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鸡汤”有营养___《三度修炼》丛书选读偶感
“鸡汤”有营养
——《三度修炼》丛书选读偶感
乡贤王明夫先生主编的《三度修炼》里说的“三度”,指的是“态度,厚度,气度”,丛书观点认为,“端正态度,积累厚度,培养气度”是成就理想人生的重要条件。丛书5本一套,除了上面列举的“三度”分别成篇各为一本外,另加职场篇和理想篇两本。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心灵鸡汤三五碗吗”?闲时也有读者这样“评论”,说这话的,可能根本就没有读完这套丛书。
“心灵鸡汤”的基本特征有“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脑洞大开”,《三度修炼》丛书中的许多观点令人受益的、励志的,但是,她绝对不是属于急功近利“成功学”那种。如果硬是要将《三度修炼》的内容往“心灵鸡汤”这边“套近乎”的话,那她亦不属于快餐式的,而是“套餐”式的。其实,“鸡汤”是有营养的。在当前“压力无处不在、浮躁隐弱于现”的环境下,把她当作怡情的安慰剂,或者遭受挫折、承受抑郁时,当作移情的“打鸡血”,也许也是不错的选择。
微信普及化后,由于手机朋友圈和一些微信群里,充斥着大量“心灵鸡汤”,为此,有许多网友高呼“鸡汤有毒”。心灵鸡汤是否“有毒”,或者营养有多少?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话题,并且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命题。在此,不去讨论。只是复制一下“百度百科”里对“心灵鸡汤”这个词语的基本含义解释:心灵鸡汤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
《三度修炼》丛书不是单个人的说教,篇目以王明夫先生的文章为主,也有不少其团队成员之作,还特选了一些名家名人文章。丛书里的文章体现出兼容并包,来源广泛,有会议讲话,有工作日记,有邮件、博客、论坛里的文章,有些点滴思想、成长经历也能入篇,但是不能简单理解成一种“成功学”。丛书中还选编了一些名家的特定文章,例如“气度篇”里,选编的当代著名学者何新文章《气吞寰宇、冠绝古今》中,选录了毛泽东1917年24岁时写的《心之力》全文,此文被杨昌济老师称为“建国之才的奇文”,曾几度失传,后来被毛泽东当年同学的后代在先辈的遗物中发现传出。“厚度篇”里,选编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颁奖仪式上的致辞《表面是诺奖,底蕴是生活》。“态度篇”里,选编了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的文章《什么才是衡量你人生的正确标尺》。甚至还选编了一些不知名人士的内容,例如“理想篇”里选编的《活明白——人生问答》里的经典问与答,“职场篇”里选编的《从改变自己开始》有关伦敦一大教堂里的“无名氏墓碑”和美国“推销大师原一平”的两则短文,包含了深刻的道理。
《三度修炼》丛书形象地告诉大家,人生就像是睡莲,成功是浅浅地浮在水面上那朵看得见的花,而决定其美丽绽放的是水面下那些看不见的根和本。丛书的作者们认为,在求知和做事的过程中,慢慢调整培养“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做好自我管理、平常心、培养出良好的生活和职业习惯”等态度,保持责任感,把培养自身能力放在首位,努力改正自身缺点,培养一堆好习惯;在良好态度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际,讲究方法,循序渐进的积累“知识结构体系学习积累,案例学习,工作历练,职业工具、技能和能力培养,学习国学培养素养,社会洞察并总结”等厚度,丰富足够的底蕴,厚积薄发;培养气度要从“慎独”开始,注重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境界修为,做到“内圣”,还要向例如王阳明、曾国藩等高境界的人学习并实践,以贤人为榜样来培养自己的气度,进而对态度和厚度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度修炼》系列丛书里编入的文章,相信每一篇都是经编辑及主编从大量文稿里认真遴选出来的,有如大海淘金,必定开卷有益。可惜的是目前没有全都精读完,按理应该没有资格写读后感,那就算“选读偶感”吧,偶感更是浅尝辄止。
第二篇:《三度修炼》观后感
《三度修炼》观后感
这是王明夫先生的又一本经典力作,看完本书之后才知道“三度”指的是决定命运的态度、决定格局的气度、决定事业高度的厚度。
我对本书中提到的“判断”一词很感兴趣,从麦肯锡的项目失败看咨询师的判断力的磨励。咨询师马文从年轻时的激情四射到后来的有战略技巧的沟通,成长的道路总是曲折的。能在这曲折的道路上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无疑咨询师马文做得相当好。当然,这也是从失败的项目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记得刚学会开车,因为对距离没有概念,每次停车时都会想一想,车有没有挡到别人?最夸张的时候,停一次车要下来看两次,前面有没有碰到,后面还有多少,挪一下再看看。其实这就是对自已不相信,不会判断。我并没有因为自己不会判断,就盲目的决定而是不停的修正,这样经过几个月的练习,我已经很轻松的判断停车的距离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我该如何的修正。就像在工作时遇到问题一样,先根据自己的判断找寻相应的解决方法,然后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不断的修正,不求一蹴而就,而且在处理问题的过程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合规。
