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这十位国宝级人物 拿5个装甲师也不换
中国这十位国宝级人物 拿5个装甲师也不换
国防科工十大新闻、十大人物揭晓:祝榆生、于敏等在列据兵器集团消息,1月11日,国防科工局发布2015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和十大创新人物(团队),“9·3”阅兵、三代坦克总师祝榆生感动中国等入选十大新闻,兵器智能化弹药专家、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邹汝平等入选十大创新人物(团队)。评选结果集中反映了国防科技工业2015年工作的重大进展、重大突破和重大成果,展示了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忠实履职、奉献国防、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时代风采。按照新闻事件重要性及发生时间顺序,除“‘9·3’阅兵”外,另外九条入选的新闻分别是:习近平对核工业创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核工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成果累累,“海洋石油981”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氢弹之父”于敏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独臂总师”祝榆生感动中国;国产重量级芯片产品问世,保障我国国民经济数据安全。“华龙一号”国内外首堆分别开工,我国跻身全球核电先进技术行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举行,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公布,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面推进;采用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我国运载火箭总体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国产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高分四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发射“十二五”圆满收官等。
当日,2015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团队)也对外揭晓,新一代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团队、“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总设计师邢继、导弹武器系统专家许波、神光-Ⅲ激光装置项目负责人郑万国、高分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任务团队、兵器智能化弹药专家邹汝平、直升机设计专家吴希明、水面舰船工程专家朱英富、大型运输机研制团队以及新一代北斗导航首颗卫星载荷研制团队等4个团队6名个人入选。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国防科工局党组成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王承文表示,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年,国防科工局将切实抓好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军工核心能力体系效能型建设、国防科技工业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防科技工业强基工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率先突破、国际合作、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等八项工作。
2015年九大国宝级人物:千金不换“世界第一”是中国人民一如既往的追求,凡是各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国人总爱和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做参照,以至于有人说,“地球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叫中国,一个叫外国。”如果用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自然指数、五大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做数据对比的话就会发现,虽然中国和外国依旧有一定差距,但冷冰冰的数据中展现出的是中国科技呈现井喷之势,甚至不乏在一些领域超越国外最先进技术的范例——潘建伟院士研究组实现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使中国在量子隐形传态研上一举超越了美国,而赵忠贤院士、陈仙辉教授等科学家在超导领域的贡献也使中国超导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科技水平已处于第一集团,跟美国有显著差距,但属于同一级别。诺贝尔奖仅仅是一个奖项,评判标准被少数人掌握,某种程度上,也是西方学术话语权的一部分。恰逢岁末年关,笔者挑选出2015年获得各种国内外科技大奖的中国科学家们,与读者们一同鉴证中国科技进步:第一、马伟明 何梁何利基金2015年最高奖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基于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热忱,各捐资1亿港元于1994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
马伟明院士在电磁发射、综合电力推进、新能源接入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完成了电磁弹射样机研制和试验的全过程,攻克43项关键技术,申报国防专利3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马伟明院士的科研成果对中国航母实现电磁弹射,舰船全电推进和电磁炮研究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据公布于网络的卫星照片显示,中国在某地一个机场建造了电磁型导轨式高速牵引装置工程样机测试设施,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建成电磁型导轨式高速牵引装置工程样机测试设施的国家。
第二、张亭栋 2015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创设,这一基金会由查济民及其家族于1994年捐资2000万美元设立。该基金会奖项其后每年评选颁发一次,致力于奖励科技领域有成就的中国科技人才,努力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已累计奖励了包括“两弹元勋”和“神舟五号”功臣在内的数百位杰出科学家和青年科技英才。张亭栋教授是血液病专家,是使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创设,这一基金会由查济民及其家族于1994年捐资2000万美元设立。该基金会奖项其后每年评选颁发一次,致力于奖励科技领域有成就的中国科技人才,努力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已累计奖励了包括“两弹元勋”和“神舟五号”功臣在内的数百位杰出科学家和青年科技英才。张亭栋教授通过对传统中医秘方(砒霜、轻粉、蟾酥几味剧毒之物配制用来治疗淋巴腺结核)进行深入研究,在剂师韩太云的配合和帮助下,张亭栋教授将原方分成砒霜加蟾酥和砒霜加轻粉两组做体外抑瘤试验,反复试验发现,其中的砒霜是癌细胞的克星。张亭栋教授遂将砒霜提纯,最终精制成亚砷酸注射液,专门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上世纪90年代后推广到全国,遂后推广到全世界,成为当今全球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标准药物之一。
