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文明礼仪(DOC)
我国古代文明礼仪
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他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后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形成了“五礼”。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五礼”的内容: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分。
一、古代政治礼仪
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1.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4.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
/ 8
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5.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6.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7.军礼,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
二、古代生活礼仪
在生活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生活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也叫冠、笄礼)、婚礼、飨燕饮食礼仪、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1.诞生礼。
诞生礼,顾名思义就是婴儿出生的礼节,在婴儿出生之后,便要陆续为他举行“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仪式表示庆贺。
三朝,指诞生后第三天。要为婴儿洗澡,俗称“洗三”,然后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又称“出月”、“弥月”。这一天要为婴儿剃头。又因为胎发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所以不能全剃光,一般要在额顶上留一簇,或者留在脑后,前者称为“聪明发”,后者叫做“撑根发”。这一天,亲友上门送礼祝贺,主人则享神祀祖,设宴款待亲友,称为“满月酒”。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日,在这一天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叫做“抓周”。在桌子上陈列各种玩具,让孩子任意抓取,抓到什么即表示孩子可能会有的旨趣、性情,甚至是前途。这一天也要享神祀祖,设筵款待宾客。
小孩的命名,一般是在孩子出生的三个月之后,选定吉日,由父亲取名。除了父亲所取的名字外,还有小名,小名又叫乳名,乳名一般都寄托了家人的期望,希望孩子顺利成长,为了这个目的有时候故意给婴儿取恶名以镇邪,如“狗儿”、“耙儿”之类的;或者按照生辰八字,取名补足五行之缺陷,如“闰土”、“水生”这样的名字。乳名一般在家人间称呼。除了正式的名之外,以后还要取字,一般在冠礼时取。
2.成年礼。
男子成年要行冠礼。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礼仪。男子加冠后就被承认为成年男子,从此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等义务,同时也就有了娶妻生子等成年男子所拥有的权力。行冠礼的年龄,一般为20岁。加冠在古代是人生一件大事,一般在宗庙里举行,由父或兄主持。冠礼前,要以蓍草占卜,2 / 8
选定加冠的良辰吉日。冠礼时,“大宾”(主持人)要给受冠者加三种形式的冠:先加缁布冠(用黑麻布做成),表示从此有治人特权;其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制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用葛布或丝帛做成),表示从此有生人之权。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操,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古代女子在15岁许嫁时举行的成人礼仪叫“笄礼”。笄礼由女性家长主持,负责加笄的是女宾。女宾将笄者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用簪子插住。加笄后也要取字,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
3.婚礼
婚礼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冠礼”和“笄礼”的举行意味着他们就可以结婚了。婚礼便是他们生活中又一次重要的礼节。结婚仪式虽然是一天就可以举行的,但结婚的前前后后尚有很多礼仪需要遵守。总起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礼”:
一为纳采,是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正式求婚,此时要携带一份礼物。所携带的礼物是一只大雁,因为大雁的配偶是终身专一的,象征坚贞和谐。
二为问名,是指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出生日期、籍贯等。女方将情况写在贴上,交给媒人。这个帖子就叫“庚贴”。男方根据庚贴请人推算,这叫“合八字”。
三为纳吉,男方将所合吉兆八字的情况通知女方并送礼订婚。《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所送的礼物跟纳采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定亲。
四为纳征,指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后世称为“彩礼”。
五为请期,男方送过聘礼之后,然后请人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婚礼,之后将日期告诉女方,以征求女方意见。《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
六为亲迎,是正式举行婚礼的仪式。新郎亲自驾车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一般是傍晚黄昏之时,所以称为昏礼。这是婚礼的核心,没有这一步便不算正式的婚姻。在婚礼举行的当天仍然有很多礼节,如拜堂、合卺(交杯酒)、洞房等;婚礼后还有“回门”之礼,有些一直流传到现在,可见其生命力。
4.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5.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溜、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溜、井的专祀,只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 8
三、我国古代岁时节日礼仪
岁时节日是中国千百年来遵从的习俗活动,是我国古代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众多的礼仪不能离开风俗一样,岁时节日礼仪也是以民俗信仰为基础的。春节贴对联、燃放爆竹,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插茱萸、登高等岁时节日礼仪,都和古人的禁忌、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农业祭祀等相关,因而也使我国的岁时节日礼仪具有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农业文化特色和娱乐功能等特点。
岁时节日礼仪经历了长期的形成、发展、传承和变异过程。许多节日习俗早在周秦时代或之前即已萌芽。流传至今的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中的礼俗,在那时已经形成,有的习俗还被统治者以“礼”的形式规范化。至汉代,岁时礼俗基本定型。魏晋时期,注入了宗教因素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因素。唐宋时向娱乐和礼仪方面过渡。元明清融入北方游牧、游猎文化色彩。近年来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目中,岁时节日礼俗仍占有重要地位。
1.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因此节仪也相当丰富。
祭祖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正月初一要将祖宗遗像或牌位供在正厅,摆供、点香、燃烛。全家人在家长的带领下共同祭拜本家祖先。如果是大家族,族人还要在族长的带领下,去祠堂或坟前祭祖。祭祖后,按历书所示吉利方向,点灯笼火把,燃香鸣炮,迎接喜神,祈求一年顺利。
春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驱鬼。民间认为腊月二十四诸神上天述职后,各种妖魔纷纷出动,行妖作怪,残害百姓,因此,除夕是个典型的“恶日”。除夕之夜的驱鬼活动正是因此而设。驱鬼方式很多,贴门神、贴对联、放爆竹、庙里打鬼、宫中跳傩,都能达到驱鬼的目的。
春节也是联络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节日,春节期间的重要仪式之一便是拜年。拜年又叫“探春”或“走春”。
初一一早给长辈拜年,叩头,祝长辈身体安康,万事如意。长辈也趁这个时候给孩子们压岁钱。之后,晚辈在长辈带领下,前往亲朋家拜年,若拜之不及,也可遣家人或子弟代贺,或遣仆人送一种名为“飞贴”的贺年片以示贺年之意。
