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米一米地拍 每段画都像一首诗
一米一米地拍 每段画都像一首诗
本报讯 记者王素梅 王志东报道“太浩大,太气派了,这真是辽宁人民文化生活的一件喜事和盛事!”昨日上午,66米长的《新富春山居图》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了开幕式及展览活动。闻讯赶来的辽沈观众和书画爱好者排起了长龙,他们边看长卷边发出感慨。
本报制作的《新富春山居图》观展手册在现场免费赠送,许多观众拿着手册对照画卷找八大看点;更有热情的美术爱好者拿起摄像机、照相机、手机,一米一米地拍摄长卷的全部,并久久不愿离去。
下午,本报邀请《新富春山居图》的主笔、著名山水画大家宋雨桂为前来观展的美术爱好者进行艺术讲座,由于观众人数超出预订的3倍,讲座不得不由原定的多功能厅换到辽博大厅进行,讲座气氛火爆而热烈,会后宋雨桂先生还为手拿本报八连版《新富春山居图》特刊的观众签名留念。
此次展览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华书画家》杂志社、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省文化厅、省文联、辽宁日报社、辽宁广播电视台承办,省博物馆、省美术家协会、辽宁美术馆、辽沈晚报社协办。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闻世震、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姜福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龚世萍等领导和嘉宾及画家宋雨桂出席画展开幕式。《新富春山居图》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山水画大家宋雨桂主笔,台湾著名画家江明贤,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王明明合绘;海峡两岸60位画家共同参与活动,温家宝总理亲自题写引首,已于9月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展出。《新富春山居图》长66米、高60厘米,以丰富的色彩描绘杭州富春江上溯千岛湖、下接钱塘江的秀丽风光和人文景观,勾勒了富春江两岸的现代建筑、铁桥、公路、水坝、游艇、渔船等,呈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气势恢宏而又细致入微,章法严谨而又潇洒自如,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长卷展现了意境新、内容新、技法新、创作方式新等特点,讴歌了中华民族同根的文明,寄托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又为当代中国美术增添了一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备的佳作。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题跋中说,“新绘富春山居图合两岸尖端画家,冶中外崭新之技法,表河山之繁华富丽,异于前图之冷淡枯荣,逞一时之盛举,百代之瑰宝。”年近九旬的著名画家陈佩秋先生看了两个多小时画卷,在题跋中分别从用墨、表现内容、创作技法等方面将新图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进行比较,认定此卷不输子久画卷。久居富春江畔的美术史大家王伯敏认为,“此图是当今高手畅怀合作,自非常之功,况又艺进乎与时代合拍,令人称绝”。台湾画家欧豪年洋洋洒洒挥写了700多字的跋文,称“艺术界亦多绘富春山水,大气磅礴,首推宋雨桂教授此卷。”众多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均对长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新富春山居图》长卷主笔宋雨桂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同时兼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美协主席、辽宁美术馆馆长等职务。由他主笔的这幅《新富春山居图》是辽宁美术界前所未有的精品力作。参与合作的台湾画家江明贤,则是20多年前第一个到大陆举办画展的台湾画家,是台湾中生代最负盛名的代表性水墨画家,有着“跨越海峡两岸艺坛使者”的美誉。参与共绘的画家王明明,是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当代中国画坛领军人物。
辽宁是文艺大省。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包括美术创作在内的辽宁文艺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人才。《新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团队中有3位辽宁画家,除主笔宋雨桂外,还有刘震力、黄洪涛两位画家,他们在创作中通力合作,展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中国美术史册上增添了具有辽宁风格的浓情笔墨。
