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乾时期西宁办事大臣的形成[范文]

时间:2019-05-15 06:2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雍乾时期西宁办事大臣的形成[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雍乾时期西宁办事大臣的形成[范文]》。

第一篇:雍乾时期西宁办事大臣的形成[范文]

青海师范大学

雍乾时期西宁办事

大臣的形成

课 程 论 文

年级: 12级历史

学号:20121111518 姓名: 宋传浩

指导老师: 董倩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雍乾时期西宁办事大臣的形成

摘要:以西宁为政治中心的青海地区,经历了长久的历史进程,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形成清晰的行政区域。雍正朝在当时中央专管蒙藏民族事务的理藩院下特设西宁办事大臣,施政于人文环境高度多元的青海社会。蒙古专有的盟旗制,安多藏族特有的土司制,汉回各族在中原管理模式下的府县制,成为青海多元管理机制中最主要的三大体系,是近现代青海行政格局的历史基础。没有西宁办事大臣在青海的使命,就没有现代的青海行政疆域。

关键词:青海 理藩院 西宁办事大臣 青海蒙古盟旗制 青海土司制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满族在东北兴起并进而步入中原之时,正是日后清朝定名的青海地区多民族聚居社会加剧形成之际。藏、蒙、回、汉、土、撒拉等各族民众,正以各自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战事沧桑的经历中图生存,寻发展。明末清初之“青海要地”①,又是蒙古各部、藏教各派、明代中原王朝,和清初挑战满族朝廷之新疆准噶尔多方政治、军事势力角逐的战场,在很多关键时刻决定各派前途成败,更是新兴清王朝能否胜定各方,完成统一大业的重要基地。以满族为核心的清王朝与各族群体对青海历史进程的参予方式不同。在立足中原主宰大清帝国后,满族统治者从官方的角度迈入战事纷争的青海,以满族的政治文化和管理方式,在复杂的人文和政治环境中,力求青海在大清江山中的统一和稳定。添设西宁办事大臣专职治理青海,正

①祁韵士: 《皇朝藩部要略》,卷十“厄鲁特要略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 年版,第147 页。

代表着清代与前朝各代不同之青海地方管理。本文梳理明清交接时期青海多元社会的历史背景,审视清代雍正朝(1723—1735)通过西宁办事大臣施政而创置青海管理制度以及乾隆朝(1736—1795)对其制度的巩固,探讨清代边疆建设中还未被充分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海行政区域的最终形成,并总结清初朝廷使边疆管理制度适应当地多元人文环境的实践。基于这项研究,本文认为,青海在清朝的边疆和民族研究中,应该是与蒙、藏、回各项研究同等重要、并有突出特点的专科领域。

一、特殊的历史区域,多元的人文环境

以西宁为政治中心的青海地区,经历了长久的历史进程,在清代雍、乾时期形成有固定行政区域的概念和地域界限。杭世骏《西宁府新志序》有论: “西宁为湟中地,武帝筑令居之塞,以隔绝羌人。历代以来,屡收屡弃,唐陷吐蕃,宋没西夏,其隶中国之版宇者,十曾不得二三焉。”①乾隆年间西宁道佥事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评道: “西宁以弱系而悬极塞,由汉以来已内属,湟中自汉、晋、唐、宋、元、明来兴废无常,命名各异。改为郡,隶二县、一卫、一所,则我世宗宪皇帝平定青海时制也。”②又赞曰,世宗宪皇帝摧败罗布藏丹津之乱,“永定西陲”。“盛朝开辟既远”,青海“骎骎乎内郡矣”。③对雍正朝青海区域管理步步建立和实施过程的探讨,必基于对青海人文 环境现实的了解。较之同时期的藏族腹地、内外蒙古腹地和中原汉族

① 杨应琚: 《西宁府新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杭世骏: 《西宁府新志序》,第51 页。②《西宁府新志》,乾隆陕西分巡抚治西宁道刘弘绪“大通卫改大通县归德所改西宁县县丞序”,第54 页。③《西宁府新志》卷三“地理志·沿革”,第111、120 页。

腹地,青海高度多元人文特征属其为最。其他地区均有一个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而青海在明清交接时期的历史进程却造就着多民族杂居的组合方向。各民族不仅各自皆有独特的先祖脉系,多族群关系还伴随着各族群内部庞杂的支系差异。

