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临潼雨金附近丧葬习俗

时间:2019-05-15 05:5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关中临潼雨金附近丧葬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关中临潼雨金附近丧葬习俗》。

第一篇:陕西关中临潼雨金附近丧葬习俗

陕西关中临潼雨金附近

现代丧葬习俗

土丘坟由来已久,秦汉以前大多是有坟无冢,秦汉以后,特别是汉代大多是“开山为陵”,自此土丘坟延续至今。王侯将相的陵墓更是庞大。

中国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风俗太多,各地也不一致。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安宁,也要让活着的人满意。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破四旧”曾动摇了既存的传统丧葬文化及其阐释系统;而且以宗教迷信、巫术来解释并对其加以定性;取而代之以理性而经济地处理丧事的方法。但在农村,人们仍然向往一些传统的治丧方式,作为对后辈的一种教育及对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丧葬文化是一种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文化,是富有生命的一种贴实的文化,比那些书写在纸张上文字要真实,体现着中国文化实际内涵——对待生命的热忱态度。

现就我的生活所在的和生活经验就当地及周边乡镇丧葬习俗做一简单叙述。“十里一风,百里一俗”即使周边也有不同的。有的也随着

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和简化。

一;丧葬前期的准备。1,棺木的准备。

一般当长辈过了花甲之年,就择日请木匠做棺材,以备后事之用。也有购买的。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较好的棺木用料多以松、柏木为料,其次以杉、杨、桐木、杂木为料。一具棺材要13段木材,俗称“十三隔”。如能有大树解成的板,四页更好,俗称四页瓦,那就属上乘。人死后要进棺材(棺材不算盖子),两侧和底部是三块长板子,而头和脚部是两块短板子做成的。合起来就是“三长两短”。这是对于“死”字的婉转说法。做寿处仪式隆重,要给木匠开工红包,落成,有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后才开始做棺木,叫“赶热活”。临时赶制棺材不举行仪式。一般不管是做的还是购买的棺材放在一个地方,是不允许再挪动的,负责对长辈不利。棺木在拉运时一定要注意,因为是空棺所以一定是大头在前,小头在后。现在有些地方实行火花,棺木就不必要了,火花后根据情况买个骨灰盒就可以了。

2,寿衣(又叫老衣)的准备。

在准备了棺材的同时有些也会提前准备好寿衣,当长辈去世时穿。寿衣包括帽子、衣裤、鞋袜等,准备的寿衣都是有讲究的,寿衣都得是系带的;另外还有:

1、所有寿衣裤必须是棉或丝类的;

2、得有贴身单衬衫裤、夹袄、棉衣裤、棉衣裤的罩衫;

3、脚上的鞋、袜也必须是棉的。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

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寿衣一般不用皮毛和绸缎做,怕来生变成兽类和断子绝孙,多用绢棉做成,取“眷恋”、“缅怀”之意。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衣裤的件数,忌双喜单。每年端午节要晒一次,一般由老人自己晒其次是女儿或儿媳,儿子不能晒。

3,丧服的准备

丧服,即孝服和孝布。丧事期间,逝者嫡系子孙穿孝衣戴孝,旁系子孙只戴孝不穿孝衣。死者有曾孙时,谓之“喜丧”,曾孙戴孝孝上挂红。有晚辈刚结婚未满百天的晚辈不戴孝,有子孙年龄未满3周岁的也不戴孝。一般嫡系子孙孝布较长,旁系子孙孝布较短,男的一般孝在头上缠一圈从背后垂下,女性一般要用孝布经过简单加工戴上要包头(俗称gugu)。

4,遗饭罐和烧纸盆的准备

“遗饭罐”,灵前放的一个小陶罐(这是死者在阴间的锅灶,有“遗饭罐”大了下代人肚子大的说法,故“遗饭罐”都很小)过丧事期间每在吃饭前先给逝者献饭,家中孝男或孝女,往罐内加一些饭菜,直到填满为

止,以示子女们对死者的孝心。出殡事要用一个小馒头把罐口堵死,带到墓穴处。灵桌前边还要备一烧纸用的瓦盆儿,名叫“烧纸盆”。专供前来吊祭的人烧纸用的。

以上几件可以提前准备,也可以根据情况到时购买,准备时间上基本没有多大讲究,到时候有的用就行。

二,过丧事的礼仪。(第一天)葬事俗称“白事”。从老人馈然长逝的那—刻起,丧礼仪式便算开始。

俗话说“有钱埋钱,没钱埋人”有钱人可以把仪式搞得隆重些,没钱人家可以简单些。,1,送终。老人、病人垂危前,通告远地或外出的亲属回归,亲属 环绕于侧,询问、聆听最后遗嘱。如果觉得没有希望生存,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直到咽气,目睹长辈瞑目,此时守候在病床前的亲属放声痛哭,谓之“送终”。,2,咽了气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

脸盖上,俗叫“苫脸纸”,有些也用手帕。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

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咽气之后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也有咽气之前就穿的)。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大多用红布绳将双脚绑在一起,有些地方也用麻绳,起到遗体位正的效果,也有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从科学角度讲,就是为了防止静电。所以,要用麻绊脚绳,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头枕鸡枕,鸡枕是用红布缝成的枕头,给老人口里含一枚穿红线的铜钱叫做“垫口钱”,原因很多,说法不一有的觉得口里含上钱或者玉来生就能出身富贵吗,还可以贿赂阎王之类的,还有只为了让死者不显穷,这对孝子来说,叫做“亲视含殓”。还要准备一些小麦的秸秆在准备设灵堂的位置铺好,一会会把老人的尸体放在上面。

3,习俗认为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只能在完全断了气,才能全家举哀,放声恸哭,哭时也绝对不能将眼泪掉在亡者身上,如果掉在上面,就认为不能很好的地脱生,哭罢,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也称“引路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4,烧完“倒头纸”后就可以把老人的尸体停放在事先准备的材草上周围先挂上帘子,同时在老人头前放一盏请油灯,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5,临时简单布置灵堂。

临时简单设置的灵堂,是人去世之后家人简单布置的。一般在第二天下午过丧事的本家会请人重新利用自带的装饰布置灵堂,灵堂一般设堂屋或者过厅,在厅堂正中挂一幅能遮蔽灵柩的大帐幔,周围帐幔上画有画两边有悼语。老人的遗体放在最里面的棺材里,有时因为天气很热,就会临时放在冰棺里到下葬时再放到棺材里。帐慢前摆上桌子,桌子上正中靠里放上老人的遗像,前面简单的放三个盘子,每个盘子简单的放三个食品或水果都可以,再往外是香炉,供悼念者烧香用。桌子两边点燃两支蜡烛,烧纸盆放在桌下。桌子两侧铺上谷草或麦草装成的草袋,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悼念者带来的“纸活”。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而成。“纸活”的形式有:灵庭、过亭、童儿、童女、电视等等。以前还有放纸马的现在都改成了汽车,陈列多少根据情况而取,这里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烧纸就是“烧钱”让死者多带些钱,烧香是活人和死人的一种信息交流,点蜡和“长明灯”作用相同。一般烧香一般上1柱最好是3柱,上3柱先中间再左边后右边。一般悼念者进门先要给亡者上香。烧纸一般在举行一定的仪式时烧,女性一般由娘家人中的老大来烧,可以是晚辈中的大侄子、大孙子。男性一般由舅家的老大来烧,只有直系的家属时由直系中最大的侄子或儿子、最大的孙子来烧。其他悼念者跟随其后磕头作揖即可。丧期一般为三天,(即使是当天晚上12点去世的也算作

一天)每天晚各种仪式举行完毕后要烧一次纸,要走的亲戚家属才会离开。每天天刚亮要烧一次纸叫做“开门纸”。6,报丧

俗话说“丧事要到,喜事要叫”,同村的人在过丧事时不用通知,别会自觉的来帮忙,过喜事一定要挨家挨户的通知别人。

老人“倒了头”,当地都知道是咽了气,一般都称“不在了”,忌讳说死了,如果说死了便是对亡者蔑视和不尊重。此时家人晚辈就要穿孝衣戴孝,祭奠就算开始。这时即请人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算 “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和家人商量出殡埋葬的具体时间,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这时家人便可派人通知所有亲戚,告知老人“不在了”,何时下葬,这就是“报丧”。

亲属得到“报丧”后,根据关系的远近和实际情况决定去主人家,关系较远的可以在下葬那天去,如果是关系亲近的变立即动身到主家悼念。如果是女人奔丧,在未进村子前就开始嚎啕大哭,男人则不需,到家后立即在灵前上香磕头,同时将原准备好的孝布给掉念者戴在头上。7,打墓

关中一般都采用土葬方式,选穴位时家里的主人陪同“阴阳先生 ”和家族中的几个教长的长辈到墓地,根据情况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勾穴位”还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现在的地形不是十分固定,只考虑朝向和方位,头所在位置高

一些,脚蹬要实一些,距水远一些即可。

“ 穴位”选好以后,就要立即开打,过去的打墓,是先挖宽约4--5尺,深约七尺的“明庭子”,然后在“明庭子”的上端挖一宽约四尺,高约五尺,长约八尺的窑洞就算完工。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打墓形式不同了,前现年还是人工,现在就直接用挖掘机,先挖一个深约两米五的坑长3米。宽约2米,再在坑里用砖块和特制的楼板建造一个墓穴。墓穴的门两边还要根据逝者生平写上歌颂的对联。正面还要用水泥或瓷片装饰好。(有的墓穴是提前建好的这时只要挖开即可,有的是夫妻和葬如果配偶一方还健在,有时会同时建好。)打墓期间主人家管带吃喝,孝子必须每天去墓地给打墓的人送饭、敬烟、倒茶,这是绝不可少的礼仪,并且每天打墓的人要吃够六顿饭。8 待客:

家人提前联系好厨师等,准备带客人和帮忙的人。下葬的头一天下午,家里的帮忙和悼念的人就很多,晚上许多亲戚也要来,就要开始待客,但真正的待客还在“安埋”的当天,一大早客人来后,中午吃正餐,现在都吃炒菜。请乐人、音响、棺罩等

以上几种现代多是组了团的,一并都来。

唢呐,俗称叫“gui子”,吹手班子一般为三--四人,一人敲挠,俗称“打恰钋”,两人吹唢呐,“吹手”过去被认为是下九流,请来之后吹奏的位置不能完全进入院子,只能在进了大门后,“吹手”所演奏的

曲目,有严格规定,“安葬”期间,每一个过程曲牌都有要求,不能乱吹,现在大多数人都不很懂,都是一些现代年轻人,想吹什么,就吹什么,其中古曲极少,不少是一些现代低沉,悲哀一类的歌曲谱子了。

