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魂系黑土地》在革命博物馆致青春
《魂系黑土地》在革命博物馆致青春
纪录片《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魂系黑土地》
1990年11月25日,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以下简称“革博”)中央大厅里,《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即将拉开序幕。筹备组在做着最后的准备。8点刚过,革博外便有人来敲门。为首的老人穿着浅灰色夹克,外边套着一件军大衣,看上去普普通通。门口值班的人说展览还没开始,怎么也不让他进去。
筹备组成员、时任中国曲艺家协会负责人的姜昆正巧走过,一眼认出,这是中顾委常委、83岁的开国上将萧克。萧克1959年后担任国家农垦部副部长,经常去北大荒调研。开国上将萧克(右一)姜昆立刻将老人迎了进来,陪同他参观。萧克兴致很高,在每一块展板前都驻足仔细观看。走到《兵团战士胸有朝阳》歌词展板前,萧克问姜昆会不会唱,姜昆便和筹备组其他成员一起高歌起来。
与此同时,在革博的外面,随着开展时间的临近,等候进场的人越聚越多。
人流从售票处排到了大门外的台阶上,又越过马路,蔓延到了广场上。整个广场东侧黑压压的,约有三四千人。大家寒暄,拥抱,忘情地大呼小叫,变换着组合大合影、小合影。不少人手里举着写有当年师团营连番号、代号的纸板,许多知青还打出了引人注目的各色旗帜,在广场上挥舞。过往的车辆纷纷减速,路人投来惊奇的目光。坐镇革博的公安人员密切注视着现场的一举一动。筹备组成员们心情紧张地跑前跑后,祈祷一切顺利。闯进国家最高展览殿堂1989年下半年,**之后,原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社会改革局副局长石肖岩赋闲在家,等待安排。此前,石肖岩去哈尔滨公干时,曾与当年同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团的知青战友见面叙旧,萌生了出书纪念这段岁月的念头。他利用这段闲暇,担任主编,历时一年完成了《北大荒风云录》和《北大荒人名录》的编辑工作。1990年6月,这两本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首发仪式结束后,主创人员以及北大荒各团的召集人在北京晋阳饭庄聚会。席间有人提出,何不再做一个知青展览? 在场的知青中,有几位供职于博物馆和文化文物部门,这个提议让他们一下子兴奋起来。职业敏感让他们意识到,这将是一个有开创性的展览。
时年37岁的黄效东,当时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办公室工作。曾身为北大荒29团知青的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自觉之前对出书出力不多,现在对办展之事责无旁贷。他提出,展览可以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而且应该放在规格最高的中央大厅。现场的知青们一片叫好。7月,石肖岩找到黄效东,商量落实展览场地。石肖岩(左)与赵炎(右)现年61岁、曾任中国商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的石肖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知青这个事儿,当时十分敏感,而且****刚过,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办展,其利害关系可以想见。”
黄效东也很清楚,知青话题一般不见于宣传中,对革博这样的国家最高级别的展览场所来说,更是个大问题。他在给馆领导的报告中强调,展览是为了向北大荒的开拓者们致敬,发扬北大荒精神。
报告递交上去之后,主持工作的副馆长沈庆霖很快作了批复,同意办展。事情如此顺利,完全出乎黄效东的意料。“我后来想,可能是因为,沈馆长和当时另一位副馆长黄高谦,他们了解这一主题的历史价值。”
8月初,石肖岩和黄效东代表知青一方,与革博正式进行商谈。沈庆霖和黄高谦都表示,会尽可能提供支持。
展览需要主办单位。当时,石肖岩是团中央所属的全国青联的常委,由全国青联作为知青展览的主办单位,无疑是很合适的。他还认识农业部的有关领导,经他出面,农业部农垦司也同意担任主办单位。包括《北大荒风云录》编委会在内的知青组织,作为共同主办单位。
8月18日,中共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委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了筹办北大荒知青展的问题。会议正式通过了办展申请,并同意革博也列入主办单位,共同参展。展览地点确定为革博规格最高的中央大厅,时间为当年的11月24日至12月9日。寻找展品8月25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各团召集人在位于北京前门的团中央四楼会议室召开了首次筹备会议,30多人出席。展览筹备组正式成立,石肖岩为主要负责人,黄效东负责照片征集,同样就职于革博的北大荒知青王晓丹负责实物征集。革博专门辟出一间办公室和一间大库房,供筹备组使用。
展览定位为回顾展,主题几乎毫无争议地定为“魂系黑土地”。“不管是爱还是恨,你就是忘不了那个地方。”黄效东说。
