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7全国稀有及贵金属材料学术交流会-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分7 全国稀有及贵金属材料学术交流会
承 办 单 位: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联 办 单 位: 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有色金属学会、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协 办 单 位: 宝钛集团有限公司、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
分 会 场 主 席: 黄晓平(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学术委员会主席:何季麟(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文海(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 卫(钢铁研究总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贾明星(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工)
学术委员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月光 王快社 史文方 闫阿儒 李金山 邹武装 宋晓平陈家林 周科朝 赵永庆 聂祚仁 黄小卫 黄松涛 梁淑华 颜学柏
活动安排 月24 日下午
地 点:西安唐城宾馆二楼花萼厅 : 00-16 : 00
主 持:贾明星(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工)
专题报告(30 分钟/ 人,提问5 分钟)
1.射频超导技术用高纯铌材与超导铌腔的制备与应用
何季麟(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2.稀贵金属回收技术与装置
张文海(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3.绿色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及应用
李 卫(钢铁研究总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00-18 : 00
主 持: 黄晓平(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专题报告(20 分钟/ 人,提问5 分钟)
4.我国创新研制的主要钛合金及其应用
赵永庆(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5.稀土材料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黄小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稀土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6.铂族金属二次资源回收现状及进展
刘玉强(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7.纳米原位复合细晶钨铜材料 范景莲(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副所长,教授)8.铵盐体系白钨绿色冶炼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
万林生(江西理工大学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月25 日上午
地 点:西安唐城宾馆二楼花萼厅
08 : 30-10 : 20
主 持:颜学柏(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书记、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月25 日下午 14 : 00-16 : 00 专题报告(20 分钟/ 人,提问5 分钟)
1.稀贵金属真空冶金的研究及应用
杨 斌(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2.新形势下钨提取冶金的思考
赵中伟(中南大学冶金学院副院长,教授)3.钼金属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曹维成(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4.资源节约型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研究
闫阿儒(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主 持:宋晓平(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
专题报告(20 分钟/ 人,提问5 分钟)
5.稀土掺杂高强韧La-TZM 合金制备及其性能
王快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6.外科植入物用钛合金材料的研发、生产现状与应用分析
于振涛(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生物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7.稀贵金属在微电子领域中的应用
熊晓东(有研亿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8.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
谢 明(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主任,研究员)
地 点:西安唐城宾馆二楼花萼厅
主 持:王快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专题报告(15 分钟/ 人,提问5 分钟)
1.稀土钪在航天铝合金中的应用前景
邓 英(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2.二次资源中稀有金属钪的提取回收方法及其发展现状
李宏煦(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教授)3.三元材料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中的应用
周 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4.一种超高强钛合金的组织性能研究
杨 奇(宝钛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5.铼的分离提取研究现状 10 : 20-12 : 00
羡鹏飞(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6.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及其在铍材研究中的应用
吕一格(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工程师): 00-18 : 00
主 持:梁淑华(西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教授)
专题报告(15 分钟/ 人,提问5 分钟)
7.铍铝合金高低温力学性能研究
张健康(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工程师)
8.n 型碲化铋基材料的制备、微结构及热电性能研究
高 远(广东省稀有金属研究所高级工程师)9.铱合金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唐会毅(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10.玻璃润滑剂对TC4 钛合金挤压管材外表面质量的影响
李永林(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1.类石墨烯二硫化钼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陈震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
12.化学控制剂及包覆剂对银纳米线合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雷博文(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
早 餐 9 月24-25 日 07:00-09:00 西安唐城宾馆一楼中餐厅 午 餐 9 月24-25 日 12:00-13:30 西安唐城宾馆一楼中餐厅 晚 餐 9 月24-25 日 18:00-20:00 西安唐城宾馆一楼中餐厅
第二篇:大学生科研学术及创新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
总结
2016年11月18日,大学生科研学术及创新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温江校区行政楼第五会议室隆重召开。在三个多小时的交流会中自己也算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所获良多。
一,收获
1.关于如何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教育,这个问题上针灸推拿学院专委会会长叶坤极力陈词,大体上是多方位宣传和深度宣传。前者即不局限于QQ号,QQ群,还应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开启新航线;后者即对发布内容精加工,以求更好地吸引同学关注以及服务同学。
2.关于如何让一个idea付诸实践,针灸推拿学院专委会成员也慷慨陈词。首先,和辅导员交流idea的可行性,实用性。其次,组建自己的团队,这点上,刻意指出要跨专业找伙伴,尤其是我们临床和针灸的特性,缺乏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不具备制作APP的能力,而且,也应寻求学姐学长的帮助或拉其入伙。
二,建议
冒昧的说一句,最后提问环节很尴尬。大家都不怎么积极对待,主要原因是大家没有足够的准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问对答必须得单独正式发言,很多同学可能怯场,害怕出错不予置喙。其实大可以走动着,自由交流,或许有所改善。
第三篇:[201416] 第三届全国优秀建筑设计学术交流会及作品展小结
第三届全国优秀建筑设计学术交流会及作品展交流小结
()
一、交流会概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郭明卓、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等全国知名的设计大师、专家对他们优秀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与全国各地的建筑师分享、学习与交流。
在交流会中各位总建筑师纷纷提出,建筑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品,不是要刻意造型,而是真实地反映人性、自然,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人们丰富的心理活动。建筑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应该延伸到人的精神世界。
建筑设计需要融入大众,而非简单的迎合;每个建筑都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它的灵魂,有它对环境的尊重和考量。建筑设计并非一个肆意挥洒的过程,建筑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不单纯属于个人行为,建筑应是在经济、实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艺术。我们做的项目通常都会有资金上的限制,如何在设计中量体裁衣,切合实际,照顾全局,也是建筑师必备的一种素养。并非浮华铺张才能产生美的建筑,也并非扭曲怪异才是创新,建筑应该是环境的融入者,而非入侵者。
