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重新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 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2、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3、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 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4、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生数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左脑教育,重抽象轻形象,重灌输轻创造,重科技轻人文。应该使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娃娃做起。有资料表明:13 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期做诵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脑力得到舒解,加强记忆力,集中了注意力,平衡身心发展,提升自制力和自觉性,对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武,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先后开展,有地方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学”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时至今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经所创造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考验而依然生机勃发,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应该都能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学的态度来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让博大精深的“国学”所产生的文化张力永远能够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又有了“寻根”热,九十年代至今再次掀起“国学”热,可是对于什么是“国学”,近百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对“国学”的认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也没有定论,既然没有确切的定义,那就意味着“国学”还没有具体的范围,还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也就不可能有系统性,这就使得“国学”爱好者、“国学”研究者们大都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亦或是雾里看花,不知从何处着手。当然,我是不敢也不能给“国学”乱下定义的,不过我比较赞同季羡林先生所提出的那种应该包罗万象的“大国学”观点,季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我们现在的 “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也可以像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所提出的将“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等五部分,或是如梁启超先生所列出的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国学”最低限度书目,亦或是如钱穆先生在香港开设学术文化讲座时所指出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等七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等等,当然目前的“国学”似乎主要就是指我们五千。年来所传承下来的文史知识。“国学”,原本只是象牙塔中少数学者研究的纯学术,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几盛几衰。近年来,学界与民间又都突然掀起了一股“国学热”。究其原由,虽有很多,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则是目前“国学热”高烧不退,热度不减的主要原因!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内第一个国学院开始,目前国内已有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了国学院、国学班,比如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武汉大学成立了国学班,再加上由《百家讲坛》所推出的诸如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说《论语》 等一系列雅俗共赏的“国学讲座”之后,一下子就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近年来,国学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形成了一波又一波“国学热”。不过,国学要“热”到国外去还是有难度的,虽说外国有汉学研究这门学问,其门槛却十分之高,研究者须通晓古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这令绝大多数普通外国人“知难而退”。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蒋效愚对新雅乐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由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北京国子监孔庙国学文化节在北京的 8 月 7 日拉开了帷幕。倘若说上百位对国学怀有浓厚兴趣的中国人来参加此次开幕式不足为奇的话,一群外国嘉宾的到来就有些让人大跌眼镜了。这些外国面孔让人不禁想起 200 多年前,一位位被称为“外番入学者”的来自朝鲜、日本和俄罗斯的留学生正是在国子监修习起了中国文化。这场演出令到场嘉宾们对新雅乐有了初步印象,尤其是那些外国嘉宾,一个个赞不绝口,感叹“原来国学是可以听的”,这让他们“有了参加更多国学活动的信心”。—3—
(三)已查阅的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献(直接按规范的文献格式列出,不少于20 篇)[1]李振村.《与经典同行—陈琴和她的经典诵读课》 ——《小学韵文教师》2007 年第3 期 [2] 钱梦龙.《民族的 科学的 现代的——评洪镇涛先生语文教学本体改革》 ——2001 年7 月26 日在全国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第四届研讨会上的报告 [3] 王宁.《让国学经典教育进入中学课堂》 ——《人民教育》2007 年5 期 [4] 李振村.《让经典的诗文润泽学生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师》2005 年第 12 期 [5] 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儿童经典诵读教育手册》 [6] 金春峰.《国学现代化与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2007 年第7 期 [7] 胡适.1920 年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 [8] 王泽生.学术论著:《国学创新宣言》[公开旧著,回应思潮] [9]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1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8 月版。[11]李白坚.走向素质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12] 鲁迅.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13] 袁行霈.《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今 [14] 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新国学》巴蜀书社 [15] 四川大学中文系《新国学》编辑委员会编.《新国学研究》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今 [16]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873-1929 著 北京 团结出版社 [17] 张平仁.提升小学教师国学素养的几点要求《继续教育研究》 2010 第 7 期 [18] 谢桃坊.为中国学术解放胡适开启国学研究的新方向。《天府新论》 2008 第6 期 [19] 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 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21] 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 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23] 陈海虹.为国学呐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国学的继承和弘扬 [24]《儿童国学经典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出版 [25] 杨宏国.《梅中教育科研网》 语文教师应当研究点“国学” [26] 吴洋.《国学经典》 北京出版社 ISBN:7200053503 版次:2004 年 4 月第1 次 [27] 孔子 刘琦.《论语》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ISBN:7807020679 版次: 2004-07-01 [28] 陶月梅.《国学启蒙》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系统实验研究,达到以下几项目标:
1、验证国学经典诵读的可行性;
2、验证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素质的相关性;
3、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生动活泼、和谐健康地发展。
4、通过国学经典的开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
5、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内容设计 一基本条件研究
1、以课时调整为突破口,使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保证;
2、以立足现有教师培训,逐步解决师资问题;
3、合理调整教学经费使用的分配原则和争取科研开发费用相结合,解决实验经费。二运作过程研究 1、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和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
2、国学经典诵读的组织管理研究;
3、建立国学经典诵读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的研究。三发展方向研究 1、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个性的相关关系研究;
2、国学经典诵读与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相关关系研究。研究假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为学生的个性的健全和健康发展、特长的培养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预期在语文作业教学中实现以下几点突破:
(一)选择了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冼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可以说,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15 岁前的熏陶,以后想补就很难了。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磋而就,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课题组选择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教材.(二)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 学。
(三)实践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国学经典诵读很重要,但不是孤独的,也不是唯一的。经典课堂处处在,贵在持久巧安排。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初步实践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三维并举,内外结合。三维并举,即强调“诵读经典”不只在阅读中,不只在高年级,而是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内外结合,主要是指经典积累的不同路径,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五)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成员的任务分解及落实思路 概念界定: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我们研究的主要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经典著作及名家论语。诵读:什么是诵读?诵读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研究成员任务: 课题研究小组组长: 全面主持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课题会议组织与协调,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调控,总结各阶段研究成果,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副组长: 制定课题分阶段的实验计划及阶段实验的总结。协助组长课题实施的具体工作。课题组成员: :组织各年级学生的诵读,协助白岩老师组织有关活动。组织学校文化节、艺术节,进行实验研究成果展评。定期对各实验班级的诵读情况进行评价。组织各年级学生的诵读,协助 老师组织有关活动。落实思路: 进行课题申报。确立实验目标,制定具体计划。第一阶段:实施阶段。诵读:晨会半小时进行集中学习,课前三分钟进行巩固学习,课后自由学习时间。背诵:每月一次背诵比赛。背诵考级:每学期举行一次背诵考级。1—6 年级分别设定相应考级内容,专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严格把关,对达到要求者发放等级证书。在学校设立”记忆能手”奖,引导、鼓励学生诵读、背诵的积极性。《国学》内容设置:
一、二年级进行《增广贤文》诵读,三--六年级进行《大学》、《论语》、《老子》、《中庸》、《庄子》诵读。第二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利用学校”文化节”、”艺术节”等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展示。
三、课题开题情况 课题开题的程序及参与的领导及专家 课题开题程序(由课题管理部门主持:上级主持)1.介绍双方参加开题仪式的领导、专家(专家组由主持人介绍,学校领导、课题组成员由校长介绍)2.学校领导致欢迎辞 3.课题管理部门宣读《课题立项通知》 4.课题主持人汇报《课题开题报告》 5.专家向课题组成员提问 6.专家分别陈述自己对课题的意见和建议 7.学校领导、课题主持人表 校长阐述了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出课题研究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并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它主要是教师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进行的反思性的实践研究,是行为研究,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它不排除使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但重要的是学习、讨论、总结,实践成果也应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能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我们课题组组长论述了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我们研究内容、目标,研究预期成果和具体的分工以及课题实施步骤。针对我们的开题报告,肯定课题研究的价值,和研究方案,提出整改建议。指出我们的课题研究步骤需写得详实有序,具体操作需要做更周密的计划。对我们课题研究原则、预期成果提出修改建议。校长向我们介绍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校长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为我们指点迷津,提出要认真有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结合教学实践,随时总结教学中的 问题,定期举行课题组会议,汇报研究结果,将研究有效扎实地开展下去。
四、课题开题参与专家的评审意见 参与评审的专家不得少于两人,必须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市以上课题并结题。主要从开题报告的论证情况、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修改建议三个方面签署意见。专家姓名 承担课题 立项编号 评审意见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能够用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主持和指导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对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积极作用,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论证。课题论证充分,目的明确,研究计划切实可行。缺点是:
1、研究过程不够详实。
2、研究成果如何达成,需进一步探究。建议:
1、课题研究要重视研究过层的扎实推进,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和信度。
2、要注意研究成果如何达成和呈现,希望能进一步做到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统一。