征集开始后,照片如雪片般飞来,一个月就达到万余张。黄效东没想到,在那个照相机并不普及、生活又无比艰苦的时代,竟有这么多照片被保留下来。他请同事、革博保管部的陈禹帮忙,一一将照片翻拍入库。最终,从中选出了400余张参展。在北大荒烧伤的荒友实物展品也陆续寄到,包括衣物、生活用品、劳动工具、各种农作物、各种票证、兵团唯一的报纸《兵团战士报》、知青们偷藏的“毒草”小说和辗转多人的手抄本等,共1500余件,不到一周,就堆满了整间大库房。最奇特的展品,是一段阑尾,送展人是原8团的北京知青佟凤阁。当年,佟凤阁在团医院手术室做器械护士,梦想着能成为一个外科医生。一次,他无意间从一本破杂志上看到一位随科考队去南极的苏联医生为自己切除阑尾的故事,就在自己身上试验,打麻药、下刀、切除、缝合,居然成功了。他原本希望以此举感动医院领导,派他去进修,没想到却被说成“走资本主义白专道路”的典型,换来的是劈头盖脸的批判和大字报。唯一的收获,就是这段阑尾。
筹备组还派出一组人前往东北,寻找知青分布地图以及桦树皮等再现当年氛围所需的关键实物。
没想到,寻找分布图的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因为,现今的地图上早已无兵团标识。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诞生于196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紧张之时。1966年3月,一万多名复转官兵分批到达黑龙江边境的29个农(牧)场,成立了农建一师和农建二师。1968年6月,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组建,初期为五个师,后增为六个师,共辖69个团,成为一个党、政、军合一的半军事化组织。此时恰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北京、上海、天津、浙江、黑龙江等地的54万名高、初中学生响应号召来到北大荒,其中大部加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序列。1976年2月,兵团被撤销,改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完整地图无处寻觅,只能根据找到的局部地图自己绘制了。他们找来一幅466万分之一的黑龙江省地图,按照1974年的兵团编制情况,在地图上将各团一一标注出来。这幅用一周时间完成的地图,至今仍被许多知青网站所沿用。
相比之下,寻找实物的工作就可算一帆风顺了。10月,黄效东接到电话,说来自东北的集装箱已经到了通县火车站。“他们没有弄来桦树皮,但在集装箱里塞了几棵锯成三段的白桦树!” “618批示”11月初,展品征集结束,开始筛选展品。大家一致同意,将标志着兵团诞生的文件——“618批示”,作为第一件展品。“618批示”,即《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是石肖岩通过兵团战友,从中央档案馆找出原件翻拍下来的。
1968年,就在中苏“珍宝岛事件”的前一年,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向中央呈报了关于筹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6月18日,批示送审稿以周恩来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陈伯达、康生的名义上报。送审稿上方的空白处写着:“请林副主席审阅,转呈主席批示。”
这件展品在筹备组引起了争论。最后大家决定,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对林彪、陈伯达、康生的名字,都加以遮盖处理。
展品确定下来后,开始撰写解说词。梁晓声担任主要执笔人,石肖岩、姜昆、张抗抗等人集体讨论,写出了初稿。
观点鲜明的初稿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知青群体历来就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青春无悔’和‘蹉跎岁月’。无论解说词站在哪种立场,都容易引发争论。”石肖岩说。
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解说词不带任何主观立场,避免评价性语言。11月21日起,展品开始陆续进场。
东北运来的白桦树,成为拉开展览序幕的展品。黄效东提出了“雪地里的白桦林”的创意。“白雪、黑土、白桦林,这才是我们印象中的北大荒。”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筹备组和革博美工部的认可。截成三节的白桦树被复原,但当时北京还没有下雪,“白雪”怎么办?筹备组尝试了装修用的白砾石、工业用盐和纸屑,都堆不出雪的效果,最后在一家塑料用品店中发现了白色细泡沫,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家主办单位的领导——全国青联秘书长俞贵麟、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农业部农垦司副司长刘传筑,以及革博的副馆长沈庆霖和黄高谦,都分别审查了展览。他们对展览的基调都表示赞同,只提出了一些细节上的修改意见。展览遭遇叫停11月23日,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当晚,筹备组共进晚餐,预祝展览成功。
就在席间,石肖岩接到了留守展场的黄效东的电话。“出事了!公安部门来人了,说我们手续不全,让停办展览,你们快来吧!”石肖岩没有惊动其他人,偷偷把姜昆拉出了宴席,赶到了革博。
