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贯彻落实市六次党代会精神 开创技工教育事业新局面
深入贯彻落实市六次党代会精神 开创技工教育事业新局面
——市技工学校党总支换届选举工作报告
校长 郭保信
同志们:
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现在召开中共濮阳市技工学校党员大会,进行总支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受大会委托,我代表本届总支委员会做工作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总结回顾本届总支委员会所开展的主要工作。二是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请全体党员予以审议。
一、主要工作回顾
几年来,学校党总支在局党组及直属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学校中心工作,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政治保障和积极有效的服务。
(一)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各级党组织设置合理,领导班子健全。学校党总支依照组织原则加强支部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并报局直属党委批准,及时进行总支部委员会和所属各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健全了各级
党务工作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党总支成员分工明确,合作融洽,遇事民主,做到了平时多沟通,遇事勤商量,营造出了和谐、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领导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成员摆正位置,积极配合。既有领导分工又有团结协作,对重大事务都能做到集体讨论决定,使总支班子形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从而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做好党员管理和党员发展工作。继续推进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党员队伍管理,严格组织纪律,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完善党员花名册和档案管理,及时转移进出党员的组织关系,认真做好党组织会议和活动记录。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细则》,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教育、培养和考察,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三年来,共吸收了14名优秀的教职工加入党组织,培养了一大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的后备力量,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同时,认真做好党员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党员情况信息库,确保党员个人信息准确无误,并足员、足额收缴党费及时上交。
3、完善党内制度建设。校党总支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领导干部参加双重民主生活会,各级党组织参与并监督民主生活会的召开,认真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和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党总支主要领导坚持给全体党员上党课,组织总支成员学习党建理论,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做好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认真执行上级党委出台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严格按程序开展工作,从而使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4、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总支组织各支部积极开展争创“五好”基层党组织活动。持续开展了“讲党性修养、树良好
作风、促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和“忠诚岗位责任、树立岗位新风、创造岗位业绩、促进科学发展”活动,将“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深入,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党员争做自觉学习的表率、爱岗敬业的表率、服务群众的表率、遵纪守法的表率、弘扬正气的表率,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资源,把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成果,在全校掀起了崇尚荣誉、忠诚责任、端正校风的热潮,使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精神面貌、工作作风有了新改观,积极性和工作效能有了新提高,校风学风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全校形成了团结进取、文明严谨、勤奋敬业的良好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全员工作积极性,为学校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思想与组织保证。争创活动有规划、有措施、有落实,取得了显著效果。学校党总支先后多次被市直工委和局直属党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
学校党总支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学校中心工作,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按照市委和局党组统一部署,学校党总支深入持续开展了“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活动紧密联系学校战略发展目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查找我校在思想观念、干部作风、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内部管
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采取“自己找、群众提、领导帮”的方法,敞开大门,广泛征求意见、查找问题,使创新思想有目标,解决问题有方向。广大教职工普遍感到,过去不愿意思考的问题现在有了深入探讨的兴趣,过去不敢发表的意见建议现在有了公开陈述的勇气,过去长期存在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现在有了破除修正的决心。通过学习讨论、查摆问题、整改提高、巩固成果等形式,解决了我校在思想观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校唱响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主旋律。学校校风 明显改善,教职工素质明显提高,干事创业积极性明显高涨,正气新风初步形成,取得了主题教育的突出成效。
同时,围绕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了各项学习制度,以制度保证了学习,实现了学习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时间、人员、内容三落实,并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三个一”自学活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同时,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载体,组织党员努力学习和掌握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和各种业务知识,从而树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市场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显著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
学校党总支还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全体党员参观思想教育基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了全体党员,成为时刻激励全体党员的精神力量。09年4月全体党员专程赴兰考参观了焦裕禄烈士纪念馆,弘扬公仆精神,坚定
了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的信念。党总支抓学习、建制度、搞活动、严奖惩,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五爱”、“四有”系列教育活动,多渠道贯彻《教职工文明行动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全体学生中开设《德育》课,做到思想道德教育有计划、有教材、有考核,最终使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园丁精神与学生的文明素养得到升华,党员的理想信念有了一个大的跨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党员心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全体党员和教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校形成了团结向上、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开创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学校党总支始终重视党的廉政建设,重视学校的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学校形成制度和计划,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有关反腐倡廉重要思想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重要论述,学习党章等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积极开展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艰苦奋斗教育,使广大党员认识到,只有党风正,才能民风正,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的道理。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性修养和从政道德修养,增强法制和法律观念,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政治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了廉政建设制度,认真落实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主要领导干部签定了廉洁自律承诺书,并与各支部分别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保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到位。
