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论普京主义外交的特点及实质

时间:2019-05-15 05:3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论普京主义外交的特点及实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论普京主义外交的特点及实质》。

第一篇: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论普京主义外交的特点及实质

当 代 国 际 关 系

(政治与经济)

——论普京主义外交

特点及实质

论普京主义外交的特点及实质

随着普京宣布参加明年大选,再次入主克里姆林宫似乎势在必得,而对普京主义的讨论也重新被提及。毋庸置疑,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叶利钦以西方为样板的改革也未见成效,普京在十年间便使险些沦为二三流国家的俄罗斯重回世界大国宝座,形成了独特的普京主义,在全球化的今天其外交政策功不可没。

一.俄外交政策概述

俄罗斯独立后经历了从“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到东西方并重的“双头鹰”方针的转变。普京执政后实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务实外交”,从国家利益出发,为改善国家经济状况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与独联体国家之间的合作,缓和与美欧关系,继承叶利钦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俄罗斯把推动独联体内的全面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作为对外政策的优先任务, 把建立稳定的独立国家联合组织并使其在国际社会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作为俄对独联体国家安全政策的战略目标。由于自身实力的衰弱,及此前对独联体定位的错误 , 俄对独联体国家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作用力已经下降了很多。自普京担任总统以来,发展与独联体国家关系则成为俄外交的“绝对优先方向”。在对外活动中讲求经济效益, 避免参与徒耗国力,避免与美欧国家直接对抗,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抢占世界石油市场份额, 鼓励和保障石油资本的对外扩张, 增加石油收益,推行具有新的特色的欧亚主义外交,俄罗斯在继续保持自我欧洲认同感的同时 , 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了同东方国家关系 , 加强了在亚洲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普京在亚太地区的东西方平衡的多方位外交战略,加强和改善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增强俄罗斯在亚太的影响。①同时适时的开展能源外交,强化本国地位,增加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07年俄乌斗气就是鲜明的例子

二.普京主义外交的特点

第一,延续性。所谓延续,直接意义上是指对叶利钦时期合理做法的继承,对其失误或者不合时宜东西的扬弃,并根据形势变化加以调整。如普京所言,“不仅在制定战略上,而且在国际实践中,把错过的东西补回来”。因此,普京在继承叶利钦的外交遗产,促进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奉行多方位外交的同时,适时调整外交政策,着力推进多极化,重振大国声威。

第二,务实性。确立“符合俄罗斯利益和力量的外交战略”,采取“有选择地参与”国际事务的新战略构想。以明确优先方向、务实主义和提高经济效率为基础,普京巧妙地将俄国内存在的三种主要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加以融合,有选择、有侧重地运用于经济、政治和外交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套务实的治国方略。

第三,平衡性。平衡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最大利益。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益平衡性决定了政策平衡性。普京指出:“在人们大量谈论的日益发展的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国家还需要给自己找到在世界上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一体化的战略方针当然是和国际社会的一体化,是和愿意并准备和我们实现合作的人发展广泛的政治对话和互利合作。”例如,在全球实行欧 亚平衡,在西方实行欧美平衡,在亚洲实行中国印度平衡。

第四,兼容性。这是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形势变化使然。改善对美关系无 疑是俄外交最重要的也是最棘手的任务彼此之间形成摩擦与妥协并存的局面。普京的办法是“学会了坚决地但是决不发生对抗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务实外交要求随机应变,既不亲美也不抗美,在具体国际事务中尽一切可能维护本国利益。

第五,隐蔽性。俄的大国欲望近期在舆论宣传中确有收敛。普京说过:“很清楚,今天我们对国际局势施加影响的手段客观上并不是我们所希望拥有的那么多。”普京从现实出发,力求重振俄国际地位,但同时也放弃了旧有的大国沙文主义。②

