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过建立未来可预期社会关系的丧亲哀伤辅导
通过建立未来可预期社会关系的丧亲哀伤辅导
陈洁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心理学系
【摘要】哀伤是丧失发生后个体所必经的过程,哀伤辅导之目标为协助生者接受逝者离去的事实,完成与逝者的告别并进入新的生活阶段。本文报告了一例运用哀伤辅导的相关理论与咨询技巧,对一丧亲大学女生的个案辅导。在现实社会支持系统严重匮乏,无法短期在现实生活中帮助该生建立稳定积极的社会关系的情况下,咨询师通过对话,将该生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与心理能量,巧妙转移,投注到未来可预期的社会关系中,从而顺利度过心理危机,并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面对未来的生活。本案例对那些从事哀伤辅导工作的咨询师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丧亲,哀伤辅导,个案报告
【Abstract】Grief is a process of individual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loss.The goal of grief counseling is helping the living to accept the fact that the dead was away and complete farewell.After that the living can go into the new stage of life.We report a case of grief counseling to a college girl who lost her mother with related theory of grief counseling and consulting skills.For poor social support system in reality, we found it was hard to establish stable and positive social relations in short-term.The counselor skillfully found a way helping the client to devote the deep feelings and mental energy the between she and her mother to a kind of virtual social relation which would come true in the future.The client went through this psychological crisis and screwed up her courage to face the future life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This case was instructive for those who are engaged in the work of grief counseling.【Key Word】Bereavement;Grief counseling;Case report
一、哀伤辅导在丧亲事件中的处理
丧亲是生活事件中对个体心理影响最大的一类,逝者与丧亲者的关系越密切,生者受到的影响就越大,特别是直系亲属的非预料死亡极易引发巨大的情绪反应和对生活的失控感[1]。中国俗语说“人生最痛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即为对此情绪的生动写照。
陈洁(1979.9-),医学博士,讲师,目前从事大学生临床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研究兴趣为“亲密关系”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本项目受到“广东省高校创新强校青年项目——性心理健康”的资助.。
在丧亲过程中,丧亲者面对亲密关系的突然中断表现出巨大的心理应激反应及悲伤情绪,在此情况下,常常诱发丧亲者感到巨大的痛苦体验,不接受亲人逝世的事实,希望能继续保持与逝者的情感链接而出现自杀自伤的想法甚至尝试。此刻如果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力量介入,代替逝者与来访者建立亲密的心理联系,接受来访者的感情投注,则可能唤起生者的生命勇气和生活希望。
二、哀伤辅导的目标与操作
美国哀伤辅导专家Worden[2]提出,哀伤辅导的四个特定目标分别是:①增加丧失的现实感,帮助丧亲者接受逝者离开的事实;②协助丧亲者表达或处理潜在的情感;③协助丧亲者面对和克服丧失后的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④鼓励丧亲者建立新的替代性关系,以健康的方式将情感投注到新的关系中,继续有效而积极地生活。
前三个目标是在丧亲者居丧期间完成和实施,而第四个目标则表明,在居丧结束后,丧亲者在接下来的长期生活过程需要建立新的有效社会关系,并且能持续给予支持和希望。因此,帮助丧亲者建立新的有意义的社会关系是哀伤辅导过程至关重要的一环。一直以来,哀伤辅导工作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发掘可使用的替代性社会关系给予帮助,比如带领丧亲者与境遇类似的人接触达到彼此认同与互相支持,参加新的社会活动接触更多的人,认识新朋友等,以期能帮助丧亲者建立有质量的新关系。