校党总支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省委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做出的十二条规定,领导班子成员中没有违犯中央、省、市委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的现象,党员干部无一违纪违法。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传播地和辐射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紧紧围绕文明创建工作目标,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扎实、富有成效地开展了“三优一满意”活动和“三讲一树”活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落实工作方案;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组织党员和教职工深入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读报制度和党员活动制度,提高了教职工的事业心、使命感和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三是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定期召开德育分析会、国旗下的演讲、法制教育讲座,举办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全力营造德育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广播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五是广泛开展了文明科室、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和文明个人的争创活动;六是积极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大提高了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四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校党总支带领全体教职工迅速捐款9600元,全体党员“牢记党性宗旨,心系灾区群众”,自愿交纳特殊党费4850元,融入八方支援灾区的巨大暖流中。入冬前,再次捐赠保暖棉衣、棉被188件,并多次进行“慈
善一日捐”活动,显示了对灾区群众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关心、热心和爱心,学校形成了文明、进取、和谐的良好氛围。学校多届通过文明单位复检验收,保持了市级文明单位的荣誉。
(五)创新载体,强化责任,推动学校整体工作上水平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学校党总支积极开展了多种活动,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校内创建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构建平安校园。认真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圆满完成了各个年度与上级计生部门签订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以开拓进取、创新超越、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融入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大潮中,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打造了优秀的教职工团队,形成了强大合力,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学校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了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实习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实操水平的办学特色日益鲜明;完善就业体系,服务学生就业的人才输送网络逐步构建成熟;发挥学校优势教育资源,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的市场进一步拓宽。为巩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以市六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学校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师生根本利益上来,切实围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升办学层次,扩大招生规模,完善就业机制,为经济社会发
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中心工作,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1、加强班子理论学习,提高领导决策水平。总支成员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和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判断能力、领导决策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2、加强新时期党员教育工作,持续开展“一创双优”主题活动,突出以宗旨、信念、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学习成果内化为正确的理想信念,外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具体行动。
3、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以健全制度、保证落实为工作重点,在深化党员教育、严把党员质量、突出党员作用方面下功夫。以确保发展党员的严肃性、党员教育的连续性、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加强对妇委会、共青团等群团工作的指导与合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依靠教职工、尊重教职工、关心教职工,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要加快专业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加强专业教学和实习教学的研究,以不断增强的教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与实效。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使师资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同志们,在新的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困难同在,全体党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实现技工教育的跨越发展为己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机遇,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校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学习市六次党代会精神
学习市六次党代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辽源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于2012年1月10日至12日举行。
第一部分:市六次党代会的主要精神
未来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化”统筹、“三动”并举,牢牢把握加快转型、全面转型工作主线,着力实施开发开放、区域联动、产业升级、文化振兴四大战略,突出构建产业优势、建设现代城市、增强县域实力、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培育特色文化、深化改革开放七大任务,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富裕文明、充满活力、幸福和谐的新辽源而努力奋斗。
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四大战略,七大任务”,确保实现“两个翻番、两个增强、三个改善、四个提升”。
一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全面转型,为建设富裕文明、充满活力、幸福和谐的新辽源而努力奋斗。
一条主线: 加快转型、全面转型
四大战略:开发开放、区域联动、产业升级、文化振兴
开发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实现外部资源内化、内部资源强化;
区域联动战略,坚持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强化中心城市和重点镇的带动,加快融入长春和沈阳两大经济区,实现区域互促互动、统筹融合;
产业升级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做大产业集群,形成产业优势,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文化振兴战略,促进文化繁荣,彰显文化个性,打造特色文化名城。这四大战略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发展方针和始终把握的发展纲领,必须坚定不移,统筹实施,系统推进。
七大任务
(一)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升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积极抢占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加快装备制造、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发展计划,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环保设备产业,加快麦达斯铝业、世捷铝业、利源铝业、中聚新能源、深圳粤海等重点项目建设,壮大产业规模。
