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观点被题目说出来之后怎么办
当观点被题目说出来之后怎么办
根据以往的审题经验,学生要从作文题目中拟出切合题意的中心观点。不过,也有一些题目并不需要你再去重新拟观点,因为它已经在题目中说的非常清楚了,比如下面这一道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致辞:“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一道题目出的非常好,因为不仅考察了学生的情怀,还考察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在实际写作中,许多学生并没有认真地读题,而是带着“老方法”去拟定议论文的中心观点,许多同学这样写的:“不要效率要过程”、“生活的本质是过程”、“目的没有过程重要”、“谁说效率不重要”等等,这些似是而非的中心观点已经与王安忆的中心观点相离,因为王安忆说的是“不要过于追求效率”,并不是说“不要效率”;也没有说“目的不重要”——王安忆的观点非常清晰了:“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就是生活的本质”。许多同学就算拟定了观点,在写作的时候也一边写一边怀疑,不能说服自己。那么这样的题目究竟该如何审题立意呢?
愚以为,这需要学生完善题目中的观点即可。在讲评作文的过程中,我给同学们提了以下几个方面请他们来分析并加以引导:
1.说话的主体:王安忆是作家,如果换作是做电子生意的老板,他会这么说吗? 2.说话的场合: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如果换成是深圳科学高中高三升学誓师大会,这句话适合吗?
3.说话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4.说话的受众:顶级学府的硕士研究生,如果换成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可以吗? 最后学同学们发现,原来这段话需要语境和逻辑支撑才能成立。那么这段话的语境又是什么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得出以下的内容:
1.说话的对象、语境和背景:社会情怀丧失、功利心占据主流、生活盲目、幸福过程的丧失、追求初心的泯灭、许多人已经无路可走、精神世界沙漠化、物欲汹涌、文化贬值、评价唯金钱论、烦恼炽盛粗大、分别心复杂纷乱、颓废主义、精密的数字化生活、肉体的冲刺与灵魂的困顿、价值观的扭曲变形、死亡主义、泛滥垃圾快餐、心态失衡与攀比…
2.说话的目的:呼吁正视生活并寻找生活的本质、处理好效率、目的与过程的兼顾关系… 然后找到使这段话逻辑成立的理由: 1.生活许多事情本无目的,其意义级本身
2.为达目的忽略过程的完善与丰满往往会事倍功半 3.不能帮助蝴蝶破茧,不能强迫玫瑰开花 4.过于追求效率容易忽略品质 5.……
教师小结:
1.任何一种观点必须有其语言环境才能成立,故而要认真分析其语言环境和社会背景,多看时评。
2.无论材料有没有观点,清晰严密的逻辑是自己立论、论证与结论的重要依据,多看经典议论作品与优秀议论文。
学生现场范文
生活本不是为了结果
/ 2
深圳科学高中高三15班 宋丹
叶芝说:“奈何一个人随着年纪的增长,梦想便不复轻盈。他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王安忆在对毕业生的致辞中也说:“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处在过程中,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如今,我们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而且不仅要求速度,还讲究质量,于是在生活中,在学习中,人人都开始追求 “效率”;逐渐的,也将这种习惯带入了生活中。
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我们追求自身比“水”更快;现代人奉行“时间就是金钱”或“时间即生命”,鲁迅先生也做过“谋财害命”的比喻,于是人们开始流行“预约”“日程表”,每天满满的行程,一天来往无数的地方见无数的人,诚然,这是高效率的生活,但一昧的追求“高效率”,只是将自己活成了冰冷的机器罢了。生活本就不是急流,而是潺潺的流水,夏夜的蛙鸣,秋天缓缓上升的明月,冬日茶上袅袅的烟和远方沉沉的落日。
许多事情,之所以去做它,并不是因为它的结果,而是因为在过程中,得到了能力,升华了品质。去爬山不是为了站在山顶,而只是去看佳木秀而繁阴亦或是锻炼身体;去看雪不是等雪停,而只是欣赏上下一白,雾凇沆砀;去写字不是为了得到一张划满黑线的纸,而只是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你可以两分钟听完一晚上的蛙鸣,对着冰冷的机器迅速看完落日,在空调房里想下雪便下雪,想温暖如春便温暖如春,但你知道这不是你想要,这是效率,但不是生活。
更重要的是,生活中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情本就没有目的,有些东西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没有目的,父母的爱,两小无猜,友情,陌生人一个不经意的关心……,而如今太多的人没有生活,亦或是带着目的或对利益、价值的追求来生活,人与人之间开始逐渐缺乏感情,没有信任,但我想,没有人愿意每天都在做着冰冷的利益交换。
