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禁止出国(境)展出的64件顶级国宝-----华夏文明的艺术瑰宝
曾侯乙编钟
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 湖北省博物馆
鸭形玻璃注-北燕
1965 年9月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边璋--商代
通长54.5公分,遍体满饰图案,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面,内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状若象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这些图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三星堆遗址出土。现藏于: 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金缕玉衣--汉代
中国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按死者等级分为金缕、银镂、铜缕。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保存完整,形状如人体,各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可见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全国有几个博物馆都有金缕玉衣,本张图片也许不是河北博物馆金缕玉衣的图片 现藏于河北博物馆------
九龙九凤冠--明代
即大明孝端显皇太后凤冠,明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冠上还饰有数量不等的珍珠宝石。其中一顶计有珍珠3500余颗,各色宝石150余块。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三龙二凤冠--明代
即大明孝端显皇后凤冠,明定陵出土。高26.5厘米口径23厘米,凤冠共用红、蓝宝石一百多块,大小珍珠五千余颗,色泽鲜艳,富丽堂皇,堪称珍宝之冠。
十二龙九凤冠--明代
大明孝端显皇后的凤冠。冠上饰十二龙凤,正面顶部饰一龙,中层七龙,下部五凤;背面上部一龙,下部三龙;两侧上下各一凤。龙或昂首升腾,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奔驰,姿态各异。龙下部是展翅飞翔的翠凤,全冠共有宝石121块,珍珠3,588颗。凤眼共嵌小红宝石18块--解释一下:汉服分常服与礼服,也就是家居服与参加重要活动的礼服,这样的凤冠只有在国家的重大活动中才会戴
六龙三凤冠--明代
大明孝端显皇后的凤冠,整个凤冠,共嵌宝石128块(其中红宝石71块、蓝宝石57块),装饰珍珠5449颗,冠总重2905克。由于龙凤珠花及博鬓均左右对称而设,而龙凤又姿态生动,珠宝金翠色泽艳丽,光彩照人,使得凤冠给人端庄而不板滞,绚丽而又和谐的艺术感受,皇后母仪天下的高贵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体现,为定陵中出土的凤冠之首。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五星出东方”护膊--汉晋时代
出土于新疆,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宝蓝、草绿、绛红、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禽兽纹样,纹样题材新颖、风格别致;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小篆文字。白色绢缘系经密50根/厘米,纬密40根/厘米,系带经密60根/厘米,纬密28根/厘米。具有极高价值
铜奔马--东汉
其造型巧妙地利用了力学支点,马作飞驰状,高昂首,尾上扬,口张作喘息状,3足腾空,右后足正巧踏在一只疾飞的燕背上。那只奋飞的燕子在翱翔中突遭马蹄踏中脊背,霎那间吃惊地回首反顾;而奔马也头稍左顾,好象也要弄清踩着了什么东西。奔马与飞燕在这一瞬间的动作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代的艺术家设想出如此浪漫、巧妙、引人入胜的意境,烘托、反衬出骏马的神速,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长信宫灯--西汉
灯盘中心有一钎可插蜡烛,灯罩与灯盘可转动开合,便于调节灯光亮度和角度。宫女右臂为烟道,烟经底层水盘过滤后,便有烟而无尘,可减少室内的烟炱以保持清洁。灯上有九处刻铭,计65字,其中有“长信”二字,为汉文帝皇后窦氏所居宫名。长信宫灯造型优美,构造精巧,为汉代灯具中的杰作,体现了古代汉族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卧马--西汉
高144,长260厘米,头部平仰,一只前腿向前伸出,马蹄用力 着地,另一只前腿微屈抬起,准确细致地表现了卧马由静面动的动作过程,挽起的马尾,突出战马的特点,庞大的驱体,成为一种顽强不屈的力量的象征,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野猪--西汉
长163,宽62厘米,刻划手法简洁,猪的双目锐利,尖嘴前伸,缩颈贴耳,显得顽劣而又机警,拱身伏地,形象非常逼真。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卧象--西汉。
高58,长180,宽103厘米,前肢盘曲,表现出睡眼惺松的憨态,鼻子斜搭在前足上,宁静中透出顽皮可爱的神情,头部轮廓采用圆雕的手法,刻划出了小象的温驯性格,栩栩如生。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大盂鼎--西周西周康王时期
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径七十八.三厘米,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现藏于: 中国历史博物
跃马--西汉
高1.50米,长2.40米在汉代与匈奴的战斗中,战马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有“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的说法。能征惯战的霍去病生前与战马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雕塑家以象征性手法,把战马塑造为正义、善良、勇敢的化身。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骠骑将军霍去病那种博大的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表现我们汉民族精神勇敢的一面!现存茂陵博物馆
中山王铁足铜鼎--战国时期
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
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唐代
卧牛--西汉
西汉茂陵霍去病墓之大型石刻之一,是一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古代石雕艺术珍品,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化遗产,举世无双的古代雕刻艺术杰作。石刻表现手法洗练,雕凿勾勒并用,以意运斤,精微入化。相石拟形之构思,有石破天擎,神全意足,浑若天成之妙,乃我国古代雕刻艺术,以写实象生与写意并重之优秀范例。作品风格凝重刚健,恢宏含蓄,是一批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雄厚气质的艺术瑰宝。现藏于:茂陵博物
伏虎--西汉
长200厘米,宽84厘米,这件作品是霍去病陵墓群雕中一件十分著名的作品。与其他石雕一样,《伏虎》也是利用整块石料因材施艺而成的。在形象刻画上,作者采用了写实手法:石虎沉着地卧在那里,神情机警而威猛;它的四肢强健有力,长长的尾巴卷搭在后背上,仿佛正蓄势待发,准备扑向猎物,表现智慧勇敢的一面!
