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心灵钥匙
序:心灵的钥匙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古代圣贤人生最大乐趣之一。好友振坤,得古圣之乐趣,早年本可“振翅高飞”,但他“宁为良师,不为富商”,扎根家乡,立足教育,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默默奉献给孩子们。如今,所加盟的博文中学,春风满园,桃李芬芳,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令人欣羡。
博文中学校庆十周年之际,振坤的新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即将付梓出版。双喜临门,可喜可贺。
中学阶段,人在少年,无论身心发展还是人生发展皆处于关键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称之为“疾风骤雨”时期。少年,少年,人生的春天,祖国的春天。少年的健康成长无论对于人的一生还是对于祖国的未来来说都意义重大。健康,不仅意味着身体健康,还意味着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属于健康新概念之一,且与其他三个方面的健康是互相影响的。对今天的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受制于身心发展周期性规律制约,具有少年期所特有的心理问题,而且受到社会转型时期种种社会适应性问题制约,具有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一些心理问题。少年朋友的生活总体上充满着阳光、雨露、鲜花与歌声,但“成长中的烦恼”也如影随形,“剪不断、理还乱”。他们的心理问题如果解决得好,会促进一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否则,不仅会影响发展,甚至还可能酿成悲剧。好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今日益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的普遍关心,许多专家也就此积极开展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振坤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就是其中的佳作之一。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本书就是给少年朋友精心打磨的一把打开心扉、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一部关于少年心理教育的著作必须符合少年心理的特点。作者的书稿以讲座的形式编排,一讲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一个具体内容,从生活到学习,从家庭到学校,从现在到未来,都有涉及,内容系统、全面,涵盖了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该书采取案例分析法。书中荟萃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案例,将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浅显的故事之中,读时有趣,读后回味无穷。阅读该书,犹如看到作者满面春风,一片慈爱,在和学生们促膝谈心,开故事会。他针对某一问题讲一故事,娓娓道来,意味深长,分析得既鞭辟入里又亲切自然,学生们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是很高明的写作方法,中国古代经典《庄子》就含有大量风趣幽默的故事。这是很高明的教育方法,深得孔子的“启发”和苏格拉底的“谈话”之精髓。心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光告诉一个道理是不行的,还必须引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悟”。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悟”出一个道理,就会豁然开朗,眼前一片新世界。就如唐诗所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垄头云,归来忽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据家乡朋友反应,作者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我相信这本书也会获得广大读者朋友的欢迎。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作者之所以能够打磨出这把“钥匙”,是与他修养功夫、敬业精神有密切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讳“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因此,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懂得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自己心理要健康,不迷惑。孔子讲“四十而不惑”,又讲“智者不惑,仁者无忧”。作者已逾不惑之年,历经风雨,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人生、对社会理解积极而深刻,其光明、乐观、健康心态是经得起考验的,这一点对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来说特别重要。他多才多艺,知识广泛,人文修养深厚;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专业训练,专业基础扎实;长期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对教育教学有实际经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可谓“智者不惑”。
作者心地善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可谓“仁者无忧”。作者年富力强,既智且仁,既教书育人,又科学育人,所以他所打造的心灵钥匙不仅漂亮,而且好使。
在学校教育金字塔中,中学居于黄金分割线上,无论在教育实践上还是教育研究中,中学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苏联时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一辈子就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他以学校为根据地,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育研究和教育实验,不仅把学校打造成世界知名的学校,自己也成为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可见,中学与校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祝愿振坤兄成为知名的中学教育家,祝愿博文中学英才辈出,成为知名中学。这是可能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坤兄,博文中学,让我们共勉吧。第一讲 走近心理健康教育
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我们每一所学校都征订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可是,据我了解,几乎没有哪所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到了高中以后,我们博文中学就把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作为正式的课程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门课程?这门学科到底讲的什么内容?我们学习它到底有什么意义?从今天开始,我将逐步地给大家讲解。今天是第一讲,题目是“走进心理健康教育”,意思是说,让我们大家慢慢地走近它,慢慢地了解它。
现在,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案例】镇江一女中学生因受批评服毒自杀
江苏省镇江市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刘婵娟,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是中下等,她有点偏科,在所有的学习科目中,她最喜欢语文,最讨厌数学。她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读课外读物,尤其喜欢看小说。同学们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喜欢读课外读物的同学一般来说语文成绩都比较好,换一个角度思考,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一般都比较喜欢读课外读物。刘婵娟就是这样一个同学。
星期四这一天,刘婵娟借了一本小说,由于时间比较紧怕看不完,上数学课的时候,她就把小说拿出来看了起来,数学老师发现以后就把小说收了去。
第二天星期五,刘婵娟很早就来到学校,趁老师还没上班,就蹑手蹑脚地来到数学老师的办公室,见数学老师的办公桌没锁,就拉开抽屉,看见那本小说静静地躺在抽屉里,于是就将小说拿走了。数学老师上班以后,发现抽屉里的小说不见了,就怀疑是刘婵娟拿走的。数学老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婵娟的班主任。班主任知道以后,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了刘婵娟,并且让她写检讨还说检讨要在全校公布,刘婵娟听说检讨还要在全校公布,就流露出不愿意的神情。最后班主任说,如果你不写就不要来上学了。
星期六的早晨,刘婵娟迟迟不愿意去上学,当她的妈妈知道事情的经过以后,就去了学校,准备向老师认错以请求老师的谅解。就在刘婵娟的妈妈去了学校以后,刘婵娟在家里想了很多很多,她认为老师不会原谅她的妈妈,还会批评她的妈妈,妈妈会受一肚子的气,回来后,妈妈一肚子的气会发泄到自己的头上,轻者挨骂,重者挨打。刘婵娟觉得很受委屈,于是,她到街上买了一瓶农药回到家里就喝了下去。当刘婵娟的妈妈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谅解,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准备叫刘婵娟去上学时,发现刘婵娟已经服毒自杀身亡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心情一定很沉重,一个花季少女就因为上课看小说而失去了年轻轻的生命,多么惋惜呀!
