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舜庙导游词整理第二版

时间:2019-05-15 06:3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舜庙导游词整理第二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舜庙导游词整理第二版》。

第一篇:大舜庙导游词整理第二版

大舜庙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

我是本次接待各位的讲解员,大家叫我小余就可以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景区的全体工作人员欢迎各位的到来。非常荣幸能与您一同走进我们风景如画,气势恢宏的曹娥景区,与您一同感受我们源远流长的孝义文化。

各位游客,曹娥景区位于上虞城区的西南,是一个孝文化主题公园。景区以我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和民间孝女曹娥为题材。景区内包括大舜庙,虞舜宗祠,还有正在建设中的重华寺和重华苑。

各位朋友,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是景区的正门口,我们正面立着的这块巨石,名叫“鹊来石”。关于鹊来石还有一个传说故事,那我这边先卖个关子,一会游览景区时我再详细向您介绍。

一进景区我们所处的位置是金桂广场,两侧种植的是桂花树,一到九月,丹桂飘香,景色宜人。各位请看桂树间的这头小象活泼可爱,憨态可掬,正在笑盈盈地欢迎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贵宾。

各位游客,重建的大舜庙位于凤凰山麓,与曹娥江东岸的龙山隔江相望。大家请随我看凤凰山,那边的形状象什么呢?现在我告诉你,这个造型叫凤凰展翅。大家看,那两个翅膀是利用两块废弃的石宕经过人工雕琢而成的,中间的亭子叫凤耒亭,自然是凤凰的头了。大舜庙和虞舜宗祠就在这个凤凰展翅的两个翅膀里。

国际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曾经说过:要看中国一千年的历史,就去北京;要看中国三千年的历史,就去西安;要看中国五 千年的历史,上虞是一个必须到达的重要驿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之一,虞舜大帝就是我们上虞人。他是继唐尧以后的又一位贤君,被尊为中国的“道德始祖”、“文明之元”、“百孝之首”。据史记记载,舜是上虞人。传说在公元前2100多年,在上虞上浦的姚丘,住着夫妻俩人。丈夫姓姚,因患眼疾,人称瞽叟;老婆叫握登,贤淑善良。一天晚上,握登梦见彩虹缠身,醒来发觉自己怀了身孕。十月后的一天,突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大雨倾盆而至。握登跑到了姚丘上躲避洪水,突然她觉得腹痛难忍,即将临盆。令人称奇的是,随着这个婴孩呱呱坠地,霎时间,雨停雷歇,灿烂阳光透出云层,姚丘的东南西北出现了七色彩虹。凤凰飞来了,麒麟走来了,姚丘人们见所未见,无一不拍手称奇。人们一齐拥向握登家,但见生下的孩子天庭饱满,地额方圆;特别奇怪的是目有双瞳。两夫妻一商量,就给孩子取名重华。舜降生时天气异样的变化成了上浦百姓的美谈,“虹现”古称“虹漾”,从此姚丘村改名为虹漾村。(各位现在右手边的就是我们正在修建重华苑和重华寺,他们就是以虞舜的名字“重华”所命名的。)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曹娥景区的镇园之宝——舜耕群雕。大家可能会知道虞舜传说中“象耕鸟耘”的故事吧。相传,舜本来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但是不幸过早的降临到他身上。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后来又娶妻,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继母和弟弟都是十分凶狠的人,一直视大舜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在舜十多岁的时候,家人就把他赶到历山上垦荒种地。大舜不辞 辛劳,勤勤恳恳地劳作,可是每天开垦的土地还是非常有限。上天十分眷顾舜,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派大象为他耕田,派小鸟帮他播种除草。现在大家回头去看看门口的鹊来石,是不是很像喜鹊衔来的一颗硕大的种子呢?这正好与我们的舜耕群雕遥相呼应,形象地展现了舜披星戴月劳作,象为之耕,鸟为之耘的场景。

这组舜耕群雕以及门口的迎客小象都是国际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创作的。说起韩美林先生,还有两件作品相信大家必定是知晓的。一是08奥运会的吉祥物,对的,他就是福娃的设计者之一。另一件作品相信经常出远门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那就是中国国航的火凤凰标致。至于韩先生与我们景区建设的这次合作,已故的著名导演,上虞乡贤谢晋先生还牵线搭桥了呢!

走近细看,这件作品由虞舜相,一只大象,八只中象和六只小象组成,其中虞舜立于大象背上,左手扶犁,右手擎托日月星辰,气宇轩昂,而每只象的身上都雕刻了吉祥纹饰,尤其是6只小象,在象群周围嬉戏,生态各异,栩栩如生,为整组作品注入了灵气。舜耕群雕总长68米,高27米,采用北京房山的芝麻白花岗岩而成,是目前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群雕。远远看来,大舜驾驭群象耕作,一派奔腾景象,势不可挡。

各位游客,游览完舜耕群雕,我们再来看右边这幅巨型浮雕石壁。这组浮雕是沿着山体界面雕刻完成,造型古朴,线条流畅,记载的是大舜带领着百官万民劳作,祭祀等生活场景,这片碑文介绍了舜的一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看一下。好了,现在请大家随我到大舜庙,去体会大舜庙的古朴庄严吧。大舜庙是由国内著名古建筑设计大师、东南大学的朱光亚教授设计的。大舜庙的设计,在秦汉建筑风格的条石结构基础上,运用了青铜这种现代装饰元素,既突出了远古时代的粗犷古朴,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趣。整个建筑群由山门广场、南北配殿、大舜殿和重华亭组成,现在我们先去山门广场参观一下吧。

各位朋友,我们站在扶栏边往东看。大家看到移动信号塔的位置,接下来我们会建设景区的东门口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到时候您再来我们景区可以直接从东门口进入,按着我们新规划的游览线路进行参观了。

(大舜庙面向曹娥江,往远处看,就是曹娥庙、曹娥江和龙山了。)大舜庙最大的亮点是它的三雕——石雕、铜雕和木雕。大家看,山门广场上的这五块青石地雕就是非常典型的石雕作品。下面就由我来介绍一下。

第一块是岩画纹样。远古时期人们没有先进的记录工具,只能在岩壁上作画记录他们生活、祭祀等场景。这块岩画表现的就是氏族中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景。

第二块是彩陶纹样。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对于彩陶纹样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而这块由点画和旋涡纹组合而成的彩陶纹样则代表了当时的人类对天文的了解,和试图探索宇宙规律的努力。

第三块是青铜纹样。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是人类文明的另 一个高峰。当时人们常常会在青铜器上雕刻一些神怪和其他动物植物的纹饰,表现了对于自然的崇拜,希望获得上天的保佑。

第四块是玉器纹样。春秋战国时期,流行“君子必佩玉”,佩玉成为一种流行风尚。中国的玉文化是在全世界都比较特殊的,他的主要特点是将玉器的物理属性与人的道德品格联系起来。相信“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大家都不会陌生。

第五块是漆器纹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髹漆的技术在汉代的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一点早已经被大量的出土实物所证明。因此也有人说汉代是漆的时代。各位请看这幅作品的整体画面上的祥云雕刻得形象生动,极具动感。

这五幅地雕由远及近表示了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历程和每一次进步的坚实基础。(由于大舜庙的主题建筑均采用汉代式样,因此这五处纹样的时代下限也就到了汉代的漆画。)

游览过山门广场,现在我们进入了山门。这个山门左右二侧,是虞舜史话廊(廊眉由中国美院史论专家王伯敏先生撰写),陈列的是有关虞舜的文献摘要和相关壁挂作品。现在,我们去看一看吧。

这是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虞舜幸莅上虞的文摘。

这是“百官朝大舜”的壁画。相传尧帝有个儿子,名叫丹朱,可惜不够贤良。对于父亲将皇位传给虞舜,他一直怀恨在心。在尧过世后,他便开始蠢蠢欲动起来。舜为了避免与丹朱正面冲突,便选择离开,隐居在家乡上虞。丹朱满以为这下可以顺利称帝,谁知百官根本不理睬他,而是追随大舜来到上虞。《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 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县名。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这就是我们上虞地名的由来了。

这是“百鸟和凤鸣”的壁画。相传我们舜帝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帝王,他不但擅唱南风歌,而且擅抚五弦琴。这幅壁画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舜帝抚琴歌南风,百鸟飞来聆听,跟着轻轻和唱,百兽赶来击蹄鼓掌,人们也都纷纷驻足随着节拍跳起舞来。

相传以前大舜庙有三件宝,一是一口深三丈的舜井;二是一块阔三尺宽九寸的重华石,三是一个巧夺天工的大戏台。那现在舜井遗址还存于上虞宾馆内,有兴趣的朋友有机会可以去参观下。

下面我们进入另一侧虞舜史话廊参观一下。这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虞舜孝感天下的文摘,和禹贡九州山川图。

这是“百姓传薪火”的壁画。远古时期,火种的保留和使用,彻底改变了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习惯,让人们可以在火堆边取暖,在黑暗中避免野兽的袭击。是人类由蛮荒走向文明的标志。因此薪火相传也就象征着中华文明的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这是“百孝创文明”的壁画。这幅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赡养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就是根据德行和对社会贡献高低来评定国老、庶老,将国老敬养在上庠,庶老敬养在下庠。国老指告老退职的卿、大夫、士,对国家有贡献,有一定的官职。庶老就是一般告老退休的老人。舜帝推崇敬老精神,用孝悌精神感化万物。

这是虞舜历史遗存展示中一个甲骨文的复制品,这里是有文字记 载以来有关上虞的最早文字记录。据说,上虞的“虞”字还是郭沫若从甲骨文里考证出来的呢!