人的生命只有几万天,区别在于是真正活了那么多天,还是只活了一天而重复了几万遍。生命的结果是死亡,但我们从不为了结果而生活,对工作对学习可以追求效率,但对生活,要找到生活真正的本质,不要被自己编织的忙碌假象蒙住了双眼。源自《语文月刊》
/ 2
第二篇:当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被罗列出来之后
当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被罗列出来之后,有人做出这样的评价,“纵观这些年,高考作文题目的质量是在稳步提高,而高考作文的质量却不敢这么说,甚至有所下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相关情况:
今年5月17日,当中国队以包揽全部冠军的成绩结束鹿特丹世乒赛后,国球“独孤求败”的现状就引发了人们对于乒乓球发展的思考。在不到一个月后的今天,当它成为高考的作文题目时,有评论就指出,这是北京作文35年来首考体育热点,主题为乒乓球赛的垄断与竞争,这是距高考时间较近、时效性较强的题目。既考察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也考察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而阅读材料中,老师说,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则给了这个题目更大的创作空间。同时,在今年的高考题目中,有的题目却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论,比如2011新课标卷的高考作文题《中国崛起的特点》,题目给出的材料中写到:中国崛起成为相关机构公布的全球最大新闻。全球75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3亿多条……”,对于这样一个题目,有人说这也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一个范例,但同时也有专家认为,这属于主题先行。中国有没有真正的崛起?应该是考生自己判断后的表达。与一些给出具体事例的题目不同,广东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回到原点》,作文要求考生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自定文体的文章。而对于今年为何这样命题?高考语文评卷组长表示,希望能给考生一个充分发挥的空间,这也是广东省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专家们的看法: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喻旭初认为,近十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1年至2003年这一段,作文题目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形式,内容多考虑考生的道德取向。2004年至2006年是第二阶段,全国实行新课改的省份开始自主命题,题型出现了画题、材料命题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体现了社会文化趋势,包含哲理和对美学价值的追求。2007年至2010年,作文题目开始趋向生活化,要求学生更面向现实生活,特别是2009年以来,题目开始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赫学颖认为,今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总体上没有太大变化,最大的亮点是北京的高考作文题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三个学生看法不一,请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赫学颖说,北京的命题组将如此敏感的话题摆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命题专家们事先并未对材料注入价值观方面的倾向,而是完全让考生就一件事进行思考、谈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评判,而这也是西方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特点。“今年北京的作文命题,代表了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转向,即中国高考作文命题与西方高考命题的接轨。”
赫学颖同时认为,全国卷和实行新课标地区的作文命题也有突破,不像以往那样离社会生活比较远,而是紧扣当前热点,让考生结合热点和传统价值观等,对材料进行讨论和评述,贴近生活,现实感很强。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说道:每年的高考,最能引起大家特别关注的总是作文题。也正因为如此,随着各路名师的绞尽脑汁、竞相“模拟”,产生好的作文题也越来越不易。在他看来,好的作文题应该既能使绝大部分考生感到有话可写,又能使考生们写出各自的生命体验、文学积累,还得使擅长此道的语文老师们感到有新意。从这个角度看,他觉得今年使人眼睛一亮的题目有陕西的《中国的发展》、湖北的《旧书》和上海的“一切都会过去”pk“一切都不会过去”。以上都是每个人都可以说上一通的题目,又可以显示出文化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的考生的不同文学水平。
