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亲设定课程女儿在家上学范文
标题:父亲设定课程 女儿在家上学
一个小学生家长在家自教孩子的“育儿经”——
“我想让她保持童心,保持创造力”
说话的孩子叫王妤嘉,今年7岁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她每天阅读的是高中英语教材配套读物,并用地道英语跟外国人聊天。而这一切都因为其特殊的教育方式——从自去年3月开始,原本上二年级的她被父亲王洁接回家中自己教育。
王洁为什么为女儿作出这样的决定?他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近日,记者走进这个普通家庭的教育故事。
重视早期教育竟总结出一本书
王洁拥有上海同济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武汉大学管理系,1994年来深圳,后任职于罗湖区委,其妻子则是武汉大学审计学硕士。然而,正是这两个应试教育竞争体制下的佼佼者,面对女儿的教育时,却为其选择了相反的路,大胆决定在家教学。
“我比较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看了厚厚一沓书(比划一尺多高),其中着名早期教育专家冯德全先生对我启发很大。同时每个小孩个性不一,我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王妤嘉的方法。”王洁认为,女儿从小想象力较丰富,3岁就会编故事,兴趣广博、好奇心强,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但属于调皮型,“定力”比一般孩子差,过于活跃和好动,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很难集中注意力。可他并不认为这是坏事,反而觉得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
由于早期教育开发得较成功,幼儿园对于王妤嘉来说“过于简单”,于是王洁让当时才5岁的她插班进入罗湖区某知名小学就读一年下学期,而自己则将对孩子早期进行的教育整理成一本24章节的书稿,内容包括培养兴趣、经历挫折、外语学习等,书名《批发神童》。“第一次写,没经验,既想给家长看,又想给搞教育的人看,结果两个主题都不鲜明。”王洁说现在他正在修改,打算分研究型和实操型两种,而看过此稿的朋友则认为,英语教学是里面的精华。
“中国人学英语的效率比较低,从小学开始,学到博士毕业,学得好的可以看看英语原文资料,学得不好就只能应付考试,但花的时间太多。相反,香港的英语教学,能让一个高中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都很强。”王洁认为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学英语的方法没有掌握最内在、最本质的规律,即运用人的“内在语言习得机制”,像学母语那样学习英语。“美籍波兰裔学者乔姆斯基在60年代初提出过一个‘语言习得机制’概念,就是说人的语言学习有个内在机制,即在一个语言环境下,通过与周围人交流,不断改进表达方式和改正自己的语法错误,久而久之,会自然掌握一种语言。”
认为小学教育体制需要改进的方面还很多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为了抓住语言学习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的关键期,去年3月,王洁将读到二年下学期的女儿接回家中教学,把主要精力用在学英语上,每学期末则回学校参加考试。“主要采取‘三多、三少’(多阅读、多听说、多写作,少教语法、少背单词和少做习题)的方法,并同时使用《look》、上海朗文《英语》和《新概念英语》做课本,效果非常好。”
搞调研出身的王洁提出了对当前学校教育体制的看法:一是‘教育价值取向单一化’,应试教育游戏规则具有残酷的排他性,只要和考试无关的事务很容易因无暇顾及被打入另册,如创造力、自主性、品德和人际交往等能力发展,比死记硬背和会答几道题得意义大得多,但是因为这些能力无法被纳入量化考试的范围,而在教学体系中难以占据应有地位;二是热衷于‘授之以鱼’而忽视‘授之以渔’,教育的功能在于告诉学生一种发现和运用知识的方法,而不是局限于传授知识本身,现在的实际状况是,学校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三是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受体,这容易抑制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四是效率很低,具体表现在耗费了学生大量时间,效果却差强人意,投入和回报极不成比例,即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的教育。”