音响师会根据情况和传统适时的放一些哀乐。戏曲唱段。棺罩以前是人抬的,现代都改成了三轮车一体的。棺罩周围用四片帐幔围好,上面画有“24孝”的图画等,有的在棺罩前面有伸出的龙头叫做“龙头棺罩”。

如果去世者子女多,享寿高,虽办“白事”,也是一种喜事。称“喜丧”。

10,出讣告(俗称丧牌)

请一个会写毛笔字和讣告的人写“讣告”,出“讣告”是丧仪中绝不可缺、严肃而隆重的一环。出“讣告”的实际用意在于向社会公开宣告丧事。另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出“讣告”,亡人还自不知死,出了出“讣告”,亡人才知道在阳世的寿命终结。出“讣告”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生平简介、“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不上女性),或布上,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或挂在门外,供人们观看和了解。应写谁,谁在前,谁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人。

“讣告”一直挂在门外直到过了“百天”才能卸下,到了“三年”要烧掉。

同时还要请人写好对联,等第二天的下午贴到大门的两边,门头上还要挂孝,大门上要对角贴上正方形的大白纸两边各3个。

11,守灵,孝子守灵,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亡灵前不能离人,如果有人祭奠,孝男必须在场跪灵,客人磕头,孝男一同磕头,(表示还礼)客人哭泣哀悼,孝男孝女也必须一同哭泣,客人要离开,孝男作揖致谢。到了晚上,灵前也不能离人,一是陪伴故去的亲人,二是怕有猫鼠伤及亡者遗容。

以上许多多是第一天要准备的,有时因为时间仓促部分也会放到第二天,原则上不影响下葬为宜。

三,过丧事的礼仪。(第二天)第一天需要处理的事情较多,多是准备阶段。到了第二天帮忙的人和悼念的人就会多起来。一般所预定的人和物在第二天快傍晚的时候就要到,比如乐人、音响、棺罩、厨师,亲戚等。

音响师会很快的安装好各种设备,放起哀乐,负责棺罩的人会把棺罩装好,摆放在门外,里外亮起花灯。厨师也开始忙碌起来。1,安灵

乐人一到,负责的人就会组织所有的孝子进行安灵,把亡魂安引到家中,暂时安置在灵桌的意思,行安灵式,乐人起乐,长子或长孙上香其余人随后,男孝磕头作揖,女孝则大声哀哭。丧葬仪式正式开始。2,贴对联,有时会在这时进行贴对联的仪式,乐人奏乐,所有孝子到门外下跪磕头后帮忙的人会开始贴对联。同时门上挂孝,和门上贴白纸。

3,有同事或朋友的也会在这时来悼念亡者。此时只要有人来悼念,乐人就会自觉的吹起唢呐。4,迎饭

傍晚时分重要的亲戚都还到来,女儿,孙女,侄女,舅家或娘家人来时都要带饭(俗称花饭),样式很多,多是提前订购的。亡者是男性必须要吃舅家的饭,如果是女性必须要吃娘家的饭。

一旦这些亲戚到来,就会在离家不远处放一鞭爆,告诉别人饭到来,需要迎饭。听到爆声,负责乐队的人就会带领乐队,抬上前面围有纸裙的饭桌,饭桌上放上香炉,后面跟上安长幼大小排队的几个男孝子,手拿“哭丧棒”(哭丧棒是用比大拇指还粗一些大约一尺的柳树枝或椿树枝做成的,将宽约十厘米的白、红、黄三色的纸条横向剪开成齿状,然后分别沿着木棒缠绕即可。儿子、侄子用白色的,孙子辈用红色的,曾孙用黄色的这些都有讲究)一起去迎饭。一路唢呐不停,到了花饭处,客人上香磕头,孝子磕头还礼,客人给乐队一定的迎饭钱(没有严格要求1、2、5、10元都可以,意思一下就行)随后转身返回,乐队在前,饭桌随后,其次是孝子,客人最后,女客要一路哀哭,回到灵前。再次上香磕头、还礼。同时有人会给客人戴上孝。一次迎饭结束,乐队、孝子等接着等待下一次的迎饭。如果亲戚较多迎饭会一波接一波的进行。直到结束。5,升纸,升纸的寓意可能是预示着亡者升天。一般由女儿家购买近十米的白布和“上杆纸”,所有孝子在门外分男女分站两列,手扶白布,一顺展开,白布的一头固定着“上杆纸”上杆纸里放上长明的电灯,布上贴上歌颂父母的词句,客主上香后,开始把上杆纸带布徐徐升上高空。6,引魂

是指引以前亡故人的魂,让他们的魂来帮扶新亡者,一般都在天黑后进行。一般只引亡者的晚辈或兄弟,不引长辈。如果太多了就挑几个亲近的或重要的,其他的可以不引。

引魂开始,几个孝子手拿“灵杆”“牌位”和烧纸,跟随乐队到所引魂的坟地,先烧纸磕头,再手拿“灵杆”排好队绕坟地左转3圈右转3圈即可返回。快到家时会有女孝们接灵,一起回到灵前,再次上香。

引魂,每次只能引一个,要引几个就要走几趟。直到引完。7,点戏

引魂完了之后就进入了点戏环节,是指亲戚、朋友、晚辈给逝者点戏。上了年纪的或懂戏的人可以根据关系点一段戏,年轻人不懂戏的可以点一些合适的歌曲。点的戏或歌曲有要求,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亡者的关系,不可以乱点。如果都不懂可以让乐人随便吹一段。点戏

前先为死者上香磕头,完了告诉乐人所点戏的名字,并付一定的点戏费(5、10、20元都可以),随后乐人开始演奏。8,升棺

是指抬升死者的棺材,给棺材四角分别垫起四块砖头,使棺材升高一些。寓意是希望后辈人“升官”。升棺结束后开始烧纸,要走的人才会走,之后开始守灵。9,乱丧

“乱丧”,亲人故去,翌日就要永别,万分悲痛,乡亲为了缓解其悲哀,去其家中说话玩耍,分解主人伤感的心情俗称“乱丧”。其主要活动就是从天黑开始,在主人家的院子,或者在灵堂旁说话。打扑克,下象棋,打麻将等娱乐至午夜后,然后主人家请“乱丧”吃夜饭后结束。有时吃完饭后会接着玩,直到天明。

以上活动是第二天特别是晚上要完成的。一般从老人去世当天直到下葬那天,家里是不允许扫地,洗衣的(洗衣服一般至少要过头七才可以),负责是对死者的不敬。所以家里很脏乱,孝子也被称为“丑孝子”。

四,过丧事的礼仪。(第三天)一般早上所有的人来的都很早,一大早,再次迎饭,把昨晚迎过的饭再迎一次,当然不是全部,只是最重要的亲戚,需要迎的再迎,比如女儿、孙女的饭等。迎完饭之后,开始吃早饭,在大家吃早饭前必须由

女孝子先给亡者献饭,献水,在乐人的伴奏下一次一人端一件,直到献完,大家才开始吃早饭。(有时还有洗脸)

1,待客

因为亲戚、朋友、帮忙的人较多,理应酒席款待,有时会进行几轮才能带完。和其他待客基本相同。2,换服

在待客同时进行,是指,亡者的舅家或娘家,给亡者的儿子、儿媳更换丧服(包括孝、孝衣和白鞋)有时还披红,是指亡者在世时儿子、儿媳很孝敬老人。有时姑姑也会给亡者的孙子换服、挂红。到了过三年时,同样也要换服,只是把孝服更换成便服。表示丧期已满。

2,降纸

降纸是把昨晚升的纸降下来,准备下葬。

3,点酒

是对老人在家的最后告别仪式,很隆重,所有男女孝子到场,男女点酒仪式分开进行,由舅家或娘家老大,上香磕头点酒,其他人等随后。行“三拜九叩”大礼,每次三杯,每次三拜,共三次。4,殓目

“殓目”时亡者要扶正尸位,洗脸整饰尸相。有时在上面铺一层柏树枝叶,然后铺红褥子,上盖红被单,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入棺木后,为了不使在里面有空隙,遗体与棺壁之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现在一般用卫生纸卷以作固定,防止晃动。安排就绪,揭开面部手帕,将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有些地方在刚咽气就放入,还要穿上红线,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之后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所以,如果“殓目”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

5,请抬埋人

是指到村子或邻近村子请些人来帮忙埋人。有负责人带领乐队后跟几个孝子,一路乐声不断。告诉别人来帮忙。听到乐声的乡亲会自愿的带上铁锨,或到丧主家或到坟地等候。

6,扫墓

在起灵前由儿媳或女儿手拿几根散穗的高粱糜子,提前到墓地象征性的对墓穴进行打扫。以便亡者入住。7,起灵

是指把装人的棺木抬进棺罩,“起灵”后灵柩出门要将棺材的小头放在前边,也就是逝者的脚在前,头在后,表示人要往外走了。当地一般抬人都很讲究就这个,如果受伤或者得病,抬时一定要将头放在前边,预示人还活者,要回家来的,要是所抬是没有呼气的人,一定不能将头放在前边,那样的话,就很不吉利,如果将活人脚放前边抬,也是很不吉利的事情。灵柩抬出大门后,放在丧车上,同样逝者的脚要向前,然后收拾好棺罩,将家中灵堂前的烧纸、香、蜡烛、纸活、花圈、油灯、遗饭罐和需要给老人放的一些东西都带上。

孝子们在灵车前,面对灵车下跪,长孙或长子在最前开始烧纸,一声“起灵”先摔碎烧纸盆,点燃纸汽车(以前是纸马都是带死者上路的意思)此时哭声、爆竹声,唢呐声等汇成一片。开始上路,每到转弯处都要放爆,另有 “买路纸”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即沿路撒纸钱,用以买通冥府一路关卡。死者遗像也要排列在棺柩前头。一直开到坟地。,下葬

到坟地后,男女孝子面对墓门在不远处下跪,帮忙的人会从灵车上抬下棺材,并放进墓穴里。并把需要给老人放的东西放好(童男、童女和油灯等是必须要放的),此时会有人招呼孝子们是否再看一下,要看的人要给打墓人一定的酬谢(一般看关系5、10、20、50、100、200元等都有),泥瓦匠们开始封墓门,等墓门封好之后,帮忙的人开始填土,有时大量的填土可以用挖掘机。孝子们磕头、点戏同时进行。直到新的坟堆建起。有人会招呼帮忙的人到家吃酒席。孝子们先把“哭丧棒”和花圈插在坟上,再把狮子(男用)或仙鹤(女用)固定在坟前两边(可

