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巧实力政策对华影响

时间:2019-05-15 05:0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奥巴马巧实力政策对华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奥巴马巧实力政策对华影响》。

第一篇:奥巴马巧实力政策对华影响

浅谈“巧实力”政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在外交领域推出“巧实力”战略,经过近一年的宣传与实践,已逐渐明朗起来,将成为未来几年美国对外关系的指导理念,因此备受关注。

“巧实力”概念最早是由一些美国学者提出并加以充实的,后由希拉里提出,针对的是布什的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政策,即片面强调硬实力的侵略性单边主义战略。布什的战略不仅让美国实力受损严重,也使美国形象急剧下滑,美国外交政策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

“巧实力”战略的涵义,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目标,美国政府必须软硬兼施,文武并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手都要用,两手都要硬,不能顾此失彼,只偏重硬实力,忽视软实力。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提供全球福利是关键;第二,美国应输出希望而不是恐惧;第三,巩固传统盟友,赢得新伙伴;第四,从国内改革做起。“巧实力”战略是针对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正在下降、新国际挑战、美国力量的优势和不足、一些新兴国家正在崛起的现实,在总结冷战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从奥巴马正式就职以来的美国外交政策宣示和已经采取的各种外交措施看,“巧实力”战略对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在布什总统的“外交政策遗产”中,先是波折不断后是全面接触的中美关系是一个难得的亮点。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奥巴马政府的“巧实力”外交战略对中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

首先,对中美关系做出了新的定位,界定为“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并认定这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2009年4月1日,奥巴马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英国伦敦出席20国集团金融峰会期间举行双边会晤,提出构建21世纪积极、合作和全面的中美关系,保持并加强各个层次的交流。2009年7月,奥巴马总统在美中战略和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提出,美中关系将塑造21世纪,其重要性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双边关系。中美伙伴关系必须基于这一现实。这是两国共同承担的责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则从解决全球问题的角度阐述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两人指出,基本上没有任何全球性问题能单凭美国或中国一己之力予以解决,也没有任何全球性问题能在缺乏美中合作的情况下得到解决。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的健康、贫弱国家的稳定以及防扩散难题的解决,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美国和中国的合作。

其次,“巧实力”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确立了中美合作新机制。2009年3月,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出台了探讨“巧实力”在中美关系中地位与作用的报告。2009年4月,中美双方决定建立“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这是一个持续和强化性机制,主要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和长期性对话。

再次,美国“巧实力”外交战略拓展了中美合作的领域。在2009年4月的G20峰会上,中美两国确定发展合作关系,明确提出加强包括能源、环境领域在内的广泛合作。而在2009年7月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首轮对话中,除探讨加强金融合作及安全合作外,能源和气候变化也首次成为两国战略和经济对话的核心议题。2009年7月28日,中国和美国草签了《关于中美两国加强在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方面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清洁高效能源和环境保护是中美两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两国间的合作对于增强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通过污染控制和其他措施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至关重要,在上述领域的合作将成为中美双边关系的支柱,能够促进建立互信互敬,为构建未来中美建设性关系奠定基础。2009年7月,中美两国政府成立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旨在促进中美两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同时,中美决定成立气候变化政策对话与合作机制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将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合作列为中美之间第二次序的合作内容。中美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两个国家,面临较大的国际和国内压力,节能减排是两国面临的共同任务,中美合作必将对世界能源与气候问题的解决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中美关系进入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新阶段,短期内以合作为主。阿米蒂奇和约瑟夫·奈曾为新政府提出十条建议。其中第十条的主要内容是:新政府不应该因竞争和制约中国的软实力而陷入一场新的冷战。他们认为,中国的软实力很可能继续增长,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美中两国迎头相撞,为全球影响而对抗。下届总统应寻求确定美国和中国之间拥有共同利益的领域,两国可以在“巧实力”议程上合作。能源安全和监理环境应该成为合作目录中的首选,此外还有如公共卫生和不扩散等跨国问题。全球领导权不必是零和游戏。

