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春工业大学:一个非凡的老头和特色大学(吉林日报:2010 年 5 月 12 日)
2010 年 5 月 12 日 星期三 放大缩小默认http://jlr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10-05/12/content_617059.htm 吉林日报:第四版
一位非凡的“老头”和一所特色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董事长陈坚办学记事 本报记者张彬彬
陈坚院长向毕业生授予学位
南校区鸟瞰图
北校区鸟瞰图 一纸声明,诠释了一种奉献精神
“高山仰止”、“高风亮节”、“德高望重”,这些评价特殊人物的词汇,不是一般人所能担载得起的。然而,记者在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采访时,这些词却常挂在人们嘴边,人们把极高的赞誉送给一个被他们亲昵唤作“老头”的人。
这位年已85岁高龄的老人是这所学院的创办人,作为学院的董事长,他是这所学校的旗帜;作为事业的开拓者,他是8000多名师生心中的灵魂。这位老人的名字叫陈坚。2006年12月,陈坚和他的两位同甘共苦办学的伙伴尹长河、张兆华发表《关于资产所有权归属问题的声明》。《声明》提出:“
一、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全部资产归学院所有,今后永不变更,并建议由政府监管。
二、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的无形资产创建人不索取任何回报”。
一纸声明,掷地有声。要知道,这所大学按当时核定的资产已达2.8亿元,老人辛苦创办这所学院,却分文不取,无偿拱手相让,谁不震惊?即使全部财产归公,也该将建校最初投入的2100万元作为创办人原始股份保留,如果这样,每年应得的股息还210万元呢!可他却干干净净,连根草都不留。
许多不了解陈坚的人觉得蹊跷:一些人在“向钱看”,他怎么会逆风飞扬?其实,唯有陈坚,才有此举,他的高风亮节路人皆知,常人做不到,也无法理解。
当然,有人能理解。
与他同甘共苦创建学校的伙伴们能够理解,他办学的初衷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正如他所说: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想在晚年为民办教育尽一份力;
与他休戚与共的老伴曹英能够理解,因为他们从18岁起就出生入死做党的地下工作者,她知道,他的一生是为国家民族而生而战,这样做并非偶然;
目睹他辛勤创业把全部挚爱投入事业的人能够理解,因为他没有任何私利,学校在艰难坎坷时他不会交公,不会甩包袱,只有到基础坚实良性循环的时候,为了创造更大的辉煌,他才毅然地交出来;
他的儿女也理解他,父亲的事业父亲做主,坐享其成,那是父亲所忌讳所不齿所鄙夷的,父亲留给他们的是比遗产更宝贵的东西,那是一种精神。
“公有民办”的新体制就这样先于全国较早地在吉林省诞生。
什么叫无私?什么叫奉献?陈坚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最好的诠释。立志报国,血与火洗礼的人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假如你了解陈坚的生命轨迹,也会理解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那是血与火的战乱年代,陈坚为寻求救国之路,他18岁在伪满建国大学读书时,经他夫人曹英的介绍参加了辽阳抗日青年先锋队,成为一名党的地下工作者,他们的组织发展进步青年100多人,为解放辽阳做准备。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曾对国民党和共产党人进行大逮捕,为了保存革命实力,陈坚被组织潜至哈尔滨。
日本战败投降,陈坚参军到9旅64团政治部,不料在千山战役围剿国民党残匪中负伤。他在辽阳养伤时与辽河新报一起撤退,受辽南地委高扬的领导。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报社成了马背上的报社,一驾马车,拉上印刷机就是报社的全部家当,哪里没炮火哪里就散发着油墨的芬芳,一个地方停留不了几天,敌人来了就撤,出生入死。动荡之中,由于缺医少药和营养不良,他的腿伤迟迟不好,被组织上送到丹东(当时安东市),派到安东联合高中当指导员,发动学生参军,投身解放全中国的洪流,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是5月进丹东的,10月份,国民党军进攻丹东,他带领200多名学生撤离,绕道朝鲜,在朝鲜滞留两个多月,经历艰难困苦终于辗转回到了吉林省图们,一部分学生去了佳木斯东北大学,一部分留在吉林省。1946年12月吉林省政府派陈坚到吉林省珲春中学当校长。
他认为,学生是中国的希望和未来,教育可以救国,也可以强国,一个国家的兴旺与教育的发达密切相关,在他的心中,没有什么比教育更重要了。他的一生中,办过中学、大学,在县、州、省教育行政部门作过领导工作。他66年的职业生涯转换28个工作岗位,都与教育相关。
他为革命出生入死,却在文革中遭到磨难。
1966年的文革是从文化教育界开刀的,文教口是重灾区,他是省里第二个遭到“炮轰”的对象,他被关进地下室的黑屋一年多,戴高帽、游斗,被造反派打折3根肋骨。
对此,陈坚从不抱怨不计较,照样不遗余力地为教育呕心沥血。白手起家,创办省内第一所新制民办高校
1993年从吉林省教委主任、党组书记岗位离休后,担任吉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陈坚,理当安享天伦之乐,可他却对教育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持续创办民办中学、民办中专、进而创办独立学院。
他说,一辈子干教育,都是靠国家的力量办学,没钱时就向国家伸手,没师资时由国家来派。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我要抓紧自己的晚年,尝试趟出一条民间办学的新路。