能源于古时候的镇墓怪兽)。开始烧纸仍然由老大来,烧些纸上把香再烧一些花圈和纸活,同时再加上些花饭倒几杯酒。乐人在旁不停的奏乐。一直到结束。大家才回家。

整个的殡葬礼仪才算结束,但是后续还没有完。五,后续礼仪

1当天晚上,天刚黑时家里人就要,带上老人在世是的一些衣物和灵堂前的一些柴草,到坟上去烧,以让亡灵收执受用。一路上要拿一个盆敲着,直到坟地。烧时要把柴草和衣物在坟周围放上3堆。老人的衣物和柴草要分三天烧完。2:烧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在七中有四次较为重要,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

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在过这个七的前一天晚上,要给下葬时所走的路两边插上小彩旗(可能源于封神榜姜子牙万魔洞镇妖的杏黄旗)。据说这天老人的魂回家会被阎王捉去,当阎王派的人要抓时可以在小旗下躲藏。每次烧七回来路上都要脱掉孝服。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一般一周年、二周年较为平淡。到三周年是要大过,因为是逝者的最后一个事了,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一般都较隆重。

不管是过

七、周年,先天晚上都要先简单布置灵堂再引魂,引魂时在坟上烧纸再手持灵杆、遗像转圈。回家后再烧纸。第二天上坟烧纸。不过头七不许洗衣服,不过三年不许在大门上挂红,包括对联灯笼等,负责认为是对老人不敬。

4其他节日

过新年,要烧纸钱;过正月十五,要给坟上插灯笼;过清明,要扫坟烧纸;过农历10月1要烧纸棉衣;过祭日,要烧纸;家里过重要的事情,要给老人烧纸。等等

一个完整的殡葬和后续的礼仪可以说结束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风俗也在不断的变化。

临潼雨金街办丧葬研究室

王勃 2014-1-1

第二篇:陕西 丧葬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1)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的亲属能享受到阴问的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旧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第一节 初丧、入殓、成服

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一般为“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停尸的床称“灵床”,停放在堂屋中间,顺着房屋方向,死者的脚朝向屋当门。华县一带在换裤子时,还要看死者临终时遗的是大便还是小便。若是前者,便认为子孙福厚;若是后者,则认为子孙福薄。死者换下的衣服,要扔到房上去,任凭雨淋日晒,意在祛除不祥。有的地方将死者的衣服弃而不要,有的地方要将死者的衣服选几件好的,经过消毒后留存,以作纪念。也有人认为儿孙们穿了老人生前穿过的衣服就会增福增寿。

老人们死后忌说“死”字,一般称为“老了”、“殁了”、“走了”,或称“去世”,“逝世”。病人咽气后,韩城一带要给死者脸上盖一幅蓝绫,称为“上脸绫”;陕北则给死者脸上盖一张白纸或黄表纸,称为“冷气纸”。在陕南的安康市一带,死者如果是患痨病(即肺病)死去,还要用桐油煎鸡蛋盖在死者的口鼻上,用以掩盖死者的秽气。死者胸部放个筛面罗,以为镇物,并严防猫狗接近,据说猫狗会惊尸。在泾阳县一带,还要用布带将死者的遗体捆绑在床上,以防惊尸“发势”。死者手上放根柏树枝,上面穿一块饼子,据说阴间恶犬多,亡魂遇到时,可用此饼哄狗,借以脱身,或用柏枝防身。再以红线系小铜钱一枚,放于死者口内牙齿外,谓之“口含钱”或“压舌钱”。关中许多农村,孝子还要在大门外焚烧纸人纸马,边烧边给纸扎的“马童”喃喃叮咛:“给我爹(或我妈)把马牵好”。在陕北的清涧县,孝子要给死者“指明路”,方式是女儿手拿一只尺子,尺上系一面镜子,走在前面,长子一手端水碗,一手执火把跟在后面,所有孝子随行,哭着走出村外,朝着坟墓的大体方向走百步,燃香烧纸,倒水扔火把,止哭而归,意为给死者指明去阴间的方向。在甘泉县一带,长辈咽气后,儿女立即捉一只鸡到村口杀死,拔毛洗净,祭放于灵前,称为“引魂”,迷信的说法认为鸡可以作死者的替身,让鸡替死者受罪,就可避免亡魂遭受轮回之苦,而且转世很快。在陕南的南郑县,死者断气后,家里人要用黄表纸把神龛上供奉的神主和门神封起来,让死者的灵魂不受诸神阻拦,顺利从门口走出去。有的撕破天窗,或揭去房上一页瓦,或把草房戳个洞,让灵魂从天空升去,叫做“出煞”。与此同时,还要立即给死者烧“倒头纸”,关中和陕北有些地方称“炕头纸”。商洛地区有几个县,旧时出嫁的女儿给死者烧“倒头纸”要按16两的老秤烧够9斤14两,据说这个数目是冥币1万元。迷信的说法这是给死者去阴间的零用盘费,要随身携带使用。以上事毕,再在死者脚下点一盏菜油灯,名为“路灯”或“长明灯”,传说阴曹地府黑暗无光,点上路灯可以照着死者行走,这盏灯要一直点到出殡为止。在关中华县一带,还要请道士给死者开“路引”,道士手持乐器,向死者边敲铃铛边念:“新故亡人×××,生于×年×月×日,殁于×年×月×日,享年××岁,伏以大限无情,魂归极乐,念阴阳之永隔,痛人世之长辞,儿孙饮泣,宅地同悲,今奉太上乾元大法师勒令,给以路引一张,阴曹地府任意遨游,所有游魂野鬼、关津渡口,不得刁难阻滞。路引所至,如律令。”最后念道:“三天不吃阳间饭,四天上了望乡台。望乡台上向下望,合家儿女哭哀哀。”念完,把“引魂幡”挥舞几下,将一张画有符咒的“路引”烧掉,装入小瓦罐内,用一张黄表纸封住,上写一个“府”字。据说有了这张“路引”,便能起到通行证的作用,在阴曹地府可以畅通无阻。旧时的路引以“丰都路引”最受重视,传说丰都是阴曹地府的首都,清末民初,路过丰都县的人,都要买几张当地的路引赠送老年亲友,而一些老人也把这种路引奉为至宝。建国后,此俗已废。

尸体安排停当,孝子就要开始报丧,死者是男,首先要给户族及舅家报丧;死者是女,首先要给娘家报丧,接着是给姑家和姨家报丧。报丧时孝子不作揖,以双膝跪地,行叩头礼,并陈述死者的死因、死亡时问及入殓、开吊和出殡日期等,其他亲友可遣人报丧。长子除了亲自给娘舅家报丧,还要在全村挨门挨户地叩头,意在央求村邻帮助料理丧事。而在安康地区的几个县,不管哪家死了人,村邻都要打一刀豆腐送去,谚云:“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表示愿意主动给丧主家帮忙。孝子在路上遇见年岁高、辈份大的熟人,也得跪下叩头,据说孝子多磕头,可为亡故的老人消灾免罪。比较富裕的人家,报丧时还要发“讣告”,以文字的形式把死者的噩耗奉告给族人和亲友。讣告有一定的格式,若是父亲死了,便写“不孝男×××,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公讳××老大人,因病于×年×月×日×时在本宅寿终正寝,掩柩于室,享年×十有×。不孝××等侍奉在侧,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谨择于×月×日开吊祭奠,×月×日扶柩安葬×茔,叨在亲友寅谊,特此讣闻”。如果死的是母亲,讣告上则写“显妣×氏××老大人”,下侧落款处,如父死、母尚在,可写“孤子×××泣血稽颡”,若母死、父尚在,则称“哀子”,父母双亡,称“孤哀子”。若母死,父有继室,继母亦有儿子,则前房儿子称“孤哀子”,后房儿子称“孤子”。有的还写死者生前德行,并请名人题字作赞。建国后,讣告的格式和基本内容有些地方仍在沿用,但只写死者的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和安葬日期等,文字比较简练。

报完丧后,丧主家还要在大门外高悬“望门纸”,关中称“纸幡”,形如筒状,中空,高丈余,直径二三尺,周围粘上许多长串白纸条,用剪刀剪成连环铜钱状,挂在竿头,栽于门前,并在门外竖“丧告牌”,丧告用一大张长方形的白纸,写上亡者的姓名、属相、生卒年月日及子孙姓名等,贴在木板上,置于大门外,以示家有重孝。在陕北的佳县、清涧、吴堡等县,丧主家则是在大门外挂“岁岁纸”,按死者的年龄,每岁一张白麻纸,用剪刀一正一反剪成连环的长条絮状,男死,挂于大门的左侧;女死,则挂于大门的右侧,并将死者的铺盖卷起放在墙头,意在向村邻报丧。

在清涧县农村,还要给死者搭“望乡台”,于死后第三天的黎明,在院内置桌,上放高凳,再放上装满糜子的升子,内插木铲,孝男孝女绕哭九圈,意即死者上了“望乡台”,经常能看到家里。