但如果生者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资源,比如缺乏足够的亲人和持久的朋友,新发掘的社会关系力量不足,不能替代逝者关系的情况下,生者很可能无法转移与逝者的依附关系,继续沉溺悲伤情绪难以自拔,加重自责内疚,严重者可能引发生者的退缩行为,回避人际交往,社会功能受损,更严重的可能会继续出现自杀意念乃至实施自杀行为。
三、缺乏社会支持的丧亲者的哀伤辅导案例介绍
1、案例背景介绍:兰某,广东某地农村生源,女,为医学专业大四学生,正在准备考研,因此在提前回校复习。在到校当晚接到街道邻居打来电话,说其母亲因为心脏病突发而突然去世。该生悲痛欲绝,严重自责,内疚感,认为如果自己不提前离校就会发现母亲发病,而自己是医学生,具有急救知识,所以只要自己在家,很可能会及时挽救母亲。在此观念下,兰某的自责内疚更加严重。
兰某幼年时被亲生父母送养后失去联系,去世的母亲实为其养母。其养父母在收养她的时候年龄已经较大且身患多种疾病,特别是养父,几近瘫痪。由于周围邻居的议论,兰某自小知道自己的身世,从而对亲生父母的遗弃恨之入骨,更加对养母和养父充满感激之情,很陈洁(1979.9-),医学博士,讲师,目前从事大学生临床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研究兴趣为“亲密关系”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本项目受到“广东省高校创新强校青年项目——性心理健康”的资助.。
早就立志要当医生,治好父母的病。
在兰某初中,养父年事已高病情加重去世,办完后事后,兰某与养母受到养父同村宗族欺负,因其养母未生育,而抱养的兰某为女孩,被剥夺了村里的土地和分红。但为了继续供养兰某读书实现医生梦,其养母在近六旬的情况下做多份工作,艰难度日。兰某也一直怀揣梦想,学习努力,成绩优异。
四年前离兰某高考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其养母发作过一次心脏病,在同村村民的帮助下兰某将母亲及时送到医院,成功挽救回母亲的生命并转危为安。当年高考兰某出色发挥考入理想的医科大学。四年来,兰某成绩优秀,并积极准备考研,她已经计划研究生毕业后就回家乡城镇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并给母亲一个幸福的晚年。这个计划已经坚持了很多年,还有三年就要实现,却戛然而止。
因此,养母的突然去世对兰某的打击非常巨大,回家奔丧后,兰某从返校起不吃不喝,以泪洗面,常常说要追随母亲去,并时不时用头撞墙,咨询师对其进行哀伤辅导。
2、本例哀伤辅导困难之处
①丧失感剧烈导致悲伤情绪强烈而持久:因为兰某与养母感情深厚,并且其对未来的规划都以养母为核心,加上其养母去世出乎意料,属于境遇性丧失事件,对兰某的打击非同寻常,因此兰某沉浸在悲伤中难以自持。
②社会支持系统严重缺乏:兰某亲生父母早已失联,而养父早年已经去世,因养父去世后同村宗族的排挤,兰某与同宗亲戚关系恶劣,加上长期在外求学,仅仅是同村几个得到养母帮助的邻居与其尚有交往,但支持效果薄弱。了解兰某身世的高中知己在外地上大学,虽然在其母刚刚去世时请假回家陪伴了兰某三天,但后来又离开,鞭长莫及。而因为兰某对自己的身世刻意隐瞒,所在大学的同学并不了解她所面临的困境,目前仅是陪伴护理和安全监护,心理支持力量难以有效体现;
③消极认知观念难以调节:兰某坚持认为自己必须养母的去世负责,自己不该读书不该考研,甚至不该出生,对自我评价极低,对未来失去希望。而这些观念的依据看上去都合情合理,这些假设看上去彼此相连,逻辑性强,难以说服。
④咨询关系建立艰难:由于兰某的生活经历导致她个性要强,对不熟悉的人多抱有怀疑,总是独立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极少向人求助。此外,兰某到咨询室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辅导员要求来,但她并不认为咨询对自己是有用的,加上周围的人多数都劝他“节哀顺变”“要想开,面对未来”,让她极其反感,因此她认为咨询师也不过是这些“周围的人中间的一个”,陈洁(1979.9-),医学博士,讲师,目前从事大学生临床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研究兴趣为“亲密关系”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本项目受到“广东省高校创新强校青年项目——性心理健康”的资助.。
所以与兰某的初次接触非常艰难,她几乎难以开口表达她的想法,仅仅只是哭泣流泪,有时大声有时小声罢了。
3、哀伤辅导的策略与转机:
鉴于兰某的状态与其所特别的生活背景,咨询师在开始哀伤辅导之前初步定下如下策略: ①鼓励其表达悲伤:兰某与其养母感情深厚,并且长期共同对抗生活的压力,同心同侪,彼此接纳彼此慰藉,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早已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她的悲伤是真实的,她的丧失感是巨大的,因此咨询师并不阻止兰某哭泣,反而是告诉她“你很难过,我能感受到,想哭就哭吧”,因此在最开始的三次咨询过程中,兰某基本上是可以尽情展现和表达她的失望,难过和痛苦,从开始隐隐啜泣到后来放开怀痛哭,兰某的全部情绪得到了完全的接纳,从而兰某对咨询师也表达了初步的接纳和感激。
