作,加深两国友谊,增进中美关系。

第二届中美青年科技论坛将于2011年秋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在科技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支持下,参加本次论坛的美国学生完成了在中国相关科研院所为期两个月的研究活动。

蒙古高原四个特色物种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

内蒙古农业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8月9日宣布,蒙古羊、蒙古牛、蒙古马和阿拉善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据了解,蒙古高原4个特色物种基因组测序项目是内蒙古特色物种基因组项目的一部分,也是华大基因“千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的启动项目之一。经过分析,蒙古羊基因组大小为3Gb,蒙古牛基因组大小为3.2Gb,蒙古马基因组大小为2.8Gb,阿拉善双峰驼基因组大小为2.4Gb。

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将对研究分析蒙古羊、蒙古牛、蒙古马和阿拉善双峰驼的起源、地理分布及进化关系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同时对探索和发现其新的有利基因并应用于生产,提高其生产性能,为蒙古高原4个特色物种的生产潜力奠定基础。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西太平洋收回并布放6千米深潜标

“科学一号”科考船8月4日返回青岛大港码头。此次海洋科学考察历时31天,航程超过7000海里。科考队员在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哈目黑拉岛以东至135°E以西的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海区开展系统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海洋仪器等多学科的综合观测和实验,完成8个断面共56个站位的海洋综合调查任务,完成了所有预期研究目标。

此次航行收回了“科学一号”在上一航次布放的两个深海潜标,其中一个为6100米,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在西太平洋投放的深度最大的潜标,并在原位布放了一个新的6000余米的潜标,在其他海域布放了两个3000余米的潜标。

去年11月,科学一号在西太平洋海域投放了6000米深的潜标,通过声学办法获得棉兰老潜流16天的流速数据,流速较大时约40厘米/秒。这次收回潜标携带的有关棉兰老潜流数据将长达7个多月,包括流速、附近海域的盐度、温度和深度等,为研究棉兰老潜流和上层棉兰老环流长时间变化规律奠定了基础。由于海洋环流和潜流均带动热量流动,因此对其长期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

据介绍,本次科考还成功实施了中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滑翔机的海试实验,取得了宝贵科学数据。实验中,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水下滑翔机在西太平洋超过4000米的水深处连续多次下潜,各项指标均表现正常,滑翔机在实验后被成功回收。

此外,本航次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水深超过3000米的海域连续三次使用抓斗式深海采泥器进行海底采泥,均一次取得成功。

中国科学家成功制备系列高性能金属玻璃

经过多年攻关,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涛领衔的科研团队在金属玻璃的制备和机理研究上获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并成功制备出用于卫星太阳能电池等伸展机构的非晶合金材料。团队建立了非晶态合金实验室,发现了多种新型非晶态合金体系,且在金属玻璃形成机理上取得进展,成功将铝、镁、钛等轻质合金也制备成金属玻璃。和相应的晶态合金比,非晶合金具有高强度、熔点低、流动性好等特点,几乎可以像塑料一样成形,能够实现短流程精密制备复杂形状的零部件。

团队成功制备出用于卫星太阳能电池阵伸展机构的非晶合金材料,为应用创造了可能。在实验室,一种用钛基金属玻璃制成的卫星太阳能电池用的20厘米长螺旋状的盘压伸杆打开后能达2米长。科学家还将金属玻璃粉体用于润滑等领域,利用其高硬度、高弹性、低摩擦系数等特性,提高了润滑油的性能。

东方物探无人机航测遥感系统完成测试

近日,东方物探公司对组装的无人机航测遥感系统进行了测试。本次试飞共设计6条航线,航高625米,对公司所在地河北省涿州市进行大约8平方公里航测,成功获取区域内10厘米左右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

执行本次航测任务的WT—C02型无人机是首次在涿州区域执行航飞任务。在经过专业航测人员仔细检查后,飞机腾空而起,一分钟后即升到625米的高空,沿着预计航线进行航拍,整个过程历时30分钟。