作为周边几大文明的文化载体,青海的各个民族共同造就了特有的多元青海文化。拉萨和日喀则为中心的藏传佛教,从戈壁内外进入的蒙古影响,汉族从内地带来的中原文化,中亚和甘肃传入的伊斯兰教,皆在青海特有的人文环境中交汇共处。清初青海文化之独特即是深深卷入各周边文化,同时又并不整体属于某一周边文化,各个文化群体的社会系统亦差异甚远,难于统筹。在这样的大背景中,雍正朝在当时中央专管蒙藏(乾隆时又加之回疆)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下特设西宁办事大臣,施政青海,力图在管理制度上找出治理地方多元群体、多元社会的途径。

二、西宁办事大臣之设立

元代以前由藏、金、西夏及宋朝多方分管之青海,经元代变通,东部属甘肃行中书省管理,西部游牧地区属宣政院直辖,①明代又置卫所并册封地方土司,但一直是坐落在藏蒙和中原边疆区域之间行政归属既不甚明了、又不曾稳定的广袤之地。西宁办事大臣雍正初年到任主理青海事务后,力协朝廷,建立民族管理机制,并对青海及周边区域 勘土划界,确定了青海在近现代中国疆域中的明确地域界限,使青海

①参见雷莉: 《元朝管理青海方略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97 年第2 期;秦永章: 《甘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 年版,第9 页。

最终成为全国管理系统中行政区域之一。纵观清朝设立的边疆管理系统,在不同的民族地区有着和民族传统、社会习俗、宗教生活紧密联系的不同方式,例如蒙古地区的盟旗制度,西藏社会的政教合一系统,主导回疆的伯克制度,云贵高原的土司制度①等等。青海自身的高度多民族色彩使清朝在此地的管理体系呈现出不同于以上任何地区的特色,即管理体制独特的多元组合。

再较之清代的藏、蒙和回疆各边疆地区,各域政治领导层均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同民族领袖组成,而青海多民族杂居的人口状况,使 领导层呈现多中心、管理呈现多体制的现象。《丹噶尔厅新志·序》指出,其地“汉、蒙、番、回错杂其际„„措治者颇称疲难”。“清 代将全国州县分为繁、简、冲、疲、难等类别。当时丹地属疲、难之类。”②《清实录》在评论整个西宁地区时同样指出,“西宁府: 最 要,冲,繁,疲、难。”

清人在所修《丹噶尔厅志》有感道: “钤制蒙番,历代苦无善策。征讨招徕,叛服无常。戍防供亿,劳费不息。惟我国家,惩前毖后,防维周洽。”③与民族的多元化同时,藏蒙共奉藏传佛教,还使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既相错又交织,西宁办事大臣在地方的政务管理还必须兼顾宗教事务。总其西宁办事大臣管理范围,有编旗统理青海蒙古,重新规划青海土司,参与对藏传佛教寺院及僧侣阶层管理,和促进汉回聚居区发展中原式的府县制度。

①《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127 页以及李玉成《青海土司制度兴衰史略》(《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 年第4 期)都指出青海土司制度与云贵及其他地区土司制度之不同。②《丹噶尔厅志》,第149 页,第150 页,注5。

③《清史稿》卷六十四,志三十九,“地理十一·甘肃”,第2117 页。

三、重新规划青海土司

西宁办事大臣所统领的行政划界措施,皆为雍正朝在青海边疆行政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对青海以及临边四周的行政区域之形成具有永 久的影响力。故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青海已被记录为有明确地域界限的政区: “东接陕西,西连西藏,南至四川,北质肃州、安西镇,柔延二千余里,至京五千七十里,分左右二境。”①与此同时,西藏的北部边界也确定为“北至青海界”。②

行政区划确定后,西宁办事大臣更成为中央对青海的地方管理的中枢环节。“雍正十一年间,经大学士鄂等会议,令西宁办事大臣达鼐于蒙古例内摘选关系番民易犯条款,纂成番例,颁发遵行。声明俟五年后,再照内地律例办理。③雍正十二年又“颁给唐古特字律列于西番,系西宁夷情衙门从蒙古例内摘出翻译者例目共六十八条”。④虽然这些条例的日后实行颇有重新探索之实践,管理藏族之务在土司和州县两制之间如何筹划也是朝廷棘手的难题,但经西宁办事大臣实施一系列管理建设后,青海土司系统与蒙古盟旗系统和回疆伯克系统被共同列入清代官职体系,⑤成为地方管理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管理拥有武装、辖有部众的青海土司绝非易事。土司头人虽然在明代与流官共同统治卫所,理应听命于朝廷,但实则雄踞一方,与