三.俄格冲突后的政策转型

第一,在外交自我定位上,正从强国型向大国型转换。在俄罗斯外交哲学中,强国是适应世界,大国则是要改变世界“要考虑到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日益提高的国家作用,提高俄罗斯在世界范围内对发生的事件所应负的责任,提高参与解决事件的可能性,不仅仅是协助实现国际议事日程,更重要的是参加制定国际议事日程”。③

第二,在外交战略谋划上,正从应急型向预防型转换。这是俄罗斯奉行“有预见性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的体现,也是俄国力上升的缩影。

第三,在外交涉猎范围上,正从局部型向全局型转换。俄罗斯的积极进攻态势已经较为全面地展现出来:在欧洲,俄罗斯提出了签署新的欧洲安全条约,建立欧洲新安全政治秩序的主张;在独联体地区,白俄罗斯正在被俄罗斯建设成为协助俄对付东欧反导系统的桥头堡;在中东地区,叙利亚不仅为俄罗斯提供海军基地塔尔图斯军港,使俄罗斯舰队在东地中海再次拥有了中继站,叙利亚方面还允许俄部署反导导弹,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主动权也越来越被俄罗斯所掌控;在非洲地区,津巴布韦和苏丹问题日益成为俄罗斯对美讨价还价的筹码;在拉美地区,大批俄罗斯军火被销往敢于向美国叫板的委内瑞拉。

第四,在对外国际形象上,正从暴力型向道义型转换。俄罗斯在与西方打交道中已经是“轻声说重话”,遵循民主社会价值观,包括尊重人权和人身自由,力求在遵循国际法准则的基础上尊重全世界的人权和人身自由;依据国际法和现有双边协定维护俄罗斯公民和国外同胞的权益。并重塑俄国际形象,提升影响力。四.普京主义外交的实质

从根本上讲,无论是是何种主义外交政策,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最终目的都是重振俄大国地位。而普京主义的治国方略则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强国富民为使命,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民族精神为动力,以强有力政权为依托,以团结全社会为手段,以历史教训为借镜,以选择适合本国国情道路为方向,以优化外部环境为条件,以重振大国地位为目标。有鉴于此,其外交政策的实质不言而喻,即:再现大国声威,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①《国际论坛》2009年11月 第1期 ②《解放日报》2002年10月20日

③梅德韦杰夫《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2008年7月12日

第二篇:论国际商品流通业发展特点及启示

内容摘要:商品流通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有重要影响,而且还影响着人们的消费结构,对人民生活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趋于成熟的。分析了美日等国的商品流通业在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并根据国际商品流通业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商品流通业 零售业态 商品供应链

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反之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又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趋于成熟。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商品流通业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商品流通的技术水平也随着国家经济质量的提高在不断提高。这一点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发展史可以得到印证。

美国商品流通业发展概况

美国的商品流通业在世界上是比较发达的,其零售商的数目几乎占全球前200名零售商的一半,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近些年来一直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前茅。美国的商品流通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只有38个洲,人口大概为5600万,有65%的人生活在农村。由于交通尚不发达,人们相互之间信息闭塞,流通业的发展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在当时每桶面粉的批发价为3.74美元,而在农村的杂货店却卖到了7美元的现实条件下,批发商是商品供应链上巨额利润的获得者。在这种情况下,邮购业务得到了大力发展。邮购商通过大规模采购,借助铁路和邮政运输,免费为农村送货和邮寄包裹,为农民提供廉价商品和优质服务,这种邮购销售方式赢得了大多数农民的喜爱。在这一时期,商品流通渠道主要还是由制造商主导。

到了20世纪初,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消费者有了更大范围的选择。同时实行大规模生产的制造商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出现,美国的城市开始发展,许多农民放弃了农场而加入到城市的工厂当中,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高。从1900年到1920年,短短20年时间城市人口就远远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的居民习惯是在城市商店里购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购物习惯的改变,零售商店得到大力发展。20世纪 20年代和30年代,连锁零售店得到迅猛的扩张。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零售业开始外扩,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由于连锁经营业态的出现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商品流通渠道中层级减少,制造商对零售商的依赖开始增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市民不堪城市的嘈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之忧,纷纷从市区迁居到市郊。伴随着这一生活习惯的变化,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在改变。过去,人们逛街往往喜欢去市中心,但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和完善,以及郊区购物中心的兴起,市中心已不再是消费者的首选。于是郊区的大型购物中心、折扣店、会员店等零售业态得到了充分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零售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零售业呈现出不断集中的趋势,新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