当时,我看了这篇报道以后,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其实,上课看小说或者上这门课看其它学科的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说它平常,说它小,是因为我们在座的不少同学曾经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由于处理得不好,出现了恶果,酿成了悲剧。在这件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老师的处理方法是很正常的,任何老师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时,都会采取类似的处理方法。我思考最多的是刘婵娟,我认为,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出在刘婵娟身上,出在刘婵娟的心理上。在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中,刘婵娟没有调适好自己的心理,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争取好的发展结果。具体来说刘婵娟有三个方面的错误:
第一,刘婵娟不该上数学课看小说。尽管她不喜欢数学,不喜欢数学,你可以想办法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数学的动机,因为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中,数学分值是150分,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果你放弃了数学也就意味着你上大学的梦想将成为泡影。
第二,当数学老师将小说拿走以后,刘婵娟没有采取主动的方法。主动的方法应该是向数学老师认个错,把心里的想法告诉老师,求得老师的谅解。当班主任让她写检讨并说要在全校公布时,她没有把心里的话告诉老师,以恳求老师的宽容。现在的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不愿意甚至不敢主动地跟老师交流。
第三,当刘婵娟的妈妈去了学校以后,她在家里想的都是消极的,没有朝积极的方面去想。而事情的发展正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老师原谅了她,同意她去上学了。
这三点都是心理方面的因素,刘婵娟没有做好心理方面的调适。
有的同学会说,我到学校里来是学习文化课的,至于什么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关系都无所谓,我只要学好文化课,考上大学了,一切都好了,一好百好。果真是这样吗?果真是考上了大学一切都好了吗?我看未必。我再讲一个大学生的故事。
【案例】马加爵特大杀人案 2004年2月,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与同学因琐碎事情发生争执,然后,将他的四名同班同学先后残忍地杀害了。后经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6月17日马加爵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马加爵特大杀人案公布以后,全国震惊,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马加爵虽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事情的发生却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如果马加爵是社会上的小混混、不痞子,人们听了这个事情以后,或许心里所受到的震惊要小一些。但是,马加爵是一个大学生,是人们乐以称道的天之娇子,而就是这个天之娇子却犯下了滔天大罪。马加爵杀人案导致五个家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被杀的四个和他自己。五个大学生都是来自农村,有三个还是来自广西贫困的农村,其中一个大学生的家庭因为供他上初中、高中、大学已经欠债二十万;另一个大学生家庭极其贫困,贫困得家里惟一能说得上是电气化生活用品的是电子石英钟,至于电冰箱、电视机、空调想都不敢想。他们的爸爸妈妈含辛茹苦,对他们的孩子报有多大的希望啊,实指望他们大学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好好地回报他们的父母,但是,就是这些朴素的想法都破灭了。
马加爵为什么会杀人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马加爵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马加爵脾气暴躁、心胸狭窄、心态自卑、人际关系紧张,这些心理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地调适,慢慢地就患上了心理疾病,而且是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才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我再讲一个大学生毕业以后的故事。
【案例】“神童”出家当和尚
宁铂是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首批招收的少年大学生,被称为“神童”。大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一直到此时,宁铂走的路都是辉煌的。但是,宁铂并没有按照这条辉煌的路继续走下去,而是出现了仿差。聪明的才智、优异的学业并没有使他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相反,由于他没有注意调适好自己的心理,他慢慢地沉沦了。当时过分的舆论渲染,给他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慢慢形成了恐惧失败的心理。他曾经三次报考研究生,但三次都退缩了。他的生活方式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2002年,宁铂为了逃避现实生活,只身前往五台山出家。当然,最后还是被学校找了回来,如果他的心理能调适得好,他仍然还是个人才。
一位“神童”,一位全国最年轻的大学讲师,最后却想着要去五台山出家当和尚。既可笑又可惜呀。既使我们心里想笑也笑不出来,因为这里面包含着太多的辛酸。
同学们,类似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小到十几岁的少年,大到六七岁的老人。所以,不管我们处在什么年龄阶段,不管以后我们发展到什么程度,从事什么职业,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心情愉快、乐观开朗的心态,心理上的健康才是最最重要的。
1992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
这个数字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暂时的烦恼。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你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的影响。由于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的学业负担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许多学生产生了好动、焦虑、冷漠、恐惧、猜疑、抑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给予调适,这些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就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急。
什么是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长期以来,大家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一提到健康马上就会想到身体健康。人们往往只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的健康;只注重身体健康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作用,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什么是健康?《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标准已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健康概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了,外延越来越扩大了,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越来越多元化了。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健康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三个方面。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作了新的补充,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
躯体健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我们这门学科所要讲的主要内容,社会适应是指我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包括学校、学校外面的世界能否适应。那么,什么是道德健康呢?我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案例】帅小伙原来是小偷
你在公共汽车站等车,这时候来了一个小伙子,身高一米七以上,西装革履,头发梳得溜光,皮鞋擦得锃亮,满面笑容。这个小伙子给你什么印象?很帅,很酷,非常阳光,非常健康。车业了,你们一道上车了,当公交车开了一段路程以后,你突然发现这个小伙子的两根手指抻进了别人的口袋,啊?原来他是个小偷。此时此刻,你还觉得他很帅、很酷吗?他还阳光健康吗?不!他一点儿也不帅了,而且很丑陋,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居然干下这等勾当。他尽管长得很帅,但是,他的内心很肮脏,他的道德已经很不健康了。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与“心里”这两个词尽管读音是相同的,但是意义却完全不一样。心里有两种意思,一是指胸口内部,比如说我心里发疼,意思是说我胸口内部不舒服有点疼;另一个意思是指思想里,头脑里,比如说把老师讲的内容牢牢地记在心里,不是说把老师讲的内容装在胸口内部,而是记在头脑里。而心理是指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我们高兴了,我们痛苦了,我们感到自卑,我们感到自信,这些都是我们的内心活动,也就是我们的心理。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如果我们感到自己各方面是良好的,这就说明我们的心理是健康的。我们以前在向别人表示祝愿时通常用“祝您身体健康”,以后再要向别人表示祝愿时,你们要换成“祝您身心健康”。现在的社会,一个人仅有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意义呢?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整体性教育,其含义是:培养健全人格,提高思想品德;发展学生智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开发身心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到学校里来,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不仅仅是来提高文化素质的,还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使我们的综合素质都得到全面提高。
博文中学有一条宣传标语:学校一定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生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创新。
学校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和各种各样的技能。
第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家的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提高大家的自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就是要让大家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理,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所谓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你就肯定能成功,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甚至怀疑自己,你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博文中学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就看你有没有自信心了。
【案例】“低进高出”已成为博文中学最为显著的特色
博文中学自从2001年首次参加高考以来,高考成绩逐年上升。2005年有399名同学参加高考,本科达线106人,首次突破百人大关。2006年有340名同学参加高考,134名同学达本科线。2007年、2008年各有100多名同学达本科线,连续四年本科达线人数超过百人。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李培同学以656分的优异成绩位居全县并列第七名,被武汉大学录取。李培同学是南陵县戴汇人,当年(2001年)中考成绩是590分,比南陵一中的统招分数线还低两分(统招线是592分)。进入博文中学以后,他努力了,刻苦了,再加上老师的精心培育,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是充满自信的。
同学们,尽管我们现在的入学成绩不高,但是,只要我们勤奋,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有自信心,我们都能取得很大的进步,去圆我们大学的梦想。如何将现实变成梦想,这就需要我们有自信心,用自信心支撑着我们度过三年的中学时光。
【案例】勤奋自学的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985.6),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市)一个小商人家庭。1925年初中毕业后,为了谋求职业,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后因家境贫困,中途辍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小店,同时在家自学。18岁的他又染上了伤寒病,留下了终身残疾——右腿瘸了。1930年,他19岁时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当时他还是一个小店员。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了,他问周围的人,“华罗庚是从哪个国家留学回来的?现在在哪所大学任教?”当他得知华罗庚还是一个小店员时很受感动,于是主动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对他进行指导。后来,还把华罗庚派到英国留学,在英国华罗庚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了世界闻名的数学巨星。华罗庚有一句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和华罗庚相比,我们有着许多优越的地方,他只读到了初中,而我们现在已经读高中了;他家里很穷,父母没有钱供他继续读书,而我们很幸福,我们的父母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足够的支持。虽然我们很难取得他那样的成绩,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假如,你认为自己很笨的话,没关系,勤奋能弥补你的笨拙,只要你投入一分辛苦,你肯定会有一分收获。
第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家自我评定和自我调适的能力,消除心理障碍。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提高同学们对自己心理健康的评定能力,提高对自己心理健康的认知能力,知道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更重要的是,知道了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后要知道去调适,特别是对消极心理的调适。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出现了消极心理没关系,关键是要知道去调适,懂得怎样去调适。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把老师讲的化为同学们自己的内在意识、自觉行为,通过自我认知,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评定、自我调适的能力。第二讲 如何适应新环境
同学们,你们到博文中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知道你们适应了没有。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有的同学已经适应了,有的同学还没有完全适应。今天我就和大家来谈谈如何适应新环境的问题。首先,我想和同学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项光辉成就。
【案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英国有一位科学家叫达尔文(1809——1882),达尔文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在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之前,人们一直相信基督教的宣传,相信上帝先创造了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后来又创造了男人亚当,再从亚当身上抽出一根肋骨,做成了女人夏娃,亚当和夏娃婚配繁衍的后代就是人类。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打破了上帝创造人(生物)的迷信。
1831年,23岁的达尔文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旅行,这次旅行历时五年,经受了千辛万苦。在旅行过程中,达尔文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化石,并对它们进行了认真地研究。1859年,他的划时代科学巨著《物种起源》问世了,在这部书中,他用大量事实证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他指出物种的变异是由于大自然的环境和生物群体为生存而斗争造成的,彻底否定了万物是上帝创造的旧思想。为了纪念这位学科奠基人,人们把进化论称为“达尔文学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告诉我们,一种生物如果能适应环境就能够生存下来,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甚至会灭绝。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恐龙这种动物,我们从恐龙化石可以得到证实。后来,由于地球环境发生了变化,恐龙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了,最后也就灭绝了。我们人也是一样,到了一个新环境以后,一定要尽快地调整好自己,尽快去适应它,否则,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甚至还会被淘汰。
【案例】鹿与狼群的故事
某地区有一条河流,河流的两岸都生活着同一种物种——鹿群。但是,人们发现,北岸的鹿强壮,并且奔跑能力和生殖能力都很强,而南岸的鹿则远远比不上。同一个品种,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后来,人们经过观察、考察和分析得知,原来,河流的北岸有狼群出没而南岸没有。没有哪一只鹿愿意与狼共处,而客观的事实却是狼的存在保证了鹿的强壮。北岸的鹿群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警觉当中,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警觉是不是狼来了,如果是狼来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它们就得拼命地奔跑,正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焕发了它们的斗志。而南岸的鹿群每天却生活得无忧无虑,这样就导致了它们的生理机能慢慢消退了。
这则故事是不是给我们有所启发呢?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危机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打破原有的定式或习惯,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每个同学的家庭状况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家庭条件好,有的家庭条件差。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警示,要自己创设一些坚苦的情境磨练自己,不要把自己变成南岸的鹿。家庭条件差的同学,你不要自卑,艰难的环境已经为你创造了一个客观的条件,只要你勇敢地走过这段路程,你会比别人更加成熟,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你一定会变成一只强壮的北岸的鹿。
同学们,你们从初中升入高中,进入到一个新的学校,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才开始我们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就拿生活方面来说吧,我们首先遇到了两件事情可能给我们带来了不适应。一是洗衣服,在家里我们不用自己去洗衣服,都是妈妈帮我们洗,到这儿之后,衣服要自己洗,才来的那几天天气比较热,需要天天洗,有的同学洗着洗着眼泪就流下来了,心想要是在家里多好哇。二是饭菜不合口味,在家里我们想吃什么就叫妈妈买什么,吃饭的时候满桌的菜都是自己喜欢吃的,到了这儿之后,没有这种自由了,食堂里的师傅做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一餐三个菜并不都合我们的品味,甚至没有一个合品味的。面对生活中的这两件小事怎么办?调整自己。因此,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我们首先必须学会适应,适应变化着的新的环境。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对人的成长来说是一件好事,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人只有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才能亲身经历各种不同环境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只要我们积极去适应,就会不断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所谓适应,即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要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升入高中以后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适应呢
我们刚刚升入高中,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刚刚进入这个新的环境,我们会产生哪些不适应呢?
