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范文

时间:2019-05-15 06:3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范文》。

第一篇: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范文

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

2010年01月29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在广州春天来得早,清明时节已春暖花开。“拜山”不仅祭拜祖先,也是一次家族团聚踏青郊游的活动。

本报记者 谭伟山 摄

祭祖的时候,人们抬起烧猪,带上祭品,如参加一场庆典般喜庆。本报记者 李向新 摄

现代人习惯带上鲜花去祭祖。

祭祖后切分烧猪,“太公分猪肉”一语源于此。记者 陈平生 摄

广州名片广府风俗系列总第108期 候选名片107号

祭祖

提名辞

广府祭祖风俗历史悠久,既传承了中原的民俗风情,又跟传统岭南地域文化相融合在一起。

索引

广府的祭祖历史悠久,最古老可以追溯到晋文公时代,由于广府人是从中原南下迁移而来,祭祖传承了中原的民俗风情,但又跟传统岭南地域文化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具广州本土特色的祭祖民俗。从现实传承上看,广府祭祖又是保存相对完整的地方祭祖民俗。

唯心 祭祖,维系乡愁的时刻

首先得承认,我并不主张把一个宣传广州城市名片的内容写得很灰色。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宣传给其戴“高帽”,以至于后来自己在采访中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特别是在报道了多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现在总认为“传统民俗”这东西越来越玄,水也越搅越浑:这些东西不保护绝对不好,但保护本身也变得非常可疑。如今觉得官员一谈民俗,百姓就发笑。

正如祭祖民俗,一个民间百姓对祖先表示怀念、尊敬的节日,在被行政干预多年之后,如今却要被套上“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帽子,仿佛摘掉“封建迷信的论调”之后,中华民族传统的继承就走上了全面复苏的光明大道。所以每年总是有那么多传统民俗研究会在召开,每年总有不同的领导在会议讲话,而传统民俗传承却年复一年,甚至还显得更加遥遥无期。

多年以前,中国足球就探索出了“足球应该从娃娃”抓起的路线。多年以后,中国足球人口迅速锐减,中国足协却沦落为“贪污受贿”的作案工具。而在“文革”过后,多数人也明白如果不留住传统的根,就是自断民族后路。但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看到那些形式主义、讲究表面功夫的传统民俗医治工程越来越多,很多人通过拯救、保护民俗出了名,发了财,人们对传统民俗的认知却越来越差。说现实一点,就是现在的人多数对待传统民俗的动机不纯,说学术一点,就是包括祭祖民俗在内的传统习俗也遭遇现代性难题。

说回祭祖本身,在广大的乡土中国,祖坟对人们异常重要,没有人不相信祖先会保佑自己财丁兴旺、升官发财、人生美满。拜祭祖先,除了是人们对先人发自内心的敬仰和怀念,也是百姓祈福的一种方式。正如我,二十年来一次次目睹乡村风水大师通过寻找“墓穴”风生水起,仍然一如既往地坚信:那些死去的祖先会在天上保佑我。

在这里我想借用一句话:丧家犬也有乡愁。关于祭祖,百姓肯定并没有官员们想的那么复杂和宏大。解放以后,中国人曾形成两大人口流动大潮:定居海外和南下打工。对于多数背井离乡、飘洋过海的人而言,四海为家,家的概念日益模糊。清明祭祖在这里却成为他们心中一张“小小的船票”:那是他们回乡寻根、维系家族乡里感情的关键时刻。

还·俗

祭祖的日子是家族人团聚的时候

广府祭祖跟很多岭南民俗一样源自中原,据民俗专家叶春生介绍,以前广府有80%的人口是从中原搬迁而来,传承的也是中原的民俗。经过四次大搬迁,广府祭祖风俗一代代传承下来,最古老可以追溯到晋文公时代。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广府祭祖慢慢发生了变化,并形成极具岭南特色的祭祖民俗。

择日一般不会“行正清”

通常在一些特别的节日,或者遇上结婚、添丁等喜事时部分广州人都会祭祖,有些人家还会分有春、秋两祭,但是什么时候祭祖、有些怎样仪式,每个家族都不一样。而清明仍然是广府最主要的、最多人祭祖的日子。通常从4月5日清明那天起持续到5月初,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可以去祭祖拜山。