黄效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办展览原则上要有主办单位的批文,但因为在革博办展览的通常都是部级以上单位,公安部门一般不查批文,只要革博领导同意即可,没想到这次却来过问了。在革博,他们被告知,有人举报了展览。举报来源有三。
此前,32团知青开了一个预备会。怕大家相隔十几年彼此不认识,决定制作印有32团字样的红旗和大纸牌,作为集合的标志物。此事被人举报,说是有人要在天安门广场“聚会闹事”。
无独有偶,一名清洁工在打扫卫生时,捡到一张小纸条,上书“×月×日本团战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集合”。清洁工不敢怠慢,立刻上交公安机关。
此外,一知青打电话通知展览之事,单位里耳尖的同事捕捉到了“天安门广场”“集合”等关键词,迅速报告了公安机关。
当晚9点,石肖岩紧急去全国青联秘书长俞贵麟家中拜访了他。俞贵麟曾是浙江知青,得知事情的原委后,同意为他们办理手续。
第二天一早,姜昆带着全国青联的批文,找到北京市公安局领导,作了一番情真意切的解释,并信誓旦旦地保证知青们一定不会闹事。看着青联秘书处的大红印章,公安部门退了一步,要求革博提供一间办公室,由公安部门进驻,直到展览结束为止。石肖岩、姜昆和黄效东等筹备组主要成员的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都被登记在册。公安部门要求他们每天必须有人在场,确保展览现场的秩序和安全。
这一切做完,已是11月24日的中午,离开展只有半天时间了。当天下午,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的秘书应邀来审阅展览。1955年,王震在黑龙江建立了军垦农场,并向中央建议开垦北大荒。1956年,他任农垦部部长,多次到北大荒视察。
王震的秘书提出,表现英勇献身的知青的“烈士”板块,解说词过于低沉,有可能让人误以为是出了生产事故。筹备组在没有计算机设计、刻字的情况下,连夜做了修改。姜昆救场11月25日上午,时近9点。
经过努力,广场上已经恢复了秩序。石肖岩建议,别让穿着制服的警察出面,而由在公检法系统工作的荒友们自己来维持秩序。这一建议获得了公安部门的同意。几十个荒友自发站了出来,不断地将队伍从广场上导引到革博前的台阶上,由此进入大厅。
9点,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央大厅的两扇黄铜镶框的玻璃大门缓缓拉开。知青们手持三毛钱一张的博物馆参观券,轰然涌入。“雪地”上的一排白桦林首先映入参观者眼帘。两块带着木刺质感的原木板上,分别写着红黑分明的两排大字: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白桦树旁,堆放着来自黑龙江农垦大地的黑土。
不少人刚看到展厅外的白桦林,便迈不开步子了。时常有人在展板前停下来,为家人和孩子讲解。还有人默然站在某一张照片、某一件衣物前,神色凄然,不肯离开。人流前进的速度非常缓慢,远远低于筹备组的预期,宽敞的中央大厅变得拥挤不堪。这时,姜昆受命来到展厅。1968年,18岁的姜昆从北京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6团,很快成为文艺骨干,直到1976年才回京。1979年,他和李文华演出对口相声《如此照相》,红遍大江南北。
参观者看到姜昆,呼啦一下围上前要求合影,姜昆顺势带着人群走出位于一楼的中央大厅,来到二楼空置的展厅,慢慢减轻了中央大厅的人流压力。
门外等候的知青听说里面的情况,自发进行协商,以错开各个团看展览的时间。“十几年前的组织纪律性,到今天都还有。”黄效东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道。
据统计,第一天,便有1.5万人参观了展览。两周内,观展人数高达9.5万。北大荒第一支青年垦荒队队长杨华参观展览她为她的丈夫《一位故去的兵团战士》买了一张票。她说:“他要是活着,也一定会来的”。北大荒知青打火牺牲者傅强的亲人参观展览“这是一代知青的事”因为展览在北京和全国的知青中反应热烈,革博方面主动提出,可以延展,搬到北厅继续展出。但筹备组考虑到各方的承受能力,决定仍然按照原定时间闭幕。
闭展的这一天,恰逢12月9日,是“一二九运动”55周年纪念日。多日来一直在革博坐镇的北京市公安局领导和相关负责人一早便来了,还要求石肖岩、黄效东和姜昆都随时待命。
按照革博的规定,下午3点半停止售票,4点一刻停止入内,但门口排着队的人仍不肯散去。
之前帮着黄效东翻拍展览照片的陈禹,这一天负责在售票处维持秩序。如今已是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二部主任的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票早已售罄,售票时间也已过,队伍仍然不肯散去。他不忍心拒绝这些人,就去请示领导,领导同意让他们直接交三毛钱进场。
人们争着往他手里塞钱,有人没有零钱,就直接塞给他一块钱,叫他不要找了。最后,他的工作服两个大兜里塞满了纸币。天色渐晚,革博的天井里却依然站满了人。他们聚在一起,不肯离去,有的人抱头痛哭。
傍晚,人终于少了。公安部门的人员给上级打电话汇报,称这个展览“人数超常、秩序井然”。临走时,这些天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公安局处长忽然回头,对石肖岩和黄效东说:“我也是知青,陕西的。我能理解你们的心情。” 当晚7点,人流终于散尽。筹备组的人叫着、跳着,把“雪”抛向空中。
1991年6月,取材自展览的《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画册正式面世。
