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学军训晕倒率惊人!为什么孩子吃得更好了,身体却更差了?
开学军训晕倒率惊人!为什么孩子吃得更好了,身体却更差了?
教育
前不久,一则关于征兵体检淘汰率“爆表”的新闻刷爆网络。据“中国民兵”公众号,某市体检淘汰率竟然高达56.9%。
同样令人咋舌的还有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初、高中入学军训中的一幕。“军训一天,晕倒率10%”,这是广州市四所中学的3600名学生交出的成绩单。开学前他们在一个训练基地统一集训,每次短短40分钟的操练时间里,总有学生晕倒在地或者因为受伤去了校医院,一天下来晕倒率竟达10%。不管是在征兵体检表上还是军训场里,这些关于体质教育的问题,又一次为家长和学校敲响了警钟。
北京体育大学(招生办)校长杨桦指出,“现在青少年的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大,力量却越来越小;智力开发越来越多,灵敏素质越来越弱……”如今学生的体质比20多年前差了一大截。究其原因,学业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
一、不良的生活习惯
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我国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
时下火爆全国的《王者荣耀》坐拥2亿用户,其中大学生用户就占了25%,14岁以下的中小学生占据3.5%。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参与其中,相比于游戏带来的娱乐体验,耗时费力的体能锻炼的魅力不值一提。
在征兵体检中,医生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小伙子们在体检间隙,一有空就会掏出手机。部分应征青年更是争分夺秒,在等待的几分钟时间里玩游戏,直到被叫到名字才恋恋不舍地站起来接受检查。更有一些同学坦承,暑假期间自己除了上补习班,大多数时间都宅在家里,看书、玩游戏,体育运动时间少之又少,这直接导致了身体素质下降,不堪承受烈日军训之苦。
三、孩子的体质问题不容乐观 官方每隔五年发布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1985-2010年25年间,我国儿童肥胖检出率从几乎为零,我国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达1.2亿。
在不满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有1/3的孩子至少出现了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12至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相当于美国同龄人(0.5%)的四倍。相比过去二三十年,学生的身体变胖,速度变慢了。以跑1000米为例,男生平均速度比以往慢14-15秒;女生跑800米比以前慢12秒。
同时,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且出现低龄化倾向。目前我国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7成,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相较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在10%左右。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还表现在:耐力素质存在下跌现象,速度、素质增长趋于停滞、血压调节机能不良比较普遍。
其中,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基础。报告显示,反映学生速度、力量素质的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斜身引体、仰卧起坐成绩,基本没有增长甚至有所下降。
为什么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形势如此严峻?与父辈相比,现在的孩子生活越来越好,按理说身体只会越来越棒,但事实却截然相反。好日子为啥养出弱孩子? 孩子的体质问题,谁之过? 无暇锻炼
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是缺乏锻炼,学校、家长对孩子身体体质方面的发展重视不够。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确实普遍存在过渡保护甚至是溺爱的倾向,除了学习以外,连小孩衣服弄脏了都觉得心疼。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唯一的孩子更是承载了全家人的希望。
比起将孩子们送出门锻炼,父母更倾向于把孩子安置在相对安全的家里,以规避其受伤的风险。学校开展的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外出比赛活动,往往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孩子逐渐对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的“三无七不”的温柔体育。此前,乐嘉带4岁女儿穿越沙漠,遭到了无数人的质疑,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孩子不应该坚持那么大量的运动,不能够让孩子去体验那么苦难的生活。
没错,这就是当前极大多数家长的看法,对于孩子有种至高的仁慈和不忍心,正是这样的不忍心和仁慈造就了瓷娃娃,一碰就会碎。
乐嘉称:我会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她明白,作为一个女孩,她这一生必须要学会独立和坚持。
网友评论:让一个四岁的女孩独立和坚持,你为什么不让小朋友去赚钱呢!颜老师想说这就是牛唇不对马嘴的对怼。
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能够去体验、感受身体的极限,从小给孩子意志力上的锻炼,让孩子行走在路上,用脚步、汗水感受运动的极限,在路上学会独立和坚持。有什么不好?这跟赚钱有半毛钱关系吗?
现在,很多的妈妈就是在这种类似毒鸡汤的言语中迷失了自己教育的方向,慈母多败儿大概不过如此!
