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堂邓世广《诗词理解与创作漫谈》

时间:2019-05-15 05:1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家讲堂邓世广《诗词理解与创作漫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家讲堂邓世广《诗词理解与创作漫谈》》。

第一篇:名家讲堂邓世广《诗词理解与创作漫谈》

名家讲堂——邓世广《诗词理解与创作漫谈》

诗词理解与创作漫谈---兵团机关书法培训班诗词讲座邓 世 广

楼外春寒料峭,室内春潮涌动。2017年2月26日上午,兵团机关19楼大会议室,著名诗人邓世广先生应邀为兵团“蒲公英书法公益培训班”的100余名学员授课,讲解《诗词理解与创作漫谈》,受到学员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这是今年邓世广先生第二次为兵团书法班的学员授课,旨在提高学员的文学素养。

上周日(二月十九日)兵团办公厅孙中喜主任布置给我一个任务,要我根据当天瑞雪飘飘的情景和他援疆六周年的经历写一首七律,恭敬不如从命,我当天下午就完成了任务。诗的题目是:

《丁酉孟春值雪,中喜先生索以长句,因赋》瑞雪飘萧知报春,清狂无处拜车尘。关东笔冷文章老,齐鲁情豪墨迹新。六载因公分两地,三星入梦集孤身。天山一握成知己,都是千金重诺人。(淺释: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故曰“瑞雪飘萧知报春”;“清狂无处拜车尘”是对我自己的性格描述;我是东北人,平时不写歌功颂德的文章,故曰“关东笔冷文章老”;中喜先生是山东人,性情豪爽,擅长书法,故曰“齐鲁情豪墨迹新”;中喜援疆六年,与家人分居两地,故曰“六载因公分两地”;“三星”者,福、禄、寿也,“三星入梦集孤身”是对中喜的美好祝愿。最后两句写出我与中喜先生的友谊。)

去年十月,我随翰墨书香采风团到阿勒泰采风,在一八五团西北之北的巨型石碑前,采风团谭会东团长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写一首沁园春,准备镌刻在西北之北的石碑上。我当天即遵命完成。词曰:《沁园春·西北之北》