王明夫先生说“有容乃大”的容是兼容、包容,而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胸怀、气量。记得《士兵突击》中高诚也说过一段这样的话:“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容是别人,欲是自己,这样的天地才跑的欢畅!”其实,直到今天我都觉得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像人们平常老说你看见的都是别人缺点,看见自己的都是优点,老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缺点相比较。越比较越自信,自信的过了头就成了自负,最终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我想高诚能在七连整编后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是有他的包容在里面,我想如果以后他再遇到许三多这样的兵,他会多一点点的包容,多一点点的胸怀,给他们适当的成长的空间,进而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士兵。
最后,华为领袖任正非“致新员工书”中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诚信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诚信是不但是公司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我认为诚信属于“态度”中的一项最根本的要求,你可以没有决定格局的气度,也可以没有决定事业高度的厚度,但不能没有决定命运的态度,因为这个就掌握在你的手中。
第三篇:三度修炼与士兵突击读后感
三度修炼:
拜读《三度修炼》,个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行大于知,行而致知。对于有理想的年轻人,没有行动,其它的一切都没有太多意义。和君咨询的企业文化是这一群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集体创造、认同和维系的。在书中我们看到许多文章来自和君咨询的员工们的总结、咨询日记、邮件、博客和论坛的文章。这些文章记录了他们日常的点滴思想、成长历程、对和君咨询的认识和期待。也让我对和君的整体印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阅读《三度修炼》的时候,我做了重新的反思,对于我们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毫无资本和根基,除了闯劲和时间,还能有什么?现在不行动,更待何时?“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从金融学的角度看,现在的任何行动的成果(不管是经验、教训、知识还是资源)对于未来都有着“复利”效应,现在的一点点积累可能有着巨大的未来值;从个人成功的角度,先行者总有着更大的可能取得成功(更早地取得成就,或更多的机会改正错误)。在这个时候,放弃了最宝贵的追求事业的行动,而寻求思想的平静,其实是舍本逐末,没了行动这个根本,其它的一切认识和见地还可靠吗?即使正确,又有什么意义?事实上,也许内心的不平静才是人生这个阶段必要的特征,只要不怕失败,有点焦躁而又富有冲劲的人才更有可能在这个阶段取得成功,过早的所谓的“成熟”其实可能是过早的衰老。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失去而犹豫不前。我个人很能理解这种心态。一个人如果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进,努力的越多,错误的越远!所以,我们在抉择的时候总是思考再三,把后面的3年,5年,甚至是10年的利弊都考虑在内,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遗漏了什么。这种思想在刚刚毕业的学生身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然而,从《三度修炼》里我也渐渐意识到,如果一味的纠结在这种表面的利弊里,其实我们正在错失更多的东西。表面上看,我们在规划我们的未来,三思而后行,岂不知也许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这中间的一种平衡真得不好把握,众说纷纭。曾经也读过很多有关如何帮助毕业生就业的文章。有人说要注重职业发展,不能看重眼前的得失;有的说如果眼前的工作要是差强人意,对自己和对用人单位都是一种折磨和损失,这是无谓的浪费。明显地,很多人站成两派,就想是一个辩证的哲学问题,没有正确答案。王明夫先生的《三度修炼》似乎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管理在于实践。态度,气度和底蕴的厚度都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质的飞跃,迅速的成长。