①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第86 页。

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第88 页;《乾隆朝〈大清会典〉中的理藩院资料》,《清代理藩院资料辑录》,第18 页。

③《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编第二册,“番民寻常命盗仍照番例办理原案”,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379 页。

④《玉树青海调查记》,第117 页。

⑤《钦定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版,第16 页下。

宗教势力盘根错节,在顺、康年间仍然旧况未变,故西宁办事大臣参与宗教管理势在必行。结语 :

经西宁办事大臣代表理藩院和中央行使职权,朝廷和青海地方的关系一改雍正以前间接由清廷册封顾实汗及子孙,并册封黄教宗教领 袖及地方土司头人管理青海的政策,实施了中央政府对青海的直接管辖,在自汉朝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堪称青海边疆地方治理的里程碑。

基于顺康时期的实践,雍正一朝在青海地方管理制度上做出重大决策和变革,乾隆时期对这些决策和变革加以巩固和确立。蒙古特有 的盟旗制,藏族保持的土司制,汉回各族在中原管理模式下的府县以及村镇系统,形成了青海多元复杂管理机制中最主要的三大体系,是 整个青海行政建制的历史基础。就西宁办事大臣在雍正以至乾隆时期的历史使命而论,可以说,没有西宁办事大臣在青海的使命,就没有 现代清晰的青海行政疆域。

多元社会,群体关系呈高度复杂状态,管理制度难于统一筹划。清代满族朝廷以国家政府的身份,在青海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力图创立一套全新的地方政治管理体系,和入关前满族吸取多元文化(例如藏传佛教及儒家汉文化)和民族人际资源(如入关前纳入满洲八旗的蒙、汉等民族)去建立一个新朝代之实践同辙同轨,昭示着为什么清代青海的地方治理可以使之形成清晰的疆域,一改前朝所难。

随朝代之兴衰,历任西宁办事大臣有功绩,有腐败。随国势之起落,西宁办事大臣衙门有强时,有弱时。随社会之浮动,清代青海管理有安政,有民反。西宁办事大臣衙门的设立和施政,勾画着青海自明清交际时期到雍正朝以来的历史线索,陈述着青海行政区域逐渐形成的来龙去脉,展现着清代民族地方管理实践的特有篇章。

青海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区域管理制度多元等特征,使其独特的历史进程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史、民族史、边疆史、宗教史、战争史、多民族经济史、地方政治制度史等等内容,在清朝的边疆和民族研究中应该发展为专题领域的学科。

第二篇:康乾时期曾屡办敬老“千叟宴”

康乾时期曾屡办敬老“千叟宴”

重阳节期间,许多地方纷纷举办“敬老宴”,展示敬老之心。历史上,早在清朝就已有类似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要属康熙和乾隆先后各2次举办的“千叟宴”。<康熙时期首开先例> 1713年,康熙恰逢花甲之年。他认为,“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因此决定举办大典庆贺60寿诞。随后昭告天下称,65岁以上者,官民不论,均可来京城参加畅春园聚宴。礼部随后也发文称:今岁恭遇万寿六旬大庆,非寻常可比。最终,全国选定2417位老者赴宴。而“千叟宴”的名字正来源于宴会时康熙所赋诗词《千叟宴》。

公元1722年,69岁的康熙为预庆自己70岁生日,再次举办“千叟宴”,并把地点改在乾清宫。<乾隆排场更胜祖父> 乾隆效法祖父康熙,也先后举办2次“千叟宴”,其人数之众、排场之奢,都远超康熙。1785年,乾隆纪念在位50周年,于乾清宫举办“千叟宴”。此宴邀请了3000余人,既有皇亲国戚也有民间寿星。其中,最长者已141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专门做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上下联年岁均恰好为141。1796年,已为太上皇的乾隆在皇极殿举办第2次“千叟宴”。席间,乾隆还赏赐百岁以上的2位老人六品顶戴,90岁以上的老人七品顶戴,以示敬老。<高调宴会存在争议> 从康熙皇帝的第一次办“千叟宴”,到乾隆皇帝的最后一次“千叟宴”,历史上对这种“高调”的做法评价始终存在争议。盛赞者褒称其“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不过,几次“千叟宴”皇帝赐给老人们寿杖、如意甚至“黄补褂”、“养老银牌”,也引发许多反对之声,贬其好大喜功、排场奢华、贪图虚名……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两位皇帝能用自己影响力,并拿出实际行动来“敬老爱老”,其实无可厚非。(北京晚报)2