据介绍,本次航飞的目的是培养无人机操控手,学习无人机组装、遥控指挥、航迹规划和实时监控等技术,同时为下一步尽快服务于石油物探生产及油田的应急指挥作好准备。

国产大飞机集成数字化环境平台建成

在7月28日举行的中国航空航天信息化建设高峰论坛上,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制情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了解,C919目前已建成面向飞机全生命周期的集成数字化环境平台(简称IDEAL平台)。在该平台的支撑下,C919的零件和材料供应商、适航当局、设计单位及客户等各个环节都能统一到同一系统下,可实现协同研制、并行工程、异地工艺检查等功能。

据悉,C919从详细设计阶段开始即邀请国际适航认证机构介入,通过IDEAL平台监督项目进展,以确保将来不发生因设计缺陷引发的事故。

我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实现陆地国土全覆盖

我国“十一五”期间两大国家级重大测绘工程——西部测图工程和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将于近期相继竣工验收。这意味着我国首次实现了1:5万基础地理信息对全部陆地国土的全覆盖,西部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无图区”不再空白。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宋超智介绍说,此次西部测图工程大量使用了卫星遥感影像,利用了测绘高新技术,极大地减少了野外实地测绘的工作量。随着西部测图工程的完成,建立在同比例地形图基础之上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也同时更新成为覆盖我国整个陆地面积的数据库。

据了解,这两项工程的成果已在国家信息化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三江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宋超智透露,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还将对1:5万地形图数据进行二次开发,移植到“天地图”上,为公众日常出行等需要提供服务。

中国载人空间站提名揭晓

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办的“中国载人空间站”名称征集活动已进入到初选阶段。30个由公众提出的名称已揭晓,近日起接受公众投票。据了解,经过评审委员会专家初审,共6大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名称及标识、中国载人空间站核心舱名称、实验舱Ⅰ名称和实验舱Ⅱ名称)各30个由公众提出的名称入围初选结果,即日起接受公众投票。9月1日至5日,组织评审委员会对各类名称及标识30个提名方案进行投票,与公众投票结果加权计算,分别确定各类名称及标识10个获奖作品。

据介绍,这些备选名称是通过网络、手机、电子邮件、邮递等方式,由公众提交,由专家初审选出的。

第三篇:2010中新科学家交流计划在华成功启动

中 国 科 技 通 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599期

2010年10月30日

万钢部长会见德国客人

10月15日,科技部长万钢在京会见了德国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部Peter Ramsauer部长一行。万部长表示,在两国政府和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德科技合作实现了务实、高效的发展,尤其在新能源交通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促进了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国科技部与德国交通部在电动汽车示范领域已开启合作,这是“中德替代动力平台”的四大支柱性合作之一,中方愿同德方一道继续推动该领域合作,共同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为两国人民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拉姆绍尔部长积极回应万部长,对两国近年来实施的燃料电池伙伴合作计划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能在电池驱动、燃料电池技术方面与中方加强合作;在电动汽车示范合作领域,建议双方在“武汉-北威州项目”基础上继续开拓两个示范区域合作项目。同时,他还希望继续加强两国在公路收费、高速磁浮和建筑节能领域的合作。

万钢部长会见ITER组织总干事本岛修

10月18日,科技部长万钢在京会见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际聚变能组织(即ITER组织)总干事本岛修。万部长表示,中方将一如既往地支持ITER组织工作,履行中方的各项义务和承诺。中方很高兴看到ITER组织管理上的变化和取得的进展,希望ITER组织按照每方一名副总干事的原则尽快完成高层管理结构的改革,既保持管理的顺利衔接和项目实施的高度连续性和计划性,又能有效提高ITER组织和ITER计划项目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和项目实施成本;希望各方和ITER组织本着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精神,精心维护团结和合作,共同推动ITER计划的顺利实施。

中国-OECD创新战略圆桌会举行

2010年10月19日,由中国科技部和经合组织(OECD)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协办的“中国-OECD创新战略圆桌会”在北京举行。科技部王志学副秘书长和OECD副秘书长Richard Boucher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和OECD的专家共计60余人出席会议。

会上双方代表分别就“OECD创新战略:关键结论和政策原则”、“OECD创新政策国别研究”、“中国创新政策评价”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10月18日下午,科技部合作司陈霖豪副司长与OECD科技与产业司司长Andrew Wyckoff举行了会谈,双方就中国深入参与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下属工作组会议及项目(包括创新战略手册、创新度量、绿色增长等)、在中国合作举办研讨会、在华建立与OECD科技政策合作联络点、中方向OECD派遣实习人员、2011年联合庆祝中国加入OECD CSTP10周年活动等交换了意见。

