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北客家地区的普庵信仰习俗及其原因

时间:2019-05-15 06:3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赣西北客家地区的普庵信仰习俗及其原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赣西北客家地区的普庵信仰习俗及其原因》。

第一篇:赣西北客家地区的普庵信仰习俗及其原因

赣西北客家地区的普庵信仰习俗及其原因

——以宜春慈化镇为例

内容摘要:出生于赣西北慈化镇的佛教临济宗第十三代法嗣普庵祖师,因“六通具足、累现灵异”,“护国佑民有功”等灵验事迹,不仅成为该地区民间顶礼膜拜的偶像,还流播海内外。本文主要介绍了赣西北客家地区及慈化普庵祖师概况、慈化镇的几种主要的普庵信仰习俗,以及这种信仰习俗传承至今、流播海内外的原因。关键词:赣西北 客家 慈化镇 普庵信仰 原因

一、赣西北客家地区及慈化普庵祖师概况

明清以来,大批客家先民,历经千难万险辗转来到赣西北地区,并在这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宜春市下辖的万载县、铜鼓县、宜丰县、奉新县、靖安县、袁州区,萍乡市与九江市的修水县至今还居住着数十万客家人。由于客家先民是零星地分布于此,并且与本地的土著居民长期混合居住,因此,赣西北客家文化受到了当地文化的严重冲击和同化,呈现出日渐衰败的发展趋势,导致客家民俗文化只在少数几个地区得以少量保留,而宜春慈化镇的普庵禅师信仰,则是赣西北客家民俗文化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

赣西北慈化镇位于湘赣边境,地处宜春、万载、萍乡、浏阳接壤处。座落在慈化镇南泉山下且为“郡刹之冠”、“天下第一禅林”的慈化寺.是由开山祖师临济宗十三世孙普庵肃印于南宋干道二年创建,为当时江南佛教大道场之一。该寺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声名远播,多次得到诏封御题。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85年亲笔御书赐封慈化寺为“天下第一禅林”,后世所谓“天下大慈化”之名就源于此。

佛教临济宗第十三代法嗣普庵祖师,是土生土长的宜春慈化镇余坊村人,俗姓余,字印肃,法号普庵,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出生,是我国南方最具影响的佛教信仰人物,其祖庭即在宜春市南泉山之慈化寺。普庵祖师因“六通具足、累现灵异”,“护国佑民有功”等灵验事迹,递经宋、元、明、清历代皇帝加封,明永乐十八年(1420)累封至“普庵至善宏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惠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因此格外受民间信仰所崇拜。

二、慈化普庵信仰习俗

慈化其寺、普庵其人交相辉映,在一定的因缘和合下,慈化寺成为了这一地区的客家民俗文化中心,普庵祖师也成为该地区民间顶礼膜拜的偶像。二者的有机结合,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普庵祖师信仰习俗,如“肃”字迎亲习俗、醮祭民俗、无处不在的“普庵咒”、“普庵符”,普庵传说等民间民俗活动。

(一)“肃”字迎亲习俗

众所周知,在中国广大汉族地区的传统婚嫁迎娶礼仪中,各种吉祥物上无一不贴上一个“喜”字,以示吉庆祥瑞。而古代袁州府及其邻近地区,尤其是慈化寺周边地区,流传下来的却是“肃”字迎亲的习俗,即在花轿诸迎娶吉祥物上张贴一“肃”字。这种民俗奇观的形成来自一个和尚的名字,这个和尚就是宜春慈化寺的普庵禅师印肃。花轿上所贴的“肃”字,乃是普庵印肃名字中的“肃”字。