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还能做什么? 1
第一,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在一些家长的观念中,在学习很紧张的情况下,应该把时间都用来学习,不喜欢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或者其他活动,反对孩子把时间用在体育锻炼上面。家长应当了解到体育锻炼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不要阻止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反而应该支持和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越是繁忙,越要坚持锻炼”,而不是相反。
最后,颜老师想在此引用一段马云的话:如果不会运动,这个民族就不可能健康。好的运动习惯是一生的财富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确如此,好的身体,优良的运动习惯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如果我们家长不要那么目光短浅的话,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比给孩子天天送吃的有个网络段子:“要让中国足球在十年内赶上世界一流?高考加一门足球!”虽说是玩笑,但由此也能看出,学校、家长更愿意孩子把时间花在能带来“具体好处”的事情上,至于身体嘛,以后“成功”了,再慢慢锻炼吧。然而体育是一种“童子功”,是有敏感期的。北京师范大学的运动学教授毛振明说,儿童青少年时期,是速度、力量、柔韧性和灵活性发展的敏感期,错过这个时期,很多孩子极有可能要用一生来承受体质孱弱的恶果。
但愿我们的孩子,都不要等到吃了体质孱弱的苦果后,才意识到运动的重要。
科学搭配一日三餐的饮食原则
一天要吃三餐饭人吃饭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或是解馋,主要是为了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实验证明: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为85%;如改为每日两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则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仅为75%。因此,按照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一般来说,每日三餐还是比较合理的。同时还要注意,两餐间隔的时间要适宜,间隔太长会引起高度饥饿感,影响人的劳动和工作效率;间隔时间如果太短,上顿食物在胃里还没有排空,就接着吃下顿食物,会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适当的休息,消化功能就会逐步降低,影响食欲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大约是4~5小时,两餐的间隔以4~5 小时比较合适,如果是5~6 小时基本上也合乎要求。
生活不规律加上缺乏营养 青少年成结核病高发人群
2015-3-25 15:51:41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王尚磊
原标题:生活不规律加上缺乏营养 青少年成结核病高发人群
本报聊城3月24日讯(记者 王尚磊)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记者从定点防治医院获悉,由于结核病患者不规则化疗、不合理用药,产生耐多药结核病的患者也有多增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患结核病的青少年也有所增加。
“由于结核病患者不规则化疗、不合理用药,还容易引起耐多药结核病。”市传染病医院结核病专家介绍结核病可防可治并不可怕,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只要患者坚持规律治疗,绝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锻炼,提高免疫力,如果连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立即到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
市传染病医院结核病专家介绍,医院收治的结核病患者中常有青少年,青少年患病的主要原因是上学或打工期间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加上缺乏营养,身体抵抗力下降,造成体内原有稳定的结核感染病灶复发或感染结核菌后很快发病。
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
看待陪读现象,决不能简单以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待之;而缓解陪读现象,政府、社会、家庭都是重要的责任主体
开学季,有关陪读的话题又热了起来。某知名中学周边,陪读房已“一房难求”,粗略统计,校内房三年租金高达24万;一套距离市中心20多公里的房子租出了比市中心还高的价格,唯一的原因就是旁边有一所优质中学,一掷千金求租的人,皆为陪读而来……从农村到县城,再从县城到大城市,陪读家庭如游牧般举家迁徙,不为追逐丰美的水草,只以心中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目标,择校而居。
对于陪读,这一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现象,许多家庭都不陌生。中国社科院的相关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的现象,覆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硕士、博士的全部阶段,而十多年前播出的电视剧《陪读》也细致呈现了“望子成龙”的人间悲喜,将剧中父母为了孩子学习付出的沉重代价,刻画得淋漓尽致。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几类。临时性陪读主要指家长在工作之余,在孩子接受课外辅导过程中给予的陪同;阶段性陪读指在孩子学习的关键时期,如升学、高考等阶段的陪同;隐匿性陪读是指家长看似工作,实则以工作名义陪读;全过程陪读多为生活在农村的家长为照顾远离家乡求学的孩子,举家迁徙的陪读。多种陪读样态也催生了“陪读经济”。以位于安徽六安市大别山深处的毛坦厂镇为代表,一所学校拉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学期中,镇内人声鼎沸,一放假,人去城空,学校成了一座城的“心脏”与“晴雨表”。而培训机构门口的咖啡厅与小卖部、小吃店的人流如织;优质学校附近房屋的紧俏与价格的畸高,等等,都是“陪读经济”的样貌。
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城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度追求,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挟进陪读队伍。
打量陪读现象,从来都不应只在教育维度进行。因为整个社会的文化与心态,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城镇化的进程、城市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的布局,都将对家长的心态和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反过来,家长的教育选择也会反作用于地区的教育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看待陪读现象,决不能简单以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待之。而缓解陪读现象,应该从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科学成才观与教育观的引导、互联网在线教育手段的丰富、师资力量的培训等多方面着手,政府、社会、家庭都是重要的责任主体。
当然,陪读现象绝非我们国家特有,也绝非无法破解的痼疾难题,因为这是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相信随着多方合力推动,人们会以更加理性的心态看待子女的教育和成才,新时期的“孟母三迁”及候鸟式、游牧式家长也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