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铭文
大概译文:在军事行动中勇武有为,经营着天下四方。进击征伐玁狁,到达洛水之北。斩了五百个敌人的首级,抓获俘虏五十人,成为全军的先驱。威武的子白,割下敌人左耳献给了王,王非常赞赏子白的威仪。王来到成周太庙的宣榭,大宴群臣。王说:“白父,你的功劳显赫,无比荣耀,赐给大钺,用来征伐蛮夷。(子白作器以使)子子孙孙万年永远地使用
蛇纹屏风铜托座-西汉
西汉。高23.4、长46.45、宽29.4cm。是屏风正间两边的托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套筒,如“之”字形,用来套入屏风的柱、枋;二是支托,由三条相互绞缠的蛇组成,蛇体正中两面各伸出一个,以保持屏风的平稳。蛇是古代越人崇拜的图腾,由此可见这是一件有地方特色的器物。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
朱雀屏风铜顶饰--西汉
立于屏风两侧转角的顶上。朱雀顶上有管状的插座,是用来插雉鸡羽毛的。朱雀昂首展翅,伫立在方座之上,全高26.4cm,双翅距24.5cm。其通体鎏金,自颈以下及双翅遍刻鳞片状羽饰,方座四面饰有火焰形纹。朱雀为汉代四神之一,主南方,以朱雀作顶饰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观念。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西汉
16.7,宽56.3,厚4cm,两面造型一致,为双面兽形。双目圆突,高鼻,张口露齿,状若微笑。头顶出双角,两眉和耳后鬓发飘向两边,如三束飘带相互绞缠,正中和两侧各伸出一根圆管形插座,插入雉羽为饰。下鄂两侧伸出插榫,以固插在屏风顶横枋上。整器通体鎏金,兽面顶的双角、眉毛、卷云纹均用黑漆勾勒轮廓线,管壁上刻有顺序数目 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西汉
半蹲在托座上的蟠龙,昂首曲体盘尾。两蛇各卷缠一只青蛙。龙口大张,口内有一只两前肢攫住龙的口缘,头向前伸,好像逃脱了恶蛇的侵袭,得到龙的保护,状态安详。此将龙、蛇、蛙三者结合一起,是一件极具造型艺术之美的文物精品。蛇、蛙曾是古越人的图腾,而龙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蛇缠青蛙,龙踩住蛇保护青蛙,似乎在讲述某个传说中的图腾神话故事。现藏于: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马踏匈奴--西汉
这件《马踏匈奴》就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雕塑中,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表现汉民族强势伟大的一面 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怪兽吃羊-西汉
西汉时期的中国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约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著名的将军,五年内六次率部队反击匈奴侵扰,六战六捷,为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和打通西域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勋,官至骠骑将军、冠军侯,但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二十三岁
《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印模画--南朝
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300多块古墓砖组成,出土时分东西两块,一块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块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这幅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能力,人物造型简练而传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人物之间以树木相隔,完美地体现了对称美学。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元代
通高29.5cm,横宽20.5cm。仓楼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楼阁及两侧亭楼上塑有10个优伶,有的手执掌扇,有的怀抱琵琶,有的吹箫弄笛,有的甩袖起舞。上下左右有人物十八个,姿态各异。色泽绚丽,造型奇特,精绝无双
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院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西夏
有汉文、西夏文、汉夏合文三种形式,西夏文佛经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具有重大价值。这是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也是现在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红地云珠日天锦-北朝
长
48、宽28厘米。锦幡残片,组织为1:1平纹经锦/图案以日天(太阳神)及狩猎纹为主,并织有“去”、“昌”等文字。此织物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十分珍贵。
1983年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出土。
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
出殡时张举的一种铭旌,长205厘米,上端宽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西汉汉民族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幕出土。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直裾素纱襌衣-西汉
汉服,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重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声明一下,汉服一直是汉族的民族服装,不是指汉朝的服装!满清入关强迫汉族剃发易服,汉服才消失的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幕出土。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中期晚段
长31厘米,宽22.5厘米。帛画呈长方形,质为深褐色平纹绢,画的主体为一妇女,身着绣有云纹的广袖长袍,腰束宽带,下摆前后分张,像倒悬的牵牛花,双手合掌,作祈祷之状。妇女站在一弯月形物之上,应即表示立于龙船之上。妇女姝上方有一夔一凤。凤鸟昂首展翅,一足前伸,一足后伸,尾瓴上卷到头部上方,现得强健有力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人物御龙帛画--战国中期晚段
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线条流畅,想像丰富,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
角形玉杯--西汉