展览结束后不久,姜昆被广电部领导叫去谈话,告诫他以后不要再热衷于知青活动。石肖岩则收到中组部的一纸调令,调他到地处河北廊坊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道局机修厂任工会主席,而他原本已是局级干部。
石肖岩向中央递交了申诉信,引起了一位中央领导的重视。1991年底,他接到了新的调令,调往中国商报社任副总编辑。
——北大荒知青回顾展图片画册
第二篇:青春之魂飘逝在何处散文
今天,我参加了一份没有举行任何悼念仪式,却有数百人参加,为他恸哭,为他可惜,为他心痛的特别葬礼。这是亲朋好友们满含悲痛的泪水为一位意想不到的、不应该青春早逝的年轻人送行。他,洪磊,一位在校大学生,一位文质彬彬、一位求学上进、一位再待一年半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工程设计人员。在十余小时前,因意外车祸而被夺去生命的年轻人。
洪磊,高挑的身材,约1米82有余。英俊睿智的容貌和永不知疲惫精气神儿,典型地继承了他父母二人的优良遗传基因,是一位人见人赞的标志男孩儿。
这又是一个校园生活的假期,回来是准备与家人欢度春节的。这次是意外的发生,因陪着舅舅的孩子到县城看病的,途中车祸而不幸遇难,时龄:22岁。
家里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父母及亲人们自然把可爱的洪磊当成掌上明珠供养着。可是洪磊并不因自己家生活条件的优越而娇生惯养自己,相反,洪磊打小就善解人意。为人友善亲和的性格,使他从小就学会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爸爸妈妈总是忙着自己的工作和事情,洪磊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度过了欢乐的童年的。懂事的洪磊在学令前,经常为看护陪伴自己的爷爷奶奶捶腰捶背,为老人解乏。喜欢动脑筋的他,和爷爷奶奶每次去商店购物,总是能把该花的钱儿准确无误地说出来,他的聪明赢得大家的赞赏。
从上小学到中学,洪磊勤奋好学,成绩在同学中一直名列前茅。个人的生活上也没让父母为他操过心,他是一位老师们异口同声认可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高中毕业后,顺利地考上了省城重本大学,成为了一名当代的学之骄子。为实现自己做一名建筑工程师的梦想奠定了基础,因为他的愿望是将来用自己的智慧为人们建设豪华美丽居住住所--高楼大厦。
不该发生的车祸发生了,不该了结的生命结束了,青春沮丧在一瞬间。试问苍天,这韶华的青春,这珍贵的生命之魂将飘落在何处方能得以安生?试问大地,养育这骄贵生命的父母痛心疾首的情感,释放在那里才能得以安宁?
当我看到这无以言表的、撕心裂肺的、悲痛欲绝的、生死离别的送行葬礼场面,心如刀绞,潸然泪下。
人们痛哭,为这年轻人不应该得到的劫难;人们痛哭,为这年轻人生命的短暂;人们痛苦,为这年轻人的学业未成;人们痛哭,为这年轻人的理想未愿;人们痛哭,为这年轻人父母的揪心之痛;人们痛哭,为这年轻人意外早逝留下的怀念。
安息吧,有志气的年轻人。愿你在天堂实现你做一名建筑工程师的美丽梦想。用你那奇思妙想的智慧头脑和勤劳灵秀的双手,建筑摩天大楼,造福于你那天堂国度里的人们吧!
第三篇:情系教育 爱铸师魂 用青春谱写奉献的诗篇
情系教育 爱铸师魂 用青春谱写奉献的诗篇
——记“身边最美教师”林建秀事迹材料
当阳市淯溪镇中心小学
林建秀
林建秀,出生于1977年,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从教十八年,当了十八年的班主任,在这五彩缤纷、酸甜苦辣的人生道路上,她作为一名为孩子们服务的普普通通的班主任,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事迹,只是以平常心做着平常事,犹如大路边一株清雅的百合的存在,不为取悦路过的行人。只为那一张张充满天真稚气的笑脸。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变化,看着他们变得懂事成熟,她觉得那就是幸福。她怀揣着善良、真诚和责任,以情的付出赢得了情的回报,以爱的播种获得了爱的丰收,是学校师生、社会及家长心目中的最美教师。这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写满了执着、勤奋、谦逊、求实„„
一、爱岗敬业——脚踏实地育桃李
林老师热爱教育事业。这要追溯到一九九四年,那还是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时,她勤奋努力成绩优异,在家里又是最小,完全有条件读重点高中上大学。中考成绩578高分的她,可偏偏就选了当阳师范,同学问她为什么?她说:“我很幸福,从小学到中学,许多老师对我都非常关心和爱护,所以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位人民教师,我要传道授业解惑,我要当一个好老师,让我的学生也能像我一样幸福。”一九九七年九月她圆了教师梦,登上讲台,投身于神圣而伟大的教育事业。从此,她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十八年来在小学教坛中她既要钻研教材,探索教法,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又要提高自身修养,先后取得了汉语言专科,本科学历,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但她一直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光明小学任教时,与她同教一班的数学老师陈希芬老师患腰椎间盘突出,住院两个多月。为了不让学生落下课程,在师资力量非常薄弱非常紧缺的乡村小学,她自己一人承担了这个班所有课务,最终取得了该班学生语数成绩全镇第一的好成绩。2000年3月,她的父亲患重病住院,她每天白天在校上课,晚上就守在父亲病榻前,那段日子,是她最难熬的日子,自己至亲的人病情毫无好转最终永远离开了人世,她伤心欲绝,但在学生面前她却依然坚强。处理好家事,一天假也没休,就回到了课堂。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教师的内涵,用坚守与坚强浇灌着满园桃李。
