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青祝酒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欢迎大家的光临。
今天是个好日子,它见证了缘分,它凝结着欢聚。50年前的今天,17岁的我背上行囊,离开家人,插队农村,投身到广阔的革命天地。年轻的我们聚在一起,由陌生到相识,有相识到相知。夏天的烈日,冬日的北雪,一日三餐的萝卜干,没有油滴咸菜汤,是我们共同度过的青春,是我们不可磨灭的回忆。艰苦的岁月,造就了一份特别的情谊。繁重的劳动,更锻炼了我们的身体,磨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在懵懂中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一代人。
在农村,我还收获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我结识了我的爱人,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我的那个她,来自农村,纯朴善良,勤劳忠厚。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她选择了我,并一直默默地照顾我支持我。我们的婚礼,没有鲜花,没有钻戒,没有仪式,甚至连新房都是借来的。凭着勤劳的双手和一股想要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的勇气,我和许多人一样,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从农村到城市,从单位到出来自己干,我的每一天都在努力和奋斗中度过。插队时养成的好习惯——勤劳和节俭伴随着我,也成就了今天的我。通过个人的拼搏和努力,过去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我,今年搬进了个人的第五套新房。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我们的孩子没有再像我们一样,承受生活的困苦,他们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过上了富足而幸福的生活。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赞今朝日新月异生活好。今天是个好日子,它意味着收获,凝结着苦尽甘来。让我们每一位兄弟姐妹,举起酒杯,共祝我们的大家——祖国繁荣昌盛,共祝我们的小家和谐幸福,共祝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二篇:--届知青纪念下乡--周年聚会的祝酒词
**届知青纪念下乡**周年聚会的祝酒词
各位朋友、亲爱的战友: 当往事已成追忆,当青春永不再来,今天,我们二十多名**届***场的知青聚集在一起,用我们自己的方式,隆重纪念下乡三十周年的时候,我代表热心参与筹备这次活动的战友,衷心地感谢各位战友的来临。
三十年了,难忘那**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难忘那*场的职工、知青们的音容笑貌、悲欢离合。也许,我们是生不逢时的一代,因为我们为共和国的成长承载了太多的沧桑:当我们长身体的时候,碰上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当我们学知识的时候,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当我们要工作的时候,碰上了上山下乡;当我们结婚的时候,碰上了计划生育;当我们扶老携幼,负担越来越重的时候,又碰上了企业改革、下岗失业……
然而,我们更是不折不挠的一代:我们曾经用辛勤的汗水催绿了*场的山林和果园;我们曾经用彻夜的不眠去补习文化、提高素养;我们还用辛勤的工作去应对文凭、专业以及年龄为我们设置的种种障碍;我们更用燃烧的激情去面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我们已经没有梦,余下的只有坚韧和执着,我们坚定地走向了人生的秋天。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为欢乐者的欢乐而喜悦,为成功者的成功而高歌,为不幸者的不幸而惋惜,为奋斗者的奋斗而助威!
我提议,请大家举杯,为了我们在***场的蹉跎岁月中的磨练,为了我们在返城后二十多年永不放弃的拼搏,为了三十年来魂牵梦绕的知青情结,为了滋养了我们的那片黄土地的兴旺发达,为了我们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的再相聚——干杯!