王洁认为,长达6年的小学教育要放水养鱼,让孩子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特性和优势,他希望小学尽量减少各种考试和作业,改进教学方法,设计出各种能保持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实践活动。
【人物对话】
“学校是‘公平教育’,而公平和效率历来是一对矛盾体”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什么决定把孩子放在家里教育? 王洁(以下简称“王”):原因有二,其一,尽管校长、老师敬业,素质也较高,但学校毕竟是“公平教育”,“公平”和“效益”历来是一对矛盾体,选择一样就要牺牲另一样。比如课堂40分钟的教学内容,自己的孩子5分钟就听懂了,剩下的时间就开始做小动作、画画,事实上她经常这样,这就影响了周围的同学,老师也不高兴;再比如,作业不断地重复,我觉得与其花一个小时让孩子做这类作业,还不如让她去玩。玩是人的天性,是孩子获得能力和促进心理、生理、行为各方面发展的有效载体,现在孩子玩的时间太少了。
二是人学习语言有个关键期,而且越早越好,当时小孩已经6岁了,我想让她集中精力把英语语言关攻一攻,“读说听写、融会贯通”,短时间一齐发力,各种能力互相促进,可以使一年之内的学习效果达到几年,甚至十年才能达到的效果。集中学习比分散要好得多,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她回家读书的原因。
记:做出这个决定花了多长时间? 王:算是一闪念吧,但正式实施拖了几个月,因为当时合适的家教老师很难找,不论是通过中介还是上网,找了不下十几个,但都不是太满意。
记:“合适的老师”标准是什么? 王:学历不用很高,但要有责任心,能完全执行我的教育想法。读小学前,孩子的早期教育是通过一个14岁的保姆去具体实施的;去年回家后,请的是大专学历的英语老师,由于她口语不好,我就要求她反复给女儿放录音听,而不能直接读给女儿听,效果不错;过了一段时间,觉得到了需要外国人直接对话的阶段,就邀请到两个外国人来家里住。(记者注:王洁家里住着两个只能用英语交流的外国朋友,白天她们在附近上班,晚上免费住在他家,这使王妤嘉有很多和外国人直接对话的机会。)“‘犯得着吗?’和‘会否对有坏处?’是当时最多的两种质疑”
记:家人和身边的朋友都同意你的这种决定吗? 王:妻子是很赞成的,教育上我们都比较开明,毕竟看了这么多早期教育的书,自己也受了这么多年教育。周围的人小部分是惊叹,相当一部分则持怀疑态度,大致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犯得着吗?——有朋友认为,王妤嘉按部就班地上学,考个好大学没问题,干嘛花这么多钱和心思专门在家里教育孩子?”我个人认为,如果家里有条件,能因材施教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多花一点钱和精力又如何?退一步说,其他家庭在孩子培养方面花的时间和钱不一定就少,比如许多家长陪着孩子写作业,花钱替孩子报各种特长班等,其实我们的付出应该是在平均水平之下。
另一种说法是“离开集体生活,会不会对孩子有坏处?”。经济学里有个“边际效益递减”理论,打一个通俗的比方吧,吃一颗糖觉得很甜,第二颗的感觉就差些,吃多了就腻。孩子上学也是一样的,她需要集体生活,但是天天泡在里面,而牺牲了一些别的机会,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要适可而止。
记:那你如何让她有融入人群的感觉? 王:周末的时候,经常带她和一些小朋友去梧桐山等地方玩,另外这个孩子本身的适应性很强,虽然现在集体生活比一般同龄孩子少,但是并没有表现出与人相处能力薄弱。相反,有些孩子即使常年在学校也会有不合群的情况。我觉得与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还是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决定的。
“每一门课的老师所追求的目标和一个孩子最终成才的目标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我理解老师,中小学老师所面临的竞争是很残酷的,这种竞争往往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作为家长不能让孩子成为这种残酷竞争的牺牲品。”
记:老师布置些重复的作业,其中有巩固知识的考虑,这样的做法错了吗? 王:总的来讲,我不赞成老师布置简单重复的作业。现在学校老师的承担的精神压力很大,竞争非常激烈,这迫使他们使用一些过激的方法。比如每天孩子大致有4小时空余时间,理想的状态是老师适当布置一点作业,剩下时间让孩子发展其他方面。但现实情况是,其他学校或其他班的老师布置了大量作业,这个班就不能少了,不仅老师被迫要多布置作业,有部分家长也会投诉,怎么别人的作业那么多自己孩子的作业那么少。于是本来做10分钟的题目就可以了,但是往往老师要多布置好几倍的作业,这对单科考试成绩固然是有好处,但没有效率。我理解老师的苦衷,但作为家长要“斗智斗勇”,不能任由孩子成为这种残酷竞争下的牺牲品,所以我选择避开。