2010中新科学家交流计划启动

由中国科技部与新西兰研究、科学与技术部共同主办的2010年中新科学家交流计划于10月18日在京启动。今年新方选派的5名学者分别来自奥克兰大学、奥克兰理工大学、堪培拉大学和新西兰皇家农业研究所,专业涉及疫苗佐剂研发、反刍动物营养学、精密医疗器械、数字断层成像和数据挖掘等领域。在华期间,他们将分赴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十余所接待单位进行交流访问。

“中新科学家交流计划”是根据曹健林副部长于2009年2月访新时与新西兰研究科技部副部长Helen Anderson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新西兰研究、科学与技术部关于启动中新科学家交流计划的协议》而设立的科研交流项目。根据项目安排,双方每年将分别选拔5名相关领域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前往对方国家的科研机构从事研究访问工作,为期4-6周。该计划旨在促进中新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鼓励中新青年科学家共同参与两国的合作研究计划,为中新两国未来的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奠定基础。

千人基因组计划获重大成果

由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英国桑格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10月28日在《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同时也在《科学》杂志上报告了在基因研究技术手段上的收获。

计划取得了两个重要成果,一是研究人员找出了1000多万个大大小小的基因变种,其中约800万个都是前所未知的。对于人群携带率在1%以上的基因变种,本次研究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得出了迄今最详尽的基因多态性图谱。该成果在医学等领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比如通过参照图谱,可以方便地找出致病的基因变种。二是研究人员验证了在大型基因研究中综合使用多种基因测序手段的可行性。由于基因测序成本目前仍很高昂,如果能在“精测”一些基因序列的同时,对另一些基因序列只需“粗测”就能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将可以大幅降低基因测序研究的成本。

该报告还只是基于“千人基因组计划”第一阶段中搜集的数百人的基因数据,该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获得欧、亚、美、非各洲不同人群中2500人的基因数据,预计在2012年发布的最终结果将可覆盖99%以上的基因变种。

中国海洋大学海泥发电获阶段性进展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教授付玉彬和他的研究小组在国内首次利用海底生物燃料电池作为电源,在海底的海泥中插上两根电极就可以发出电来。这种“海泥电池”的海泥和海水全是原生态的,没有任何添加剂。若使用一般碳/石墨材料电极,电池功率低,须提高功率才能走向应用。为此,研究小组在电极表面改性处理、电极形状设计、电池结构设计、测试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该电池输出功率可以达到数百毫瓦,远高于国外文献报道的海泥生物燃料电池水平。在实验室里,该电池已成功驱动收音机、计算器、钟表和小型玩具平稳运行。

该电池可望用于深远海水下仪器的电源补给、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海泥微生物菌种筛选、海洋地质沉积层探测等方面。该研究小组目前正在优化结构设计,开展实海研究。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天宫一号” 神舟八号将于明年发射。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仅是试验舱部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10月27日表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正式启动实施,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按照工程计划,我国将于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试验。

我国有望在2013年实现火星探测器发射

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近日表示,我国有能力在实现绕月探测之后,力争于2013年开展首次绕火星探测,相继开展金星及小行星探测;在实现月面软着陆与月球车巡视探测的基础上,可适时开展首次火星软着陆与火星车巡视探测;在实现月球自动采样返回(2017年)的基础上,发射火星软着陆器探测与自动采样返回(2019年)。

在火星探测器方面,主要包括:建立独立自主的火星环绕探测基本工程系统;获取第一手火星测量数据,开拓我国行星科学研究领域;突破深空探测共性关键技术,实现由月球探测到火星探测的技术跨越;对基于探月工程的成熟技术进行创新,确保研制周期与可靠性,使我国成为第4个独立并成功实施火星探测的国家。

整个火星探测任务的规划为:运载直接将探测器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在地火转移轨道上探测器需经历约10个月的星际飞行;经过2到4次中途修正,最后实施火星轨道捕获;实现火星捕获后,探测器进入环绕火星运行的大椭圆轨道;在之后的1~2个月之内,探测器对捕获后的轨道进行调整,最终形成使命轨道,并在此轨道上开展为期1~2年的火星探测。

