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看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本站推荐]
从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看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摘要:我国高等工科院校定位不明确,缺乏办学特色,这是影响工科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美国不同层次的工科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工程教育最缺乏的就是特色和个性。
关键词:工科毕业生;培养目标,培养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也掀起了一场革命,从原先的“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的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且这种竞争力和适应性将随着市场经济力度的逐步加大,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趋势。因此,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占总数近40%的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探讨 的问题。
一、工科毕业生就业率高的现状不能掩盖竞争力差的事实
在我国,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近几年我国工业发展的规模、速度、效益的绝对比重都有大的提高。另外,在人世的背景下,伴随着外资的大量流人,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自己的制造业基地转移到中国,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因此,在近几年的就业市场上,工科类专业一直需求量较大,就业形势相对较好。相对于文、农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来说,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似乎不存在什么忧虑,然而高就业率并不能掩盖我国工程教育的深层危机——工程教育的质量(合格工程师)。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2000年度在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排序中,我国R&D人员总数占第4位,然而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却排在47位,2002年度,我国的研究与开发总人数居世界第2位,是否拥有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却排名第49位(最末位),这对拥有三千余万工程技术人才的我国来说,质量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用人单位反映,每年三十多万补充进“高级专门人才”大军之中的工科毕业生缺乏特色和个性,无论是重点工科院校还是普通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又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已经由规模、数量之争转化为人才的竞争,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百般挑剔固然有扩招的影响,使得他们有了更广阔的选择余地等原因之外,更暴露出我国工科毕业生的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二、从中美两国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与就业流向看我国工科毕业生的竞争力
笔者认为,从宏观上讲,要提高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各高校一定要定位明确,同类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体现特色化,不要盲目地随波逐流。信息时代,既需要攻克高尖技术的研究开发人又需要从事实际操作的应用人才。例如德国的文凭工程师(相当于我国的工科本科毕业生)中,从事研究与开发,产品开发,设计与营销,制造、运行与维修等工作的人数分别占文凭工程师总人数的10.25%、56.4%、23.07%、10.25%。并非所有的工科毕业 生都去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既需要研究型的,也需要应用型的。明确这一点,对确立我国不同层次的工科学校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美两国部分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美国的大部分的高校都设有工学院,既有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工科教育(M1T等),又有一般应用型大学的工程教育(克罗拉多大学一Boulder分校等),还有2年制社区大学。各校都根据自己的学术水平,发展定位,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大,以机械系为例,MIT、MICHIGN、COLORDAR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各异,这三所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分层次的、多样化的。全美工科排名连续15年高居榜首的MIT以培养领袖人才为己任,工科排名处于一般水平的COLORDAR则定位在提高学生在机械领域的职业技巧。而在我国,同类学校培养目标趋同性强,没有各自的特色,不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重点院校与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并无多大差异.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任的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地方院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并无多大差异,两所学校都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最终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化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从表中可以看出,美国三所高校各具特色,M1T机械系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地体现了以“培养造就男女公民成为工业、政府、教育部门的领导人才”这一点,该院的教育计划强调了解基本的原理,熟悉设计、计算的和分析的方法,开发创造性处理工程问题的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变力,使之为终身学习和专业成长作好准备,强调本科生参与研究(UROP),从科研的立项论证、总体方案设计、研究实验工作,到最后的数据分析、科研总结,学生都可以参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参加UPOP,该计划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工厂、非赢利性机构或政府机构工作,以发展学生的工程或商业能力。
作为全美一流的工学院,密西根大学机械系提供大量的工程的和非工程领域的选修课,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广泛的拓展,同时又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不同领域的工作提供了条件。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提供了许多机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鼓励学生参加team project,他们认为,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去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参与不同的团队项目,学生可以深人地获得有价值的技术、管理、组织、人文方面的知识,当学生亲身经历过自己的设计由概念到成品的全过程后,对他们来讲,如何在一个多学科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来领导一个团队将是他们最有价值的收获。另外,密西根大学还鼓励学生参加为期八个月的合作教育计划(CO—OP Program),参加CO—OP Program 有许多的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有机会进行职业选择(TestDrive),学生面对企业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工作,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这种工作经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有更深人的了解,而且能对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COLORDA大学工学院的培养体系主要定位在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职业技巧,机械系的学生在经历了八个学期的学习后,为了使学生能够确实掌握那些对机械工程学科有用的基本知 识,掌握并能够应用机械工程领域的一些核心知识,具备设计、操作、分析实验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他们的课程体系以全系统一的固定课程为主,每一学期允许学生有一门人文方面的选修课,在四年级允许学生有两门机械领域的选修课。