三是加快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化。着力培育钢铁铸造、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建筑机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医药保健品等7个产值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其中钢铁铸造、高精铝加工产业集群要分别达到500亿元、200亿元以上规模。四是加快推进产业布局园区化。完善政策体系,加快企业退城进区步伐。注重集约使用土地,注重提高投资强度,注重形成园区特色,加快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争取每个园区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加快整合辽源经济开发区和东辽工业集中区,形成辽白经济带,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实施“三项工程”,完善“一个体系”。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培育1户销售收入超100亿元、2户超50亿元、50户超10亿元企业,上市公司发展到8户以上。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建设孵化器和加速器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依托重点企业培育3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研发中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100户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7%。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完善奖励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国家驰名商标和国家级名牌产品。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整合各类中介服务资源,建设创业大厦,全面加强融资担保、中介评估、管理咨询、产权交易、技术交易和企业家培训等服务。
(二)努力建设吉林省中南部区域中心城市
1)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强化规划控制,落实“南开北拓、西进东扩、建设三环、发展组团”战略构想,加快南部新城建设,有序推进北部新城、寿山新区和金州、建安等组团开发,加速城市规模扩张。以行政中心和职教园区建设为推动力,使南部新城形成规模,成为现代化新城区。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同步、公共设施建设与加强管理并重,加快完善提升城市功能。2)建设中心城区五大商圈:加快辽河半岛、辽河北岸两个城市综合体开发,完善城市商务功能,提升城市商贸功能区;坚持河流治理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推进市区沿河景观带和湿地公园建设,形成城市生态功能区;建设向阳山公园二期和黎明山公园,提高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完善城市休闲功能区。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数字辽源”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强力推进“五城联创”,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和省级园林城、卫生城、生态城要实现创建目标,国家级文明城创建要取得重大进展。
3)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区域性重大交通基础工程,推进辽西、集双高速和辽长铁路、四松快速铁路辽源段“两高、两铁”建设,加快形成区域交通中心。实施引松入辽、水源地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解决辽源缺水问题。滚动实施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提升城市道路、供水、供热、供气、公交、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实施东辽河、梨树河、半截河、渭津河城防工程,城区二环以内达到50年一遇标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建设三环路,形成“三环四纵六横”路网体系。推进大唐三期工程、垃圾发电和智能电网建设。
(三)力促县域经济跨越升级 1)加大县域突破力度。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3)发展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精深加工业、园艺特产业。
4)重点建设3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粮食高产示范基地、100个高标准牧业示范小区。发展牛、羊、猪、鹿、禽、蛋品等特色产业链,做大做强金翼蛋品、麒鸣生物等100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5)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
6)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守民生优先、民利为重的发展原则,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辽源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深入实施惠民工程。——努力促进就业创业。——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完善公共服务。
三年内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三年内全面完成暖房子改造工程,三年内全面完成小区治理工程。
(五)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把社会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观念转变、要素集成、资源整合和方法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打造平安辽源、法治辽源、活力辽源、和谐辽源。
——完善社会建设评估体系。——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完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
——完善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体系。
(六)着力提升文化实力 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振兴战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注重形成文化认同,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彰显城市文化个性,不断提升文化凝聚引领能力、文化品牌影响能力、文化惠民服务能力、文化产业竞争能力、文化创作生产能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名城。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丰富辽源特色文化内涵。——加快发展公益文化事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
总体目标是:“两个翻番、两个增强、三个改善、四个提升”。
两个翻番: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两个翻番。2013年比2010年翻一番,2016年比2013年翻一番。
两个增强:
1.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稳步提高,可支配财力规模逐步增大。三个改善:
1.民生状况明显改善。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均等化、便利化充分体现。
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治理,绿化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
——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同步、公共设施建设与加强管理并重,加快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建设中心城区五大商圈,加快辽河半岛、辽河北岸两个城市综合体开发,完善城市商务功能,提升城市商贸功能区;坚持河流治理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推进市区沿河景观带和湿地公园建设,形成城市生态功能区;建设向阳山公园二期和黎明山公园,提高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完善城市休闲功能区。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数字辽源”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强力推进“五城联创”,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和省级园林城、卫生城、生态城要实现创建目标,国家级文明城创建要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区域性重大交通基础工程,推进辽西、集双高速和辽长铁路、四松快速铁路辽源段“两高、两铁”建设,加快形成区域交通中心。实施引松入辽、水源地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解决辽源缺水问题。滚动实施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提升城市道路、供水、供热、供气、公交、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实施东辽河、梨树河、半截河、渭津河城防工程,城区二环以内达到50年一遇标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建设三环路,形成“三环四纵六横”路网体系。推进大唐三期工程、垃圾发电和智能电网建设。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全面加大治水、治污、治尘、治塌力度。强化东辽河源头生态保护,开展综合治理,改善流域生态。实施中水回用、重点镇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控制面源污染,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建立覆盖城乡的污染防控治理体系。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建设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变城市“废地”为城市“绿肺”,打造全国采煤沉陷区治理“样板”。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实施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辽源大地”规划。
——整合教育资源,巩固义务教育,加强学前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建设职教园区和本科层次大学,打造东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加强人口和优生优育工作,加快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
四个提升:
1.发展能力明显提升。集聚要素能力明显增强,承载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制约发展的瓶颈得到有效破解。