风掣红旗,雪漫金山,北疆晚秋。忆边关横剑,威惊豺虎;蛮荒播绿,霞染芳洲。屯戍英雄,竭忠忘我,献奉青春意气投。丹忱在,但辞家报国,非觅封侯。

峥嵘岁月沉浮,有额尔齐斯不断流。看睡莲池美,沙湖水碧;丹枫叶老,白桦林幽。喀拉苏河,萨孜牧苑,极目津亭烟雨楼。忘情处,唤瑶筝箫管,伴我歌讴。一次会议,两次采风,让我的诗囊中又增添了有关兵团内容的新的篇章。今天的听众都是书法爱好者,我有很多书法家朋友,新疆首任书法家协会主席李般木先生是我的忘年之交,新疆兵团文联前主席、新疆书法家协会前主席赵彦良先生是我的莫逆之交。十八年前,我和赵彦良应兵团农七师邀请赴奎屯采风,接风晚宴后住在奎屯宾馆同一个房间,彻夜不眠畅谈诗词和书法。我曾有诗忆及此事:“每忆清宵对酒卮,一耽佳句一临池。当年曾倩先生笔,写我惊时骇俗诗。”由此可见,诗和书法确实有不解之缘。很多学习书法的人,字写得不错,但是文化底蕴不足,缺乏文学修养,质而言之,这样的人字写得再好也是写字匠,不能叫书法家。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诗词修养,可谓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必将使你的书法作品增加文化含金量,从而进入真正的书法家行列。在一次宴会上,一位先富起来的成功人士问我:“学诗有什么用?”我当时很严肃地回答说:“学诗没有什么用,诗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钱花,确实无用。苏东坡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但是,学诗之人与不学诗之人的言谈举止给人的印象毕竟不同。孔夫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对于一个人的品位有多么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诗词的普及应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诗言志也,原以兴、观、群、怨抒发感情、考见得失、交流思想、抨击时弊,从而体现其教育意义、认识作用和美学价值。当今社会,人们大多重视美容,而忽略提高文化修养。更有甚者,很多人热衷于整容,如果整容成功了,确实比原来漂亮,但是漂亮并不等于美!诗词修养会使你气质高雅,谈吐不俗。有人说:“多一个诗人,就少一个腐败分子。”此说虽未必然,但是,毫无疑问,多一个爱诗的人,社会就会减少一个庸俗的人。有人说很多人写诗词是附庸风雅,其实附庸风雅是好事。附庸风雅的人多了,会让不懂诗词的人、轻视诗词的人和对诗词有偏见的人受到影响,从而对诗词刮目相看,对诗词的弘扬、发展不无好处。诗词作为一门艺术,是要讲究艺术质量的,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不是以数量取胜,而是以质量取胜。一首高质量的诗词,和一大堆低质量的诗词作品之间,几乎没有可比性。复旦大学徐晋如博士说:“一个人写一篇垃圾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总写垃圾,不写好作品,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语虽尖刻,堪为吟坛棒喝。粗制滥造的作品,必然会被历史冲刷得干干净净,只有那些精品才能经受历史浪潮的冲洗积淀下来,成为传之后世的文化遗产。一般来说,格律诗是用文言写诗,即使有些词句明白如话,但是也遵循文言语法的特点,譬如实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对动、因动用法)、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语序倒装等等,此外文言的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都与现代语法有着明显的不同。简要的说,文言较之白话文更简练,内涵更丰富,措辞更典雅。我无意贬低白话和新诗,但是领导潮流的朦胧体新诗和风靡一时的梨花体新诗,确实曾经把新诗引入了歧途。二十多年前,辽宁诗人姚莹有诗云:“一从吟界起群雄,顿作诗盲耳不聪。满纸哑谜猜不透,愧无才力驭朦胧。”姚先生初意乃讥讽朦胧诗派,然而对于今日吟坛,也有借鉴意义。作为一个诗人,必须具备三个重要条件:第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第二要有渊深的文学修养,第三要有悟性,有悟性才有灵感。阅历每个人都有,悟性并非完全与生俱来,后天的学习也会提高悟性。文学修养的提高除了多读书,别无捷径。高尔基说:“几乎每一本书,都似乎在我的面前打开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口。”“我读的书越多,我便和世界越接近。”马克思说:“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我读的书越多,就越是深刻的不满足,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夫万卷书谁不读?而下笔者未必有神,要在会读耳。会读书者如蚕吃桑叶,吐出者是丝;如蜜蜂采花,酿出者是蜜。必如此方可有神。有深厚文化底蕴者,才能写出不朽的作品。有些作品仿佛政治讨论会的发言,言不由衷,说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堆砌一些形容词和赞颂口号;或是类似日记对见闻经过的描述;或是描龙绣凤的粉饰;或是把旅游手册中的话,编成五言、七言句式,或是套进词曲之中,质而言之,不过记豆腐帐而已。例如:写飞船上天就离不开月宫、嫦蛾;写天池就离不开周穆王、西王母;写塞外就是“边疆处处赛江南”;写台湾就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写奥运就是“圣火熊熊耀北京”;写两会就是“班中换届组精英”...这样的诗词,在政治上一点儿错误也没有,在艺术上一点儿水平也没有,这样的诗词即使符合格律,也绝非佳作!

平心而论,学习写诗并不困难,只要知道每个字的平仄(阴平、阳平:平声;上声、去声:仄声),按照格律的要求组合,就可以写诗,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学会写诗并不困难,但是要想写出好诗真的很不容易。去年十月,我参加“翰墨兵团,书香团场”采风时,写了很多诗,其中一首是:《策勒千年核桃树前留影》经惯人间雨雪风,已无豪气贯长虹。沧桑阅尽童心在,老树精神与我同。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可以看到,第二句的平仄和第一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而第三句的平仄和第二句的平仄相同,第四句的平仄和第三句的平仄又相反。平仄相反叫做对(对立),平仄相同叫做粘(粘连),掌握了粘对的规律,就可以写诗了。有些细心的人可能发现,上述诗中有些字并非完全符合平仄的要求,例如:“经惯人间雨雪风,已无豪气贯长虹”,“经”和“已”这两个字都处于每句

一、的位置,这些位置(或者三、五)的字平仄可以放宽,叫做一、三、五不论,但是处于二、四、六位置的字平仄必须严格遵守,这叫二、四、六分明,作为初学者掌握这些就可以进行创作了(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一、三、五不能不论,二、四、六不必分明。)。上面这首诗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叫做仄起,如果第一句平起也可以按照平仄规律类推,如:《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前留影》南游今日忆南巡,治国悬壶各有因。脚踏莲花公与我,寻根都是邓州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举例说明律诗的写法: 铁门关怀古天山弥望雪皑皑,梦断前朝画角哀。一剑横关飞鸟绝,两峰衔月暮云开。题诗轻掷封侯笔,对酒长怀倚马才。人去空余门似铁,依稀风送戍歌来。律诗的平仄格式转换殆同绝句,必须遵守粘对的规则,同时,律诗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而且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明乎此,即可写律诗矣。因为考虑到一般学员的理解能力,这几首诗用词浅近,通俗易懂。文学创作视受众不同,亦有通俗与高雅之不同。《楚辞.宋玉对楚王问》这篇文章讲到了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内容(略),曲高和寡之典故,原出于此。说到下里巴人,当今诗坛有一派力量不容忽视,此派倡言紧扣时代主旋律,但立意上却千篇一律;其特点是语言乏味、套话连篇;观点陈腐,思想僵化;人云亦云,不讲个性;气势宏大,内容干瘪;对格律往往不甚遵循,多见出格之句。时人称之为老干体。郭沫若是老干体诗词的开山祖师,仅录其诗词各一,以见典型:《满江红·庆祝九大开幕》雄伟庄严,像沧海波涛汹涌。太阳出,光芒四射,欢呼雷动。万寿无疆声浪滚,三年文革凯歌纵。开幕词句句如洪钟,千钧重。