1993年,受吉林省关工委委派,创办育才外国语中学。1997年,创办育才外国语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8年,创办育才外国语中等专业学校。
1999年,73岁的陈坚再次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创立民办大学!有生之年能创办一所民办大学,并在这块试验田里自由地施展,为国家直接输送有用的人才,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和意义呢?
陈坚的提议,当即得到了他的老搭档尹长河、张兆华共识。
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他们紧锣密鼓地策划,马不停蹄地奔波,寻求挂靠的大学,力争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1999年9月15日,吉林工学院(现长春工业大学)与吉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创办的新制民办二级学院——吉林工学院人文信息学院(现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诞生了,这是吉林省第一所新制民办二级学院,也是关心下一代组织在全国创办的唯一一所民办高校。
又是个第一!陈坚不怕做出头的椽子,喜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他一贯的风格。
这是一个逆水行舟的事业,既是民办,又是白手起家,其艰辛可想而知。国家对创办大学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校园、教学楼、试验室、图书馆、宿舍、食堂,以及教学设备等办学条件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而雄厚的资金是这一切的基本保证。
为了筹集资金。陈坚积极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推行股份合作办学,为学校的发展筹集必需的资金。同时他和尹长河、张兆华将创办育才学校积累的2100万元作为原始股金,全部投入开办学院。
全院教职工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积极为刚刚站在起跑线上的学院贡献着力量。这是一种深深地潜藏在群众之中的伟力,一种艰苦拼搏、共创辉煌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才成就了学院美好的未来。
学校先后两次征地,扩大了校园面积。在陈坚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张普通的平面设计图,它凝聚着以陈坚为核心的班子成员的心血和创业豪情。在那张占地23万平方米的图纸上,已经由最初的4幢楼,变成21幢大楼,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各类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73个,校外实习基地20个,创新实验室3个,并建有1万余平方米图书馆,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和5000平方米体育馆;五个学生餐厅;配有校园网络终端及电话的学生公寓;各类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校园里楼群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花团锦簇。
这是吉林省教育界的一个“神话”——没向国家要一分钱,没向企业集一分钱,硬是靠智慧和双手,从零起步,滚动发展,不断壮大。
这个超出所有人预期结果的学院,有如谁擦亮了阿拉伯神话中的“阿拉丁神灯”,一下子从地里冒出了人们所向往所期待的一切。与时俱进,人老心不老
陈坚已过耄耋之年,见过他的人都惊叹于这样的年龄,思维还如此敏捷开阔,从不呆板保守。他经常说“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创出特色,办出品牌,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根”。
正是陈坚的胸怀、眼光和魄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院的规模和气势。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的陈坚,将他六十多年的经验,浓缩到这所学院,“扬公办之长,避公办之短”,以他特有的远见卓识,大胆创新,在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德育教育、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并在办学过程中付诸实施,对民办教育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06年12月,陈坚提出全部资产归学院所有,实行“公有民办”体制。可能有人会质疑这种体制,公有怎么还民办?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陈坚对公有民办有充分的认识,他说,“公有”有三个好处:一,确保不以个人营利为目的,全部资金能投入办学;二,更有利于按教育规律办学;三,能更好地凝聚人心办好学院;“民办”则可以更有效保障公有成果,确保学校高效运转和办学资金合理使用。
树品牌专业是学校生存的重要命题之一,对于民办大学更是如此,有几十年办学经验的陈坚深谙此道,在建校初,他就提出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设置专业,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学院正积极筹备建设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数控技术专业,聘请本专业专家、教授,积极培训“双师型”教师,这样学院就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等工科专业为主体,突出品牌专业,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架构。同时学院投入3000多万元兴建工程训练中心,作为今后工科专业实训、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真刀真枪实践,实现与社会需要零距离对接。