通长18.4厘米,口径5.8—6.7cm,仿犀牛角形,中空。口呈椭圆形,往下渐收束,近底处成卷索形回缠于器身下部。纹饰自口沿处起为一立姿夔龙向后展开,纹饰绕着器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由浅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为圆雕。在浮雕的纹饰中,还用单线的勾连雷纹作填空补白。一夔龙缠绕器身,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艺术为一体,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汉代遗作,在玉器史是占绝对重要的地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战国
此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龙独首双尾,突破了商、周(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256年)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以浮雕或圆雕为主的传统手法
佛指舍利
佛陀舍利是指佛陀火化后的遗物,其骨舍利,其色白;发舍利,其色黑;肉舍利,其色赤。《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及「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因为象徵著“遗教不灭”,并具有灵验性,佛陀舍利就成为佛门传世的圣物
阿育王塔内“铜浮屠”--唐代
浮屠即塔、精舍,模铸成形,平面呈方形,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1987年4月,封闭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门寺地宫之门被打开,此铜浮屠随着被发现。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唐代
锡杖由唐懿宗供养,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杖身4轮套12个环,中饰柿蒂状忍冬花结座,上托流云仰莲,5钴杵及智慧珠。锡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锡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为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堪称世界“锡杖之王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景云钟--唐代
西安钟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唐代
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周身看不到焊缝。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壶身中央,壶腹两侧面用模具冲压舞马图,突出于壶面的、金色的、奇异的马。这匹马身躯健硕,长鬃披颈,前肢蹦直,后肢弯曲下蹲,口中叼着一只酒杯,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感。据考证,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马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
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随着景教的没落,大秦寺的院落为佛教所用,此碑不知何时失落。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当时许多西方各国有不少的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
何尊--西周
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墙盘--西周中期
全器纹饰以云雷纹衬地,显得清丽流畅。盘内底部刻有18行铭文,共284字,记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盘铭也是一篇很漂亮的书法作品,其文体爱用简明整齐的四字句式,这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
现藏于陕西省周原扶风文物管理所
铜车马--秦代
其饰件的金银细作工艺十分精湛。该铜车马结构完整,装饰华丽,是研究秦代舆服制度、单辕车系驾方法和冶金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让人们一睹始皇帝銮驾的非凡风采。是秦始皇后妃所乘之车,专家们认为,这是我国考古世上发现的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对研究我国秦代冶炼与机械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级重要的历史价值。现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摇钱树-东汉
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树冠可分七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二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饰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图案,人像站立状,身着袍衣,双手下垂合于腰前,整体造型美观而大方
现藏于: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
青铜神树--商代
在树干的一侧有四个横向的短梁,将一条身体倒垂的龙固定在树干上。底座圈上三个拱形足如同树根,主干上三层树枝,均弯曲下垂,树枝尖端有花朵果实,其上均有立鸟,全树共九只鸟。主干侧有一身似绳索的残龙。这株铸造于3000年前的青铜神树,极为壮观,真可算是独树一帜,举世无双。三星堆遗址出土。现藏于:
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红山文化“女神像”--新石器时代晚期
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
现藏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彩漆凤鹿木雕座屏--战国
各种鸟。兽、蛇、蛙都以写实方法表现,但它们的动态和身上的羽毛、斑纹毕竟是理想化的,因此比自然更具有规律,也更美。如左右两只鸷鸟各衔蛇两条,我们可以想像在乌嘴下挣扎的蛇是如何丑陋,但这两条蛇都盘成对称的花结,委婉自由、玲珑剔透,是座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这件座屏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历来被艺术史家看成是楚国漆工艺品的代表作。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青铜尊盘--战国早期
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一个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就可铸成所需的器物。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
曾侯乙墓“外棺”--战国
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重七吨半外棺,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此外馆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大玉戈--商代前期
玉质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堪称“玉戈之王”。