大工贼,黄粱梦;帝修反,休放纵!听谆谆教导,天衣无缝。改天换地争胜利,除熊驱虎英雄颂。庆神州一片东方红,献忠勇!

《春

雷》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还有一篇《水调歌头》,大家可能都很熟悉: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众所周知,郭沫若建国以后的诗词忽左忽右,立场善变,恒多媚上、媚俗之作,且以文革期间为甚。作为《昆仑诗词》、《中镇诗词》的主编,作为中华诗词学会高级研修班导师和《中华诗词论坛》特聘导师、高级顾问,我会比一般的诗友接触到更多的诗词。毋庸讳言,清新隽永、含蓄渊深、雄健豪放、雅俗共赏的诗词佳作固然已成主流,而大话连篇、空洞浅薄、无病呻吟、堆砌辞藻、因循守旧、贪慕虚荣、孤高自诩、庸俗淫秽的流弊亦不容小视。以上各种现象,或表现单

一、或数者并存,我曾经在一篇论文中把这些现象归纳为《吟坛八病》。有些诗友习惯于政治表态,类似“坚决拥护”、“坚决支持”、“热烈欢呼”、“热烈庆祝”之类的发言。有的作者似乎除了这些就没有另外的东西可写,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怎么也跳不出来,他们“七一”写了写“八一”,“八一”写了写“十一”;“一中全会”写了写“二中全会”,“二中全会”写了写“三中全会”;“神五”写了写“神六”,“神六””写了写“神七”。他们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写来,一直写到白头,如果把他们的作品编一个集子,从头到尾都是这种主旋律,立场是坚定了,可是题材也太狭窄了,除了作者自己,还有谁愿意看。这样的作者只有一个也还好,如果整整一个时代的作者群都像这样,那岂不是太乏味了。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朋友动辄就是十首八首的组诗,一点风吹草动都要写一大堆作品出来,前几年的奥运会,就有人为每一个奖牌得主赋诗一首,据说更有甚者,能够一晚上写几十首诗。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位诗友一口气写了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渔家傲、浪淘沙、沁园春等多首作品。这些朋友才思敏捷诗如泉涌,较之古代的“七步成诗”和“温八叉”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惊叹不已。但是,遗憾的是,这种一挥而就的作品,由于写作过于草率,大多质量低劣,不堪卒读。这使人联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民歌,当时人人都是诗人,农村每个村都要完成写诗的任务,开始还要统计写了多少首诗,后来一些地方干脆把诗稿用大箩筐装来称秤,统计数字由原来多少首改成写了多少斤。记得当年小学课本上有一首所谓的诗这样写道:“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还有一首小学生的诗说:“同学个个志气高,拾粪战线逞英豪。双肩力担千斤粪,积肥粪堆插云霄。”这种草率之极的作品已然成为笑话,短短几十年间,就全部被淘汰了,没有一首能够流传。我想,那些动辄就写十首八首甚至更多首的朋友,如果把时间用于修改一首,作品质量肯定会明显提高。写了四万多首诗的乾隆皇帝,如果能花费时间认真修改一百首诗,那麽就可能全部是精品,没准就留在诗史上了。南宋诗人陆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经验时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两句诗的大意说: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用词、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陆游在另一首诗中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可以看作上两句的绝佳注解。我在一首七律中写到:“诗外功夫传弟子,杯中学问寄文章。”说的是同样的意思。一个诗人所写作品的雅俗高下,是由其文化底蕴、生活阅历、襟怀气度、学养操守和才智悟性所决定的。诗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身体力行的实践,从格物致知的探索,从血肉交融的感应,从砥砺磨淬的历练,逐步提高和深化,从而获得诗外的真功夫。诗词强调个性,贵在创新,要写人所未道,即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内容。初学诗词者的作品往往类似白描,白描式的写法好象照相,有物境而无意境。让人读完以后,如看照片,如读旅游景点的解说词,不能引起感情的共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头脑中涌现的意象或境界有三种,即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偏于自然景色,情境偏于作者情感,意境是融合了物境和情境之长而形成的主客观交融的境界。物境得其形,情境得其情,意境得其真。王国维说:“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希望我们不断加强诗词修养,都能写出情景交融的好诗。要而言之,没有新意,没有真情,虚情假意,语言苍白,自然没有艺术感染力。诗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表达,胸中有丘壑,笔下见波澜,没有深切的内心感受,就不要勉强去作诗。有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要写出具有个性的好诗,两者缺一不可。有深厚文化底蕴者,才能写出不朽的作品。有人搬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自己辩解,认为通俗易懂是考虑到工农兵的接受能力,此言大谬不然,通俗不是低俗,易懂也不是口号,文艺固然要为工农兵服务,但工农兵不是文化水平低下的代名词,“老妪能解”绝非诗词创作的唯一标准!很多人提倡诗词大众化,强调通俗易懂,但诗词毕竟不是数来宝,下里巴人不是诗词追求的最佳境界,也不是最后境界。缺乏精品意识,将使诗词创作陷入误区。几十年来,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艺术等同于宣传,强调教育意义、认识作用、鞭挞功能,而恰恰忽略了美学价值。清人沈德潜有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信哉斯言!说到这里,可能有些初学者会有畏难情绪,其实诗词创作入门不难,提高也不难做到,孔夫子说:“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你爱好写诗,就有学习的动力,如果在写诗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那么你诗词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大家都知道推敲的典故,也熟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两句诗,由此可见写诗是一件艰苦的事。“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是真得此中三昧者。兵团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高鹏原来仅仅爱好诗词,但是不会写诗,去年九月我们一起参加“翰墨兵团,书香团场”的南疆采风活动,他才开始学习写诗,通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的作品已经初得门径。例如:

春雪(七绝)朝晨户外己冰封,如絮如盐落满城。輕扫琼瑶藏瓮里,待迎春至煮清茗。

冬游水磨沟公园(七律)山遥雪漫路无踪,老树昏鸦对晚風。一片白杨接霧外,幾只红鲤戲池中。亭前已拜紀公像,河畔难尋故里情。無意直攀云頂上,风光未必在高层。这首七绝和七律均押新韵,平仄俱合格律,意境亦佳。高鹏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又谦虚好学,刻苦努力,若能精勤不倦,可臻进境。凡诗人题咏,必胸次高超,下笔方能卓绝。清代诗人和诗论大家潘德舆说:“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先爱敏捷,次必艰苦,终归大适,学诗之三境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诗有三种境界,学诗也有三种境界。先是清澄通畅,再是警策简练,最后乃自然天成,这是诗的三种境界。最初一味求快,其次感觉作诗艰苦,终至于灵活自如,这是学诗的三种境界。”三是个神奇的数字。学诗有三种境界,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境界与潘德舆的学诗三境界可资参照,两个人都在诗意的话语中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况味。每见有学诗者,虽穷年累月,而犹不能窥其堂奥。非法古贱今偏于深邃,即尊今陋古涉于俚鄙。视其所作,乃如博士买驴,书券三张,不见驴字。使人几入五里雾中,莫知途径矣。要知法古者,须谙当今之趋向;尊今者,应辨往此之源流。用意要精深,下笔要平淡,可视为诗文的最高标准。今人常说深入浅出,寓提高于普及之中,寓内容于形式之中,此见古今略同。清.方贞观有云:“诗人之诗,心地空明,有绝人之智慧;意味高远,无物类之牵缠。诗书名物,别有领会;山川花鸟,关我性情。信手拈来,言近旨远,笔短意长,聆之声希,咀之味永。...故作诗未辨善恶,当先辨是非。有出入经史,上下古今,不可谓之诗者;有寻常数语,了无深意,不可不谓之诗者。会乎此,可与入诗人之域矣。”方贞观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诗人写的诗,心明眼亮,有过人的才智;意味高远,没有庸俗的思想牵挂。对诗书中的名词事物,能有独特的领会;山川花鸟,都能和自己的心情性格相互呼应。信手写来,诗句浅近而意旨深远;篇幅虽短却情韵悠长。听起来声音清淡,品味起来含蓄隽永。…所以在写诗之前,没分清好坏,先要辨明是非。有的诗,尽管渊源于经史,上下古今,渊博深奥,却不能叫做诗;有的诗,尽管只是平常几句话,初看了无深意,却不能不叫做诗。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进入诗人的行列了。”

下载名家讲堂邓世广《诗词理解与创作漫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家讲堂邓世广《诗词理解与创作漫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