初二既是继续拜年的日子,也是媳妇“归宁”、女婿看望老丈人的日子。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姻亲关系的重视。初二的另一项节目是祭财神。这天半夜,人们就要倾城而出,到财神庙借“元宝”,以求一年财运。
相传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民间都要贴“老鼠娶亲”的年画。这天晚上人们除了要在地上撒米、撒盐给老鼠张罗饭食,还要早早熄灯上床,以免搅了老鼠的好事。
初四是民间迎神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民间都要送下界诸神升天向玉帝述职。初四这天诸神述职完毕,返回人间。因此,人们要在这天下午举行迎神仪式,迎接诸神降临。迎神时,不但要点香摆供,燃放鞭炮,还要烧神马天兵,让诸神骑神马下凡。
初五也叫“破五”。这天家家户户吃“破五饺子”。破五之后,年节活动告一段落。人们这才可以将这几天积攒下的垃圾倒掉,将祭祖供品撤掉。此外,初五还是五路财神的生日,是日商家祭财神,在幌子上挂红布,准备开张营业。
2.立春
又称“打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迎春仪式通常在东郊举行,祭祀春神句芒。届时还要做土牛一匹,令众人鞭之。抽碎后分献各乡绅大户,名曰“鞭土牛”。立春这天还有吃生萝卜、吃春饼、饮春酒、吃五辛盘的习俗。五辛盘又称“春盘”,是由葱、蒜、椒、姜、芥等五种辛辣调味品制成的就餐佐料。吃五辛盘的目的,是叫歇了一冬的人们赶紧醒来,开始春耕。
3.元宵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汉武帝时,在汉长安城东南方建了一座太一祭坛。一年分春秋两季用三牲祭祀。后又在长安西北的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专祭太一,其中尤以正月十五日夜最为隆重。这一天,人们从黄昏开始,用盛大火炬祭祀太一。历史上人们多认为元宵所祭的太一就是北极星。
/ 8
至晋代已有张灯习俗。进入隋唐后,元宵佳节的观灯习俗也得到了空前繁荣。唐代宵禁虽严,但元宵节期间也还是特许弛禁三日的。唐代都城长安不但出现了高达20丈的巨型灯轮,还出现了灯树、灯楼。上行下效,很快,这种奢靡的节日习俗便风靡全国,赏灯成为元宵佳节的主要娱乐形式。
至宋,节期由3日改为5日,灯笼制作也比唐代更加讲究,出现了所谓“灯山”。此外,走马灯、绘图灯笼以及灯谜的出现,更进一步增强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火药的发明,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爆竹,同时也出现了焰火,为元宵佳节的喜庆气氛,平添了一丝新意。
明代,元宵节已从宋代的5天改为10天。灯笼的制作工艺也有了很大发展,绘有人物、动物、植物的各色花灯成为灯节主角。这一时期的焰火也出现了众多的品种。
清代在继承明代灯艺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冰灯。在节日活动方面也继承了历史上舞狮、舞龙、闹社火、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一系列民俗传统,使元宵佳节成为一个展示民间工艺、民间美术和民间文艺的大舞台。此外,元宵是正月十五特有的节日食品。
4.上巳节
最初在每年三月上巳日举行,魏晋以后固定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上巳节起源何时已无法考订,但从时间上看应与远古春社有关。古之春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即清明前后举行,离上巳日相去不远。春社源于祭土,在古人观念中,世上万物都是大地孕育的结果。为增强大地的生育能力,人们在春社这天,除祭土外,还要通过男女交配的方式,促进土地的孕育能力并获得农业丰收,于是,社日无形中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性开放的节日。无论婚否,人们都可在这天获得最大的性自由。
在这个性开放的日子里,人们祭祀的主神除土地神外,自然还有高媒。但高媒究竟是谁,其说不一。从字面上看,它似乎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泛指主管生育之事的女神。殷人的简狄,夏人的修己,周人的姜嫄都可视为高媒。今天,我们从河南三月三人祖会上所看到的祭伏羲仪式,壮族三月三歌圩(xū)以歌为媒去寻找配偶的仪式,仍能感受到几千年前人们令会男女祭祀高媒的壮观场景。
去河边沐浴,吃鸡蛋,也是上巳节的重要内容。这一习俗源于殷商女始祖简狄沐浴水中吞燕卵而生契的故事。以后,这一习俗又逐渐演化为临水浮卵、浮枣,曲水流觞等娱乐活动。因上巳节在时间上与清明节、寒食比较接近,唐代前后,上巳节已与寒食一道,渐渐融人清明节,而成为清明节男女同游,踏青郊饮诸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5.寒食节
节期并不确定,一般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举行。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介子推鞍前马后为其护驾19年。一次,他们迷路山中,炊断粮绝,重耳奄奄一息。这时,介子推毅然决然地割下自己的腿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重耳复国后,封赏功臣,却独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悦,退隐山林,不肯复出。重耳想通过放火烧山的办法逼子推出山受封,不料介子推却抱树而死。重耳见状伤心至极,遂发布禁火令,从此有了一年一度的寒食。这种说法最早起源于两汉之际的桓谭的《新论》:“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三国魏周斐《汝南先生传》以及曹操的《明罚令》中均有类似提法。
其实,在民间信仰中寒食之俗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一节之起源,并非源于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什么一定要仲春禁火呢?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仲春正是大火星出现之时,若不禁火,无异火上浇油,酿成灾害,因此寒食期间必须禁火。据《后汉书》讲,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长达105天,最短的也要禁一个月。寒食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给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魏武帝曹操当政后,下《明惩令》云:“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寒食之风至此才有所收敛。但寒食之风的真正衰落期则出现在南宋以后。随着“寒食”之风的消失,寒食节也渐渐融人到了清明节中。
6.清明节
又称“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称“三冥节”。与祭祀鬼神有关。历史上,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节日,但因时间上过于接近,所以到了唐代两节日合流。从节日的功能看,清明节的主要功能是扫墓祭祖,其真正动机是增进族群间的血亲意识。随着上巳节的踏青郊饮、会男
/ 8
女、祭祀高媒、祈子祓禊等习俗的融入,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变得越发繁杂。
7.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传说起源于纪念屈原,但实际上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五月初五划龙舟的习俗了。其实,五月端午是从古老的宗教驱邪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俗话说:“枇杷黄,医生忙”。每年阴历四五月份,正是南方疫情流行的高发期。人们除饮用雄黄酒,用艾叶煮水沐浴及插戴菖蒲、艾蒿、石梅花、山丹花以及蒜头等五种药用植物以防瘟疫外,最常用的方式便是用巫术的手段送瘟神了。送瘟神的方式有很多,中国北方用带有“厄”字的风筝,而在水道纵横的江南水乡,则习惯用船载的方式将瘟神送走。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纸叠成小船,将瘟神偶像放人船中,点燃纸船后,让小船顺流而下,将瘟神带走。另一种方法是将瘟神放人小船,摆上粽子等供品,然后由人划船顺流而下将瘟神送走。由于是许多人家,或是许多村寨同时送瘟神,人们就会争先恐后,力争将本家或本村瘟神尽快送走,于是出现龙舟竞技的场景。
8.天贶(kuànɡ“赐”之意)节
又名“六月六”、“回娘家节”。相传晋国卿狐偃骄傲自大,把亲家气死。女婿想趁狐偃过生日时将他杀死以报杀父之仇。不料狐偃的女儿知道后星夜报信,让父亲准备。狐偃气死亲家后也很后悔,他不但不怪罪女婿,还痛改前非。女婿也原谅了他。此后每年六月六,狐偃都要把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后世不断仿效,遂形成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民间有谚云:“六月六,请姑姑。”讲的就是六月六邀女儿回娘家的习俗。
那么六月六几时又成了天贶节了呢?据《宋史》记载,某日宋真宗夜梦一位神人自天而降,对他说,上天将降大中祥符三篇,以示祥瑞。后果有天书频频降临。宋真宗为感谢天恩,改元“大中祥符”,定每年六月六为天贶节。贶者,赐也。并于当年十月,率群臣赴泰山举行大规模封禅活动,拨库银大修岱庙,主殿取名“天贶殿”。其实,这不过是宋真宗及其幕僚们导演的一场闹剧。当时大宋朝廷刚与辽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威信扫地,民怨沸腾。为维护宋王朝统治,他们便想用封禅泰山的办法,给大宋江山蒙上一层神佑的外衣,认为这样既可“夸示外国”,又可“镇服四海”。但宋真宗既非开国之主,又非盛世明君,更没有什么瑞兆出现,封禅的理由似乎不够充分,于是便有了这场元始天尊赐书人间的闹剧。