二、人间大爱——铸就师生情意深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化身。林老师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以一颗不倦的爱心,在细微之处,在不经意间默默润泽着孩子们的心灵。
在她的班上,有个叫田秀芳的女孩,她是一个插班生,转到班里后,她常常上学迟到,甚至旷课,家庭作业从来不按时交。向她询问情况,她金口玉言,半个字也不开口讲。课余时间,她总是一个人孤独的坐在教室里或远远的看别人玩。目睹这一切,林老师真是心急如焚。不行,得到她家中去看看。记得那天细雨霏霏,林老师骑着自行车,穿过乡间的小路来到秀芳家时,林老师的身上早是一身泥,还没踏进她的家门,就只见一条大黄狗从屋里冲了出来,幸亏田秀芳及时赶出来,喝住了大黄狗。林老师走进了她家,只见她独自一人在家,餐桌上放着晚餐:一大盘土豆、一盘咸菜和一碗酱。“家里人呢?”“都到田里去了。”“饭谁做的?”“我自己。”秀芳有些自豪的回答,林老师爱怜的摸摸她的头,说:“你真能干!”她笑了,那是林老师第一次见她笑,原来她的笑是那么纯真,那么好看。那次,秀芳非常配合的和林老师交谈起来,通过交谈,林老师了解到了他们家是从贵州自主移民过来的,她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弟弟刚学会走路。天啊,二个劳动力,四个孩子,每个孩子年龄相差不到两岁,秀芳居然是家里的老大。放学回家,秀芳要喂猪、做饭、洗碗,双休日,她除了干这些,还要带年幼的弟弟„„因为她的爸爸妈妈终日要在地里拼命的干活,养活孩子。多懂事的孩子呀!多让人心疼的孩子呀!此时的她需要什么,林老师心里很清楚。回到学校,林老师立马掏钱帮她购买了整套的练习册,必要的学习用品和家庭作业本。还暗中交待了几个优秀生帮她补习功课,多与她聊天,又找了邻近的小伙伴,让他们自愿成立了阳光小队,每个周末都到秀芳家里去参与“做家务——我能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功夫不负有人心,这个孩子再也不封闭自己了,有说有笑,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家庭作业也完成的一丝不苟。班级的其他同学在这充满爱的集体中也变得懂事、自立、自强、自信了!在一次家长会上,秀芳的妈妈竟然噙着泪说:“林老师,真是一个好老师,秀芳能遇见这么好的老师,真是她的福气。孩子常对我讲,她的好多衣服、鞋子、手套、袜子、围巾都是林老师送的,林老师比我这个亲娘都亲啊!本来我们认为一个女儿家上完小学就行了,现在看来这种态度对孩子来说真是不公平,就凭林老师对我女儿这么重视,我们再苦再难也要让她念完书!”„„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如今中小学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林老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处处关心、鼓励他们。她所带的班级,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因种种原因都背井离乡加入了进城打工者的队伍,而这群孩子理所当然成了留守儿童,他们虽然吃饱了,也穿暖了,想要什么家长都会寄钱买,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孤独的,他们得到的爱是不完整的!为了多给他们创造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林老师主动帮他们设置了亲情电话,定时让他们与父母通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孩子多听到来自父母温情的声音,让他知道父母是挂念他的。有时还帮孩子与远隔千里的父母视频。谁要过生日了,林老师一定会和全体同学一起为他唱《生日快乐》歌,还会送他意想不到的小礼物。在教室的一角,她设立了“心之声”信箱,无论哪个同学有什么心里话,伤心事、高兴事都可以用小纸条留下,每天她都会认真地看那些纸条,并为他们一一排忧解难„„
林老师把自己全身心的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她班宋美丽同学由于父亲出车祸去世,母亲外出打工,年幼的她只有一个80多岁的奶奶照管,去年奶奶也生病了,林老师常把这孩子接到自己家中吃住,帮她洗头发,梳头发,剪指甲,上学放学带着她,不知情的人误以为是她的女儿,这样一直坚持了一年多;她在建设中小学任教时,有附近村的几个学生每次回家都要路过火车桥,林老师怕他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出现安全事故,每次放学都亲自把他们几个送出火车桥;韩婷婷同学父死母嫁,家庭十分困难,林老师到她家家访,看到她家境窘困,就主动带头为她献爱心捐款为他们家解决了燃眉之急„„“爱学生”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超越亲情与友情的人间真情!