2.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商务、商贸等功能逐步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3.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对外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全方位、深层次、大范围的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4.文化实力明显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城市文化个性得到彰显,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比较以往,六次党代会有三个更加鲜明的特点,一是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把辽源真正摆到了全省的大环境之中,提出要打造中南部中心城市的目标。二是有了更加亲民的情怀,明确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三是有了更加长远的思路,站到发展的高度上,把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统一起来,打出了一张符合辽源实际的有辽源特色的响亮的辽源牌。
二部分:六次党代会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主要精神:
整合教育资源,巩固义务教育,加强学前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建设职教园区和本科层次大学,打造东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一、从摆位上看,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融为一体,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从内容上看,抓住了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突出了教育热点与难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一)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 ;
(二)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打造名师名校长队伍,提高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推进校际均衡。
三、从目标上看,高起点高定位,充满希望与自信
姜书记的报告指出: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建设职教园区和本科层次大学,这是一个高起点,高站位,将结束辽源没有本科大学的历史。
辽源教育未来五年辽源市教育要努力在四个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一、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有新突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要按照既定的《辽源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的部署,科学规划和合理调整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加大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探索义务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特色化办学模式、集团化发展模式、经费投入体制、校长教师流动管理办法改革,切实保证到2012年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90%,实现初步均衡的目标。
二、认真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上有新提高,为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适时迁建3所教育局管理的公办幼儿园,扩建、改造2所行业管理的公办幼儿园;龙山、西安两区通过独立设置或附设的形式新增20所公办幼儿园。农村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独立设置的公办中心幼儿园,鼓励大村独立建、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实行学前教育准入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举办标准化幼儿园。三年内,全市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9%、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5%。
三、加快推进园区化、集团化发展战略,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上有新思路,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和支撑能力。要紧紧跟进南部新城建设步伐,加快推进职教园区建设,完成职教园区一期建设规划,五年后建成入园学生规模达到3万人、年提供社会和企业职工培训服务能力达到1.5万人次的“东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充分发挥北方煤炭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做大做强辽源职业技术学院,调整专业门类结构,充实教师队伍,扩大招生规模,为建设一所辽源本科层次的院校奠定基础。
四、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师能、师德建设上有新举措,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要按照德技双馨的基本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师能和师德建设。实施学前教育教师归口统一培养,强化职前教育。实施教师教育专业素质达标“燎原工程”、提升千名农村教师专业化素质“春雨工程”、打造名校名师名校长的“火炬工程”,努力培养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现代化的优秀教师队伍,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按照《辽源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实施强化师德教育的“红烛工程”,综合整治违规收费、办班补课等现象,解决义务教育择师和办班补课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建设和谐辽源做出贡献。
第三部分 热词解读
一、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能源电力技术相结合,并与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我市于2010年在全省率先启动智能电网建设,规划总投资13.2亿元。到2015年,将拥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5座、66千伏变电站42座,66千伏以上变电容量将达到408.1万千伏安,线路1279.7公里。
二、“六路安居”工程
我省提出的以城市棚户区改造、煤矿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廉租住房保障、林业棚户区改造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该工程的实施,目的在于实现住房保障从城市到乡村、林区、厂矿的全覆盖。
三、暖房子工程
我省自2010年起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旨在提高城市冬季供热保障能力和水平,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改善城市居民住房保温条件和居住环境。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热源建设,改造撤并小锅炉,实施陈旧管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发展新型清洁热源,实施供热计量,加强集中供热监控平台建设等。
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创建创业型城市是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形势的有效途径,以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为基本原则。我市2009年进入国家首批创建创业型城市试点行列。
五、健走日
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纵深发展,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市政府决定把每年6月份第三周的周六定为我市全民健身“健走日”,以开展全民健步走活动为主要形式。
六、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是源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普及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七、“三帮扶”活动
省委为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于2011年上半年开始,在全省广泛开展的帮扶困难群众、帮扶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活动。八、五大商圈 我市为调整优化城市商贸业发展布局,拉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而提出的战略构想,即打造辽河半岛、市中心、开发区、南部新城和北部城区“五大商圈”,加快推进城市建设。
九、城市综合体
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十、数字辽源
2011年,市政府与中国移动吉林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数字化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我市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内容进行全方位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建立起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十一、小区治理工程
我市2011年起为改善住宅小区居住环境,解决住宅小区物业弃管,设施、设备老化和环境脏乱差等影响居民生活居住问题而实施的治理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实施硬化工程、绿化工程、亮化工程、美化工程、安全工程和改善工程,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