记:如果老师布置作业少了,就会影响升学率吗? 王:对,一个学校之所以能成为名校,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抓得紧,罗湖的几所名校学生应试水平就很高。举个例子,有个朋友的孩子原来在罗湖区里一所重点学校读书,成绩只是中下水平,后来转到南山一所学校,也是很有名的学校,结果学习成绩一下排得很前。
我认为现在的教育方法要改革,但千改万改还是离不开升学率,甚至改革之后这方面要更加好才行。可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不用增加学生作业量、辅导班来完成,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提高效率,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生付出比较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同时让孩子利用空余时间发展其他。这完全达得到,比如英语教学,学生完全可以学得轻松而有效率。
“我不排斥学校教育,只是看哪个阶段哪种教育方式更好”
记:在家里教育,有没有一个计划性?例如学习的课程表之类? 王:没有具体的,还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孩子的智力基础、学习能力已经到了一个程度,不给她相应配套的学习环境,肯定阻碍她的进度,5岁让她插班入校和去年三月回家读书都是出于这种考虑。
目前,我采取的比较活的方式,比如这学期让她读一些英语故事和小说,进一步加强语感、扩大词汇量;穿插学数学,每天一小时,持续一个月就把原本在校需4个月,每天2小时的课程学完了,而且应试成绩不会有什么问题;母语发展方面是让她大量阅读,比如让她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是这个书是半文半白的,对其今后文言文的基础积累有好处,二是书里很富有想象力,对思维发展有好处,语文课本只是睡前翻翻就行了。但这些书不一定对所有人都合适,没有达到一定能力,还是看不懂。
记:下一步呢? 王:也还没想好,或许9月之前我会形成一个想法。还是那句话,看她到时发展到什么程度再决定,也可能会放在学校,也可能在家。
记:我觉得你把孩子放在家里教育的初衷和以前一些案例不一样。
王:对,那些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的有抵触了,没办法了,那么跳出来。我这个是主动出来,目的是为了把孩子发展得更好。
记:你的意思是你并不排斥学校的教育,在乎的是孩子到了什么阶段,以什么方式教她最好? 王:对,你这个讲得很对。学校和家里都有有利的一面,我也可以把她放回学校,用学校有利的一方面促进她的发展,将两个有利的价值最大化,使她的潜力就发挥得更充分。
“我希望将她培养成‘现代型人才’,但首先要达到传统人才的标准”
记:按照你的计划,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王:没有具体想法,走到哪步算哪步。但总目标就是“现代型人才”,这是我自己想的一个概念。记:这个概念是什么定义? 王:与这个概念相对应的是一种“传统型人才”,比如考上一个好大学,拿到硕士、博士等高学历就是一个标志。但我觉得这只是一部分,“现代型人才”还要有,一是创造力,一个重点小学的校长跟我说“中国这一百年没有出现过一些大师级的人物,是因为现行的教育体制将一些有个性的人才抹杀了;二是活动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三是具有能够过上幸福生活的品质,就是知道怎样能获得快乐,这点很重要!很多人功成名就,有权有势,但一辈子不舒心。我想孩子能成就事业最好,不能成就,生活质量也要比较高,并不是说一定要成为竞争的成功者,而是要学会享受生活。我最希望孩子一辈子能过得快乐。
记:中学阶段怎么办?毕竟课程复杂很多,物理、化学都有。
王:我想她上初中时的学习成绩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就行了,没有必要最“拔尖”,希望有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实践、培养创造力和组织能力上。数理化方面不能操之过急,因为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获得和发展具有阶段性,到初中阶段时再采取一些措施,让她像学英语一样获得学习的主动。教育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把人的潜力触发、释放出来,特别是早期教育。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在保证具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达到传统型人才标准的基础上,上升到现代型人才的层面,这需要运用巧妙而有效率的方法,如果连前者都达不到,是没法变成后者的。