通过上述分析,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既是在现实情境下充分考虑到美国外交的主要任务,展示其实用主义外交特点,同时他又坚持着美国外交的固有传统,继续充当“民主”、“人权”的倡导者与守护神。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是美国外交之所以立足的根本。由此可见,在看待中美关系的各种纷争与合作时,我们都无法离开这样的多维视角。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不会完全脱离美国外交政策的固有路线,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它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赖于两国充分理解对方的利益,尊重彼此,谋求合作,避免矛盾激化升级。经历不断磨合的中美关系将会逐渐趋向于总体稳定而局部问题显现的传统格局之中。

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彼此均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正如沈大伟教授总结的:“经过三十年经常的相互影响,中国和美国好像已经拥有成熟的婚姻,相互尊重,利益共享,对关系恶化的负面结果的感知把两者约束在一起。在这样的婚姻中,离婚不是一个选择。在获得如此相互依赖水平的情况下,希望下一个30年中美关系结出双边、区域和全球合作的硕果。”

第二篇:教会学校对华影响资料

传教士对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影响

摘要: 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了传播福音而创办教会学校,这些教会学校的发展状况如何?它们对于中国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又具有哪些客观功能?文章就从开创留学先河、对于印刷、翻译及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影响试作具体的分析。

从19世纪初期开始,西方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福音,为了使中国人皈依基督教,他们在做出了种种尝试后,终于找到了兴办学校这一传教的最好途径。传教士们并未完全达到他们的目的,但这些教会学校的创立,却在客观上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

中国早期的教会学校都是由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有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于1818年创办的“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1818~1856年)和为纪念马礼逊对促进中国教育及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而于1836创办的马礼逊学院(1836~1850年)。

教会学校的创办目的不外有二:一是“交互教育中西文学”,即通过中国与西方国家语言上的相互学习,从而最终达到中西文化交流之目的;二是“传播基督教要理”,促进基督教思想及东亚文明的和平传播,使中国人皈依基督教。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就语言来说分为英文和中文两种课程。英文科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数学、作文等;中文则有《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等科目。就其教学内容划分一般说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课程。如《圣经》、《新约》、《旧约》等宗教教义的宣讲;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一般包括《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等。目的是为了与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满足中国当时科举考试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与士大夫以及地方官绅“对话”;三是有关现代西方科学知识的课程,如数学、天文、地理、几何、机械、伦理等。在当时清政府极少重视西方科学的情况下,教会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对当时落后的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此外,学生还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如祷告、礼拜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根据学生选择的课程及时间的安排而定。英文科由外国人担任,中文科则由华人教师担任。教会学校不仅看重科学、语文知识的传授,而且也着重于学生道德灵性的修养,期望通过学校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就生源来说,不分年龄、性别,面对海内外招生;必要时,学生还可获得免费宿膳、衣服、书籍、学费等资助。

但通过创立教会学校传教并非传教士一开始传教就采取的途径,而是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传教碰壁”之后才最终认识到创办教会学校这一有效途径的。创立学校传教的优势主要有二:一是使传教活动有了固定的地点,传教士免受漂泊流浪之苦;二是教会学校的创立使福音传播有了固定的受众,提高了福音传播的效能。因此,教会学校成了传教士传教理所当然的选择。但1818年~1875年的五十七年间,教会学校的发展并不很快。一是主要因为教会学校创办初期状况不佳,人们对教会学校的未来持观望、怀疑的态度;二是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大,人们对教会学校毕业生的前途感到渺茫。以英华书院为例,可见其发展的艰难。1875年后,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受过新式教育的学生的需求激增,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新式教育机构,教会学校才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至1875年止,在中国境内的基督教学校约有350所,学生约6000人。到1887年,教会学校中学生已经超过1万名。到1899年, 教会学校已发展到1776所,有学生3万多人。到1900年,几乎每个传教中心都有一所小学。1918年,全中国共有教会学校一万三千多所,学生超过三十五万人。这些早期的基督教学校多属小学程度,其中已有许多中学,大学也有了五所。有走读生,也有寄宿生。这些学校成为后来基督新教在中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基础事业。同时,在华传教士的人数从1905年的3833人增至1920年的6204人,信徒人数从178251人增到446631人。