死者入棺,谓之“入殓”或“大殓”。关中和陕北,一般在死后三日入殓成服,陕南于死后第二天入殓,也有在死后当天就入殓的。旧时一些经济条件处于中等的家庭,当父母进入衰年后,儿女们一般早就给父母准备好了棺材。在关中的眉县和陕南的南郑县等农村,老人健在时,儿女为老人做好棺材后,亲友还要来祝贺,女婿要给棺材搭红放炮,祝老人健康长寿,名曰“贺寿木”。但普通人家多是临时赶做、或从棺材铺买来的。人们认为棺材是死者的房子,要选质地细腻又耐腐蚀的木材制作。民间以柏木、杉木、红松、桐木等为上品,榆木、柳木次之,杂木则更次之。木板厚达四寸,薄者不能成棺,穷苦人家的棺板只有寸厚,做成平头大匣子,俗称“火匣子”。富户人家的棺材很讲究,用上等木料精工制作,棺底周围镂刻花纹,棺头雕上“寿”字图案,里层用布和胶裱糊,再涂一层生漆,使其严密,滴水不漏,外部用土漆连续油漆多遍,使其乌黑铮亮。现代多用化工涂料油漆。棺材停放在堂屋以门槛为中线的内外各半之处,或直接抬进临时搭好的“灵棚”内,但死者须以布遮面,不能让死者见日光。棺材下面用两条高约二尺的长凳架起,先在棺材底部铺一层锯末或棉籽,垫上一层旧衣服或棉花,再铺上新褥子。死者的子女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瞻仰遗容,死者如果是男,须由户族头人检视衣衾,有些地方是由外甥检视;死者如果是女,衣衾则由娘家人检视,如果对棺木、寿衣不满意,是不能入殓的,检视人提出的意见,当事人必须照办。人殓时由长子捧住死者的头,次子提腰,幼子抬脚,将尸体平稳地仰面放入棺材内,盖上新做的红色薄被子。关中和陕北是给死者头枕灰包,陕南是给死者头枕鸡形红布枕头,脚下蹬一块酒曲,以兆后代兴旺发达。在清涧县一带,死者入棺时,孝子的泪水始终不能滴在棺木和死者的尸体上,否则认为死者会经常思念儿女,引起亡魂不安。尸体摆放端正后,给死者面部盖张苫脸纸,袖内放一把纸扇,有些地方还要给死者身上放些“等身钱”(一岁放一张纸钱),棺材内再放些散碎银钱及陈艾,死者尸体周围用柏树叶或灰包填实,有些地方是死者多少岁,便用多少灰包填实,直到把尸体固定,在棺内不能移动为止。有的还要给死者口内放进一些米粒、盐、茶叶,认为死者在阴间便会有吃有喝;有的给死者口内放进一些珠宝,古称“含玉”,意在祛除秽气,使尸体历久不腐,此即“含殓”。报丧讣告上写的“亲视含殓”,就是表示对死者已经做到养老送终了。在关中和陕北,人殓后便可钉棺材盖了,称为“闭殓”,但在陕南,入殓后暂时还不能盖棺板,或者棺板不能全盖严,因民间有“户不见天,棺不二掩”的习俗,闭了棺就不能再开棺了,要等死者在外地的子女全部回来,并等开吊后一些主要亲戚都瞻仰过遗容后,才能把棺盖钉实;同时民间讲究迷信,认为人死了,是城隍爷叫去了,城隍是阎王手下的地方官,有叫错了的,也有把灵魂叫去为其他屈死鬼作证辨冤的,城隍爷辨明后,放回灵魂还可复生,所以一般都要在人殓后再等一天才能钉棺盖。钉了棺盖,家属和亲友就再也看不到死者的仪容了,因而在钉棺盖时,男女孝子都爬在棺材上放声恸哭,以示对亲人难舍的悲痛之情,亲友们的沉痛心情和哭泣也达到了高潮,这时念经的僧道或阴阳先生一边把手中的铜镜叮踏敲响,口中念念有词,一边掀开爬棺恸哭的孝男孝女,用麻绳将棺木箍紧,用生漆灰膏将棺缝糊严,就可钉棺了。在关中北部的耀县一带,死男,棺盖由外家(死者的舅家)钉;死者是女,则由娘家人来钉,孝子头顶工具盘,跪在棺旁,钉棺者一手提斧,一手取来大木钉,亲属喊一声“躲钉”,接着便在棺材上钉三下,再由别人继续钉。钉完棺后,把棺材抬起垫高一点,谓之“升棺”,把铺的草与棺材离开,谓之“斩草”,孝子逐一哭拜奠酒,并和亲友一齐烧纸举哀。在华县和城固县一带,死者入殓后,还要把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在棺材上砸碎,当地人认为死者的房产衣物都可留给后代,唯独药罐不能传后,打烂药罐,意在祛灾除祸,表示今后不再有人生病熬药了。

入殓后,子女及近亲、户族中的晚辈,在灵前穿上孝服,称为“成服”。古代丧服根据生者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斩衰为丧服中最重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左右和下边不缝。子、未嫁女对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服斩衰。腰束厚麻带,称苴经,头绾丧髻,称“鬓衰”。哭丧要持哭丧棒,意为哀甚不食,行走无力,须用杖扶持。齐衰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成,因其辑边缝齐,故称。是已嫁女对父母、子对继母、庶母.、侄对伯、叔父母、孙对祖父的丧服。大功又次于齐衰,用熟麻布制成,质地较齐衰稍细。小功和缌麻都是丧服中较轻的一种,也是用熟麻布制成,但质地更细。丧服的对象为已婚的姑母、未婚的堂姊妹、众孙、众子妇。本宗伯叔祖父母、外祖父母、族曾祖父母、族伯叔、舅父母、岳父母等。古代根据血缘关系,对丧服的穿戴和丧服期限作了一系列规定。到了近代,穿丧服的习俗虽仍旧沿袭下来,但丧服的种类已大为减少。关中和陕北的丧服,一般是儿子穿对襟白孝褂、白裤、头戴白孝帽,脚穿白鞋,腰柬麻辫,媳妇和女儿摘掉头上的金银首饰,服白色长衫,头戴白孝巾,脚穿白鞋;侄儿以五尺左右长的半幅白布,从头到脚披覆于背,腰束麻辫;女婿穿的孝服与儿子相同,但要系一条拴有红头绳的腰带,以区别他虽是至亲,但他却是外姓人,不是重孝。外甥、侄、孙的孝服略短,有些地方只在腰问衣服的底部缝一幅白布。其余亲戚只戴孝帽,娘舅家的人,不论比死者低多少辈,都戴最轻的孝巾。而在陕南,儿子则服长孝衫,长及脚踝,头缠白布孝帕,手持柳木哭丧棒,棒上缠满白纸条;女儿和媳妇则穿短孝衫,右衽、开大襟,头戴白孝巾。各地死者的长辈不戴孝,妻死,夫不戴孝;夫死,则妻要戴孝,有的地方妻只穿白鞋。儿子、媳妇是重孝,要守孝三年,出嫁的女儿孝期二年,侄儿、侄媳、侄女孝期一年,孙子戴孝百日,但长孙之父如已死亡,则应按子戴孝。女婿于殡葬后即除孝。以前孝子百日内不脱孝服,现在殡葬后便以穿白鞋为戴孝的标志,儿女的鞋全白,孙子的鞋只在前半截罩一层白布,后半截露出鞋的本色。

丧家向亲友们报丧后,亲友陆续携带香、蜡、纸、挽联、挽幛等祭品前来哀悼祭吊,并安慰孝子节哀保重,谓之“吊唁”或“吊丧”,这是丧葬中流行最普遍的重要习俗之一。开吊之前,丧主要请执客司或总管帮助料理全部丧葬事务,因孝子要坐草守灵、寝苫枕块,无暇顾及其他。执客司或总管一般由族中的长辈或村中德高望重而又有治丧经验的老人担任,其职责是制定丧葬费用的分配计划、聘用各类服务人员、招待吊唁的宾客和全权处理丧葬中的一切问题。丧主家请的外姓帮忙人,腰上系红布带,意在避祟。死者人殓后,就要把灵堂布置一番。灵前摆一张桌子,名为“祭桌”,围上白布桌罩,上面陈放香炉、蜡台、果品、面食等供品。桌上设灵牌,如果是父亲死了,上写“新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灵位”;如果是母亲死了,上写“新故显妣×氏××老大人之灵位”,左下侧写“祀男×××敬立”。灵堂悬一白布孝幛,把死者的照片放大,镶上玻璃镜框,挂在灵堂正中,两边张贴挽联,灵堂两侧放置众亲朋赠送的纸扎,如车马、宫室、床帐、金童玉女、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花圈等。灵桌前设置烧纸盆,地上铺个大草垫,供亲友祭吊叩拜。

灵堂布置停当,还要请吹手乐人,凡来往吊唁的亲友,都要奏乐迎送。孝子在七天内不坐椅凳,男左女右,分坐于灵柩前面两侧的谷草上,日夜轮换守灵,名为“坐草”。舅家来人吊丧,全体孝子要出门跪迎,直至迎到灵前。若有未婚女婿、未婚儿媳前来吊丧,孝子则须跟随乐人往村外迎接,并赐红披一条。其他主要亲戚供献蒸食、肴馔时,孝子、乐人亦须出外迎接。死者近亲中的女客,一进村就嚎啕大哭,男客进入灵堂才哭,守灵的孝子陪哭,乐队同时要奏哀乐。一般亲友送的奠仪,多是蒸桃馍、白蜡烛、冥纸等,死者的姻亲如女婿、外甥等,则要蒸狮子、海马、送铭旌和各种纸扎,并送陪葬的泥人,高约八寸,身穿彩衣,八个为一副,名为“捏生”。近几年也有献纸彩电、纸冰箱、纸洗衣机的,不管花样怎样翻新,最后都是付之一炬。吊丧者献上供品,然后上香、烧纸、奠酒、叩头、跪在地下痛哭。男祭,男孝子陪同叩头痛哭;女祭,女孝子陪同叩头痛哭,称为“陪礼”,最后孝子屈膝跪拜亲友,谓之“谢孝”。

在陕北的延川、横山等县,开吊的前一夜,烧毕夜纸,死者的儿女要请舅家到席前,孝子跪在地上,陈述丧事准备情况,并征询舅家意见,俗称“下话”。平时对老人生前孝敬鲁,舅家对丧礼容易通过,平时对老人不孝者,舅家要历数孝子过失,大加指责,并对丧葬的安排百般挑剔,提出许多苛刻的条件,孝子无法满足舅家的要求,只得长跪不起,此时只有孝子户族中的房头及亲友出面斡旋,得到舅家的谅解,孝子方可起立,否则舅家有惩罚孝子的权利,俗称“规矩娘舅”或“娘舅争礼”。

埋葬前,稍富裕的人家都要请僧道或阴阳先生念几天经,名为“做道场”或“法事”,意在超度亡灵,为死者消灾免难。念经的人数多少没有限定。在此期间,整天乐器不停,哭声不停,早晚行礼拈香都要奏乐。在念经时,孝子沉默肃静,见有吊唁的人就要叩头(同辈中年龄小于自己者,只行作揖礼,不叩头),每日早、午、晚三餐,都要在灵前拈香献饭,俟客人吃饭完毕,把灵前献的饭菜夹出少许,放进一个小瓦罐里,称为“祭食罐”,待出殡时与棺材一起埋掉。