广府祭祖一般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家祭,第二种是宗族祭祀。在广州,或者说在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祭祖一般不会“行正清”,即通常不会选择4月5日清明那天去拜山。因为通常是拜“新山”即新坟才会选择清明节那天去拜祭,广州人觉得不吉利。但也有部分人一定是在清明那天去祭祖的,如水上人家。

祭品自古以来讲意头

据广州市志记载,解放以前,广府的祭祖非常讲究,很多家族的族谱里都详细地记载着祭祖时的各项仪规,从要准备多少酒、鸡、烧肉等祭品到如何叩头、奠酒、行礼甚至是祭祖时要说些怎样的祝词都有具体的说明,那时祭祖都要按照族谱里规定的来做,不能违反。后来经历了“文革”,很多祭祖习俗都中断了,没有承传和保留下来,只有一部分大族还保留着。

祭祖主要是纪念先人,表达孝道和感恩。祭品方面,自古以来广州人十分讲究意头。家祭时,通常会有猪肉、包子、白甘蔗、凤尾鱼、水果等祭品,酒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是米酒,鲜有洋酒。当然还少不了香烛、元宝等,而且祭祖时一般不用长寿香,而是用长度短一点的脚香。此外,鞭炮也是以前广州人祭祖时必备的东西之一。

拜山家族团聚的郊游

祭祖拜山时,有身孕的人一般是不能去的,讲究风水和意头的广州人担心孕妇的时辰八字不适宜去行清,怕有冲撞。此外,戴孝的人也是不允许去的。因为拜山,在广州人看来是一件喜庆、高兴的事情,以前很多家族去拜太公的时候还会带着鼓号队,敲锣打鼓,就像庆典一样。所以拜山时一般不能乱说话,尤其不能说意头不好的话,因为拜山除了纪念先人,表达孝道和感恩之情外,也是在祈求吉利。

广州话有一句“有话留返拜山讲”,其中一层意思就是拜山时肯定能相聚见面,那时再慢慢聊,因为每年清明拜山时往往是一个家族最多人聚在一起、人最齐的时候。以前清明拜山祭祖,尤其是拜太公山,十分隆重,能够见到许多亲人亲戚一起去,就像郊游去玩一样。而且那么多人一起去拜山,说明这个家族开枝散叶、人丁兴旺。

祭拜按辈分依次跪拜

拜山时,来到祖先的山坟,首先要先清除杂草,如果“山手”即墓两边的排水渠道有淤塞,还要将其疏通。然后就是打草皮,扎“红钱山白”,压在坟头和“山手”处,接着摆好祭品,点烛装香,开始祭拜。祭拜时,要按长幼辈分依次行跪拜或鞠躬。随后奠酒、烧“衣纸”,最后烧“元宝”,放鞭炮后就礼成了。通常拜山后,一家人还要一起吃饭。在墓地上吃东西的时候,如果有人路过,无论是谁,广府人都会请他们一起吃,分享祭拜过祖先的食品,象征着都将会获得上天的保佑。

宗族祭祀“太公分猪肉”起源

与家祭相比,宗族祭祀则要相对隆重和讲究。祭品方面,除了有包子、白甘蔗、纸钱、酒、香烛、鞭炮等物外,有钱的大家族通常会抬一只大烧猪去拜祭祖先。烧猪的皮呈红色,油腻腻的,“红皮赤,壮人丁”,祈求家族人丁兴旺,身体健康。此外,宗族祭祀的时候,无论是在祠堂中进行的拜祖典礼还是上山祭拜宗族山坟,都只允许家族里的男子去祭拜,女子不能参与。祭祖后通常会将祭拜过祖先的猪肉分给家族里的男丁,俗话“太公分猪肉”就来源于此。据说古代的大家族在祭祖时,会准备由猪、牛、羊组成的三牲祭品,直到清末民初,很多大族还会有如此隆重的祭品。民国以后,祭品才开始有变化,只用相对简单的烧猪果品等当作祭品。

俗·物

烧猪、金猪

广府祭祖必备的祭品,表示家族的壮旺。祭祖用的猪肉,一般是半肥瘦,猪肉肥腻寓意大吉大利。猪肉一般要准备两份,一份祭拜祖先,另一份用来祭拜山神后土。用来拜后土的一般不会带走,拜祭完就撒在那里。

白甘蔗

广州人祭祖必备的祭品之一。白甘蔗其实是青蔗,上面带了一些小叶小苗,因为甘蔗上有节,是人们对生活能节节高、步步高的寄托。而且带的甘蔗通常都有头有尾,寓意从头甜到尾,家族从祖宗开始一直繁荣到后代。

