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缘文化”背景下发挥两岸交流的独特功能[★]

时间:2019-05-15 06:4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缘文化”背景下发挥两岸交流的独特功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缘文化”背景下发挥两岸交流的独特功能》。

第一篇:“五缘文化”背景下发挥两岸交流的独特功能

“五缘文化”背景下发挥两岸交流的独特功能

——福建媒体打造“软实力”初探

■胡 欣

近年来,海峡两岸高层互动良好,民间交流频繁,经济文化和平发展框架(协议)有序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12月5日台湾地区“三合一”选举结果公布,以台独宗旨立党的民进党“小胜”,国民党中间选民票源流失严重。其原因之一,当然是国民党在台湾地区执政方面存在失误。而这是否也可以引发思考,在构建两岸和平统一框架制度的同时,如何既要看到台湾人民期盼统一的主流民意,也要关注部分台湾民众对未来统一在认知上的差异

怎样才能减少两岸人民的观念落差,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 笔者认为:福建,与台湾拥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五缘文化”纽带,又是近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主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在两岸民众的心理沟通中,福建媒体比中央媒体或其他地方媒体更具优势,应该在这方面有进一步“深耕”的作为。

“五缘”为两岸沟通提供柔软的文化背景

“五缘”文化,它所代表的是闽台之间特别紧密的五种联系: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五缘”被认为是福建在发展闽台关系方面的优势所在,与“六求”、“三通”一样,是近年来闽台交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词。

地缘相近,即从地理上来看,福建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近邻”;血缘相亲,即闽台有许多人拥有同一个祖先,血脉相通;文缘相连,即闽台二地拥有同一种地方文化,比如同样的方言、风俗、节庆、信仰等;商缘相通,即从古到今,闽台都有着经贸来往,即使是两岸关系最艰难的时期,这样的往来也未曾断绝;法缘相循,即从宋朝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到1885年台湾单独建省之前,台湾一直归福建管辖。1885年后,台湾依然同福建保持着教育、行政、财政等方面的关系。“缘”里面有感情色彩,是以感情的关联为基础的,新闻传媒对此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和考量。

从“涉台报道”到“对台报道”、“驻台报道”

作为两岸媒体交流中的“先行者”,福建省一些主流媒体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专门针对台湾的深入全面的报道。例如,1998年东南卫视落地台湾,成为第一个落地台湾的省级卫视,为台港澳观众提供独具特色的华语电视资讯;2005年,《福建日报》成立“海峡新闻部”,每周推出五个“海峡新闻”版;2008年,福建日报社和东南卫视成为大陆首批地方媒体赴台湾驻点采访的媒体;2009年6月23日,《海峡导报》与台南的《民众日报》合作,在《民众日报》上刊发海西新闻版,首开与台湾媒体合作办报的先例;2009年4月18日至5月7日,由CCTV-4主播王世林、台湾TVBS主播王德恺和福建电视台主播郑苏共同担纲主持的《直播台湾》节目在CCTV-4播出,等等。

总体来说,福建媒体在台湾报道方面有着起步早、栏目多、范围广的特点,最初的“涉台报道”正逐步转变为“对台报道”、“驻台报道”,“对内台湾报道”与“对台大陆报道”并重,报道内容从传播信息、政策宣传扩大到解析台湾、扩大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工作方式则逐渐出现合作化、常态化倾向。这是福建媒体不断探索和改善闽台传媒交流方式的成果,也为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缘文化”背景下打造福建媒体的“软实力”

1.从“文缘相承”看传播效果

新闻媒体充当两岸交流中的文化“信使”和对话“渠道”,其意义在于增强两岸沟通以建立两岸互信关系、提高心理认同,从而推进两岸交流进程。“沟通”的关键在“通”,这取决于传递讯息和接受讯息的双向传播效果。

“五缘文化”中的“文缘”,对提升“双向传播效果”将能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这是福建媒体最大的优势所在。

“文缘”,在闽台文化、教育、艺术、民俗、宗教诸多领域一脉相承。“文缘”可细分为“语缘”(方言、国语)、“诗缘”、“戏缘”(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木偶戏)、“乐缘”(南音、民歌小调等)、“艺缘”(木偶头雕刻、花灯等民间工艺)、“俗缘”(岁时节庆、婚嫁习俗等)、“信源”(妈祖、广泽尊王等)。“文缘”林林总总,繁富多姿,几乎随处都能感受到闽台文化根脉相承的气息。下面仅选择“语缘”作一简析。

闽台的主要方言为“闽南方言”,官方文字为汉字(繁体),官方用语为“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音为基准音”的国语。福建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对“闽南方言”熟悉、理解和应用,这使得福建媒体能够更准确地对从台湾得到的讯息进行“同源化的文字符号解读”,而经其“解读的文字符号”讯息对台传播产生的偏差也较小。

施拉姆在他的控制论模式中提出:同等条件下,在“遣词造句”解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偏差越小,传播效果也越好。文字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是同样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用来指代特殊意义的任何东西”。因此,文字符号具有着某一种特定文化形态的烙印。对于同一个对象,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传者或受者使用的符号也必然会存在差异。

另一方面,在新闻采访中,福建日报社和东南卫视赴台湾驻点采访的优势,在于可用乡音采访。尤其在台南地区的采访中,乡音“语缘”的亲合力,足以减缓被采访者在语言交流时产生的焦虑感与长期在不同生活环境下构筑的心理防线。