我国三所高校的课程体系的构成模块主要由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四大模块组成,各模块的构成上基本无多大差异,缺乏层次性和特色。以实践教学为例,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本科生拿到学位证书所需修满的198个学分中,实践环节(含军训)占19个学分,占总学分的9.6%,学校提供给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题训练、课程设计等;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需要修满166个学分方能拿到学位,实践环节(含军训)占了21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2.6%,实践的内容包括生产实习、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认识实习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学生实践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共42周。三所高校机械系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实践内容、实践周期没有明显差别。从以上的比较来看,我国三所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基本相似,相似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体现不出重点理工科院校与一般工科院校所培养学生的差别,这既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才成长多样性的需要,对学生未来的择业是极为不利的。我国传统教育中,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依据我国教育部制订的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体系来制订的,各校基本一致。传统的、计划性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起着误导作用,使得很多学校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由此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个性和特色。目前虽然部分重点大学已经获得了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但由于学校办学方向、目标定位不清晰及传统办学思维定势等方向的惯性影响,我国不同层次学校之间在培养体系上的差异性还没有体现出来。
3、就业流向比较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主要依据学校的等级和专业,从2002年美国不同层次的三所学校机械工程系本科生流向与薪金比较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往往受聘于一些着名的跨国公司,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工程领域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等,大多数毕业生所就职的是企业中的一些有决策权和影响力的关键岗位,密西根大学受聘于跨国公司的毕业生占很大比例,并且有很多学生从事与工程相差甚远的职业,例如法律、艺术等,克罗拉多大学的毕业生则大部分在工程领域从事传统的产品制造、生产、设计等岗位。不同层次学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的区别、薪资的差别,说明用人单位在选择学生时其实是已经定位了人才需要的规格。我国不同层次的学校之间提供的人才规格撞车,重点工科院校和普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由相似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动手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重点工科院校的学生与普通工科院校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由此导致学生定位不明确。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的学生竞争同一个岗位,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招聘的依据往往是学目标定位在传统工程领 域的设计、制造、产品开发,校的名气和专业的对口程度。
三、结论和建议
l、分层次、分类型做好各自的目标定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 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各层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任务,它们培养的毕业生要为社会需要的各种岗位层次服务,因此,各高校要正确定位其承担的培养目标,在各自的层面上办出个性和特色,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名牌大学的工科培养目标要定位在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上,以造就学术大师、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雄才大略的领袖人才为己任,而普通工科院校则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巧,在了解市场行情、了解本地区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状况后,科学定位,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出特色,才能使自己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找准位置。
2、课程体系改革从课程体系看,要合理分配通识教育单元、专业单元、核心课程单元的比重,加大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强化专业教学。我国50年代受前苏联影响,学生的知识固然学得很专深,但知识面却极为狭窄,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薄弱,对法律、经贸、管理、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狭窄于专业”的现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社会需要的是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管理、会经营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强化专业的同时,应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课程体系。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工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亲身参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相联系的、以科技开发和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工程实践来实现。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过程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不仅培养了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始有了创新意识。本科生参与科研,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今后选择职业的能力,尤其是在研究型大学中,更需要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科技开发工作的具有很强创造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因此,要扩大各种设计性实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企业的研发活动和产业化过程,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和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获得学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1]倪明江.创造未来[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307.
[2]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OOO,(1):6—10.
