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课程建设第十一次研..
福建省《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课程建设第十一次研讨会
会议纪要
福建省《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课程建设第十一次研讨会于2009年5月15日至17日在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召开。研讨会的宗旨是建立课程建设交流平台,互相学习、共同促进,提高全省《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课程的师资水平与教学质量。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漳州师范学院、莆田学院、泉州师范学院、闽江学院、三明学院、龙岩学院、武夷学院、福建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仰恩大学、宁德师范专科学校、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等23个学校的专家、学者和在读研究生共50余人。
邀请著名专家作指导报告是本次研讨会的特色。继上次会议邀请顾沛教授和李尚志教授会议作指导报告,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代数学著名专家、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丘维声教授作指导报告。丘教授题为《按照数学的思维方式教线性空间和线性映射》的报告中,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并以线性空间与线性映射的内容为例,梳理教学内容的主线。丘教授的讲座立意高,针对性强,使全体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由优质出版社赞助协办是本次研讨会的又一特色。高教出版社数学分社和高教出版社福建教学服务中心重视研讨会,资助协办本次会议。马丽编辑、曹明浩主任助理等全程参加了会议。马丽编辑在会上作了题为《注重资源研发,提供优质教学服务》的报告,介绍了高教出版社在代数教学方面的资源建设情况,受到大家的欢迎。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薛建明副校长出席了开幕式,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情况。丘维声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充分肯定了教学研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马丽编辑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出版社对课程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林亚南教授回顾了研讨会的思路和设想,简要总结了系列研讨会的情况和全省各个高校在《高等代数》《线性代数》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开幕式由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黄晓秋主任主持。
本次研讨专题是线性空间和线性映射,共有8位老师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福州大学曾有栋教授作了题为《线性变换教学的几点体会》的报告;福建师范大学辛林教授作了题为《无限维空间上线性变换特征值问题》的报告;莆田学院王海明副教授作了题为《线性变换可交换的讨论》的报告;厦门大学林鹭副教授作了题为《关于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的试卷设计》的报告;莆田学院林志兴老师作了题为《与给定矩阵的可交换空间的一些探讨》的报告;龙岩学院周金森老师作了题为《同调代数观点下的高等代数教学》的报告;三明学院黄益生教授作了题为《向量组的秩》的报告;厦门大学林亚南教授作了题为《突出数学思想观点下的教学方法—以线性空间的同构为例》的报告。报告会分别由林亚南教授、陈清华教授、徐增德教授和杨忠鹏教授主持。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研讨会为提高我省《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继续召开《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课程建设研讨会很有必要。会议决定,下次研讨会于2010年4月在三明学院召开,研讨交流的内容是“二次型”。
全体与会人员对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为本次会议顺利举办所做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
福建省《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课程建设研讨会
2009年5月17日
第二篇:高等代数课程建设规划
高等代数课程建设规划
高等代数是高等院校数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以高等代数为基础(或者说作为它的直接延伸)的专业课有近世代数、泛函分析、微分方程、高等几何、数值分析、离散数学、运筹学、线性规划及数学建模等。高等代数的教学进程对计算机、物理、电子等专业的线性代数的教学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高等代数的内容不仅是学习后继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而且较多地体现着数学中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和计算方法,高等代数的理论和方法是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的重要基础。我系高等代数课程的教学任务由基础数学教研室承担。现有主讲教师3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在前辈教师的言传身带下,全体教师形成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和治学严谨的作风。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素质优良、团结进取的任课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教学负担过重,经费少,资料设备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我们教学科研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为了不断提高高等代数课程的教学质量,把高等代数课程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全体教师将积极克服困难,主动地,争取系上、学院的大力支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等形式,努力的促进教师学业水平、学历层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二至三年的课程建设,使担任高等代数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教师具有高级职称。
我们将积极利用系内、学院现有的图书资料和设备、并积极运用申请来的有限经费,积极开发教学课件;建好《高等代数》课程试题库;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利用高等代数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其他学科以及实际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多年来,我们在高等代数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课堂讲授为主,配合进行一些课堂讨论,布置作业、批改评讲,考试测评的传统模式,在此过程中,特别是在近些年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任课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进行了许多改革尝试。我们将以课程建设为动力,继续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我们的努力方向是: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积极推广;在课程教学中,不但培养学生的严格逻辑推理能力,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建设目标: 力争在3年内,将本课程建设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
重点建设内容为:
⑴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⑶逐步更新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增添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建设步骤: ⑴加强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可望3年后增加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5名,助教3名。⑵补充完善教学素材库。⑶完善立体化教材建设。⑷更新、补充网上教学内容。⑸建设本课程试题库。⑹建立网上讨论、答疑系统。
第三篇: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第1课程考核方案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Ⅰ课程考核方案
院 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Ⅰ 使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班 学 时:108 学 分:6
一、设课目的: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培养数学基本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中学代数和解析几何的继续和提高,又是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这两门有机结合的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系统的代数几何知识和抽象的严格的代数方法,以加深对中学数学的理解,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实际应用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数学专业、计算机专业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授多项式理论、线性代数以及解析几何。多项式理论以数域上一元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理论为中心内容;线性代数主要讲授行列式、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的理论和向量空间的理论;解析几何主要介绍空间直线与平面及常见曲面的有关知识。向量代数是本课程的核心,其基本内容连同现代数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集合和映射是渗透到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各章的最基础的知识。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二是培养学生高度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方法和哲学思想素质。三个层次之间互相呼应,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铺垫,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结果和目标。
