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运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5 06:2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三运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三运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王三运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王三运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010年1月2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 王三运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安徽省委、省政府,向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新闻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安徽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十分高兴地向大家宣布,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专门制订的战略规划,是我省第一个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规划,也是今年国务院第一个颁布实施的区域规划,对于崛起中的安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批复明确指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实施《规划》,是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安徽的一项重大而特殊的任务,也是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面临的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我们将按照《规划》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完成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决不辜负中央的重托和厚望。

安徽居中靠东、沿江通海,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安徽800里,我们称之为八百里皖江。依托这条黄金水道,皖江城市带应运而生、蓬勃兴起。《规划》指出,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诚然如此,这里区位优越,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800里皖江一、二级岸线总长近600里,干流岸线利用率只有11.3%,开发潜力巨大。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还有非常密集的科教资源,全省95所高校、2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院所、45个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合肥市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是国家大科学工程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我省已启动建设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也覆盖到这个区域。

对于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政策意见和规划中,把皖江城市带作为六大城市群增长极之一。特别是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特别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我们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中部崛起战略而采取的实际行动和重大举措。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规划》站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高度,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就是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这些战略定位,与国家关于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定位非常契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示范区建设的厚望和重托,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各位记者、朋友们,规划为我们描绘了示范区建设的美好蓝图,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皖江城市带将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我们一定从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全面把握规划的深刻内涵,举全省之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一是细化实施方案,加快编制产业发展、城镇体系、物流、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产业集中区等方面的专项规划,逐年、逐市分解规划目标,尽快把规划蓝图转化为操作细则。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尽快出台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三是优化承接条件,加快构建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能源保障、水利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探索园区共建共管共享机制,高水平规划建设产业转移集中区。四是创优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市场体系、金融服务、土地管理、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加强法制、诚信和人文环境建设,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制度保障。五是强化合作共举,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加积极主动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台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密切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区域合作,争取早日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效应。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美丽的皖江城市带充满活力、商机无限、前景诱人。我们真诚邀请新闻界及社会各界朋友关注示范区、宣传示范区、参与支持示范区建设,积极为示范区建设和安徽发展献计献策。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有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把示范区建设好,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第二篇: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全面履行教师职责,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中小学特点,特制定本资格条件。

第一章 适用范围

第一条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省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教师和校外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

第二条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分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和三级教师。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三条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条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第五条 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第六条 任现职以来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达到申报上一级岗位基本任期年限的要求。

第七条 继续教育条件

1.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达到规定要求,其中担任校长(含副校长,下同)岗位的还应取得相应岗位培训合格证书。2.按照规定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或符合免试条件。

第八条 在乡村学校任教三年以上,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第九条 身心健康,坚持正常工作。

第十条 任现职以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

1.因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核确定不合格的,当年不得申报,并从下一起2年内不得申报;

2.受到党纪或行政处分未满处分期,不得申报;

3.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挟私报复的,取消其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一起5年内不得申报。

第三章 申报条件

第十一条 正高级教师(略)第十二条 高级教师

一、学历及资历条件

1.具备博士学位后,并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2年。

2.具备硕士学位后,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后,并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5年。

3.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后,并在小学、初中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5年(40周岁以下须具备本科毕业学历)。

二、能力条件

1.根据所教学段学生思想实际,能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书育人成果比较突出。

2.对所教学科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特色。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撰写一篇较高水平的反映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行动报告或教育叙事。

3.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工作量饱满。其中,校长授课时数不少于本校同学科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担任学校中层管理干部的教师,授课时数不少于本校同学科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二分之一。

4.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等工作3年以上(其中任现职以来1年以上),并胜任该项工作。

5.在指导青年教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活动。基本任期内,每学期听课指导及主持研讨不少于6节(次),每学期开设校内公开课不少于1节(次)。基本任期内开设校际公开示范课不少于2次,且获好评;任现职以来,所辅导的教师在县级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等各类学科教学类评比活动中,获省级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或县级一等奖(乡村教师为县级三等奖)以上。