走出山门,我们看到两座配殿之间是一幅帛书十二月令的青石地雕,它的原型是出土于湖南长沙楚墓的四帛书,也叫楚四帛,年代是战国晚期,它上面雕刻的是十二月神和一些象形文字说明。

南北配殿一层供奉着四岳神像。相传,唐尧时代的四岳是分管四时方岳的大臣。当时尧帝虽然德被中华、百姓拥戴,但久治不平的洪水使他始终寝食难安,总想找个贤能之士,把这大位禅让出去。一天,尧帝向分管四时方岳的大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和大司农、大司徒、木正、火正、水正等朝臣说:“朕在位已经七十年了。在这七十年中,我不知道做了多少贻害百姓的事,比如治洪水这一项,竟治了五十年,到现在还没有平治,并且越治越厉害,这都是朕的德薄所造成的。现在,我年纪都八十七岁了,精力越来越差,如朕在这天子位上再待下去,只会贻误苍生,罪孽更重。朕只想早点选出个能干的人来,好把这天下禅让于他。过去几十年,朕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如今,朕要听取你们的意见,选出一个德高厚重又有才干的人来担此大任。朝中百官选不出来,即使是草野贱民,只要他有才德,能治平天下,都可以推举出来。”听到尧帝这么说,四岳纷纷推荐虞舜,说他德行很好,先后在八个地方开荒种地,还会制作陶器、做日杂用品,在苗山、泰北、东夷等地以德服人,导引民风,他居住过的地方,一年成聚(落成聚集),两年成邑(乡镇),三年成都,在百姓中名望很高。尧帝喜出望外,他把二个女儿嫁给虞舜。通过三年的考 察,觉得虞舜确实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最终把帝位禅让给了虞舜。

南配殿供奉的是东岳羲仲、南岳羲叔的神像,二边是五臣辅舜的艺术壁挂。这边是皋(高)陶,皋陶为士,掌管司法,图上反映了虞舜德治九州的故事。这边是契,契为司徒,掌管五教,反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教化的故事。

配殿二楼是瓯塑壁画《东岳、南岳出行图》。

北配殿供奉的是西岳和仲、北岳和叔的神像,二边的艺术壁挂,一边是掌管农事的后稷弃和掌管山泽、鸟兽的伯益,画中反映的是虞舜时代的农耕狩猎场景。另一边是禹,禹为司空,专事水土,图上反映的是大禹治水和禅让的场景。

配殿二楼是瓯(欧)塑壁画《西岳、北岳出行图》。

各位游客,出了配殿,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直径3米的铜制铺首。铺首是古代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它起源于史前人们对兽类的崇拜,汉代寺庙大多装饰铺首,主要是驱妖避邪的作用。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了大舜庙的主殿前。大舜庙主殿大量采用荒料石材和石雕、铜雕。大家请注意看它的屋顶上的9个脊兽,与一般建筑上的是脊兽有什么区别呢?好,我来告诉你们吧:一般建筑的脊兽都是头朝外的,而大舜庙的8个脊兽都是头朝内的,根据考古研究,古代建筑中的脊兽朝向中间屋顶中间的那只鸟,象征着百鸟朝凤;而屋顶的9只脊兽则象征着九州平安。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舜殿前玉道。那么,大舜庙的玉道图案与常 见的玉道有什么不同呢?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们常见的图纹是龙,而大舜庙的玉道图案则是一种叫蓂荚(古代传说中的瑞草。又名“历荚”)的草。蓂荚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表示祥瑞的草,蓂荚还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历法。班固《白虎通·封禅》记载蓂荚每月的前十五天每天长一片叶子,后十五天每天掉一片叶子,人们可以根据蓂荚的叶子数量来判断今天是这个月的几号。因此,蓂荚也被认为是与日月相通的东西。

现在,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站的位置正是我们大舜庙的中轴线位置,沿着中轴线往远处看,您可以看到中轴线的末端正好是两座高山的交汇处。更远处恰好有一个山头在这个山坳处隐约可现,您觉得像不像一个元宝的形状呢?这就是我们古建筑设计中讲究的风水了。在我们大舜庙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贵人现,元宝见”。因为只有贵人来到,在天气晴好的时候,远处的“元宝”才会显现,寓意吉祥如意。

我们回头看,上方“明德始祖”这块匾额是对大舜一生的概括(天下明德皆虞舜始),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所题写。

进入大舜殿内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座大舜像了。他也是我们大舜殿的灵魂所在。大舜像是由中国美院雕塑大师潘锡柔教授设计,全青铜铸造的,基座高2米,像高7.5米,合计9.5米,宽5米,象征着古代帝王九五至尊的地位。大舜神态介于人神之间,目含双瞳,威严仁慈。右手扬起似在召唤万民,左手护膝给人一种亲和力。一派中正祥和,深谋远虑之气魄。

大舜像的背景是一幅由无规则线条组合而成的抽象画,隐约可见 日月。寓意天地洪荒,混沌初开时期,虞舜大帝孝感天下德播寰宇的煌煌业绩与日月同辉。

两侧的这副楹联,是由中国楹联学会荣誉主席常江先生撰联,浙江书法家协会主席朱关田先生题写。上联为:定典章、明律法、考绌陟、正国风以显民功,帝绩昭彰,巍巍赫赫;下联为:敬父母、友弟兄、举元恺、逐凶顽、垂孝范而敷德政,人文炳蔚,穆穆皇皇。分别从治国、持家两方面对大舜的功绩、德行进行颂扬。

左右二侧上方陈列的是古大舜庙的楠木梁柱。这两根梁枋各长6.5米,宽60厘米,重0.5吨,是原大舜庙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遗存物,也是上虞人民敬仰大舜、传承虞舜文化、弘扬孝德精神的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据了解,这两根梁枋的身世相当曲折。上虞大舜庙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在明清时期进行一次大修后毁于一场大火。1935年,上虞士绅谷旸主持筹资修建大舜庙,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屡遭日军轰炸,建国后由于历史原因全部被拆,改建为粮仓。当时这两根楠木梁枋被上虞热心市民王永根先生保存了下来。在他收藏期间,曾经有外商以1万元一米的高价他购买梁枋,但遭他婉言拒绝。在听到重建大舜庙的消息后,王永根先生主动要求捐赠。使得这两根梁枋结束了30多年的流浪生涯,最后回到了大舜庙的怀抱。

大舜像前的地面上,是一幅《帝喾九州之图》。相传,唐尧把帝位禅让给虞舜后,虞舜命大禹治理洪水,平定九州。这就是古代的九 10 州图。九州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概念,反映了但是文人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

看过九州图,我们再来看大殿中的地饰。在大殿四角分别雕刻着“四灵”,这四灵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传说这四大神兽法力无边,可以令妖魔鬼怪胆战心惊,保佑平安。此外,大舜庙还有10幅符瑞地雕,如比肩兽,比翼鸟,木连理等,这些都是儒学认为是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有天降祥瑞的含义。接下来大家可以自由活动n分钟。

出了大舜殿,大家是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现在,我们来到祭祀广场。前面这座石亭就是重华亭,也是以大舜重华的名字来命名的。(相传,虞舜大帝目含双瞳,被称为双瞳子,因此他姓姚名舜有名重华。)重华亭的造型是古时的粮仓,全部用荒料石材制作而成。所用的8根石柱,产自福建,每根高10.5米,直径1.2米,整条石材重40多吨。这样大型的石材要经过开采,运输,安装等各个环节最后建成重华亭,确实克服了相当多的困难。亭子上面的那种鸟是古时传说中的神鸟。相传,虞舜在历山垦荒种地时,大象为他耕地,小鸟帮他播种除草。这只神鸟大概就是帮助虞舜耕种的鸟了。

大家请随我走进重华亭看下。每个柱子上都有一个泥俑,或拉或吹或弹或唱,使重华亭更加生动,充满灵气。置身其中仿佛真的可以听到远古时期的乐曲。亭顶的天棚上雕刻是的远古时代氏族部落娱乐、农耕、祭祀的场景。与之对应的是一块雕刻了50只凤凰的地雕 作品,49只小凤凰围绕着中间这只大凤凰翩然起舞,形象逼真。相传大舜的形象后来被人们所神化,说他是龙神凤体。祭祀广场由废弃的山宕改造而成。平时,大舜庙一般的祭祀表演活动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游览完大舜庙,您是否被其大气,粗犷的风格所震撼呢?下面我将和您一同去虞舜宗祠,感受下另一种精美细腻的建筑风格。

虞舜宗祠分前后二个院。它的建筑风格与大舜庙截然不同。大舜庙崇尚的是古朴粗犷的二汉风格,而虞舜宗祠承袭的是明清的建筑风格了,精美绝伦的木雕、石雕、砖雕艺术更是国内罕见,题材取源于中国古代男女二十四孝的故事、虞舜传说故事。

现在我们位于虞舜宗祠的南门,大家看正上方匾额“熏风解愠”四个大字,是由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曹伯铭先生题写。这四个字取材于虞舜时期流行的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思是说,南风徐徐,可以安抚民众的情绪;南风吹得正合时宜,可以使百姓的财产增加。南门的左边各位可以看到这块榜木。三皇五帝时期,以道,德治天下,非常民主,人们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写在榜木上。看来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信访,下访,代访的程序了。(现在我们的榜木上会告示下近期要在里面戏台演出的曲目,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第一次进入宗祠前院时,这个巧夺天工的大戏台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各位请和我一起过去参观一下。戏台上的木雕作品十分精美,巧夺天工。戏台顶部有一个旋涡式的部件,您能猜到为什么这么设计 么?这是我们戏台的红木藻井。因为以前演出没有扩音设备和音箱,所以为了让演员的声音更加嘹亮,演出效果更好,人们就巧妙的设计了藻井。戏台两侧这副对联也非常有意思,上联为:花篱板栏随游处;下联为:亭林棚廊竞同光。字面上是在夸赞我们虞舜宗祠建筑考究,一门一柱都精美绝伦。但用上虞话念来就是(念一遍),非常热闹的意思。

现在每逢庙会,我们还会邀请一些剧团和艺术家前来表演,到时候,我们可以在两侧看楼,泡杯清茶,倾听妙曲,自然是不亦乐乎,美哉妙哉。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虞舜宗祠主殿,大家可以仔细看下这屋檐上装饰的22只牛腿。是由我国著名的木雕大师陆光正主持设计并制作,前后花费了2年的时间才完成,艺术成就之高可媲美江南第一庙之称的曹娥庙。这些木雕都紧扣景区孝文化的主题,均取材于二十四孝和百孝故事。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虞舜宗祠的主殿。大舜主殿的镇殿之宝,是这跟百年红木大柱,它支撑着整个大殿。

主殿中央供奉的是大舜造像,两边是供奉的是娥皇女英像,塑像都是彩金木雕像,是朱金木雕的佛龛,青石须弥的底座。“家传孝德”的匾额更体现的是舜帝以“孝德治天下”的精神。

二女嫁舜,究竟谁为正宫,谁为妃子,尧和夫人争论不休。最后决定了一个办法,据说当时舜王要迁往蒲坂,尧命二女同时由平阳向蒲扳出发,哪个先到,哪个为正宫;哪个后到,哪个为偏妃。娥皇、女英听了父王的话,各自准备向蒲坂进发。娥皇个朴实的姑娘,便跨了一头大马飞奔前进。而女英讲排场,乘车前往,并选由骡子驾车,甚觉气派。可是正值炎夏,牲口浑身淌汗,路过西杨村北,遇—溪水。二女休息片刻,让牲口饮水解渴,以便继续赶路。在行进中,不料女英驾车的母骡,突然要临盆生驹,因此车停了。这时娥皇的乘马已奔弛在遥远的征途,而女英受了骡子生驹的影响,落了个望尘莫及。正宫娘娘的位置为娥皇所夺取,女英气愤之余,斥责骡子今后不准生驹。因此传说骡子不受孕,不生驹,都是女英封下的。当然现在了解生物知识的人都知道骡子是因为基因关系不孕不育,但这是神话传说,所以我们就不再纠结个中因果了。

(相传,舜的继母和弟弟象,从小千方百计陷害、虐待舜,并在舜的父亲瞽叟面前,添油加醋地挑拨离间,使得瞎眼的父亲不辨是非,将舜赶出家门。但舜却一如既往地孝顺父母,善待弟弟。其后,在舜取得尧的赏识,娶了娥皇女英,得到赏赐后,继母和弟弟更是想方设法地想要害死舜,妄想霸占娥皇女英,谋得财产。但舜依然不拆穿他们,巧妙躲过陷害。最终以德孝感化继母和弟弟,一家人其乐融融。)

接下来,大家请看这主殿南面墙上,画的是《燕礼图》,据史书记载,“养者之礼,始于虞舜,各曰燕礼”,尊老敬老的精神,从虞舜就开始了,当时用 “燕礼”来敬爱老人。什么是“燕礼”呢?就是根据德行高低来评定国老、庶老,将国老敬养在上庠,庶老敬养在下庠。舜帝推崇敬老精神,用孝悌精神感化万物。

北面墙上画的是《舜帝巡狩图》,据史书记载,“尧时绘绣已工,禹时纺织已精”,尧帝时期,人们已经懂得在衣物上绘画、绣花加以装饰;禹帝时期,已经精通纺织;而在中间的舜帝时期,已经有了皮服、卉服(用葛布做的服装),毛裘(用狐、熊皮做的),人们也懂得用羽毛、齿草、球銝、琅玕来装饰,大家仔细看图画上的人物造型和服饰,就可以看出一二。

现在,请大家随我来,我们去虞舜宗祠的后院看看。首先,请大家看看这块提有“大舜帝虞舜宗祠”的照壁,上面的七个大字是由著名书法家沈定庵先生题写。它的背后,是《虞舜百“孝”图》。朋友们你们仔细看看中间这个大的“孝”字,它是宋朝理学大师朱熹的手写拓体。你们能看出这个孝字的奥妙之处吗?