记:也就是说,你还是会先通过应试达到一个不说最好,但至少不错的水平? 王:在中国,应试能力、应试成绩是绝对不能含糊的,所以王妤嘉在高中的最后阶段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准备高考,考上名牌大学,达到“传统型人才”的标准,这是一个基本前提。
还有一点,现在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人才和能力是多样化的,成才的渠道也是多样化的,甚至不参加高考一样可以上好大学。深圳就有个中学生到哈佛大学读书了,而且还拿了全额奖学金。他主要是在网上和美国很多中学、大学交流,做课题,把自己的能力显示出来了。拿全额奖学金上哈佛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啊?但是那个深圳的中学生走了一个捷径,反而还达到了目标。
“初中以后会一直在学校读下去,也会参加高考”
记:初中以后会让她在学校读吗? 王:初中以后会让她像其他学生一样一直在学校学习,因为那时她已经有自制和自理能力,知道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在课堂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她还可以搞些小研究、调查什么的。但现在这个阶段,她还太小,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记:这种教育方法和你以往的经历、生活有没有关系? 王:关系不大,主要是有了孩子之后,看了些书,发现教育居然有这么神奇的功效,于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记:能描述一下你孩子目前达到的程度吗? 王:性格上,儿童的天性保持得很好,没有被压抑,很天真、活泼,也很善良、快乐;比较乐观、自信,少有委屈,遇到批评和讥笑,看得很开;英语听说能力可能一般高中生都比不过她了,英语阅读能达到高中中等水平;语文阅读能力应该达到了初中生的水平。当然,这些其实都不太重要,关键是她的潜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以后的“后发优势”会逐渐显现出来。
第二篇:父亲的女儿
父亲的女儿
生活的脚步还停留在原地,又一年过去了,依旧过得麻木不仁,不知从几何时,梦里不再有你的牵挂!是你忘切了我们,还是我们被生活挤出了你的世界?“爸”这个伴随我30几年的称呼在四年前的农历9月初10傍晚被你毫不留情的带走了!你说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爸,一个妈!即使把我嫁了出去,我也只有一个爸,一个妈!于是我和嫂子在世界上都只有一个爸,一个妈!其实我到现在都不理解你的这个人生定论,也许你只想做我的爸!
做你的女儿我以你为荣,虽然你脾气爆燥,但我明白是生活的压力让你成了爆君!但是你从不把压力加于在我们的肩上!我们仍然穿得比同学要时尚,用得比别人要新朝!总是喜欢重复说着:“爸你脑子这么聪明,能不能把你脑子给我呀!”这是我遇到难题时不管多晚都要等到值夜班回来的你给我解决完问题后,突然冒出的一句话!你一定是额头三竖线的无耐表情吧!“咳!奇了!我脑子给你!”你很无语!我想你一定在想给你解说了一晚你压根一字没听进去,只是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把我的脑子拿去!嘿嘿!爸我现在告诉你其实我当时确实没有听懂你在说些什么,就只是在想我要是有你一样的脑子我就不用每晚让下班后疲惫的你还要给我解题了!
记得有一天很懂事的叫嚷着要去上学了,于是你和妈很欣慰的认为不只是谁谁家的孩子才有出息!于是你们给我张罗好了学习用具,开始了我人生起航的第一步!可惜我的起航并不太华丽!第一天上学回来就躲进被窝里大哭!不管你们怎么哄都不肯出来,还一边喊着我不去上学了!你扒开我的被子,耐心询问我发生什么事了,最后很委屈的告诉你比我小好几岁的老师的孙子打我!你一定认为就这么点挫折也经受不起吧,可是那是我第一次踏出你们的视线!你只是随便用一些抱不平的话语敷衍了事了。这一大反差的行为一定让你失望了!其实我并不是想读书,只是听妈说谁谁家的孩子会自己嚷着想读书,于是我也想得到大人们的夸赞,才说我想读书的!
不记得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喜欢穿新衣和裙子了!也许是因为这件童年糗事后!你给我们买的衣服都是从县城买回来的!同学是看都没看过的!可是我这只难折磨的动物硬是不肯穿,漂亮的连身毛衣短裙,硬是哭着要把腰带上的二个毛茸球给清除掉才肯穿,本该是美好的一天,却因为老师拖堂导致尿了一裤子,一付狼狈模样回家的!后来我就后悔把那二个可爱的毛茸球清除了,再次缝回去的时候已经失去它原有的美丽了!