民间传说中,普庵禅师印肃是个亦道亦仙的圣人。尤以驱妖魔、救妇女的故事居多。特别是拯救新娘的故事,流传甚广。“肃”字迎亲,就起源于“印肃跟花轿”的传说。相传,从前慈化有个漂亮妹子嫁到模汤,一路吹吹打打路过慈化寺,普庵禅师印肃睁开慧眼,见轿中有两个新娘,知有妖精作祟。于是悄悄跟随花轿,一直跟到模汤,轿到新郎家,掀开轿帘,见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新娘,不知所措。众人发现普庵禅师也随轿而来,一齐求救。普庵说:“把左边的新娘牵去拜堂。”接着手举佛帚,口念咒语:“一直乾坤大,横担日月长,南蛇转北斗,右灭鬼神王,普庵来到此,万煞尽归藏。”假新娘就地一滚,嚎嚎怪叫,现出了九尾狐的原形。后来人们迎亲是为了护轿镇妖,就把普庵禅师印肃的名字贴在轿上。以防不测。这就是“肃”字迎亲的由来。

旧时,在宜春慈化一带,男方迎亲时,在轿门上用一张大红纸写半个“肃”字,边运笔边念咒,咒词为:“一直山河动,横担日月明,左撇星斗见,右拖鬼神惊,普庵来到此,诸煞尽消藏。”轿到女方,新娘上了轿,关上轿门,再由女方家请道士将半个“肃”字补齐。如此这般即可镇妖除煞,庇佑新娘。过去,“肃”字迎亲的风习不仅盛行于宜春慈化一带,而且西至萍乡桐木,东至万载、上高,均很流行。后来,婚娶迎亲坐花轿的现象逐渐减少,此俗在宜春慈化、万载、萍乡一带也随之渐次淡化;然而,在远离慈化寺百里之外的上高一带,“肃”字迎亲的习俗却始终都未改变,一直传承至今,即使现今不用花轿而用汽车迎亲,汽车车头上也贴个“肃”字,以图吉利。

(二)醮祭民俗

醮祭大典,是民间信仰中最隆重、最庄严的祭典仪式。民间有:“入冬之后打大醮”之说。然而,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相比道教醮祭,佛教醮祭则不太盛行;也正因为如此,赣西北一些客籍分散地的佛教醮祭民俗则成为了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一件大事,也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

长期以来,在赣西北客籍分散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万载为中心的醮祭文化圈,而宜春袁州区慈化镇也是这一文化圈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慈化的醮祭民俗,在醮祭仪式的符咒使用与消灾解厄的醮祭目的上与道教醮祭比较相似。然而,它也有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主持法师的名称与护法的祖师上。首先,主持醮祭的“法师”是以“俗僧弟子”自称的,而不象道教法师以“道士”自居。其次,慈化醮祭的主要对象是本乡本土的普庵禅师,对普庵的祖祭在整个仪式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主要被置于起醮之初与收醮之时。客家道士在起醮之初,普请三教众神之前,都必须先迎请普庵禅师,因为他们希望在即将开始的祭祀活动中能自始至终得到普庵禅师幽冥之中的护驾与帮助。

在科学文化知识有了很大发展的今天,这些地区的醮祭民俗,虽然不如从前那么盛行,但也未因此而衰落,尤其是宜春万载,人们仍十分重视这一民俗活动。

(三)普庵咒

《普庵咒》是由许多单音参差组合,构成一个自然的旋律,犹如天地人相互交融,令人自然进入清净空的境界,并能与普庵禅师有求必应的菩萨精神感应道交,念诵起来非常灵验。相传,此咒可普安十方、驱除虫蚁、蚊蚋不生、消灾解厄、镇煞安胎、驱邪除秽、逢凶化吉;常年持诵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繁殖、万事如意。

至今,当地仍有少数人,尤其是年老者,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他们都会伸出双手、闭上眼睛默默地念叨着这些咒语,以期逢凶化吉。

(四)普庵符

普庵信仰的突出之处还在于大量使用的普庵符。普庵符从民间传统巫法中汲取营养,使之与民众的生、老、病、死更加贴近,其特点是将巫法、道法、佛法三者揉合在一起。在民俗观念中“普庵符”可以避一切的邪煞,在特定的节俗中,则赋予了特定的符义。普庵符的用途很广,广泛运用于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端午节中加用“普庵符”,以象征其避瘟遣煞的作用;民家建新屋,必请道师到新屋行“安龙镇宅”之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于屋中香火龛中置一根木制的“普庵攒”。