哈工大高教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为哈工大高教所)由原学校常务副校长李家宝教授倡议,在我校教务处高教研究室的基础上于1985年组建而成,属校直属机构。
高教所下设《科教论坛》编辑部、“哈工大‘海王’高等教育信息情报中心”、按方向设置的研究室、“哈工大发展与改革论坛”工作室及综合办公室。
哈工大高教所成立至今,承担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学科与教育经济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出版相关的学术刊物以及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咨询等工作。
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我所主要的科研方向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比较高等工科教育、高等院校管理及评价方法和科技管理。以高等工科教育及管理的比较研究为重点,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自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政策等大环境中研究工科人才培养问题,并注重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融合与相互借鉴。结合哈工大的传统与特色,我所自成立以来主要以前苏联高等工科教育为比较研究对象,目前除俄罗斯高等教育研究仍然是我所的特色研究方向外,并重点开展美国、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在比较研究方面我所连续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规划课题,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1985年哈工大高教所成立之初,即获准招收第一批“高等工科教育管理与科技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0年被正式批准为“科技与教育管理工程”硕士点(1997年学科调整时,该二级学科被合并,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学科方向)。2000年经批准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科点。20年来我所培养的研究生已有80余人获得了硕士学位。
我所创办的刊物《科教论坛》(双月刊)是以高等教育研究为主要内容的高教类综合刊物,创办于1980年,现为全国高等教育期刊专业委员会常任理事单位。
我所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有关机构和学者建立了联系,同时派教师到外国学习、参观、交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其它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相互借鉴。
第二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初探
职业生涯规划作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核心竞
争力初探
系
专别:资讯管理系 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号:2011058256
学生姓名:倪志明
完成时间:2013年4月13日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初探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概况和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简述了本专业学生所占的优势和所面临的问题。最后,给出了面临问题的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就业;竞争力;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现状和人才需求状况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据推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此类人才仍将供不应求。据调查,现阶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要量十分巨大,“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对缓解当前该类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由此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近年来的就业概况
该专业软件硬件都学习,偏于硬件多些。
本科就业去向:第一做研发,可以做硬件方面,例如电源设计以及电路设计布线等等;可以偏软件方面,例如可编程逻辑以及单片机和嵌入式等汇编方面的,很多大学生出校门首选是做技术,生怕所学浪费,也感觉做技术有前途,但是做技术是不是要做一辈子谁也说不好。第二做技术支持,这项工作除了涉及一定技术以外主要还需要学会怎么与人打交道,要看你性格适不适合,当然即使这方面不是很强也可以渐渐练习。第三做品质管理以及质量检测等等,这项工作相比前两者可能不会那么辛苦,生活比较稳定 其他还有就是进一些电子厂做一些生产管理什么的,还有销售,因为电子专业具有工科相关专业背景,比学管理和销售的有一定的优势。
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工作地点:一般在珠三角长三角(例如深圳广州上海苏州等地,北京以及大连也有部分)就业单位一般以台资韩资日资的电子企业居多,像移动华为等等出名和不出名的通信相关企业也属于就业范围,也有些外资(欧美)企业招聘此专业,至于工资待遇在所有专业中属于中等偏上,要看什么学校档次以及工作的地点和从事的工作甚至个人能力,范围大概在2K到6K不等。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其他求职者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能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挥的、能实现自身职业价值的、“人岗匹配”的工作或者职位的核心能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一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有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等。二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有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科学精神、科学水平等。三是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主要有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觉探寻、能动应变、不断创新等多种智能因素参与的综合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大学生不仅具有一个大学生应具有的上述素质,作为理工科复杂的新兴专业,本专业的学生都培养出了更高的智商和更缜密的逻辑思维。而本专业的学习需要经常动手操作,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很好的。这些都是公司和企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近年来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有了显著地进步,这有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兴起。从而,社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加大了,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岗位。这都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具有的就业优势。
然而,这些年来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养了大量的电子信息人才。这也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加大了竞争,是很多本专业的学生不能很快很好的进入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使毕业生的工资也不够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企业的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很多学生选择了继续考研,以获得更高的就业资历。
四、对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我们现在还能够在象牙塔里,享受着大学知识的沐浴,也还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我们的嬉戏,还能够享受我们在大学里的爱情;面对毕业的人们,他们也发现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之大,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艰难与不易;已经毕业的人们,有的已经开始了他们艰辛的工作生涯,有的很顺利的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还有的或许就在回忆和悔恨:当初在象牙塔的快乐,却变成了今天的落魄。为了毕业后能找个称心的工作我们只有好好学习专业和英语知识。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要喜欢钻研思考,善于开动脑筋发现问题,为未来的就业作准备。即使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我们还可以继续考研,获得更好的资本。