火星探测器也将以嫦娥一号卫星平台为基本型,探测器发射质量约为2350千克,干重1040千克,携带约110千克的有效载荷,在环绕火星的椭圆轨道上进行科学探测。

嫦娥二号成功进入距月球15公里轨道

10月26日21时2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二号卫星实施降轨控制,约18分钟后,卫星成功进入距月球15公里的虹湾成像轨道,为在月球虹湾区拍摄图像做好了准备。本次降轨控制,对控制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月球引力场影响下,卫星轨道近月点迅速下降,容易出现轨道漂移。此外,发动机点火进行变轨时,卫星正好位于月球背面,大部分时间处于“盲控”状态,控制难度和风险大大增加。为确保控制万无一失,北京中心采用非对称轨道控制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近月点高度低、测控不可见、月球引力场对轨道影响大等技术难题,大大提升了控制可靠度。

中国核电站“神经中枢”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10月24日,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在北京发布了其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安全级数字化控制平台,标志着中国在核电站“神经中枢”——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领域的研发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该平台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CPR1000等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的安全级保护系统,也可用于第三代AP1000和EPR核电站,并对第四代高温气冷堆和快中子堆核电站的保护系统研制具有推动作用。

中国第一台5兆瓦级海上风力直驱发电机问世

10月21日,由湘潭电机集团公司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5兆瓦永磁直驱海上风力发电机成功下线。同日,科技部“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与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也落户湘潭电机集团公司。

该公司研发的5兆瓦级海上风力直驱发电机攻克了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集成、专有单主轴同步永磁发电机、冷却系统、防腐防潮和复合材料叶片等技术难关。与欧洲已在试运行的几种同功率等级的风力发电机组比较,具有结构优化、可靠性强、轻量化和维护便捷等优势。此次下线的2台机组,年内将分别供应中国和欧洲市场。

第四篇:关于中韩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的谅解备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大韩民国科学技术部

关于中韩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的谅解备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大韩民国科学技术部(以下称双方)为促进中韩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达成以下谅解:

一、计划背景

本交流计划是根据1993年11月5日由两国部长在中国北京举行的中韩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一次会议上签署的协议执行的。

二、计划目的双方通过正规的研究人员交流,为他们提供提高科学知识和积累研究经验的机会,以增强各自国家的科技水平。

三、计划概要

1、管理机构

为有效的实施本计划,双方指定以下机构负责实施本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MOP)

大韩民国科学财团(KOSEF)

2、培训时间:一年

3、参加人员:在预算范围内每个国家每年各派10人。

4、条件:

两国参加人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2)

3)

4)

5)本国政府推荐 具有博士学位,并有一定的科研经验 原则上是40岁以下 具有良好的语言说写能力(接受国语言或英语)身心健康,能够胜任科研项目

5、优先领域

中方:空间技术、材料科学、电子、生物技术、化学等

韩方:电子和通信、材料、物理等

6、工作方向

参加人员在项目管理人员的总体领导下,作为项目组成员之一,在相关领域进行研究。

7、培训机构

1)

2)

3)

四、费用负担

1、赴韩中国学者

 国际旅费:中方

 生活津贴:韩国政府

 医疗保险:韩国政府

 家属津贴:韩国政府

 研究支持费:韩国政府

2、赴华韩国学者

 国际旅费:韩国政府

 生活津贴:韩国政府

 医疗保险:韩国政府

 家属津贴:韩国政府

 住房:中国政府

五、申请程序

两国政府分别向对方提供候选人名单,接受方将据此在审查申请之后最终选定参加人员。

在培训开始前3个月之前,报名人员应向本国有关政府机构提交3份申请书。

六、有效期

本备忘录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2年

如签字一方未在有效期满前6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终止本备忘录,本备忘录将自动延长两年。政府支持的研究所 大学 私营企业研究所

本备忘录于2000年11月17日签署,一式两份,每份都用英文写成。原始文本于1994年2月5日在北京签署后,分别于1995年10月4日和1998年12月进行了修改。

中方代表韩方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科 学 技 术 部

副部长马颂德科 学 技 术 部 次官韩锭吉

下载2011年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开幕式在京成功召开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开幕式在京成功召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