第三、施一公 剪接体的三维结构、RNA剪接的分子结构基础重大研究成果 2015年《自然》杰出导师奖《自然》杰出导师奖由全球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总编Sir Philip Campbell博士创立,为强调导师启发学生(年轻科学家)的重要性而设,每年专注于一个特定国家或者地区自2005年以来,已表彰了28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导师。施一公教授的成就在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的结构和机理,以及大分子蛋白质的细胞机械机制。他的研究团队使用结构生物学工具来展示控制细胞凋亡的几组关键蛋白的功能机制,细胞凋亡是在多细胞生物的发育和避免例如癌症和自体免疫性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在2015年8月,施一公教授公布“诺奖级”科研成果。第一篇文章报道了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技术(冷冻电镜)解析的酵母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第二篇文章在此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2009年诺贝尔生物与医学奖得主、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克·肖斯德克评价说:“剪接体是细胞内最后一个其结构等待被解析的超大复合体。施一公教授的这一成果至关重要,为理解剪接体结果和工作机制带来巨大突破。”
第四、张杰 2015年度爱德华·特勒奖(激光核聚变领域国际最高奖)爱德华·泰勒奖是美国核物理学会设立的以“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命名的核聚变能源领域最高奖项,每两年在国际惯性聚变科学与应用大会上颁发,每次授予两名杰出科学家,奖励他们在运用激光和粒子束产生高温高强物质来进行科学研究及可控热核聚变上的前沿研究和领导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因其所带领的团队在快点火激光聚变研究和在强激光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上的重要贡献,被美国核学会授予2015年度爱德华·泰勒奖。快点火激光聚变是实现受控核聚变的一种途径,通过超强加热激光脉冲产生的大量高能超热电子,给预先压缩的氘氚燃料快速加热到聚变温度。该过程类似于汽油发动机中的点火过程。所以,在快点火物理方案的研究中,超热电子的定向产生和可控传输是快点火激光聚变成功的关键。张杰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实现了超热电子束流的定向产生和准直传输,为深入理解和控制快点火激光核聚变过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黄军就 《自然》杂志2015年度十大人物2015年4月,黄军就研究团队在《蛋白与细胞》杂志发表论文,利用Crispr-Cas9技术试图修改人类胚胎中一个可能因突变导致β-地中海贫血症的基因。为了避免伦理争议,实验使用了缺陷胚胎——由当地医疗机构提供,均无法发育成婴儿,不能正常出生的86个胚胎,48小时后,有71个胚胎存活,其中54个接受了基因测试,仅有28个胚胎的基因被成功修改,但只有一小部分包含替代的遗传物质。但即便是使用了缺陷胚胎,依旧因伦理问题掀起一片争议浪潮——《自然》和《科学》杂志,都因伦理问题而拒绝了论文投稿;科学界的意见呈两极分化,一些科学家认为该技术可用于研究,也有人说研究也应禁止,以防灾难性后果。虽然修改人类胚胎基因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编辑基因的婴儿的诞生是可以预见的,特别是对有先天遗传病家族史的父母来说,成熟的胚胎基因修改技术无异于上帝的福音。
第六、庄晓莹 2015年索菲娅·柯瓦列夫斯卡娅奖索菲娅奖是德国奖金最高的科研奖项之一(索菲娅·柯瓦列夫斯卡娅是俄国女数学家、德国格丁根大学哲学博士,在偏微分方程和刚体旋转理论等方面有重要贡献)。获奖者可获得最高165万欧元资助,在德国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和购买实验设备等,进行为期5年的创新科研。中国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庄晓莹研究重点为纳米复合材料,通过设计一种开源的计算机模拟平台,帮助工程师和科学家设计新一代的复合材料。
第七、王贻芳 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科学突破奖”是科学界第一巨奖,2015年颁发了生命科学突破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数学新视野奖以及青年挑战突破奖。该奖由俄罗斯巨富尤里·米尔纳领衔资助,并联合了马克·扎克伯格,谢尔盖·布林,马云等豪富加盟,因此,奖金自然不菲,达300万美元,是诺贝尔奖奖金的2倍。中国科学家王贻芳和所领导的团队以中微子第三种震荡模式的研究获得了“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中微子共有三种类型,在飞行中可以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微子震荡。在理论模型中中微子有三种震荡模式,其中两种模式已经被国外科学家实验证实,其发现者也因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主导,中美两国合作的团队在大亚湾核反应堆300米外的地下,建成了一个巨大的中微子实验室。2012年3月8日,王贻芳所带领的团队在全球首先测得中微子的第三种震荡模式,使人类对中微子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是中微子研究的一大突破,为宇宙学粒子物理研究夯实基础。据了解,王贻芳和所领导的团队将在广东江门地下700米处建成一个高达十几层楼新实验中心。