日本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日本的商品流通业对日本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国民收入、消费方式、人口及就业状况等方面。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商品流通业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二战前

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情况是重工业比较发达。重工业的产值平均能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7%,工业水平居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第5位。但这一时期的日本商品流通业并不发达,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居住地比较分散,所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有多层级的批发商,从而形成了日本零售企业规模小、分散、零细、过剩的特点,整个商品流通系统的效率低下。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业态为刚刚出现的百货商店。

(二)第二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末

这一时期为日本经济的战后重建阶段。战争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创,使日本经济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但日本政府能够审时度势,依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该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比如,战后初期,针对经济的全面衰落,日本政府首先从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入手,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缓和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窘迫状态。生计问题解决后,日本政府又开始重点扶持基础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使整个工业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正是这种阶段性的经济发展策略和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的经济发展方式,让日本在战后短短几十年内由一个经济几乎全面崩溃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在经济重建期,由于物质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在这一阶段人们的需求基本同质,大多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百货店这种零售业态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其竞争能力都得到加强。但整个商品流通系统基本呈现出比较散乱的局面。

(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相当惊人,新技术大量引进,物质生产极大丰富。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已得到极大满足,转而开始追求一些奢侈品的消费,追求精神层面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对黑白电视机的旺盛需求,就反映出那一时期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已开始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制造厂商。为适应大规模消费市场的出现,制造商开发并导入新的生产技术,引入新的生产设备,大批量进行新产品的生产。反过来,为使产品实现更大规模的销售,制造商又通过搞各种营销活动,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不断开拓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更大规模的消费。

在这一时期,商品流通系统主要由制造企业主导支配。超市、大型家电专卖店等零售业态也开始出现。

(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已经成熟,高速经济发展时期潜藏的隐患开始出现,再加上世界经济的影响,日本经济开始出现波动,但日本仍然具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实力。

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人们消费品的选择范围及选择的地理区域扩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成熟,消费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人们更多地是追求自我选择和有个性的消费,不再盲目跟随潮流。针对这样一种消费特点,专业大量贩卖店的零售业态开始出现,该业态主要是集中于特定商品领域进行销售,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可供多样选择的商品型号。另外,就是便利店的出现,便利店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域的消费者开设,为其家居生活提供便利。此外,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制造商需要更加贴近市场,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准确把握消费动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慢慢呈现出一种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趋势。而消费者也逐渐成为流通领域变革的主导者。

国际商品流通业发展趋势

通过对资料研究发现,国际商品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通过对近几年全球商品流通市场中销售额的分析可以发现,整个商品流通市场的集中度已经比较高,并且处于不断集中化的过程中。比如,1998年全球前10名零售商的零售额占到全球总零售额的23%,1999年则上升到26%,2000年则又上升到28%,从中不难看出商品流通市场不断集中的趋势。

资料研究还显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商品零售业态出现快速集中的趋势。比如英国,当其人均GDp从1992年的12500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14000美元时,其每千人拥有的零售网点数也从1992年的6个下降到1997年的4个。