第一,学习压力的增加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
高中的学习任务明显加重了,课程的门类增多了,每门课程的内容在初中基础上深化了许多,难度也大大提高了。具体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变化:
①学习内容的变化。高中学科的知识点增多了,知识内容也更加抽象了,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复杂。我们在初中学习的知识,有很多内容都可以在大脑里把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情境,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就可以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图画。而在高中,越来越多的学习内容已经不能勾勒出图画了,变得越来越抽象了。
②学习要求的变化。在初中,我们主要掌握的是“两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高中,对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不仅提高了,而且在学习“两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其它的要求,比如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学习方式的变化。高中的课堂密度增加了,自学时间也增加了。在高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再也不能象在初中时候那样,跟着老师后面学,我们要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升入高中,就要面临高考,而高考对每个同学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进入高中的第一天起,高考就成为一个思想包袱时时压在我们的心上,使我们不能够顺畅的呼吸,这样的心理压力又造成了另一方面的不适应。
第二,学习环境的改变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
升入高中,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校园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同学也是陌生的。总之,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而环境的变化肯定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紧张。面对这个新的环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承认它,按照它的客观状态去适应它,利用它。改变我们原有的心理模式,创造新的心理模式,把自己隔入到这个陌生的同时也是新的环境中去,以便我们更好地去生活,去学习。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考上了大学,虽然你对大学生活有新鲜感,可刚刚进入大学,开始一段时间你也会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将来你走上了社会,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同样会出现不适应。人的一生中,我们会不止一次地经历新的环境,如何适应环境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人生课题。
第三,社会角色的转变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最早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
我们已经度过了一段高中生活,你是否发现,现在的你长得更像“大人”了?原先我们的生活是依赖性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独立性的或半独立性的。我们从一个初中生角色转变成一个高中生角色,初中生角色和高中生角色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由于这个转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变化。生活需要我们自己安排,衣服需要我们自己洗,作息时间需要我们自己调整,我们再也不能依赖父母了。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体验到慢慢长大所带来的快乐,但也会有成长的烦恼伴随着我们。我们不再完全有所依靠,我们不再随心所欲了,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此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因此,我们一定要扮演好高中生这个角色。
【案例】“小鱼翻塘”的警示
有一个地方有一座湖叫东湖。一天,有人发现东湖边漂着许多死鱼,便给记者报料,说东湖的鱼“翻塘”了。记者找到正在湖边作业的渔民,渔民笑着说,这死的都是清一色的小鱼,它们都是不会自己找食吃被活活饿死的。原来,鱼苗生活在小塘时,每天都有人投放饲料,小鱼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而东湖的水面比小鱼塘大几十倍,渔民投放饲料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平日里在小鱼塘里养尊处优、饭到嘴边才张口的小鱼,一时间无法适应自己觅食的生存法则,最终被活活饿死。而一些生存意识强的小鱼却四处寻食,从而活了下来。这种现象每到东湖鱼苗投放期,都会出现。
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也是一个“小鱼塘”,在家里被呵护过度的孩子,一旦离开这个“小鱼塘”,是不是也会成为因为觅不到食吃而被饿死的“小鱼”呢?
环境变了,我们如何去适应呢
第一,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高中的学习比初中内容更多、难度更大、系统性更强。因此,我们应该逐渐学会怎样更合理地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怎样记笔记、怎样总结学过的内容、怎样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什么意义呢?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如果仅仅停留在苦学、勤学的水平上,将很难应对学业,我们要使事倍功半达到事半功倍。同时,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就能够持续地保持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态势。
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走出两个误区。一个是废寝忘食,不注意休息。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学校每天都安排了午睡时间,同学们中午一定要休息一会儿,哪怕休息十分钟二十分钟也是好的。有的同学认为,中午休息不是浪费时间吗?我要珍惜时间,把别人睡觉的时间都利用上,我要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也是得不偿失的。中午休息好了,下午上课的精力就会充沛,上课的效率就比较高。另一个误区是上这门课看其它学科的书。比如,有的同学认为,我是学理科的,上政治、历史、地理课我就看理科的书,反正政治、历史、地理高考又不考,我花时间学习这些课程不是浪费时间吗?其实不然,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知识和能力是触类旁通的,尽管你学理科,政治、历史、地理对你仍然是很有用处的。优秀的学生,不管是学理科的还是学文科的,都不排斥其它学科。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能力。有些学理科的同学怕写作文,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你的历史知识太贫乏了,不丰富。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学习活动即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能力的过程。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案例】能力的迁移
有甲乙两个同学,甲会打羽毛球,乙什么球也不会打。现在甲、乙两个同学同时去学打乒乓球,而且学习时间的长短也相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甲和乙乒乓球的水平谁高呢?很显然,甲比乙的水平要高,打得要好。为什么呢?因为甲的能力比乙强。甲在打羽毛球的过程中,已经培养了对球的感觉能力和运动技能,这两种能力都迁移到打乒乓球中去了,所以甲比乙打得好。
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能力越多,能力越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对承担某项学习任务的能力就越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能力强的同学,什么学科都学得好,而且业余爱好也比别人多,就是玩也比别人玩得好,玩得更有趣味。
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而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联系的,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习惯。不少同学甚至不少同学家长都非常注重学习习惯而忽略了生活习惯。殊不知,人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也会发生迁移作用的。所以,培养学习习惯要从培养生活习惯开始,不要忽视了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势。
第二,尽快交上新朋友。
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大家都会感到陌生、孤独。如何消除这种心理,有一种方法很揍效,就是尽快交上新朋友,与朋友分享你的快乐,分享你的烦恼。只要有了友谊,你的心灵将不会再感到孤独。
要与同学们多多沟通、多多交流,经过交流之后,你会发现你的问题可能是大家都面临的问题,你的感受可能是大家共同的感受,这样你就不会感到慌张、茫然。
你的同桌、你的同寝室、你的老乡就是你首选的交往对象,有了新朋友,有了好朋友,就会消除我们暂时的孤独和不适应,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融入到这个新环境中,慢慢体会到这个环境实际上是多么得令人陶醉、令人神往,我们能以进入这个新环境而感到幸运和自豪,你的生活天空就会呈现出一片蔚蓝色。
第三,尽快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一直以来,同学们都不愿意做事,不喜欢做事。有人说,做事不是很耽误学习吗?其实不然,会做事,能把事情做好,会更有助于学习,会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无忧无虑。不要看不起做事,不会做事,会给你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会影响你整个的生活秩序和生活质量。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床自己铺,还要尽可能地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就要慢慢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案例】鸡蛋怎么没有缝呀? 有一个小朋友,正在读幼儿园,妈妈给他买了一个保温饭盒,早晨妈妈把饭装好让孩子带到幼儿园中午吃。为了给孩子增加营养,妈妈每天在饭盒里放一个鸡蛋,在放进饭盒之前,妈妈都把鸡蛋剥好,有时候还把鸡蛋捏碎。有一天早晨,妈妈起来得晚了一点,由于时间比较紧张,鸡蛋没有剥就放进了饭盒。这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看着鸡蛋发愣,就没有吃,把鸡蛋带回来了。晚上,妈妈在洗饭盒时发现孩子没有吃鸡蛋,就问孩子:“今天鸡蛋怎么没有吃呀?”孩子说:“我本来是想吃的,鸡蛋太硬我不敢咬,我找了半天又没有找到缝。”妈妈听了,哭笑不得。
这是一个笑话,却是一个真实的笑话,我们可不能成为笑话中的主人呀,要不然,哪天我们会被饿死的。
【案例】被迫退学的留学生