此外,每逢六月六,从佛寺到民间,还有晒书籍、晾衣服的风俗。
9.七夕节
又名“乞巧节”、“女儿节”。时间在每年阴历的七月初七。中国民间认为七夕起源于古老的牛郎织女传说。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是日的主要仪式是妇女们向织女乞巧。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将庭院收拾干净,摆桌上供祭祀织女。仪式结束后,姑娘们向织女乞巧。南方讲究结彩楼、比赛穿七孔针。北方则讲究丢巧针于水面,通过观看水底针影,判断自己巧拙。此外,有些地方还通过观察蜘蛛结网之疏密程度来定夺巧拙。这些仪式尽管不乏迷信成分,但也不难看出,仪式本身所具有的督促女子勤习女红,培养其生活能力的教育作用。
10.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又称“鬼节”,是个典型的祭奠亡灵的节日。这一民俗节日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节。这一天,佛教寺庙举行盛大法会,僧侣沿街搭台念经,使孤魂安息,饿鬼饱食,俗称“盂兰盆会”。民间传言,这一天地狱之门洞开,已故祖先可以回家团圆,其他孤魂野鬼则因无人关爱而纷纷作乱,所以民间亦称是日为“鬼节”。这一天民间上坟祭祖,迫荐亡灵。同时还要放河灯,使自己的祖先能够看到回家的路。
11.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又名“仲秋节”。因时值旧历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祭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仪式。祭月的供品为月饼及各色水果,惟独不供梨。供品上面还要插上红
/ 8
鸡冠花和带枝毛豆,鸡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婆娑树,毛豆是玉兔的最爱。南方则多供芋头。祭月仪式只有妇女参加,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皓月当空之时,人们在院中摆上供桌、神像,向月出方向跪拜。
月饼是中秋节特有的节日糕点,拜月后大家分而食之。此外,中秋还有偷瓜求子的习俗。人们给偷来的瓜穿上衣服,画上眉目,扮成小儿模样。然后让他乘舆坐轿,敲锣打鼓地送至无子人家。受瓜之人,须请送瓜人吃月饼,然后将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将瓜煮食,人们认为这样做便可怀孕。
12.重阳节
又称“九月九”、“重九”。时间在每年阴历的九月初九。“九”为阳数之极,又因日月重九,故称“重阳”。重阳节至迟在西汉时就已产生。并且在当时就已经有了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九为阳数之极,双九便为老阳,阳极必变,因此,九九乃是由盈转亏、由盛转衰的不吉之数,与五月初五同属毒月毒日。茱萸味香浓郁,可驱虫去湿,治风寒,消积食,菊花可清火去毒。所以,古人认为九月初九佩茱萸、饮菊酒、登高山可以避灾免祸。而吃重阳糕则取“步步登高”之意。这一习俗发展到唐宋之后,逐渐演变成为邀亲朋好友身佩茱萸,携带佳酿,饮酒赋诗,拉弓射箭,登高赏菊的民俗活动。
13.冬至
这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相传汉代宫女做女红时,冬至后每天都要多用一根线,故民谚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后白天变长,宫女的劳动量也要随之增加。此外,民间还有阴气至极而变,阳气开始上升的说法,因此认为冬至是个吉日。古人很重视冬至,秦以前曾以冬至为岁首,民间视为“小年”。魏晋称冬至为“亚岁”,南北朝称冬至为“岁首”,唐宋一直延用此说。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云:“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无论皇帝还是平民,冬至这天都要祭天。旗人祭天吃白煮肉,供祖宗和乌鸦。民间贴《九九消寒图》,开始数九。道教以之为元始天尊诞辰,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故民间要吃馄饨。
14.腊月初八
又名“成道节”。源于古老的腊月祭祖活动。但随着佛教的传入,此日又被解释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腊八节的节日食品是腊八粥。腊八粥又名“七宝五味粥”,是由桃仁、松子、栗子、柿子、红豆、糯米、红枣等多种原料混合熬制而成的一种节日食品。传说释迦牟尼成道之前苦苦修行,经常挨饿。一次在他就要饿死的时候,一位牧羊女用一碗大米奶粥挽救了他,并使他最终修道成佛。此后,佛子们为了纪念这件事,便在每年腊八成道节这天,上街浴佛,并熬制腊八粥,施粥扬义,弘扬佛法。腊八粥也最终流人民间,成为民间的节令小吃。在腊八节这天,还有跳傩仪式。《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公(面具)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能除罪障。”很明显,这种古老的仪式来源于更古老的腊月傩舞。但发展到了宋代,古老的方相氏、十二兽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门神、将军、判官、钟馗、小妹、六丁、六甲、符使、神兵的出现,古老的傩仪也出现了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15.腊月二十三
灶王升天日,民间祭灶。祭灶是上古五祭之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祭俗。关于灶神所指,民间说词不一,有人认为是黄帝,有人认为是祝融,也有人认为最早的灶神应该是蛙。因灶火熄灭或炉灶久弃不用,潮湿的灶坑中常有青蛙躲藏,故民间以为青蛙即灶神。
上古祭灶皆在夏季,直至东汉以后,祭灶才改为冬季。有关灶神是一家之主的说法,古已有之。但灶神还同时兼有玉帝特使的身份,随时督察民家的一言一行,并定期向玉帝禀报的说法,却是唐代才出现的。这时的灶神已经具备了现代灶神的所有特征,只是在上天言事方面似乎过于勤勉。
在祭灶时间上,南北亦有不同。历史上有“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按“阶层”划分的,有谚云:“官三,民四,蛋家五。”意思是说在祭灶时间上,官府在腊月二十三,平民在腊月二十四,蛋民是腊月二十五。实际上除腊月二十三外,只要家中事,随时都可以祭祀。
/ 8
灶王是一家之主,祭灶自然是男人的事,女人是不能参与祭灶的。祭灶前首先要准备供品。供品主要有猪头、瓜果、麦芽糖之类。同时,还要准备用松、柏、冬青树扎成小把的灶柴、用秫秸扎成的灶王爷的坐骑、鹰犬和贴在灶前的灶王像等等。腊月二十三这天,天色昏暗下来时,男人们便会在各自家中,取下旧灶王像,换上新灶王像,民间谓之“换新衣”。祭灶神时,除唱神歌祭神外,还要用灶糖为灶王抹嘴,以免他上天之后面对玉帝信口开河,讲主人家的不是。祭拜完毕,用灶柴将去年的灶王神像和今年新买的灶王坐骑等一同烧掉,仪式即告结束。
还有一种祭灶方法:取两个茶杯放在烟囱上。一盛清水,一放草料。然后将请来的灶王坐骑放在杯旁,作饮食状。再将灶王神像供于杯前,点香上供。等到星斗满天,再于庭院中聚火将旧灶王神像、犬马之类烧掉。
/ 8
第二篇: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 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 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 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 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
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 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第三篇:古代文明礼仪课后习题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
(一)已完成成绩: 75.0分
关于文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制度文
化三大类别
B、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 C、民族语言是民族存亡之根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
我的答案:B得分: 0.0分
区分民不同民族的标准是()。
A、语言 B、文化 C、地域 D、心理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距今约八万年左右时,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人类最早发现的头骨是肯尼亚1470号头骨。()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
(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出自()之口。
A、许嘉璐 B、顾炎武 C、严复 D、胡适
我的答案:A得分: 33.3分
关于顾炎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原名绛 B、字忠清 C、生于清末
D、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以下哪国的文化是原生文明?()
A、日本 B、中国 C、朝鲜 D、韩国
我的答案:B得分: 33.3分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
(三)已完成成绩: 75.0分