二、对近代中国文教事业的影响

1、教会学校的人才培养

(一)出国留学

关于中国学生留学国外的最早记录,有两次值得记忆:一次是1845年理雅各返英度假时曾经带回吴文秀、李金麟、宋佛俭三名男生及一名女生共4名学生赴英国进修。此行不单是中国学生留学英国的创举,也是中国男女学生集体留学国外的第一次,并成为第一批踏足白金汉宫的中国学生,受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召见。另一次是1846年,勃朗回美国休假,并带容闳、黄胜和黄宽三名学生赴美留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美国的学生。容闳于185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成为中国留学生最早进入美国著名大学的第一人。黄宽也于1850年考取英国爱丁堡大学,7年医科毕业后回国,成为中国第一位经过医科大学正规训练的西医。由此可知,这些教会学校虽然开办时间不长,所收的学生也不多,但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继男子留学后,女子普遍留学开始。1870年美国传教士麦加地戴着浙江宁波的金雅妹前往日本求学,1881年金雅妹又被送往美国学医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医院附属的女子医科大学,成为近代中国妇女界第一位大学毕业生。继金雅妹之后,福州女子柯金英于1881年在福州教会医院的资助下赴美国留学,1891年毕业于费城女子医科大学。1992年江西女子康爱德和湖北女子石美玉也在传教士的资助下赴美留学。教会大学建立后,到国外留学的学生更加增多,像上海圣约翰大学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赴欧美留学。中国官派留学生是从1872年开始的。1870年,容闳在协助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处理天津教案时,向曾国藩呈报了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教育计划。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在容闳的建议和计划基础上,奏 “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并附有“挑选幼童附美肄业章程”12款。该奏章获准后,从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12至15岁的幼童120名,由容闳带领赴美留学。传教士的教育无疑给容闳以深刻的影响,正是以这种影响为动力使得容闳日后将这种教育活动延续下去,为近代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杰出的“海归”。

(二)对中国人才的培养

中国早期派出的留学生回国后,对中国实业、外交、政治、教育诸方面等均有很大的贡献。比较著名的有詹天佑、唐绍仪(国务总理)、欧阳庚、梁敦彦、梁诚、容揆、唐国安等。

英华书院为中国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外交、商务人才和基督教神职人员。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的翻译大多出身于这个书院:英方首席翻译官马儒翰,是马礼逊之子,曾在英华书院学习中文;中国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翻译亨特(美国人)、袁德辉、梁进德(梁发之子),都出身于英华书院。此外还有唐廷枢,是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曾主持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官办大型现代企业;又有何福堂,是中国早期新教著名牧师,其子何启曾留学英国,为中国近代的著名思想平民化的基督教信仰与西方的科学、哲学、艺术等先进文化一块捆绑兜售,在一定程度动摇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为促进许多观念的更新和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作了一定的准备。教会大学还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容闳、黄宽是马礼逊学堂的学生;郑观应在雅兰雅办的英华书馆读了两年夜班课;马相伯、马建忠均为依纳爵公学学生;邹韬奋是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冼星海、林语堂、马约翰、晏阳初、闻一多、竺可桢、茅以升,他们也都曾就学于教会学校,这些人被公认是近代知识分子队伍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孙中山也于1879年在檀香山入英基督教监理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男子中学),学习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毕业后又进入美基督教公理会设立的奥阿厚书院(高级中学)继续读书。这对他后来反封建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2、对中国印刷、翻译等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

英华书院作为传教士来华创立的第一所学校,在研究中国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英华书院历任校长主持校务各有不同的建树,我们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更可以见到他们所做过的贡献和影响均是深远的。首先,第一位校长米怜(1818~1822年在任)在创校之初,即致力于印刷工作,英华书院附设有中文及英文印刷所各一所,出版有中文《圣经》及中英文书刊,包括《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中文月刊)为中国近代最早的报刊,开创了中文报业的先河。梁发早在1815年即追随米怜(William Milne)牧师,在马六甲英华书院从事雕刻字版,协助印刷工作。他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第一位从事报业印刷的工作者。梁发与何进善(即何福堂)等同是在英华书院接受神学训练,日后献身教会,成为中国基督教会最早的华人传教士及牧师,对中国本色化教会的发展尤有重大的贡献。[2] 当英华书院由马六甲前往香港的时候,理雅各也将原有中文印刷所的机器、铸字及铅字粒,全部运往香港。这就带动了香港的中文印刷业。英华书院亦创办了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由英国人麦都思牧师(Walter H?Med Hurst)监印,[3]可以说这是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它的内容主要有专论和新闻两类:专论是介绍西方社会、人文、地理、科学、医学等;而新闻则报道香港、中国内地及世界各地的消息。