第三篇:知青感想
这一刻,不要叫醒我
一直以来,说不出为什么,有一种怀旧感,特别沉迷一个年代,爱看那个年代的电影,文学作品,图片,各种轶事,也寻思那个年代的乡土中国。这个年代-----文革,对经历过它的人来说,是一种悲剧,一种无法逃离与诉理的命运,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时间倒流五六十年,我的心境与思想爱以另一种天马行空的方式在内心深处与年老的自己对话。
看了好几部关于知青下乡的电影,《青红》以一种朴素平淡的方式展现那个年代的严父对爱女回城的期望,所有少女时期萌发的朦胧情意与自由娱乐时间都会被圈出父辈为大局着想的计划之外。青红一放学就被父亲的脚步一前一后跟上,仅仅是怕女儿被校外的农村年轻人纠缠,失去与同龄人交流接触的机会,我的心能体会她回家的路有多崎岖。一回家就被父母叮嘱好好复习考上大学,争取早日回上海,晚上坐在桌前复习的青红,黑暗中微微亮的小橘灯就是她全部心境的完美衬托吧,再多的语言描述都是一种赘余,此处无声胜有声,我也是个经历过高考的人。
《美人草》,六十年代的中国西南没有太多过度开发的痕迹,亚热带植物四处泛滥,湿热的气候下,人们仍然在橡胶园农场干得热火朝天,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异常艰苦,但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对年轻的新中国充满希望。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人在他乡尽情地挥洒汗水,躬身劳作,砌墙垒砖。扎根边疆,建设伟大祖国,不仅是那个年代人们思想的真实写照,在我读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还是经常出现这样铁骨铮铮的语句。小学生时代的思想很纯粹,所有的精神食粮全部源于老师课堂上传授的和教学参考书中的中心思想概括,那时候在低矮的瓦房教室里眼前经常联想到扎根边疆不畏干旱的白杨树,中朝人民血浓于水的革命情谊,朝鲜大娘泪送抗美援朝解放军叔叔回国,为了掩护战友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常常,窗外的菜园贪婪地吮吸着贵如油的春雨。每每看到电影中闪现穿着朴素的知青在一起劳作,谈话,开会的场景,我总会想到小学课本上那些很朴实的图片和文字,那时候的自己对于这些东西的接收是没有参杂任何杂烩的,现在回想应该是那时候起认同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人们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地淳朴深厚,没有后来市场经济下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直到现在我都不否认自己这种想法是非常幼稚与单纯,很多人的生命记忆中那段特殊时期发生了多少荒唐悲惨的事故,多少错误损失无法挽回,大到国家的发展进程,小到紫藤萝花与个人的命运戚戚相关。看《陈忠实文集1978-1982》你会发现平平淡淡的乡村生活的描写有时候会出现一个结,搅合着着村民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一头牵着前十年,一头牵着后十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前段时间在王小妮的回忆录《一直向北》中看到一段非常惊悚的文字“1984年的春天,我到南宁出差。看见一些干瘪瘦小的农民,来城里上访。黑蓝的一团,聚在马路边上儿,沉默着,脸上一条表情也没有。在‘文革’中,他们的家人因为出身不好,被县里的男女造反派活活吃了心肝。被吃的,甚至有几个月的孩子。”我不知道怎样形容看到这段文字的心情。你慕着它,却又不肯相信它真实的存在。突然想起白岩松在谈自己的新闻生涯时说过“你可以爱着一个年代,但不能迷恋”,在这里好像又通了。
当然,影片结尾的那一幕特别感人感慨。叶星雨在接到初恋刘思蒙的电话后精心打扮准备赴这个迟到了几十年的约会,出了计程车的叶星雨被车溅起的泥巴弄脏了裙子,恍然间好像明白了些什么,决定不再会面,直接坐车原路返回,躺到那个为她在家照看幼女青梅竹马的丈夫身边,告诉他:“定国,我回来了。”这是一个对他们过去的青春最好的告别方式。
看《天浴》,你也会明白为什么这被外媒称为中国文革“第一禁片”,这是一部给我感触很深的片子,它包含了我对那个年代很多的看法。虽然这部是前段时间看的,但我已无力再去回想,等将来,时间长河拐了很多弯,我再去河床看看还有多少重量沉淀下来。
幸好,那时候的三毛赖在撒哈拉不走。
写这些东西很无聊,怕有一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破碎不堪,回头看看曾经的自己,回味一下那些花几块钱网购个会员挤在混乱的寒暑假看乱七八糟影片里的时光。
我的寒假结束了,睁开眼,现实就来了。
第四篇:知青问题
至中央,天津各主管部门的一封信
目前天津知青面临的困境需中央及有关部门予以酌情解决,特汇报申述如下:
当时下乡的大背景。6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从当时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考虑,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随后,毛主席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为执行中央指令,天津市委下令,全市老三届学生在69年春节前必须到陕北、山西、内蒙山区插队和到东北、云南等建设兵团去。知识青年坚定不移的执行了党中央、天津市委的指令,毅然决然的到农村、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展开,知识青年也为国家付出了青春和热血,乃至生命。由于知识青年在兵团、农村存在诸多问题,兵团等地掀起了知青大返城。下乡插队的知青基本上就地安置在了工厂和其他部门,有的上了大学和当了兵。由于他们插队所在地域分散,消息蔽塞,插队返京知青都是自己找渠道,找关系陆续返回。我父亲就是当时参加上山下乡的知青。1976选调参加了工作。可是1992年的时候单位利用手段让我父亲和他们的同事都签署了一份单位员工内部退休协议,说到了退休的年龄给办理正式退休,可是到了1996年的时候单位却给办理了退职手续,这些事我们当时都不知情,是事后才发现的。现在我父亲的工资要比别人少比人少很多。最近找到过武清商业局、劳动局、信访办和相关部门反映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办法解决,商业局说知道当初办错了。但是现在国家没有文件没有办法纠正。现在像我父亲这种问题的人有几百人。这些人为了祖国的建设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党和国家,为什么到老还不能有一个好的安置呢。退休,退休金拿不到。子女没有被安置。难道咱们的党把这些人都给忘记了吗?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国家权益之计,知青返城后应享受本城市待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妥否,盼复!