②发现和肯定兰某的价值:咨询师对兰某的学习生活表示关心,并详细询问一些独立生活的细节,暗示她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学习和生活认为,其实这一点对兰某并不困难,因为她早已在外求学,习惯了自己照顾自己。咨询师不断强化和赞扬她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并且对她要当医生的梦想表达了完全的认同,对她长期以来的努力表达了积极肯定和钦佩,同时咨询师不失时机地表达了“这是你母亲多么希望看到并为你骄傲的啊”,帮助兰某对自身价值重新认可和肯定。
③逐步帮助兰某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因为兰某过去习惯每天给母亲打电话聊天,但是现在这部电话已经不再有人接听,兰某仍旧每天拨打,咨询师对兰某表达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同时暗示她,即使想念母亲,渴望与母亲交流,这种方式也是没有效果的,或许可以换一个方式,与此同时,咨询师引入“哀悼”的概念,帮助兰某开始追忆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事件,并引导兰某对母亲说“别了”。最开始的时候,兰某闭上双眼,泪水如泉涌,双拳紧握,牙关紧咬,不肯开口,但是咨询师帮助她调整呼吸,放缓节奏,同时插入放松训练,终于在耗费两个咨询时之后,帮助兰某开口说了第一个“再见,妈妈”,而后兰某能逐渐放松地在追忆母亲的事件后开始表达离别之情。
④协助兰某处理和表达对自己的愤怒情感:在兰某的观念中,有非常多的“如果”等假设情景,同时对自己有强烈的自责情绪,咨询师对此表示理解和接纳,并表示这是兰某与父母感情深厚的一种自然表现,也是为了缓解情绪的一种解释方式,只是“如果”的情况不可能发生,而兰某也明白这些“如果”仅仅只是假设情形,不可能成长,加上之前已经做的帮助兰某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因此兰某对自己的愤怒转化为不甘与悲伤,但逐渐被陈洁(1979.9-),医学博士,讲师,目前从事大学生临床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研究兴趣为“亲密关系”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本项目受到“广东省高校创新强校青年项目——性心理健康”的资助.。
缓解。
⑤帮助兰某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因为兰某社会支持力量不足,加上兰某与母亲非常密切和深厚的感情,要找到一个足以匹配这种情感的社会关系非常困难,而且这种新的社会关系必须要同样深厚和持久的,这种关系的性质也必须是充满温情和力量的,而且这种关系必然要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会带来希望和改变的。
4、建立未来可预期社会关系成功完成哀伤辅导
如果发掘不了可以替代兰某与母亲深厚感情的社会关系,兰某的哀伤将无法真正化解,绝望感无法真正得到遏制,而她对母亲的依恋和深厚情感还会不断重复引起悲伤,同时还极有可能再次引发她的自杀意念“要追随母亲而去”。
由于现实生活中非常难以找到确定的人或者理想,更何况兰某的未来理想大部分都建立在母亲为核心的设想上,因此咨询师决定在非现实未来可能实现的社会关系中着手,找到一个目前不存在,但是未来很可能实现的社会关系。
在第8次哀伤辅导过程中时,兰某仍旧提起母亲就泪水涟涟,虽然不再说要追随母亲而去的话,但是她仍旧非常留恋母亲,不断追忆母亲的生活点滴,泣不成声。
兰某说:“这么好一个人怎么命就这么苦,离开我了,她总是那么热心帮助别人……我不能忘不了她。”
咨询师说:“你母亲是个很善良很好的人,很多人都记得她的。”
兰某说:“是的,那些她帮助过的人都还记得她,我上次回去办后事的时候,还有邻居和我说起她的好。”
咨询师说:“是啊,这么好的人不该忘记的,大家肯定会一直记住她,就像你一样,是么?”
兰某摇了摇头说:“除了我,不会有人那样记住她的好,她对我的好只有我知道,只有我记得……我真想和她一起走……”说完又开始哭泣,咨询师说:“那真可惜呢,你要是走了,就没有人记得你母亲是那么好一个人了,如果大家忘记了她,真的太遗憾了。”
兰某掩住脸哭泣,眼泪掉了出来,问道:“怎么办?我不要她被人忘记。”
咨询师趁机说:“那你至少要让一个人知道你母亲是多好的人,要让他了解和传扬你母亲的善良和好,这样其他人也会知道你母亲是一个很好的人,她就不会被忘记了,会活着人们的记忆里。”
陈洁(1979.9-),医学博士,讲师,目前从事大学生临床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研究兴趣为“亲密关系”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本项目受到“广东省高校创新强校青年项目——性心理健康”的资助.。
兰某哭泣说:“哪里找这样一个人呢?”
咨询师说:“是啊,现在我们还找不到这样一个人,但是或许未来这个人可能会出现,可能很快就出现呢?”咨询师沉吟了一下,接着说:“比如你的伴侣或者孩子,我想你肯定会告诉他们你母亲的故事,他们也肯定会和你一样怀念和永远记住你的母亲是多么好一个人,你说呢?”
兰某惊异地抬起头看向咨询师,她有点不敢相信地说:“真的可以么?”