荞菜

荞菜是清明家家一定都要有的。清明是荞菜生发的季节,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割了很快又会长出来,另外荞菜底下有很多头,像蒜头一样,象征多子多福。

包子

广州人祭祖时一定会有包子。因为包子在蒸制变熟的过程中,会从小面团变大,即广州话的“发”,所以用包子祭祖,寓意家族世代相传,一代一代发展壮大。

凤尾鱼

很多广州人祭祖都会准备的祭品。因为凤尾鱼的尾部散开,寓意开枝散叶,家运兴隆,人们还常常会用“萝卜润”即萝卜干垫在凤尾鱼下面,祈求长长润润。

随·俗

出现新的殡葬方式,祭祖仪式、祭品更多样

仪式不一定如传统般讲究

由于“文革”时将祭祖的很多习俗都当作封建迷信、“四旧”,很多人祭祖时只是随便去看看、拔一下草,没有祭品更不敢烧香烛。80年代的时候广府祭祖才真正重新兴起,但由于传统被打断多年,很多东西都没能承传下来。后来城市的发展,征地迁坟,所以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无山拜”的。近十几年来广州还出现了很多新的殡葬方式,如骨灰植树、骨灰撒海等,因此有人清明时就在种树的地方、海边凭吊一下,不会有传统那么讲究的仪式。

在番禺沙湾居住了许多年的梁谋介绍说,与多数人家相比,自己家族在拜山祭祖时还是比较传统的,通常都会准备猪肉、白甘蔗等传统祭品。他回忆说,小时候祖先的山坟都在山上,那时去拜山,纯粹就是踏青,口渴了就用芋头的叶子掬一捧山泉水来喝,很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如今由于征地、迁坟,很多时候拜山都是到公墓,不用再扛着锄头走那么远的山路,完全没有了以前清明拜山时的心情。

崔志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本土人,他年轻时候拜山都是到白云山附近,常常围绕着麓湖走一圈,就能把山拜完了。他印象很深刻的事情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会做一种叫做“金塔”的东西,把先人的骨殖放进去,然后这些“金塔”会放在先人山坟附近村庄的田地上,请当地村民看守。每年拜山时,大人们都要请村民带路去安放自己先人“金塔”的地方,将里面的骨殖拿出来,用清水洗净晾干后,再按顺序放回去。“当时他还是小孩子,看着挺害怕的。”

祭品反映社会发展状况

对于现在很多沿袭传统祭祖习惯的广州人而言,拜山祭祖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祭品从以前的繁杂变得简单,通常都只带猪肉、包、蔗等必备祭品,以及一些香烛。而且现在有很多“无香区”,很多人都只带一束鲜花放在先人墓前来寄托哀思。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经历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祭品也相对“丰富多样”了,例如随着现代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也有人带蛋糕来做祭品,祭拜时烧的“衣纸”也有了很多新花样,除了以前烧给先人的“衣服”,还有“护照”、“汽车”等等。

宗族“拜太公”场面仍隆重

现在在广州附近还能看到一些大族在清明时几千人一起去拜“太公山”的场面,如沥滘的一些大族祭祖还保留了传统的仪式,博罗卫姓一族每年都有几千人去拜他们的太公山。在番禺沙湾每年也还能看到十分隆重的“拜太公”的场面。每年一到祭祖的时候,大宗族都会有很多人回来,抬着大烧猪去滴水岩拜太公山,“几年前近郊还允许放鞭炮,他们拜山时就将鞭炮连起来,从山脚一直到山顶,放鞭炮的场面十分壮观,而现在为了环保,即使是近郊,很多地方都不允许放鞭炮了。”生活在沙湾多年的老人梁谋说。

俗·称

“行清”:广州人在清明时祭祖扫墓,叫做“拜山”,也称为“拜清”或者“行清”,虽然重阳时也可以祭祖,但在广州并不流行。

“拜太公”:这是指广府祭祖中家祭除外的另一种宗族祭祀,即广州话所说的“拜太公”。

门上插柳:这是广府祭祖的一项必备礼仪。拜祭了先人后,大家在一起分享祭拜过先人的食品,回来时,要买一个转运的风车,还要带一枝柳枝,回到家里插在门前。插柳枝现在的意义更多是辟邪,而它古老的意义则是纪念介子推,从晋文公时代就开始。

“红钱山白”:祭祖的时候要准备红色的纸和白色的纸,扎成“红钱山白”放到坟头上,而在“山手”即墓两边,则要放“山白”。

俗·评

广府祭祖凸现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网祭”、“心祭”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发言人:叶春生(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民俗研究中心主任)

广州名片:与其他地方祭俗相比,广府祭祖有哪些重要生态特征?

