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亲沧桑的一生
父亲沧桑的一生
笔者:赵向华
父亲,名叫赵忠前,又名贺英片会计(彝名:辣泡会计、辣泡扎莫)。1932年初春,出生于与世隔居的云南省沧源县勐角乡小坝卡的一个穷苦家庭里(关于父亲的身辰八字不详,只知他属猴生蛇日),也许是命吧,在父亲的一生经历了艰辛而坎坷的人生。
我未曾见过爷爷、奶奶的面容与长相,因爷爷在我还没出世前就已过世,奶奶也在我未满两周岁时就过世,之所以在父亲的家族成员中,只见父亲有两位姐姐、两位弟弟和两位妹妹,包括父亲在内共有七个兄弟姊妹,父亲排行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入睡,就给他吸食大烟,慢慢的,爷爷就上大烟瘾了,可这些“好心人”不可能天天、时时供爷爷吸食。就这样,本来就贫穷的家庭,爷爷这么一患上大烟瘾,家庭的贫穷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几乎是穷得揭不开锅。爷爷曾经诊治过的后人,也就是父辈那代人还存活的时候,每逢如春节、泼水节等盛大民间节日,均到家中拱拜爷爷,后拱拜父亲,直至九十年代初,被爷爷诊治过的后人,也就是父辈那代人相继过世后,慢慢的就不再拱拜了,当然现在的社会也不允许拱拜,只能相互来往、相互走窜亲朋好友了。
由于爷爷抽大烟,在烟瘾发作时脾气非常暴躁。一天中午,父亲大清早就淋着大雨从森山林子里找挖回野竹笋,回家后坐在屋檐下剁笋丝掩酸笋,爷爷看看后觉得父亲剁的笋丝太粗,二话没说就把一簸箕剁好的笋丝空到屋檐下的水沟里搅拌,然后摁住父亲的脖子抓起笋丝使劲塞进父亲的嘴里,说:“你剁的笋丝那么粗,又不是拿来喂猪,没有人吃,你自己吃吧!”呛得父亲口吐白沫差点儿休克,可父亲不敢抱怨、不敢哭,只怕爷爷更加愤怒。又有一天,爷爷叫父亲和三姑到勐角那些富有的家庭家挨家挨户给他找买大烟,可父亲和三姑的运气并不好,累了一天却没买到大烟,爷爷见父亲和三姑空手而归,二话没说就拿起鞭子抽打父亲(因三姑还小而未打她),抽得父亲的背部、臀部都是血丝,但父亲同样不敢说声疼痛,泪水只能往肚里咽。由此可知,父亲童年与少年时代所过的日子与命运,但父亲总是很孝敬父母、疼爱弟妹。
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一年年底,父亲从他做工的那家地主家结了他一年的工钱与粮食,给爷爷、奶奶、二叔、三叔、三姑、四姑每人买一件新衣,欢欢喜喜带着所剩的工钱、粮食及买好的新衣回家,准备过个好年。没料,给二叔买的那件白衬衣,由于二叔的个子比父亲高大,二叔穿着又紧又夹,二叔很生气的脱下就拿起剪刀剪后撕烂,还说父亲是成心不想给他穿而故意买小的。在那么贫穷的年代里,二叔根本没想过要把已买好的新衣给父亲或三叔穿,可以叫父亲克服重给他买一件。父亲看着二叔所做的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什么话都没说,泪水只能往肚里咽。心想:那可是自己一年在地主家省吃俭用、辛辛苦苦做工换来的一切,可在二叔眼里却一文不值,真是可悲可恨。这件事,后来二叔也跟我讲过,他说:他长大后想想这件事,很后悔,也很惭愧,心里总有那么个疙瘩,觉得很对不起我的父亲,当时的他是那么的幼稚、那么的不懂事,那可是我父亲的挚爱与心血。
父亲的中青年时代也并不顺,在爷爷奶奶的包办婚姻下,父亲十八岁就与整整大他一轮的前母结婚,生有两个哥哥。后因父亲与前母之间没有感情而破裂,在父亲三十岁时与前母离婚,三十一岁时又与生母结婚,可苍天总是捉弄着父亲,父亲在三十二、三十四时,母亲分别生下大姐和二姐,没想,两位姐姐天生就瘫痪,加之因母亲出生于当地富农家庭,在文革期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潮流,当地红卫兵借题一句:“父母亲帮外公外婆私藏家产”,就把家里洗劫一空(当时父亲是合作社会计,理应还算是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一名合作社领导,但当时在红卫兵面前父亲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算,只有红卫兵说什么就是什么),就这样,母亲在生二姐坐月子时,由于没有粮食吃而不得已,把家里仅剩的一点儿拌有六六粉的玉米种子用水冲洗后煮吃,导致母亲中六六粉的毒,从此,父母亲的艰难生涯又开始了。
1958年初秋,父亲被上级组织部门派去县委党校学习培训一年。回来后,区政府安排父亲边当民师给孩童们教识字边当合作社会计,可六年后因家庭负担重(当时一家四口只靠父亲一人的工分维持生活与经济拮据)而辞去民师,直到1986年10月份社干部换届才终止合作社会计。