2.从“血缘相亲”看“受众选择”

早在南宋,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开始到澎湖屯垦。明代开始,福建人大批移民台湾。明末郑成功驱走了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台湾。清朝康熙年间,台湾划归福建省,出现了历史上长达200年的“闽台合治”,更有大量福建人到台湾去。据1926年统计,台湾民众祖籍为福建的占83.1%,其中泉州府属各县占44.8%,漳州府属各县占35.7%,闽其他各地占3.2%。

春秋战国时期,慓悍的闽越族部落因为逃避战乱,他们选择舟楫,成了首批登上台湾岛的原住民。据说,现生活在台湾中部山区、平原、岛屿上的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的原住民,至今还保留着造舟出航、额头刺青和文身等习俗,这是古闽越遗风的延续。

“血缘相亲”是现代社会人们“寻根”的原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社会结构,从传播学的“受众选择”来看是一个很好的受众群体。“家人亲戚的话比外人的话可靠,同乡人的话比外乡人的话可信”,这种情况在广大农村相对不发达地区,目前依然广泛地存在着。即便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人们的心理归属感也会产生同样的暗示作用。

随着“寻根”热的不断升温,从福建到湖南,台湾民众的寻亲路已越走越远。福建媒体可以“宗祠”地媒体的身份,从两条线上予以关注。第一条线,关注台湾民众在福建的“寻根”报道;第二条线,关注台湾民众在大陆其他省份和地区的“寻根”报道。以认祖归宗的亲情,唤醒两岸统一的愿景;以老乡同乡的真情,填平心理深深的鸿沟。

3.“五缘文化”背景下看新闻报道

新闻媒体对两岸沟通的作用,不仅取决于传播效果,也取决于新闻报道本身。在“五缘”文化的大背景下,福建媒体在这方面有着时效性高、信任度高、可用资源多等优势。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要素之一。福建与台湾“五缘”相通,经贸往来之便利、途径之多样自然较其他省市为胜。这意味着,福建媒体较其他各地媒体更容易获得第一手讯息;而在大陆媒体“驻台”记者站有限的情况下,与台湾地缘相近的福建显然拥有最快到达现场的条件。

“信任度”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一方面标示着其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一方面也意味着受众对其的心理认同。在讯息传播过程中,“信任度”会对前文所分析过的“受众选择性注意”等方面产生作用。“信任度”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一家之力,而是多个因素长期作用所获得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受众对媒体的熟悉程度,受众与媒体的接触程度等。福建媒体作为最早落户台湾、最早开始做对台针对性报道的大陆媒体之一,十多年来在两岸打下的受众基础和栏目品牌都为其“信任度”加分。

新闻的核心是讯息,因此,讯息来源渠道和资源对媒体来说至关重要,福建媒体在这方面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不对称是阻碍两岸民众心理沟通的主要瓶颈之一。

大陆传媒目前在报道内容上往往偏重对焦重点、热点事件而忽略了相关“血缘”“文缘”“法缘”等更具亲和力的常态报道,而且往往“多家媒体,一个声音”,大大影响了两岸人民对彼此的了解程度和媒体对舆论的引领作用。鉴于新闻接近性和受众选择性,人们总是对与自己生活有关联、可能对自己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事件更为关心。

福建媒体在两岸传媒交流方面起步早、栏目多、范围广,报道资源、报道经验都更为丰富。无论从接近性还是从报道资源来看,“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背景下的福建媒体,无疑都有着明显优势。

福建媒体:既是“先行者”又是“联系人”

新闻媒体在两岸交流中应发挥文化“信使”与对话“渠道”的作用,切实拉近两岸民众之间的“观念落差”与“心理距离”。构建两岸和平统一框架,一方面要在制度层面继续推动党党对话、政党对话,推动政治进程;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民间互信、加强“五缘”认同交流,逐步达致两岸民众的心理趋同,以保证两岸人民的终极福祉。

福建媒体拥有“五缘”背景所带来的独特优势,也担负着较其他大陆媒体更独特的角色:先行者和联系人。所谓先行者,即先于其他地方媒体深度开展两岸民间互动沟通,这是福建媒体已经做到、正在做着,并且应该在未来做得更有创意。所谓联系人,既是官方的、又是民间的,还是媒体与媒体之间的;福建媒体应凭借自己的文化、环境优势,做好政党间的政治联系人,民间的生活联系人,媒体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联系人。

要扮演好这两个角色,福建媒体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发挥“五缘文化”的自身优势,走出自己独特的报道路子。具体来说,可以用“三民报道”来概括:从民间入手(由下而上打好传播基础、提升社会信任度),从民生入手(增加常态报道、增进了解),从民声入手(强化认同、增强舆论影响力),并使之成为和平互动大背景下的“软交流”。■

(作者系《上海民革》副主编)

注释:

林建华:《五缘文化力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期

拉里 A 萨默瓦、理查德 E 波特著,闵惠泉、王纬、徐培喜等译:《跨文化传播》第4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晓锋、马汇莹:《两岸沟通中的传媒运用思考》,《新闻界》2005年第6期

下载“五缘文化”背景下发挥两岸交流的独特功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缘文化”背景下发挥两岸交流的独特功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