中国早期所有的报纸,几乎都是基督教会办的。中国第一份民办报纸是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米怜(William Milne)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接着,许多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都办起了报纸。这些报纸,除传播福音、报导教会工作外,还大力介绍西方现代思想、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在基督教报刊当中,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Allens)主编的《万国公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可算是最大的。该报着重介绍西方的最新知识和思潮,并发表鼓吹现代化和政治体制变革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那些关心国是的各界人士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二十八年,翻译西书一百二十九种,把大量西方文化科技知识介绍给中国人。二是出版报刊和书籍。英华书院第三任校长(1824~1828年在任)高大卫(David Collie)和第四任校长(1828~1832年在任)修德(Samuel Kidd)均曾在英华书院教授中文,高氏在1827年完成《四书》的翻译工作。修德在返回英国后,成为伦敦大学的第一位华文教授,从事推广中国语文及文化的工作,培训西方汉语学者,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影响至深。理雅各(James Legge)是英华书院的第七任校长(1840~1852年在任),他在香港期间积极推动香港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地致力于中国文化的比较及研究,它对于《四书》、《五经》的编译及注释工作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由于创立了“中央书院”(即现在的皇仁书院)被誉为“香港教育之父”;他的杰作《中国经典》(The Chinese Classics in 5 Volumes),中英文对照,并附注释,已成为近代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作。总之,这些传教士们所进行的印刷、翻译工作对于开创中国近代印刷事业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这些“洋人”的努力,也许中国的近代印刷事业还要发展更晚些;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才使得中国能较早地了解西方近代的社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作了思想上的准备。3.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影响

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出现是在1880年前后,当时的大学主要是在教会中学基础上添加的大学班级。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由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1的登州文会馆――其前身就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再于1882年正式升为学院。

十九世纪中国的基督教大学共有5座,除了登州文会馆外,还有北京文汇书院、通州华北协和大学、杭州长老学院、上海圣约翰学院。这些基督教大学虽然人数不多,但却代表了中国教育迈向近代、迈向世界的脚步。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就是由教会于20世纪初在北京开办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合并到燕京大学,燕京大学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包括女子学生的大学之一。燕京大学在五十年代初成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所以当今的北京大学亦与基督教“有缘”。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女才子”,包括曾担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的丁淑静和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长的李德全。除了北京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传教士还在南方开办了两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校,这就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基督教女子高等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代职业女性。这些知识女性首先冲破了封建枷锁的束缚,自立于社会,活跃于医药界、学术界、宗教界等领域。义和团运动后,传教士不仅利用庚子赔款恢复了原有的教会学校,另一方面又新开了大批的教会学校,一批新的高等教育机构迅速崛起。到1910年时,教会大学的人数为1000人,1920年时,教会大学的学生人数达到1600多人,教会大学也达到了16所。

基督教大学的出现,也刺激了中国官办及私立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会大学的建立一方面促使中国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使中国人自己举办的高等教育有章可循,同时,教会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为中国大学提供了师资力量。另一方面,教会大学的出现大大地缩短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它使中国的教育水平由教会大学建立以前的以古典文史学为主的水平提升到接近同时代欧美一般大学的程度。这种高等教育发展的飞跃同基督教在华开办大学是分不开的。

