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力强化金融要素保障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持续深化“提升信用品质 服务实体经济”
主题活动的工作意见
当前,经济增速换挡步入新常态,“培育新的增长点 主动适应新常态”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金融转型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浙江银行业“提升信用品质 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一以贯之地抓好落实,积极巩固和深化上年主题活动成果。
一、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培育新增长点的战略意义
(一)培育新的增长点是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也随之从传统增长点向新的增长点转变。浙江经济如何再造发展新优势关键在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培育新的增长点是浙江银行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网络化进程加快,新兴金融业态不断涌现,金融脱媒、技术脱媒、跨业跨界竞争快速演进,银行业“藩篱”已被打破,既有市场受到侵蚀日益严重,传统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浙江银行业如何在大调整、大变革中把握机遇,赢得新一轮发展先机,重新擦亮“浙银品牌”,迫切需要新的增长点。
(三)培育新的增长点是应对“两链”风险影响的重要突破口。经受了本轮“两链”风险冲击,银行业传统的粗放低质企业客户较大范围破产倒闭或重组,落后产业淘汰后新的产业补位尚需时日;与此同时,银行业自身也背负了较为沉重的不良包袱,亟待化解。如何以时间换空间,实现平稳过渡,亟需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银行业自身增长点的培育具有高度统一性。培育新的增长点不仅要求银行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源泉,也要求银行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促进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培育新的增长点是打好浙江经济金融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手段。
二、立足浙江,突出重点,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积极支持国家战略实施。一是及时对接与浙江密切相关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构建,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针对性金融服务方案和措施。二是深化推进支持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及舟山群岛新区“四大国家战略”实施。三是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主动对接支持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民营绿色石化基地、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义乌国际
邮件互换局和国际邮件交换站建设。
(二)全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等一系列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战略举措,积极支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重点:一是强化金融要素保障。继续落实有扶有控的差别化信贷政策,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做深做透“生态金融”。二是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加强对制造业综合金融服务,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加大对企业技改、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有效投入,有力促进浙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三是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紧紧抓住打造浙江信息经济升级版机遇,充分运用网络金融、银团贷款、并购贷款、直融工具等多种手段,积极研发适合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兴组织的金融产品服务,有力支持全省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级产业发展。
(三)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一是全面打造浙江“支农支小”升级版。进一步落实差异化监管政策,努力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力争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新增高于上年;推进服务模式、还款方式和贷款方式创新,在产品创新数量、贷款金额上有更大提高,适用客户范围上更多突破;进一步完善小微金融服务独立核算、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小微金融服务积极性。持续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努力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全面推广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
发展;扩大微贷技术运用,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探索担保新方式;持续推进“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服务体系。二是有效激发消费金融需求。稳步发展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金融,大力推进消费信贷,改进特殊群体金融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多便利,促进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继承和弘扬“枫桥经验”,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加强消费者金融知识宣传普及。三是不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通过管理创新、技术投入、缩短融资链条等手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规定,杜绝违规收费、不合理收费;鼓励减利让费,与企业共渡难关,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三、自我革新,强身健体,激发银行业发展新动力
当前,银行业面临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银行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不转型没出路,谁先转谁主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向“战略转型、机制转换、管理转精、创新转质、结构转优、文化归源”(即“五转一归”)要增长、要效益,积极培育符合自身发展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争做最有价值的银行。