三、课程考核的基本形式、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
(一)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部分分为:平时作业(10%)、考勤(15%)和课堂作业(15%)三个部分,占总成绩的40%。要求随时检查学生考勤,督促学生应按时完成平时作业,及时批改作业。
(二)课程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采用笔试闭卷形式。考试命题由教研室集体讨论,任课教师可参与命题。本课程期末考试的命题依据是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以及使用教材。本课程的试卷涉及该教材所含的有关知识内容及习题和课外补充习题。
课程考试试题结构:
第一部分 填空题,每空2分,共 20 分。第二部分 判断题,5 小题,每题2分,共 10 分。第三部分 计算题,5小题,共50分左右。第四部分 证明题,2小题,共20分左右。
四、考核的组织:
本课程的平时作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批阅评分。期末考试阅卷由教研室统一组织,以集体流水作业的方式进行批阅。学生的最终成绩=形成性成绩*30%+期末成绩*70%。
五、教材
《微分几何》(第4版)梅向明、黄敬之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其他有关说明或要求
方案制定人签字:
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签字:
第四篇: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课程革新
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课程革新
内容导读:习的目标是获得亲身介入探讨探讨的体验,提高发现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能力,培养收集、浅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讨性学习的方式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实践和探究,而不是课堂上的被动记忆。也可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中完成探讨性学习。如在《中学古文教与学》的选修
[摘 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建设与中学的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必须“接轨”,这样才会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建设一支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科研队伍。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建设中学语文课程革新教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0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1—0119—02
[作者先容]曲鸿雁,北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吉林吉林 132013)
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给“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培养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一些与之相应的基本语文素养。
一、高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方面的构想
我们以为,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与革新教学论文落后于中小学基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大部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只有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与教学论等几门必修课。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的基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比如中文系传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设置只有单一的36学时的教学法课程,它作为考试课在第6学期开设。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语文教学法的知识,根本不熟悉中学语文教学近况,就忙于设计教学内容。大部分是闭门造车,部分考研的学生甚至放弃课程试讲。学生在懵懵懂懂中,匆匆走上教育实习的讲台,结果不言而喻,致使学生的就业率极低。为此我们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行等举措,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体现“全学程、精内容、重能力”的特点,服务于基础教育。以此为宗旨,为培养未来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提供课程支撑。具体设计如下:
二、与中学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接轨,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人才
我国教师需求量最大的市场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块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探讨基础教育的需要,积极革新教学论文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策略,为基础教育服务。为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探讨性学习,以培养出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讨性学习的教师;加强教育基地建设,使学生了解一线教育的近况和走势。
1.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性学习
追求教学民主化,变讲台为平台。师生联系是同等的“朋友 伙伴”的联系,师生之间可以通过互动和交互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展开自由交流和民主对话,把学习的课堂变成一个“生活的世界”。学生与教师共同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探讨,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分工负责,把探讨的过程、学习和内容、使用的策略全部记录下来,再和组内同学以及教师共同分享;尤其要交流学习策略和学习的新发现、新感受,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欢快和收获。探讨性学习的目标是获得亲身介入探讨探讨的体验,提高发现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能力,培养收集、浅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讨性学习的方式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实践和探究,而不是课堂上的被动记忆。也可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中完成探讨性学习。如在《中学古文教与学》的选修课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对高中语文课本一、二册中的文言文进行探讨性学习。具体做法是:5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
小组完成一篇古文的教与学的设计。在课堂上由主讲同学向全体同学说明小组学习的内容,发现、探讨的不足以及学习感受。在36学时内完成高中语文课本一、二册文言文的教学设计。
2.建立稳定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熟悉基础教育的近况和进展走势
转变“关门办学”、“高高在上”的陈规,主动与中小学建立和谐联系,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策略、科研合作等方面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与进展的需要。积极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革新教学论文与进展提供技术、信息、知识等方面服务。在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小学建立长期、广泛的合作联系,走共同进展之路。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探讨基础教育教学不足,搞好社会调查,撰写一篇教育教学小论文,再次进行探讨性学习。同时以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根据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设计一次有作用的教育活动案例。只有体验到基础教育的现实近况,才能培养出师范生适合基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需要的各种素质。
3.夯实教师技能,进行准教师方式练习
教师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所必须的专业技能。我们面对的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其教学基本功大致包括: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信息技术的运用等。具体操纵步骤是:(1)请一位中学教师或学科教育学教师进行示范课,使学生获得感性熟悉;同时领着学生进行教育见习,深入中小学教学现场听课,并且配合讨论,谈谈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惑。(2)学生自己以中学课本中自选一篇文章,进行教学设计,准备15分钟左右的讲授内容,在全体同学眼前做试讲,效仿教师范例,然后组织同学进行评课。(3)逐渐成熟之后,进入微格教学阶段。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做好录音录像工作。课程完毕,组织评议,指出优缺点和改善意见,学生根据评议反馈进行教案的修改。(4)由每一位教师指导5~6名同学再进行一次备课、讲课、听课、评课,循环提高。以篇章的教学设计到说课提纲等每个细节都由指导教师严格把关,反复听学生试讲,并且给予指导,给出成绩。(5)试讲成作业制作,将之作为就业应聘的依据。通过个别到全体的技能练习,使同学们形成合作性的探讨——备课——讲课——评课——改善的学习氛围。
基于以上浅析可见,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接轨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内容,首先要探讨新课程标准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新要求,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育人才。
(责任编辑:海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