在2010年新年致辞中,陈坚再一次以与时俱进的战略性眼光提出了“持续创业、特色兴校”的目标,他说:“新的十年已经开始了,展望未来,既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又要看到事业发展的未来充满竞争,要在竞争中争生存,求发展。质量竞争、生源竞争、就业竞争,都将十分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团结奋斗,持续创业,走特色兴校之路。为办好„两强‟特色校,要创体制特色、专业设置特色,德育特色、教学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特色、校风特色,在创特色中显现竞争力”。德育为先,坚决按社会主义需要办学
学院建校伊始,陈坚便提出“德育为先、教学中心、质量第一、关爱学生、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
陈坚说,不论是民办,还是公办,都要按社会主义需要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院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院把德育放在首位,率先建立了党委,明确了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学院创新思路,采取了“党政双向任职”的领导体制,由执行董事长张兆华担任党委书记并兼任常务副院长,负责德育的副院长担任党委副书记,各系部也都实行“党政双向任职”的领导体制。
学院建校伊始就建立健全党务机构,配齐政工干部。高度重视德育,构建科学化、序列化、制度化的民办高校德育体系,为兴校育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以“成才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思想政治课为主渠道,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法学系的学生乔淑娟连年获得学院颁发的特等奖学金,她说,头一次得奖学金,只考虑到想通过奖学金来解决经济困难;通过“成才价值观”教育,提高了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识,变成了为祖国的强盛而学,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学。目的不同,境界不同。她后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陈坚提出“六个养成”为内容的学风教育,即:“养成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养成刻苦勤奋的毅力,养成不畏艰难的勇气,养成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学生德育教育中具有独创意义的组成部分。他提议把学风养成六条张贴在教学楼大厅镜框里,时时勉励学生。
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院每年都额外拿出大笔资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予以奖励,对生活困难的学生安排勤工助学并给予生活补助。
通过学风养成教育,逃课厌学的学生减少了,勤奋好学的学生增多了,毕业生的优秀率、合格率逐年上升。学生积极上进,历届都有80%以上的学生提出入党申请,先后有80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学院在德育方面的经验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全国民办高校德育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中国教育报》以“在破解难题中构建民办高校德育体系”为题,进行重点报道。第六届全国民办学院德育论坛现场会在这里举行。因材施教,锻造多样化人才
独立学院生源分数低,办学的起点与公办院校不一样。陈坚对学生怀着一颗爱心,认为分数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有学生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教育原因,只要培育得法,人人都能成才,有的还可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陈坚提出:不同层次的高校应有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我们这样的学院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有本科基础理论知识,奉献和创新精神强、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强的“两强”人才。