天津武清所有老知青
第五篇:知青方案
活动主题:
回忆
寻找您身边的老知青
常回家看看
体验
追寻爷爷知青年代生活 体验贫下中农再教育
引申
那些年的知青老照片
活动引言:…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毛主席还教导我们说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毛主席的手一挥/挥到哪里我们到哪里/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现在想想我们还爱你——《呼儿嘿哟》
每当听起这首歌,总会让人不自觉的回忆起匆匆的知青岁月,时光悠悠,往事如烟。常听老人们念叨起知青生活,有被分配的城里知识青年,有提供容身之所的好心农民。他们对过往岁月里的回忆可谓是悲喜参半,其中滋味常人未必能够体会。
在美丽的前进村,我们寻得这样一位老人,曾是分配到这里的知识青年,却在这里结识了他的人生伴侣,从此他乡是故乡,他为我讲述了知青下乡的真实故事。当我们问及老人现在最大的愿望,老人便翻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颤抖的双手指着照片跟我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再和曾经一起下乡插队的同志聚一次、见一见。时隔太久,想念犹存。
朱永华 杨喜华
在尘封的记忆库里搜寻几十年前的那些早已淡漠的生活往事自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何况他们已不年轻,只是有这样一段往事,它拉直了我们的视线。回想起了知青生活,一起劳动、一起欢乐、一起吃知青生活餐、一起住知青宿舍大火炕……,让我们不得不为此而做些什么,所以,我们发起这样一个活动——寻找你身边的老知青。
如果您的家人,或者您是一位老知青,可以来电。我们为您重温当年知青岁月; 活动内容: 参观: 1.老宅 2.文革大院 3.民俗村
4.千余件文革时期物品展 5.老式家具展 6.青年点微缩再现 7.牛棚反省再现室 8.大批判泥塑再现展 9.样板戏回放再现展 10.忆苦思甜和忠字舞再现展 11.电影放映室 12.磨坊 13.豆腐坊 14.职工厨房
体验: 吃大锅饭 品大碗茶 阅读毛主席语录 跳忠字舞 看老电影
才艺展示(书法,乐器,朗读,戏曲,跳集体舞…)住知青宿舍大火炕 活动场地:
老家颐园、文革年代大院等; 现场布置:
现场打横幅:欢迎老知青回家;
每个房间有对应门牌,开放参观的房间有明显标志; 集体宿舍外墙,室内要有标语或墙画,营造氛围; 游客进入时。入口有跳忠字舞; 现场有当时年代的背景音乐,感染气氛; 工作人员着年代服装;
导游介绍,引导参观。游客也可自行参观; 电瓶车随时调配接送老知青; 现场有医疗人员陪同;
后院广场或周边有年代物品,视频陈设。不然如后院无氛围; 现场全程录制视频、拍照上传网上。并给每个人留作纪念 签到留念。收集用户信息;
送印有我们logo的纪念品。增加口碑宣传效果; 活动推广:
微信,门户网站,大连晚报,半岛晨报,新商报软文; 欢乐水王国入口拉横幅:欢迎老知青回家!
知青农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