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传道与筑梦大学育人之使命

时间:2019-05-15 06:1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传道与筑梦大学育人之使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传道与筑梦大学育人之使命》。

第一篇:【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传道与筑梦大学育人之使命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传道与筑梦大学育人之使命

同学们,初入大学校园,你们可能会充满好奇、新鲜和憧憬,也有着各种疑惑和懵懂,这都是正常现象。今年,学校首次开办新生第一课,是为了让你们在入学之初更好地了解大学,了解北大,知晓大学的真谛,这对于大家完成好由中学时代到大学时代的转变,适应好大学学习生活,进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合格的北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育人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大学教育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具有高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国家和民族事业需要的、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各方面高层次专门人才。“传道”是大学的核心使命,是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本质要求,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的圆梦时代,北京大学育人工作的核心指向和目标定位必然是培育筑梦人,培养一批又一批可以担当“中国梦”大任的优秀人才。

大学生应得其“大者”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的同学们给总书记写信汇报参加“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所思所感。5月2日,在北大115周年校庆前夕,总书记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全体北大师生为“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士气,而且信中引用的欧阳修的名句“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给我们深刻启示。这个“大者”,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梦”伟大目标的激励下扬帆起航的大格局,就是百余年北京大学与祖国和人民休戚与共、砥砺前行的 大视野,就是最富有朝气和力量、兴业强国圆梦关键看青年的大志气,就是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创新开拓的大智慧,就是北大青年学子“圆梦北大、筑梦中华”的大责任。从这样的大格局、大视野、大志气、大智慧、大责任出发,才能真正读懂总书记回信寥寥数百言的殷切与分量。

同样,我们需要从“大”字出发,来理解大学的本质、精神和意义。“大者”可以理解为大学要传的“道”,它应当是方向、理念、灵魂、精神、原理、动力,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根本指向。对于中国古人所谈的“道”与“术”的关系,大学生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要学会处理大和小的关系。术是手段、技巧和具体的方法,大学生要学会从大处着眼,首先领悟“道”的深意,同时不轻视“术”的内容,要“以道御术”,而非“以术御道”。大学既是研究、传承高深学问的地方,也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场所,更是培养理想远大、价值操守高尚、有责任感和创造能力的国家优秀人才的殿堂。大学之“大”,重在传道,大学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很重要,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核心问题还在精神与文化、使命与责任的教育,大学是帮助人们提升学问境界和人格境界的地方。

所以,“大学是什么?”“什么是北大?”“怎样适应大学时代新的学习生活?”“怎样在进入北大后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而不迷失、不落伍,追求进步,努力向上,既能在顺境中乘风破浪前行,也能经受逆境磨难的摔打,不仅能实现自我价值,更能为社会理想而献身?”这些“大”的问题都需要同学们在入学之初认真思考。

北大的精神文化传统

纵观世界近千年的大学史,大学这个机构,它本质上是人文与文化问 题,核心是精神,载体是知识传授,今天的大学还有着重要的知识创造和文化创新功能。大学之道在于其本质和精神,使命与责任。不理解大学的本质和精神,就不懂得大学。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它是1898年戊戌变法仅存的一个重要革新成果。“兴新学”是变法图强的重要内容,而新学的载体就是学堂。全国设个总学堂,称为“京师大学堂”,它也是中国当时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同学们,北大是祖国在灾难深重、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为救亡图存、寻找出路而创建的一所大学。这也是北大爱国进步传统的逻辑缘起,是北大学子为什么长久地、强烈地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精神的原因。北京大学在建校之后经历了几个阶段,逐步实现了艰难条件下的图新和改革。在辛亥革命之后的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在蔡元培先生上任北大校长后,北大进入发展变革、走上现代大学模式的新阶段。蔡先生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主张“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他希望北大师生第一要抱定宗旨,以天下为己任;第二要砥砺品行、培养道德;第三是学生要尊敬师长,老师也要尊重学生,提倡教学相长。

近百年前,由北大一些知识分子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传统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形成和不断发展。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中,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重要代表的北大进步师生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北大人永远追求的是进步,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到1949年,北大开始进入了第二个50年,我们的母校生命之旅踏上了新的征程。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继承光荣传统,续写新的历史篇章。改革开放时期北大人的优秀代表、王选院士曾经长期践行着一种精神,他称为“顶天立地”的精神,这也是北大人应有的一种精神。理想抱负要顶天,如果仅为一己私利,那么你不必到北大,北大人要有社稷和家国情怀。当然,我们也要立地,地气要接得实,要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奋斗。不“顶天”没有方向和理想,只“顶天”不“立地”又会失去根基,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这些北京大学百余年来的精神文化传统,需要新同学用相当长时间去思考和体悟。

北大新青年应“勇当筑梦人”

今天的大学主要有四大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你们今天实现了圆梦北大的梦想,从现在起,也要为北大的梦想去奋斗,为中华民族的梦想去奋斗。

圆梦北大,是指我们要奋力拼搏,早日实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为此,我们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到2018年,北大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到2028年至2033年间,北大再提升一步,办成更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到2048年北大建校150周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前夕的时候,北大要争取走在世界一流大学队伍的前列。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一切都因目标而有意义。同学们要把人生目标和青春梦想与“中国梦” 和“北大梦”的发展目标和梦想连在一起。“圆梦北大,筑梦中华”需要大家一起奋斗。

为此,我希望同学们第一要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肩负历史责任,始终为求得“大者”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大学之“大”和北大之“大”在于志向、责任和使命,在于眼界与情怀,更在于高尚持久的价值追求。国家和人民对北大寄予厚望,各位北大的新青年要发愤图强,要敢于担当。第二,同学们要勤奋学习、脚踏实地、磨炼成才,一个人成才与否归根到底不在于家境如何,而是主要取决于你自身是否坚韧奋斗。第三,希望同学们要有世界眼光,实现“中国梦”和“北大梦”都离不开全球视野的构建,离不开同学们持之以恒地追踪国际前沿、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和努力。(本文系作者在今年北京大学“新生第一课”上的讲课内容,略有删节)