家里被红卫兵洗劫、两位姐姐瘫痪、母亲中毒等因素,紧接着,1969年初春和1972年中秋三姐与我分别出生,家里的生活、经济更加紧张起来,就这样,我可怜的父亲一人承担着家里家外的一切,边给母亲和两位姐姐找医治病边安顿家里的一切日常生活。直到三姐和我的不断成长、1981年末母亲的中毒彻底消除、1980年迎着党中央号召包产到户的春风(我们边疆到1979年底1980年初才开始实施政策),家里的生活才开始稍有点儿起色,没料,又一次灾难降临,1982年元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辛酉年辛丑月戊申日)中午十三点多一点儿时,全国各族人民都正在欢天喜气过大年之际,当时三叔家未满四岁的堂弟和表舅家未满五岁的表弟,背着大人在三叔家屋檐下玩火而引起一场大火,把我家等十一户农家瞬间烧成灰烬。
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父亲给两位姐姐治病,可谓已到了“山穷水尽”,只要听到别人说起:哪有中草医可医治,不管多远或花多少钱都去试试。记得大概是1981年夏季,父亲出钱请寨子年壮的人,用担架抬着距我家三十多公里外的班洪乡法宝村,给一位老草医整整医治了三个月的时间,花去了家里的全部家产不算,还欠下一屁股的债,可没有一丁点起色,直到1988年大年二十九和1992年深夏,二姐和大姐分别过世,父亲心中的一块疙瘩才落了地。我想:两位姐姐现在在天堂那边会感激和好好孝敬父亲的。
1985年12月,沧源县文教局申办沧源县城区民族小学被审批,因当时不是学年初,学校以1984/1985学年末(即:1985年7月份)的成绩为依据,面向沧源县东部和中部各乡镇,筛选学习成绩在各校拔尖的100名学生,通知到沧源县城区民族小学就读高小,我也很荣幸的被筛选通知,心里不知有多兴奋,心想:终于要从山旮旯爬出来重温自己的读书梦了(因我们寨子的学校属于村小,读完四年级初小后父母亲不让到勐角完小升读五年级的孩子,就算是学业已结束,当时的我在1985年7月份已是初小结业,由于父母亲不让到勐角完小升读五年级而已废弃学业,几个月来看着伙伴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上学堂,心里好羡慕,而我却跟着寨子里的几位老人,每天肩披蓑衣头戴雨帽赶着牛群到深山老林里放牛,内心深处每天都在不断的交织着五味瓶,特别遇到整天下暴雨、深山总是雾气腾腾抬眼看不到几米之外、深山老林里总是回荡着是牛玲声非牛玲声等之时,更是说不出的滋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味,心想:要能重回学校读书该多好,读完小学读初中、高中或中专,甚至大学,将来还可以做一番自己的事业,这样就不用暴晒也不用淋雨。也就是这一切,使我后来的学习生涯中有了一方面的动力),但父亲却不想让我去读,原因是:一方面,因当时我们寨子外出读书的人都未读完学业,途中就都或逃学或流动回来,父亲认为:让我去了也是白浪费几年的时光,家里连个放牛的人都没有;另一方面,我从生母这边算是个独儿子,往后没人赡养两位老人(当时父亲的思想还稍带有封建思想),按当地的习俗,两位老人必须由我来赡养和送终;再一方面,因家里困难,担心供不了直到学业结束为止的书费、学杂费以及读书学习的一切费用(当时家庭困难的程度:我曾记得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在一个周末从学校往返相距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走路回家,可母亲只能从箱子里翻出8角钱给我带;也曾记得初一学年末,为欢送讲师团班主任韩 丹老师,全班同学组织每生逗3块钱购买纪念品等,而我在周末从学校往返相距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走路回家和母亲要钱,可母亲说:最近家里连1块钱都拿不出来。最后在我的哭声的施压下,母亲从寨子学校的李永清老师那里借了5块钱给我带,还叫我好好学习,千万不要顾及家里的困难;更曾记得有几个假期要开学之际,父亲开仓卖粮食筹我的学费,甚至连家里的耕牛都卖了,等等。由此可知,当时虽说家里不愁吃的,可经济的困难程度已到了极限,现在回想起这一幕幕历历在目的寒酸回忆,禁不住泪水往肚里咽)。后来,经我的大舅和老师三番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五次的给父亲做思想工作,父亲终于点头答应,说:“好吧,那就让他去读吧,就算是我的命带的,苦了一生、养育了一堆孩子,到头来却没人赡养也就算了。”见父亲点头答应,我的眼泪禁不住也掉了下来。
一切的一切总都会过去的、总都会好起来的,随着党的新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新路子,家里的生活开始有了新起点,父母亲也在1988年国庆期间给我们带来了五妹,使家庭增添许多欢笑以及几分色彩。后来,于1993年7月份我的学业结束后有了自己的事业,从而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家里也开始积攒了点儿积蓄。接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全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寨子于1996年和1998年分别架通了电及挖通了乡村公路,使贫瘠的山旮旯开始有了新的模样,父亲于1999年底终于掀开世居古老、破旧的茅草屋建盖了青砖瓦房。慢慢的,迎着党中央“共同富裕奔小康”的新路子,全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好过起来,可父亲苦了累了一生,却还没享够晚年的清福,儿女子孙们还没尽够孝,就被病魔于2012年11月29日(农历十月十六,壬辰年辛亥月甲午日)凌晨一点过十分,从我和五妹的怀抱中夺去了父亲的最后一口微弱的气息,从此,让父亲永远离我们而去,让我们永远失去了父亲。