上海有一位中学生,高中毕业就被推荐到美国留学。这位学生在家的时候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了美国以后很不适应,衣服不会洗,床不会铺,地不会扫,房间不会整理,甚至连饭都不知道在哪儿吃,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由于生活上的不适应,也严重影响了学习。最后患上了轻度的精神分裂症,被迫退学回家。
我们不要小看了做事,不会做事,就不会生活,不会做事,就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第四,学会调节,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常言说:“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更进一步说,即使在一个你比较熟悉的环境,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一种重要的人生阅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如果没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我们就不可能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与困境、逆境抗衡的能力,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调节不良心理状态的能力。
如果你对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有了非常不习惯的感觉,千万不要闷在心里面,应该告诉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否则,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就像食物放久了会发霉一样,如果总将心事藏在心里,它也会发霉、变质的。记住:当你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应该求助于父母和老师,可别让自己的心事发霉哦。第三讲 你喜欢学习吗
首先,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学习吗?请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勇敢地把手举起来,不要有顾虑,我不会责怪大家的。从你们的表现中,我能看出来,有喜欢学习的有不喜欢学习的。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不管你是喜欢学习也好还是不喜欢学习也好,有一个事实你们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那就是:学习是我们青少年目前的主要活动。
说不喜欢学习的同学能说出许多原因,但是,有一个原因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就是对学习这个概念还不完全理解。什么是学习呢?学习就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学习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阅读,所谓阅读就是看书、看报并领会其内容,从广义的说还包括看电视;二是听讲,所谓听讲就是听人讲课或讲演,还包括听别人讲故事;三是研究,所谓研究就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对某一事物作进一步地思考;四是实践,所谓实践就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按照自己的思想意识做出的一切活动,打篮球、学画画就是实践活动。上面所讲的四个方面你都不喜欢吗?肯定不是,你至少肯定愿意做其中的一项或多项事情。为什么我们一谈到学习就进入紧张态度呢?是因为我们把学习简单地与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联系起来了,把学习与不停地写不停地背联系起来了,把学习与一大摞书本联系起来了。这样一联系,我们就感到很累,很苦,感到很枯燥无味,这样一联系,我们就抛弃了学习中很多很多的乐趣,因而,就不喜欢学习了。
学习是我们青少年的主要活动,通过学习可以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社会历史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变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学习能够促进我们个体的智力、能力、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的发展。财富有两种,一种是物质财富,一种是精神财富。我们现在处在人生的准备阶段,我们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变得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修养,等我们的精神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可以进入社会,就能够去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又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财富,实现人生的辉煌。
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有人把学习做了一个比喻,说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维生素这一概念来自于医学,人体缺少某种维生素就会带来不适应,就会生病。比如说,如果缺乏维生素A,就容易感冒、身体的抵抗力就差,如果缺乏维生素A、D,个子就长不高。电视中曾经播出过这样的广告——AD钙奶。年轻的妈妈们都喜欢买AD钙奶给小宝宝喝,希望自己的小宝宝长得高。这是从生理的角度、生长的角度来看待人的健康问题。从心理的角度如何来看待健康问题呢?要想心理健康就必须要学习,因为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有一位心理学家叫塞尔尼,他毕生从事人的心理紧张和压力问题的研究,他曾经说过:“学习和工作是实现长寿和身心健康的必由之路。”什么是必由之路?就是每一个希望长寿和身心健康的人都必须要经过的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定是热爱学习和工作的人。我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四川成都人,生于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 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周岁。国画大师齐白石,湖南湘潭人,生于1863年11月22日,1957年9月16日去逝,活了94岁。巴金和齐白石都是非常热爱学习的人,都是喜爱思考的人。横观人生,那些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很长寿,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都热爱学习。
人,需要不断地运动,身体运动带来身体健康,心理运动带来心理健康。心理运动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人越学习越聪明,大脑越思考越灵活。有一句成语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说,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热爱大自然的同学都会亲身感受到过,从大山里流淌出来的泉水都是清澈的、欢快的,泉水叮咚,而一旦流进水塘里就会变混、变绿、变臭,一潭死水。因为,泉水是流动的,水塘里的水是呆滞的。人的大脑、人的心理也具有同样的发展轨迹。
同学们,你们希望长寿吗?希望心理健康吗?希望长寿、希望心理健康就要热爱学习,因为,学习能够使你长寿,学习能够使你心理健康。
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学习能够促进个人对环境的积极适应。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与环境保持积极适应的人。计算机被引进了课堂教学之中,外语教育提高了要求,如果我们不学习计算机知识,不学习外语,我们就要落后,就不能适应社会,就会有被淘汰的危机。计算机已经走进了寻家百姓家,计算机已经成了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我们不会操作计算机就不会工作。随着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庞大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外国朋友到中国来,我们到世界各地去,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了,我们不懂外语行吗?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与社会这个大环境保持密切地适应。
积极地适应环境,积极地同环境保持紧密的联系,自古就引起了高度地重视。
【案例】大禹治水的故事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部落首领们都推荐鲧去治水。鲧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不爱思考的人,他治水花了九年时间。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办了罪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懂得如何去了解环境,如何去适应环境,如何去改变环境,如何去利用环境。他吸取了父亲的教训,改变了父亲的做法,通过认真思考,实地调查,采用了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最后引到大海里去。禹治水一共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舜死了以后,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大自然有它本身的规律,水是往低处走的,我不能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它、适应它、利用它,从而为我们服务。了解它、适应它、利用它,我们就要学习和思考。
第二、学习能使个人获得满足,增强自信。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那么,自信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的自信是从学习中慢慢树立起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获得一个新知,每解决一道难题,我们都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都会看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都会增添我们的自信心,激发我们新的成就需要和成就动机。当你面对一道数学题目,久而不得其解,经过苦思冥想以后,找到了思路,解出来了,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觉得很爽,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一股幸福感、快乐感悄悄来到了心头,噢,原来我不笨啊。然后,你又想去解第二道题目,等第二道题目又解出来了,你惊奇了,啊呀,原来我是很聪明的。就在此时,你的自信心就在你的心里慢慢产生了。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多了,你就成为一个很有自信心的人了。
不爱学习的人就体会不到那种成功的喜悦。不爱学习的人,整天无所事事,什么也不愿意去想,什么也不愿意去做,最后,只能导致颓丧不振,无精打采。当然,在他身上是不会产生自信的。
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投入到学习中去吧,在学习中我们一定会找到满足,获得自信。
第三、学习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
所谓潜能,就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学习,逐渐形成起来的能力倾向。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潜能,有的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潜能,这是因为你没有很好地去学习,很好地去思考。如果一个人的潜能始终处于潜在状态,没有被挖掘出来,发挥出来,这样的潜能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没有价值的。就像一块埋在土里的金子,埋在土里的金子和一块顽石一样,没有丝毫的区别,没有丝毫的价值,只有把金子从土里挖出来,才能体现出它的珍贵价值。发挥潜能的过程就好比从土里挖掘金子的过程。