三、孜孜不倦——潜心钻研创佳绩
林老师爱学习,无论工作再忙、再累,她总是能挤出时间来给自己充电,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参加工作以来,她坚持学习,记下了百种优秀教育理论读物《班级管理智慧案例精选》《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世上没有成绩不好的孩子》等学习笔记和心得。从2008年起,她先后参与国家级课题《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省级课题《养成教育常抓不懈》的研究并已结题。并且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使研有所用。2009年3月,经学校选拔,林老师在青年教师的优质课竞赛中脱颖而出,所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获当阳市观摩课第一名。天道酬勤,她的努力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她亦先后获得了当阳市“优秀教研组长”、课改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执教的《老人与海鸥》和《快乐天使在行动》《威尼斯的小艇》等课均获当阳市一等奖;2006年,经当阳市教研室推荐,她成了“宜昌市小语研究会会员”,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一等奖。辅导的学生征文也多次获省级以上奖励;2010年,参加当阳市教育工会组办的三育人报告演讲获二等奖,同年获“当阳市德育先进个人”和“课外访万家先进个人”;2012年,被评为“宜昌市中小学明星班主任”;2013年4月,被当阳市教育局授予“当阳市第四届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省“农村骨干教师”光荣称号。面对鲜花和荣誉,她没有陶醉。付出就有回报!沉重中有一种充实,奋斗中有一份快乐,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她用自己的爱铸就永恒的师魂!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林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勤劳、朴实、智慧、大爱抒写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描绘着教师的美丽,谱写着自己平凡的人生!
第四篇:情系幼儿教育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情系幼儿教育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优秀幼儿教师先进事迹汇报材料
曹志玲
高尔基说:“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儿童有伟大爱抚的事业。”对于一名年轻的幼儿园老师来说,要真正爱上许许多多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且要爱得公平、爱得得法,那是不容易的。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是打开幼儿心灵之窗的一把钥匙。从97年毕业至今我已经在幼儿教育工作岗位上工作了近15年,始终以有这样一份以爱为主题的工作而骄傲。做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描绘着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一、爱护、了解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同伴关系。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她,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幼儿教师要爱护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研究幼儿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一要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二要研究幼儿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安静的乖宝宝,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淘气的小顽皮等等。浓厚的职业情感与敬业精神,钟爱每一个小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走进他们的世界是我始终如一的追求。每次在幼儿入园之前,总是第一步进行家访活动,让孩子们与她彼此熟悉,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后并不感到孤独,感受到老师像妈妈的温暖。一日活动中让自己尽力“儿童化”,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对孩子微笑、宽容、耐心。从不体罚、变相体罚、讽刺幼儿。在教育中总是对孩子多一些柔和,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压力,让孩子默认你是他的大
同伴,他的喜怒哀乐会让你一起分享,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崇高的威望。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热爱孩子是教师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是幼儿的一种迫切的心理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感情联系,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地情绪。我班新来的李林小朋友没上过幼儿园,还有脚趾内翻的疾病,走路不稳。刚入园时,情绪一直不很稳定,不是掉眼泪,就是不好好吃饭。我每天早上热情地蹲下和他打招呼,牵着他的手去拿玩具,邀请其他小朋友和他一起玩耍,消除他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每餐饭耐心地喂,慢慢地他看到我就露出灿烂笑容,开始学着自己吃饭、穿衣穿鞋。老师和小朋友要帮助他,他不仅不让,还大声的说:“我会穿,我自己穿。”有一天他拉肚子,一下午拉了三次,我帮他换了三次,为他打来温水擦洗,抱着他轻轻揉肚子,帮助消除痛苦。当他妈妈来接他时,看着干干净净的孩子以及洗干净的三条裤子,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现在母子两人每天高高兴兴的来到幼儿园,再也不是那付哭哭啼啼的样子了,他妈妈说:“非常感谢老师,是你们让我能安心的工作,是你们让孩子快乐的生活。”在与幼儿的朝夕相处中,他们对老师的依赖和信任,使我更增加了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光有爱是不够的,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要教育好他们,就需要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为此,作为幼儿教师就要不断探索科学育儿的道路,不断克服困难。刚参加工作时,我
没有认识到常规培养的重要性,盲目爱孩子,放纵他们,结果连正常的教育教学都难以维持,经过一段时间的虚心请教学习,反复思索,终于能够较好的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活泼、快乐的成长,使孩子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我根据班级情况以“纲要”为准则,认真备课,上课,并使用赏识教育,使幼儿身心愉快,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幼儿园是个儿童的世界,而我们正生活在这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里,要用我们的爱心去拨动一棵棵稚嫩的心弦,弹奏美妙地乐章,用爱心去滋润一株株纤细的幼苗,培育他们。我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尊重热爱每一个孩子,不仅要爱那些活泼聪明的孩子,同时也要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爱。活动中,当孩子们提出建议时,我总是用满意的眼光支持他们,并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让大家畅所欲言,我和孩子们就如朋友一样。