3、要体现创新点,不能都用现成的方法。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
2010年第一学期课题总结
本学期,经典诵读的馨香时时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浓浓的书香洋溢在学校的每个角落。这学期,国学经典诵读研究活动学校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全面有效地按计划推进,通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经典诵读课题组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
为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的国学素养,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本学期组织全体成员多角度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弟子规解读》、《三字经解读》、《说文解字》、《论语翻译》、《资治通鉴》等。课题组还专门订阅了杂志《国学》,让老师们在专家、学者的讨论中感受经典给我们带来的滋润。
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全面深入开展
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校园内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了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了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每日一读。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从8点起,各班进行10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诵读《弟子规》、古诗词等。
2.每周一课。各班每周安排一节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或诵读或讲解或表演,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3.每月一查。课题组成员于每月月底进入到各班抽查了学生的当月诵读情况。检查后能及时向各班负责诵读活动的老师反馈。平时,还辅以随机抽查的形式来确保经典诵读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国学经典诵读”特色活动锦上添花
1.创新诵读形式,不断开展诵读比赛。本学期开展“经典诵读会”、“亲子诵读活动”等。将经典诵读活动科学地融入下午的健身操、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2.开展国学诵读“追星”活动。低中高年级依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了相关的“追星”标准。主要通过“诵、悟、讲”三步曲增强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读书、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
四、存在的不足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诵读水平有待提高,避免拿腔拿调。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讲究巧记,避免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3.教师、家长还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诵读活动中来。
4.在诵读过程中,感悟、理解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
五、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学生诵读活动的有效指导,加大对学生诵读活动的检查力度,保证诵读活动顺利、长期、有效开展。
2.增加对老师和家长的培训,鼓励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经典诵读活动。
3.精致管理,使学生每天按时按量完成相关诵读。
4.多元结合,培养学生的对诵读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窗体底端
第三篇: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研究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研究
一、研究背景意义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聆听音乐半小时等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儿童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三、研究内容及实施措施分析
(一)选择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冼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可以说,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15岁前的熏陶,以后想补就很难了。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磋而就,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课题组选择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教材:
一年级的诵读内容以韵文为主,主要有《三字经》;二年级主要诵读《弟子规》和《唐诗三百首》、《论语》选读以及一些儿歌、童谣等。三年级主要诵读《百家姓》、、《千字文》;四年级主要诵读《增广贤文》和宋词、经典格言、成语等;五年级主要诵读《论语》。等
(二)建设校园国乐背景音乐环境。
中国文化的整体确实有种“一以贯之”的特性,文学、哲学、艺术、武术……虽不同行,而都有同“道”可循,中国音乐同样如此。她的内容博大精深,内容深邃悠远。音乐是心灵之声,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记录传递着不尽的喜怒哀乐、兴败衰荣;不论它源自河方——远古还是太空,作为一种极其久远古老的生命信息,它蕴涵着人生的妙谛、智慧的境界,体现着文化的精神、民族的灵魂,有着不同于文字语言的独立思维和独特魅力。
我们在指导儿童诵读经典的同时,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的校园背景音乐环境,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以《春晓吟》、《出水莲》、《渔歌》《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主要风格明朗、愉快的国乐,作为学生开始晨读和午读的引导音乐,能够很快的营造出平和、安宁、幽远、古朴而又充满书香氛围。早晨8:00—8:10,中午12:00——12:20,共计让学生聆听半小时音乐,将其巧妙的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稀释喧嚣、淡化浮躁,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为日后学会变生存压力为生活智慧,化琐屑生活为和谐人生奠定一生受用的基础。
(三)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
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
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诵读《论语》时,我们应用了陈琴老师的经验,采用“经典课堂六幕剧”:第一幕: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格言美;第六幕:相关连接:故事屋——我爱听。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300字以内,化整为零。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四)实践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国学经典诵读很重要,但不是孤独的,也不是唯一的。经典课堂处处在,贵在持久巧安排。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初步实践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三维并举,内外结合。
三维并举,即强调“诵读经典”不只在阅读中,不只在高年级,而是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内外结合,主要是指经典积累的不同路径,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五)研究了国学经典诵读与学校特色文化相结合近几年,在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方面,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落实在学校的地方课程,是我校国学经典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论语》朗诵演讲大赛,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对《论语》的学习。
四、学生学情和师资建设分析