(五)普庵传说

在民间信仰文化中,每一个信仰对象都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并且由于传说的神奇性,而显示信仰神祗的威灵,而使信众对其产生敬仰与崇拜。在这一点上,普庵信仰的情况一点也不逊色,但与其它一些佛教信仰人物大不相同的是,普庵之传说故事都是人间俗事,其中尤以收妖除煞、救妇女的故事居多,如前文提到的“印肃跟花轿”的故事、“普庵除妖救嫂”、“普庵救梁”、“舍财功据”、“降巫归善”、“祈雨灵异”、“普庵治三煞”、“普庵收黄蟮精”、“普庵下阴除妖救妻”、“普庵收孽龙”、“普庵收乌鸦精”等。

三、普庵祖师 “慈化天下”、存续至今之缘

普庵禅师,不仅在当时当地,受到人们的景仰;而且在今天,“天下大慈化”及普庵祖师之名还流播海内外,影响国内外广大地区。至今,中国的江西、山西、河北、四川、广东、福建、湖北、浙江、台湾等省,海外的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仍盛行着普庵祖师信仰。台湾金门,澎湖,台南,彰化等地及福建晋江,每年都有大规模组织团体来慈化寺礼拜祖庭。普庵祖师之所以能够“心存利济,开化人天”、流播海内外,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唐宋以降,儒、佛、道三教已趋融合。普庵祖师,不仅成为佛教的一代宗师,在民间道教中也有“南泉教主”、“南泉法主”、“普庵真人”等尊称,同时由于其生长在儒家文化厚重的中华大地,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因此、普庵祖师集佛、道、儒于一身,是其能够得到广大民众信奉的重要原因。

第二、普庵祖师因“六通具足、累现灵异”,“护国佑民有功”等灵验事迹,递经宋、元、明、清历代皇帝加封。帝王无以复加的推崇、封赠,客观上促成了普庵祖师慈化天下的标杆作用。

第三、宋元以降,佛教信仰重心日趋下移,佛教与民间信仰日渐交融,以百姓日用需要为目的的功利佛教信仰大行其道。普庵祖师上至护国化民,下至建桥铺路、祛病消灾等事迹深得人心。面对自然苦难的无奈,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需要普庵祖师作为精神依托,以护国化民;而处在社会底层的蝼蚁小民,在自然和社会双重苦难的压力下,普庵祖师的慈化神力、在精神上所起的慰藉作用更是达到了极致。

第四、伴随着赣西北客家地区文化交流中心、“天下第一禅林”慈化寺的声名远播,并借助于客家人的不断迁徙,普庵祖师的影响也随之远播海内外。因此,文化的交流与人口的迁徙又是普庵祖师能够慈化天下的又一重要因缘。

第五、增进社会团结、维系社会秩序。普庵信仰所宣扬的积善积德、护国安民等无疑有益于社会团结和社会稳定。此外,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信仰活动,如醮祭民俗等,使村社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更加密切,有助于增进团结、化解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维系社会秩序。

第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普庵信仰,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它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现象,深深植根于中华本土文化的沃壤之中,保留了浓厚的儒家道德观念。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村,通过举办这些民俗活动,为贫乏的乡村生活注入了活力,丰富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

第七、繁荣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大规模组织团体来慈化寺礼拜祖庭,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历经近千年的流衍变迁,慈圣的普庵祖师,用悲天悯人的神情,在袅袅的香烟里,在悠扬的钟鼓声中,默默地、一如既往地俯视着芸芸众生,潜移默化着每一位虔敬的朝圣者的心灵;而普庵信仰的世世相传、流播远洋,则是每一位朝圣者表达其虔敬之心的最好的方式。

下载赣西北客家地区的普庵信仰习俗及其原因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赣西北客家地区的普庵信仰习俗及其原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