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高层论坛在曲阜师大召开
第三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高层论坛在曲阜师大召开
近日,“第三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高层论坛”在曲阜师大开幕。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金利民教授,组委会副主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主编蔡金亭教授,曲阜师大副校长张洪海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鞠玉梅教授,副院长季明举教授,二语习得方向带头人任庆梅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张洪海代表曲阜师大致辞,向与会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曲阜师大的办学历史和成就,强调外语学科在曲阜师大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举办本次论坛对该校二语习得研究方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金利民在开幕辞中感谢曲阜师大对这次论坛的精心组织,指出学会致力于研究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探索二语习得研究的规律,介绍了学会工作的运行机制,回顾了学会成立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指明了学会向国际化发展的目标。最后,金利民借用《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好之者”、“乐之者”的学习境界,展望了学会美好的发展愿景。
出席大会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俞理明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雪梅教授,山东大学王俊菊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张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等近50名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青年学者参加了大会,切实保证了本次高层论坛的质量。
开幕式后,王俊菊、张军、俞理明、马广惠、蔡金亭分别就“重铸反馈对英语设问能力发展的作用研究”,“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Effects of Teacher Written Feedback and Revision Focus Direction on Student Revision and Text Quality”,“揭开‘Binding Power’的神秘面纱——写在“New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二语习得中的有效输入原则”,“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口语中使用动名搭配的母语迁移历时研究”作了大会主题发言。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分两个会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前沿问题作了陈述报告,并相互作了点评,会场讨论气氛热烈。大会发言结束后,举行了闭幕式,由蔡金亭主持。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俞理明作了大会总结,中国第二语言习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雪梅致闭幕辞。
此次高层论坛参加者均为国内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成果丰硕的骨干力量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了国内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对我国二语习得研究及外语教学改革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曲阜师范大学)
第二篇:山东遗传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曲阜师大召开
山东遗传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曲阜师大召开
8月13-15日,由山东遗传学会主办,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承办的山东遗传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曲阜师大召开。来自山东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曲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专家、教师和研究生共18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曲阜师大副校长马东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代表曲阜师大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曲阜师大的发展离不开科研院所和兄弟高校的支持,各位均是来自全省或全国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知名专家,希望各位专家关注和支持曲阜师大的发展,并祝愿山东遗传学更加蓬勃发展。
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山东遗传学会理事长张宪省对遗传学会工作提出了建议,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促进我省遗传学研究和应用再上新台阶。日照市科协副主席徐若菲表示要以学术年会的召开为契机,组织日照市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强与山东省遗传学会与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山东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孔令让主持了开幕式并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安排。曲阜师大对本次会议做了积极而充分的准备工作,得到山东遗传学会理事会的充分肯定。
学术年会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张爱民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研究所张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王永红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小麦分子育种:现状与展望》、《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致病基因组重排的新发现》、《独角金内酯调控水稻分蘖的分子机制》的主题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同时,来自全省各高校、科研院所的20多位专家、教师和研究生也对自己一年来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汇报与交流。报告内容丰富,凸显了专业交叉、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点,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优秀研究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本次学术年会增添了色彩。
本次学术年会共收到大会摘要38份,报告25场,墙报8份。山东遗传学会常务理事、曲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徐来祥主持了15日上午的闭幕式。闭幕式上对研究生优秀报告与墙报进行了表彰,至此山东遗传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划上圆满的句号。(曲阜师范大学)
第三篇:第二语言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现如今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门学科,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样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教学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并且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与母语教学有很大差异。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实际上就是研究学习第二语言跟学习第一语言有什么不同,学习外语跟学习本国其他民族语言有什么不同,学习汉语跟学习其他语言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点对教学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掌握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首先,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语言课堂环境,主要指教师、学习者以教材为内容,相互之间进行的各种操练和交际性的语言活动。首先通过汉语本身的特点来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教学中声调、轻声、儿化是其重点。如:“那个人没劲儿”读成“那个人没劲”,句义就从“那个人没有力气”变成“那个人没有意思”。由此可见,能够区别意义的儿化音应加以重视;汉字中汉字的写法、区别同音字和多音字,对于外国留学生也是重点。汉语同音字特别多,学生一定要注意辨析,避免写别字;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选择、运用,一直以来是其重点。近义词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义近而形不同,另一类是义近形也近的,比如那些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语;语法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句子与短语构成原则的一致性,句法有很强的意合性等是其重点。上述所列举的重点是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到的基础性的作用。