第八、谢毅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1998年共同创立的“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的重要内容,旨在公开表彰女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对她们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给予充分的认可,并为其科研事业提供支持,每年授予各大洲共5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自1998年以来,“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共表彰了全球超过110个国家的2250名女科学家,包括82位“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得主和1920位奖学金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谢毅凭借在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谢毅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发现的二维超薄半导体新型材料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光电、热电转换效率的潜力,有助于减少对日益稀缺的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污染,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九、屠呦呦 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诺贝尔奖的门槛众极高,而且因为众所周知的因素,对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成就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此情形下,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就显得格外来之不易。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收到来自越共的请求。由于所有已知药物都无法治愈当地的疟疾,很多越共士兵死于疟疾。出于对“同志+兄弟”的关怀,中国启动“523项目”,开始着手研究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大协作下,前后共计3000余人耗时13年,终于在1971年,屠呦呦女士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成功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一种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第二篇:大国重器背后的人们:中国军工25大国宝级人物
大国重器背后的人们:中国军工25大国宝级人物
有那么一批人是应该被永久载入史册的,他们的辛勤付出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他们和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等老一辈两弹元勋一样,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也有一批这样的科学巨匠为中国的军工事业在默默地奉献着。中国军工在2017年取得很多突破性进展,国产001A航母下水、C919大飞机首飞、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AG600两栖飞机首飞等等,这些伟大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中国军工者们的付出与心血。为英雄们自豪,为祖国骄傲。中国军工25大国宝级人物
马瑞云
新一代大型战舰总建造师马瑞云,男,196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级重点工程总建造师。主持完成辽宁舰四次航海试验保障及港内停泊保修任务;本人荣获辽宁省第四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大连市“创名牌先进工作者”、大连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中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重点工程总建造师,曾主持完成辽宁舰四次航海试验保障及港内停泊保修任务,主持建造30万吨超大型油船VLCC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伟明
船舶动力与电气专家1960年4月6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动力与电气领域著名专家,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舰船电气工程领域研究,攻克潜艇动力核心技术,研制成潜艇用国产12相整流发电机,在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和新能源接入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并大胆探索军民融合之路。现任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王振国
高超声速推进技术专家1960年出生,国防科技大学教授、2017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超声速飞行器科技工程副总师,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等多项重大攻关项目,在超燃冲压发动机及其地面试验、飞行试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实现了技术水平的跨越。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王天然
“机器人第一股”领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动化控制与机器人技术专家。曾带领“机器人第一股”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现担任该公司名誉董事长。长期致力于机器人技术、大型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是我国机器人和自动化工程技术界的学科带头人之一。194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196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在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大型自动化系统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科协主席。
毛明
99A坦克总设计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专家,201研究所研究员,今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主持设计的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99A坦克是我军第一代信息化坦克,对于加速我陆军装备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提升陆军信息化条件下的综合作战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和推动作用,实现了我国主战坦克作战效能和技术水平的重大跃升。
孙聪
歼31战机总设计师1961年2月出生,辽宁沈阳市人,中国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歼31是沈飞研制的第四代中型战斗机,外观具有隐形战机特征,2012年完成首次飞行测试,标志着中国超过俄罗斯,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同时试飞两种四代机的国家。四年多后歼31设计大改之后试飞再度引发高度关注,标志着研制工作进入新阶段。
白明生