好了,我来告诉大家。这个“孝”字,要分上下两部分来看,这左边,是一个张牙舞爪的人物形象,他态度傲慢,是一个“不孝子”的形象;而这右上部分,是一个拱手而跪的人物形象,他态度恭谦,是一个“大孝子”的形象。朱熹大师巧妙地用一个“孝”字,展示了孝与不孝的区别,十分有意思。这个字另一种解读方法就是按照偏旁将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刚好和老人的“老”字一样,下半部分是个“子”字,就好比人老了,走不动了,需要儿子背着走。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十分形象的诠释了孝的真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接下来,大家先随我去南厢房看看,南厢房的中间供奉的是舜的妹妹——桑花娘娘。她的右边是舜的弟弟——象,左边是舜的妹夫——桑王。

相传,在舜继位后,回到家乡探望亲人,父亲想让舜封象做诸侯,但舜公私分明,以国家利益为重,婉拒了父亲的要求。不过,舜牵挂亲人,想法让家人能自食其力。回到帝都之后,舜帝便派人送来了栎树树苗,叫弟弟象在上虞种植,可以养蚕,也算是对家人的一种回报。后来弟弟果然种植了大片栎林,妹妹婐和妹夫专门养蚕。后来他们又种植了桑树,妹夫还是一位嫁接桑树的发明家,便是这“桑王”像,妹妹便是这“桑花娘娘”。而象因为种植栎林造福百姓,崧厦吕家埠专门建造“栎林庙”,把象奉为神明,所以“栎林庙”实际就是“象庙”。

大家看着象的旁边还有一副象棋残局,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象自从种植了栎林之后,生活得很充实。一天闲着没事,到栎林丛中散步,看见两个老人在下棋。他好奇地坐下观看,只见棋盘上画满了方格,两边摆满了棋子,中间划着界河,两老头各坐一边,象将军一样认真地指挥着自己的棋子,或进或退,或攻或收,难分难解,挺有意思。日子长了,老头们知道了象的身份,便对他说:“你如有兴趣,我们教你下棋。”象欣然答应,拜两位老头学棋。三年之后,他不但棋艺精通,而且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以后象开始教百姓下棋,弈棋流传越来越广。因为象的缘故,后人把它称为“象棋”。这厢房右边的木质壁龛里,也写着这象棋的传说故事。

看完这南厢房,我们再去北厢房看看。北厢房内场景展示的是舜登天子位后,不计前嫌,竭尽孝悌,看到劳作回来的长辈,态度仍然是恭恭敬敬,毫不傲慢。最左边的人物看上去是正在做陶,其实呢,上虞是世界青瓷的发源地,考古资料表明上虞由商到宋历代窑址近400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曹娥江两岸。这些人物都是用高级硅橡胶制作而成的,非常逼真。而后面的背景则展示了他的孝行感动天地,大象为他耕地,小鸟为他耘草的场景。

接下来我们去主殿看看。主殿门口的这座镇宅铜质神兽是狴犴。相传狴犴,又名宪章,它是龙的四子,又懒又馋,满身分泌一种腥臭的涎汁,不仅会呼风唤雨,而且还会翻江倒海,专门吞食最毒的动物。相传,大禹治水,来到巴蜀之地,当地生灵习惯于沼泽洼湿的环境,竭力反对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环境,故而群起阻挠。他们串通了沼泽地的虫豸毒物,如蜈蚣、蝎子、毒水蛏、毒蜘蛛、鳄鱼、蟾蜍等动物组成了反抗治水的造反派大军,还公推蜈蚣为大元帅,誓师拼战。大禹虽不乏为一个骁勇的悍将,但因蜈蚣的毒汁如烈焰难挡,所以治水大军损失惨重,治水工程受阻。而舜帝早早命会稽人陶皋就准备了狴犴大军,有句话叫“蜈蚣独怕蜒蛐蜗”,在狴犴大军的帮助下,经过惨烈的战争,狴犴把对方杀得屁滚尿流。从此,毒虫恶豸消声匿迹,狴犴龙立了大功。至今上虞上浦还保留着一种奇特的“狴犴龙”舞,最近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而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主殿内供奉的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文瑛创作的舜帝刺绣像,刺绣所用的金线都是纯金打造。两边是彩色绘画护法神像,为舜帝保驾护航。主殿南面的墙上的是《古虞姚氏宗谱世系表》,北面墙上的是《大舜帝虞舜百家姓》,大家可以去找找自己的姓是不是也在上面。

好了,朋友们,此次的曹娥景区观光之旅到此结束了。很高兴能 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讲讲舜的传奇经历以及古老的传说,和大家一起感受舜的孝悌精神。希望此次游览能给大家留下一段美妙的回忆,欢迎大家有空再来上虞,再来参观曹娥景区!

鹊来石传说

相传,早年有一只神鹊被曹娥投江寻父的事迹所感动,以它的神力帮助建造曹娥庙,用嘴衔石块作为造庙的基石。一天,工匠们发现工地上凭添出了许多石材,正在议论着,然后发现一只喜鹊衔着一块巨石飞越凤凰山而来,于是发出一片欢呼。神鹊见人们如此热情,嘴一松,巨石便掉在凤凰山的西山坡下。曹娥景区修建时,人们就将这块神来之石,立在公园大门口,请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写下了“鹊来石”三个字,为舜耕公园增添了神秘而靓丽的一景。

第二篇:舜帝庙遗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舜帝庙遗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情况汇报

舜帝庙遗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于2009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复并拨出专项建设资金2800万元,项目建设包括文物库房和看护用房2420平方米中,巡护道路5174平方米,绿化面积20000平方米,山体滑坡5000平方米,征用土地150亩,拆迁21户。

现征地拆迁工作已经完成,所有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指挥部加大管理力度,在保证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要求各施工单位加班加点,力争所有工程在7月底全面完工,8月份进入验收和查缺补漏阶段,保证在9月27日能顺利举行竣工典礼。

附:工程现状图

第三篇:孟庙导游词

孟庙:又称亚圣庙,在邹县城南,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庙呈长方形,院落五进,殿宇64间,占地60余亩。亚圣殿位于南北中轴线上,为庙内主体建筑。据记载,历代重修,达38次之多。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地震倾圮后重建。殿7间,高17米,横宽27米,进深20米,双层飞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檐下八角石柱26根,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寝殿等,庙内共有碑碣石刻350余块,庙内古树苍郁,葱笼茂密,堪称奇观。

孟庙是一处长方形、具有五进院落的古建筑群,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为一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排列,有些地方又因地制宜地进行了适当安置。逐院前进,起伏参差,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雄伟,院院不同,格局迥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古建筑的特点,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

孟庙正南门为“棂星门”。门内左右各一坊,左名“继往圣”,右名“开来学”。第一进院落的北壁正中为“亚圣庙石坊”。第二进院落的砖铺甬道两侧尽是古老的苍松翠柏,往北为“泰山气象门”。进入此门后,即为第三进院落。此院左右各有门通往庙外,左名“知言门”,右名“养气门”,是过去出于孟庙的主要通道。“养气门”外南侧建有“亚圣木坊”;门内南侧建有“祭器库”三楹。“知言门”内南侧建有“省牲所”三楹。此院北壁,三门并列。正中之门为“承圣门”,门之左侧建有“康熙御碑亭”;左为“启贤门”;右为“致敬门”。“承圣门”内第4进院落即分为东、西、中三路。中为孟庙主体建筑“亚圣殿”,其后为“寝殿”,其前左右两侧建有“东庑”和“西庑”各七楹,院中有“天震井”和“乾隆御碑亭”。东路“启贤门”内为“启圣殿”,其后为“孟母殿”。从“启贤门”到“启圣殿”甬路两侧,竖立着为数众多的历代碑刻,称之为“孟庙碑林”。西路“致敬门”内为一过道小院,东垣有一小门可通往中路“亚圣殿”院,北壁有一小门为“斋戒门”。这一小院四周墙壁上镶嵌着历代名人谒孟庙题咏等数十块小型碑刻。“斋戒门”内建有“致严堂”三楹。堂前有两株元代所植的参天银杏,古老的紫藤萝缠绕着银杏树,凌空而上,蜿蜒曲折,美妙奇绝。“亚圣殿”前的露台两侧各有一小门。东名“礼门”,通往东路“启圣殿”院;西名“义路”,通往西路“致严堂”后院的“祧主祠”。“寝殿”西侧亦有一小门,通往西路的最后一处小院“焚帛池”。孟庙总计建有各型殿宇64楹,碑亭2座,木门坊4座,石坊1座。棂星门

孟庙之正南门,亦系孟庙第一座木架结构门坊。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孟庙时所建。坊额上楷书“棂星门”三个光彩夺目的贴金大字,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后汉书》载:“棂星,天田星也。欲祭天先祭棂星。”古人认为“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主得士之庆”,天子祭天必先祭棂星。孟庙第一道大门以“棂星”命名,即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圣如天之意。棂星门4柱3洞,雕梁画栋,色彩绚丽,重檐斗拱,凌空欲飞,高大威严。在封建社会,棂星门只有每年农历二、八月举行祭祀孟子大典之日,或者皇帝和钦差大臣前来拜谒孟庙之时才打开,平时闭门不启,以示严肃庄重。门内,东西两边各建有一座互相对称的歇山转角、斗拱承托的木坊,东名“继往圣”,西名“开来学”,以此表彰孟子对儒家学说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功绩。亚圣庙石坊