(一)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生”的人文关怀,等等。通过这些经典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二)国学经典诵读发展学生记忆力。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理解力个记忆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的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高峰。我们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的很好的开发和锻炼。从各班教师提供的诵读阶段性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高。从部分家长的诵读反馈表中也可以看出,孩子们背书比以前背得快。
(三)国学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它既能给学生一种写作格式的对韵,又传送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
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理解课文内容时,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国学经典诵读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
校园里有孔子塑像、孔子简介、32块《论语》宣传牌,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风,有“进德修业,教学相长”的教风,有“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的学风,有体现学校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校歌、校报,营造了浓郁的儒家思想文化氛围。国乐校园背景音乐环境的建设,营造国学氛围、创造高雅环境,学习环境减压、减负,和谐放松。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到悠扬的国乐。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五)国学经典诵读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
我们认为国学经典的导读,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讲解如何精辟,不是教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教师自身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是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读书人,才可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大世界,正如先圣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为了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一方面我们为教师提供经典书籍。另一方面是开展多种活动,在活动中提升。(1)参与编写校本课程《南孔学苑》,在编写的过程学经典,用经典;(2)担任孔府读经班的指导老师,学《论语》、教《论语》;(3)开展青年教师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促进年轻教师学经典;(4)采用“以我带他”的感染措施,让那些热爱古诗文教学的教师带动身边的老师一起学、一起教,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教师对经典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论语》《礼记》,增长教师的教育智慧;熟读蒙学读物、诸子散文和经典诗歌,丰富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学科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整合,更加注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更好地指导小学生诵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诵读经典,就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教师正心、修身、养德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到了动力源,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文化立校、道德立人的的社会效应十分显著。
第四篇: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研究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研究
一、研究背景意义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聆听音乐半小时等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儿童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三、研究内容及实施措施分析
(一)选择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冼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可以说,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15岁前的熏陶,以后想补就很难了。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磋而就,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课题组选择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教材:
一二年级的诵读内容以韵文为主,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和《唐诗三百首》、《论语》选读以及一些儿歌、童谣等。三四年级主要诵读《大学》、《中庸》、《论语》选读和宋词、经典格言、成语等;五六年级主要诵读《老子》、《庄子》、《论语》选读。
(二)建设校园国乐背景音乐环境。
中国文化的整体确实有种“一以贯之”的特性,文学、哲学、艺术、武术„„虽不同行,而都有同“道”可循,中国音乐同样如此。她的内容博大精深,内容深邃悠远。音乐是心灵之声,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记录传递着不尽的喜怒哀乐、兴败衰荣;不论它源自河方——远古还是太空,作为一种极其久远古老的生命信息,它蕴涵着人生的妙谛、智慧的境界,体现着文化的精神、民族的灵魂,有着不同于文字语言的独立思维和独特魅力。
我们在指导儿童诵读经典的同时,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的校园背景音乐环境,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以《春晓吟》、《出水莲》、《渔歌》《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主要风格明朗、愉快的国乐,作为学生开始晨读和午读的引导音乐,能够很快的营造出平和、安宁、幽远、古朴而又充满书香氛围。早晨8:00—8:10,中午12:00——12:20,共计让学生聆听半小时音乐,将其巧妙的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稀释喧嚣、淡化浮躁,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为日后学会变生存压力为生活智慧,化琐屑生活为和谐人生奠定一生受用的基础。
(三)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诵读《论语》时,我们应用了陈琴老师的经验,采用“经典课堂六幕剧”:第一幕: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第二幕:
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格言美;第六幕:相关连接:故事屋——我爱听。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300字以内,化整为零。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四)实践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国学经典诵读很重要,但不是孤独的,也不是唯一的。经典课堂处处在,贵在持久巧安排。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初步实践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三维并举,内外结合。
三维并举,即强调“诵读经典”不只在阅读中,不只在高年级,而是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内外结合,主要是指经典积累的不同路径,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五)研究了国学经典诵读与学校特色文化相结合