在守灵期间,每天一早一晚女孝子都必须痛哭一场,这叫“举哀”,也叫“哭丧”。这种哭,有真哭,有假哭。哭丧的方式,习惯上都是诉诉说说,通过哭的腔调诉说对死者怀念和痛惜的感情,开头都有几句开场白,例如“冤家夫呀!你死得好苦呀,我年纪轻轻,你丢下我成寡妇,我的命好苦呀,生活依靠谁呀!”又如“妈呀!你死得好苦呀,丢下你的女咋办呀!……”这些几乎成了定式,后面的内容就要任情抒发、随意编词了。有吐诉自身苦处、委屈的;有哭诉爹娘养育之恩未报和难以割舍之情的;也有叮嘱死者在阴间要买通关节、少受皮肉之苦的。例如旧时华县一个村庄,有一家大女儿哭父亲的词就编得颇为有趣:“大呀!(关中方言,大即爹)你在阴间要好好过呀,阎王问你话,你要好好来回答,小鬼要打你,你给他送些礼呀!……”原来这个女子初识文字,读了些戏文,颇诸反动社会的人情世态和保身活命之道。也有姑嫂不和、妯娌交恶,借哭丧之名,行攻讦之实、趁机发泄私愤的,例如有一家少女哭父的诉白:“大呀!你死得好苦呀!丢下一家老小更苦呀,家里没人管,生计谁来做呀?……大呀,你慢慢走来缓缓行,你听女儿说分明,妈妈死得早,女儿命真苦,哥嫂平时心肠狠,女儿的终身大事谁担承?……”哭得字字是泪,腔调悲哀,这些无限伤心的词句,听了使人黯然动心。

陕南巴山地区有几个县,丧葬礼俗很特别,当地死了人,孝子虽然也要披麻戴孝,焚香化纸,但却既不请阴阳先生看坟地,也不请僧道念经超度,而是请一个领唱和引唱的“歌先生”来主持葬礼。歌先生是当地民间歌手,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才思敏捷、可以出口成章,即兴编词,无论是孝子守灵、亲友吊丧或出殡下葬,都是以唱“孝歌”的方式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痛惜之情的。从人死到埋葬,丧葬不超过三天,第一天报丧、准备棺材、寿衣、请歌先生,第二天吊丧守灵,第三天就要埋葬。吊丧的亲友,不论男女,也不分辈份高低,走进灵堂都要唱“孝歌”,亲友唱,孝子也要陪唱,歌词一般四句一段,间歇伴以锣鼓、铙钹,歌声如泣如诉,声调悲哀凄凉,歌词情真意切,类似现代的追悼词,如亲家走进灵堂唱的“孝歌”:

哎!亲家犹如一只蚕,一生勤奋又节俭;

为儿为女吃尽了苦,才积得这份薄家产;

只说你长寿享清福,谁知你早早离人间 啊……!

你有一双好儿女,也能含笑在九泉。

又如朋友吊丧时唱的“孝歌”:

哎!老哥犹如一筒材,倒在地下不起来;

千言万语喊不应,你忍心把好友两分开?

一对灯笼熄了一盏,叫我怎不痛伤怀啊?

再如儿女唱的“孝歌”:

哭一声爹,哭一声妈,你怎忍心丢下“小冤家”?

孩儿一尺三寸落下地,爹妈时时都费心思。

数九寒天儿尿铺,让儿睡干娘睡湿。你教孩儿学走路,你教孩儿学仪礼,这养育之恩怎报答?啊!……

“孝歌”有哭丧者随意自编的,也有前人流传下来的,有独唱的、有两人对唱的,也有一人唱众人帮腔合唱的。歌词内容随死者性别而定,女性多唱传统唱本中的《十月怀胎》、《大孝记》等。男性多唱《董永卖身葬父》、《十二大贤》等。灵堂里一夜灯火不熄,“孝歌”一直唱到 天明,歌声一中断,歌先生就把锣鼓打两环子,唱上一段,引导孝子们再唱,例如歌声暂停时歌先生唱道:

哎!远看青山松柏齐耶,莫忘那栽树浇水的人哟!

君子“下地”一尺三哇,哪一个不是爹娘抱大的呀?

爹娘费尽了千辛万苦啊!孝顺的儿女也难报一呀,人活世上要凭天理哟,这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哕!

歌先生的歌词又勾起儿女们的思念亡亲之情,孝子们的歌声又起,如《十二月想爹娘》,就是孝子们常唱的一首传统的思念双亲的“孝歌”:

正月新春暖洋洋,四月里阳雀催工忙,孝子过年想爹娘,儿插秧苗娘(爹)送汤,去年过年合家欢,一碗茶汤端在手,今年过年没了爹(娘)啊!父(母)恩爱似大海洋啊!

二月迎春花满坡香,五月初五是端阳,孝子观花想爹娘,家贫无钱缺米粮,小时爹娘为儿把花采,买一个粽子爹娘不用,而今花开爹(娘)早亡啊!留给儿女来分尝啊!

三月清明雨纷纷,六月里,热难当,家家上坟祭亡魂,夏夜院内乘风凉,往年爹(娘)教儿敬祖先,儿女熟睡凉床上,而今你也作故人啊!爹(娘)为儿打蚊又扇凉啊!

七月七日银河明,儿的热冷娘知道啊!

鹊鸟搭桥渡双星,冬月里想爹(娘)心更酸,爹娘为儿终身事,老爹(娘)临终嘱咐言:

费尽了心血累断了筋啊!“望儿勤奋走正路,九月里,菊花黄,天理良心不可偏啊”!

秋收毕孩儿病倒床,儿(女)们记心间啊!

爹娘日夜床前守,腊月想爹(娘)痛断肠,儿病如害在爹(娘)身上啊!养育之恩实难忘,十月里,雪花飘,若要父(母)子(女)重相会,想起爹娘泪暗抛,除非南柯梦一场啊!

夏备单衫、冬备棉袄,孝儿孝女想爹娘啊!

“孝歌”说唱结合,以唱为主,歌先生在歌唱中,往往即兴编词,当众夸奖对父母生前尽孝的儿女,对不孝的后辈,歌先生也编唱事实直接规劝或批评。这种用唱“孝歌”办理丧事的风俗,在陕南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它隆重庄严,简朴省事,深受巴山地区人们重视,现在汉中、安康一些平川地区,许多人在举办丧事时,也在效仿这种形式。

关中和陕北,人死至埋葬,一般在家停柩5~7天,如遇暑天尸体不好存放,也有提前埋葬,然后举行吊唁、祭奠仪礼的,民间称为“偷葬”。而在陕南大部分农村,人们认为“人死无牵挂,入土最安然”,在家停放久了,“人神不安”,反而显得子孙不孝,所以通常在死后第三天就要择时安葬。各地也有灵柩暂不入土,先“殡起来”的陋习,有些富裕人家,棺椁很厚而又封闭很严,为了回避年煞月煞,往往置柩于家达数年之久,也有置棺于野外,棺外砌一层胡基,用泥糊严遮盖,任凭风吹日晒而多年不葬的,俗称“单坟”或“寄坟”。这种现象尤其在陕北较为普遍,例如在清涧、吴堡等县,民间盛行夫妻合葬,认为死者的合葬,犹如活人的结婚,极受人们重视,当地习俗,如果配偶一人先亡,一人尚在,先亡者便不能正式安葬,只能临时寄埋或厝柩于外,要等夫妻双双亡故后再行食葬,一夫多妻或一夫先后多娶者,也要等全亡后才可合葬。另外虽然配偶全亡,但父母仍在,或父母中有一人尚在者,亦不得入祖坟,须等父母全亡后才能在祖坟合葬。如父早亡,母已改嫁,待母年迈后要请回来,请不回来的,便动员户族去抢,有的抢活人,有的抢尸骨,万一抢不回来,则另聘女骨与父尸合葬,称为“冥婚”,这样一来,临时寄埋或厝柩于外者,便较其它地方为多。

旧时每一个宗族都有自己的祖坟,俗称“老坟”,一般为三至五代坟,老壤有埋葬条件的,死者可葬入祖坟,墓穴的位置按辈份及长幼顺序排列,长辈埋在上方,晚辈埋在下方,每排长子居中,如死者叔伯还健在,便给叔伯预留一块墓地。如需另择墓地安葬时,便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俗称“勘舆”或“择阴宅”,民间讲究“藏风得水”的“龙脉宝地”,坟头多向东或向南,按地形有背山、面山、水源之分,以得水之地为上等,藏风之地为次等,俗云“背是儿女水是财,面山带得功名来”。墓前有平坦的大路,叫做“玉带”,也是子孙富贵的征兆。据说风水可以决定后代的兴衰,如果死者埋在了风水宝地,后辈便会人丁兴旺,且能发家致富;如果埋在了犯煞的凶地,不仅后代不发,还会殃及子孙。因此,有些缙绅富户,不惜花费重金选择坟地。墓地选定后,先请阴阳先生定墓向、划墓口,武功县称“勾穴”,延长县称“点穴”。孝子焚香奠酒,祭告土神,祭毕,孝子先动土挖三锄,将锄从头顶向后扔过,由打墓人拾起锄头继续挖。打墓人请八个,名为“八仙”。孝子要轮番给“八仙”送饭,去时要边走边哭,饭送到墓地要给“八仙”叩头,所送饭食只送干,不送汤,又不能剩饭。墓要在一二日内挖成,墓一般为坑式和窑洞式,窑洞式是先挖一垂直的墓坑,深达丈余时,再在墓坑壁上开口,挖一横向墓道,以备停棺。墓道很宽绰,放进棺材两边还可过人,有钱人家还要用砖石或水泥箍墓。窑式墓多见于关中和陕北黄土塬上,而陕南水位浅,土质疏松,则多为坑穴式墓。

安葬前一天傍晚,要对死者进行一次规模很大的家祭,举行祭礼前,孝子要把祖宗灵魂请回一同享祭,其方法是长子抱亡者灵牌,由户族头人引路,其他孝男孝女紧随,在乐人的吹奏下,去祖坟燃香烧纸,请祖灵回家。请回的祖灵按列祖列宗的辈份摆放牌位,辈份高者在上,辈份小者在下,不能平列。而在蓝田一带,则只请死者同辈中年纪小于死者的亡灵,俗谓“请小不请大”,意为请回死者的长辈,难于安排座位,而请回早年死去同辈中的小者,可在偏旁陪坐。在陕北的清涧县,死者的配偶如先于死者亡故,这天夜里还要把死者配偶的亡魂请回陪祭。孝子手捧死者配偶的牌位和遗像,在吹鼓手的引导下,到村外去烧纸,祭奠,回家后,将两人的牌位分男左女右供奉在一起,谓之“请灵”或“请魂”。

这天晚上,所有的亲戚、本家也要各具献供前来祭奠。在关中西部,献供多为白面大献糕,24个为全献,12个为半献,也有6个作半献的;有的献6或9碗花样各异的菜肴,名为“食垒”,表示对亡魂饯行,称为“礼祭”。亲友献供时,孝子手持哭丧棒,于门外叩头跪迎,直至迎到灵前。吹鼓手吹奏哀乐,孝子跪地陪礼,俗称“迎献饭”。在耀县一带,“迎献饭”时,须先将死者舅家或娘家的菜肴饭食迎到灵前献上,然后其他亲友的供品才能被迎入灵前供献。