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人擅长抽象思维,因此,他的数学、哲学等科目成绩优秀;有的人擅长形象思维,在文学、美术等方面得心应手;有的人擅长于言语的理解和表达,在英语、语文科目上遥遥领先;有的人擅长实验操作,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崭露头角;有的人擅长组织和管理班级等等。这种在学习过程中表露出来的才能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潜能。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惊人潜在能力的人。
【案例】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国犹太人,出生于德国乌耳姆市。爱因斯坦幼时的智力不仅不出众,甚至比一般的孩子还差。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小学老师对他的评语是:“智力迟钝,话也说不清楚,成不了才。”在德国读中学时,教导主任说他“干什么都一样,反正一事无成”。但他自幼就对各种自然现象特别感兴趣,常常为叶片形状、花瓣组织、蚂蚁跑动等吸引甚至入迷。5岁时,父亲给他买来一只小罗盘,他转动着小针或盘子,不管怎样转动,那根小针就是不听他的话,总指着南边。这根小磁针一直强烈地吸引着他的求知的心灵。他的母亲宝丽妮个性开朗活泼,擅长弹奏钢琴,懂得教育,富有远见,她想方设法发现孩子身上常人“看不出的东西”。在家人和家庭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下,爱因斯坦渐渐养成了勇于独立思考和不断探索的个性。他就是靠着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勤奋好学精神,最终成为了一代科学巨星。
爱因斯坦创建了相对论,在宇宙学、统一场论、物理学哲学问题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1921年,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称赞他是天才,他谦虚地说:“我不是天才。”我成功的秘诀是:x+y+z=A。x代表艰辛劳动,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A代表成功。
爱因斯坦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正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发现了他身上所特有的别人看不出来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潜能。再加上爱因斯坦自己的勤奋努力,才使得他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出来。
第四、学习能排除消极情绪的干扰。
人生总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当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你肯定会产生痛苦、忧愁、恐惧、悲哀、恼怒等消极情绪。如果任由这些消极情绪漫延,就会影响你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要学会如何去排除这些消极的情绪。如何排除呢?你可以主动地去做一件你喜爱的事情,如读一本你所爱读的书,做一道你感兴趣的练习题,操纵一下你正在学习的计算机,到操场上去打一场球,到树林里去唱一首歌„„,总之,把现在的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你的心情一定会很快获得平静。由此可见,学习是心理健康的维生素,是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为什么学习会落后呢
每个智力正常、体质正常的青少年,都可以进行高水平的学习,都可以成为优等生,而现实中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优秀,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一般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就学生自身而言,造成学习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我们只知道整天学啊学啊,我们为什么要学?我们学了将来到底干什么?没有思考。有的既不学也不思考,整天浑浑噩噩。没有目的的学习是没有后劲的,而且学了也是没有高效率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描绘未来的美好前景,以此来增强学习的动力。二是缺乏良好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学习每一门功课,首先要培养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是学不好的。学习有了兴趣,才会积极地去学习,主动地去学,遇到困难也会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学习有了兴趣,别人认为学得很苦而他却感觉苦中有乐,其乐无穷。三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17世纪法国杰出的数学家、哲学家和科学方法论者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如果说学习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那么良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从宝库中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手段。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同学学习很用功,但是效果不太好,什么原因,要从方法上找原因,你用的方法是不是科学,是不是有效。科学的方法还包括不断地创造新的方法,一个好的方法,用的时间长了也会降低学习效率,我们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另外,基础薄弱、体质不佳、动机不当、心理素质较差等等都是造成学习失败的原因,这些内容今天就不详细讲解了。
第二、就周围影响因素而言,又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家庭因素。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期望不当、投资方向不当、家长行为不良和家庭邻里不和等都可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更能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或者降低。
【案例】“考最后一名,太好了!”
有一位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孩子每次考完试以后他都要问一问考了多少分?在班上排列第几位?一旦发现孩子退步了就严厉地责骂。孩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家长呢,也思考了许多许多,我每次骂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还下降了,看来我用骂的方法对待孩子是错误的,我得改改。有一次,孩子考了倒数第一,心理准备接受爸爸暴风骤雨似的责骂,可家长得知孩子考了倒数第一名,不但没骂反而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考最后一名,太好了,从此以后你再也不用担心会退步了。”然后跟孩子说,别着急,慢慢来,龟兔赛跑乌龟还能跑第一呢!你只要努力肯定会进步的。以前每次考试退步了,爸爸都骂你,爸爸错了。爸爸以后不会再骂你了,只要你认真学习就行了,考多少分,考第几,爸爸都无所谓。孩子看到爸爸这么说,流眼泪了,对爸爸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一定会努力的。”从这以后,孩子心情放松了,学习再也不用担心什么了,更没有压力了。紧接着后面的一次考试就甩掉了最后一名的帽子。后来,孩子不断进步,最后在班上一直保持名列前茅。
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做家长的应该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你的心态有时候就决定着孩子成绩的好坏。尽管父母的态度我们不能完全左右,但是我们至少能够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保持一种轻松的学习心境。
二是学校因素。课堂教学气氛不良、学校学习风气欠佳、老师的教学方法刻板机械等都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现在,所有的学校都在各方面努力改变着自己的不足,都在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是社会因素。知识的价值问题、分配不公问题以及社会上各种不良的干扰因素,都会成为学生学习不良的影响因素。一个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也会对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却能选择我们的生存空间;我们不能去除社会的污垢,我们却能净化我们的心灵。
【案例】孟母三迁
孟轲(约前372——前289),即孟子,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事迹和言论收集在《孟子》一书中,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说。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母带着幼年的孟子,起初住在一所公墓附近,他和临近的孩子都学会了祭祀,后来又搬到了集市附近,没多久孩子又学会了做买卖,最后搬到了学堂附近,到了学堂附近以后,孩子学会了守秩序,讲礼貌,知道读书了。
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社会的影响,打上社会的烙印,因此,选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四讲 与老师心灵对白
有人把中学生日常生活的特点总结为六个字:两点一线三面。两点一线三面构成了中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所谓两点就是指学校和家庭,一线就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那一条路,所谓三面就是在两点一线过程中,我们主要面对的是三类人:老师、父母和同学。与这三类人进行交往就形成了中学生特有的人际关系。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学关系。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今天,我首先和大家谈谈中学生人际关系当中的第一种关系——师生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至关重要。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案例】唐伯虎拜师
明代江南有四大才子,他们分别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周文宾。唐伯虎名列第一。唐伯虎幼年时拜周臣为师学画。唐伯虎跟周臣学画转眼就是一年。在这一年中,唐伯虎刻苦学习,细心揣摩,画技进步很快。与老师的画比比,自觉没什么两样了,于是想告假回家看母亲。唐伯虎对师傅很尊重,买了不少礼品送给师傅。师傅没说什么,只说过些天为唐伯虎饯行。
送行的那天,老师带他到一间从未去过的屋子。一进屋,唐伯虎感到很奇怪,怎么屋子四周都是门?顺着每一扇门向外看,房子的外面分明是一座花园。但见花红柳绿,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太美了。他想从那门走出去,不想,那门非但没被推开,头却被重重地撞了一下,弹了回来。他又想从另一扇门出去,结果也是一样。
唐伯虎问:“老师,这三扇门都锁着,我可怎么出去呀?”老师笑了,说:“你再看看,那门是锁着的吗?”唐伯虎走进门仔细一看,这哪里是门,分明是老师画的画挂在墙上。唐伯虎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扑通一声跪在老师面前,说:“老师,请原谅弟子的肤浅,您再教我三年吧!”