他注重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从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改革和学生素质培养等多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陈坚还提出了一整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办法。明确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听说能力、汉语文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大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学院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大量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和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制作一些与书本知识有联系的小套件,每学期都安排4至5门实验课。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巩固了书本知识,还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积极参加各类省级以上大赛并取得可喜成果。几年来,学院许多学生在百余次省级以上电子大赛、CCTV英语大赛、省级建模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奖。
丰富多采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展演讲、科技文化节、主题班会、团会、电子设计大赛等等一系列活动。活动大多由学生策划、组织、参与。通过活动锻炼了组织协调、沟通、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现在,学院又要出台《学生多样化教育及特长生培养办法》,进一步实施人才多样化培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于真正有专长的学生,某些挂科课程可以免试,因势利导,发挥所长。如外语系英日双语专业学生张亚东通过日语一级考试,可却因一门课程考试不合格没能获得学位,学校特意进行讨论,决定免除其补考,发给学位证书。这种做法不同于往常多数大学的一贯倡导,有人担心会影响独立学院的教学评估。但陈坚却说,这样做对培养有专长的学生有好处,符合独立学院学苗的实际,从前是一个炉子锻造人,现在咱们是多种炉子锻造多样化人才。“双百工程”,强生必先强师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陈坚认为,没有好教师不会培养出好人才。学院着力建设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重点之一是大力聘请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加强学科建设;二是着力培养大批专职中青年教师,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2002年10月,为加快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学院制定《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条例》,提出了“双百工程”,即在5年内培养自己的专职百名硕士教师、百名讲师。学院不惜以奖励一套住房和高工资的待遇吸引人才,现在的教务处长(博士)臧玉萍就是当时第一批从长春工业大学招聘来的硕士生。
她回忆说,她刚到学院,很渴望继续深造,可在职读博需要2.4万元的学费。而对于参加工作时间短,没有经济实力的她,想让学校资助,这怎么可能?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推开了董事长陈坚的办公室,试探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陈坚认真地听着,没有更多的言辞,说道:“你放心,博士要读,学院会想办法资助你完成学业。”
没多久,学院出台一项新制度,凡是在职读硕、读博的,学院可以先资助70%学费,如果毕业后继续留校工作满3年的,另外30%全部报销。从此,学校一大批青年教师刻苦钻研形成风气,仅仅在职读硕读博这一项,学校已经投入300多万元。
陈坚认为,集纳人才固然重要,人才的再培养则更为重要,他们是一笔看不见的财富投资。
学院制定了规范可行的教师聘用、管理、培养制度和科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打造了一支符合需要的,稳定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有动手能力强的教师,学院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带职进修、聘请社会知名人士、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等形式,提高了学院师资的整体水平,为保证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业至重,关注学生就业就是以生为本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西安大学生招聘会现场所强调的,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的前途。培养学生是为了能让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施展身手。因此陈坚把学生就业作为学院一项重要工程来抓,提出以生为本就要特别关注学生就业。
学院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观教育纳入大学课程。每年从十一月份开始的四五个月,学校都不惜花钱,派专人分几路带领学生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到就业机会大的地区找工作。就业至重已成为全院教职员的共同目标,每逢就业黄金时期,包括各级领导、辅导员、教师,大家不分份内份外,全都投入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帮助学生联系就业单位,介绍学生到有关公司进行面试,收集就业信息,及时发布给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联系就业单位,推荐毕业生。