进棂星门,为孟庙第一进院落。往北,北墙正中是座精雕细刻的石坊,即“亚圣坊”,也是孟庙第二道门坊。这座石门坊为四柱三门,柱为八棱,顶端装饰古瓶、朵云,类似华表。坊额正中刻楷书“亚圣庙”三字;东侧门楣坊心线刻云龙;西侧门楣坊心线刻长有双翼展翅飞翔于流云之中的翼龙。石坊东侧竖有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立《邹国亚圣公庙》石碑一幢。据碑文可知,这座门坊原为明代的孟庙大门,其建置年代,应在明万历九年之前。仪门(泰山气象门)

穿过亚圣庙石坊,便进入孟庙第二进院落。院内古柏苍苍,翳天蔽日,虽历经沧桑,依然枝干挺拔。院中有一条砖铺甬道,直通“仪门”。这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高大门楼。门额上悬一竖匾,上书“泰山气象门”5个大字。故仪门又称泰山气象门。“泰山气象”4字取义于程子之说:“曰仲尼元气,颜子春生,孟子并秋杀尽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气象也。”此门之名即由此而来。承圣门

越过仪门,便是孟庙的第三进院落。此院东西各建有一门,是平常出入孟庙的通道。东门原名为“钟灵门”,西门原名为“毓秀门”,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时,分别改称为“知言门”和“养气门”,二者取义于《孟子》七篇中“淫辞知其辟”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知言门和养气门内南侧,分别建有“祭器库”和“省牲所”。据明天启三年(1623年)《重修孟夫子庙碑》记述:“天启三年二月建祭器库、省牲房各三楹。”这两处建筑是专门存放祭祀孟子所用祭器和祭品的地方。此院北壁三门并列,中为“承圣门”,东为“启贤门”,西为“致敬门”。“承

圣”二字,取孟子上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统绪之含义。而“启贤”则含有赞颂孟子父母有“启毓圣贤”之贡献的意思。亚圣木坊

养气门(即西门)外,孟庙垣墙之西,在南北通衢的大街上,建有一座横跨大街的木坊。该坊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4柱3洞,丹薨碧瓦,飞檐翘角,彩画鲜明。檐下半拱11踩5翘,正中一间悬山式坊顶高出两侧歇山式坊顶,主次分明。4个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翘起。木坊正中门楣横书“亚圣”2字,故名“亚圣木坊”。早在东汉时,京兆长陵人赵岐在《孟子题辞》中,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亦称颂孟子为“亚圣之才”。“亚圣”作为官方称谓,起源于元代。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孟子始被封建王朝尊封为“亚圣”。康熙御碑亭

承至门左侧,建有一座高大的碑亭,重檐翘角,斗拱承托,绿色琉璃瓦覆顶,贴金彩绘,富丽堂皇。亭内放置清康熙《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故称此亭为康熙御碑亭。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等图案,雕刻技艺精湛,形象逼真。碑座为一巨大石雕,狮头、龟背、鹰爪、蛇尾——似龟非龟的怪兽。其实它并非乌龟。据徐应秋《玉芝堂•龙生九子》中说,此兽叫“霸下”,又叫“赑屃”,传说是龙的第6个儿子,喜文好负重,力大无穷。这块石碑是孟庙中现存最大的一块石碑。碑文字体工整秀丽,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清圣祖玄烨御笔亲书。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是孟庙一年一度的庙会,这天,当地群众络绎不绝来孟庙赶会,百姓称之为“走百病”。人们不仅争相往碑座下的缝隙里投掷硬币,而且都要用手摸摸这座石雕怪兽的脑袋和屁股。说是“十六摸摸乌龟头,全年高兴不发愁;十六摸摸乌龟腚,全年消灾不生病。”以至这碑座赑屃的头和屁股被人们摸得越来越光滑了。碑亭东侧,竖有《孟母断机处》、《子思子作中庸处》、《孟母三迁祠》和乾隆皇帝的《述圣子思子赞》、《述圣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数幢。这些石碑原来立在古城南门外左侧的“孟母断机堂”和“子思书院”处,因这两处古建筑建国前毁于战火,遂移至孟庙内保存。

进入承圣门,便是孟庙的第四进院落即中心院落,孟庙的主体建筑“亚圣殿”就坐落在院中高台(即露台)之上,亚圣殿前建有“东庑”和“西庑”各七楹。院内甬道东边建有“乾隆御碑亭”一座,为单檐斗拱、黄色琉璃瓦覆顶的方形建筑,亭内立有乾隆皇帝手书《亚圣孟子赞碑》。天震井

亚圣殿前的露台之下,甬道东侧,有古井一口。据井旁碑刻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庙前演戏,忽日中声震如雷,闻者环顾失色,见阶前陷有甓甃圆痕,熟视乃井也”,“十二年为修庙之用,额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环之以石,并书其迹从志异云。六十四代孙孟尚锦识。”井畔石栏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清代诗人葛临绪曾有《题天震井》诗一首: 古井澜翻近庙堂,天惊石破水泉香。汲来修绠原无底,洙泗渊源一脉长。亚圣殿

亚圣殿是孟庙主体建筑。殿为七楹,高17米,进深20.48米,横宽27.7米,是一座绿色琉璃瓦覆顶、重檐歇山式宫殿型建筑。大殿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因地震而倒塌。现存之大殿系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重建,后又经过十数次重修,始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画栋雕梁、重檐飞翘、歇山转角、丹薨碧瓦的宏伟建筑。大殿四周,列有擎檐的巨型石柱26根,每柱都呈八角形。柱下以石鼓为础,彭下又以石刻覆莲作承托。据考证,石刻覆莲是宋代建造此殿时所刻制,而巨型石柱则为明代维修此殿时所制。殿前廊檐下的8根石柱,都饰以浅浮雕,殿门两侧4柱正南面镌刻翼龙在云中翱翔,栩栩如生,世所罕见。其余各面刻有宝相牡丹或缠枝西番莲花。殿檐下的梁坊斗拱皆饰以云龙和彩绘贴金工艺,可谓精美绝伦!大殿正面重檐之间,高悬一匾,上书“亚圣殿”楷书贴金大字,四周环绕以精雕的5条金龙。殿之正面朱槅并列,正中门额上悬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殿内承以8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门两柱正面凸镌一副巨型抱柱对联: 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

门匾和对联均为乾隆皇帝手书。大殿正中,在雕龙贴金的神龛内,供奉着衮冕九旒九章的孟子塑像。孟子塑像在“文革”期间被毁,1986年重塑恢复如旧。东侧神龛内,供奉着孟子弟子利国侯乐正子的塑像。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三月十四日被封为利国侯。朝廷封侯诏旨称乐正子“学古之道好善,优于天下,追以侯爵,其配食焉。斯文之光,万古不泯。”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邹县令胡继先编纂的《邹志》中,记述乐正子,“孟子曾以‘善人’、‘信人’称之。尝仕鲁,荐孟子不果。鲁欲使之为政,孟子闻之喜而不寐焉”。进入殿内,使人顿有肃穆之感,而生景仰之情。抬头仰视团龙彩绘的承尘藻井,矞皇辉奂。在藻井之下,横悬清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金匾一块。

宏伟壮观的亚圣殿,除用于纪念孟子之外,还是一处集古代建筑、雕刻、铸造、绘画于一体的艺术博物馆。它既有创建时的石刻覆莲柱础,也有明代大修时增添的减地浅线雕刻石柱,又有清康熙年间重建的木架结构,可谓古代建筑之典范。它与曲阜孔庙的“大成殿”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东西两庑

“两庑”位于亚圣殿前东西两侧,为左右对称式建筑,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今存两庑为清代建筑,建国后多次维修,1987年曾大修西庑落架。两庑各7楹,高7.8米,纵深8.35米,横宽25.28米。两庑是供奉孟子弟子和历代对于孟子学说有研究有贡献的学者的场所。孟子弟子从祀,始于宋政和五年(1115)年。据元元贞元年(1295年)司居敬《重修驺国公庙碑铭》记载:“元贞元年,居敬既修建县学,为营两庑新阶,配公孙丑而下十有九人,冕服视爵秩从祀焉。”两庑室内各建神龛三座,内安放木制神主牌位,并无塑像。东庑三龛共从祀11人,其顺序为: 南龛:先儒高子。

“高子,齐人也。尝学于孟子,乡道而未明,去而学于他术。”宋时封爵为泗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高氏;先贤公都子。疑为楚人。孟子称他有学业,并“有好辨之问,有性善之问,又与孟季子有义内之辨。”宋时封爵为平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贤公都子;先儒盆成括。复姓盆成,名括。孟子称其“小有才,未闻大道,仕齐见杀”。宋时封爵为莱阳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盆成氏。中龛:先儒屋庐连。

复姓屋庐,名连。“尝著书言彭聃之法。后学于孟子,与任人辨礼与食、色之轻重,及论季子储子之交际。”宋时封爵为奉符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屋庐氏;先儒浩生不害。齐人,“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宋时封爵为东阿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浩生氏;先贤公孙丑。齐人,“有政事之才”和“不动心”之问,尝慕管仲以期孟子。宋时封爵为寿光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贤公孙子;先儒陈臻。齐人,《孟子》中载有他与孟子关于“辞受、去就、收予之礼”等问题。宋时封爵为蓬莱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陈氏;先儒钱唐。字惟明,浙江象山人。明初任刑部尚书。明太祖朱元璋因《孟子》中有“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之句,勃然大怒,议罢孟子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钱唐抬棺上朝,抗疏入谏说:“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朱元璋叹其诚,未加其罪,且罢废配享之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附祀于东庑。北龛:先儒韩愈。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上尊儒排佛,极端推崇孟子,谓孟子“功不在禹下”。因其推尊之功,宋时于正殿之西立祀,其封爵为昌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韩氏;先儒子叔疑。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承阳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子叔氏;先儒孙奭。宋博州博平(今山东聊城西北)人,累官龙图阁待制。“五季之乱,儒学扫地。孙有光于孟氏”,先祀于“报德祠。祠圮主存,旋升于庑”。西庑三龛,从祀9人。南龛:先儒季孙氏。

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丰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季孙氏;先儒桃应。孟子弟子,“有皋陶为士、瞽瞍杀人之问”。宋时封爵为胶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桃氏;先儒孔道辅,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代孙。宋景佑年间,知兖州府,访得孟子墓于四基山之阳,“傍冢为庙”,为祭祀孟子之始。并访得孟子后裔,荐于朝廷授予官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部文颁示称先儒,位在唐韩愈之下”。中龛:先儒孟仲子。

一说“孟子之从昆弟也,有要孟子造朝之事”。一说为孟子之子而受业者。宋时封爵为新泰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孟氏;先贤万章。齐人,孟子高足弟子。孟子去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中第五篇即万章篇。宋时封爵为博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贤万子。现邹城西南3公里处,有万章之墓;先儒充虞。孟子弟子。曾有“木美之问”和“不豫色之问”,并以孟子以前所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来慰藉孟子。宋时封爵为昌乐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充氏。北龛:先儒彭更。

孟子弟子。曾问于孟子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宋时封爵为雷泽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彭氏;先儒徐辟。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仙源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徐氏;先儒咸邱蒙。复姓咸邱,名蒙。齐人,孟子弟子。“齐之隐士。尝问舜之臣父臣尧于孟子”。宋时封爵为须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咸邱氏。