人生的路是自己选择的,大学的时光也就在这短暂的四年里,一瞬即逝,轻轻松松,不学无术是四年;好好的学习,真正的掌握一些技能和本领,那也是四年。怎样的四年让你在将来的道路上更加顺利,让你无悔,就看你自己做出怎样的选择!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
教高[200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毕业生就业,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积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就业市场要求
高职院校要按照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的要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拉动内需、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要贴近当前产业转型、调整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在每年一季度为高职院校提供一次针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专业调整备案服务。各地、各部门应根据高职院校申请,审核当年毕业班专业调整需求和实施条件,报教育部备案,并指导学校据此及时进行专业设置结构调整。
二、强化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提高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的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后期调整方向的专业,更要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和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尽力获得专业教师、企业技术能手、行业专家顾问的支持,同时共享实训实习条件,以弥补本校本专业在师资、实践条件上的不足。高职院校要加强和企业在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岗位技能训练水平,确保学生的生产安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和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必须起到模范带动作用,向其他高职院校开放实习实训基地,共享教学资源,帮助本地区、同行业高职院校完成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实训教学。
各地、各部门要利用好就业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措施,帮助高职院校建立就业见习制度、劳动预备制度,有效促进就业。
三、实施“双证书”制度,有力推动就业工作
要积极开展工作,切实落实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积极吸纳产业、行业、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相关人员参加。高职院校要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各地、各部门和高职院校应积极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和毕业生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务管理等基础条件,帮助、支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好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专场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职毕业生,要帮助其按规定申请相应的鉴定补贴。
四、大力宣传务实的就业观,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社区、军队国防、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等基层工作岗位就业,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基层劳动从业人员素质结构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维护社会稳定,而且更有利于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
各地、各部门和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正确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使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就业预期适应社会需求与现实,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社会、投身国防事业热情。国家对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按规定特别给予相应补贴、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提供人事户籍管理服务、入伍退役后优先考学升学等优惠引导政策。
组织实施好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应对今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应急、应变措施,更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定位的长效制度建设。各地、各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导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社会资源,紧贴市场需求,解放思想,拓宽就业门路,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服务和指导,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努力形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教 育 部
二〇〇九年二月五日
第四篇:试论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从基层就业工作者角度看高职学生心态突破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不争的社会现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①: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这中间有很多原因,国家政府,各大高校,各专家学者对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研究,对我们高校学生的出路做出了有建设性的指导。在近几年复杂的就业背景下,笔者以一个基层就业工作者的视角,根据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②多年就业工作的经历,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出于以下几点原因,将毕业生心态的调整作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出路:第一,基层工作者独特的工作角色定位。笔者作为一名战斗在基层的就业工作者,从事就业干事多年,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深刻的感受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外,也深刻认识到本职工作的制约。这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重心和突破口是发挥优势,在学生层面更好的适应环境和政策,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寻求突破。第二,高校学生心态是制约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学校学生,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指出,高职学校“现阶段聚精会神地培养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与高技能培训”③,第三,心态的调整是直接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在目前无法改变高职学生就业环境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学生心态调整是基层就业工作者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工作;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相比其他高等学校学生,虽然存在文凭低,起点低的劣势,但是独特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决定了高职学生接受的教育具有职业性特征,高技术性特征,综合性特征,灵活性特征,地方性特征等5大方面的优势④。“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成败”,努力调整心态,能切实让优势成为高职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四,高职人才就业具有巨大潜在机遇。一方面,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繁荣,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部分的新工作将仍由小型企业提供”⑤,如何调整高职学生的心态一直是笔者在工作时所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工作的观察和理论的学习,以下几个方面成为突破高职学生心态工作的重点:第一,从源头着手,让高职学生在入校后就开始明确高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