总之,基督教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开办与发展,使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历史的、长足的进步。基督教大学的出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使中国有了以教会大学为主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根本上弥补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缺陷,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等方面都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崭新内容。正如章开沅所说:“中国教会大学……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的发展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国传教士及在华基督教会学校的创办为中国近代教育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家之盛在人才,人才之盛在学校”(丘联甲语――清朝海南人),教会学校为中国培养的大批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近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一些方面(尤其是文化、教育)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如果把教会学校所培养的这些人才抹去,我们将无法想象中国近代化又将会怎样。至于这些办报洋人的文化侵略行为,许多官学者做出了不容置疑的结论,却很少具体指出侵略的内容。最多的说法是指责洋人披着宗教的外衣打着传播科学的幌子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尽管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洋人传播了文明与科学,但他们坚持认为洋人主观上就是为了侵略中国,就是殖民主义。这种脱离具体事实强行以所谓的主观意图进行定性的方法是一些官学者惯用的手法,也不奇怪,只知道恭顺权力、没有博爱意识的人,永远不会理解基督徒传播福音时所怀有的高尚信念。这里我要声明我不信教,但我相信许多信教者特别是基督教教徒们的善良。中国最早的革命者,被我们称作先行者的孙中山和兴中会的创办者,就是一些基督教的教徒。

不管怎么说,洋人在中国办报传播了先进的文明,掀起了荡涤愚昧的启蒙浪潮,用张之洞的话说,使得中国的“一孔之士,山泽之农,始知有神州;筐箧之吏,烟雾之儒,始知有时局”。在洋人的示范和带动下,一些中国人也开始创办报纸,洋人的文化“侵略”被“汉奸”们发扬光大了。愚昧的中国开始走向文明。

(二)传教士们踏上中国土地之时 ,大都豪情万丈 ,认为自己担负着“同黑暗势力作斗争 ,拯救世人于万恶之中 ,为基督征服中国”[1]常熟高专学报

2001年05期

刘鹏飞

略论晚清新教传教士的自养探讨

王丽红;周广;;略论西方传教士在传播中西方文化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教义,作为中西接触先锋的同时,不仅在华传播西学,实践西学东渐,而且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学,在中国和西方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文史哲》 1997年02期

晚清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吴梓明

陶飞亚

在一定的意义上,传教土不仅在华传播西学,而且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学,在中国和西方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第三篇:奥巴马演讲稿

Hi, everybody.On behalf of all the Obamas – Michelle, Malia, Sasha, Bo, and the newest member of our family, Sunny – I want to wish you a happy and healthy Thanksgiving.We’ll be spending today just like many of you – sitting down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to eat some good food, tell some stories, watch a little football, and most importantly, count our blessings.And as Americans, we have so much to be thankful for.We give thanks for the men and women who(1)nearly four centuries ago, risking everything for the chance at a better life – and the people who were already here, our Native American brothers and sisters, for their generosity during that first Thanksgiving.We give thanks for(2)who followed – people of all races and religions, who arrived here from every country on Earth and worked to build something better for themselves and for us.We give thanks for all our men and women in uniform – and for their families, who are surely missing them very much today.We’re grateful for their sacrifice too.We give thanks for the freedoms(3)– the freedom to think what we want and say what we think, to worship according to our own beliefs, to choose our leaders and, yes, criticize them without punishment.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re fighting and even dying for their chance at these freedoms.We stand with them in that struggle, and we give thanks for being free.And we give thanks to everyone who’s(4)to make the United States a better, more compassionate nation – who spend their Thanksgiving volunteering at a soup kitchen, or joining a service project, or bringing food and cheer to a lonely neighbor.That big-hearted generosity is a central part of our American character.We believe in lending a hand to folks who need it.We believe in pitching in to solve problems even if they aren’t our problems.And that’s not a one-day-a-year belief.It’s part of the fabric of our nation.And we remember that many Americans need that helping hand right now.Americans who’ve lost their jobs and can’t get a new one through no fault of their own.Americans who’ve been trapped in poverty and just need that helping hand to climb out.Citizens whose prayers and hopes move us to act.We are a people who are greater together than we are on our own.That’s what today is about.That’s what every day should be about.No matter our differences, we’re all part of one American family.We are each other’s keepers.We are one nation, under God.That core tenet of our American experience has guided us from the earliest days of our founding – and it will guide us to a future that’s even brighter than today.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from my family to yours, Happy Thanksgiving.1.set sail for this land2.the generations