二、以良好的常规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幼儿园孩子的日常生活常规的训练以及生活能力的自理培养是繁重而艰巨的。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大多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让孩子们适应幼儿园的集体学习生活是个漫长的过程,其间渗透了教师太多的耐心、汗水和智慧。我注意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加强观察与指导,积极鼓励幼儿学做自己的事。一方面耐心的给予帮助,另一方面也悉心地进行指导,在我的努力下,幼儿的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对幼儿进行生活照顾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重视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积极为幼儿提供户外活动的
机会与空间,鼓励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我还在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举行小型的“穿衣服比赛”、“扣纽扣比赛”、“系鞋带比赛”等,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家中能干多了,个个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在班级中还设计了轮流选值日生的活动,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值日生工作内容。30多个孩子每天换也要很久才能轮上一次,但是孩子们工作起来还是非常认真,意识到劳动并为集体服务是件光荣的事,个个都乐意和老师一起参加班级的管理。开展轮流当班级小组长的班级活动。虽然这么做非常费心,教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但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深得家长们得赞同和孩子们的喜爱,做老师的再辛苦,更多的却是安慰和幸福。
三、因材施教 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既是严父,又是慈母;既是教师,又是保姆,应该把自己的全部的爱奉献给每个孩子。在工作中我把自己的爱灌注给每一个孩子,注重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刚开学时班上来了一位名叫张晓涵的小朋友。这位小朋友因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跟随母亲长大。孩子从小就在狭窄的圈子里生活,性格孤僻,少言寡语,对人没礼貌。我通过电话了解这一情况,先与孩子的母亲谈心,让孩子多与身边的人交往,扩展范围,并鼓励孩子多交往小朋友,请小朋友到家做客。同时又在班上开展了“比一比,看谁讲文明、懂礼貌”、“找朋友”、“小白兔请客”等一系列活动。对于晓涵在活动中的点滴进步都进行了表扬和鼓励,使晓涵充满信心。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曹老师早!”耳边传来了童稚的
声音,她抬头一看,原来是晓涵和雨洁手拉手一边跑一边向老师问好。晓涵的母亲无限感激地说:“曹老师,晓涵现在真的变了,你可为我们操了不少心,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
我对留守幼儿和个别幼儿也给予特别的关爱。刘乐文小朋友的父母都在宁波做生意,跟着姑姑生活,天气骤降,会首先想到给她加衣,她有了一点进步,我会马上表扬鼓励。在今年的幼儿电脑绘画比赛中,刘乐文在我的辅导下,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已迈入小学的杨妍小朋友,曾经性格内向,自理能力较弱。作为她的班主任,我尽可能地多和她多谈心,协助鼓励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她感受到爱、自信。渐渐的,杨妍小朋友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上课能大胆举手发言,乐意和同伴游戏。她的进步是个飞越,也是对她的巨大鼓舞。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善待幼儿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获得安全感满足感从而受到激励感到信任 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做到“良莠兼收”承认差异正视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在自身的基础上实现飞越,各种能力得以发展,欢乐成功伴随每一个孩子的时时刻刻。
四、注重家长工作,家长的支持是良好工作的开始。
大家都知道,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要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参教意识。那么如何调动这支教育力量的自觉参教意识,发挥他们的教育同盟军的作用?如何提高家长这支队伍的素质?以情感人,激发他们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关键的因素。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就要发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深入细致、不厌其烦地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如:通过家访、座谈会、电话热线等方式与家
长沟通;另外通过教师的工作责任和业绩赢得家长的信任和信赖。把家长的参教热情凝聚到老师的周围,主动而自觉地支持和参与教育。我班的刘丽丽小朋友平日较顽皮,但思维敏捷,富有表现力,帮她找来了故事《乌鸦和狐狸》并指点她处理咬字、表情到位等等,其家长在家多让她练习表演,以鼓励的方式促使她一次比一次讲得好,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配合下,获得了县幼儿讲故事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开展创设学习型家庭活动,让家长为孩子创设学习型环境,从而让孩子在与家长互动中、家庭环境亲密接触中潜移默化的得到了熏陶。如: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报看书;散步、娱乐游戏等,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陶冶情操,多元智能得到发展。同时,通过多途径指导家长:
1、学校集中培训。如每学期开始,要把班级教育目标、工作重点、指南精神向家长进行宣传学习,然后针对具体活动开展讨论,达成共识。明确教育的要求,树立主动配合的意识。从而更好的达到效果。
2、个别指导。对待个别家长的教育问题、理念问题,利用各种方法来进行指导。有的家长因为各种原因不支持教育、或教育有问题,就耐心指导,分析原因,使他们转变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3、有针对性的讲座。如: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等。
五、加强班级管理和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始终带着遗憾的艺术。但我却始终在努力,努力追求完美。“这是我追求事业的座右铭,为了“完美”我认为”教学“应该为”学教“,即先引导幼儿“学”,然后才是教师适当 的”教"。为幼儿创造良好学习的环境,把幼儿推上自主学习的舞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