现存于孟庙启圣殿檐下的《孟氏宗传祖图碑》上,刻有孟子“门人”20人的图像,分左右两行排列。此碑刻于金大安三年(1211年),立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上有宋时封爵为成都伯的扬雄,而无钱唐之名。两庑从祀则无扬雄。扬雄之罢祀,始自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朝廷从行人司副杨砥之议,罢扬雄孔庙从祀,亦因此罢扬雄孟庙之从祀,而将钱唐升祀东庑。寝殿

寝殿紧靠亚圣殿之后,并有高筑甬道同亚圣殿后檐台相连结。此殿始建于元元贞元年(1295年),原名为“邾国公祠堂”,是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1497年),增修孟庙时改为“寝殿”,成为祭祀孟子夫人田氏的专祠。殿内供奉“亚圣夫人田氏之位”的木制牌位。现辟为展览孟子生平事迹的地方。寝殿为五楹歇山式建筑,高10.67米,纵深12.58米,横宽21.23米。殿前露台之下甬道右侧竖有元代延佑三年(1316年)同时镌刻八思巴文和汉文互相对照的褒崇孟子父母的《皇帝圣旨碑》。露台和甬道之上有三棵古桧树,为北宋宣和年间所植,距今已九百年,依然青翠蓊郁,茁壮茂盛。启圣殿

原名为“邾国公殿”。为供奉孟子父亲启圣邾国公的殿堂,故名。位于孟庙第四进院落东路,启贤门内,亚圣殿左侧。殿为五楹,四周出厦,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高9.97米,东西横宽12.40米,南北纵深10.60米。孟子父亲名激,字公宜。殿正中神龛内安置冠服七旒七章的孟子父亲塑像,像前木牌位上楷书“启圣邾国公之位”。殿内龛、像“文革”中被毁,1986年恢复塑像。孟母殿

位于启圣殿之后,有高筑甬道相通,是供奉孟子母亲的殿堂。该殿原名为“宣献夫人殿”,后改为孟母殿。殿高7.80米,东西横宽10.98米,南北纵深9.53米。殿内无塑像,正中神龛内安放一木主牌位,其上楷书“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位”。东壁有一神龛,内放孟子立体石刻像一尊。据旧县志载,此为宋景佑年间孔道辅修理孟母墓时所得,定名为“孟子自刻为母殉葬石像”。殿内西侧竖有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致祭碑。后人称誉孟母“三迁之教,炳彪天壤。子之圣即母之圣”。《韩诗外传》载:“对孟子之语实天下为人姑者之模范,矧独母教而已哉。”孟母早在唐代即辟有专祠岁祭,宋代被封为“邾国宣献夫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加封为“邹国端范宣献夫人”。致严堂

位于亚圣殿西侧孟庙第四进院落的西路。穿越致敬门,为一方形过道小院,正北有一门名为“斋戒门”,门内是一座雅静秀丽的小庭院。院内外四周墙壁上镶嵌着50多块碑刻,多为历代名人文士前来孟庙晋谒游览留下的诗词题咏。斋戒门内东西两侧,一雌一雄两株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绿荫蔽满整个庭院。西侧,有一株古老的紫藤萝旋转曲折,宛如游龙,缠绕着银杏树干,一直伸到树顶,为孟庙奇景之一。每到初夏时节,一串串葡萄似的紫藤花盛开,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

院北建堂三楹,即“致严堂”。取意于“祭则致其严”,即严肃、诚敬之意。该堂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堂中悬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孟子第七十三代孙孟庆棠手书“致严堂”三字横匾一块。此堂原名“斋宿所”,是孟子嫡系后裔祭祀前沐浴、更衣、斋戒之所。祧主祠

位于亚圣殿之西侧,致严堂之后。亚圣殿西侧有一小门,取名“义路”,可通往祧主祠院。祧主祠是孟氏家庙,确切地说是孟氏远祖之庙。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祠为三楹,高7.45米,东西横宽10.06米,南北纵深8米。祠内安放孟氏大宗户五代以上至二世祖的木制神主牌位。古时卿大夫立庙,祀太高祖以下五世,再上,则祧而迁其主。孟氏大宗,以孟子为不祧之祖。孟府大堂东侧建有“五代祠”,祀大宗主鬯之五世,降则迁其太高祖以上之主于此,远依始祖,昭穆秩然。祠门上正中悬挂一竖匾,上书“孟氏大宗祧主祠”七字。焚帛池

位于祧主祠之后的一个独立小院内,孟庙寝殿之西侧。院之东南向东开一小门,与亚圣殿院相通。院的正中,建有一座方形垣墙,门向正南,其内正中偏北建有一须弥座的砖台,台上放置一石雕长方形池子,正面刻有楷书“焚帛池”三字。孟氏后裔每次祭祀祖先后,即在此处焚烧祭文。孟庙碑林

孟庙东路启圣门至启圣殿甬道西侧,碑碣林立,为孟庙各类石碑存放之处,称为孟庙碑林。此碑林保存孟庙历代碑碣280多块。从年代上分,有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从字体上分,有篆、隶、行、草、楷书等;从文字种类上分,除汉字外,还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从形式上分,有文言亦有白话,有文字亦有图画;从内容上分,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震灾害等各方面的记述。孟庙碑林实为研究我国文字沿革变化和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及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珍贵资料,是我国除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之外的又一大型碑林。

这些碑刻,深受历代文人学者所重视。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西汉《莱子侯刻石》,亦称《天凤刻石》。另外,如汉代《石墙村刻石》、元代仿刻《李斯小篆•秦峄山碑》、西晋《刘宝墓志铭》、唐欧阳询书《苏玉华墓志铭》、明董其昌《题孟庙古桧一首》诗碑等,都是世所罕见的稀有珍品。碑林中,宋元丰六年(1083年),封赠孟轲的《尚书省牒文碑》、宋宣和四年(1122年)《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对研究考证孟子的封赠及孟庙变迁历史是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尤其元至顺二年(1334年)九月《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圣旨碑》,碑身镌刻两种文字。上半部为蒙古八思巴文,下半部为汉文对译,亦是孟庙最为珍贵的碑刻之一。此碑以铭文的形式保存了最早的蒙古文文献,俗称八思巴文。这种文字在加速蒙族吸收汉族文化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上起过积极作用,元亡后不再使用。这类碑刻在全国廖若晨星,是研究蒙、汉、藏各族文化交融历史的难得艺术瑰宝。除碑刻外,孟庙内还保存着近几十年从全市各地陆续收集来的汉代石人、石羊,隋唐的石造像,元大德九年(1305年)盘龙高浮雕石柱,明代石棺等,以及100多块汉代墓画像石,有西汉的多线刻、浅雕人物、龙兽,东汉的各类浮雕。汉画像石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艺术造诣高超。这些艺术珍品像一朵朵奇花异葩,为古老的圣庙增添了光彩,每年都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文人墨客前来参观游览。孟庙树木

孟庙古树是孟庙一大奇观。庙内共有各种树木多达430多株,多为古老的松桧和侧柏,又有银杏、古槐、紫藤等点缀其间。这些树木,冬夏长青,形状特殊别致,如虬如龙,如兽如凤,千奇百怪,姿态各异。其中有宋宣和年间建庙时所栽植的桧树,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风雨雷电和兵火战乱的侵袭摧残,现在依然是枝干挺拔,苍郁茂盛。观赏这些姿态奇异气势雄伟的古老松桧,置身于这个肃穆森森的环境中,欣赏着这些古树凌霜不凋的秀色,坚贞独立的气概,很容易联想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言,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而翱翔栖息于古木中的各类飞鸟,亦是孟庙一景。古木森蔚的孟庙内,各种鸟类群集于此。尤以灰鹤居多,数以千计。每逢夏季,游览于孟庙之内,观古树云鹤,听松涛轰鸣,闻朴面清香,真让人心旷神怡。尤其古柏抱槐、藤系银杏、桧寓枸杞、洞槐望月,被誉为孟庙“古树四奇”。古柏抱槐

知言门外,植有45株柏桧,沿东庙墙之外南北一字排列,拔地参天,姿态万千,颇为壮观。其最南端的一株即是世所罕见的“柏抱槐”。树干周径4.6米,高13.8米,树冠直径12.3米。在3人才能搂抱过来的古老的侧柏树干之中,从根部起,在树干中心突生出一株巨槐(中国家槐),两树身干合为一体,上面虽枝叶交错,但柏槐叛然,青葱茂密。据国内植物专家考证,这株古柏抱槐栽植于元代,至今已有700余年,是国内罕有的双树寄生的奇特景观。有人把“柏抱槐”形容为“夫妻树”,观其连理缠绵,相依为命,相互拥抱,永不分离的形态,确有深情厚爱的象征意义。藤系银杏

在孟庙斋戒门内,致严堂前东西两侧,左雌右雄两株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绿荫蔽满整个庭院。据考证,两树植于元代,至今已有700余年。右侧银杏树下,有1株枝干粗壮、直径约40厘米的百年古紫藤萝,旋转曲折地缠绕着银杏树干,一直伸展到树顶,宛如虬龙百折,逶迤起伏,腾空而起。每年春天,藤花盛开,如紫玉串串,别有情趣。初冬时节,则银杏累累,扇形树叶呈米黄色,装扮得庭院古朴幽雅,亦为孟庙奇景之一。桧寓枸杞在孟庙寝殿前露台和甬道之上,有3株古桧。据《三迁志》记载,为北宋宣和年间所植,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是孟庙内最为古老的树木之一,现依然青翠蓊郁,茁壮茂盛。奇妙的是其中一株古桧,不仅树顶干枝造型为“鹿回头”(林默涵语),颇为奇特,而且在树干之上的鸟洞中寄生出数株枸杞,枝繁叶茂。夏秋之际,碧绿的枸杞叶簇拥着红红的果实,迎风摇曳,妙趣横生,煞是喜人。洞槐望月

在孟庙寝殿西侧焚帛池院的西垣墙上,斜倚着一株古槐,经测量,原树干直径在6米以上。现树干枯朽,在古槐树皮上又生长出新的树干,高大茂盛。中空的树干形成直径约1米的圆洞,入夜,明月从洞中透出,被称之为“洞槐望月”,颇富古雅奇趣,亦是孟庙一景。据考证,此槐树最早栽植于唐代,当比孟庙历史还长。

孟庙古树奇观,历来为人们所称赞。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其《题孟庙古桧一首》诗中赞美道:“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刑。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阅世磨秦籀,参天结鲁青。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这些千姿百态的古树名木,不仅为宏伟壮观的孟庙增添了绚丽森然的色彩,而且使古老的孟庙更增加了历史的凝重感。

第四篇:伏羲庙导游词

各位游客:

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人文始祖伏羲的祭祀地-----天水伏羲庙。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成纪、秦州,有 8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哺育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开创了博精深的伏羲文化。