亲友“礼祭”毕,先行“穿神点主礼”,再行“三献礼”。点主礼除延长县是在葬后于墓地举行外,其他各地都是在葬前一夜举行,这是陕西丧葬习俗中极为严肃、隆重的一项仪礼,孝子在葬前数日,就要手持红帖,跪请当地名流作“点主官”,并请礼宾生侍点主官、唱礼序。举行“点主礼”前,要抬轿、奏乐迎接点主官,并用轿或车接礼宾生,专门设点主馆,供点主官、礼宾生居住。

死者的牌位,在死后三周年以前称“灵位”。三周年以后称“神主”。神主牌子用优质木材制成,长约一尺,宽约三寸,讲究的人家还要镶嵌玻璃。木牌子上用毛笔正楷书写“故显考×公讳××府君之神主”,女者写“故显妣×氏××孺人之神主”,左下侧写“孝男×××供奉”,如果死者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又早丧,就要写“孝承重孙×××供奉”。但在写牌位时,故意把“神”字少写最后一竖,“主”字少写一点,孝男的“孝”字空着不写,等举行“穿神点主礼”时,再把所缺的笔划和空着的字添上。仪式开始,孝子跪请点主官入座,礼宾生高唱:“行点主礼”,叉继唱:“孝子磨丹!”孝子将朱砂磨好后,礼宾生又唱:“请点主官安神点主(或“穿神点主”)!”这时点主官严肃地从座位上站起,执笔蘸红墨水,在“神”字上补加一竖,叫“穿神”;在“主”字上补加一点,叫“点主”。礼宾生又唱:“赐孝字”,点主官就在“男×××供奉前加上一个红“孝”字,至此,穿神点主礼告成。

晚上客人到齐后,举行“三献礼”,亦称“家祭”。三献礼就是众孝子按辈份、长幼次序,依次捧祭品献于死者灵前,俗称“献饭”。关中和陕南的“三献礼”略有差异。关中的三献礼是:第一献为死者的子女献馐馔、玉帛、香楮,称“初献”;第二献为死者侄儿献玉帛、三牲(鸡、猪、牛、羊肉),称“亚献”;第三献为孙辈献香茗,水果等,称“终献”。每献各有祭文,内容多为歌颂死者生前勤俭治家,抚老养幼,历尽艰辛和死者平生为人与功绩等赞美之词。祭文自作者少,请人代撰者多。行三献礼,农村有“六拜礼”、“九拜礼”、“十二拜礼”、“二十四拜礼”等形式,由死者的儿女、孙子、侄儿、女婿、外甥等分别采用,以区别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仪式开始时,先由男孝子跪请礼宾生出场,礼宾生一般请四人。分左通、右通(合称“通者”)、引站、陪场。通者主要唱行礼仪式,唱的多,而且复杂;引者只唱几句,将行礼者引到灵前祭奠,再引归原位,并朗读祭文;陪场一句不唱。礼宾生出场后,通者高唱“行初献礼”,引者即在哀乐声中引孝男孝女出守灵处,到盥洗处净手、洗脸,然后到灵堂前拈香、燃烛、化纸、三拜九叩,跪在灵柩前面,接着通者又高声唱道:“进茶、进膳、进饼、进祝文(祭文)!”一人手捧祭品,从孝子头顶举过,将所进之物一一置放在祭桌上。通者又高唱:“读祝者进跪,展祝文,读祝文”,读祝文的人就用哀痛的声音朗读,读完,退出灵堂。通者又高唱:“拜初献,孝子大哀”,孝子当即伏地嚎啕大哭。通者又高唱:“初献礼毕,孝子如前守丧,打恭侧坐,伶人以乐侑食。”到此,初献礼结束,礼宾生在侧座用茶点,稍事休息后,开始行“亚献礼”,仪式同前。礼毕,由乐人奏乐曲。或由自乐班唱地方戏。在亚献礼后,行“终献礼”,三献礼完毕后,还要行省食合羹礼,即调盐、醋、浆等。然后通者高声唱道:“百味俱在,一味未食,合家痛哀。”全家孝子放声痛哭,向死者烧纸跪拜,至此,三献礼宣告完成。陕南的三献礼是:①“祀神礼”,内容有告灵、告祖、禀门、祀社、谒旌表、出告牌(各有祭文);②“陈设礼”,陈设香、烛、酒、文帛、馔、箸、玉、饭、仃、纩;③“正献礼”,内容有头合门讲书,设讲书台,由“讲书生”讲《四书》中有关章节;二合门读礼,设读礼庭,读《礼记》中有关仪礼;三合门歌诗,设歌诗楼,歌唱《诗经》中有关诗章。仪式进行中,鸣金(敲钟)、击鼓、并有唢呐、管弦等细乐伴奏。由于“三献礼”的仪礼极为繁琐,往往需要一个通宵才能完成,故建国后已摒弃不用。

三献礼后,孝子和亲友围坐灵堂守丧,通宵不寐,谓之“暖丧”。其间要升棺(把棺材抬起稍垫高一点)三次,意在恭送亡灵步步升入天堂。在关中东部华县农村,在这天黄昏时,还要为死者举行“祝道礼”。在唢呐声中,点主官、礼宾生一同出村,沿途设香案,由祝道官(点主官兼任)拈香、燃烛、由读祝者宣读祝文、道文,请祝道神保佑亡人灵柩顺利通过。在陕北的佳县、清涧县,这天夜里,孝子还要给死者“撒路灯”,在吹鼓手的引导下,孝子手捧祭品和点灯用具,走出村外祭奠亡魂,祭毕,将煤油浸过的粉笔或木片点燃,放在沿途的道路两旁,意在祝愿死者阴间能走金桥、过银桥。有的“撒路灯”同“请灵”一并举行。在韩城市一带,这天夜里还要请乐人去坟地“暖窑”,行前由女婿在前主祭,然后所有孝子及亲友皆往,到墓地后,于墓窑中烧麦草,或在墓四角放置烧红的木炭,并在四角各点灯一盏,再于墓门献馍、献菜,焚纸。返回时乐人前导,孝子跟在后面,在村中各巷走一遍,谓之“串夜”。陕南也有与此类似的习俗,死者入葬前一天夜里,家中主要亲人要在墓坑里过

下葬俗称“埋人”,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都是于葬日凌晨起灵,东方微明至太阳初出时下葬,棺材忌见太阳,而在关中的韩城市及陕南许多地方,则是在午后才起灵。起灵时,孝子在哀乐声中于灵前烧纸,跪着哭请灵柩出门,俗称“起丧”或“出殡”。门外鸣放鞭炮。按阴阳先生卜定的时间,先将灵柩移于门外,安放在棺罩内。棺罩又称“丧轿”,以木为架,前有龙头,后有龙尾,抬棺的木AA称为“龙AA”,意为死者乘龙升飞,送往西天遨游去了。棺罩上有顶盖,四周有布帷,顶端插一纸制大鹤,意为送死者“驾鹤仙游”。再放一只公鸡,称为“引魂鸡”,据说亡魂如果迷了路,鸡叫一声便会清醒过来。门外设香案,孝子跪于两旁,亲友焚香化纸拜奠于案前,谓之“门祭”。祭毕,由身壮力强的八个乡邻抬柩起行,名为“八仙抬灵”。在陕南的白河县,出殡时孝子端一碗饭,在灵柩上绕一周,然后将碗打碎,意思是死者不再吃阳问的饭了,有碗到阴间去吃。棺材抬起时,家中亲属要有一人坐在棺上,名为“压丧”,意思是把丧事压住,今后不犯重丧。灵柩出家后,所过村邻门前,各家点燃柴火,意在防止鬼魂进入家门。灵前系两条白布,长约丈余,孝子、孝孙手持哭丧棒,按辈份及长幼分前后顺序,弯腰牵引灵柩,古称“瑰绋”或“执引”。其他孝子男扶丧轿左,女扶丧轿右,徐徐前行。而在陕北许多地方,女孝子则不送至墓地,只送至村外大路口便返回。灵柩前边由死者的幼子或长孙打着引魂幡,边走边撒纸钱,迷信的说法是向鬼神买路。次后为“香器桌子”,上放死者遗像或牌位,后面紧跟着乐人和丧轿。丧轿的后面是扛举铭旌、祭器、彩旗的仪仗队。长子手持哭丧棒,头顶纸灰盆,于出村后第一个十字路口将纸灰盆摔碎。这个头顶纸灰盆者,一般是主管家产的继承人,其他人不可随便充任。途中灵柩不能落地,如必须停柩时,要停在离地约二尺高的两条长凳上。遇到十字路口,要烧化纸钱,名为“祭路”,据说是为死者烧买路钱。孝子一路恸哭,将灵柩送于墓地,卸去棺罩,孝男孝女跪在墓穴两侧。在阴阳先生的指导下,将灵枢吊入墓穴,再以红线从棺材上垂吊。用罗盘校正方位,名为“分吉”。由长子进入墓穴,擦净棺木,棺上放铭旌、墓砖,上写死者生卒年月日。棺材左侧,用一红布袋,内装五谷杂粮,放在食品罐上,称为“粮仓”;右侧放一红木匣子,内装冥币,称为“钱库”,这叫“左仓右库”,意思是死者在阴间吃用有余。棺材上还要摆上烟袋、茶具、旁边摆放陪葬的泥人、金童玉女、竹弓羽箭,墓角点“长明灯”。在延长县,阴阳先生还要在棺材上放一块“五雷瓦”,瓦上画有五雷咒语,上写“纳土大吉”、“人土为安”,意在镇风水、保吉祥。一切安排妥当,孝子要倒退着走出墓穴,边走边用于草把墓中的脚印擦掉。填土时,如果死者是男,先由舅家填土三锨;死者是女,则由娘家先填土三锨,接着由孝子填土,然后再由乡邻填土。填累了,把锨放在地上,由别人接着再填,不能把工具传给别人,也忌从别人手中接工具。

在陕北的延川县,出殡时最忌途中下雨,而棺材入墓后下雨,则视为吉兆,俗云“若要贫,雨 洒灵;若要富,雨洒墓”。因棺材的“材”宇与“财”谐音,雨淋在棺材上,认为把财冲走了;棺材入墓后下雨,则“财”已深埋不露,后辈便可托死者的荫庇而发家致富。