此次《新富春山居图》的展出,适逢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也是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此次展览必将激励辽宁广大文艺工作者,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努力创作,潜心耕耘,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多亏了观展手册:“可以给孩子讲解一些要点,自己也明白了”
“给我一份”、“给我两份,我和老头来的。”昨日上午,离开幕式还有一个小时,辽博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龙。本报编采人员手中免费赠送的1000多份《新富春山居图》观展手册,只用了半小时就被热情的观众“抢光”。
离开幕式还有半小时,辽博大厅240多个坐席已是满满的,两侧站立的观众也有两三百人,走过去都很困难。
最早来到辽博的是一位老者,他是凌晨3时从家里出来,5时许就在辽博前排队等候了。
82岁的铁西区居民陈景荣和老伴只有一个座,两人不得不轮换着坐。“我们早上7点半从家出来的”,陈景荣说,“我是书画爱好者,从你们报纸上第一篇《新富春山居图》的报道就开始关注。你们出的八连版上下卷,我买了4套,我都带着呢,我和老伴都带上面包香肠了,中午不回家,下午直接听讲座”。
观众中,《新富春山居图》观展手册几乎人手一份。一名带着6岁小孩的女士一边看展览,一边对照着本报的“八大看点”。“看点3是一图有四季。自冬雪皎洁开始、经春花烂漫、夏山苍翠,到秋光明净……”她给孩子读着。
她说,“多亏了观展手册,也可以给孩子讲解一些要点。自己也明白了,看山水画不是看它像不像,而是看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气势传达出怎样的神韵情绪和思想内涵”。
拍了两个多小时:“差不多是一米拍一张,每一段画,都像是一首诗”
在展览现场,不少观众拿着摄像机、照相机、手机,一米一米地拍摄长卷的全部。
下午1时许,和平区居民周易生抹着不断流下来的汗水说,全拍完了,用了两个多小时,拍摄了80多张片,“差不多是一米拍一张,有的地方因为观众太多了,都是中午人少时补拍的。”
他说,“这每一段山水画,都像是一首诗。你看,在山水画卷上描绘现代建筑、结婚场面、居民生活等现代内容,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宋老师将其处理得浑然一体,把虚写实,以实求虚。”
书画爱好者刘庄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秋风萧瑟,而新图则是春光明媚,“新卷与旧卷感觉上完全不同,只有生长在这个新时代才有这样的新气象啊。”
宋雨桂先生讲座:“黄公望是个要求进步的有为青年……”
原定下午2时,本报邀请宋雨桂先生为广大美术爱好者进行艺术讲座,还没到时间,辽博多功能厅内的240多张席位就已经爆满,还有400多位观众没有座。
虽然给本报打电话预订艺术讲座的观众只有200多人,但是好多参加完开幕式的观众中午留下来要听下午的讲座,致使现场观众人数超出预订的3倍,不得不由原定的辽博多功能厅换到辽博大厅进行。
讲座长达两个小时,气氛热烈。宋雨桂先生讲得深入浅出,语言幽默。他说,“黄公望是个要求进步的有为青年。本想以自己的才华报效朝廷,但元朝那时候把人分了四等,由于汉人地位低下,直到中年,黄公望才被举荐做了个办理文案的小官,后来因为受别人牵连坐牢了……”
下午4时许,观众排起几十米的长队等待宋雨桂先生在本报八连版《新富春山居图》特刊上签名,签名结束时已经5时10分。
观展读者有创意:自制21米长“辽沈晚报版新富春山居图”
在签名现场,记者看到了利用本报八连版特刊制作的各种版本的《新富春山居图》。
读者老潘最有创意,他自制了21米长的《新富春山居图》。“我买了帆布、油布、硬纸片等材质,用浆糊、大力胶等装裱,都不理想。我想干脆花个几千元让装裱店干,谁知干不了,因为报纸跟宣纸不一样,装裱效果差很多。最后我自制了材质,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装裱完。”
集报人魏润生的创意很实用,他只用了两套报纸,正反面用透明胶,仅用了半天时间裱完,有18米长,“我在卷首留了白,那是请宋老签字的地方”。
本报评报员孙铁鹏说,八连版《新富春山居图》特刊他一下子买了12份,准备收藏。记者 王素梅 王志东
观展提示
《新富春山居图》展览时间:10月9日至15日。展览地点:辽宁省博物馆一楼1号展厅。
昨日,66米长的《新富春山居图》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了开幕式及展览活动。一位观众用放大镜欣赏《新富春山居图》。还有不少观众拿着摄像机、照相机、手机拍摄长卷。本版图片由记者 潘恩战 摄
闻讯赶来的辽沈观众和书画爱好者排起了长龙,他们边看长卷边发出感慨。
本报邀请宋雨桂在博物馆大厅为观众做艺术讲座,现场观众人数超出预订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