父亲,总是那样的疼爱着、牵挂着儿女子孙们,就连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之时,都还牵挂着我还没有完整的家、牵挂着五妹还没有自身的事业和婚姻等等。父亲,您老放心的走吧!您老的儿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女子孙们会共同携手努力的,更会加倍的关怀、关爱五妹的。同时,您老的儿女子孙们祝愿您老在天堂那边永远开心、快乐!您老的儿女子孙们会时时刻刻为您祈祷和祭奠。
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二○一三年六月底于家中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第二篇:父亲的一生
父亲的一生
父亲退休后,与母亲一起带大3个孙子,接送孙子上学放学,晚年跟着儿女们在城里居住。期间父亲仍时时关注村里的生产发展,参加农业生产,经常到广西农科院了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乡亲介绍引进高产增收的新品种;坚持耕种自家耕地,种植水稻玉米新品种供全家子子孙孙一年食用还有余。
我们参加工作后一直都劝父母放下家里的田地,一心一意在城里住着养老就行了,可是父母都很固执,无论如何也不肯放下,坚持说自己种的粮食好吃,吃得踏实。后来只好取个折中的办法,把三份之二的田地让给乡邻耕种,让父母保留了一小部分田地,播种和收获季节他们就要回家忙几天,期间也会定期回去看看庄稼的长势,做好田间管理。在父母的心里,就算他们人在城里,但是对于什么时节庄稼的长势应该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该加肥料了,什么时候该培土了,什么时候该除草了,什么时候该喷农药了,他们心里都清清楚楚,一直都会惦记着。所以至今我们兄弟几个在城里从来不用在外面买过一粒米,大家一直还是吃着父母种的粮食。
父亲对土地的那份深情,平常人是很难理解的,就连我们作为子女的到现在还是不能真正理解。事实上从79年起,父亲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但是他对劳动过、养育过他的土地还是深深的眷恋着,眷恋着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庄稼和鲜花。现在由于疾病缠身,体力不支,但是他仍然割舍不下家里那几亩田地,那种播种、成长和收获带给他的快乐和满足。
父亲的一生勤勤恳恳,辛劳奔波,做事公平公正,好善乐施,经常帮助救济村里的困难户。村里孤寡老人、五保户、超生户很多人都受过父亲的关照,借与生产用具、种子、肥料、时常接济粮食衣物棉被等。村里有兄弟分家、分田地、或家庭有矛盾纠纷的,都请父亲出面公证调解。哪家有婚嫁、进新房喜事或丧事等,不管是红白事大大小小的都请父亲帮助谋划安排,风风雨雨几十年来,父亲为大家操的心是不计其数。
父亲一生正直严明,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热心于改善村里的公益建设,公共设施及道路交通条件,多次组织帮助村里募捐集资修补村里道路及农业生产道路,参与组织村里学校的维修,村里梁氏宗祠的多次维修重建等工作,参与隆
安县域内梁氏族谱的资料收集、整理并担任编委会的财务负责人;所经手的财务收支明细进行公示,父亲的工作深得广大乡亲的信任和爱戴。
可是,小的时候我们对父亲总有一种敬畏感,觉得父亲总是很严肃,跟周围的同龄人相比,对我们的要求总是很苛刻,无论做什么都要求我们做到最好。放假在家时我们都要随母亲下地干活,父亲总是一下班就扛着锄头到地里检查工作,稍稍有点马虎就批评,必须让我们马上修正过来,我们家干的活就必须要比别人家的漂亮,尽管我们当时还只是一个孩子。有时我心里很不服气,我们一个孩子干的比很多大人都漂亮,但是父亲却从不满足。在父亲的眼里,我们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够好就必须批评。别人的父亲在单位上班的,没有哪个像父亲那样对农活还那样较真的。父亲在单位是领导,可是一回到家里立即又变身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我总感觉父亲就像一个赶马人一样,时时刻刻监督我们,稍一松劲就拿着鞭子催我们前进。所以我那时在心里有时甚至有点抱怨父亲没有风趣没有幽默感,不懂得享受生活。