在关中西部的凤翔县,向墓中填土时,丧主家朝空中撒“墓馍头”,填土者抢食,据说吃了“墓馒头”,托死者的阴德,可以长命百岁。在陕北的富县和陕南的勉县、南郑县一带,则是由阴阳先生手端木升,内装五谷,一边由墓前向墓后撒,一边念道:“一撒风调雨顺,二撒国泰民安。三撒子孙满堂,四撒合家平安……。”孝子跪地,两手背后,牵起后衣角,接阴阳先生撒的五谷,名为“接五福”,迷信者认为接了五福,蒙死者的福荫,就会兴旺富裕。填土时要鸣放鞭炮,孝子叩头烧纸,墓冢垒成圆锥形或椭圆形,高一米多,底部直径约两米左右。垒成后,插上哭丧棒、引魂幡、岁岁纸,然后焚烧花圈及各种纸扎。返回时,男孝子要向村邻叩头“谢纸”,女孝子进村后要七步一叩首哭回家去。回至家门口,门外点然柴草,人人须跨火堆进门,以祛除不祥。抬丧的“龙AA”,要放在外面日晒夜露几天才能拿回家去。

葬后从坟地返回,以酒席招待亲友乡邻,名为“谢孝”或“谢客”。关中有“八碗一品”、或“十三花碟子”席;陕北有“四碗”、“五簋”、“八盘子”等讲究;陕南有“八盘八品”、或“十全花”席等名称。

在华县、千阳县和丹凤县一带,于埋葬前举行“祀土礼”,而在长武县一带,则在埋葬后的第二天举行。“祀土礼”就是祭祀土神,意在祈求坟地的土神保护亡魂安宁。祀土官可请点主官兼任,亦可专设。事前先在墓地搭一便棚,祀土官端坐其中,仪式开始时,礼宾生高唱;“去私服,着礼服,”祀土官将便服脱掉,换上官服。礼宾生再唱“卸常冠升礼冠。”祀土官摘下便帽,戴上官帽。礼宾生接着唱:“整须、拂尘、礼冠”,祀土官理顺胡须,掸一掸袍服,稳一稳官帽。礼宾生最后唱:“祀土官就位,祀土神。”祀土官拈香、明烛、读“祀土神文”,行三跪七叩之礼,至此,祀土礼结束。

死者葬后,孝子还要为亡魂举行很多活动。在关中各县及陕南的丹凤县等农村,老人葬后的当天晚上,男孝子要偕同主要亲戚,到坟上去给死者“打怕怕”,亦称“作伴伴”。方式是先焚化纸钱,然后从墓堆左绕三圈、右绕三圈,孝子口念:“左三匝、右三匝、你娃给你打怕怕,是狼是虎不怕它。”意为给死者的亡魂壮胆。第二夜在半路举行,第三夜在村口举行。去时在路上遇见人不能答话,回来时女孝子在大门口接应,同哭到灵牌前。有些地方在“打怕怕”时,还要给邻近的坟墓烧纸奠酒,意思是希望周围坟墓的亡魂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游魂野鬼的侵扰。在陕北的横山、甘泉县一带,死者葬后,孝子要连续三个晚上焚香烧纸、放火举哀,每次由近及远,第三夜要送到坟上,叫做“送火”。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白河县,死者葬后,孝子要连续三个晚上到坟上去煨火。其方式是用稻草编成绳索,死者有多少岁数,便在绳上挽多少结。草绳围墓一周,下面堆放锯末,用火引燃,名为“送怕火”。其用意与关中的“打怕怕”相同。这些习俗各地至今仍在沿用。

在韩城市农村,死者葬后的次日天微明时,男女孝子要去坟地向死者祭奠告别,名为“奠汤”。奠完汤回家休息片刻,再到墓地“埋罐”,罐内装米面等物,罐口用黄纸封严,再插一双筷子,埋于墓前,离开时将送葬拿的麻杆棍插在墓冢周围。在关中东部的潼关县,死者葬后三日,男女孝子和近亲中的晚辈,要到墓地去“圆墓”,去时带上两头不回结的扁食(饺子)若干个,给坟墓四周及附近墓冢各埋一个,再奠一点汤,剩下的要在坟前吃完,不得带回,然后将男女分成两路,绕墓左右各转三圈,叫做“划院子”、“划门窗”、边转边说:“左转三匝,右转三匝,这里住你一个新邻家,借米借面都给他,看好黄狗别咬他。”意为祷告死者同附近坟墓的亡魂搞好邻居关系,名为“踩院”。陕北的延长县,死者葬后次日早饭后,孝男孝女和主要亲属要到坟上去为死者安供桌,其方法是先在坟前竖两块石板,然后再在上面横放一张石板,呈“门”字形。供桌下埋一个碗,再埋一双筷子,供桌上献供品,孝子跪在供桌前哭着焚香烧纸,并以酒浇奠,意思是帮助死者把阴间的日常生活安排好。在横山县和甘泉县一带,孝子于葬后第三日上午上坟哭祭,祭毕,脱掉身上的孝服,从坟头抛过,名为“复三”。陕南的城固、柞水等县,死者葬后三天,孝子和死者的女婿、外甥等,携带工具到坟上添土,整修墓冢,并在新坟四周栽植松柏,名为“扶山”。从此除了“烧七”、“百日”、和“周年”,治丧活动就算结束了。

陕西境内还居住有不少回民,如西安的北广济街、麻家什字、大麦市街一带都是回民聚居区。陕南镇安县的陈家民族乡、毛坪民族乡和宁陕县的江口民族乡以及汉中市回民巷等地也是回民聚居区。回民讲究厚养薄葬,葬礼既庄重又简朴。人死称“无常”,死者亲属请专业报丧人沿街叫喊“某家的某人无常了”,这就是向亲友和村邻报丧。丧葬仪礼有洗尸、缠裹、行站礼和殡埋等程序。回民有本民族的公用墓地,也有本民族殓尸的公用“经匣”(可抽底的棺材)。回族普遍采用土葬法,但人土时却要将棺材取出,严忌连同棺木埋葬和火化。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就要沐浴理发,死后不再剃头刮须,但要将遗体内留存的污物粪便用人工擀出排净,然后再由年长者将尸体擦洗干净,叫做“净身见真主”。死者不穿衣服,只用8米自布缠裹全身,两头用白布带捆扎,外套过膝的钻洞护衣。如果死的是女者,还要做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然后装进“经匣”,抬至清真寺大殿下行站礼,长子、长女手捧经盘,由阿訇念经,并带领众教友祈祷真主饶恕死者。停尸不能超过三天,要求早亡午葬,晚上亡,次晨葬。送葬时孝子引路,亲友邻居随后,墓坑讲究南北向,先挖一个3米多长的直坑,再在坑壁西侧向同方向掏一偏穴以备停尸。下葬时将棺底抽开,移尸于墓穴,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侧睡,表示向往麦加圣地。然后再由阿訇念经,封闭偏穴,将直坑填实,在地面上留一长形墓志。殡葬过程中不动响器。丧主家不动烟火,不摆宴席,不扬幡鼓吹。这种葬礼既省钱省事,又庄严肃穆。

死者葬后,孝子在家设灵位,守孝三年,按阴阳先生写出的“期单”进行祭祀活动。“期单”贴在灵堂前,丧家必须照单行事,不得稍有疏忽。“期单”上要写明“烧七“、“回殃”、“百期”等日子。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死者从去世之后,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表示家有重孝。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札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末七”又称“尽七”,丧家大都要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祭奠。“烧七”若与夏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谓之“冲七”或“犯七”,认为亡魂“逢七有灾,冲七有难”。在关中的耀县和陕南的丹凤县,除认为“冲七”是忌期外,还以“烧七”与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相逢也是忌期,俗云:“逢七逢八,铜锤铁钗;烧七烧九,阎王请吃酒”。认为烧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阎王要拷打亡魂,遇到这种情况,要提前或推迟一天祭奠。关中一些农村。遇到“冲七”时,孝子要给死者坟顶插纸伞,意在协助亡魂躲避灾难。陕北的延长县,在“冲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纸旗,由子女、儿媳从家门口沿途插到坟前,将亡灵请回家中祭奠,以避过灾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据说亡魂如果来不及回家,可藏于白旗下躲难。

各地农村还有一种极端迷信鬼神的“出煞”陋习。“出煞”又称“回煞”,据说人死后阴魂还留在家里,“出煞”就是阎王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的某个时辰,要差鬼卒勾取魂魄去阴曹地府;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死者的亡魂要在某一时辰回家辞灶。“出煞”的日期和时辰,由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时间算定。此俗建国后已摒弃。

死后百日头上叫“百期”,文称“过百日”。也是例祭日之一。这天死者的一般亲戚不来,但死者的亲属及近亲中的晚辈如侄儿、外甥、已出嫁的女儿等必须上坟祭祀。在陕北的延长县一带,先一天下午孝子就要到坟上去请灵,去时头顶木盘,内放一个大蒸馍,馍上插根高粱杆,杆的顶端夹一长方形的自纸,上写“恭请显考×公讳××府君之神位”(或显妣×氏××孺人之神位),当地称为“牌位子”,到坟前先烧纸祭奠,然后仍将“牌位子”顶在头上返回,至大门口,子女哭迎,天黑后烧夜纸祭奠,次日早饭后,再到灵牌前哭祭,名曰“烧百日纸”。

旧时丧葬礼俗,孝子百日内不宴客,不饮酒娱乐,不到别人家去、不剃头、甚至不洗澡,也不换衣服,谓之“百日守灵尽孝”。过了百日,这些禁忌便可取消,孝服也可逐渐减除,孝子除在重要祭奠日穿白戴孝外,平时只穿白鞋,男的在帽子上逢一圈白布;女的扎白头绳,有的地方男的用自帽顶、女的用白衣扣表示戴孝。陕南的孝子在剃头时,后脑勺上要留一撮头发,以示守孝,因古人认为“发肤受之父母”,表示不忘父母养育的恩德。

父母死后,要过三个周年,三年内不得婚娶,不穿艳丽的衣服,春节丧主家门上只贴绿纸或黄纸对联,字用白色颜料书写,忌用红纸。每遇岁节,要到灵前或坟上祭奠,每季新粮成熟,也要先收回一些做成熟食,供献在灵前,让父母的亡魂“尝新”。死后满一周年,称为“头周年”,这天也称“忌日”,祭奠仪式较“烧七”和“百期”宏大,孝子要穿白戴孝,先在家祭奠,再到坟上烧纸,俗称“烧周年”,古代称“小祥”。两周年是死者的第二个忌日,孝子只烧纸。不哭祭,俗称“哑周年”,古称“大祥”。三周年为“谭祭”,行释服礼,俗称“除服”。祭礼极为隆重,亲友皆至,所送祭品大致与下葬时相同,富裕人家要请吹鼓手,并请道士做斋醮、立墓碑,有的还举行“三献礼”。孝子家门上早晨贴白纸对联,午饭前改贴红纸对联。孝子全身穿白戴孝,到坟前烧纸祭奠,祭毕,当场脱掉孝服,换上常服,并将换下的孝服在火上一燎,回到门口,从墙上扔至院内,以兆“服去福来”。白天设宴待客,晚上张灯结彩,请自乐班唱地方戏,或放映电影。从此守孝期满,孝子恢复正常生活,死者也不再享受特殊祭祀,除年节祭拜和清明扫墓外,不再举行其他悼念活动。