充分利用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可以充分提高对外汉语教育的效率。我国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着位移的目的语社会语言环境,也有着提供丰富经验的课堂语言环境。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语言大环境和盖上课堂语言小环境,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汉语的效率。聚义来说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时间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的交际活动三个途径来实现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的充分利用。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出了知识点的讲解外还应注入交际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已经掌握的只是活学活用,从而提高运用汉语进行焦急的能力。有些对外汉语教材的书面语含量较高,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让学生来掌握书上的语言点,学生会陷入被动的学习局面。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语言进行灵活的交际性的教学活动,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的语言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得以扩充和深化从而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应用能力,增强对汉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感悟能力。
第二,要把教学相关的各种内容纳入到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动有趣的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可以增加语言实践机会,还可以学到很多活的语言,让他们既有成就感又能巨剑体会到汉语的独特魅力。同时,在活动中,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号汉语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第三,引导学生到实际的汉语环境里去学习语言,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到世界的汉语环境中,总是待在学校的小范围里。因为他们在显示的交际环境中,对各种各样的谈话并不能完全理解,更谈不上全部吸收,所以害怕用汉语进行交流,作为老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给予表扬他们在社会环境里学到的一些语言,从而提高其学习汉语的效率。因此,教师要设置一些情景去实地检验学习。通过实践学习,倡导学生在可与实践大胆尝试各种学习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1. 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 2. 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3. 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
4.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 5. 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
6.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
7. 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
8. 80年代后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都受到哪些学科的影响?在这些学科的影响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形成了哪些研究视角?
9. 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与90年代前的汉语习得研究有哪些不同? 10. 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包括海外汉语习得研究)都涉及了哪些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11.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2. “强势说”和“弱势说”有什么不同? 13. 对比分析关于划分难度等级的理论假设是什么? 14. 对比分析有哪些局限? 15.偏误分析是如何产生的? 16.偏误分析包括哪几个步骤? 17.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有哪些? 18.什么是早期的中介语理论?
19.如何看待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之间的关系?
20.Corder,Nemser的中介语理论与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有何异同? 21.Selinker是如何描述中介语产生的过程的? 22.如何理解Selinker提出的“潜在心理结构”? 23.举例说明僵化现象。
24.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
25.基于中介语理论的研究与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有什么不同? 26.你怎样看待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的关系? 27.如何理解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 28.什么是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 29.什么是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 30.什么是语用迁移?
31.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 32.什么是“语言习得机制”?有哪些特点? 33.第一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 34.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包括哪两个方面? 35.语素习得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什么? 36.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得出了那些结论? 37.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得出了哪些结论? 38.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中,主要存在哪些争议? 39.关于母语迁移有哪三种不同观点?存在哪些争议? 40.习得的正确顺序与习得的先后顺序两者之间能否画等号? 41.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42.如何区分“习得”和“学习”这两个概念? 43.怎样才能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44.情感因素是怎样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 45.可理解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是什么? 46.为什么说可理解输入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 47.语言监控在语言学习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48.什么是“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49.你如何看待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50.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51.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
52.请举例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主要研究范式及其代表人物。54.为什么“区分任务和任务要求很必要”?
55.所有第二语言特征的变异都可用“中介语风格连续体”理论来解释吗? 56.什么是自由变异?请举例说明。57.什么是“分类规则”?这种描写方法有何局限?
58.什么是“量变规则”?这种描写方法与“分类规则”有什么不同? 59.为什么说“扩散模式既是一种描写方法也是一种理论阐释模式”? 60.学者们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的研究价值有什么不同看法? 61.为什么语言变异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价值? 62.文化适应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63.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由那些因素构成?他们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有什么关系?
64.文化适应理论有哪些问题? 65.社会文化理论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66.社会文化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哪些应用?
67.第二语言习得中有关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 68.把社会文化理论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69.Lambert的社会心理模式由那几个要素组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70.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式由哪些方面、哪些因素构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71.Giles和Byrne“族群间模式”提出了哪些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什么样的情况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72.“语言输入”和“互动”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73.“外国人话语”和“教师话语”有什么特点? 7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怎样看待语言输入的本质的?
75.心灵学派是怎样看待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机制的关系的? 76.“互动理论”对语言输入与习得机制的看法与心灵学派有何不同? 77.语言输入假设、互动假设和语言输出假设各有哪些局限?
78.母语者与外国人交流时,通常采取哪些方法对语言形式进行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79.根据你与外国人交流的经历,你觉得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调整能够促进双双方有效的交流吗?