所以说,就我个人而言,在一个自认为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经验可以接受的一个工作岗位上,我们应该首先端正心态,放低姿态,从最基本的熟悉业务开始积累。即使说你最终花了半年时间最终收获到了理想的工作,到头来,你还是从最开始的工作做起。我听说过很多在大企业工作的人,开始都是从最基本的内务开始做起,并不是像我们想象地那样光鲜亮丽。然而如果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你已经早早开始行动,半年后的经验与好工作的对比来说也很难断定孰是孰非。激情只能点燃梦想,习惯才能成就理想!真正的事业远行者,必须回到生活常态和朴实无华上来,把对理想的追求、志向的落地、底蕴的蓄积、胸襟气度的养成等等,转变为一种天长日久、平淡如水的生活常态。然后,成功就会在不远处或很远处等你。
本土的管理咨询公司的出现只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与久负盛名的国外同行相比,他们的历史还很短暂,历史案例的积淀不足,专长和特色还不够鲜明。如果亦步亦趋地学习,徒弟永远也赶不上老师,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和管理实践才有赶超的机会。而和君咨询的文化是本土的,这与注重方法、技巧和商业伦理的西方咨询文化相比极具中国特色。熟悉管理咨询的人都知道,咨询师每天都在和事实、数据、统计、访谈、模板打交道,他们关注组织政治和商业利益。对一个管理咨询师或一个管理咨询公司而言,修身、态度、气度、底蕴、道行和境界,这些词汇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我们奋力追赶领先的国际咨询公司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这些土生土长的东西吗?我的理解是,入乡随俗,本土的东西是不能舍弃的。三度修炼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价值的定位,进行了扬弃和新解。这些本土文化结合了来自西方的组织理论和管理科学必将焕发出巨大的感召力,凝聚更多的有识之士,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举起本土咨询的大旗。
有信仰地成长是一种幸福。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梦想,稍微超脱一点的梦想,来克服岁月流逝可能带来的惶恐和平淡,来赋予努力奋斗所必需的终极意义,来支撑那些不眠之夜和汗流浃背。所有的事业都是人的事业,所有的成功都是人的成功。咨询师除了掌握必须的专业工具和积累足够的商业案例,还必须有厚积薄发的知识底蕴和坦荡正派的人格修养,这样才能和企业家坐而论道,以专业能力赢得合作伙伴的尊重和享受事业成长带来的乐趣。像没有受过伤那样去爱,像不需要钱那样去工作,三十岁之前真的不必计较那么多。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年轻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勇气去犯可能犯的错误。年轻人就应该有闯劲,不怕犯错误、不怕丢脸、不怕失败,在行动中练厚脸皮、健全心智、锻炼能力、成就事业。《士兵突击》
一个《士兵突击》又掀起了一轮收视狂潮。很多人都被里面塑造的活生生的人物所感染。傻呼呼的许三多,精明的成才,刚毅的伍班副,忠厚的老马,敢打敢拼的连长,霸气的老A,和蔼的团长„„,这么多人的形象深深地也刻入了我的脑海,久久回味无穷。我也忘了是什么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部电视剧,之后我整整看了不下三遍。我觉得里面刻画的人物,事件,真正地能够融入心灵,引起共鸣。我依然记得成才离开钢七连的时候悲愤无奈,钢七连解散时候的悲壮,许三多等人参加老A的选拔考试那样激动人心、催人泪下。钢铁的意志钢铁汉,不抛弃、不放弃,就想美妙绝伦的音符一般让我铭记于心。看着傻傻的三多,从一个笨蛋到一个老A 的转变,但真正内在的东西没有变,执着,钢七连的精神,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一个军人最崇高的品质,这也是这支人民解放军最先进的装备,我们可以毫无顾虑的说,这是世界领先。不错,一个军人需要这样的精神,因为这样成才会被拒于老A的们外,而傻傻的许三多能够坚持做着自己的事情,那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一支部队才能拥有钢七连的头衔!孟良崮战场上的震撼,朝鲜战场上的冲锋,对越反击战的勇猛,这样的精神是50多年的岁月里面,许许多多人用鲜血换来的,入骨髓的精神,于是每个钢七连的人都有钢七连的骨!在电视剧的前段,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恐怕就是许三多的那句“俺爹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多么单纯,多么质朴的一句话啊!很多人看到这里,觉得很可笑,完全是没有意义的话嘛。我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后来想想,如果站在“许三多”的角度考虑,没有那么华丽的辞藻,不能出口成章,阅历不丰富,而仅仅能说出来的就有那句“好好活”的话。可是,我不能不说,所有的“许三多”的人生哲理,生活态度全都毫无保留地体现,岂不是比那些海誓山盟,发誓许诺,夸夸其谈更加让人信服?