伏羲在我国历史上位居三皇之首,代表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一个历史阶段-----伏羲时代。伏羲的传说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尚书》和《易经》等书,都对伏羲事迹、功德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奠定了伏羲在在中国古史中的首席地位。

根据我国古史记载,伏羲又称庖牺、宓(mi)羲、炮牺等多种称呼,它们均有“伏化牺牲”的意思。因此,我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伏羲是我国原始社会渔猎畜牧经济时代的杰出代表。

有关伏羲的出生有一段非常美妙而神奇的传说。相传他的母亲华胥氏,感孕一个巨的足印,12年后在天水生下了伏羲。古人以12年为一纪,伏羲的诞生地也就被称为成纪。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感孕神话,反映了我**系氏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社会阶段。

相传伏羲的外表奇特,“蛇身人首”。早在40年代,闻一多先生考证,“蛇身人首”实际上是我国远古时期龙图腾的遗迹,因此伏羲是中华民族龙的祖先。考古发掘证实,天水是龙图腾的起源地,天水史前文化曾发现我国最早的人首蛇形图案,被认为是伏羲的化身。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由野蛮向文明时期过渡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仰观天象,俯查地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总结,创画了八卦,来教导人们趋吉避凶,表现万物的变化法则,对人类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伏羲创造了书契,取代了结绳记事的方法,后来促成中国文字的产生。伏羲制定了男婚女嫁的婚姻礼制,确立了文明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基础。伏羲发明了渔猎生产工具网和罟(Gu),极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我国原始渔猎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除此之外,伏羲还用八卦易经的原理治理社会;作历度,定节气,总结了24节气;钻木取货,教民熟食改善先民们的生活质量;尝百药,制九针,创立医学;制琴瑟,作乐曲,开创了中国最古老的音乐艺术。他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多方面贡献,不愧为伟的中华文化英雄。

根据量的史籍文献和现代考古成果证实,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因此,天水自古以来被称为“羲皇故里”,历来是人们朝圣祭祖的圣地。明代在天水专立伏羲庙祭祀,成为展示伏羲文化的物质载体。1992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期间,欣然挥毫,题写了“羲皇故里”,充分肯定了天水作为羲皇故里的历史地位。

天水伏羲庙,又称“太昊宫”,当地百姓俗称“人祖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庙内碑刻记载,伏羲庙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明清曾九次重修扩建,终于形成了这样一座整肃宏伟、布局严谨的古代建筑群。

大门前的这座“开天明道”牌坊,是明嘉靖二年,也就是公元1523年建造的。当初匾额上本来是“太昊宫”三个字,后来遗失了。到了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西宁道杨应琚进京觐见后返回路过天水,天水知州李鋐请他书写“开天明道”匾额,补了空缺,这块牌坊檐楼三架庑殿顶,依旧保持着明代的风格。牌坊下各立一石,刻有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表示对伏羲的尊敬。一会路过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虔诚哦。

大门又称门坊,现在有5间,上面“与天地准”的匾额,是明代甘肃著名学者胡缵宗的手笔。重头戏来了。伏羲庙的主体在中院。中院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主体建筑就是庄严雄伟的先天殿了。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通高26、7米,纵深13、5米,面宽7间,通长26、7米。这里可是供奉伏羲的地方哦。先天殿里的伏羲泥塑彩绘像,浓眉长胡子,树叶为衣,手托八卦,赤膊跃足,俨然原始部族首领的形象,可是他的神情聪慧凝重,目光如炬,灵气逼人,又名副其实的“开天明道”“人文始祖”的化身。这个塑像是全国最大也是最精彩的。大殿雄踞在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雄伟,重檐歇山大顶,龙吻屋脊。上有雕花天公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几经重修,却依旧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大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配合装饰,井口天花是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正中的藻井绘画着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即是装饰,又颂扬了伏羲的业绩。大殿里面,右边有个浑身有鳞,长着翅膀的龙马,是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它本是龙,但有个马达形状,从黄河中走来,鳞片下藏着图,就是藻井上画着的河图,也就是八卦。左边呢,还有一对叠在一起的磨盘,上面刻画着河图洛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伏羲时代,天降洪水,人类大部分都被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幸免遇难。为了使人类得以繁衍,他们决定结为夫妇。但这样做不和伦常,两人很为难。最后两个人各自上了昆仑山的南北两山,背着各自所带动磨盘,一起从山顶往下滚。他们发誓:如果两石结合,就表示上天同意他们结为连理。结果大家猜怎么着?天随人愿啊。磨盘滚到山脚居然合二为一。于是二人成婚,繁衍了我们的民族。那个磨盘啊,人们都说,已成婚的人摸了,夫妻会永远和睦。大家可要抓紧机会啦。

为了弘扬伏羲文化这一民族瑰宝,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相传是龙的生日,天水市政府都会隆重举办国家级的节庆活动“伏羲文化旅游节”,在这里祭伏伏羲,表演各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节目。海内外华夏子孙纷纷来到天水朝圣祭祖,观光旅游。伏羲庙已经成为全国祭伏伏羲氏的中心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五篇:孟姜女庙导游词

孟姜女庙导游词

众所周知,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中有四大瑰宝,就是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它们分别是《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和《孟姜女哭长城》。其中以《孟姜女哭长城》流传最广,时间最久远。两千多年来,孟姜女与万喜良(也有称范杞梁、范喜良)凄美的爱情被世人传颂,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忠贞不渝的精神更被历代帝王和百姓赞颂、景仰。

历史上有许多地方都修建过孟姜女庙,象河北徐水、陕西铜川、湖南醴陵、河南等地。但唯有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最为正宗,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孟姜女庙。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隆重授予山海关为‚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和‚中国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这是对山海关多年来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和弘扬孟姜女文化的最好褒奖。

山海关的老百姓不但对孟姜女的故事耳熟能详而且人人能讲,甚至还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孟姜女文化的有识之士。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导游员从小就是听着孟姜女的故事长大的,今天能够有机会把孟姜女庙介绍给大家,把孟姜女的故事讲给朋友们听,也正是这份深深的姜女情结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长阶>

在这葱郁的林木之间,一带红墙环绕着青砖素瓦的庙宇显得古朴清幽。这正符合了孟姜女这位农家女子的身份和性格。这里庙虽不大,却游人如潮、闻名遐迩。景区由长阶、山门、钟亭、前殿、后殿、望夫石、梳妆台、振衣亭、海眼、孟姜女苑等景点组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特别是在这小小的庙宇中还可以让大家领略两奇。是哪两奇呢?答案在我们的游览中慢慢揭晓。

朋友们,现在我们走过的这长长的台阶是通往孟姜女庙的必经之路,石阶共有108级。

108含义颇多:一是佛教当中认为,人的一生有108个烦恼,走过这108级石阶,未来的生活就会平安幸福;二是,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曾遇到过108个灾难,修建这108级石阶就是让我们也体验和感受一下孟姜女遇到的艰辛困苦;第三,它是时间和永恒的代表,108是农历12个月、24节气和72候三个数字相加的总和,它代表孟姜女每天每夜、每时每刻、永永远远都在等待和思念着她的丈夫。

可见,这台阶寓意深刻,修建者用心良苦,无论谁踏上这冰冷的石阶都会小心翼翼,仿佛这些石头也是有感情的。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一奇——台阶奇。

<山门>

经过长阶,我们来到了山门。山门上悬挂着‚贞女祠‛三字匾额,相传为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先生所题。

朋友们,孟姜女庙,原名贞女祠。座落的这座小山岗叫凤凰山,距山海关城十三华里,周围的村子叫望夫石村。据<<临榆县志>>记载,庙初建于宋以前,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当时的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张栋曾主持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张学良将军又颁款重修。

在山门东侧墙壁上镶嵌的是1954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孟姜女庙的‚河北省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

<前殿>

走进山门,请大家随我到前殿参观。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孟姜女庙的第二奇——对联奇。

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幅楹联被称为‚天下第一奇联‛。大家看,此联上、下联共二十字,却仅用了‚海水朝落、浮云长消‛八个不同的字,特别是连用七个‚朝‛、七个‚长‛,确实是联中奇葩。所有到过山海关孟姜女庙的人,都为此联的构思奇巧而称绝,还有很多朋友更是循联访庙,为的是亲睹‚联‛容。

确实,这样一副楹联,猛一看还真觉得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念。其实,只要掌握了我国古文通假字一字多音、一字多意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读音和断句,就能念出许许多多不同的读法。在这里我先抛砖引玉,给大家读一种最普通的334断句:‚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此联十分巧妙地利用了‚朝‛通‚潮‛、‚长‛通‚涨‛,汉字这种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和谐音的特点,进行重叠组合,意趣无穷。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许多游客朋友的努力,这幅对联已有了近20种读法,朋友们今天不妨试读一下,也许您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对联多种读法>

三三四断句:

(一)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二)海水潮,潮朝朝,朝朝潮落

浮云涨,涨长长,常常涨消

三四三断句:

(一)海水潮,朝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常常常涨,常常消

(二)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潮落

浮云涨,常涨常涨,常涨消

四三三断句: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涨,常常涨,常常消

四六断句:

(一)海水朝潮,朝朝朝潮朝落

浮云常涨,常常常涨常消

(二)海水朝潮,朝潮朝朝潮落

浮云常涨,常涨常常涨消

五五断句像一首古诗:

(一)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常涨,常涨常常消

(二)海水潮朝朝,朝朝朝潮落

浮云涨常常,常常常涨消

**断句:海水朝朝朝潮,朝朝潮落

浮云常常常涨,常常涨消

这副楹联不仅读法奇妙,而且采用‚以景喻情‛的手法,包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寓意深刻。‚景‛是指联面上所描写的孟姜女庙周围的自然风光:庙南就是大海,海水潮起潮落;庙上即为蓝天,浮云聚散无常。‚情‛则是通过对海水和浮云变化的描写,揭示了世上万事万物并无常态,都是可变的。由此却反衬出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情,是孟姜女对丈夫的感情不变,是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不变,孟姜女的精神永存。

<前殿内> 在前殿内还有一幅千古奇联。大家请看,上联为‚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下联是‚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相传这幅对联为南宋丞相文天祥所作,据民国十八年版的《临榆县志》记载:‚此祠创建在宋以前,文天祥有楹联云:‘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以后,祠虽荒废,联尚流传。‛

文天祥是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官至丞相,在南宋都城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他在狱中写下的《正气歌》、《过零丁洋》等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其实南宋时山海关先属辽后属金,作为南宋丞相的文天祥并未到过此地,在大都囚禁期间,更不可能到此。文天祥在我国历史上是被人民歌颂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人物,孟姜女又是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具有反抗封建压迫的坚贞女性。老百姓将此联附会于文天祥所作,反映了老百姓对文天祥的景仰和反抗强暴歌颂坚贞的心声,也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吧。