3.they defend4.doing their part

第四篇:奥巴马演讲稿

Happy New Year, everybody.This week, /I traveled to Cleveland, Ohio, to talk with folks about /the biggest challenge we face as a country /rebuilding our economy so that, once again, hard work pays off, responsibility is rewarded, and anyone, regardless of who they are /or where they come from, can make it if they try.That’s the economy/America deserves.That’s the economy I’m fighting /every day to build.Now, to get the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e need to do/ is get more Americans back to work.And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we’ve made /steady progress.We just learned /that our economecession, we’ve added more than 3 million private sector jobs over the past 22 months.And we’re starting 2012 with manufacturing on the rise /and the American auto industry /on the mend.We’re heading in the rightdirection.And we’re not going to let up.On Wednesday the White HWe’ll hear from business leaders wh/follow their lead.Because this is a make or break moment for the middle class /and all those working to get there.We’ve got to keep at it.We’ve got to keep creating jobs.And we’ve got to keep rebuilding our economy /so that everyone gets a fair shot, everyone does their fair share / and everyone plays by the same rules.We can’t go back to the days when/ the financial system was stacking the deck against ordinary Americans.To me, that’s not an option.Not after all we’ve been through.That’snation’s new consumer watchdog this week.Richard’s job is simple: to look out for you.Every day, his sole mission is to protect consumers from potential abuses /by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to make sure that you’ve got all the transparent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make the important financial decisions in your lives.I nominated Richard/ for this job last summer.And yet, Republicans in the Senate kept blocking his confirmation not because they objected to him, but because they wanted to weaken his agency.That made no sense.Every day we waited /was a day you and consumers all across the country were at greater financial risk.So this year, I’m going to keep doing whatever it takes to move this economy forward and to make sure that middle class families regain the security they’ve lost over the past decade.That’s my New Year’s resolution to all of you.Thank you, and have a great weekend.

第五篇:奥巴马演讲

May 25, 2013 WASHINGTON, DC—In his weekly address Saturday, Obama noted that members of the U.S.military often risk their lives without seeking the limelight or any special reward.As Americans observe Memorial Day weekend, U.S.President Barack Obama is calling on his fellow citizens to remember the men and women who have given their lives in service to the country, and to remember the military families who make sacrifices of their own.奥巴马在例行的周六演说中指出,美军官兵经常将生命危险置之度外而并不寻求关注和特别奖赏。他说,星期一就是阵亡将士纪念日,这一天应该用来感谢烈士的奉献。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美国民众牢记为国捐躯的英烈们,记住烈士家属做出的牺牲。

下载奥巴马巧实力政策对华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奥巴马巧实力政策对华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奥巴马演讲稿

    我衷心感谢艾奥瓦的公民们。众所周知,有人说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有人说我们好高骛远。有人说人民异见纷呈,悲观失望,不可能再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众志成城。但在这个一月的夜......

    奥巴马自传

    《奥巴马自传》读后感非凡的成就来源于对目标的执着坚持 ---------题记奥巴马的成功之路充满坎坷,他的努力不是盲目的,他是一个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追求什么的人。看完他的经历......

    奥巴马演讲稿

    Hello, Chicago!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

    奥巴马演讲稿

    Hello,Chicago!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奥巴马演讲

    奥巴马演讲《我们为什么要上学》全文 发布者:weleve 日期:2013年09月05日 01:39 来源: weleve.com 【字号 :大 中 小】 你要记住,哪怕你表现不好、哪怕你失去信心、哪怕你觉得身......

    奥巴马就职演说

    Good afternoon. It i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be here in Shanghai, and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to speak with all of you. I'd like to thank Fudan University's P......

    奥巴马就职演说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于2009年1月20日宣誓就职美国第44任总统。以下是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的中英文对照全文,中文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IIP)根据演说记录稿翻译。......

    奥巴马演讲

    英语俱乐部指导老师刘志永2013年3月21日带读晨读材料 地点:新图书馆台阶前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3年就职演说(第一部分) Vice President Biden, Mr. Chief justice,Members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