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场所超700处 潮汕妈祖文化缘何如此兴盛?

时间:2019-05-15 06:4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祭祀场所超700处 潮汕妈祖文化缘何如此兴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祭祀场所超700处 潮汕妈祖文化缘何如此兴盛?》。

第一篇:祭祀场所超700处 潮汕妈祖文化缘何如此兴盛?

祭祀场所超700处 潮汕妈祖文化缘何如此兴盛?

要说汕头近年来的“热点事件”,“湄洲妈祖金身巡安潮汕”可以名列其中。这个历时10天的活动,从11月1日湄洲妈祖金身携“千里眼”“顺风耳”左右护法从湄洲“起驾”开始,到11月10日湄洲妈祖“回銮”,中间经过了和平下宫天后古庙、贵屿天后古庙、西胪天后宫、华阳珠珍祖庙、后溪天后古庙、赤产天后古庙、草屿岛天后宫、妈屿天后古庙、濠江区达濠古城、潮汕妈祖文化园等10多个宫庙和场所。

据介绍,活动总行程达1000多公里,沿途“接驾”市民近500万人次,可谓是掀起一股全城“妈祖热”。这也是湄洲妈祖在今年7月份赴东南亚开展“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活动、9月23日至10月9日赴台湾巡游后的“大陆巡游”首站。

这股“妈祖热”,除了是因为湄洲妈祖金身千年来首次来到潮汕地区外,还与汕头本地妈祖文化鼎盛相关。在汕头,年代最久的天后宫为宋时番舶建于深澳海滨东北侧的南澳县深澳天后宫,距今已有超过900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潮汕地区目前共有祭祀妈祖的场所超700处。

潮汕妈祖文化源于湄洲妈祖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近千年来,中国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

从南宋到清代,绝大多数史料公认妈祖姓林,生于湄州屿,自幼有异能。从传说来看,妈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她生前经常为渔民预测出海时的天气情况、义务采药治病、拯救遇险渔船,还曾点燃自家的房子,用火光当做航标引导迷航的商船脱离险境。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她28岁时因在海上救人而献出年轻的生命。岛上渔民为了纪念林默娘,特地在岛上建庙并奉为海神,希望世世代代学习妈祖精神,多做好事,也希冀妈祖继续保佑百姓航海平安。

据考证,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便赐妈祖“顺济庙额”,此后直至元明清,均对妈祖不断加封,而妈祖的祭祀仪式,更是与黄帝、孔子一道,成为国家三大神明祭祀仪式。

在当代,妈祖文化也颇受重视。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广东的妈祖文化历时千年之久。南宋诗人刘克庄在其《到任谒诸庙·谒圣妃庙》中有言:“某持节至广,广人事妃,无异于莆,盖妃之威灵远矣。”而潮汕地区作为广东最靠近福建的地区,自然是较早受到妈祖文化影响的地区。

潮汕地区的妈祖文化,与遍布全球的妈祖文化一样,源头均为湄洲妈祖祖庙。不少研究妈祖文化的专家均认为,潮汕地区的妈祖文化是受移民的影响,随着人口迁徙而从福建莆田移植而来。在中国的历史上,秦末、南北朝、宋末、明末皆发生过较大的移民潮。在饶宗颐《潮州志·民族志》中,对宋元时期迁至潮汕的姓氏进行统计,共有62家,其中宋代便有41家,大部分来自福建。

在此次湄洲妈祖金身巡安潮汕的首站——和平下宫天后古庙,便有方志记载妈祖来汕:福建人高南平中进士后,任职期满,莅和平定居,携来湄洲祖庙妈祖香火,“乡人遂建宫祀之”。而到了清乾隆年间,由于地方官发愿,和平下宫天后古庙才有如今的雏形。

潮汕地区的妈祖庙,是见方志记载的。在明末成书的《东里志》中,便有:“天后宫,一在大城东门内;一在柘林守备营后;一在深澳,宋时番舶建,时加修理一个……皆祀天后圣母之神。凡航海者必谨事之”的记载。而其中“凡航海者必谨事之”,则道出了潮汕地区妈祖文化兴盛的原因——较多从事海洋生产而由此产生的海神信仰。

潮汕“弄潮儿”多信奉妈祖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地处南海之滨与韩江出海口的潮汕地区,加上“人多地少”的历史条件,自然有不少居民“讨海”为生。“讨海”不仅是捕鱼,还有海上商贸。对于潮汕“弄潮儿”信奉妈祖,也有一段记载。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南澳镇副总兵何斌臣重新拓建妈屿妈祖庙。新庙落成时,何总兵亲自操笔写成《放鸡山天妃宫碑记》。碑记云:

“夫溟渤之间,歆而赫濯其灵者,则天妃靡埒矣。海之民,网罟者,戈铤者,探奇赢者,挂片帆,鼓一楫,必祷于神以行。其或中流无际,风涛撼之,亡命撄之,三老吁号,遥望赤光,莹莹一星,薄樯橹间,则知神至,而寇逝,而波澄。故濒海在在祀之。”

在何总兵看来,有三类人最信奉妈祖,一是“网罟者”,也就是渔民;二是“戈铤者”,也就是守卫海疆的水兵;三是“探奇赢者”,也就是海商。而何总兵修建妈屿妈祖庙的原因,就是其在剿海盗之前的许愿。