溯自宋代,衢州便有“仲尼家”之美誉,史家称为“东南阙里”、“南孔圣地”。数百年来,衢州浸润在南孔文化的芳泽之中。我们何其幸运的生活在儒学的故乡。我校的前身是孔子后裔的私塾小学堂,有着深厚的儒学根基,尤其是近几年,在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儒家文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浓郁的儒学文化氛围,开发了校本课程《南孔学苑》。《南孔学苑》融儒学经典、美德故事、实践体验于一体,分年级每周一节《南孔学苑》课程,落实在学校的地方课程,是我校国学经典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尼山杯衢州市中小学生《论语》朗诵演讲大赛,至今年9月份,已成功举办了5届,有效地促进了衢州市中小学生对《论语》的学习。
四、学生学情和师资建设分析
(一)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生”的人文关怀,等等。通过这些经典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二)国学经典诵读发展学生记忆力。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理解力个记忆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的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高峰。我们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的很好的开发和锻炼。从各班教师提供的诵读阶段性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高。从部分家长的诵读反馈表中也可以看出,孩子们背书比以前背得快。
(三)国学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它既能给学生一种写作格式的对韵,又传送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 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理解课文内容时,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国学经典诵读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
校园里有孔子塑像、孔子简介、32块《论语》宣传牌,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风,有“进德修业,教学相长”的教风,有“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的学风,有体现学校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校歌、校报,营造了浓郁的儒家思想文化氛围。国乐校园背景音乐环境的建设,营造国学氛围、创造高雅环境,学习环境减压、减负,和谐放松。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到悠扬的国乐。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五)国学经典诵读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
我们认为国学经典的导读,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讲解如何精辟,不是教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教师自身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是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读书人,才可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大世界,正如先圣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为了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一方面我们为教师提供经典书籍。另一方面是开展多种活动,在活动中提升。(1)参与编写校本课程《南孔学苑》,在编写的过程学经典,用经典;(2)担任孔府读经班的指导老师,学《论语》、教《论语》;(3)开展青年教师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促进年轻教师学经典;(4)采用“以我带他”的感染措施,让那些热爱古诗文教学的教师带动身边的老师一起学、一起教,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教师对经典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论语》《礼记》,增长教师的教育智慧;熟读蒙学读物、诸子散文和经典诗歌,丰富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学科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整合,更加注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更好地指导小学生诵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诵读经典,就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教师正心、修身、养德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到了动力源,师生共同诵读经典,文化立校、道德立人的的社会效应十分显著。
第五篇: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国学文化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国学文化--南圩镇中心小学校园
文化建设工作亮点
作者:马世原 来源:隆安教育信息网 发表:2010-09-29 10:15 我要评论
2003年底获得广西“绿色学校”称号的基础上,南小不断加大美化、绿化工作力度,几年的努力使校园干净整洁,果树成排,绿草如荫,鸟语花香,学校成了南小师生和谐共处的绿色家园。而美中不足的是缺少校园文化底蕴,如何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成为摆在学校领导班子面前的一大课题。一年多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以“诵读经典诗文”为突破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形成校园文化亮点。
一是创设人文环境。在校门口设置刻有“明德 励志 乐学 尚美”八字校训的校训书,在校园草坪上放置造型奇特的校训石,在校门口显眼处树起孔子铜像,在教学楼走廊外镶起校风、教风、学风,在校园内张贴大副《论语精选》《弟子规》《三字经》《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精髓》板报,在校门口和重要通道共制作12副永久性板报,在教室、走廊、楼梯口悬挂师生书画作品,各班、各宿舍设计“与圣贤同行”“荣誉殿堂”“温馨提示”“我们是一家人”等栏目。一张张板报、一副副教生书画作品、一句句名人名言、一条条警示标语在青草绿树红花的映衬下形成了“喜有绿茵伴书香”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诵读经典诗文。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诗文,分低、中、高年级三个版本,精心编印成《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化》读本发放到各班,印制《弟子规》发放到各班,要求各班学生每天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诵读。学校广播室每天下午2:05-2:10都播放《弟子规》《三字经》,周一专门播放《诵读经典诗文》栏目。学校还定期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比赛,今年6月9日我校举行的“诵读经典诗文 争做少年君子”文艺晚会,以舞蹈、朗诵、独唱等形式演绎了《弟子规》《三字经》《明月几时有》《万世师表》等24个节目,吸引了全校师生、家长及社区群众近3000人观看。
三是利用网络交流。学校利用隆安教育论坛《菁菁校园》的《南圩小学》版块,发布《〈弟子规〉在南小》《不可不学的中国古典名句》《〈论语〉成语典故集锦》等主题,和广大师生在网上共同交流诵读古典诗文的感受和收获。
四是活动成效喜人。
一是激发了学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祖国优秀文化。通过古典诗文的诵读,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识到热爱祖国,离不开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依托。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观的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诵读古诗文,使学生记诵能力不断增强,这对靠积累来提高的语文学习来说,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学生能将平日积累、背诵过的古诗文中的名句,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言谈和习作中去,或说明事理,或抒情,为言谈和习作增添了不少光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升。
三是促进了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国的经典诗文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它能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马世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