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局部)--北齐
位于墓道西壁中栏、作长卷式展开:风嗖嗖,旗猎猎,远征的人儿出发了!莫道行程远,何惧路奇艰,手执弓,身佩剑,扬锐气,策骏骑,纵然千山万水,也要勇往直前。马嘶鸣,回首望,召唤身后的马队,快加鞭,紧跟上,越过前方的大山,将是我们的猎场……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表情逼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
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北魏
所画内容与汉代以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传统相承袭所画人物用黑线作铁线描,脸、手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画风与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则已见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而以漆或油彩作画比在纸、帛上作画更为不易,可见漆工技艺高超。现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朱然墓出土“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三国(吴)
盛食器,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内外颜色有区别。漆盘内的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分又包括三个画面: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
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
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铸客“铜鼎”--战国
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 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旋涡纹。鼎口平沿 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故依惯例以开始二字名之,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堪称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齐王墓“龙纹矩形铜镜”--西汉
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
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
现藏于:山东省淄博博物馆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春秋中期
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龙,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圈足下有双兽,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所有附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相互应合,共同在观者视觉上造成壶身轻盈、移动的感觉。
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云纹铜禁”--春秋中期
春秋中期。通高28.8厘米 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水晶杯--战国
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
现藏于: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请相信你的眼睛,它就是战国时候的,不要再问我了
良渚出土“玉琮王”--新石器时代
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方象征着地,圆象征着天,琮具有方圆,正是象征天地的贯穿。在当时,每当丰收或祭日时,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良渚先民就用它来与天地神灵沟通。因此,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
这件玉琮的制作,技术高超,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
现藏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河姆渡土“陶灶”--新石器时代
通长
55、通高25厘米。夹砂灰陶。俯视呈鞋底形,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三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
1977年河姆渡遗址T243出土。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新石器时代
食器,口径10.6×9.2、高5.7、底径7.6×7.2厘米。1977年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木质、敛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朱漆碗的发现,说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太保鼎--西周初期
西周初期。通高50.7厘米,口径 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耳上各有两个立虎,器身上有棱脊与纹饰,腹内有“太保铸”三字。传系清季山东梁山出土,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奭。
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大克鼎--西周晚期
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晋侯苏“编钟”--西周厉王时期
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嵌绿松石象牙杯--商代
第一段为饕餮纹三组,两侧有身有尾,眼、眉、鼻镶嵌绿松石。二组饕餮纹面部结构清晰第三、第四段是用三道绿松石带相隔。第四段的三组饕餮纹眼鼻同样是镶嵌绿松石。一、二、四段都是饰以三组饕餮纹,但形态却各异。这件象牙杯,采用了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利簋---西周早期
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 武成》、《淮南子
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铜鼎--商后期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商代后期王室此鼎型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有“青铜之冠”之称。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陶鹰鼎--商代
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新石器时代
陶质彩绘,器高47cm、口径32.7cm。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