大家请看,对联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鞭挞了秦始皇只为贪图享乐、极尽奢华,不顾百姓苦难,修建秦始皇陵、万里长城和阿房宫,拆散了当时几百万个家庭,致使夫妻不能团聚,父子不能团圆。并反问道:‚秦始皇还在吗?万里长城筑下了人们对他的怨恨!‛同时,又高度赞扬和评价了与秦始皇有着千差万别的民间女子——孟姜女。人们认为孟姜女并没有死,她忠于爱情、勇于同封建势力和帝王的暴虐统治相抗衡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望夫石上,会‚万古流芳‛。这正与门前的奇联相呼应,使孟姜女勇于反抗强暴,忠于纯洁爱情的形象更加鲜明。

殿内正中这个身着素衣、面带愁容、遥望远方的彩色泥塑像就是孟姜女。据说,文革前,前殿里的孟姜女塑像,头稍稍偏向东南,循着她的视线看去,她的目光越过原野,越过农村,伸向大海,终点恰好是落到姜女坟上。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塑家,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才能,将两处相隔遥远的景物,如此巧妙、和谐地用一条似有实无的虚线联结在一起,更使人引起怀古的悲情和抚今的深思。

塑像后面为大型壁画《姜坟雁阵》,是古‚榆关八景‛之一。画中的姜女坟,位于姜女庙南八华里的近海里。相传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终于来到长城脚下,却听到丈夫已死的噩耗,为葬丈夫喜良,她假意应允嫁给秦始皇,并提出‚厚葬喜良‛、‚君臣祭拜‛、‚长桥望乡‛三个条件,当秦始皇一一兑现后,孟姜女选择了以死相抗,她纵身跳入大海,顿时海浪翻涌,海面出现一高一低两块礁石,一块壁立,象块碑石,一块俯卧,象座圆丘,人称‚姜女坟‛。天气晴朗时,站在孟姜女庙前殿极目远眺东南海面,隐约可以看到碧波飘渺、与天相接的海面上浮立着的两块礁石。礁石四周,海水环绕,人们难以近前凭吊。只有阵阵的雁群,一忽儿聚集在礁石上,嘎嘎长鸣;一忽儿飞旋在海空,依依不去。古人便将这奇绝的景色,叫做‚姜坟雁阵‛。

千百年来因这一景色留下的许许多多的诗文佳句。不论是帝王将相的作品,还是文人墨客的作品,大多写得缠绵悱测,荡气回肠。

例如,清嘉庆年间的进士,临榆(今山海关)人王一士,写有一首《姜坟雁阵》:‚坟头秋草带秋霜,雁唳嗷嗷断客肠。硬骨千年依渤海,哀鸣一片绕寒塘。风云阵就方成队,鱼鸟门分又作行。飞云飞来孤冢上,低回似吊烈名芳。‛

清,陆开泰与王一士用同韵相和了一首《姜坟雁阵》:‚粼粼片石肃秋霜,寒雁悲鸣欲断肠。愁阵排空愁夜月,孤音哀婉泣寒塘。影横传说写下‚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奇联的明代著名戏曲家、书画家徐渭,在万历四年(1576)秋,应蓟辽总督之邀,从宣化东行,考察了居庸关、古北口等长城要隘,直到山海关老龙头。当时他也以《姜女坟》为名留诗一首:‚海山万里渺无穷,秋草春花插髻红。自送夫君出门去,一生长立月明中。‛

<前殿内诗词卧碑> 孟姜女忠贞节烈,受到了古代帝王的推崇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爱戴。孟姜女庙自然便成了人们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明、清以来,到这里进香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人都留有墨迹,就连清代几雪浦泪千点,怨写人间字一行。欲吊香魂何处是,竟传孤冢尚流芳。‛ 位皇帝也多有登临并留下御题。大家看,两侧卧碑就有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及近代的一些题诗。

康熙御题:朝朝海上望夫还,留得荒祠半仞山。

多少征人埋白骨,独将大节说红颜。

爱新觉罗〃玄烨,即清圣祖,年号康熙。1661—1722年在位,为清代强盛时期。康熙十年(1671)东巡,九月初十日瞻仰姜女祠,赋此诗。

乾隆御题:丛祠旧筑海山边,善哭偏因姜女传。

金铸应嫌范蠡谲,墨胎可比伯夷贤。萧风枯树哀弦写,明月清波古镜悬。路便一临缘节义,订讹意已具前篇。

爱新觉罗〃弘历,即清高宗,年号乾隆。1735—1795年在位,继承康熙、雍正盛世基业,武功文治,堪称极盛。乾隆四十三年(1778)九月,皇帝谒祭祖陵归来,庚子(十九日)驻跸山海关殊庵行宫。路上顺便一游姜女祠,赋此诗。

墨胎可比伯夷贤,戊戌曾经此泐篇。

应劭又云国君姓,千秋究史轶真传。

乾隆四十八年(1783)秋,自热河取道边外恭谒祖陵。礼成回跸入山海关,再次瞻仰姜女祠,赋此诗。

道光御题:当年抗节塞门风,凄惨孤芳付海东。

一点灵犀通冥漠,想他好合两心同。

爱新觉罗〃旻宁,即清宣宗,年号道光。1821一1850年在位,道光九年(1829)冬十月,自盛京旋跸回京,路经姜女祠,赋此诗。

嘉庆御题:免罪吊庐义懔然,翻因善哭迭讹传。

齐东野语虽难究,节烈堪褒闺阁贤。

爱新觉罗〃颙琰,即清仁宗,年号嘉庆。1796—1820年在位。嘉庆十年(1805)秋,帝东巡归来,路经姜女祠,赋此诗。

墙壁卧碑中的诗词虽然书体不同,各有千秋,但都赞颂了孟姜女的高节品格。而且从乾隆帝‚应邵又云国君姓,千秋史究轶真传‛的感叹到嘉庆帝‚齐东野语虽难究,节烈堪褒闺阁贤‛的赞美,我们不难看出孟姜女故事的独特魅力!<前殿内石刻‚天下第一关‛碑> 殿内东侧墙壁上镶嵌着一方石刻‚天下第一关‛匾额。这是第二次直奉大战结束后,张学良将军派人从著名的‚天下第一关‛城楼巨匾上拓刻下来,镶嵌于此,以作纪念。据说,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的司令部就设在孟姜女庙,张将军曾许下诺言:如果奉军获胜,一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果然奉军大获全胜。张学良将军为感谢孟姜女的神灵对奉军的护佑,于1928年特颁款重修了孟姜女庙,重塑了孟姜女像。

<有关直奉大战> 辛亥革命后,刚刚推翻了帝制的中国,又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1922和1924年,直系和奉系两大军阀派系,为争夺北洋政府的控制权,各自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展开了两次大规模的军事混战。由于山海关的特殊地理位臵,直奉交战双方都把主力投掷在这里,山海关遂成为决定双方胜负的主战场。特别是第二次直奉大战是直系和奉系两大军事集团的一次决战,双方都倾其全力,调动了十几个省的兵力,数十万大军投入到这次战争中。

奉军采用的战略方针是‚集结主力的绝大部分于山海关、九门口一带,准备在此给予敌军以决定性的打击‛。为此奉军参战部队为六个军,共十余万人。其主力部队在山海关一带分设三条战线,一条设在角山寺、三道关、九门口、荒山口以北,直至义院口一线;另一条设在二郎庙、姜女庙、红墙子直至京奉铁路一线;第三条设在铁道线以南,经俄国兵营直至一带姜女坟。与步兵相配备的野炮团,观测所(一说奉军指挥部)就设在孟姜女庙。张学良是奉军此战的第二军军长,承担了山海关正面的主攻任务。第二次直奉大战战况空前惨烈,战线蔓延数百里,历史五十多天,双方死伤惨重。战争过程中,北洋军阀内部以冯玉祥为代表的一部分受孙中山影响的将领,反戈北京推翻曹锟的贿选政府,导致了直系的战败,奉系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从此,中国的旧军阀势力开始全面崩溃,中国的民主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前殿外东侧贞女祠碑记> 这块碑是<<贞女祠碑记>>,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张栋为重修贞女祠一事撰文树立的。1980年,由山海关文物保管所复制。碑文记述了重修贞女祠的原起、经过和意义。

‚贞女孟姜姓许氏,陕西同官人。夫久赴秦人长城之役,姜制衣觅送,万里艰关,天监贞烈,排岸颓城,诸异载在诸志传中。或以夫为范郎,又云杞梁,杞梁事载《檀弓》,春秋时人,其为误无疑,皆不足论。惟是山海关外八里堡东南有望夫山,又东南二十里辽海中有姜女坟,一峰挺立,就之则石。土人传迤北大边即长城旧迹,所谓起陕西临洮以至辽东者。姜寻夫至此,曾登此山而望之,后死或瘗于此。然坟以从土,岿然一石谓何矣?大端乾坤正气如水行地中,无处不有,凿之斯见。姜之节、姜之心,人人同具,无亦因海中石似坟。因此山高可望,且以近长城而思孟姜。因指以为迹,将令同此心、同此节者登山望坟,望坟吊姜,直欲上论其世,以启人之贞烈欤?此迹不必真,而姜则实有其事,君子求直之心已矣。甲午春,予与参戎郭将军企此山而登焉。北眺山麓,南望海涛,环山面水,巅有巨石,徙倚孤松,远如人息其下,盖胜地也。因命夏千总东升夷其荒芜,得旧砌伏白石布袋和尚小像一具,则知旧原有祠,今岂运数当兴乎?因谋恢复,而协守秦都督闻之亦为捐廪金。关内外部曲慕义者又各捐金若干。工食既备,祠即告成。于是年三月二十五日始,于是年九月二十日终。庙一,中观音大士像,左为贞女像。茶房左右各一,后为草亭一,环以石垣,景态辉映,触目豁心,真称胜地矣。嗟嗟!孟姜一妇人耳,一念真赤,千古不朽。至今荒徼绝塞,人犹祠而思之,吾侪丈夫,戴天履地,为妇人之纲,肩君臣父子之伦,视此当何如也?予因记其事,且告来世所为兴其祠之意。‛

在这块万历碑中,说孟姜女是陕西铜川人,而后面的孟姜女苑则取了近代也是山海关地区通常的‚松江说‛,那么孟姜女到底是哪里人士?其源头为何?