同志们,六次党代会是辽源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转型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描绘了辽源未来发展的蓝图,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既有宏观导向性,也有微观操作性。深入学习领会六次党代会精神,是我们做好未来几年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我们各位同志,要把思想迅速统一到六次党代会的精神上来,加强学习,把握核心,勇于担当,切实把教育工作这一最大的民生工程实施好,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回报党委政府和社会对我们的期望。
第三篇:贯彻落实中央建议精神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贯彻落实中央《建议》精神开创科学发展新局
面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十九讲讲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朱之鑫
2012-01-18 10:09:02
来源:中国人大网
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正在按照中央《建议》精神,组织编制“十二五”规划。我结合学习中央《建议》精神,向各位领导汇报几点体会。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这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在接连遭受百年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冲击情况下,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今年将超过39万亿元,经济总量有望从“十五”期末的世界第四位跃居第二位。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将突破8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超过20%。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亿斤,实现连续7年增产,主要工业行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服务业稳步发展。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快速推进,预计今年底城镇化率将达到47.5%,比2005年增加4.5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到2009年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15.6%,预计可基本实现规划目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3.14%和9.67%,将超额完成规划目标。
这五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下,转移4500万农业劳动力的规划目标可如期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接近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是近25年来增长最快的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全国近1/4的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升,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政策主张更加关注,对我声音更加重视。与此同时,我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也有所增加,今年推进的世界银行投票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将使我国的投票权和份额双双上升到世界第三位。
总之,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国内外环境
中央《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中央在准确把握国际发展大势、深入分析国内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判断。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在国际环境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利弊共生的新特征: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出现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过度负债消费、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造成严重冲击,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加大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力度,贸易保护有所抬头,全球供需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为走出金融危机阴影、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各国争相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全球进入创新密集时代,可能引发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变革。
三是国际治理结构面临新调整。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加快,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与博弈强化,将牵动国际关系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分化组合。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日益增强的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的经济体制活力,稳定的社会大局,都将为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4000美元,进入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进入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传统的增长模式将面临严峻挑战。内需与外需,投资和消费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加之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简单照搬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已无法支撑未来的发展。
二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充满更高期待。社会结构、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利益诉求深刻变化,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建设,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和风险。
三是改革开放面临新的考验。体制机制障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在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前提下,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内发展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和影响,国际敌对势力对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围堵、遏制、挤压、破坏等活动会更加频密复杂。
总的来看,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既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必须增强机遇意识,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前进道路上的风险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认清挑战,应对挑战。只要我们能够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就一定能够继续紧紧抓住并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更上新台阶。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中央《建议》在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明确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和“五大目标”。
“一个主题”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议》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排在100位左右,追赶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解决我国现代化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矛盾,最终还是要靠发展。
其次,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征。原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我国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要破解发展难题,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未来五年,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条主线”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第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适应国际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或将进入一个增速减缓、结构转型、制度创新、竞争加剧多重特征并存的时期,这将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受到挤压,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面临的技术竞争与对资源争夺将更加激烈。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扩大内需、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适应世情变化、增强抵御各种风险能力,才能在未来国际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