知识没学到几筐,书包却用得面目全非!最终闹着让你给我买个新的!可是那晚你硬是不肯答应!还在我面前做着演示,说直接提着断掉的包带上学,我说手冷要插兜里,然后你二手插裤兜里,露出拇指和食指夹着包带在我面前走动,来证明这样一样可以上学!惹得泪水立马掉下了,我在想你是怎么也不答应了!当然你不会真的让我这样去上学的!
没想我也能当个芝麻小官,可能是自己太得意了,居然忘了背当天的课文,结果临时抱佛脚,还是没能保住组长职位,立马给老师撤了,回家也没脸见你们了!后悔当初就得低调一点!少在你们面前炫!到现在也想不明白,老师为麻不给我一点点改过自新的机会!
有一天早上洗漱完,把额前的头发弄得湿湿的,被你和妈猛砍一阵,我当时就不明白了,为麻你就可以每天洗面时把脑门上的头发弄湿呢?我就挨批呢? 因为不知犯了什么错,爷爷在你面前告状,被你批了,后来第一次叛逆的半个月不跟你父子俩说话!最后你拿着菜刀去亲戚家做厨时在我面前挥了挥,问我到底想气到什么时候!就愤愤的走了,那会儿心一震,意识到自己确实是好过份!
在一次同学聚会晚回,你第一次责备我太晚回。我当时回你又没有去做坏事!担心什么?后来才明白原来那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独自一人外出晚归,你是在担心我的安全!
那个星期五你很开心的告诉我,姐让我去她上班的地方玩,我高兴得以为马上就可以出发了,可你说太晚了,明天再去,结果我固执的认为你拿我寻开心,于是晚饭不吃,一个人离家出走,结果被人找回来,你非常生气,气得想打我!其实我知道我错了,可是我不肯认错!
出嫁那天,送我出门的那一刻,大家都有些许伤感,而我想不明白,婚嫁不是好事吗?大家应该高兴才对呀!而且没几天我又跑回来了!到时你们别不要我,于是大家都嚷着要把我掐哭!后来妈妈告诉我你也哭了!在我心里你可是山、是海,怎么也哭了!其实我都懂,只是有点任性,有点固执……这就是父亲的女儿!
喜欢
所属专题:2012清明节诗歌散文专题
第三篇:父亲与女儿
父亲与女儿
2001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出自荷兰动画家迈克尔(Michael Dodokde Wit)的作品,改编自同名漫画《父亲和女儿》。这部短片并没有出现对话和解说,其背景音乐也只是突出由一架手风琴为主要乐器的演奏。短短八分半钟的时间,叙述了一个纯朴的故事,揭示的却是人类共同关心的永恒爱与情的主题。看过此片的人,几乎全被它蕴含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
迈克尔在影片中吸收了许多欧洲插图艺术的经验,他利用黑白和光影的设计意念,以及淡雅素静的色彩,刻画了令人回味的动画造型表现了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表面上看,他的短片的艺术设计颇有点中国水墨动画的风采,但实质上是流动着地道的欧洲艺术的血液。短片的动画部分的设计和制作也是十分自然合理,贴切流畅。在他的影片中看不到形象的特写,人物的近景也是鲜为出现,而人物的情绪性格则全部通过动作来表达。他在分镜头的设计和处理上也显示了独到的艺术匠心和娴熟的专业技巧。影片中的大部分镜头描写了女儿一次次地骑自行车来往于河堤上地情形。迈克尔把这重复而单调的骑车动作设计得富有变化和节奏。比如在“风中”和“骑车上坡”等镜头中,他强调了肢体语言的准确,突出了动感。而在“雨后骑车”等镜头中,他减弱了肢体的动作力度,结合场景,使得雨后骑车的描写是那样的优美抒情。此外,他把圆形并不停转动的自行车轮和平行而寂静的地平线穿插在一起,把浪漫的伤感气氛揉进了优雅抒情的爱情诗篇中,就连河堤上的排树和它们的投影,空旷的天和无忧的飞鸟都是增加影片所需气氛的特写镜头。迈克尔把好多精心设计的镜头巧妙地编辑在一起,为影片注入了极其丰富感人的艺术张力。在情节的安排方面,影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悬念:女儿能否再见到父亲?这个悬念从影片开始就一直把持着观众的心。这种心理上的考验,让观众自然进入到影片的情节中,与女儿情愫共舞。爱心在展现,情感在荡漾,迈克尔的艺术得到了观众的共鸣。