其实,孟姜女的故事源于<<礼记>>中<<檀弓>>篇。篇中记述了曾子讲的齐庄公袭莒,大将杞梁战死,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这段简单的史实即是孟姜女故事的源头。

到了汉代,故事又有了新的发展,<<雕玉集>>的<<同贤记>>中描写到:燕人杞良,为避秦始皇北筑长城之役,逃入孟超家花园,正遇孟超之女孟仲姿在池中沐浴,仲姿因‚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便请求父亲将自己嫁给杞良。婚后,‚良往作所,主典怒其逃走,乃打杀之,并筑城内。仲姿闻之,悲咽而往,向城号哭,其城当面一时崩倒,死人白骨交横,莫知孰是。‛于是,滴血认骨,‚便将葬之‛。

孟姜女的故事明代又多了‚秦始皇逼婚‛的情节,就完全定型了,经过清代一直流传至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中叶以后,各地出现了给孟姜女建庙的高潮,即使离长城很远地方,也有了姜女庙,不少地方还因缘附会把孟姜女攀作乡亲,引以为荣。有人说她是安肃人(河北徐水);有人说她是湖南澧州人;有人说她是陕西同官(今铜川)人。近代说,孟姜女籍贯松江(上海松江县)的占了上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了自己的孟姜女──孟姜女故事带上了地方色彩。

由此也可以看出故事的本身实属民间传说。故事的本旨在于歌颂孟姜女忠贞不渝、反抗强暴的精神,而不在于故事的真实与否。正因如此,孟姜女庙每年都有数万游人,前来拜祭姜女芳魂。

<后殿> 后殿与前殿相同,都是硬山顶式建筑。额枋上挂‚慈航普渡‛横匾一块。殿内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正中观音面容慈祥,身着长衣,双手合十盘膝坐在莲花宝座上,两旁男女小童侍立左右。东侧普贤菩萨手持如意,安详自如。西侧文殊菩萨手持书卷,全神贯注。

据史料记载,数百年间,孟姜女庙经过多次重修,其中万历年间的重修规模较大。万历二十二年,兵部分司主事张栋来拜庙时,只有现在的这座后殿,左右各有一间茶房,后面有一草亭。殿内供奉观音、孟姜女像。时隔两年,也就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接任他的主事张时显来贞女祠上香,一进殿堂,便发现外面明明挂的贞女祠的牌子,而主位上供奉的却是观音菩萨,把孟姜女挤到侧位上了,是不是有些喧宾夺主了。于是,又在殿前增建了三间祠堂,将孟姜女像‚请‛到前殿,单独供养。这样,孟姜女庙才名副其实。

之后,崇祯年间山石道范志完,清康熙年间曹安宇也曾修缮过孟姜女庙,但无大的改变,基本维持原貌。

1928年,经张学良将军重修孟姜女庙后,1956年,山海关人民政府又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大规模重修了孟姜女庙,重修了108级台阶。‚文化大革命‛期间,孟姜女庙作为‚破四旧‛对象,遭到了破坏,殿内塑像被砸,幸好墙上卧碑、诗文没有受到任何损坏,得以保存至今。

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孟姜女庙得到各级政府的维护、修缮。2007年,孟姜女庙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一起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成为宣传和弘扬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这里都沿袭古老的习俗举办孟姜女庙庙会。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被取消,1991年重又恢复,已连续举办了十九届。每逢庙会,周围四乡八村的乡民甚至百里以外的百姓,早早就来到这里。有做买卖的、有说书唱戏的、有烧香许愿的,赶庙会的人络绎不绝,其场面热闹非凡。各种民间花会也来助兴,人们尽情欢乐,好似盛大节日。在这里,我欢迎大家明年也来参加我们的庙会。

<望夫石> 在孟姜女的传说故事中,曾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她历尽艰辛,寻夫来到山海关,由于天色已晚,城门已经关闭,孟姜女无法过关,只好站在山岗上眺望长城工地,希望能看到丈夫的身影。可是,夜色茫茫,她什么也看不见,便焦急地在石头上来回走动,没想到,一夜之间竟把顽石踩出了深深的足印。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石窝窝,相传就是孟姜女当年留下的脚印。这簇山石就是传说中的孟姜女‚望夫石‛。

这‚望夫石‛是天然生成的几块巨石。‚望夫石‛三个大字是由顺治八年(1651年)山海关管关通判白辉所题。在‚望夫石‛北侧的石头上有一首乾隆题诗,为乾隆八年(1743年)冬,皇帝自东北祭祖归来,祭拜贞女祠时的御题:

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乃郎。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常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何妨。

这首诗把孟姜女的忠贞节烈好一顿夸奖,可见以乾隆为代表的封建帝王祭拜孟姜女与普通百姓的心情是不一样的。他们重视的是遵守封建纲常,即使孟姜女的故事‚讹传是处也何妨‛呢。现在的‚望夫石‛,已不在代表分离和痛苦,而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成为了恋人之间表达忠诚、寄托美好愿望的最佳地点。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来到‚望夫石‛,都即兴挥毫留下诗文。其中最著名的应属清代学者顾炎武的七律诗<<望夫石>>。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末清初的**年代。青年时加入当时进步组织‚复社‛。明亡后,曾两次参加抗清起义,都不幸失败。他原名绛,因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为人,就改名炎武。从1657年起直到逝世,顾炎武用了25年时间漫游北方鲁冀晋陕等地,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他每到一地,对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历史、地理、农林、水利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联络各地爱国志士为反清复明作准备。顺治十六年(1659年)春,顾炎武来到山海关外,谒拜孟姜女,浮想联翩,借景抒怀,写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坚定不渝的爱国之情。

威远台前春草萋,望夫冈畔夜乌啼。九枝白日扶桑上,万叠苍山大海西。国是祗凭三寸舌,老谋终惜一丸泥。愁心欲共秦贞女,目断天涯路转迷。

开篇两句中的威远台即威远城,是当年吴三桂跪迎清摄政王多尔滚的地方。吴三桂的卑躬屈膝诗人怎能忘记?面对萋萋春草,倍增愁思。诗人以坚贞的姜女自比,当年姜女望夫夫已死,如今自己怀念故国国已亡,不禁发出感慨。第二句的意思是说:还有许多支抗清武装力量为匡复明朝而辗转战斗,对此诗人寄予希望。可是明朝的锦绣河山早沦敌手,局势不易挽回,作为明朝遗民的诗人自己怎样为抗清复明尽力呢?第三句表达了诗人是一介书生,匡复故国的斗争手段只凭一管笔和三寸舌,力量虽然微薄,但坚定不移。结尾两句的意思是,诗人愁肠百结,缅怀万里寻夫的孟姜女。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不管危难挫折也矢志不渝。站在望夫山上向远方眺望,祝愿民族志士反清斗争的胜利,可是又毫无把握,心中有无限惆怅。

今天,站在望夫石旁读顾炎武先生的《望夫石》诗,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爱国之情会油然而生。<梳妆台> 望夫石旁有一个小平台,这便是传说中的孟姜女梳妆台。孟姜女千里寻夫终于来到长城脚下,想到就要见到日思夜想的丈夫了,她心里十分高兴,无意中却看见自己的衣衫由于连日长途跋涉,已是破烂不堪,鬓发也显得蓬乱。怎么能让丈夫看见自己这个形象呢?孟姜女便想找个地方梳洗一下,可长城脚下一片荒凉,哪有人家呢?于是她便在一块巨石上磨出一小块平台和一个小圆坑,捧来积雪,化成雪水梳洗干净。后人便把这个小平台叫做‚梳妆台‛了。

<振衣亭> 望夫石旁有一个六角攒尖顶小凉亭,名为振衣亭。孟姜女忠贞刚烈,受到世人的敬仰,就连身为天子的皇帝也对孟姜女赞赏有加。清朝就有四位皇帝曾到此拜庙。相传振衣亭就是为清帝康熙拜庙休息而建,用来宴坐更衣。当然,今天的振衣亭已非皇家禁地,朋友们,可以在此小坐休憩。

<孟姜女苑>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了把这一故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丰富孟姜女庙的文化内涵。山海关区政府根据孟姜女的历史传说,于1992年9月动工修建了大型文化园林──孟姜女苑。孟姜女苑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20433平方米,1993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苑内主体建有秦汉、明代风格的宫殿、瓦舍、衙署、城垣,以及水榭、楼廊、小桥、飞瀑等室外景色,徜徉其间,使人心旷神怡。

景观以山海关地区流传的‚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为主线。通过‚紫燕送籽、姜女出世、闺房才女、捉拿杞梁、莲池相遇、结拜天地、洞房花烛、洞房拉夫、夜制寒衣、长亭送别、江畔遇险、异域亲人、绿林相送、过关悲曲、万夫筑城、望夫凹石、哭倒长城、秦皇逼婚和跳海铭贞‛等二十个场景,将感人的情节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塑像相结合,把这一历史悲剧演绎得栩栩如生,使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权贵的坚贞不屈精神又一次得到升华。

走进孟姜女苑,臵身于古代建筑中的亭、台、楼、阁、榭中,就如同有进了时空隧道,梦回秦朝。臵身其中,孟姜女的传说就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

亲爱的游客朋友:孟姜女的故事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增加了戏剧性的结尾,叫暴君秦始皇在民妇面前出尽丑相,修桥筑坟,向冤死的民工万喜良叩头致祭。孟姜女的坚韧与忠贞击退了世俗的阴谋、人性的丑恶,这个在权势压迫下的底层女子以自己的痴情、善良在沧桑乱世中创造了一个千古不衰的传奇。

多年来,这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被人们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孟姜女,一个最卑微的生命唤醒了千千万万同样卑微的生命,这神话似的经历,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安宁。如果说以孟姜女为代表的古代妇女是一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残月的话,那么今天的女人们则是一轮生活幸福、爱情甜蜜的圆圆满月。在这里我祝愿每一位朋友都婚姻幸福、爱情甜蜜,祝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不久的将来山海关孟姜女庙将会以更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也期盼着与您的再次相逢!

下载大舜庙导游词整理第二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舜庙导游词整理第二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尧庙导游词

    篇一:导游考试之山西寻根觅祖游线路导游词 (运城—侯马—临汾寻根觅祖游)精简版 一、景点讲解: 尧庙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专门祭祀“史前三圣”的临汾尧......

    谭公庙导游词

     位于路环十月初五街尾,与中国大陆小横琴岛极接近。该庙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已有百年,是路环香火最盛的庙宇,庙内除供奉谭仙圣外,更加置有一只由鲸骨雕制成的龙舟,是一件已有百年......

    赵云庙导游词

    赵 云 庙 赵云,字子龙,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号称常胜将军,因功绩卓著,被封为常胜将军、虎威将军,五虎上将,后主刘禅追封为顺平侯。赵云将军是正定历史上最有名的英雄人物,他的不朽功勋......

    孟姜女庙导游词

    秦皇岛孟姜女庙导游词 大家好! 我是秦皇岛云尚时光旅行社的导游小张。 [孟姜女庙]贞女祠 孟姜女庙本名贞女祠,据《林榆县志》记载,初建于宋以前,到了明万历二十二年,也就是1594年......

    关林庙导游词

    今天我们云拜谒一位圣人参人,参观一处圣地,那是令世界华人崇敬向往的地方,它就是武圣人关羽的葬首处--关林。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市)人。关羽才兼......

    岳飞庙导游词(大全)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岳飞庙,我是你们的导游**。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受敬仰的民族英雄,他的家乡就在本市汤阴县。从京广铁路汤阴站下车,一出站,即可望见雄居于花岗岩基......

    北帝庙导游词

    北帝庙建于清朝干隆48年(1783年),是长洲岛上历史最悠久的庙宇。北帝像一脚踏神龟,一脚踏灵蛇,代表无尚权威。神坛两旁立着千里眼和顺风耳两员大将,而旁殿则设有青龙及白虎像。北帝......

    成吉思汗庙旅游区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乌兰浩特市国家3A级旅游区——成吉思汗庙旅游区观光游览。成吉思汗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纪念成吉思汗的庙宇,它与罕山公园、罕山森林公园共同组成成吉思汗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