很多人应该对“许三多”三人一起参加老A选拔记忆犹新吧。得出的评价一般都是成才自私,许三多厚道。这样的结论也无可厚非,因为事实也确实如此。可是,我们应该同样也注意一下,开始他不也是与许三多一道,搀扶着瘸腿的伍六一冲刺终点么?只是在最后,伍六一自知不行,又不能三人一起成为老A后,才劝说他们先走,之后成才才选择了放弃。其实人要懂得放弃,尤其是在没有希望的时候。我们当然欣赏在绝境中还殊死一搏的英雄,但往往放弃比坚持更难得。在这个日益同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己最初的坚持,果断的坚持自己的个性,有什么不好呢?难得锋芒毕露,取舍有道,才华横溢的人就注定要被磨平棱角?往往新鲜的血液更能给团队注入新的活力,如果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恐怕HR会有相当一部分要下岗了吧。总观《士兵突击》,我对以下这些词语触动较大。执着,团队精神,不抛弃、不放弃。我想这些词语如果空泛的列出来,似乎毫无意义。但是如果在我们处理一个事情或进行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它们的巨大价值。自身的意志是一切开始的先决条件,不抛弃、不放弃的团队精神才能够最终达跨越障碍,达到成功的彼岸。
第四篇:领导力高手秘籍:中层管理者的三度修炼
领导力高手秘籍:中层管理者的三度修
炼
(生意场讯)中层是企业组织里连接“头脑”和“四肢”的“脊柱”,承担着企业决策、战略执行及普通员工与决策层管理沟通的职责。然而同样作为中层,有的人倍感“夹心饼”之煎熬,有的人则作为流砥柱而获得不断成长。其原因何在?在我看来,后者往往通过三度修炼实现了从“夹心层”向“中坚层”的转
变。三度修炼又是什么呢?从“中煎”、“中艰”到“中坚”也。
中层是中“煎”力量。作为中层管理者,准确进行自我角色定位是职场立足的基础。中层本身就意味着身处中间:上有高层、下有员工,面临双层考验,一方面,要准确领悟高层的战略意图,这考验是中层的领悟力;另一方面,要周密安排下属工作,做到统筹兼顾并取得实效,这考验的是中层的执行力。因此中层不仅要上传下达,还要左右沟通协调。因此作为中层务须明白:哪些事情是我必须要做的,哪些事情则不是我应该做的;我是对谁汇报工作,谁又向我汇报;我支持辅助那些人,我又需要谁的支持辅助等。不明白这一点,中层就很会感到压力如排山倒海一样接踵而来。可以说,煎熬是中层成长的必经路径,否则中层永
远成长不起来。
中层是中“艰”力量。有人曾形象的说中层是:上有严管,下有骄兵,旁边还有人竞争;没有财权,没有人事权,只有做事权。在上下煎熬之下,中层必须如履薄冰、艰难成长。所谓艰难困苦玉汝其成,很多优秀管理者都在煎熬中艰苦卓绝的奋斗,不独培养自己的超世之才,也养育坚忍不拔之志。在此环境下,中层经理人的七项能力迅速提高:领悟能力、计划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授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为他们在职场中稳步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层是中“坚”力量。作为企业骨干,中层应该有效实现三种身份的协调:在领导面前,做一个负责任的下属,要充分与之沟通,并对交代的任务不折不扣的去完成;面对下属,做一个引路人,始终考虑帮助员工发展与成长,更好的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特长;面对同事,则要多站在全局的角度多站在同事的角度
思考问题,并及时与之沟通协调。
“视角不同,职场人生随之迥异”,从最初的煎熬中奋起,到最后成为企业组织的中坚力量,作为中层管理者,一定不要因为就此而不思进取。要通过不断汲取知识,使自己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来加强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要不断的自我审视和自我修炼,以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卓越的情商与同事共生共赢。专业的精湛是中层经理人后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情商的发达是层管理者走向更宽广事业舞台的根基与养分。历经三度修炼,中层管理者在机遇与挑战中
不断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