影片的情感一直都是压抑着的,细水长流,一直到最后喷涌而出的时候,没有人能抵挡得住,怎样的如花美魇,都敌不过似水流年,可是这至亲的情感却在流年中似水蔓延。
淡淡的风吹着淡淡的云,淡淡的云变幻着它的样子,时间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悄悄的溜走了,而生活也在时间里沉默的进行着,虽然有很多时候我们是那么的不情愿。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命便如女孩般不停的寻找着,每个人都有自己寻找的东西,有人是那样执著,有人是那样沉默。
影片始终伴随着一种轮回似的寓意,充满了一种东方哲学的意境,这可能是作者不仅仅是对东方的绘画和书法感兴趣的结果。就好像一直出现的车轮的转动喻示着生命成长和四季的更迭,所有人物的出场都是伴随着车轮,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在女孩小的时候在路上和她相遇的都是老人,而当她的年纪慢慢变大甚至慢慢变老的时候,和她相遇的路人都是变得越来越年轻,就像是两条逆向流动的河流,相遇的总是相反的,就好像没有人能逃脱时间之轮的转动,一天又一天,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永不回头的是那疾驰的时光之箭。女孩在自行车上变老了,可是海岸依旧是那片海岸,大树依旧是那排大树,远方依旧是远方,思念也依旧是思念。
另外在片中出现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水,平静纯净的水。水具有很多层面象征。它感性、平静,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亮人的内心。水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就像一面镜子,其实反映着的是观者的内心。还有在影片中时常出现孤单的飞鸟,形影相吊的树木还有天空中单朵的云彩,这一切象征意味的符号反复出现,平添萧瑟,都表现了女孩情感上的孤单与无靠。
当最后,已经变成老婆婆的小女孩找到父亲的小船,像小猫一般弓着身子躺下去的时候,完全能感受到她当时的平静与安心,那是她心灵的归宿,终于找到了。顿时心头的热流汩汩而上。结束时超现实主义的结尾让她在奔跑中回到过去,奔向父亲的那一幕,叫人感动得一塌糊涂。正如前面所说,这样压抑之后喷涌而出的情感是没有人能抵挡得了的。就象累积了千年的雪山于刹那间崩溃一样,那种感觉是一泻千里、势如破竹的。
第四篇:父亲与女儿
一夜
一阵北风吹过,轻轻吹起了路边的尘埃。
清冷的街道唯有孤独的街灯闪烁着点点余辉。
平静的屋子里,烘烘烈火在石砌的火炉中燃烧。一个单薄的身躯坐在沙发上,花白的头发凌乱地散在皱黄的头皮上。
“哎”一声轻轻的 长长的呼声,那曾经带来无数骄傲的伟岸身体,变成了今天这伤痕累累的灵魂的负累,轻轻地抬起那双麻木的腿,一阵寒风冲虚掩的窗户吹了进来,他蜷缩着身体,走上了阁楼。