第三篇: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

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

学院:

专业: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践目的:从民国初期,人们就开始倡导移风易俗,简化丧事、喜事,提倡勤俭节约。步入新中国之后,我们更是摒弃了几千年来的土葬风俗,大力宣扬火化。古代帝王将相家族那种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建陵寝的习俗早已销声匿迹。大大简化了丧礼形式,节约了各种资源。然而就在这样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面前,稍显落后的关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丧礼事宜依然繁琐,讲究颇多。但也是流传至今的民风民俗,饱含着对逝者纪念与哀思。对丧葬风俗的研究既包含着对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也对于礼制混乱今天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实践内容:寒假回老家(关中宝鸡地区的一个农村)的第二天村里就有老人去世,于是作为一个葬礼的参与者,我参加了这个葬礼全部活动,今天加以记叙。

当家里有人去世,主家首先要通知最重要的亲戚。如果去世为男子,则首先通知其舅家:如果去世的为女子,则先通知其娘家(称为报丧)。在关中传统中对男子而言,其舅家为最亲近亲戚,对女子而言,娘家则为至亲,所以去世时要最先通知。对农村而言没有什么事比有人离世更大,所以安葬离世的人往往就成了全村的活动。事主会请村里有声望的人来商量,实际上就是分配任务,大家一起帮事主将亡人安葬。

在老人去世后,事主会请来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在葬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葬礼进行控制者,决定着墓葬开挖的地方,入殓,成殓,出殡等事宜。据说阴阳先生可以根据对墓地地址,风水的选择来决定这个家庭后辈儿孙的发展(农村说是否出官,出秀才)。所以阴阳先生有着极高的地位,必有专人接送,专人服侍。

当人去世后,一般有3天,5天,7天下葬。但大多为七天,具体也要根据阴阳先生的意愿。一般时间越久越好,因为时间久就给主家留下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所以整个葬礼自然会更加隆重。

最重要的事自然是建造墓葬,一般而言,墓葬长七尺,高三尺。而这又分为两种材质,有砖箍墓和土墓。挖墓是在阴阳先生指导下开始的,阴阳先生根据历书确定墓葬的走势,有南北山和东西山之分。所谓南北山是指人下葬后头向北,脚朝南;东西山即人下葬后头朝西,脚朝东。但这里也有禁忌,穿孝之人不修墓。

接下来说孝子和戴孝的礼仪。孝子包含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侄子,侄女,孙子,孙女以及外孙外孙女等。而穿孝根据辈分不同标准不同.亡者平辈不穿孝衫,只是头顶一条白色布带,宽三寸。儿子辈的则要传孝衫(白布做的衣服),孝衫长度达脚背,头上需戴孝帽(白布做的帽子),脚上需穿白鞋。孙子辈孝衫可穿也可不穿,如果穿则孝衫的长度不过膝盖,但是头上一定要戴孝。如果尚未结婚则穿孝衫的同时也要身上披红,称为花孝。

下葬前一天就要过白事了。即就是宴请群朋。一般年老者去世,还要唱秦腔戏,吹唢呐,等一套丧礼乐器。而这一天所有的事都由一人主持操办,俗称其为“总管”他会安排宴席里人的吃喝问题,把亲朋好友招待好。今天一天的忙活都是乡亲们的无偿义务帮忙,在厨房帮忙烧火做饭的、宴席里接待客人、倒酒上菜的。井井有条。一般在醒目处还得贴一张“执事单”上边毛笔写明谁是总管,谁负责上菜,等都责任到个人。是无偿但也有些许强制,冥冥之中应该是礼数、乡规民约强制着人们义无反顾的去干吧,其实这更是一种乡村最基本的礼数,无论以前两家关系如何,有人去世则会放下以前的不和。今天宴请的亲朋好友地位最为高的自然是去世者舅家或娘家亲戚。这里需要说一种用具叫“哭棍”,也叫“孝棍”.是由长约50厘米,直径两厘米左右的柳树枝制成的。孝子需要头顶孝盘(普通木盘,内盛,香,白纸,还有白色布条)手持孝棍跪在村口亲戚必经之路上,以示最隆重的迎接。只有亲戚让起来时才能起来。同时他们来的时候也带了最为厚重的礼物。孝,即:很长的,很宽的白布。这是逝者舅家或娘家对事主最大的赞誉和安慰。这条白布必须系在事主身上,而这系布条却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因为布条又长又宽,必须有一定经验才能把布条系的整齐又有形状。宴请亲朋好友是一件费时而又隆重的事情,等一切安顿下来就以到下午。

在过白事的前一天晚上,得把遗体从木板床上装殓到做好的棺材里去,再把棺材放到原来放木板床的地方。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入殓”。而在过了白事的当晚需要盖棺定论。就是把逝者在棺材里安放好。先往棺材里撒上草木灰,不用太厚,然后再往草木灰上平铺一层柏树枝,取松柏常青之意,也可防止老鼠之类。然后再往死者落腰和头的地方放上铜钱,在头上用7个铜钱摆一个北斗七星,在腰部用九个摆一个腰带,分别取头枕北斗、腰缠万贯之意。然后再一层层的铺上亲朋赠送的褥子,一般铺七层。尔后在场的每个人需口含一口白酒,或许是防止邪气吧。把头放在枕头上,把脚放在脚架上,而且脚必须踩实了,取脚踏实地之意。然后把死者生前的衣物少许的放进棺材里一些,压实了。最后由大孝子往死者口中再放一枚银元之类的东西。一切完事后把棺材的天花板和盖子虚掩上,而不是盖实。只有等阴阳先生来后在棺材里放上一些“用物”后方能盖实盖棺定论。此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不管是寒冬腊月、冰冻三尺,还是三伏酷暑、燥热难耐,只要遗体没放在棺材里,孝子们就得24小时守在遗体的旁边,在朝头和脚的两边铺上厚厚的秸秆,孝子们轮流“值班”坐或者睡在那秸秆上,我们俗称“坐草铺”。时刻守在遗体的旁边。尽管逝者已逝,但活着的人依然坚挺着、了却着自己的心愿,久久不愿抛弃昨日还和他们一起生活着的亲人。坐草铺这个风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延续,直到今日依然不息。这不单单是个受苦的活,更是对华夏5000余年来孝文化的一种继承

过完白事第二天早上就要下葬了,这天晚上对所有亡人亲属来说又是个不眠之夜。日出之前要下葬了,明天所有的一切必须在今晚安排妥当,大部分亲属今晚也不想睡觉了,心想着在最后陪一晚亡人及其家人吧。今晚一切就绪后还有个仪式,这个仪式类似于新式丧礼中的追悼会,只不过没那么隆重罢了。用我们的话说叫“男有户里,女有娘家”男的去世后今晚得把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请到家里来,话说亡人生前的境况,说他的功劳,受的苦,对其一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子女对亡人所尽到的孝道进行评价,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也算是对孝道文化的一种侧面的宣传吧。同理,女的去世后,要把娘舅家的人请来,对众孝子点评,娘舅家人“训话”时众孝子得跪下认真听取,不得还嘴。一般大多都是批评,或许农村人老后大多面临不能被好好孝敬的问题吧,娘舅家的人此时来就是兴师问罪的。(1)先说来往【逢年过节外甥们侄子们是否常去娘舅家看望】(2)再说奉养【平日里家人对亡人是否孝敬,让其生活无忧,安享晚年】(3)再说埋葬【埋葬时操办的怎么样,是否太寒酸】娘舅家人比较狠而且孝子们对亡人平日不好的,娘舅家人可能会动粗,以解心头之狠,但孝子们只能静跪听候训示。当然这一切盘问结束后需要总结一下,但这总结却是对逝者亲属的祝福,是为“埋葬父母、黄金入柜、人上千口、积粮万担、人口发旺、牛羊满圈;天有宝,风调雨顺:地有宝,五谷丰登:国有宝,忠臣良将:家有宝,孝子贤孙”。至此俗称为“说话”的仪式告一段落。

为何之前说要日出之前埋葬呢?因为我们这讲究埋人时不可把活着的人的影子压在坟墓里埋掉,为了避开这个忌讳,我们干脆选在日出前埋人。从家里把棺材抬出来的时间俗称“发丧时间”也是阴阳先生计算的时间。时辰一到,把棺材抬出来放在车上,整个过程众孝子都在哭送,当车一启动大孝子得马上把纸盆(平日亲朋烧纸祭奠时放草木灰的瓷盆)摔碎,越碎越好,一摔碎众孝子立马大哭了起来送亡人最后一程。到了墓地后男的则都动手在埋人之类的,女的则边烧纸钱边哭,再伴随着断断续续的唢呐声。你如果仔细的去聆听,会惊奇的发现她们竟然哭的是有腔调的,虽说没人专门的去谱曲,但估计也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音调吧,嘴里不停的念叨着对亡人的追思。这种边哭边诉说的音律似乎都成一种特殊的文化风俗了。

这简单而复杂的丧葬事宜,蕴含着我们关中西部农村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风俗习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丧葬礼仪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1.孝义的延续

在汉文化葬礼的发展过程中,葬礼的内涵逐渐突出孝的主题。丧礼为孝子贤孙提供了表示孝敬之心的机会;活人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排场的仪式可以使家人脸上增光。同时,中国人贱野羞瘠、慎终追远的传统,也使丧礼更加庄严肃穆。民间的丧葬习俗同人们普遍的信仰与知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丧葬仪式也体现了这种价值观。

二、社会关系的重组 在一定程度上,葬礼的主角与其说是死者,还不如说是后面的那些生者。在葬礼上,共食共餐,奏乐唱戏,体现了家属、亲戚朋友恢复正常状态的意义,也代表了生者的面子、体面与孝心。葬礼确定了新的家族秩序和社会秩序。认同世俗生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死亡是人都会有的一个结局。可以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一个生命的开始同时就意味着生命的死亡的开始。所以,在关于葬礼的研究中,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价值,更准确地说是葬礼中体现的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谨以此报告记录所见闻且参考百度文库。

下载陕西关中临潼雨金附近丧葬习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关中临潼雨金附近丧葬习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