第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我国服务业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7%,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基础上,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第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资源消费也必然大幅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过大。200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总量的8.5%,但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例却分别达到54%、43%、34%和52%。与此同时,我国水、大气、土壤污染严重,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这些年,我国社会建设领域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各级财政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可以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突出,财富分配呈现向企业、向资本、向政府倾斜的趋势,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社会保障体系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碎片化”问题突出,住房、食品安全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社会矛盾可能进入多发期,而社会管理还不到位,经验缺乏,人才不足。破解这些发展难题,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努力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建议》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重点,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建议》精神,切实在加快转变上下更多功夫、见更大实效,努力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五大目标”,《建议》在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人民生活、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五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这些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要求,并突出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坚持长短结合,做好“两个衔接”,即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第二,坚持突出重点,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使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更加突出,并有了具体的考核标准和抓手。
“十二五”规划将根据《建议》确定的目标,提出包括约束性指标在内的具体指标。发展目标的设定,要充分体现在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规划指标的设置,将突出提高服务业比重、大幅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显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调整结构、节能减排、改善民生方面的指标。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
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建议》从十个方面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部署和战略安排。我重点从六个方面做一介绍。
(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针对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提出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也是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按《建议》要求,“十二五”时期,要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积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使服务业在拉动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等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我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这几年,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
要按照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能源、交通和信息化建设,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源方面,要努力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交通方面,要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信息化方面,要突出抓好“三网融合”、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联网研发应用等重点任务,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努力在更高起点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扩大内需、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所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要在“补短板”上下大功夫。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镇,这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同时,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优化提升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同时,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培育壮大若干人口和经济密集的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
即使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目前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仍将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我们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关系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以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但不同区域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生活条件以及居民收入水平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动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推动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未来五年是抓好落实的关键阶段。“十二五”时期,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低碳技术,增加森林碳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节能减排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强化指标约束。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管理,完善土地、水和重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要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积极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海岸带等的生态保护,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改善生态环境。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十二五”时期,要以科技、教育、人才三个中长期规划纲要为抓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谋求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谋求长期竞争优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五)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要坚持民生优先,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尽可能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建议》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努力实现“两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在积极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的同时,通过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强化税收调节作用等途径,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把“蛋糕”分好。
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努力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