在古代,由于缺乏天气预报与定位设备,加之风浪无常,航行之时一不小心,便会造成船翻人亡货沉的悲剧下场。因此,妈祖便成为“讨海人”心目中镇风平波解危救难的海上保护神。在潮汕地区,“讨海人”上船前总要到妈宫进香许愿,平安归来时再到妈宫跪拜还愿。川走江海的大小船只,船头板下均供奉妈祖神位,船头贴着妈祖神符,每逢初一、十五必到庙中进香及在舟中祭拜妈祖,以保平安。

因此,潮汕地区之所以有超过700处供奉妈祖的场所便不难理解,可以说,在凡是有出海的地方,妈祖庙便成为了“标配”。这种风气,到了明清时期越发流行。

到了清朝,随着“下南洋”风气的兴起,出洋过番的人也成为了妈祖的“追随者”——为了自己能够平安到达东南亚,他们也会在出海之前祭拜妈祖。而随着华侨不断外出,妈祖文化也随之远传。时至今日,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东南亚各国之外,像法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地均有妈祖庙。现今,妈祖信俗拥有2亿多信众和5000多座妈祖庙。在这期间,海外潮人对于传播妈祖文化也有一定贡献。

因此,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妈祖文化越发成为连接“海丝”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符号。

三项本土非遗均与妈祖相关

妈祖文化,不仅只是在潮汕地区受到追捧,还衍生出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本地文化类型。

在汕头市非遗展示馆中,便有三项非遗与妈祖相关,分别是省级非遗项目华阳珠珍娘娘信俗与市级非遗项目凤岗珍珠娘娘信俗、厦岭妈宫信俗。这些信俗,均是妈祖文化本土化的一种表现,是原生妈祖文化的一种衍生,均为中华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潮汕传说中,珠珍娘娘又称珍珠娘娘、宝珠娘娘,也有说法是她们为三姐妹,是主治天花、麻疹、水痘疹,保婴护幼的女神。在古代,由于这3种儿科病均为难治之症,所以需要借助神力保佑家中孩子的平安健康。这算是妈祖除了本身“职能”之外在潮汕本土的又一化身与“兼职”了。

华阳乡,位于汕头市潮阳区河溪镇。随着近年来文化事业尤其是民俗文化越发得到重视,每年正月,这里都会举行妈祖文化游行表演,今年已经是第三届。在当地,妈祖,或者说珠珍娘娘的信俗,已经存在超过600年了。而在珠珍娘娘信俗中,“圣驾出巡”也是最为重要的仪式,出巡之时,热闹非凡,队伍彩旗飘扬、五彩缤纷,所经之各祠社也纷纷屠猪宰羊、敬备祀品。

与华阳珠珍娘娘信俗同样热闹是凤岗珍珠娘娘信俗,又称“凤岗妈”。凤岗村位于汕头市濠江区,与华阳出巡不同的是,凤岗的热闹形式是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凤岗珍珠娘娘庙会吸引数以万计的香客和游人前来参加,节日气氛不亚于春节,“活桌席”、赛酥糖塔、做大红桃粿等成为庙会特有民俗,还有在正月十七当天的的“迎妈炉”与“抢头香”等仪式,现如今,凤岗珍珠娘娘庙会已经成为濠江区乃至潮汕地区的特色乡村民俗庙会。

此次湄洲妈祖金身巡安潮汕,也在华阳与凤岗两地“驻驾”,接受这两处有着潮汕式妈祖文化地方的市民祭祀。

厦岭妈宫信俗又是一种潮汕式妈祖文化。位于汕头老市区的光华埠,这里是汕头市区最早露出海面的沙脊地,沿海居民在此设栅捕鱼,称这里为“沙汕”,而“厦岭”,是光华埠的大渔村。元代淳熙年间,福建渔工用木材、瓦片在厦岭搭建一间仅有6平方米左右的简陋小庙,供奉妈祖娘娘,护航佑民。明洪武二年(1369),在小庙原址上创建了现在的厦岭古庙,庙中设有妈祖卧室,室中被、褥、鞋、枕等配套齐全。

与其他妈祖庙不同的是,厦岭古庙内供奉两尊妈祖塑像,左为“福建妈祖”,右为“汕头妈祖”。相传古时渔民建成厦岭妈宫,已在宫中立了神像,后来海上漂来一福建湄洲妈祖塑像,被厦岭渡口一位艄公捞起来,“福建妈祖”托梦给艄公,愿与厦岭妈祖姐妹相称,同列庙宇。在潮汕地区,这种现象是独一无二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潮阳下宫天后古庙之中,供奉有四尊妈祖圣像,造型装束均一致。当地人称之为“妈祖四姐妹”。相传,这与乾隆年间三次加封妈祖有关,每次加封,庙中便塑一尊妈祖像,与原先的妈祖像一道,合计成为“妈祖四姐妹”。

●文/南方日报汕头观察全媒体记者 许端阳、图/网络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信息学习、交流,非商业盈利用途。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小编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下载祭祀场所超700处 潮汕妈祖文化缘何如此兴盛?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祭祀场所超700处 潮汕妈祖文化缘何如此兴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