80.为什么说“互动调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81.Pica,Loshky,Mackey三项研究的实验设计有何不同?其结论有何不同?82.Swain提出“语言输出假设”的理由是什么?她的假设得到相关实验研究的证明了吗?
83.为什么心灵学派不赞成语言可以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习得的观点? 84.Michael long 1996年为什么对其互动假设重新进行表述?修订后的互动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85.后期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的理论导向与前期的研究有什么不同?后期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在理论导向上的变化有什么意义? 86.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什么? 88.如何理解普遍语法的生物遗传属性?
89.管辖约束理论与最简方案对普遍语法的定义和阐述有何不同? 90.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普遍语法的原则和参数。91.最简方案中式怎样定语功能语类的?
92.什么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第二语言习得面临的逻辑问题是什么? 93.你认为普遍语法是可及还是不可及的抑或部分可及?理由是什么? 94.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是怎样定义“无标记”和“有标记”的? 95.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学者们是怎样证明普遍语法中的原则的可及性问题的?
96.本节关于毗邻原则的可及性研究为什么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
97.White(1985,1986)两项关于“代词脱落”参数的研究结论的含义是什么?这些结论在Hilles和Lakshmanan的研究中的到证实了吗?
98.特征无值、特征失效和局部损伤三种理论假设的含义是什么?袁的研究证实了这三种理论假设吗?
99.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哪些影响?
100.学者们认为基于普遍语法理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哪些局限? 101.什么是多元发展模式?它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102.多元发展模式与70年代的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基础有何不同?
103.多元发展模式是怎样阐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发展顺序和个体差异的? 104.什么是“言语加工策略限制”? 105.如何理解言语加工的“三种策略”?
106.多元发展模式的言语加工策略限制在英语习得中是怎样体现的? 107.言语加工策略限制是否适合于解释汉语中其他语言特征的习得? 108.多元发展模式在理论上有哪些创新和贡献?
109.多元发展模式有哪些不足之处?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不足的? 110.可教性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1.课堂教学超前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112.为什么变异性特征的教学不受发展阶段的影响?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113.在实际的语言习得中,如何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14.请利用ACT模型来讨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了”时所经历的三个学习阶段。
115.第二语言的言语计划是如何影响第二语言的言语流利性的? 116.如何利用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来解释第二语言的口语产出?
117、第二语言学习者节奏变量的变化是否意味着第二语言知识存储形式的变化?
118.你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达到语言知识自动化吗?请谈一下你的理由。119.请你比较“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20.Anderson的ACT模型从本质上来说与McLaughlin的三种信息加工方式有什么关系?
121.请利用竞争模型来讨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把”字句时可能会利用的语言线索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122.为什么要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通过哪些方面反映出来的? 123.你认为外向性格的人比内向性格的人在语言学习方面一定有优势吗? 124.什么是语言学习的临界期?临界期假设有哪些依据? 125.什么是语言学能?当今主要的语言学能测试有哪些? 126.“态度”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127、什么是“语言态度”?什么是“语言学习态度”?
128.社会教育模式、扩展动机理论、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模式有何异同? 129.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你认为哪几类方法更能收集到真实的数据。
130.你认为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131.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和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第四篇:语音的感受性训练在幼儿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语音的感受性训练在幼儿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王子鉴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成都,610000)
摘要:通过对幼儿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探讨,本文发现学龄前儿童在外语学习方面的真正优1势在于可以更好的形成对外语语音系统的敏感性。由此本文提出应强调语音感受性训练在幼儿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相应的提出了在这种训练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思路。
关键词:语音;感受性训练;第二语言习得
一、问题提出:
目前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形式的外语教学方兴未艾。有资料显示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关于学前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多数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也就是说,幼儿园期间能否进行以英语为代表的第二语言教育已经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有效的实现幼儿的第二语言习得。
在幼儿第二语言习得的实践中,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和尝试,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在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中应该创造出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呈现和互动等等。
但是除此而外,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在幼儿园外语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跟风办学、教材教法小学化或成人化、套用中小学外语教学的评价指标,简单使用词汇量或说出多少句话来量化学习效果等等。
虽然现在很多幼儿园在进行外语教学活动时都能够遵循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坚持以听说为主,不强调认读。但是在听说为主的背后仍然可以发现要求识记的影子。因为很多老师包括家长都认同学前儿童外语学习的目标就应该是能听会说,最好还能进行简单的交流。但这些看得见的指标就真的可以标定幼儿外语学习的成果吗?如果不是,那么在幼儿园阶段的外语学习中到底什么才应该是儿童学习的成果?