第二篇:【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我心中的理想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我心中的理想大学

我们不可能把每一所大学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但可以办成各具特色,即大学管理者心目中的“理想之大学”,这就是特色办学、内涵式发展之路。

这种“理想之大学”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但也并非无规律可循。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其被社会公认的办学特色。但是,要实现这一特色,所需要的支撑条件和社会的检验标准与其他所有的大学又是相同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推进“理想之大学”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形成自身特色、提升特色水平的过程。而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大学管理者将会按照心目中的理想,始终保持着清晰的发展路径和坚持不懈的自觉。

我认为,一所“理想之大学”通常都具备“有人物、有故事、有空间、有代表”四个显著特征。

有人物,就是有学生和社会敬仰的大师和教育家。实际上,这是内涵式发展中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大师和教学名师都具有学科贡献重大,学界认同广泛,学术声誉良好,人才培养成就显著的特点。这些大师级人物铸就着一个学科、一所大学的成绩与辉煌。如果一所学校这样的人物很少或者没有,那就很难说它是学生心目中的一所“理想之大学”,也很难说办学有特色。

有故事,就是指大学自身历史文化的积淀。一所大学的历史和文化是这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东北师大原生物系的教学楼是日伪时期留下的两层破旧的小楼,但它却见证和铭刻了这个系自1949年创建以来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能让人回想起几位大师的许多感人故事。而现在的许多大学,新楼和高楼很多,故事却没了。因此,我们需要特别珍惜和保护历史留给我们的那些经典故事。这些故事的价值在于能使学生领悟到学校的发展足迹和优良传统,汲取到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有空间,就是指具有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们的大学就像是一片净土,没有世俗、功利和纷争,人们活得十分简单纯粹,可以一门心思做自己喜欢做的学问。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和工作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在尊重个性需求,激发创造性的支撑能力上,仍然显得还很薄弱,教师教学、研究需要,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空间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这种“空间建设”并非仅仅是物质的“硬件的”,充分体现大学精神的“软环境”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空间”也急需完善和拓展。

有代表,就是指有被社会广泛认同的大批优秀校友,即有着良好社会声誉的毕业生。学校的毕业生就是一所大学向社会输送的一批批“产品”,接受着社会的检验。所以,一所大学是不是一流,不是靠自己说的,也不是由学校层次决定的,而是社会的广泛认可,这种认可的价值标准就是毕业生及培养他的学校对社会的贡献。社会的认同是大学生命力的根基。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聚集优秀人才、传播先进文化、提供成才空间、服务社会发展”,这是人们所期盼的一所“理想之大学”,同样也是大学之理想的核心要素和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大学该坚守怎样的理想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大学该坚守怎样的理想

大学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公益性,它的存在就应该为社会进步、国家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一定要有一批高校要有更高的境界和目标,这些大学既根植于市场又要有高于市场的远见卓识,发展定位要符合市场需求,又不完全跟着市场走。在中国2000多所大学里,我认为至少要有1%的学校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如果做到了,我们就可以把它的人才培养理解为:培养能够引领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社会精英。一流大学一定要坚守这样的理想。

“精英”这个词好像很敏感,因为很多人把它跟“平民”对立起来。我理解的社会精英应该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有高尚的理想,愿意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同时又有过硬的为祖国为社会服务的本领与才干,并能够脚踏实地,无私地、包容地团结自己周边的每一个人,带领他们共同奋斗去实现理想。

社会精英,他一定是“领袖”,但是他不一定是领导。“领袖”和领导是不一样的概念,作为“领袖”,他的岗位可以非常平凡,但是他有自己的理想,能够带领周边的人去共同实现理想。我常说的一个例子是:上海一个港口装卸工人包起帆,他在平凡岗位上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使命,几十年来一直在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完成80多项技术革新与创造,成为中国“抓斗大王”。他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而且是带领大家共同为理想而奋斗,这样的人就是“领袖”型的人物,就是社会精英。如何培养这样的社会精英?很多厦大老校友至今对萨本栋校长的一条管理规定记忆深刻。当年,萨本栋校长定了一条规矩,每年新学期的报到,一到截止时间,报到处就关门了,如果晚到一分钟,你就得下个学期再来报到,你就得回家去。就是这么严格!萨校长说:“今天我不这么严格要求你,以后就害了你,我今天这么严格要求你,以后就是帮了你。”很多老校友说,经过厦大多年的锻炼、培养和熏陶,养成了很多非常好的习惯。时至今日,厦大依然传承了这种严格。我认为,只有宽严相济的大爱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因此,我们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在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同时也用“守则”来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遵守社会准则,告诉他(她)们,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连碰都不能碰的。我常在学校一些大会上交流到国外名校的见闻感受。我说,我很羡慕这些学校为学生营造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说,一个同学半夜十二点他睡不着,突然脑子里蹦出一个念头:我要做一个小实验或我想试一试把可乐倒在硫酸里面会有什么反应?他就能马上从床上翻身而起,把鞋子一穿,迅速跑到实验室里做这个实验。反观中国高校,有几个能做到这样?很多高校的实验室都是“铁将军”把门锁着的。

我希望,厦大哪一天也能做到同学们想进实验室的时候就进得去;或半夜有个奇思妙想,想去捣鼓一下的时候,他(她)就有地方去捣鼓,到那个时候,厦大就有点创新型大学的样子了。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厦大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下载【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传道与筑梦大学育人之使命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传道与筑梦大学育人之使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