直到我参加工作后才明白了:父亲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也许他是要在不断地进取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父亲是做会计的,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很严谨,必须科学合理,所以对我们四兄妹的要求也是很严格。其实,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们,只是父亲脸上的严肃使他不怒自威。长大后才明白:父亲是爱我们的,他用行动教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诚实守信、做事要认真负责、勤勉肯干,要不断进取,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有突破创新,让我们懂得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所收获,只有诚实信用才能做到坦然面对。只是,父亲不是一个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他对我们的爱都点点滴滴撒播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在日复一日的劳作里。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和母亲从来没有睡过懒觉,几十年来他们已经把劳作当成了习惯,闲都闲不下来,就像一个永动机。外婆在母亲3岁多时就已去世,母亲忍受了太多没娘孩子的苦。母亲虽然识字不多,却很明事理。母亲和父亲一样身上都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自立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们永远有一种不甘落于人后的精神动力。为把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养大成人供我们上学深造等等,父亲和母亲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千方百计地保证我们的用度和开支。我们兄妹4人,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同龄伙伴中,我们兄妹不论吃穿都不落于人
后。正是这样一种责任,一种坚持,一种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才有了我一天天越来越好的生活,才有了我们兄妹四人的今天。
养儿才知父母恩!现在已身为人母的我,也真正体会到了父母对我们的那份感情。父亲的爱,一直都是很深沉的爱,父亲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出来,只是一个人默默地为我们做任何事。父爱的深沉就像一口深井,做儿女的我们,常常以为看到水面,就知道水的深浅。可是,终其一生,我们也不能抵达父爱的深度,父爱又像右手,它做了那么多事情,却从不需要左手说感谢。
记得琼瑶说过一句话: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从父母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是无需用任何语言来诠释的。我们也不知道如何用言语来向父母表达这种感情。但是我也知道,无论我们用什么物质做报答都难以对等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且其实,也许为人父母者根本没期望从儿女那理收获多少回报,他们只是凭本分,凭良心为我们做了一切,只是希望子女有出息,活的比自己强而已。去年以来,我们都发现一向好强的父亲突然一下子变得老态龙钟了,这让我们做儿女的看了都很心酸。
如今父亲老了,虽然他内心里好强不愿意服老,也不甘心只是在家带孙子,所以退休十几年来仍然发余光发余热把他对工作的热情又转移到家里的那2亩地里去。但是去年以来他步履已经显得蹒跚,现在已是心有余力不足了。于是闲暇时间父亲写下了他的经历,让我帮他打印成文字以作纪念。当父亲电话里跟我说了他这个想法,我非常赞成,鼓励父亲把他得这些经历写出来,他在电话里仍然感叹眼力不行,否则他还要学电脑。
父亲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进取的一生,劳累的一生,没有虚度一天光阴。其实,我知道,父亲向来淡薄名利,上班时评了那么多的先进,抽屉了放了那么多奖励的笔记本,但是他一直很低调也没有特意保存。但是父亲的回忆录我一定会好好保管,也会让我们的下一代好好传承。我想这是父亲最珍贵的东西,这不仅是给他的最高荣誉,也是对他一生努力工作的评价。我们以有这样的父母为荣,孩子们以有这样的爷爷为荣!