世界上古典哲学最发达的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印度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月亮是美国的圆”出自()之口。
A、胡适 B、严复 C、朱自清
D、梁启超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科学技术和民族精神都可以从西方引进。()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胡适把今人之过错推卸到两千年前的古人身上。()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
(四)已完成成绩: 75.0分
世称“安定先生”的是()。
A、胡瑗 B、胡修 C、胡适 D、胡讷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中国考古学之父是()。
A、苏秉琦 B、梁思永 C、李济 D、王巍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应用数学奠基人之一。()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华罗庚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
(五)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正气歌》出自()之口。
A、李白 B、文天祥 C、杜牧 D、王安石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为己任。()
A、天下 B、个人发展 C、自我价值观 D、家庭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作品。()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价值观被颠覆。()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
(六)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文化领土论》中“在未来的世纪里,传统意义上的国界在实际上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按照()划分的领土”。()
A、文化影响 B、经济发展 C、价值观
D、个人信念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湘西的典型建筑是()。
A、吊脚楼 B、白墙绿瓦 C、四合院 D、园林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文化自信、民族自尊、文化自主。()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东西方文化之争表明中国无法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礼者理也德之则也
(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关于王国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字静安 B、号观堂 C、国学大师 D、杭州人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出自()之口。()
A、《史记》 B、《礼记·表记》 C、《诗经》 D、《国学》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现今存在有很多被确认的夏朝遗址。()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殷墟王陵区每一个墓里面都埋着一个周王。()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礼者理也德之则也
(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关于周公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又称周文公
B、西周初期神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C、周公旦为周文王第四子 D、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以下出自《周易·观卦》的是()。
A、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B、关乎天文,以察时变 C、观国之光
D、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
A、周公制礼乐 B、大学 C、中庸 D、四书五经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炮烙,亦作炮格,相传是殷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我国西周时期已经意识到了人的重要性,而且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兴亡与道德有关。()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礼者理也德之则也
(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的是()。
A、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 B、礼,政之舆也 C、礼,王之大经也
D、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我的答案:A得分: 33.3分
物质生活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引发社会**。()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叔向是我国春秋时期晋国政治家。()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礼者理也德之则也
(四)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新亚书院由谁创办?()
A、胡适 B、钱穆 C、严复 D、唐君毅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A、仁 B、义 C、勤 D、礼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被后人尊为“述圣”的是()。
A、子路 B、冉求 C、子思 D、颜回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通过音乐解决心的问题”是道家的思想。()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人的身与心要和谐一定要通过礼乐。()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礼者理也德之则也
(五)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出自()。
A、《春秋》 B、《论语》 C、《汉书》 D、《礼记》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A、义 B、信 C、礼 D、仁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人的脑容量小于大猩猩的脑容量。()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使后人可以见微知著。()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礼者理也德之则也
(六)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出自()
A、《朱子家礼》 B、《春秋》 C、《原道》 D、《逍遥游》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从无知的本体成为有境界的圣贤,需要()。
A、学习、修为 B、贵人相助 C、机遇 D、挫折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出自()。
A、《左传·成公十三年》 B、《周易·贲卦》 C、《孟子·告子上》 D、《毛诗故训传》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不能丢()。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处事以诚待人以敬
(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是中国人立身的一个根本。
A、信 B、诚 C、义 D、仁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
A、《论语》 B、《诗经》 C、《礼记》 D、《逍遥游》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人应该经常审视自己是否还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处事以诚待人以敬
(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关于张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西汉人 B、思想家 C、曾任丞相 D、历算学家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宇宙的规律是()。