电子系的郭中华,参加了去年11月吉林大学招聘会,招聘的公司都是知名企业,门槛相当高。他被台湾三大IC设计公司之一的奇景光电有限公司所吸引,这家公司在美国上市,总部在台湾,招聘的是软件工程师。在参加复试时,他与80多名各类大学的学生一起应考,在笔试后的又一轮面试中,郭中华与一些重点高校的学生PK,成为考场上的一匹黑马,最终甩掉很多竞聘者,成为奇景光电所招聘6人中的一员。
在就业招聘会上,很多学生都带着平时实验课上自己动手制作的实物、参加电子大赛时做的实物,如电梯模型、数字温度计、超声波测距、路口交通灯控制等等,很多用人单位对此大为惊讶。去年在大连的招聘会上,嘉善晶辉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就是看中了这些,当场决定要了4名学生。
由于是民办大学,难免有时会遭到白眼,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招聘会上,自动化系的段同垒同学在笔试中破茧而出,可在面试时,用人单位不让他抢答问题,说“你别答,我们只想要211工程大学的毕业生”。他没有气馁,在一旁很有修养地耐心等待。当考官提的问题没人能回答时,他终于说:“我可以回答吗?”他的精彩回答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他不但被录用,还成为总经理助理。
2008年广东华南农业大学的招聘会上人特别多,那里做招聘的人都很佩服,居然有老师带队从东北赶来,由衷地赞叹这所民办大学对学生真是太负责了。广州日报的记者闻讯赶来采访,报纸发表后,广东教育厅的副厅长李晓儒特意探望带队的老师和学生,亲切地与学生和老师握手说:“广东是开放的城市,无论哪所院校,只要是人才,我们都欢迎!”当即鼎金食品有限公司聘了学院的3个学生。去年,这个食品公司又向学院要去10个毕业生。
学院还在省内建立了很多实习基地,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去锻炼自己,让用人单位了解学生。成功的实践换来了丰硕的果实。这里90%以上的毕业生成了用人单位争相聘用的“香饽饽”。省内外百余家企业与学院建立了供需关系。截至2009年7月,已经有6届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都在90%以上,超过国家平均就业率,名列吉林省同类学院前列。
学生素质好、能力强,走上工作岗位,很快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有的学生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有的当上了民营企业的总经理助理……
与此同时,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多起来。电子信息系2005级考取研究生人数占总人数的9.8%,郭敏同学考取吉林大学研究生,并荣获入学二等奖学金。姚先连,以370分考取长春理工大学的检查与自动化专业第一名。在2010年考研中,电子系2006届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占全年级人数的11.4%。办学几年来学院广泛与美国、韩国、新加坡、法国、日本等国高校及机构建立联系,为学生留学或带薪实习提供机会。十年间,累计有500多名学生考取研究生、留学深造和出国带薪实习。终身奋斗,连“阎王”也惧他三分
为了实现学院的辉煌,陈坚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做出多大的牺牲?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满负荷”运转,用别人的话说,他是“超负荷”旋转。只是最近几年,身体不允许他那么拼了。
见过陈坚的人,总会看见他背着手走路,以为是他的一种习惯,而实情是他长期椎管狭窄导致脊椎老化,只能靠背手的力量来托住上身直立。此外,他还有更致命的绝症。
八年前,他得了前列腺癌,医生对学院领导和他的家属千叮万嘱:要好好休养,恢复元气,不能着急上火、过度劳累。然而,手术后,他休息了一周就上班了。
他有七八样病,亲朋好友心疼他,劝他该歇歇了,可他又亮出个观点,叫做“淡泊明志,事业养生”。他要活到老,干到老,他不能没有事业,事业也很需要他。
就是这样,他没有满足昔日的辉煌,没有考虑老年生活的安逸,他依然坚持天天上班,谋划着学院的发展大计。
学院的领导们说:“只要老头往那一坐,我们就感到有底气,对大家就是鼓舞!” 现任的学院院长雷庆深有感触地说,班子成员在老头的影响下有两个转变,一是因有老头做榜样我们对挣钱的事淡化了;二是在这里工作没有打工的感觉,如果说我们是给老头打工,那老头又给谁打工?大家完全被他那种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感染了,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主人,每个人都与学校荣辱与共,家长的愿望是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我们的责任是将全校学生培养成才。
正是因为陈坚的这种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形成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奋斗、关爱学生”的优良校风。
陈坚奋斗了66个年头。而今,他已85岁高龄却依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他以清醒的头脑、高尚的情怀,为党和人民创下了一份难以用金钱估量的“家业”,培养出一支爱岗敬业的大学教师队伍,为国家输送了7000多名合格的大学生。
2005年,陈坚与相伴一生的老伴曹英均获得由胡锦涛总书记题写,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一位老头,一所学院;一位“非凡”的老头,一所特色大学。陈坚为自己建造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