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中科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最新消息)
2011年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最新消息)
科学院:
数学物理学部(共9人)
鄂维南 47 数学 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袁亚湘 51 运筹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陈永川 47 应用数学 南开大学
张维岩 55 激光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张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论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武向平50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高鸿钧 4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潘建伟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部(共7人)
杨学明 48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刘忠范 48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严纯华 50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李亚栋 46 无机化学 清华大学
张俐娜(女)70 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 武汉大学 赵进才 50 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田 禾 48 精细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舒红兵 44 细胞生物学 武汉大学 施一公 44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朱玉贤 55 植物生理学 北京大学
陈孝平58 肝脏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
地学部(共10人)
高 山 49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傅伯杰 53 自然地理学、景观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龚健雅 54 测绘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
郭华东 60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舒德干 65 古生物及进化生物学 西北大学
信息技术科学部
王飞跃 49 智能控制、复杂系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梅 宏 48 计算机软件 北京大学 黄 维 48 有机光电子学 南京邮电大学
李树深 48 半导体器件物理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张书练 65 激光和精密计量 清华大学
技术科学部
朱 荻 57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统一 61 力学 香港科技大学 郑平75 工程热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南策文 48 复合材料 清华大学
沈保根 58 磁性材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工程院: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郭东明 52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大连理工大学
林忠钦 53 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 上海交通大学
刘连元 69 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高 文 55 计算机应用技术 北京大学 吾守尔·斯拉木 69 计算机应用技术 新疆大学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钱旭红 49 有机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邱冠周 62 矿物加工 中南大学 李言荣 49 功能材料 电子科技大学 谭天伟 47 生物化学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李晓红 52 矿业的安全和环境 武汉大学
孙龙德 49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张玉卓 49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苏万华 69 热能动力工程 天津大学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李建成 46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 武汉大学
刘加平54 建筑环境工程与建筑技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崔 恺 53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缪昌文 53 土木工程材料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龚晓南 66 岩土工程 浙江大学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瞿金平54 轻工装备与控制 华南理工大学
农业学部
陈剑平48 植物病理学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吴孔明 46 农业昆虫与有害生物防治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喻树迅 57 作物遗传育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康绍忠 48 农业水土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朱有勇 55 植物病理学 云南农业大学 李 坚 68 木材科学与技术 东北林业大学
医药卫生学部
詹启敏 52 医学细胞生物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于金明 53 肿瘤学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郎景和 71 妇产科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王学浩 69 普通外科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沈祖尧 51 消化系统病 香港中文大学
工程管理学部
胡文瑞 61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邱菀华 64 机械与运载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郑静晨 51 医药卫生工程管理 武警部队总医院
第二篇:中国工程院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
中国工程院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
中国工程院2013年院士增选工作已顺利结束。在中国工程院主席团领导下,各学部严格按照《中国工程院章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科学、严谨的评审程序,选举产生了51名新院士。
今年增选工作于2013年1月正式启动。经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含所属国有大型企业)、直属事业单位,解放军总政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科协等渠道遴选和院士提名,共产生了560名有效候选人。6月下旬,经过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从560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173位进入第二轮评审。之后,各学部对收到的有关第二轮候选人的投诉和反映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核实,对第一轮评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了解。10月下旬,各学部通过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产生了51位新当选院士。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7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7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4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6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5人,农业学部4人,医药卫生学部7人,工程管理学部4人。本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07人(其中资深院士258人),院士队伍的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这将更有利于发挥院士的群体作用,推动我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激励优秀人才的成长。
新当选的51位院士中,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56.9岁;60岁(含)以下的42人,占82.4%;61岁至70岁(含)的7人,占13.7%。新当选的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21人,占41.2%;研究院所14人,占27.5%;企业11人,占21.5%;管理部门5人,占9.8%。
与此同时,今年我院还选举产生了6名外籍院士,其中美国籍4人、澳大利亚籍1人、丹麦籍1人。通过本次增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总数达45人,这将更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工程科技界的影响。
第三篇: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标准及条件
附件1:
中国科学院院士标准和条件(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标准和条件(摘自中国工程院院士章程)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是指:在某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或在重大工程设计、研制、建造、运行、管理及工程技术应用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做出重大贡献;或为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以上各项中包括其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面做出的成就和贡献。
“重大工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指:重大工程建设(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等)中的管理;或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或重大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方面的管理;或产业、工程、科技布局和战略发展研究、管理。
在工程管理领域做出“重大贡献”主要是指:被提名人在上述领域具体组织、参加工程项目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发挥管理科学的作用,促使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实施,取得众所公认的成就;或在工程管理理论上有重大建树,并通过实践取得具体业绩。
“学风正派”主要是指院士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等。
“品行端正”主要是指院士应具备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良好的行为品德和端正的生活作风。
第四篇:北京大学关于推荐2009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候选
北京大学关于推荐2009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教育部教直司函[2009]2号“关于推荐和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要求,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已正式启动,现将我校通过教育部推荐院士候选人的具体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文件、软件及候选人资格:
请各单位及被推荐人登陆中科院网址:www.xiexiebang.com 56367;尹海云 rsbyhy@pku.edu.cn 51221 2009年1月16日
附件1:可到人事部人才办主页下载专区下载
http://hr.pku.edu.cn/document/download/rencaikaifa/download_yszx_2009.doc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邮编: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1023/3218
最佳浏览环境:屏幕分辨率1024*768 Internet Explorer 6.0
Copyright(C): Peking University