二、建筑与本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师打破了思想枷锁,视野逐步扩大至全球,设计水平大幅提高。但与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相比,文化发展严重滞后,暴发户心态和崇洋思想泛滥。地方官员和房地产商在设计上拥有绝对话语权,决定取舍。各种粗劣平庸跟风的建筑充斥视野,城市的地方特色消失,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对创新和标志性建筑的误解,皇帝新衣式的闹剧在某些国外建筑师的忽悠下反复上演,扭曲怪异,挑战结构极限和模拟各种事物造型,以至福禄寿、金钱等庸俗建筑也在各地不断涌现。
只有努力学习研究本土传统文化,才能恢复文化的自信。对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不是看表象看形式,而是通过学习研究,找出其精髓,学习其精神。古为今用,文化是有时代性的,清代画家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我们的学习研究不能钻故纸堆,不能复古,而是立足于现代生活、现代思想观念、学习研究本土传统文化,我们要恢复的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自信,而是对现代民族本土文化的自信。这只能通过对民族本土文 化学习,传承、发展、创新的道路才能做到。
将本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主义建筑结合是创新的一条成功之路。现代主义建筑是当今世界建筑的主流,仍然代表着世界建筑发展的正确方向。20世纪初,工业产品的设计理念影响到建筑设计,而引发了对古典主义建筑的一场革命。注重功能和技术,结合地形环境,注意阳光和空气,形式追随功能,反对多余装饰等鲜明观点,很快就影响到全世界,成为世界建筑的主流。对建筑师来说,将本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主义建筑相结合,是一条创新的成功之路。具体地说,我们首先要运用现代主义的建筑创作设计理念去设计一栋功能合理、结合环境、结构和设备先进、节能减排、节约材料和造价、造型美观的建筑,这样的建筑、功能和形式上已近完美,但缺乏的是文化内涵。我们要把根据功能决定的空间大小和形状的“形”通过采用我国传统的不同的空间构建方式、结构和材料;各地传统的空间的组合方式、形态和肌理;各种传统建筑的细节,经过抽象和简化恰当地运用等等方法,使建筑表达出各种不同的人文精神和特征,既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又有传统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形”和“神”的统一。
三、建筑与真实
在建筑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去面临建筑所谓的“真实”问题。“真”相对应的是“伪”。在我们的设计大环境下,确实存在有许多伪命题、伪思想、伪建构所表达的无奈的现象,需要我们反思。
在创作过程中,还会遇到与建筑的“真实”问题相对应的许多现实、表面现象的干扰,可能这些问题相对于建筑的核心问题而言更容易受其影响或诱惑,从而误导并影响我们去寻找或聚焦于项目的本质。
何为建筑的“真实”,真实具体的命题、与面临的技术挑战,环境、历史、文化的对话与客观制约,业主、使用者、城市的主观真实需求。何为“真实”的建筑,直接面对项目的真实核心问题、让影响项目的核心问题显现。采用恰当的技术手段,保证建筑的基本实用性、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与之相适应的材料和建构方法去表达建筑的特点、品质和与文化的关联。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或许使我们对于“建筑”的过程与建筑的“真实”有了这样一些认识:如果说建筑是某种形式的表现,那这可能是我们往往已认同其魅力可能在于把许多真实、普通的东西转化为可以让人们感动的那些形式与氛围之上的事实。但若把“建筑”看作一种发现的行为与过程实现的的方式时,那或许它又与“形式”真的无关。我们可能更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无数的真实与“形式”之间可能的关联。
四、建筑与形式
建筑形式是指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外部形态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反映,建筑空间又取决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因此,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有直接联系。
建筑形式应真实反映结构逻辑。建筑形式的重点在于美学,结构设计的重点在于力学,但两者并非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联系。建筑形式应该体现结构受力的真实性及合理性。结构与形式应达到有机的融合,并且相互共生。
建筑材料是建筑形式的载体。建筑形式与建筑材料间存在着一种异常密切的关系,建筑的表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建筑材料的灵活运用和处理。建筑材料运用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无疑注重“真实性”更符合现代建筑设计原则。当然,“表皮化”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给了建筑师更多的创作自由,但是在“表皮化”的运用中能够赋予其真实的功能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还原材料本体 ,重新建构材料,从深度和广度上丰富材料的地域表现力.发掘传统的地域性的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表现中的潜力。结构是建筑的骨架,是构成建筑形式的重要基础,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决定构造型式的发展,而构造型式对建筑形式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处理建筑形式、结构和构造的关系应注重效能、经济和雅致。构造手段在确保实现建筑形式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单可靠,实现建筑形式的构造手段应该简单可靠,便于构造和实现,以确保设计完成度。建筑空间是由实质的物质形态构成的,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在满足人们的特定的使用要求和人的心理感受的需求的同时,我们怎能不去考虑材料、结构、构造等技术方面的因素呢?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材料、新结构、新构造层出不穷,建筑师只有充分利用并驾驭好这三大因素,才能真正获得形式创新的极大自由。只有这样形式才能获得真正的放飞。
三、总结及体会
两天的学习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我们却在充实而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了建筑工程在新时代城市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接触了本专业最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使我们了解和吸收了先进的建筑专业理论,同时也唤起了我们作为设计人要树立素养,时刻关注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责任感。现如今设计行业已经进入一个定制时代,定制时代的建筑设计应当怎么做?设计创新如何体现?让我们更多的思索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习学观世,承古抱今。为我们的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第四篇:《人民日报》报道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及评论员文章(2016.05)
《人民日报》报道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及评论员文章(2016.05)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李克强主持 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出席《 人民日报 》(2016年05月31日
01 版)
本报北京5月30日电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3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李克强主持。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出席大会。
上午9时,大会开始,全体起立,唱国歌。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大家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应该努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强调,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习近平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习近平就此提出5点要求。一是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坚定创新自信,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二是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党中央已经确定了我国科技面向2030年的长远战略,决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
三是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
四是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五是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
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要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希望广大院士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
习近平最后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让我们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武警部队主要负责同志和大会代表,约4000人参加会议。李克强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以深化改革更好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汇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力量刘云山主持《 人民日报 》(2016年05月31日
03 版)
本报北京5月30日电 5月30日下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主持会议。
李克强说,今天上午,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等方面的明确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创新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有许多遥遥领先的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贡献巨大。但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屡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起全面独立的科学技术体系,开启了全面创新的时代。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两院院士创造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也功不可没。