零售商逐渐成为商品流通链条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商品流通链即商品供应链的主要职能从制造商和批发商向零售商不断转移,零售商成为供应链的主导者。同时,零售商通过改变交易方式使商品供应链效率不断提高,获得了供应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零售商与制造商直接交易越来越多,经销商地位逐渐衰落,零售商成为缩短商品供应链的决定力量。目前,零售商与供应商的直接交易差不多占到商品供应链结构的50%。大部分国际连锁零售企业已从产品间接进口逐步过渡到产品产地的直接进口。减少了中间流转环节,降低了运营成本,确保了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商品流通中的零售业态与交易范围不断发生着变化。二战前,零售业态主要是传统百货,以单店经营为主,经营区域小,商品的采购也多集中在本地。二战后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零售商开始研究消费者,采购的区域也不断扩大,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数目不断增加,因此零售商的议价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大型的零售商开始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商品采购。采购范围的扩大,不但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而且优化了产销体系,使得规模生产和优势成本生产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整个商品供应链系统的成本,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效率。

商品流通中的零售环节向深度专业化和专业集成化的方向发展。零售业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每一阶段业态的发展无不适应于所处阶段的社会经济情况及消费者的需求而发展的。零售业态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综合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业态为百货商店。然后是专业化和细分化的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连锁经营店、折扣店、便利店、大卖场、迷你店、“品类杀手”等业态。由于“品类杀手”业态的发展以及购物中心的出现,零售业态的发展呈现出专业化和专业集成化的特点。

我国商品流通业在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连续十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截至2000年,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的销售额在世界已排到第四位,仅次于美、日、德。而且我国商品流通的业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由传统百货为主的单一业态发展到百货商店、连锁店、折扣店、便利店、大卖场等多种业态,尤其是连锁超市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已经发展了近200年的国外商品流通市场相比尚处于低级阶段。

我国的零售企业大多规模小,前几名零售商的零售额占整个零售市场份额的不足20%,在这一点上是很难与国外的大型零售商相比的。虽然,我国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但由于缺乏成熟的商品流通市场,所以规模消费并没有真正形成,商品流通系统的主导权依然是掌握在制造商的手中。再有,我国的零售企业普遍存在高负债率和低利润率并存的情况。我国零售企业的负债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平均净利润率却不到2%,这是因为我国零售业的管理技术和硬件设备相对落后造成的。应当说,我国零售企业的盈利大都是靠供应商的进场费、广告费、促销费、节庆费在支撑。由于零售企业处于商品物流的中枢地位,对供应商有一定的优势,但靠“榨取”供应商来获取利润,长此以往势必会对我国的制造业造成较大的伤害。

2004年12月11日,我国的零售业正式对外开放,国外的零售商已大批量地在我国展开业务。郎咸平在其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国外的零售商一方面会利用其规模优势和全球化采购平台降低商品成本;另一方面会利用其成熟市场的盈利支持新兴业务区域的战略性亏损,从而与我国的零售商展开竞争。面对国外零售商的严峻挑战,根据国际商品流通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我国的商品流通商应做好以下几点:

进行以目标客户为导向的业态优化和服务创新。我国的零售商应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循着国际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符合当前消费者需要的业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大服务创新的力度,制造品牌溢价效应。

以专业化经营的态度,专注于建立满足目标客户核心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与经营的差异化。我国的零售商在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基础上,要认真学习吸收外国零售商的先进管理技术,围绕自身目标客户的核心价值,专注于一点深钻下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避免同质化经营和恶性竞争。

建立易操作的标准和准则,使快速复制与扩张成为可能。我国的零售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规模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规模经营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而要实现规模经营,连锁复制是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有复制的标准,按照标准复制来提高复制效率,最终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

提升零售技术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已提到相对于国外零售商来说,我国零售商的管理技术还比较落后,而国际商品流通业的发展特点又说明零售技术是零售商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国的零售商需要在提高零售技术方面多下功夫,这样才能提高与外国零售商的竞争能力。

面对国外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经验的商品零售商,我国要沉着应对。一方面发挥本土化的优势,寻找差异化竞争途径;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在竞争中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曾坤生.美国零售商业营销管理的特点.中国流通经济,2000(11)

2.田旭.国际零售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营销传播网,2000.11

3.李颖.零售业的革命.南风窗,2001.2

下载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论普京主义外交的特点及实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论普京主义外交的特点及实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