在对我班幼儿的教育工作中,我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刚接手这个班时,大部分的孩子都缺乏常规教育,和礼貌教育,家长们也都对我的严格管理有些不理解,我也想过要放弃,但是面对那一个个天真可爱的脸,我觉得我有责任教育好他们,同时也会转变家长的意识。为次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常规教育和礼貌教育,常规教育中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幼儿待人接物,言行举止大方得体,本学期我班以艺术教育为特色,每周制定一节美术教育活动和一节音乐教育活动。开学一个月以来我们班的幼儿已经可以自己创造折纸内容,并且去教其他幼儿。音乐方面也学会了简单的指挥方法,唱歌基本常识。有的幼儿还自己创作小歌曲。在活动中,我与孩子一同游戏,认真扮演孩子在游戏中给我安排的角色,和他们一同分享欢乐的童年,并且把我童年的游戏,带到孩子们中间来,给他们带来了新鲜,带来了喜悦。又如:在外出活动及日常活动中我会适时告诉幼儿:“什么是常绿树,什么是落叶树;什么会浮,什么会沉;什么是哺乳动物什么是爬行动物;为什么太阳要落山,为什么月亮和星星会发光,等等。通过这种随机教育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学到了知识
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订阅多种幼教杂志书刊,学习最前沿的幼教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在工作中为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业务学习及观摩课的评议、优秀园所的参观等到活动,汲取有益的教育经验。所谓“不积跬步列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我很注重平时的积累,将日常工作中的反思、收获和点滴启示记录下来,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每学年幼儿园开展的观摩课评选活动, 我上的观摩课总是能评为优秀;我所撰写的论文《自主性游戏的实践和研究》获省级一等奖;我所讲的中班数学课《小手真能干》获市优质课二等奖并连年来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今年我更是在县举行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成绩永远是属于过去的,我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使自己真正走进童心世界,探索儿童世界无穷的奥秘,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孩子,为孩子的明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幼教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个人能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我深信:今天操场上奔跑的追皮球的娃娃也许明天就会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今天音乐声中传出的稚嫩童声,也许明天会响彻在世界音乐的殿堂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民族的希望,世界的希望,人类的希望。我将在幼儿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勤奋进取的工作作风,无悔地奉献自己的青春。
第五篇:“学雷锋,青春在行动”——致全校广大团员青年的倡议书
“学雷锋,青春在行动”——致全校广大团员青年的倡议书
有一个名字,始终激扬在华夏儿女的心田,一听到就让人肃然起敬;有一种精神,生动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性格,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这个名字叫“雷锋”,他是我们永远的榜样;这种精神叫“雷锋精神”,她是时代不朽的丰碑。为深切缅怀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大力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不断丰富和提升校园文化,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全面引导团员青年创先争优,我们向全校广大团员青年发出如下倡议:
一要向雷锋学习。雷锋事迹是一座成长宝库,雷锋精神是一个道德标杆。我们要在校园里唱响“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时代主旋律,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思想,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与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人民幸福联系起来;学习他“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中培养爱心与责任心;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永不知足地学习,追求卓越地工作;学习他“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积淀“沉默者”的品行和心志,保持“长跑者”的忍度和耐力,砥砺“开拓者”的干劲和睿智;学习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时刻准备着在最艰苦的环境里勇挑重担,在最平凡的岗位上扎实苦干。
二要与雷锋同行。雷锋精神并没有高高的门槛,她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平凡之中见伟大,人人可学、处处可为。我们决不能把
学习雷锋当成一句空口号,三月来、四月走,而要从“3.5”活动日转向“365”常态化。我们要把参与志愿服务作为弘扬雷锋精神的最好途径,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踊跃参加“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服务活动,每学期至少做到“五个一”:即开展一项志愿活动、参与一次主题团日、做实一件好人好事、结识一个帮扶对子、续写一篇雷锋日记。我们要在校内外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理念,在学雷锋活动中感受人生真谛、引领社会风尚,共同高唱“与雷锋同行”的青春赞歌。
三要当雷锋传人。闪光精神的传承,常常在于无数普通人默默坚守中的延续。雷锋精神就像一粒粒种子,催生了郭明义、吴菊萍等千万棵雷锋之树,吴青山、王娟等我们身边雷锋式人物也感动着你我,这些“当代雷锋”以他们的实际行动为雷锋精神续写最新的注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理应抓好接力棒,让雷锋精神引领我们成长,以“雷锋”之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社会文明风尚,当校园的自强之星、爱心使者、志愿先锋„当新时期的雷锋传人,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学雷锋,青春在行动。亲爱的莘莘学子,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用我们的青春和汗水谱写出一曲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壮美之歌!亲爱的青年朋友,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用我们热情与执着的
奉献,引领新的生活时尚、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状态!
校团委 学生会 社团联合会 研究生会
二〇一二年三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