其中,上海的考题更能给人以哲理的思考,也足以唤起考生对于辩论赛的相关记忆。相比之下,湖南关于“歌手”的题、福建关于袁隆平的题、北京关于乒乓球的题、天津的《镜子》、辽宁的《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广东的《回到原点》虽然也有新意,却失之偏狭,不利于广大考生从容发挥。“新课标卷”的材料作文《中国崛起的特点》虽然与陕西的《中国的发展》相近,却显然偏狭了许多。如何引导考生关心社会与世界,无疑是这两个题目的共同出发点,但《中国的发展》明显比《中国崛起的特点》更利于考生的自由发挥。由此可见命题得失的微妙。这是一个时尚、潮流常常淹没个性的时代,因此,人文教育的一大使命便是引导广大青年去发现自我、培养自己不随波逐流的个性。从这个角度看,山东的《这世界需要你》、重庆的《坚守梦想,情有独钟》、江苏的《拒绝平庸》、浙江的《我的时间》都突出了“个性”的主题,对于引导考生发现自我,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我的时间》明显具有难度,不利于广大考生发挥正常水平。而其他三个题目则比较适中说“适中”,是说大家都能做,可题目本身的新意显然不够。由此可见,如何出新,实在不易。此外,全国卷(1)的《期待长大》、全国卷(2)的《诚信》、四川的《陌生》、安徽的《时间在流逝》也都属于新意不够的题目。江西的以孟子论“三乐”为题,有引导考生重读经典的积极意义,却也明显缺乏使广大考生积极发挥的足够空间。
总的看来,令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显然不多。这也进一步证明出令人叫绝的作文题越来越难。如果是这样,他觉得就应该在如何引导考生发现个性、或者如何引导他们关心社会与世界上下功夫。事实上,这也好像是近年作文命题中相当突出的倾向。因为说到底,文学教育最根本的其实还是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在人文素质诸要素中,没有什么比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宽广的情怀更重要的了。
评论员 白岩松也说道:其实这几年已经形成一个惯例,几乎像全社会的一个必
修课,高考的第一天之后大家都在关注高考的各地的作文题。今天他就接到全国很多地方的这种电话,他都没有回答。大家把注意力放在了题目上,的确今年有一些题目似乎选得很好,比如说北京关于乒乓球的题这个题目,他给了孩子们更多个性表达的空间,更多想象力的空间,最重要的是给了多元思想的一种展现的空间。但是我不关心题目,我更关心的是一个又一个进步了的题目,接下来我们的阅卷老师和我们的评判标准会不会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和僵化的某些东西,让这些个性的、多元的,然后让这些有想象力的东西都被扼杀,最后是空话、套话,然后八股的话却能得高分,所以我觉得如何让真话、个性的话语可以在未来的阅卷过程当中被包容,被宽容,甚至被纵容。今天上午这个作文题只是考考生,接下来要考阅卷老师,考中国的教育,考我们整个中国的社会。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高考中是如何对待如今风靡的网络热词的:
在一个对热点问题越来越关注的趋势下,网络题材一直在列,而就在靠高考前,网络语言的使用却成为了新闻,事件起因是:担任去年上海语文高考阅卷中心组的负责人周宏接听高考咨询时表示:考生切勿使用网络热词,否则将被当作错别字评判。面对质疑,周宏澄清说,上海高考作文中网络词语并非格杀勿论。其实已经广为流传,并经过主流媒体使用的词汇,比如给力等等不应该判别为错别字,但是一些仅仅在网民中流传使用的词汇,许多人包括阅卷教师都不明白它的含义,作为考生谨慎使用较为妥当。
他还表示:他们给上海高考作文总的评价标准确立了八个字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开放、灵活、多元、包容。那么强调开放,也就是要学生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能够比较自由地发挥,对于阅卷组的老师来讲,他们特别强调了对于作文的立意事先不做预测,也就是所谓的预测,一篇作文过去有些地方的做法是先确定写什么是一类卷的立意,什么是二类卷的立意,他们认为不妥当,因为一篇好作文是由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结合起来来评判的。有时候写什么好呢?怎么写没写好,也会变成不好的作文,反之亦然。而包容,就是在不侵犯、不触犯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底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真话,并且对学生的真话,根据他的品位的高低加以比较确切的、切合实际的评分。而灵活、多元是指对学生内容和形式采用不同的,特别是形式上,考生采用了不同的文体他们就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这就是上海这几年一直执行的作文评价总体的标准。
从进入新课程高考的四省区来看,新课程高考方案既在原来的基础上保持平稳过渡,同时更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贴近社会、时代和考生生活,更加注重考核学生终身学习和时代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