A、义 B、仁 C、孝 D、诚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诚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中国古人将宇宙之道哲理化用以指导人类的人生和社会()。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处事以诚待人以敬
(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礼记》的第一篇内容是()。
A、利主于敬 B、毋不敬
C、行五礼,皆须敬也 D、君子不以辞尽人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君子与人之交,必须验行,不得以其言辞之善,则谓行之尽善”出自()。
A、孔颖达 B、孔子 C、孟子 D、郑玄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以下哪项不是《礼记》中的内容?()
A、《中庸》 B、《缁衣》 C、《坊记》 D、《史记》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不以辞尽人”的意思是不在人的面前说坏话()。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处事以诚待人以敬
(四)已完成成绩: 100.0分
表达敬意的原则不包括()。
A、尊老 B、敬长 C、尊师 D、尊幼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跟平辈相处时表达敬意的原则是()。 A、自谦 B、谦卑 C、自傲 D、自信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出自()。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处事以诚待人以敬
(五)已完成成绩: 100.0分
礼仪之始,在于()。
A、自谦 B、正品德 C、端言行 D、正衣冠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令尊”指的是()。
A、对方的父亲 B、自己的父亲 C、对方的母亲 D、自己的母亲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进退亦步亦趋是表达敬意的方式之一()。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子路生来就格外注重个人着装的整洁()。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处事以诚待人以敬
(六)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出自()。
A、韩婴 B、韩愈 C、孟子 D、孔子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长者先,幼者后”出自()。
A、《三字经》 B、《论语》 C、《弟子规》 D、《礼记》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出自()。
A、《朱子家礼》 B、《楹联丛话》 C、《缁衣》 D、《坊记》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是清初军事家。()。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出自()。
A、《坊记》 B、《列子·汤问》 C、《诗经》 D、《礼记》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音乐里面最基本的是()。
A、曲调 B、歌词 C、十二律 D、音符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3
尧典是《尚书》的第几篇?()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十二律是模仿谁的声音而发明的()。
A、鹦鹉 B、鸬鹚 C、鸳鸯 D、凤凰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八音”指的是金、石、丝、竹、土、革、匏、木。()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
(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身”出自()。
A、《列子·汤问》 B、《孟子·告子上》 C、《礼记·乐记》 D、《毛诗序》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吕氏春秋》不涉及音乐方面的内容。()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音乐跟人的情感无关。()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大章》是哪个盛世的代表歌曲?()
A、禹 B、顺 C、汤 D、尧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夏禹时的圣乐是()、A、《咸池》 B、《承云》 C、《夏迭》 D、《唐歌》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宋之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吕”出自()。
A、《吕氏春秋·侈乐》 B、《毛诗序》 C、《孟子·告子上》 D、《列子·汤问》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出自()。
A、《孝经》 B、《孟子·告子上》
C、《论语·卫灵公》 D、《论语·阳货》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诗经》的十五个国风是采风采来的。()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
(四)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出自()。
A、《论语·阳货》 B、《礼记·乐礼》 C、《列子·汤问》 D、《孟子·告子上》
我的答案:B得分: 33.3分
陶冶心性最好的就是()。
A、作画 B、音乐 C、静坐
D、睡觉
我的答案:B得分: 33.3分
乡饮酒礼中有乐教。()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俗谓土地所生习也”出自()。
A、孟子 B、孔子 C、郑玄 D、秦穆公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关于郑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字康成 B、东汉人 C、著名经学家 D、法学家者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体现的是()。
A、统一性 B、多样性 C、习惯性 D、同化性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风俗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出现。()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
虞夏崇尚的是()。
A、质 B、文 C、理 D、士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2
中华文明的源头是()。
A、唐朝 B、宋朝 C、虞夏商周 D、三国时期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讲的是不忠不义。()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秦穆公,名任好,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
A、子路 B、曾子 C、孔子
D、孟子
我的答案:B得分: 33.3分
“巧言令色足恭”出自()。
A、《列子·汤问》 B、《论语·公冶长》 C、《左传·昭公五年》 D、《孟子·告子上》
我的答案:B得分: 33.3分
“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出自《左传·昭公五年》。()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四)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奥运礼仪小姐的训练是()。
A、文明的象征 B、一种社会的进步 C、精神的充足 D、求形似不求神似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千手观音”的导演是()。
A、杨丽萍 B、邰丽华 C、张继刚 D、张艺谋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经调查,大概有多少女性对自己的长相不自信?()
A、0.2 B、0.35 C、0.54 D、0.7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五)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以下哪个国家非常重视仪式?()
A、朝鲜 B、日本 C、意大利 D、美国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影片《铁人》讲述的是什么地方的事?()
A、哈尔滨 B、北京 C、秦皇岛 D、大庆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礼仪。()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氏族社会时期,未成年人到达成人年龄后,氏族用各种方式测验其生存技能,以确定其能否成为氏族正式成员的仪式是()。
A、成丁礼 B、冠礼 C、笄礼 D、少牢
我的答案:A得分: 33.3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上已经不存在成丁礼。()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澳洲发展缓慢的一些地区,还存有成人仪式,成年礼的科目有负重跑、攀岩、忍受毒虫叮咬等。()