二、学龄前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
为了更好的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有必要来回顾一下有关学龄前幼儿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相关理论成果。首先来自认知神经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负责学习语言的区域“布 1 王子鉴,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助教,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儿童认知发展。
E-mail:wangrichard777@yahoo.com.cn 电话:*** 罗卡斯区”在幼年时非常发达灵敏。幼儿学习外语时,大脑能将外语和母语同时贮存在“布罗卡斯区”。但“布罗卡斯区”的灵敏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在一定年龄之后所学习的第二语言就难以再进入这一区域,而需要在“布罗卡斯区”以外的脑区进行存储。但这些新建的语言存储区域一般没有“布罗卡斯区”灵敏使用也不方便,所以会影响较大年龄儿童的外语习得。比如,会不利于语感的形成。
由上面的结论可以看出较小的幼儿在语言学习上有不可争辩的优势。那么是否较大儿童在语言学习特别是第二语言的学习上就没有优势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较大儿童拥有更为强大的记忆能力,这是学习一切后天技能的重要保障,包括语言。那么换句话说,在儿童早期尤其是学龄前期,当幼儿的记忆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其对词汇、语法和句型进行识记的时候,幼儿第二语言学习的真正优势在于对非母语语音的敏感和对这种感受性的存储。而这种来自非母语系统语音的感受性刺激可以为幼儿以后快速高效的学习这种外语打下不易察觉的基础。
来自发展心理学的证据证明,在个体发展的早期,我们会对自己的发音进行规范和调整。在这一过程结束以后人会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发音特点,同时抛弃掉母语中没有的所有发音习惯。正是这个过程,才使得英国人轻松的发出带th的清浊辅音,法国人优雅的弹着小舌说r,也使得中国人抑扬顿挫的掌握着四个声调。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幼儿的发音器官柔软,其声带、唇舌等运动神经的调节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发音器官逐渐趋于定型。因此,从幼儿期开始学习不同的语言,儿童的发音器官就自然地会配合这些语言的发音而调整形状,从而使其掌握发音的技巧,形成正确的发音。而一旦错过了这一关键期,儿童掌握其他语言语音和口语的能力就逐渐下降,很难达到母语的水平。
从这些相关理论成果的回顾和归纳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期外语学习确实有理由以听说为主。但是听说训练的目的不应简单的定位于能记几个词汇,能说几句日常用语。从学龄前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上看,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在大脑最敏感的语言区域印刻下除了母语之外的语音刺激信息;让幼儿在接受外语发音的训练过程中影响发音器官的塑造和发展;进而使幼儿可以在掌握母语的音韵系统的同时也接受第二语言的音韵特点。因为这种训练成果也许难以外化,所以前文将其称为“不易察觉的基础”。
三、外语语音的感受性训练
那么开展这种第二语言语音的感受性训练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首先应该是“全面而丰富”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进行以对外语音韵特点进行感受为主要目的的训练中,所选择的词汇或语句材料应该可以涵盖该外语所有的发音方式和特点。不必因为怕儿童发不出某种特殊的本族语言中没有的语音就不提出来进行训练。应该全面完整的展示该外语的语音全貌。
其次是“多维度多通道”原则。在进行语音的感受性训练活动中,应该听说看甚至是摸,多感受器调动下的活动。充分运用不同感受通道留下的多种信息痕迹以及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尽可能的提高对外语语音刺激的感受。
另外还应包括“努力与准确性均衡”原则和“逐步强化与年龄进阶”原则。这两点的意思是说,在训练过程中不必强求发音准确、清晰。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音器官的成熟程度来有区别的要求和逐步强化定型。
四、总结
综上,本文提出一个幼儿第二语言学习的新目标:获得对该外语语音系统的感受性记忆,形成对该语音系统的敏感性;同时训练尚未定型的发音器官,为日后像母语一样掌握该外语打下基础。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从事幼儿第二语言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转变评价思维,接受一个外化性不强,量化水平不足的学习成果。同时放弃急功近利的揠苗助长式幼儿外语教学和考核思路。真正为幼儿学习第二语言切实的做好铺垫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劲松等.幼儿第二语言(外语)获得成效之多因素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3(5)3.余珍有.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0(4)4.陈琴,庞丽娟.幼儿双语教育问题探析.学前教育研究, 2006(5)
5.许政援.三岁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和有关的理论问题.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6(3)6.卢伟.对学前双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反思.学前教育研究, 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