“天舟一号”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室核心专家。“天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被形象地称为中国航天的“快递小哥”,今年4月20日发射成功,27日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实验,即“太空加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的国家,为今后空间站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白明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副总设计师,神七飞船副总设计。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白明生即封目总体设计,先后任总体组组长、总体室副主任、神舟五号飞船总体主任设计师,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石文
彩虹系列军用无人机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所彩虹系列无人机总设计师。国产“彩虹-5”察打一体无人机9月在西北戈壁成功进行导弹实弹打靶试验,它可一次性挂载24枚AR-2近程空对地导弹,还可以实现2000公里外的超视距作战。彩虹系列军用无人机今年在中东反恐战场表现出色,成为中国军工在海外最知名和热销的代表产品之一。石文研究员是我国无人飞行器总体设计领域知名专家,长期从事飞行器总体和飞行实验等工作,技术经验丰富,先后参与完成了总装探索1代等系列科研项目。作为总体和气动技术负责人,牵头突破了各项关键技术,为技术创新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十年来先后荣获国家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航天十佳科技青年航天奖,国务院特殊津贴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阳斌
首艘国产001A航母总设计师中国首艘国产001A航母总设计师,领导团队研发设计的首艘国产航母今年4月26日下水,从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服役到这天,中国花了4年多时间迎来了首艘完全中国血统的国产航母正式下水,近百年的航母梦终于圆满。
李屹东
翼龙无人机总设计师李屹东,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师、翼龙无人机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飞机总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某系统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今年2月27日,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新型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型多用途无人机系统――翼龙Ⅱ无人机成功首飞,牢牢自主掌握航空装备的关键技术,中国进入全球大型察打型无人机一流水平。翼龙Ⅱ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达4.2吨,外挂能力480千克,可实现20小时持续任务续航。
李建榕
新一代国产军用航空发动机领军人物李建榕,女,1966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硕士学位,航空发动机领域著名专家,自然科学研究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高级专务兼副所长、中航工业空天研究院总工程师。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奖章。带领新成立的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计划通过5年左右打造一套我国自主的航空发动机基础技术研究体系,探索一批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前沿技术,培养一批行业顶尖人才,逐步提升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创新能力。
刘志让
“长征七号”研发团队领军人物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4月20日晚间第二次成功发射,推举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飞向天际。航天六院研制团队对长征七号火箭25N、120N、150N发动机的技术状态进行了适应性改进设计,在不改变其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发动机工作温度,攻克了这个世界性难题。
刘静
液态金属领军人物刘静,1969年4月生,云南宣威人,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刘静是国际上液态金属领域较早探索者,率先发现30余项全新的液态金属基础科学现象与效应,被认为是观念性突破和重大发现,具有重大军事和民用价值。
刘泽金
高能激光技术专家刘泽金,1963年生,山东无棣县人,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专业。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新体系结构固态激光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大校军衔。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高能激光技术等领域的研究。高平均功率和高光束质量激光在民用及军事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是当前激光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刘泽金等创造性地提出了新体系结构固态激光的概念,以获取高光束质量的高功率激光。
邢文革
舰载雷达领军人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中电第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为我国舰载雷达做出突出贡献的邢文革。中国军舰的护航者,研制出“海之星”雷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具有自主研制舰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能力的国家,并研制出系列产品用于我国新型大型作战舰艇。曾任“中华神盾”雷达副总设计师。
吴光辉
C919大飞机总设计师1960年2月生,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员,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作为中国商飞公司C919大飞机总设计师,参与过我国多款主要机型的设计工作。我国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今年5月成功首飞,将为我国新一代大型预警机研制提供良好平台。
苏玉民
“天行一号”水面无人艇项目负责人苏玉民,生于1960年11月,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盟员。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学院院长,带领课题组集中攻坚,突破了“复杂动态环境中的自主控制技术”“强干扰条件下自主环境认知技术”和“任务驱动的模块化集成技术”等技术难点,使“天行一号”水面无人艇惊艳亮相,具有“高航速、大航程、自主监测”等国内领先的技术。