医疗卫生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重点推进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发展,切实把“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解决好,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要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已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社会发展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动员和组织公民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六)深化改革开放。我国能取得现在这样的发展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十二五”时期,要在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的同时,争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打破垄断为重点,进一步放开市场,引入竞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方向,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健全流转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以健全现代金融体系为方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国有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高效运行、审慎监管和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为方向,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全面改革资源税,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责任。
“十二五”时期,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新变化,适应国内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完善开放格局,全面提升沿海开放,扩大内地开放,加快沿边开放和向西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下大力气推动外贸发展从出口创汇为主向进出口均衡发展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逐步从低端向高端转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不断提升引资引智水平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央《建议》是我们党对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战略考虑和总体思路,是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我们会把中央提出的重大思想和战略部署不折不扣地体现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凸显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鲜明导向,真正制定出一个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的好《纲要》。我们会把《建议》精神贯穿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实践工作中,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大方向不动摇,努力谱写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第四篇:为开创我县教育事业新局面尽职尽责
为开创我县教育事业新局面尽职尽责——在人大常委会上的表态发言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我叫XX,现年41岁,中~员,大学学历,1998年3月至今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现被XXX县长提名为县XX局局长人眩如果今天我能被人大常委会正式任命,我将倾注全力为发展和振兴教育事业殚精竭虑、恪尽职守、勤奋耕耘。并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依法治教,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政策,全面贯彻《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县人大及社会各届的监督,认真办理落实人大代表的建议和议案,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在法制化轨道上开创新的局面。
二、谋事创新,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立足我县实际,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重点,巩固优化义务教育;以配强师资、质量立校为重点,扩张提升高中教育;以突出特色、规范管理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行政与教研教学管理机制,抓好学校管理,加强教学指导,强化教师培训,增强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全县教育的整体质量,确保高考升学率稳步提升,并尽快在考入全国一流名牌高校的人数上实现重大突破。
三、廉洁自律,建设一流教师队伍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廉自律的若干规定,坚持警钟常鸣,做到自盛自警、自重、自律,不断增强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切实抓好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做到总揽不包揽,兼听不偏听、放手不撒手、爱护不袒护、直率不轻率、果断不武断。狠抓基层领导和教师作风建设,树立和弘扬为人师表、忠于职守、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的时代风尚。实行专干校长轮岗竞争和教师择优聘任等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总之,如果我能有幸肩负教育局长的重任,我将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带领教育局一班人,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谋事敬业,开拓创新,用辛勤和汗水,为振兴教育事业、打造教育强县做出无私的奉献。谢谢!
第五篇:学习贯彻市六次党代会精神问答
学习贯彻市六次党代会精神
问答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回顾总结市五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共许昌市第六届委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求客观规律之真,务科学发展之实,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致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崛起、富民兴许。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六个方面:
一、五年来,主要指标在争先进位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二、五年来,现代产业在调整提升中不断壮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三、五年来,新型城镇化在“三化”协调中加速推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变。
四、五年来,改革开放在克难攻坚中取得突破,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五、五年来,民生民本在共建共享中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六、五年来,党的建设在与时俱进中全面加强,组织保障更加有力。
在五年的不懈奋斗中五条经验: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求客观规律之真,务科学发展之实,才能不断提高党的科学领导能力;只有坚持科学发展,始终扭住发展不放松,正确处理发展与转变、与为民、与改革稳定的关系,才能把发展的步子迈得更稳、更快、更好;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才能赢得群众最广泛的拥护和支持;只有坚持项目带动,把各项工作都转化为具体的项目来推进、来运作、来
实施,才能更好地破解难题、推进发展;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加快新型城镇化为战略重点,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根本保证,坚持求真务实,推进“三化”协调,致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率先崛起、富民兴许。
求真务实,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是加快领导方式转变的核心所在。
“三化”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基本路径,更是许昌的生动实践。
率先崛起,是中原崛起在许昌的具体体现,是许昌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的必然选择。
富民兴许,是率先崛起的重要标志,是全市458万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
今后五年的重大任务: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二、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项目带动加快转变、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以集群经济提升产业、以绿色增长引领未来)。
三、积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创新规划建设理念,彰显特色、加快
许昌新区建设,育好龙头、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务求突破)。
四、强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积极深化各领域改革、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五、发展繁荣大文化,着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塑造昂扬向上的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和谐社会(让广大群众拥有可靠稳定的好收入、让广大群众拥有均等完善的好服务、让广大群众拥有和谐幸福的好心情)。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事业成败,关键在党。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为实现率先崛起、富民兴许提供坚强保证。
一、深化理论武装,强化思想保证。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组织保证。
三、推进反腐倡廉,强化纪律保证。
四、夯实基层基础,强化作风保证。
五、做好群众工作,强化社会保证。
六、坚持总揽全局,强化领导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