叶春生:广府祭祖一方面传承了中原的民俗,另一方面又跟岭南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其具有自身特色的根源。例如清明时吃甘蔗,就与本地风俗相吻合,因为北方没有甘蔗,南方才有。此外还有寒食,北方人在清明的前一天是不点火的,吃寒食。但在广州这边,清明和寒食合在一起,很多本地的普通老百姓都不知道有寒食节这个节日。另外,因为广州春天来得早,通常在清明前后已经是春水融融,清明时可以踏青、郊游。虽然北方也会在清明骑马、射箭,但天气还是比较冷。所以在广州,有人说过“清明未必尽涕泪”,就是清明祭祖时不一定哭丧着脸,大家可以欢欢乐乐地既祭奠祖先,这些都与“南国春来早”有关系。

广州名片:有人说现在祭祖方式简单化、传统味淡,而商业炒作浓,你怎样看?

叶春生:其实现在祭祖也不一定全都已经简单化,广州现在还有很多宗族有宗族的祭祀,整个村寨一起。全国各地甚至还包括现在一些祭皇陵、祭先祖等的,另外还有官方的、大规模的祭祖。不可否认其中有些大规模的祭拜已经过分、变味了,像祭黄帝陵、炎帝陵等都已经变成商业炒作。幸好现在广州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比较大规模的都是一些宗族祭祀,相对来说广东在这方面要好一些,这些祭祖习俗保存得比较好。

广州名片:随着经济发展,现在祭祖方式五花八门,你有什么建议?

叶春生:现在除了到公墓、骨灰堂祭祖,还有网祭。曾经有人建议设一个公墓网,让大家在网上拜祭,我认为这也是祭祖的一种方式,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从网祭我还想到一个名词“心祭”,就是在心里“想念”。实际上祭祖不是迷信,而是对先祖先贤的怀念和崇敬。我想无论是网祭还是心祭都可以,但关键是要有诚心,不仅要纪念和祭拜自己的祖先祖宗,对那些于本地有贡献的先贤先人,我们也应该要纪念和祭拜。

祭祖是增强海外华人家国情感的重要途径

◎发言人:崔志民(香港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学会 副会长)

在清明期间,许多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同胞都会回广州祭祖,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祭祖也是联系海外华人、华侨,增强海外华人、华侨家国情感的重要途径,对社会和谐也有帮助。因为很多华人回到老家,祖居祖屋往往都没有了,只有祖宗的山不变,所以他们多数十分重视清明回乡祭祖,通过每年一次这样的方式来认认亲人、乡亲和团聚。前几年白云山清坟,有很多海外华人华侨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感到很心疼,幸好当时经过报道后被及时制止。其实只要这些山坟不影响风景旅游,不妨碍公共安全,完全不用迁移和清理。这些古老的山坟很多时候就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方志,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名人的家族史、历史,十分有意义。

俗·语

周小惠(女,潮汕人,老公是广州人)

广府祭祖和我们家乡那边的祭祖形式差不多,不管是祭品还是礼仪,感觉唯一不同是广州这边野外的墓地越来越少,踏青郊游之说名不符实。

小老汉(男,90后,本地人)

非常热闹,每次都可以见到很多难得一见的亲人,到了那个时候我才猛然知道自己一下子多出了那么多表姐妹和舅妈、姨妈。

李顺(男,60多岁,家住海珠区)

现在都省了,计划生育实行,大家族越来越少,年轻人早出晚归赚钱也难,有心就好。

下期预告

中秋居于丰收的季节,是一个比较合适感恩的节气。在很多地方都以简单吃月饼取代了中秋的深意时,在广州还是能找到其浓重味道,芋头、柚子、田螺等丰富物品会出现在老广们的祭台上,一家老小用这种形式召唤神灵和祖先一同来享用一年的成果,并许下新一年的愿望。这对传统的承袭也许便藏着一份老广对生活的恭敬。

撰文:本报记者 陈坚盈 实习生黄钰媚 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黄皓

下载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