老师把唐伯虎送给他的礼品还给他,语重心长地说:“尊重老师不只表现在礼节上,更主要的是要根据老师的教导去做,把老师的本事学到手。”听了老师的话,唐伯虎从此更加扎实地向老师周臣学画,一直到他画的窗户使大狸猫碰了头才离开教师。后来,他成了明代最负盛名的四大画家之一,比他的老师还有名。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第一,作为师生关系的一方——学生,应该尊敬老师,爱戴老师,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唐伯虎对绘画不但非常刻苦用功而且还非常尊敬他的老师。尽管他产生过想离开老师的念头,但是在他的心里他还是非常尊敬他的老师的。第二,作为师生关系的另一方——老师,应该关爱学生。周臣老师不仅关心唐伯虎的学业而且还关心他的人格素质;周臣老师不但有精湛的绘画技艺而且还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当得知唐伯虎想离开他的时候,他不是用简单枯燥的空乏语言让唐伯虎留下来,而是把唐伯虎带到一座房子里,通过看画让唐伯虎切身感受到自己的画与老师的画相比还相差很大一段距离,这样唐伯虎才能心悦诚服地留下来认真地跟老师学画。第三,作为师生双方的周臣老师和唐伯虎已经建立了一种尊师爱生的友好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友好和平等。这种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达到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和功能
中学生,除了家里的亲人和班里的同学,接触最多的就数老师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健康。
作为学生,你如果得到了老师的喜欢、赞赏和肯定,必定会激发起你对该老师所教学科的极大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如果得到了学生的爱戴与信任,当然也会用强烈的情感加以回报,对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对学生倍加关心。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正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中,学生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地茁壮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呢?那是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行为定向功能。师生关系的行为定向功能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影响上。荀子说过:“学其径莫速乎好其人。”大量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向。
【案例】一万英尺的距离
比尔·盖茨将来伏加斯中学演讲。西蒙森老师为学生布置了一份作业——每人写一篇关于“我与比尔·盖茨”的文章。学生们大都把比尔·盖茨比作偶像。可是有一个叫杰利斯的学生却让西蒙森有些意外,他是班上最糟糕的学生之一,他写道:“我不希望比尔·盖茨先生到我们学校来,我与他有着一万英尺的距离……”西蒙森思索片刻,郑重地写下了评语。那天,比尔·盖茨演讲完毕,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突然,一个学生走到台上,他就是杰利斯。他就道:“比尔·盖茨先生,我能同您握手吗?这是我的梦想。”比尔·盖茨望着这个男孩,笑了笑,然后礼貌地伸出了手。此后,杰利斯有了明显的变化,逐渐成了一个优秀的学生。多年后的一天,西蒙森老师收到一封信,信上写道:“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杰利斯,是您改变了我的一生。我曾经对生活很悲观,可是您的那句评语让我重新充满了希望!”此时的杰利斯已是美国的商界大亨。在一次回校演讲时,他提到了西蒙森老师的评语:“一万英尺的距离只是你心中的距离。如果你有勇气上台同他握手,那一万英尺的距离就会变成零。”最后,他感慨地说:“梦想的彼岸其实并没有一万英尺的距离,那是我们想像中的距离。我们要有勇气同梦想握手,那样,我们才能最终拥有梦想的蓝天!”
杰利斯原来是班上最糟糕的学生,他的行为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因为西蒙森老师的那句评语对他产生了定向作用,这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行为定向功能。
第二,情感调节功能。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相互间产生依恋性的亲切感,这种情感有助于师生双方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催化剂”,而且还是心理保健的一剂“良药”。
当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以后,老师和学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依恋性的情感,老师依恋学生,学生依恋老师。比如,我所依恋的老师本来今天有课,可是上课的时候这位老师临时有事请假没来,于是我的内心就产生了一种失落感。一个人对某个老师产生了依恋,在上这位老师课的时候就会很专心,注意力很集中,上课的效果自然会很好。如果老师和学生没有产生依恋感,就会是另一种情形。
第三,品德培养功能。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一种经久不衰、最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力量。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来看待人与人的关系,从中体验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相处的准则。
学生品德的内容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中都有具体的描述。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老师的师范表率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老师的师范表率作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润物细无声,力量非常强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固然要起主要作用,但作为学生也应该积极配合,主动努力。
第一,要尊重老师。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社会道德行为的榜样,教师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十七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像蜡烛一样,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作为学生我们要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付出的劳动。
尊重老师,就要讲究起码的礼貌与礼节。遇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上课要专心听讲,对老师有意见和建议要用委婉的语气、适当的方式和适合的时机向老师提出来等等。
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翻开中国数千年历史,你会发现,善良的人们历来把教师视为崇高而神圣的。古代曾将“师”与“天地君亲”供奉在一起,将“天地君亲师”作为自己恭敬的对象。天,迷信的人指自然界的主宰者;君,是君主,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的称皇帝;亲,就是父母;师,就是老师,传授知识技术的人。把老师和天地君亲放在一起,可想而知,当时老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非同一般。
第二,要理解老师。理解老师,要学会正确地看待老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老师,难免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也有错怪、冤枉我们的时候,也有说“不知道”的时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是人,他必然会有缺点和错误。我们要学会宽容,宽容老师的缺点和错误。一个人宽容别人的错误越大,越显出你的超越。老师也需要爱,老师也需要真诚的心来抚慰,来自学生的爱和真诚,友谊和谅解,会激发老师的情绪、干劲,会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
理解教师最有效的途径是“角色获得”,即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体验教师的角色,了解教师的情感和期望。老师是长者,做学生的应该把他们置于长者的位置,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被老师误解了,当老师误解我们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首先,要学会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比赛场上有裁判的误判,诊断室里有大夫的误诊,那么,老师有错怪学生的时候,就不足为奇了。再说,老师的错怪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其次,面对老师的责怪,千万不可火冒三丈,与老师顶撞。等事情过了以后,老师的心情平静了,你再去和老师交流,说老师你错怪我了,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这个时候老师一定会有感触,他会打内心里佩服你这个学生,会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也有的学生做不到这一点,从而与老师产生矛盾,做出了不礼貌的事情来。再次,如果某些老师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不相信你的任何解释,你应该拿出气概来原谅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老师证明自己。有些错怪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就会清楚,不必急于解释。
常常听到学生私下里议论,说某某老师太偏心,对学生的态度不一样,对学习好的学生总是笑脸相迎,对学习差的学生总是冷面相对。我们怎样看待这种“有亲有疏”现象呢?首先,应该承认老师对学生“有亲有疏”是一种正常现象。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情趣爱好接纳别人,和自己相同或相近的愉悦,和自己相差甚远的产生防卫心理。在我们心里你不也是把所有的老师分成几等吗?有的老师我很欣赏,有的老师一般,有的老师我有点排斥。其次,老师适当的“有亲有疏”具有一定的奖惩作用,不完全是消极的。这种做法具有扬善抑恶、褒优贬劣的作用,这对树立好的班风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师对善、对优给予亲近,就是鼓励学生更善、更优;对恶、对劣给予疏远,就是要让学生远离恶、远离劣。假如老师对恶、对劣亲近,你肯定会认为老师不正义。再次,我们在审视老师“有亲有疏”的态度时,特别是你感到老师对我疏远时,你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老师为什么会对我疏远,是不是我做错了?是不是我做得不好。老师才接触我们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在老师的眼里可都是一张白纸啊,以后慢慢分出了差别,你难道不该反省反省自己吗?
第三,要走近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我们每个人在自我价值面临威胁时都会处于强烈的自我防卫状态,都会对威胁自我价值的人有强烈的排斥情绪。教师也是如此,我们应避免指责,更应避免攻击。无论对待什么老师,我们都要卸下自我防卫心理,主动地去接近老师。
走近老师,和老师进行友好地交流会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发展。我们应该主动地寻找机会与老师交往,利用课堂答问、课后交谈,引起老师的注意和关心;也可以找老师谈谈心,汇报自己的学业、思想及心理情况,虚心向老师请教;在老师有困难时,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尽一份诚心和微薄之力。
老师面对的学生多,不可能经常和每一个学生进行一对一地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主动地和老师接近,主动地走近老师。
第四,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作为十几岁的高中生,相对于老师来说,我们的知识是那么的贫乏,经验是那么的不足,能力是那么的有限,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我们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帮助与扶植。我们不能骄傲自满,要虚心向老师学习。
有的同学明知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理服气,嘴上也死不认错,怕丢面子,与老师搞得很疆。错了就是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改正了就是好学生。老师不会因为你犯了一次错误就认为你是坏学生。相信老师是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肤浅,就会从心里接纳老师,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同学们,让我们走近老师,走进老师,用我们的爱去回报老师。相信只要我们付出真心,尊重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就一定能和老师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展情真意切的师生友谊!