“吱”他小心翼翼地开了门,这是个朴素的卧室,一切都是他熟悉的一切,只是床上的人,已经从顽皮活泼的小女孩不知不觉地变成出落水灵的大姑娘,他的目光顺着顺着床尾一直看上去,被铺七彩的卡通换成了柔和的白色。“女儿已经长大啦。”他心里有点甜甜的,干枯的皱纹绷紧,一条条深深皱褶的像危崖般耸立起来。
“你进来干什么?”一阵略带厌恶的声音响起,打破了这和谐宁静的画面,女儿披这头发,灵灵的眼睛里不加掩饰地含着一丝怒气。她合上手中那本封面上写着《眼中的忧郁》的书,放到了床边的桌面上,薄薄的书籍在光洁的桌面上滑行了一段距离,把盛满清水的杯子推到桌面的边缘。
“没事,只是想看看你关门没有,这么晚,还不睡?” 他鼓了鼓干瘪的胸膛,用深沉的嗓音掩饰内心的失态,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捍卫父亲仅存的尊严。
“出去啦,我一会儿就关啦。”她的声音变得尖锐。
他看着她,想走过去像从前一样揉揉她的头发,脚刚抬起来,就听到,“出去啊,我要睡了。”声音变得更加尖锐,他错愕地看着眼前的她,刚抬起来的收又缩了回去。
“哦”他无力地应了一声,转过身,单薄的身体颤了颤。昏黄的灯光映着他那落寞的背影,她有点失神,曾经可以把天扛起来的男人,此时此刻,却变得如此落魄。她伸出裹在被窝里的手,张开口,刚想开口叫住他,可当声音到达喉咙,她不由自主想去他那冷漠的表情,那漠不关心的语气,她生生把声音咽回去,手无力地垂下。
“嘭”洒落的清水落到他的脚边,溅到门外。他惊愕地回头,神经绷紧,似乎恢复当年的矫健,鹰一般的眼眸紧紧盯着散落在地的玻璃碎。涨红的双腮似愤怒的雄狮。
她惊恐地望着他,像受惊的小女孩般蜷缩在床头。突然,她像是意识到什么,她的头从颤抖的双臂里仰来,用沉重的话音掩盖失衡的音调,“我不小心打破而已,你出去吧,我明天再收拾,不用你管,大不了赔你就是了。”
“你......”他刚想发怒,以父亲的姿态,教训这曾经的小丫头,但当他的目光看到熟悉的脸上荡起陌生的表情时,他又像泄了气的皮球,紧绷的手颤抖得像失事坠落的飞机。
他艰难的转过身,三步并两步地走出房间,不想让抽泣声回荡在这如旷野般的房间中。
“啊”“隆隆隆......”外面楼梯传来摄人心神的声音,她刚泛起内疚的心一下绷紧,猛一下跳下床,鲜红的血液从脚底被玻璃碎挤压破的伤口涌出。她“啊”的一声,拖着受伤的腿,一拐一拐地冲到房门口。
“啊.....”她发出撕裂般的嚎叫,冲到楼梯下方,跪倒在地,冰冷的身体颤颤发抖,愣愣地推着横卧在地的父亲,小声抽泣着,泪水潺潺而流,像一个迷路的小女孩,更像一个无助的小女孩。
他缓缓睁开眼,右手慢慢地抬起来,划过她的小臂,拇指轻轻拂去滑过脸庞的眼泪,望着她晶莹的双眸,他竭力地露出笑脸。曾经就是这样的眼神,让他决定就算竭尽毕生,也要给她一个家,曾经就是因为这样的眼泪,让他对幸福有了热切的追求。
一滴眼泪划过布满深沟的脸庞,他的手重重跌落在地上。
“爸!!别走啊,不要走啊.......”她无力地呼喊。
“爸”她猛然惊醒,汗水沾湿了衣背,一种怪异的感觉蔓上心头,桌面上,《眼中的忧郁》安静躺在玻璃水杯旁边。
“隆隆隆隆.......”外面的楼梯传来急促的声音。
她跳下床,拉开门。他喘着气爬上楼梯。
“你....你.....没事就好,我刚才做了个恶梦,我梦见你离家出走了.....咳咳......”他那深陷的眼睛切切盯着这个惊喜交加的小女孩。
一阵暖风吹过,吹散了东边的朝霞。
第五篇:中秋送女儿上学
中秋送女儿上学
国庆又中秋
华灯初上鸟回楼
宝贝,你为求学
背上书包就要走
月上东山柳
人如潮来车如流
父女俩默默向前走
长路漫漫无尽头
抓住我的手
爸爸为宝贝加油
抓紧我的手
爸爸也很温柔
送上车轻轻挥一挥手
千言万语欲说还休
爸车下目送你很久很久
等你一回眸可是月正圆车已走
2009年中秋爸于感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