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三加弥尊 加有成也
(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以下哪项不属于六艺的内容?()
A、御 B、数 C、书 D、骑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2
据《礼记·内则》,几岁要学会礼让?()
A、六岁 B、七岁 C、八岁 D、九岁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以下哪项是地支?()
A、辛 B、壬 C、戊 D、申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曲礼”中的“曲”是“大”的意思。()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三加弥尊 加有成也
(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礼仪之始在于()。
A、正衣冠 B、梳容颜 C、顺言辞 D、端行为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缁布冠”是指什么颜色的帽子?()
A、白色 B、红色 C、黑色 D、灰色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士冠礼共有几次?()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第一次加冠和第二次加冠的帽子是一致的。()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三加弥尊 加有成也
(四)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孔丘的字是()。
A、子夏 B、子贡 C、仲尼 D、子渊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古人不仅有名还有字。()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吾子勉之,有宣子之忠,而纳之以成子之文,事君必济”出自《国语》。()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三加弥尊 加有成也
(五)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说苑·修文》的作者是()。
A、刘向 B、孔子 C、老子 D、孟子
我的答案:A得分: 33.3分
《礼记·杂记》中说,“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儒家文化反对笄礼。()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人伦之际万世之始——古代中国的婚礼
(一)已完成成绩:
分
100.01
()是万事之始。
A、婚礼 B、成人礼 C、冠礼
D、习俗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什么关系是人类社会所有伦理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
A、父子 B、兄弟 C、君臣 D、夫妇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男女之大防”出自()。
A、《中庸》 B、《坊记》 C、《论语》 D、《缁衣》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动物界种族繁衍的基础是两性结合。()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5
古人认为,婚配对社会很重要,且婚配中的男方更为重要。()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人伦之际万世之始——古代中国的婚礼
(二)已完成成绩:
分
80.01
“提亲”即是()。
A、纳征 B、纳彩 C、纳吉 D、请期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贵族里面最低的等级是()。
A、诸侯 B、大夫 C、卿 D、士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3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出自()。
A、《史记》 B、《礼记》 C、《坊记》 D、《论语》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朱熹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儒家一直很看不起妇女。()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人伦之际万世之始——古代中国的婚礼
(三)已完成成绩:
分
100.01
以下哪个礼指的是“问女方的血缘”?()
A、纳彩 B、纳吉 C、问名
D、亲迎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鲁昭公是鲁国之二十四代君主。()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古代,弟兄间婚姻之事没有先后顺序。()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人伦之际万世之始——古代中国的婚礼
(四)已完成成绩:
分
100.01
六礼中第四礼是()。
A、女方向男方送聘礼 B、男方向女方送聘礼 C、男女方互送聘礼 D、女方宴请客人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除哪个外,其他三项是同一个意思?()
A、纳征 B、纳成 C、纳币 D、纳采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出自()。
A、《礼记》 B、《左传》 C、《诗经》 D、《史记》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旦”指太阳从地平线上降落。()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人伦之际万世之始——古代中国的婚礼
(五)已完成成绩:
分
100.01
“缡”指的是()。
A、古代女子出嫁时所系的佩巾 B、古代女子出嫁时所穿的衣服
C、古代男子娶亲时所戴的帽子 D、古代男子娶亲时所系的佩巾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古代亲迎是指()。
A、男方亲自到女方家迎娶女方 B、女方一个人到男方家 C、女方的舅舅送之到男方家 D、男方派使者到女方家迎接女方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馈特豚”是婚嫁礼仪。()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出自唐代的朱庆馀。()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人伦之际万世之始——古代中国的婚礼
(六)已完成成绩:
分
100.01
关于郑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承先启后的伟大经学家 B、卓越的古籍整理学家 C、清代重要的思想家 D、著名教育家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如果父母已经不在人世,那么婚礼将采用怎样的仪式来拜祭?()
A、却扇 B、弄眉 C、佩巾 D、奠菜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赦甚指的是婚礼当天可以使用一些原本本身份的人不会使用的东西。()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人伦之际万世之始——古代中国的婚礼
(七)已完成成绩:
分
100.01
中国人结婚的传统色彩是()。
A、黑色 B、纯白色 C、大红色 D、桃粉色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现今梅毒感染率已经是90年代的多少倍 ?()
A、2 B、10 C、25 D、50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美国和中国都正在回归禁欲。()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英媒体称,中国性观念大步跳跃。()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君子之争——古代中国的乡射礼
(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我国至迟在春秋时代,民间流行一种称为乡射礼的射箭比赛,它的比赛仪则,完整地记录在哪里?()
A、《尚书》 B、《周易》 C、《春秋》 D、《仪礼》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侯”的意思是()。
A、军事首领 B、箭 C、大刀 D、枪
我的答案:A得分: 33.3分
“诸侯”的“侯”与射箭无关。()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君子之争——古代中国的乡射礼
(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以下哪项不属于六经的内容?()
A、诗经 B、尚书 C、周易 D、史记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古代选拔德行优异的人才,一般几年进行一次,即()一大比。