第五篇:在中科院第十六次院士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科院第十六次院士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6月11日)
胡锦涛
各位院士,同志们:
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两院院士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2010年6月,我们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切实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下大气力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两年来,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我国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奋勇拼搏,我国科技工作取得一系列新成就新进展。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成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下5188米的下潜记录,实现了我国空间海洋技术新跨越。首座实验快堆成功并网运行,“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煤制乙二醇和甲醇制烯烃实现工业化应用,风能、光伏发电、储能电池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宽带无线移动互联网、量子通信实用化取得新进展。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重大药物创制和低成本医疗设备研发等提高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了中微子振荡、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等一批世界领先的科学成果,量子信息、纳米科技、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生命起源和进化等若干重要和新兴领域的前沿探索进入世界前列。两院作为科学技术思想库,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推动经济复苏增长,克服全球共同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纷纷加大科技投入,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科技、认知科技呈现群发突破的生动景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一代技术群和新产业生长点。能源资源科技将推动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可持续能源和资源体系的形成,材料和制造技术将加速绿色化、智能化、可再生循环的进程,空间海洋和平利用和开发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增量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提升将有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量子世界的调控,暗物质、暗能量的探测,生命现象系统整体的认知,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需求结构和扩大内需为导向,确立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等重大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势和任务对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
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重要任务,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求,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共性、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动科技惠及民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这里,我对两院院士提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两院院士坚持勇于创新,积极引领科技加快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
有具备强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才能真正建成创新型国家,进而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要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加强战略高技术创新,发展空天战略高技术,保证我国有效进出与和平利用空间;发展海洋战略高技术,提高我国海洋经济水平,保护海洋航运安全,开发深海资源;发展生物安全应对技术,有效防控对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生物威胁;发展信息网络战略高技术,建设基于网络信息的社会态势预警、分析、监控、应急体系,维护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科学创新,在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力争取得原创性突破。要加强先导技术研究,在关系长远发展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关键领域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第二,希望两院院士坚持服务发展,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既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牢固树立服务发展意识,更加积极地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要面向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系统集成创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关键工艺技术、高端产品研发重大突破,从根本上扭转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的局面。要面向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向技术创新引领型转变,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力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方面引领世界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要面向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满足对农产品总量、质量、安全和多功能需求,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要面向建设可持续能源资源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传统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安全利用,加快新能源产业化,提高油气资源、重要矿产资源、水资源的勘探、开发、综合利用能力。
第三,希望两院院士坚持创新为民,积极促进科技成果造福人民。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科技工作始终,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创
新成果,让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舒适、更安全、更幸福。要面向民生重大需求,加强关系人民衣食住行的科技创新,努力解决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饮水安全、空气质量的科技问题,努力解决多发病、常见病、急性传染病诊断和治疗药物问题,发展早期监测、早期干预技术,努力攻克对人民群众有严重危害的重大慢性疾病医疗技术,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技术。要面向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需求,发展城乡环境保护、治理、修复技术,着力解决环境污染、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开展示范和推广应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要自觉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全社会创新意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要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文化载体,促进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第四,希望两院院士坚持锐意改革,积极推动科技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科技生产力。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科技体制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仍不适应,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要求仍不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适应,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央正在制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大家工作在科技创新第一线,对科技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比较了解,对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切身感受。希望两院院士站在全局高度,积极探索符合规律的新机制新模式,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积极支持和投身科技体制改革。
第五,希望两院院士坚持甘为人梯,积极培养和提携优秀青年才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人才为本。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代代科学家不断继承创新、超越前人的历史。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两院院士都是学有建树的学术带头人,许多同志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发现、培养、提携青年人才是大家的一项重任。要善于发现青年人才,不拘一格,慧眼识才,坚持科学标准,客观公正评价人才,热情关心和支持有科学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要积极培养青年人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思路新方法。要大力提携青年人才,虚怀若谷,举贤荐能,着力营造包容兼蓄、和谐有序的人才成长环境,真诚尊重人、细致关心人、充分信任人,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平等讨论,鼓励青年人才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学术见解、敢于质疑和超越老师的学术思想、敢于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营造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学术环境。要建设好学术梯队,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广揽英才,为他们奋勇创新提供舞台,为他们加快成才铺路搭桥,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实践中茁壮成长。
第六,希望两院院士坚持建言献策,积极发挥决策咨询重要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科学决策,科学决策需要科学咨询。两院要发挥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作用,紧紧围绕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突破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瓶颈、破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咨询研究,客观独立发表意见,坦率真诚提出建议。两院和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构建有利于发挥院士专家咨询作用的体制和程序。两院院士作为我国科技界的领军人才,要前瞻新科技革命方向,善于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中提炼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引导我国科技工作提升创新起点、优化学科布局、凝炼前沿方向。
各位院士、同志们!
院士称号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学术荣誉,院士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风尚和学术风气产生很大影响。希望两院院士牢固树立追求真理、造福人类、服务国家的理念,继承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以身作则,严格自律,模范遵循学术规范和科学伦理,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