(一)加快战略转型,形成发展新格局。一是要有系统观念和全局思维,放眼全球全国,跳出金融看经济,把握金融业发展分化与融合大趋势,注重前瞻性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加快战略转型步伐。二是要有正确的发展观和业绩观,从“讲增速”向“讲转速”转变,从“讲数量”向“讲质量”转变,从“讲占比”向“讲战略”转变,做到规模、质量、效益、品牌有机统一,做强做精。三是要有法治意识和底线思维,对法律底线、合规底线有敬畏感,对市场秩序维护有责任心和担当力。四是要加强调查研究,精准定位、错位竞争,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和区域特点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五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谋求发展,完善自我纠偏机制,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二)转换经营机制,激发发展新活力。一是突出考核科学性和合理性建设,彻底摒弃“旧常态”下业绩指标“只增不减、只上不下”的惯性思维,完善绩效考评与薪酬挂钩机制,实现绩效薪酬支付与风险暴露期相匹配,防止激励过度和约束不足。二是继续推广企业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试点,争取各方理解和支持,稳步扩大实施企业范围,严格规范异地授信行为,大力推进银团贷款模式,从根子上解决过度授信、多头授信问题。三是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加强集团协作和战略合作,强化部门、条线协同,优化业务流程,促进“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积极适应金融综合化发展趋势。四是完善中小法人机构同业业务专营部门经营管理,探索建立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专营部门,实现业务合理集成,条件成熟银行探索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等业务板块子公司改革试点,实现法人独立经营,控制经营风险。五是完善中小法人
机构公司治理,加快形成更具市场化的管理和决策机制,强化董监事及高管履职,努力向现代公司治理转型升级。
(三)强化精细管理,提升发展新效能。一是把握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加大信息科技投入,积极打造数字化金融平台和渠道建设,延伸虚拟经营空间,加快物理网点转型,提高管理智能化水平。二是加强客户分层、分群、分级管理,注重基础客户开发和维护,积极培育目标客户群,提供“一站式、一条龙、一整套”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从做业务向做客户转变,提高客户粘性,与客户共成长。三是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完善定价机制,构建精细化净利差管理体系,探索资产负债多元化和组合配置,发挥资产负债管理作为盈利性风险管理工具的作用,增强主动负债管理能力。四是以资本管理为核心,强化资本约束和经济资本管理,积极推进新资本协议落地实施,提升风险资产扩张与资本协调发展的跟踪、评估和自我调整能力。五是以完善管理架构、健全制度体系、优化业务流程、强化科学激励、顺畅传导机制等为抓手,建立一套与自身规模、业务特色、风险特点相适应的内控管理体系,夯实管理基础。
(四)提高创新质效,谋求发展新驱动。一是强化创新基础建设,设立创新委员会或创新管理组织,完善创新工作机制和配套制度,建立全周期管理流程,加强创新需求、计划、授权管理及合规、风险控制,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创新
工作。二是转变创新方式,从客户需求、市场需求出发,抓住客户痛点、痒点,实现创新“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指标完成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监管套利型”向“合规稳健型”转变。三是注重个性化、多元化金融服务方案设计,提升服务便捷性,提高客户体验,打造系列“拳头”产品,注重产品组合运用管理,形成“爱产品、用好产品”良好氛围。四是积极探索创新领域,在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隔离前提下,稳妥发展财富管理、资产托管等高附加值业务,拓宽收入来源;通过金融债、大额存单、要约交易等多种手段筹集资金,提升主动负债管理能力。五是前移端口,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嵌到业务产品创新之中,充分利用好金融消费者投诉和意见反馈宝贵资源,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
(五)优化业务结构,拓展发展新空间。一是积极运用核销、市场化转让等方式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积极探索借助资产证券化、资产流转等新手段化解不良贷款,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二是积极借助互联网思维和金融技术,更多依托平台、渠道和系统支撑,吸收“终端、零售、碎片化”储蓄存款和结算资金,降低筹资成本,优化负债结构。三是积极发展抗经济周期性相对较强的零售业务,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设定考核指标,促进对公、对私业务协调发展。四是积极优化和调整信贷行业结构、客户结构、期限结构、担保结构,合理匹配表内表外资产,合理把控信贷投放,有效防范
系统性和集中度风险。五是积极发展“资本消耗低、客户需求大”的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从重资产、重资本向轻资产、轻资本经营模式转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业务特点,创新直接融资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六)回归本源文化,实现发展新平衡。一是制订信用文化建设计划方案和措施,结合日常经营管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联合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企业家风险教育,引导企业理性投资,回归实业。二是强化“风控出产能、合规出效益”理念,完善风险管理架构、授权管理和系统建设,制定合规、风险“底线清单”,强化刚性约束。三是提升合规、风险部门地位和作用,探索合规条线垂直管理,完善人员交流机制,加大合规、风险条线与业务条线人员交流力度。四是结合“两加强、两遏制”专项行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举一反三,避免同质同类违规经营和违法犯罪行为重复发生;突出加强员工行为管理,强化制度约束,常态化、全方位地推进监管政策落地行动。五是持续落实好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三性、三铁、三查”以及前中后台“三分离”要求。
四、监管推进
各级银监部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抓好落实,确保成效。
一要细化活动方案措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逐条细化
活动方案,制定行动计划和推进措施,明确时间表和任务表。并将主题活动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重点,与日常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全员发动,全力推进。
二要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各级银监部门要将主题活动要求纳入日常监管,全程跟踪督导,并将督查情况作为监管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各类考评重要依据。开展专题调研,及时掌握新情况新问题,采取针对性指导意见和监管措施。
三要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动对接,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适时召开现场会、推进会,树典型、立标杆,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各级银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积极有为。
四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各类新闻媒介,组织开展主题系列宣传活动,持续广泛宣传主题活动内容、进展和成效,发出浙江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好声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