李克强指出,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和交互影响,创新既是我国实现“双中高”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创新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李克强强调,要落实和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一是补好基础研究短板。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力度,到2020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组建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主力军作用,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性,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二是突破应用研究产业化瓶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部署推进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形成一批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新产业领域和经济增长点。三是大力推动协同创新。依托互联网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创客等创新主体协同,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科技创新协同以及区域创新协同,加速释放创新潜能,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李克强指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在选人用人、成果处置、薪酬分配等方面,给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更大自主权。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多一些时间去自由探索。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机制,提高间接费用和人头费用比例,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把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改进科研活动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马凯、刘延东、孙政才、汪洋、胡春华、陈竺、杨洁篪、郭声琨、周强、曹建明、韩启德、万钢、周小川和路甬祥、陈至立、桑国卫、宋健、徐匡迪、王志珍出席会议。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武警部队主要负责同志,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会议代表,两院院士大会会议代表,中国科协九大会议代表等参加会议。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刘云山到会祝贺并代表党中央致祝词《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01日
01 版)
本报北京5月31日电(记者余建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3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到会祝贺,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科技工作者要争做创新发展的时代先锋》的祝词。(祝词全文见第四版)
刘云山在祝词中指出,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系统阐述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要求,发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有力号召,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科技事业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用讲话精神指导科技创新和科协工作实践。
刘云山说,中国科协八大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作出突出贡献。中国科协和各级科协组织切实履行自身职能,在引领服务科技工作者、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刘云山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部署,勇于攀登科技发展高峰,秉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中建功立业。科协组织要牢牢把握科协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提高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水平,持之以恒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有力有序推进科协组织改革创新,发挥好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关心关爱科技人才,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为推进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和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分别代表科技界和人民团体致贺词。科技工作者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宣读了《关于在科技工作者中开展“创新争先行动”的倡议》。
中国科协主席、大会主席团主席韩启德主持会议,代表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总结回顾过去五年科协工作,对今后五年科协工作提出建议。
刘延东、刘奇葆、李源潮、赵乐际、栗战书、杜青林、赵洪祝、陈昌智、刘晓峰和路甬祥、陈至立、王志珍、张阳出席会议。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各人民团体、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同志,在京中国科协历届负责同志,中国科协九大会议代表和首都科技界代表等参加会议。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刘延东出席并讲话《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01日
04 版)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5月3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并讲话。
刘延东指出,大会的召开吹响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各地区、各有关方面要把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要加强战略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形成引领型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要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作用,构筑发展新优势;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创新效率;要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动力和能力,形成协同高效的创新格局;要着力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推进国际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夯实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
刘延东强调,要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真抓实干,形成合力,把政策转化为行动,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主持会议,10位代表作大会发言。
孙政才、胡春华、陈竺、韩启德和路甬祥、桑国卫、宋健、徐匡迪、王志珍出席会议,约2300名大会代表参加会议。
迎接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社论)《 人民日报 》(2016年05月31日
01 版)
历史总在浓墨重彩中掀开新篇章。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又一次科技创新盛会。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人类社会演进、中华文明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的全局高度和历史站位,深刻阐述了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机遇,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和五大重点任务。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将迎来又一个希望的春天。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牢牢抓住宝贵历史机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要强大、企业要兴旺、人民生活要不断改善,必须有强大科技。面对蓄势待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面对迫切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哪一项都离不开创新发展。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贯彻落实好五大重点任务。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总书记提出的这五大重点任务,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是新时期推动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两院院士、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应该努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我国科技大师的荟萃之地,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要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努力把握科技革命新方向。作为党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引领广大科技人员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创新发展的组织领导,善于调动各方面创新要素,善于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共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凝心聚力。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无上的光荣。有多大担当,才能有多大的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的成就。让我们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迎接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之一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01日