咨询师立刻点点头,肯定地说:“你的孩子一定会感激这么好的外婆养育了这么好的妈妈,他一定会记住外婆是多么好的人,也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你的母亲也会很骄傲看到你的建立家庭拥有孩子,她的善良她的好就会一直在你的家族中被传颂被铭记,是这样的,对吧?”
兰某吸了一口气,眼睛开始闪动:“是啊,我要告诉我的孩子,他的外婆勤劳又善良,辛苦地养育了我,送我读书,她是那么辛苦给别人帮佣,很冷还要去地里做事,去河里洗衣……我要告诉我的孩子,他的外婆总是乐呵呵地,别人欺负她,她也很宽容,她是多么伟大多么好的一个人。”
咨询师立刻点点头,说:“是啊,这中间这么多故事只有你知道,也只有你能全部告诉你的孩子,你的母亲一定会被记住的。”
兰某的脸上浮现了一丝笑意,说:“对啊,我怎么能不告诉我的孩子这些事情呢?” 咨询师立刻进入“投注新关系”阶段,开始引导兰某想象她未来可能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兰某的情绪状态明显好转,她开始有意识地积极畅想未来的生活,认为自己在记住母亲的这件事情上可以做更多,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融入到对未来生活的畅想中,她认为自己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以母亲为榜样,让母亲能永远活在她的家庭的记忆中,被传颂。
在这之后,兰某又进行了5次咨询,逐渐从哀伤辅导的咨询内容转换为发展性咨询内容。她对母亲去世的事实也越来越接纳,能够平静且充满感激的口吻来回忆母亲,也不再表达“要随母亲”去的自杀意念,而是更愿意讨论如何怀念母亲并她被记住,同时也更愿意书写回忆日记作为对母亲的一种悼念方式。
兰某的咨询前后合计13次,时间延续10周,基本上达到了顺利度过居丧期,接纳丧亲事实,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的哀伤辅导目标。
四、建立未来可预期的社会关系在社会支持严重缺乏丧亲者中的意义
本案中的当事人处于应激性丧亲过程中,有严重的自杀意念和绝望感,而且由于她特殊陈洁(1979.9-),医学博士,讲师,目前从事大学生临床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研究兴趣为“亲密关系”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本项目受到“广东省高校创新强校青年项目——性心理健康”的资助.。
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背景,严重缺乏社会支持,导致本例是非常困难和棘手的一例哀伤辅导。咨询师在此过程中一直耐心陪伴当事人,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咨访关系,但是由于来访者与丧母之间关系过于深厚,咨询师无法与当事人建立足以替代的社会关系,因此咨询师采取了巧妙的方式,将当事人对丧母深厚的“母子感情”转移到未来可预期的一种“母子关系”中。
因为兰某难以在现实社会关系中找到能匹配母子深情的社会关系,因此咨询师只能在虚拟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同等深厚的关系。根据个体成长发展规律,兰某很有可能在未来与自己的孩子建立“新的母子关系”,这是有预期可能的,而且只要当事人愿意,她是可以实现这种预期关系的。所以咨询师决定以这种预期关系为目标,帮助兰某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生活希望。
当兰某将注意力放在“告诉孩子外婆的故事”时,她已然建立起了一种新的亲密关系,虽然现阶段这个孩子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但是在未来生活中,这个孩子是很可能存在的,而孩子与兰某之间的关系正是兰某与母亲之间关系的一种替代和继承,并且是全新的一种社会和心理关系。这种本质为母子的关系将是深厚而可持续发展的,而孩子的加入正好可以给兰某带来新的希望和变化,使得兰某的身份发生变化,她将成为一个母亲,像自己的母亲照顾自己一样去照顾孩子,会帮助兰某将对母亲的思念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并且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再一味沉浸在之前作为女儿怀念母亲的角度,从而打断之前的悲伤进程。
同时“让母亲被孩子记住”的提议给兰某带来了新的目标,她可以将对母亲的依恋转化为未来可实现的一种行为,将对母亲深厚的爱和怀念逐渐分散到未来可持续完成的一些工作任务中,从而使她对母亲的怀念不再成为阻碍她生活的破坏性力量,而是成为对她的未来生活有益的建设性力量。
当丧亲者在现实生活中严重缺乏支持,并且难以建立现实性社会关系时,咨询师可以尝试帮助个体建立预期性社会关系,其前提在于这个预期性社会关系是符合个人生活发展规律的,是当事个体愿意实现的。当然,本例咨询师引入预期性社会关系的方式是很巧妙的,对其他从事哀伤辅导的同行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维樑,钟秀筠.哀伤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2-3 [2]Worden J.W.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 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M].New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1991,103-115 陈洁(1979.9-),医学博士,讲师,目前从事大学生临床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研究兴趣为“亲密关系”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本项目受到“广东省高校创新强校青年项目——性心理健康”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