A、一年 B、两年 C、三年 D、四年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乡射礼结束后,大家喝酒,一般宾先行,主动离开。()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君子之争——古代中国的乡射礼
(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陈垣担任过以下哪所大学的校长?() A、辅仁大学 B、东京大学 C、清华大学 D、香港大学
我的答案:A得分: 33.3分
以下哪个不是古希腊比赛所强调的?()
A、力量 B、轻便 C、高度 D、技巧
我的答案:B得分: 33.3分
赛跑、跳跃、投掷等都是宗教性体育。()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君子之争——古代中国的乡射礼
(四)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把射箭改为一个礼,通过射箭礼来推行的是()。
A、仁爱思想 B、艺术 C、法律意识 D、道家思想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记录了8个国家的历史,被称为“八国春秋”的是()。
A、《中庸》 B、《史记》 C、《春秋》 D、《国语》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乡射之礼,所以仁乡党也”出自()。
A、《孟子·公孙丑上》 B、《论语·冶长》 C、《礼记·射义》 D、《左传·昭公五年》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阮元,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校勘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祭孔——祭祀孔子的释奠礼
(一)已完成成绩: 80.0分
《论语》中“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是对谁的描述?()
A、孔子 B、子路 C、颜回 D、冉求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孔子发明的一种职业是()。
A、印刷 B、售书 C、代学 D、讲学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将孔子的学术思想归纳为“修己、治人”的是()。
第四篇: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0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中古代礼仪故事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教导大家关于一些礼仪的事情,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都有哪些吧!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一: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二: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 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 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 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 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四: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五: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 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六: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七: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 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八: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九: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十: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见到自己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正好第二天是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第二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起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个个怒不可遏,不辞而别。四国使臣约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血洗在齐国所受的耻辱。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著名的“鞍之战”。
第五篇: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古代关于礼貌的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古代关于礼貌的故事
礼貌小故事
1.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2.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有
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3.某小区7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是一对冤家对头,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吵得邻里不安。刘家的冬冬天生淘气,一两岁就调皮得很,整天在屋里折腾,穿着小皮鞋跑来跑去,玩具往地上乱摔。李家的两口年纪大了,心脏又不好怕吵闹,听不得楼板叮咚叮咚地响,自然要去提意见。可刘家的孩子淘气惯了,不但没改,反而越大越闹腾,在房间里拍球,跳绳。吵得楼下整天不得安生。李家人上门去说,刘家大人护着孩子,小冬冬在一旁做鬼脸,之后又蹦又跳闹得更欢。
4.孔融让梨,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小猴,没有礼貌。老师来了,他不问好;撞到了小兔。他不道歉;碰见老人,他不让路……猴妈妈很生气,他对小猴子说:“你怎么不学着讲礼貌呢?”学礼貌多麻烦,拿钱多省事。
小猴对妈妈说:“给我一些钱,我去买礼貌。”听后妈妈哭笑不得。仔细一想,就给了我一些钱。小猴拿着钱,高
高兴兴低潮街上跑去……来到第一家商店,小猴大喊:“喂,这儿买礼貌吗?”没人回答。
来到比二家商店,小猴大叫:“喂,这儿买礼貌吗?”没人回答。一家、两家……小猴跑了三十三家商店,都没有买到礼貌。只剩最后一家商店了,山羊伯伯开的。山羊伯伯平时对小猴很好,小猴很敬重他。小猴想,山羊伯伯肯帮忙,我一定能买到礼貌。
他看见山羊伯伯很忙,就等了一会儿。“山羊伯伯,您这有礼貌卖吗?”小猴轻轻问。山羊伯伯笑了:“傻孩子,礼貌是买不到的,只能学到。”小猴没有买到礼貌,低着头走回来,他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没有买到礼貌。”
听后妈妈乐呵呵地端出饭菜:“肚子饿了吧?快吃。“小猴早已饿极了,他大口大口地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心想:“还是妈妈好,我要谢谢她。”“谢谢妈妈!一句很有礼貌的话从小猴嘴里飞出来。听后妈妈笑了:“孩子,你没有买到礼貌,但
你学到了。”中国古代礼仪故事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
1.孔融让梨
孔融,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
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3.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关于礼貌的作文
关于文明礼貌的作文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习“礼”,就是有
办法在社会中立足。
那么,什么是礼貌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增加个人素
质,还能够改善人际系。
其实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很简单,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我身边的人做起。文明也许是一点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句善良的问候,更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言一行总关情,在不经意间,我们传播着热情,关爱,友谊和尊重。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
仪。可以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小食品袋,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说出的脏话,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语言巨人,行动的小矮人”么?