第三篇:我苦命父亲的一生
父亲永远的离开我们,就在我女儿即将跨入大学校门,儿子要上小学的的时候,父亲见了我最后一面便离开了我们,一个生命就这样逝去,这个日子我是不会忘记的,直到永远。
父亲出生在三十年代山西的一个地主家庭,当时父亲已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家境富裕,我的爷爷有兄弟二人,我爷爷是老大,他们全部在一起生活。在父亲出生的几年后,我爷爷奶奶,二爷爷二奶奶全部开始吸食鸦片,几年里先是二爷爷去世,家境开始衰败,在我父亲十二岁的同一年爷爷奶奶先后去世。奶奶去世后还留下一个出生才两三天我的一个小爹爹。那时家境已是贫困潦倒,{不过后来在土改时定了一个破产地主的成分,也没有挨批斗}。我的两个姑姑和我的大爹已经成家,小爹爹只能送别人抚养,我父亲和我二爹跟着我大爹生活。那时二爹已有十六岁了,也能干活养活自己,但是父亲虚岁才十二,大爹又无力负担,在我爷爷奶奶逝去的同一年大爹以两斗莜麦为条件把父亲送别村的一户人家。父亲的养父母没有儿子,只有一个比父亲大的一个女儿,父亲在养父母家里每天上山砍柴,背水。因为山区缺水,要到好几里外的沟里才有水。
父亲就这样生活了几年的,在父亲长到十九岁就跟同村的人一起去太原背砖打工,父亲在1956年大招工中又到了包头一煤矿,户口也迁了出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也有了规律,在工作了几年后,父亲经人介绍和一矿工的女儿结了婚,也就是我的母亲。在结婚不到一年的时候,父亲因为赌博被单位知道,责令父亲写检查,父亲赌气离开单位,带母亲回到养父母的那个山村里,又过起了种地的生活。随着我的两个姐姐的出生,家庭负担越来越重,父亲母亲只能多干活多挣工分,来维持这个家,我的出生已是夭折了好几个姐姐后的唯一男孩,这让家里增添了不少喜气平稳的过了一年。随着父亲的养母和养父先后去世,父亲养父的族人们开始排挤父亲,不让住养父母留下的窑洞,处处刁难我的父母,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父亲只好到出生他的那个村里恳求生产队收留,在有大爹和二爹的帮助下,父母带着我们姐弟三人又回到了出生他的那个村里,也没有窑洞可住,只能暂居在别人废弃的一窑洞。白天父亲在生产队赶骡马驮东西,山区一切物资全部靠骡马驮和人背。母亲在地里干活,晚上收工后给自己家背石头,准备自己砌一个窑洞。就这样准备了一年后,在父亲的众弟兄的帮助下,开始砌窑。白天众人全部到生产队干活,晚上抽时间才能砌窑。母亲更是在很晚还的在煤油灯下为全家人缝补衣服,就这样历经一年时间,窑洞终于砌成功。那时我已经六岁,那一年收成不好,生产队的一个工分只能平均一分钱,连口粮也不够,再者那会的山区农村都在农业学大寨,在山上修梯田,母亲累的也实在不行,就和父亲商量要走西口到内蒙古。于是就以我17岁的大姐嫁于我姐夫为条件,帮我们在距离呼和浩特70公里以北大青山后的一个村子落户,就是人们所说的后山。就这样父母带我们又到了后山,他们历经两年砌的窑,一天也没住,就那样舍弃了。
在我7岁那年正月我们全家迁到后山,那年是1979年。刚来到村里父亲给生产队放羊,母亲帮生产队种地,我们全家还是没有房子,只能住在姐夫家舍弃的窑洞里居住,村里人也处处排挤,因为我们是新搬来的举目无亲,当时人们常说新来户,胶皮肚,二斤莜面吃不够。意思在山西没搬来前是常饿肚子,的确以前很少吃到白面,在搬到后山后,白面,莜面管饱吃。父亲因为村里人排挤没少和别人吵架,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在第二年春天,也就是1980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我家也分了地,分了一匹骡子,还有羊。日子开始一天天的好转了起来。父亲脾气不好,但是很少对我发脾气,在我的记忆里没有打过我,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们一起坐着冰车滑冰,我的冰锥滑脱一下扎到一个小伙伴的眼上,当时看着小伙伴哭着溜着血,我吓呆了,醒悟后赶快就跑,跑到当时已经成家的大姐家,再没有出来,后来知道父亲用农村那种小车推着那小伙伴去到5公里的乡卫生院,因为他不会骑自行车,幸好只是一点皮外的伤,但是父亲让小伙伴家里人好一顿骂。回来后已经是晚上了。去姐姐家找我,我还是不敢回家,怕母亲打。父亲说:没事的如果你妈要是打你,你就躲到大的身后,大给拦着。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我的孩子如果做错了事,我爱人要打孩子的时候,我也像我父亲一样给孩子拦着。转眼我要到外村的学校上小学四年级了,学校距离家里是5里路,别的孩子骑自行车,我们家没有自行车,但是又没有钱买新的,父亲去了呼和浩特市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他不舍得让班车托运,而是自己推着走70多公里,翻越大青山回家。