如何适应老师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主动地去适应老师。首先,适应老师的性格。有的老师和蔼亲如父母,有的老师近人宛如朋友,有的老师冷漠拒人千里之外。每个老师性格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去适应各种性格不同的老师。一些学生往往因为反感某位老师与自己不同的性格而不愿意上他的课,最后发展成讨厌该老师讲授的这门课程。其次,适应老师的语言。每位老师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甚至还带有浓重的地方方言,这也就需要我们去主动地适应。再次,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每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不一样,因而讲课的方式也不一样。我们要学会去接受各种不同的方式,方式不一样,给我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风格,海纳百川,方能浩渺无际。
走近教师、走进教师、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主动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用情感来提升师生关系,从而才能创造出自己辉煌的就学生涯。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讲座
中学生心理健康讲座
今天《校园大讲堂》请心理健康教师金铸给全校师生讲了一节题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剖析”的讲座。讲座围绕三个重点展开,一是:中学生学习类问题。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二是:人际关系问题;三是:青少年时期的情感类问题和交友问题。讲座受到师生的欢迎。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当前教师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全面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焦点,教师的现代化在我们的理解中应是“三化”——思想现代化,知识科技化,心理健康化。教师的心理教育,主要目标是使教师更好地心理健康化。因此,它是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实践活动,是教育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教师的心理教育可以推动学生的心理教育。一个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状况优良的教师,必然会影响到千百个学生的心理成熟和带来千百个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良好。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成熟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有资料显示有20%~30%的中小学生达不到应有的心理成熟水平和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这不能不说是长期以来中小学忽视心理健康,尤其是忽视教师的心理教育分不开的。教师一方面是“君子”,但“小人”的见识不乏表现,教师面对如此众多的社会变革,也在内心深处荡起了微波。应当说,教师也是凡人,也要“为五斗米折腰”,也要面临“锅碗盆瓢”等家庭锁事,教师的心理感受和教师的行为挫折,教师的自尊和教师“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的处境,都迫切需要有心理教育的知识或心理防范、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知识基础。其次,教师的角色地位中要求教师要成为人际关系艺术家的角色。而似乎在教师的天性中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的因子,多数教师较为清高,他们埋头于自己的岗位,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因此我校领导已经把教师的人际交往教育视为重要的内容,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耐力教育、挫折教育。我校全体教师在本职工作中已经逐渐的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他们既要经历青春期的生理巨变,也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他们强烈要求人格独立,但由于身心发育的局限使他们实际上又独立不了;他们有很强的参与社会的意识和倾向,不甘寂寞,但又心理闭锁,少行动多幻想;他们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但对实现志向的过程却产生畏惧和恐慌的心理。正是这些身心特点使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常表现出不稳定性和冲突性,极易形成心理障碍。
欢迎各界人士、学生家长和我们携手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防患于未然。我校一直遵循张景海校长倡导的“待学生如亲子、待家长如亲朋”的原则来治校。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稿
一、何为健康?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个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即健康包括三方面:
一、身体健康;
二、心理健康;
三、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解释“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指挥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方面达到正常水平。身体健康标准大家比较了解,它可以用数据加以量化,心理健康无法用数来表示,那么如何来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心理疾病挑战全球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心理疾患已成为社会熟知的疾病。在美国每年0.6%的人加入精神分裂症的行列(纽约:每年精神病发病率平均为8.3%),30%的人曾经接受心理治疗。近5000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89%的人都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据研究估计,每年由于心理压抑给美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在法国,健康投资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费用超过购买食品的费用。镇静药每年使用1亿多盒,平均每人每年两盒。因此法国人自称是世界上最“镇定”的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全世界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2亿人,已经成了世纪病;有30%至40%求医者有精神卫生问题;20%人口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据联合国统计,自杀居意外死亡之首。
科学研究发现,有很多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等,统称为心身疾病。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也起着重要作用。1989年,一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大公司,公布考试结果,名落孙山。得知这一消息,深感绝望,顿生轻生之念。幸抢救及时,自杀未遂。忽传来消息,他被录用了。原来统计出了差错,实际是名列榜首。还没来得及高兴,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他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个人连如此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曲折的奋斗之路上建功立业呢?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调查了各界许多名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来自于学士和专业技术,85%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1976年奥运十项全能冠军詹纳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
心理健康不仅与疾病、事业的成功有关,还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张毅,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少先队中队长,1989年2月2日上午,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张萍(小学年级)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然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用红领巾吊死在窗框上。一女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一名牌大学后,发现自己很难再拔尖,无法面对现实,痛苦万分,无力自拔,留下了遗书,匆匆就走了。
第1页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心理疾病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危机干预自杀研讨会”上,中科院一项调查批露: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14至16万,平均每天400人(不包括自杀未遂的,更不包括曾有自杀意图的)。1989年国家教委的一份报告: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34%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本人曾经对西部五个省市20个地区的中学生做过调查,发现有77.9%的中学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反应,有5.2%的中学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障碍。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但如果把心理问题达到临界程度的考虑为需要心理干预,则需要个别心理指导的学生达到32%。
三、心理健康条标准
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马斯洛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10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的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
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关于青少年心理,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他们怎么了?”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害怕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的大学高材生;不会与人交往,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成为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如果这期间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他一生。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有关专家学者们进行了调查研究。有关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这些枯燥的数字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
近几年,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应该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尔存在心理问题,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中学生是为数不多的。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集中反应。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适应问题。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适应不良即对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是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生活上,进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才开始住校生活,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和保护,很多事都要自己亲历亲为,重新学习去做。对于那些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独立生活也很困难。其三,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其四,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
(二)情感问题。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他们的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想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独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
13、14岁的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情爱都充满美好的向往。因此,这个时期,尤其是初中生,容易出现令老师和家长害怕的“早恋”问题。其实异性吸引以致的异性间的单独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教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选择,于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他们稚嫩的双肩怎能担负这些呢?于是,出现问题在所难免。高中生在这一问题上要比初中生好。因为他们的身心发展相对成熟,由于知识的积累对性也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不会因
为性好奇而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举动。
(三)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对中学生而言,也存在上述情况。但初
三、高三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心理问题尤为严重。据调查,初
三、高三学生中,相当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甚者会失眠、患神经衰弱症。这对他们考试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是不良的影响。
(四)行为和人格偏离
1.行为障碍,或称不良行为。中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多动症,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懒散,对抗行为等。这些多见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追求虚荣,追星族心态和迷恋电脑游戏的不良行为快速上扬。
2.人格偏离。人格也叫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偏离主要是个体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中常见的人格偏离有:(1)自我意识偏差,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认识和评价不全面、不准确,因而抑郁、闭锁。(2)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只考虑自己,较少考虑他人的需要。(3)自卑心理。(4)嫉妒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狭窄、好表现的。这些不良心理品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无乐趣,还会阻碍自己健康成长,面对不容乐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是分析原因,寻找出路的时候了。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谢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卫生组织给人的健康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既健康包括三方面:
一、身体健康;
二、心理健康;
三、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解释“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指挥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方面达到正常水平。身体健康标准大家比较了解,它可以用数据加以量化,心理健康无法用数来表示,那么如何来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快乐和各种烦恼,但有的人对烦恼的事情能处理得很好,有些人就处理不好,甚至一直闷在心理,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的一时想不开,甚至去做一些傻事。
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连杀四位同学,其事件起因很小,就是因为四位同学爱拿他来戏耍,开他玩笑,让他在很多时候下不了台,所以,他怀恨在心,在2004年2月10日因打牌发生争执,他随即凶残杀死了四位同学,其中还有一位与自己平时关系很不错的同学。
我们认为,马加爵有心理缺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能够处理好身边的烦恼。如果他的心理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我想,这些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见,只有排除自己的烦恼才能真正获得心理健康,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
心理健康对我们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许多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就是一遇到烦心的事情就学不进去。比如,有一位学生王某,从高一到高二,他都在全年级前五名之内,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是重点大学的苗子。
但在这个时候,他飘飘然了,他和本班的一位女同学谈起了恋爱,后因一位男生对这个女生说了一句不敬的话,使他很恼火,于是整天算计着如何教训这位男同学。为此,他接触上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闲散人员,拉帮结派,拜把兄弟,最后终因和这个学生在校园内打群架,而被学校给予留校查看处分,虽然没有被开除,但因为他天天无心学习,终于名落孙山,后来他连续复习了5年,最终他还是没有考上大学,我们可以看出,他为此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心理健康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兼少先队中队长。有一天上午,他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
当天中午,姐姐××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几脚之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并用红领巾将自己吊死在窗框上。
还有四川大学的一名女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大学后,发现自 1
己很难再拔尖,无法面对现实,痛苦万分,留下了遗书,匆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些事例虽然属于特例,是极个别现象,但心理疾病在目前的社会中却是极为普遍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10条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根据马斯洛的标准我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是: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
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四、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我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我们学校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适应问题。
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如果适应不良,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使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
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的学生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其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
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
(二)情感问题。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
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想让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
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
13、14到17、18岁的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情爱都充满美好的向往。因此,这个时期,容易出现令老师和家长害怕的“早恋”问题。
一、高中校园谈恋爱现象的特征:
1、行为公开化。以前学生恋爱是小偷式地下活动,而今学生恋爱毫无顾忌。他们之间称呼令人吃惊,“老婆,过来一下”、“老公,你想吃什么”,类似的语言在校园常能听到。
2、动作神速化。入学一个月后,据我所知,现在学生的谈恋爱状况,每个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3、方式信息化。利用手机、小灵通发短讯表达爱意,或利用QQ谈情说爱。
4、恋爱联盟化。几对人集体行动,同时约会、其实异性吸引以致于异性间的单独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教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选择,于是你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学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你不让我谈,我偏要谈给你们看看,从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荒废了学业,耽误了一生。有的同学为此很烦恼,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心理十分压抑。
其实在上学阶段,你们无力承担组建婚姻与家庭的重任,你们也不可能在中学阶段选择好真正适合与你的伴侣,因为恋爱、婚姻与家庭都是社会的产物,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
1、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论你是否在这个上面花费多少,都是牵撤到你的精力!