第三篇: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这番讲话,引起广大青年的强烈共鸣。在大学校园,在机关单位,在网络社区,他们纷纷结合本报5月3日头版头条《把最美的一面朝向世界》报道的“向日葵女孩”江盼的事迹进行讨论和思考,想想自己的“扣子”有没有扣好,是不是应该照一照镜子、正一正衣冠。

“想到我即将毕业,又一次面临人生的抉择;想到我曾去支教的乡镇初中,那里的孩子面临的成长烦恼,以及求学与辍学的压力与选择。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扣好‘第一粒扣子’。”江盼深有感触地说。

“上天给了她一件并不漂亮的衣服,但她选择认真而仔细地扣上了第一粒扣子。”作为江盼的湖北老乡,玉林师院青年教师张林涛激动地说,自从扣上了“顽强”的扣子,江盼也便铺垫了别样的人生底色,身残志坚的她,凭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向日葵精神”,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

刚刚参加江盼事迹座谈会的广西大学青年教师李海波认为,作为高校老师,要引导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涯全过程,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如此“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才能实现。

光明网网友“印台月色”表示,江盼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她的经历告诉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今天看似稚嫩的肩膀,明天将扛起民族复兴的担当。正如总书记要求的,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人们常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然而,现在正是我们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就好像穿衣系扣,如果第一粒就系错,剩余的扣子都会系错。所以,正值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拼搏努力,以史为鉴,时刻警醒自己,扣好我们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人生目标都要再三思考,我们要做的每件事,我们日后从事的职业都不仅仅只决定我们的未来,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变得十分重要,我们绝不能扣错,那将会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老子》中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们要脚踏实地,扎实干事、勤勉做人。

想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们也要有所作为。碌碌无为,虚度韶华,在自己看来是小心翼翼的扣上了扣子,但是去恰恰扣错了扣子。我们的未来要的是踏踏实实,拼搏奋斗。倘若你不抓紧时间,奋斗进取,拼搏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那么你将会是一个既可悲又可怜的人。因为你的人生画卷是如此得空白,如此得缺乏光彩。本来应该由你涂抹的画卷,却因为你的虚度而被白白地弃用,这就没扣好我们的第一粒扣子。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青年的我们,吃过苦就会有收获,懂得奉献也就拥有良好的品德,也就扣好了我们的第一粒扣子。相反,那些只看重自己而忘记他人,看重物质而不注重精神的人,永远扣不好他们的第一粒扣子。看看那些手戴镣铐的贪官污吏,步入歧途的职场精英,哪个不是一开始没有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扣错了第一粒扣子,拿了不该拿的钱,走了不该走的路,结果堕入黑暗,万劫不复。

其实,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在教会我们:在少年时代,正是我们思想养成的阶段,我们就要形成良好的习惯,拥有良好的品德。在青年时代,我们正是敢打敢拼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拼搏努力,踏实肯干,保持自己的好习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要牢牢把握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五爱”为基本内容,进行最基本的价值观教育。少年儿童时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萌芽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这一阶段进行教育引导,则会事半功倍。我们要牢牢把握少年儿童这一身心发展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儿童化、生活化、具体化,帮助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要牢牢把握少年儿童认知规律,把“大道理”转化为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小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少年儿童。一种思想在少年儿童心中形成并扎根,离不开灌输引导、实践体验、社会观察、交流讨论、自我反思、评价激励等教育过程,这一过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逐步强化。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认知规律,以正在开展的“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活动为统揽,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生动有趣、具体形象的故事、歌曲、动漫等文化产品,寓教于乐,教育引导孩子们从小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用中国梦激发他们心中的理想梦、创造梦和报国梦。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要牢牢把握少年儿童的现实需求,坚持将服务好少年儿童作为少先队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全团带队是党赋予共青团的重要职责,全省各级团组织要准确把握少年儿童普遍性诉求和多样化需求,高度关注少年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尤其要深化“手拉手”、济困助学等工作,把党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及时送到少年儿童的心坎上。