不会骑自行车的人推着自行车走路想象有多艰难,脚蹬老是磕着脚后跟,带着干粮整整走了一天才回家。我现在无法想象当时父亲是怎样走路的。有了自行车后我就每天不用徒步上学了。我小的时候,后山的冬天气候非常恶劣,时长是刮着雪能见度不到20米远的天气,人走路风顶着都困难,但是每当遇到这样的天气,我父亲就会拿着皮袄来路上接我,怕我推不动自行车,他推着自行车让我穿着皮袄跟在他身后还为我挡风,我走在他身后看着他那不熟练地推车方式,还觉得可笑。几年中父亲一直替别人放羊,母亲和二姐种地,省吃俭用,终于在众人的帮助下盖起了三间土胚房,现在还保留着。过去农村秋天很忙,忙着收割庄稼,我们上学都是放秋假,学校老师大多种地,再者学生也可以帮家里的忙,但是我例外,每次父母亲地里干活,都让我在家写作业,空余时间就借几本小说看看,因为出去玩都找不到伙伴,他们都去地里了,那时家里也没有电视机,再者那会白天电视都没有节目。在我上初二那年,因为淘气被学校开除回家,当时母亲不在,我二姐气的伸手打了我,我父亲还在埋怨,让我二姐说说就行了吗,为啥还打人。在家呆了一学期后母亲找到校长让我复了学。我初中毕业后弃学到呼和浩特学习了家电修理,那会家电修理很火的。再辗转到了包头谋生,那时我二姐已经出嫁了,我也能自食其力了,父母的日子也开始好过了。但就是日子好过时父亲有了病,父亲的病和他年轻时在煤矿井下上班有关系,有尘吸肺病,还有病变后肺气肿,还有结核。就这个病一直折磨了父亲二十来年,直到去世。
我在包头的日子里已经二十来岁了,但是父亲还是不放心我把家里的地让别人去种,和母亲一起也到了包头,到了包头后买了一辆脚蹬三轮车,开始了他们的卖菜,卖水果的日子。在我年轻的时候很能闯祸,每次都是父母为我去求人,花钱为我摆平,父母对我很不放心,时时叮嘱我。我成家后父母还不敢离开我,生怕我惹是生非。我在1999年的日子里也是非常伤心的,因为自身和社会的原因,我的家庭也有了点变故,这让父母没少操心。后来二姐帮我搬到鄂尔多斯,换了环境也改变了自己,生活还比较稳定。随后父母也到了鄂尔多斯,那时的父亲已经不能干活了,走路快了就喘不过气来,即便这样在经济上也不愿意连累我们,出去还要捡点饮料瓶瓶,废铁之类。
就在今年病情严重的住医院都没法治疗时,把父亲抬到后山村里,因为父亲一直有一心愿,就是在他去世后一定要土葬。和父亲住了几天,因为孩子要上大学,所以回家和孩子收拾了几天东西。再返回后山的家里的第二天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是要看我最后一眼才离开,父亲的一生就这样画上了句话。
第四篇:三类父亲妨碍孩子一生
三类父亲妨碍孩子一生父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的行为做法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以下三种类型的父亲都会对孩子的人生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计时炸弹”型父亲
如果你是“计时炸弹”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拥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取悦他人的能力。乍一看来这种能力对你的工作会有帮助,但是事实上在工作中你可能过分专注于取悦他人,而不敢与他人有直接的冲突或者提出异议。
被动型父亲
如果你是被动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在情感表达上会有障碍。在一个工作和生活并不太分明的工作环境中,能否与同事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十分关键。
缺席型父亲
如果你是缺席型父亲的儿子,你在与男上司合作以及和其他公司高层人物互动方面可能会出现障碍,你很容易对上司产生敌意和愤怒。而且,你可能会有打击同事的倾向,并且常常会有愤怒情绪。
如何做一个好的父亲?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教育的内容和原则,而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很僵。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递情感的过程。有位父亲曾对我说:“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他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爱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越是这样,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产生逆反心理。