杨伟
歼20战机总设计师 杨伟,1963年出生,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现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四代隐形战斗机歼20今年量产列装空军,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杨伟的团队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同空军一起对我国军机先下任务后研制的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使新型战斗机更加适应于未来战争的需求。杨伟本人今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孟飞
“嫦娥五号”总设计师196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17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出了空间飞行器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系统方法,突破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发明了一种复杂卫星姿态控制方法和装置,解决卫星甚高精度、强适应控制关键科学问题。“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
何琳
舰船声学管理专家何琳,1957年生,现为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所长。2005年以来,组织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舰船噪声监测系统,为实现舰船声学特征管理奠定了基础。以上成果均已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近年来,组织开展了“主被动混合隔振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进展。2017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组织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舰船噪声监测系统,为实现舰船声学特征管理奠定了基础。以上成果均已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周志成通信卫星专家 东方红四号卫星总设计师周志成,1963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17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通信卫星领域技术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东方红三号B型平台总指挥、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林宝军
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男,研究员,现任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副主任,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究员,曾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参与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的全部论证工作,他带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仅3年零3个月就完成了首发星的方案、初样、正样。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今年下半年发射,2018年还将发射18颗卫星,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
胡震
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总设计师胡震,1966年生,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副总设计师。2017年是海军作战队伍丰收的一年,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国产航空母舰和研制出了万吨级的驱逐舰之后,11月,经过几个月多次下潜海试,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集成”课题验收。
徐青
055级驱逐舰总设计师中国海军今年6月28日推出了最先进的自主制造驱逐舰——055型万吨级驱逐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1所副所长徐青带领团队攻克“雷弹共架垂直热发射集成技术”,让中国海军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拥有鱼雷垂直热发射技术的国家,也让055驱逐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水面战舰之一。“舰艇是流动的‘国土’,舰艇开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国家。”忠诚于舰船事业30余载的徐青,缓慢而又平静地说道。对于他而言,那一望无际的海洋便是他心灵永远的归栖之所。
潘建伟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外籍院士。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委,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17年12月19日,潘建伟入选《自然》2017十大科学人物、获称“量子之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领导团队成功进行星地量子密钥分发,理论上排除了未经许可接触所发送信息的可能性,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这样的密钥发送效率可以满足绝对安全的打电话或银行传输大量数据的需求。
这些伟大的中国人,在西方重重技术防范遏制下,卧薪尝胆自主创新,使得中国军事装备突飞猛进。在近现代以来,这是第一次中国人再不用以N倍于军事强国的血肉之躯拼命,再也不用以本土惨遭蹂躏的空间去换取时间。这也是非西方文明第一次追平了西方大国军事水平,第一次不用接受美国式的军事讹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丰功伟业!
当然,除了这些大人物外,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奋斗在中国军工的第一线,都在为中国的军事事业做着贡献,此处应有掌声。仅以本文为代表的这些军工科技者夜以继日,发奋图强的结果,他们是人民解放军军魂归来的重要组成。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未来再大的压力和困难,中国人都能扛的过去!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中国军工因为他们更加强大!在此,向这些伟大的军工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