少年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省委专门下发文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意见,这在我省尚属首次。意见中提出了“少先队活动上课表、少先队辅导员评职称、少先队学科进高校”,这三项举措在我省也都是第一次,这充分显示了党委政府对少先队工作的重视。希望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把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的总体布局,积极为少先队开展活动创造条件。希望新闻宣传、文艺出版等部门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少年儿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希望网络新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唱响网上主旋律。学校、家庭和全社会要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为少年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让我们张开双臂,呵护少年儿童,关爱少年儿童,用双手捧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第四篇:2018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的著作

http://www.xiexiebang.com/kaoyan/ 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的著作

毛泽东著作是毛中特需总结复习的重点,考研政治基础阶段复习一定要打好基础。下面文都网校考研频道总结分享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的著作,供2018考研学子参考!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从1927年的八七会议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同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基本形成了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也即“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和“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形成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怎样分析农村阶级》(1933年)。

代表作

http://www.xiexiebang.com/kaoyan/ 《井冈山斗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

《反对本本主义》—孕育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因子,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五篇:古英语时期是指英国国家和英语语言的形成时期

1、古英语时期是指英国国家和英语语言的形成时期。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以口头形式流传,主要的诗人是吟游诗人。到基督教传入英国之后,一些诗歌才被记录下来。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夫》,用头韵体写成。

2、古英语时期(1066—1500)从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到1500年前后伦敦方言发展成为公认的现代英语。文学作品主要的形式有骑士传奇,民谣和诗歌。在几组骑士传奇中,有关英国题材的是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冒险故事,其中《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代表了骑士传奇的最高成就。中世纪文学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民谣,最具代表性的是收录在一起的唱咏绿林英雄罗宾汉的民谣。

3、最重要的诗人是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的乔叟,代表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首创了诗歌的双韵体—每两行压韵的五步抑扬格,后被许多英国诗人采用。乔叟用伦敦方言写作,奠定了用英语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促进了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文艺复兴运动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后遍及欧洲各国,在英国兴起较晚。“文艺复兴”一词原意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的复苏,但事实上决不是简单的对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的学习模仿。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表现为尊重人的尊严和力量,关注现世生活,鼓励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和要求。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人文主义者是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他的作品《乌托邦》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未来社会,他因此被认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

2.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诗歌,散文和戏剧方面尤其兴盛。诗歌方面,新的诗体形式如十四行诗,无韵体诗被介绍到英国。重要的诗人有Philip Sidney,他不仅写了许多优美的十四行诗,还创作了最早的诗歌理论作品之一《诗辩》。Edmund Spenser用斯宾塞诗节创作了著名长诗《仙后》。莎士比亚除了戏剧创作之外也是一位伟大诗人,著有两部叙事诗,两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英文的《圣经钦定本》作成于1611年,不仅具有重大的宗教意义,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并且对英国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纯朴,平易,明晰的散文风格奠定了英国散文的传统。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兼散文家是Francis Bacon,他的文学著作主要有《随笔》,收录了他在各个时期发表的58篇随笔,思想深刻,文笔简洁,富有警句格言。

3.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主要戏剧家有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莎士比亚(W.Shakespeare)。

4.分析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这一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

第三章17世纪的英国文学

1. 17世纪是英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之一,由于君主专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爆发了1642年的内战并导致了1688年的“光荣革命”。与政治斗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紧密相连的是宗教斗争和清教徒思想。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多展示革命思想的发展与成长,并带有浓厚的清教主义倾向。两个代表作家是弥尔顿和班扬。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和班扬的代表作〈天路历程〉都取材于〈圣经〉。〈天路历程〉是一部寓言作品,用“基督徒”到达天国的历程象征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进程。

2. 讲述〈失乐园〉的故事梗概,分析撒旦的形象及其所表现的作者思想的双重性。

第四章18世纪的英国文学世纪的英国文学世纪的英国文学世纪的英国文学1. 18世纪产生了一种进步思潮—启蒙运动,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作家们崇尚理性,认为启蒙教化是改造社会的基本手段,因此18世纪又被称为“理性的时代”。在文学领域体现为18世纪上半期的

下载雍乾时期西宁办事大臣的形成[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雍乾时期西宁办事大臣的形成[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