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心理学家认为,父亲首先要与孩子分享情感,不能总是充当指导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的内容。
父亲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时机是孩子两岁以后。这时,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进入母子关系圈中。在西方,让两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睡房已是一种促进儿童心
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说,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孩子6岁时。这时,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独生子女给家庭关系带来许多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个关键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在外惯了的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导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犯险,体味人生。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现代父亲更多地扮演了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现代父亲的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怕孩子长大后与他们分离,因而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成长。
第五篇:父亲的一生作文
父亲的一生作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亲的一生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小到大我都在父母的怀抱下成长,尤其是父亲的陪伴,是我更懂事。
父亲一生谈不上有多辉煌,但是老实本分、平平淡淡。
我和父亲经常会不约而同的畅谈起来,父亲会说起他以前经历的事,虽然听起来很平淡,但是细细品味总会使我热泪盈眶。
那次,我们坐在车上,绿山白墙从窗前驶过,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仿佛世界很和谐,每个人都过得很幸福。父亲的车开在柏油马路上,像只飞驰的猎豹。我倚在车窗前静静的看着平淡无奇的世界和这美丽的城市,不论是高楼大厦还是整洁的马路、街道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看惯了青山绿水的父亲微微的说:“我年轻的时候,和几个叔叔一起来到这里打拼,为了什么你知道吗?”听到父亲的问题我不禁沉思了:为了我呗,不然是为了什么?可我不敢自私的说出那些话,只好绕过此时的话题:“爸爸,你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难道就有这一切吗?”只要我有问,父亲就会必答,因为父亲说过不回答他人善意的提问是对他人的`不尊敬:“第一才来到这里,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艰辛,在老家我们有几亩田,但是你爷爷做事太慢养不活我们,所以只好投靠大城市。到了这里手上就只有大伙凑在一起的两三千块。”我听到父亲的回答,忍不住想知道后来:“那你们是怎么赚钱的呢?”父亲苦笑着回答:“看见路边捡垃圾的,收废品的人了吗?我们干的就是那档事,很辛苦,没有学问就只能干辛苦活。”父亲的心酸我感受不到,我只知道:我现在什么都有,不应该太过分的去找父亲给我什么,他们为我铺下了一片爱的海洋,为我人生做过很多。而我应该站在父亲给我的起跑线上,奋发向上,一步步跑得更远,跑得更快。父亲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点都不假。
如今,我的学习父亲管得很严,要求不高但很严厉;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愿如此吧。
感谢把父亲把年少无知的我培养长大,您的一生不容易,就让我来实现你以前的梦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