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看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走廊上推推搡搡,追逐打闹把这些都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还有同学会故意损坏学校的公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和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并不是应该我们21世纪中学生的行为。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
氛和学生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和同学的一种尊重。
文明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根基,是我们
素质的前沿。千真万确的做人,学文明的人,学做社会人,文明校园,文明环境,就让我们从自
身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班我们成长!关于当代大学生文明礼貌的调查报告
众所周知,社会性是人的最基本特性,公共生活是人的最基本生活。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联系。因此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成为一个我们时刻关注的问题。在本次的调查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礼貌这一最能体现社会公德的方面做了调查。作为社会公德中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关系着人与人之间的调整与规范人际关系。俗话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的行为,时时刻刻都是社会的焦点,社会的话题。因此本次调查我们将调查对
象锁定在当代大学生这一代表中国新生代力量的群体。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份,回收36份,回收率高达了100%。其中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名大二学生,其余36名均为今年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其中有女生26名,男生10名。从统计的36份问卷中我们我们看到了大部分同学的文明礼貌是很好的,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们的文明礼貌需要改正。
一:当代大学生言语礼貌
好
通% 一般 % 差 20% 调查问卷的第3题可知,有41%的被调查者在日常生活中最长说的话是: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礼貌用语,而另有59%的被调查者坦言
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是:你去死,傻子,笨蛋等带有攻击性的短句作为日常口头禅。对第11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接听到陌生电话时有72%的被调查者通常选择先说:你
好!再询问对方的姓名,仅有28%的被调查者选择马上询问对方姓名。
大学生说脏话情况:
14%的被调查者说在通常情况下会不自觉的说脏话,36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不会出现说脏话的现象,从中表现当代大学生较好的语言礼貌,但是仍旧有5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在有些时候会说脏话。
二: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礼貌
通过对第5,6,7,8,9,10,12,13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礼貌在总体上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61%的被调查者在关于错走入在上课的教室时的反应时和老师说对不起后离开,仅有14%的被调查者表示会立刻离开。另外有4成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任何时候都会认真排队,3成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在不赶时间时会选择排队,另有3成被调
查者说自己没有排队的习惯。与上述情况相同的还有关于在上课路上横穿
草坪的问题,有6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在上课快要迟到时会选择从草坪中走过,仅有1成不到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不会横穿草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人仅有在自己空闲的时间才会选择遵守公共道德,仅有1成左右的人会选择时刻遵守公共道德。
在公共场合中,有%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会将手机调成振动,其余被调查者均表示如果没有人提醒自己不会这么做。同样有5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在公共场合中看到有小偷在行窃是会选择视而不见以免惹祸上身,仅有1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会打电话报警,另有4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说自己会小心的提醒被偷者,这样既能够帮助被偷者有可以避免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另外有25%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在学校外面看到老师时,如果老师没有看见自己则不会选择主动和老师打招呼,有49%者表示不会和老师打招呼,有2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会主动的上前去与老师
打招呼。
三: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礼貌的调查报告的分析
文明礼貌对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通过对调查报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礼貌还处于一个较底水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说粗话、脏话,上课时间期间接听电话,平
时走路时踩踏草坪,看见老师就远远的躲开,看见有人在做损人利己的事时视而不见等情况屡见不鲜,因此我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礼貌建设迫在眉睫。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共同担负着创造物质文明的重要使命,更担负着创造精神文明的神圣职责。只有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礼貌才有机会建设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文明礼貌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公共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说,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文明礼貌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当代大学生的明礼貌教育已成为现今社会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做到讲文明礼貌不仅仅要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还要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实践,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文明礼貌。文明礼貌小故事
文明礼貌小故事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
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人人争做文明使者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早上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人人争做文明使者》
有一天,小红妈妈对小红说:“你和爸爸一起去商场买点东西吧!”小红很高兴,因为可以顺便买点好吃的和一些课外书等。于是小红和爸爸来到商场,准备乘坐电梯上二层超市。上电梯时人很多,小红赶紧跑到前面冲上电梯,她爸爸着急地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为了安全要按顺序排队乘坐。”于是,小红回到爸爸身边,准备和爸爸按顺序上去。爸爸一边把小红拉到他的前边,一边接着对小红说:“乘坐电梯时不仅要按顺序,而且还要靠右站立,以便有急事的人在左侧顺利通过。”小红按照爸爸的要求,和爸爸一起顺利来到二层超市购物,买完东西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这次购物小红不仅买到了她需要的东西,而且从实际生活中知道了关于乘坐电梯的一些小常识,以后会按照有关要求乘坐电梯,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也希望同学们在乘坐电梯时按顺序靠右站立,人人争做文明小使者。
文明礼仪在校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文明礼仪在校园》
我们的校园里有绿绿的树,红红的花真美丽,在这舒适的环境里我们要好好学习。在校园里要做个讲卫生、讲礼貌是好孩子,讲卫生要不乱扔废纸,不乱抛果皮杂物。我们喜爱打扫校园和教室。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讲礼貌就是说话要轻声慢语,见到老师要问好,见到长辈要说:“您好!”同学帮助要说:“谢谢。”做错事跟别人说:“对不起。”
礼仪是表现一个人的修养,在于他平时的坐.走.站.立.行和待人接物。接待客人要热情,端上一杯热水,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要靠我们去创造。所以我们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养成良
好的生活习惯,相信在我们的校园每个同学都能做到讲文明讲礼貌,做一个有礼仪的好学生,我们感谢老师辛勤的教育。
文明礼仪记心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文明礼仪记心中》
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一个人,任何东西没有了,都可以重新再来。但是,你绝不能丢失了文明礼仪,它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没有它,那就算有再多的金银财宝也没用。
就拿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偶然看到一位载着孩子的妇女不小心撞到了一位年轻的阿姨,那位妇女连说:“对不起,对不起”,而那位阿姨却不顾孩子的面子破口大
骂,把小孩都吓哭了,在众目之下,妇女也忍无可忍,两个人在大街上对骂了起来,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两个人才气冲冲地离开。
相反而言,同样是人,同样是不小心擦出了一点小火花,为什么人家小小一声:“对不起”,就可以烟消云散?就可以若无其事地走开呢!就可以脸上充满喜悦?因为他们做到了,他们有着世界上最美的习惯-----文明礼仪,他们也是最美的人。朋友,退一步既可以海阔天空,所以让一让又何妨呢!
文明礼仪将会永远记在我们心中!
文明礼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总经理面试》
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
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刘备三请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
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
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想一想:刘备为什么能请到诸葛亮?如果第三次还请不到,他还会去请吗?为什么?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
~ 26 ~
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 27 ~
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