01 版)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着眼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论述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意义,明确了推动科技创新的五大任务,激发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热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明媚的春天。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够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在这时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就是要牢牢抓住宝贵历史机遇,以强劲的科技创新、强大的科技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力量支撑。
从基础科学的突破,到高端技术的研发,从科学成果的转化,到创新创业的兴起,中国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同时也要看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正是基于对科技发展形势的全面把握和清醒认识,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努力方向。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根据“三个面向”,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我们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全盘布局,这样才能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落实“五大任务”,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总书记提出的这五点要求,是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牢牢把握、认真落实的五大任务。世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的竞争;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本质上就是占据创新先机。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根据五大任务的要求,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才能以源源不断的创新占据科技制高点、引领科技新方向。
科技是国之利器,中国要强大,企业要兴旺,中国人民生活要提高,必须要有强大科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中华民族必将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迎接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之二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02日
01 版)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对知识、真理的追求,也要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实效来检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抓好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供给,就抓住了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已稳居全球第二,但不少领域依然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与此同时,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消除贫困任务紧迫,民生问题牵动人心……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到生态文明、国家安全,都呼唤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蓬勃涌现。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依赖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老路已越走越窄,亟须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从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寻求根本性转变。为此,必须深入研究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践行新的发展理念,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比如,发展不协调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立足科技创新,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才能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比如,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们只有不断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才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再比如开放发展,一方面我们要与国际展开创新合作、进行创新集成,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只有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经济和科技创新合作,在更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范围内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共同发展。
科技创新,贵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健康素质等,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从解决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到满足宜居的生活环境、均等的教育资源、普惠的信息网络服务等民生诉求,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增加公共科技供给,逐步完善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方能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科技之光照亮亿万国民的幸福之路。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矢志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弘扬创新精神 深化改革创新——迎接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之三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03日
01 版)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提出,要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以这一要求为改革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才能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我们应当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战略高度,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让科技创新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只有双轮驱动、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才能促成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深化改革创新,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全速发动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当前,无论是“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的科技决策方式,还是“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的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无论是“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还是“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的缺失,都是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弊端,都必须下决心予以革除。
深化改革创新,就是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服务科技创新的制度合力。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应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各地在创新发展中应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深化改革创新,就要以弘扬创新精神为方向,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我们不仅要大兴识才、爱才、进才、用才之风,也要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我们不仅要尊重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规律,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而且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度权。
从总体上看,今天的中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手抓、两个轮子一起转,我们才能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争取早日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