2、在这个年龄段,正是学习和长身体的时间,应该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才是!
3、如果过早的走到这一个环节,如果,这里是假设成了,那么可以说,这个人过早的踏入人生的某个环节,而真正有些属于你的东西,真正有的环节肯定会丢掉了,到了一定的年龄有时会感觉很后悔的。
4、如果过早的走到这一步,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说人的成熟,必然会造成两人的分歧,那么分手是必然的结果!
5、青春是美好的,这段时光是有限的,大家应该好好珍惜才是!
二、中学生恋爱的危害
我们鼓励异性同学交往,但反对中学生谈恋爱。因为中学生谈恋爱对你们以后的成长有许多危害,这主要是因为:
(1)思想上尚未定型。中学生由于世界观尚未形成,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还较幼稚、片面,思想、道德品质等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会有很大的变化。
因此,今天两个人可能一致,明天就可能有分歧,几年后更可能分道扬镳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学时代谈恋爱者失败的居绝大多数,后来能结合成伴侣的为数甚少。中学生早恋极难成功。
(2)心理上尚未成熟。中学生的心理尚处在发展阶段。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着一种
“盲目的成熟感”,好自以为是;在情感发展方面,情绪波动大,好冲动,易转移;在意志发展方面,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所以,在恋爱时极易感情用事,做出“越轨”的事情来,而一旦“越轨”,对女学生来说,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终身无法弥补的,也许当时并不觉得什么,但日暮途穷后造成的挫折感、自卑感,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是她们始料未及的。
(3)经济上尚未独立。中学生的经济主要依赖父母或他人,自己尚不能自力更生。而从恋爱到结婚、生育,这一切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些中学生由于无力支付恋爱期间的物质需要,不惜铤而走险,误入歧途。
广州某中学有个15岁的初中生,因家境贫寒,女朋友过生日他没钱送礼物,便去偷了自行车,而后又偷了三辆,总价值900元,从此走上犯罪道路。
(4)事业上尚未定向。中学时期是打基础的时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尚未定向。青少年时代又是读书学习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人的精力最充沛,求知欲最旺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也最强。
因此,中学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奠定人生基础,为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逐步定向的关键时刻。而中学生谈恋爱后,感情往往为对方所牵制,情感世界满是意中人的身影,没有多余空间容纳学习。学习分心,成绩就下降。少年不奋,涉爱过早,学业难以有成。
打个比方:少年早恋就如一颗没有成熟的小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虽然它也结了果,但那果是酸溜溜的青苹果,因为它还在生长,还没有到结果的时期,人生也一样,到什么时节做什么事,早了晚了都不好。
五、如何走出早恋的漩涡
早恋不好,但如果有的同学现在已经投入到这种漩涡中,怎么办?
一是“跳”出来。既然早恋不适合我们中学生,我们就要学会用理智战胜情感,主动跳出恋爱的漩涡,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培养强烈的事业心。要经常以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崇高精神境界对照自己,也可以通过抄写一些伟人、名人的警句来鞭策自己。
比如,恩格斯说过: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高尔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二是“冻”起来。这是要求双方在理智的情况下谈明态度,把早恋的情感泠冻,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这叫做“急速冷冻”;还有一种是“慢速冷冻”,即通过逐步降温的方法进行“冷冻”。
比如,双方可以通信,保持感情,但内容必须是健康的要鼓励对方努力学习、思想进步,但通信次数不宜过频。将感情先冷冻起来,不在中学阶段发展,同时,进行正常交往,珍惜纯真友好的感情。
曾经有早恋的同学在毕业后告诉我说:“那时凭一时的好感和好奇,被对方的某一点迷住,便不顾一切地好上了。后来,觉得对方和自己有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少差异,并不是理想中的意中人,就分手了。”感情产生后,先把它埋藏起来,不要惊扰它,等再长大点成熟点,就自然消除了。
三是“隔”开来。尽量避免两人单独接触,和其它同学多交往,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自己喜爱的文体、科技活动,用多层次,多角度的同学友谊来淡化这种恋爱关系。
在恋爱这颗种子没有找到赖以生存的适宜环境之前,就先把它珍藏在心灵的保险柜中,通过广泛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与同学加强广泛的交往,你就会不断地发现其他异性同学身上优点和可贵品质,会发现使自己脸红心跳的同学只是众多的各具特色、各有特长的异性同学中的一员,会感到自己当初视野的狭窄、最初的幼稚和情感上的不成熟。
总之,青春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体育锻炼至关重要,能使你们增强耐力与抗病能力。青春是美丽的、美不只是漂亮的脸蛋、苗条的身材,也不能用高矮胖瘦来衡量。人类越来越崇尚心灵美和气质美。
想成为新时代的女同学,要具有坚毅、端庄、细腻、温柔的品格,具有阴柔之美。想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要培养刚强、勇敢、果断、大度的气质,具有阳刚之美。过分的修饰和依*化妆品,将有损于人的自然美和健康美,失去青春的活力和光彩。
青春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颠峰,大脑发育已接近成人,是学文化、学科学、长知识、长才干的最佳时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我们要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
初三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心理问题尤为严重。据调查,初三学生中,相当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甚者会失眠、患神经衰弱症。这对他们考试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是不良的影响。
(四)行为和人格偏离
1.行为障碍,或称不良行为。中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多动症,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懒散,对抗行为等。这些多见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追求虚荣,追星族心态和迷恋电脑游戏的不良行为快速上扬,有人将网络称为精神毒品,这足以看出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我们都知道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对我们有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许多有用的东西,但另一方面网络上面鱼龙混杂,由于青少年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网上的一些游戏及不良内容所诱惑,一旦染上网瘾,那和毒瘾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国家为了保护青少年,专门在网吧门口强制性地悬挂着“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标志,由此足以看出网络对青少年的精神毒害之严重性,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进网吧,你就在网吧门口默默地念几遍这几个字,然后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悬挂这个标志,也许你从此就改变了你自己。
2.人格偏离。人格也叫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偏离主
要是个体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中常见的人格偏离有:
(1)自我意识偏差,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认识和评价不全面、不准确,因而抑郁、闭锁。(2)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只考虑自己,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3)自卑心理。(4)嫉妒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狭窄、好表现。这些不良心理品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无乐趣,还会阻碍自己健康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呢?有一为智者说过这样四句话:
一是把自己当成别人。比如,有些同学善于欺侮别人,话一定要在别人的话上面,你试着想一下,如果别人这样对待你,你是什么感觉。
还有一些同学喜欢抽烟,总认为自己抽烟的样子一定很酷,到底是不是很酷呢,这里我不做评价,你只要看一看哪一个小学生或者幼儿园的小朋友抽烟的摸样是不是很酷你就知道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自己就会明智许多,许多问题也就想开了。智者的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下,要同情别人的不幸,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富有善心的人才是心灵的富裕者智者的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说要充分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不要侵犯他人的权利,不要侵吞他人的财物。
智者的最后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创造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好,最后,祝愿全体同学都能够成为心理健康,心灵充实,生活幸福的人。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目录
第一讲科学上网,预防网瘾„„„„„„„„„„„(1-12)页
一、网瘾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1-8)页
二、网络带来的危害最值得深思的地方(8-9)页
三、网络对心理的影响(10-12)页 第二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上手——抑郁症„„„(12-36)页
一、抑郁性神经症常识(12-13)页
二、青少年抑郁症的六种表现(13-15)页
三、抑郁症的预后如何(15-16)页
四、抑郁症的治疗(16-17)页
五、心理医生谈“抑郁”(17-19)页
六、抑郁症的成因及形式(19-20)页
七、抑郁症的表现以及治疗方法(20-32)页
八、常见抑郁症症状表现有哪些(32-34)页
九、抑郁症的中医治疗(34-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