6.申报当年参加由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以上。

7.城镇教师,须具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的经历。

三、业绩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二:

1.被评为市级(乡村教师县级)以上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

2.作为班主任其所带班级被市级(乡村教师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先进班集体等称号。3.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以上,或获得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乡村教师为三等奖)以上。

4.在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省级二等奖或市级一等奖(乡村教师为省级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县级一等奖)以上。

5.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做出成绩。所指导的学生在参加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创新大赛、科技活动、技能大赛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活动中,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

6.在教育教学综合测评、绩效考核或考核中至少3次名列前五分之一,并在申报当年由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中达到优秀等次。

7.主持并完成由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立项的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实验课题1项。

8.参加县、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获省级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乡村教师为市级三等奖或县级一等奖)以上,其中高中教师须获奖2次以上。

9.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市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奖2次以上,其中三等奖以上1次。

四、教研科研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高中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初中或小学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或在市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乡村教师不作公开发表论文要求,须提交在教育教学方面经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有一定深度的教学方法介绍或学生管理经验总结1篇。

2.公开出版专著1部,或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合著中参与撰写4万字以上。

3.参加经省级以上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列入中小学用书目录的国家课程教材、省级地方教材编写1次。

4.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论文、课件获省级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乡村教师市级三等奖或县级一等奖)以上。

第十三条

一级教师

一、学历及资历条件

1.具备博士学位。

2.具备硕士学位后,并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2年。

3.具备学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或者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后,并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4年。

4.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后,并在小学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5年。

二、能力条件

1.能根据所教学段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较好地完成任务。

2.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熟练担任本学科教学工作。

3.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工作量饱满。

4.担任班主任等工作2年以上,并胜任该项工作。

5.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在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能较好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撰写1篇具有一定见解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6.申报当年参加由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以上。

7.城镇教师,须具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

三、业绩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二。

1.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

2.作为班主任,其所带班级被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先进班集体等称号。

3.获得市级(乡村教师县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

4.在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等各类学科教学类评比中获市级二等奖(乡村教师县级二等奖)以上。

5.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获市级三等奖(乡村教师县级二等奖)以上1次,或县级二等奖(乡村教师获县级三等奖)以上2次。

6.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县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三等奖以上1次。

7.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方面做出成绩。所指导的学生在参加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创新大赛、科技活动、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奖项。

8.参加市级(乡村教师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正式立项的教育研究课题并结题。

9.在教育教学综合测评、绩效考核或考核中至少3次名列前三分之一,并在申报当年由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中达到优秀等次。

四、教研科研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高中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或在市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初中或小学教师在市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乡村教师不作公开发表论文要求,须提供从事教育教学、关爱留守儿童、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心得体会或经验总结一篇。

2.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合著中参与撰写2万字以上。

3.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资源开发、新课程实验等活动,成果在县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公开出版。

4.参加市级(乡村教师县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论文、课件获市级三等奖(乡村教师为县级二等奖)以上1次。或县级二等奖(乡村教师为县级三等奖)以上2次。

第四章 破格申报与评审

第十六条 二级、一级和正高级教师,不实行破格申报。高级教师不实行学历、资历双破格申报。

第十七条 破格申报高级教师,除具备上述第十二条有关正常晋升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近5年内考核至少有2次优秀等次。

(二)破格答辩成绩达到优秀等次(由市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并制定具体答辩办法)。

(三)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等称号。

2、参加省级学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省级优秀课评比、学科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次以上;或参加全国学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学科优秀课评比、学科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大赛获得最高等次奖(特等奖或一等奖)1次以上。

(四)任现职以来教研科研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过省级以上教育部门批准立项的教科研课题并通过鉴定已结题(课题组成员排名前三位,不含子课题),或获得过省级教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以上。

2.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其中有1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1部。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资格条件由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资格条件自颁布之日起试行,原《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教人[2005]6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条 本资格条件为基本标准,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附件2 安徽省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

(试行)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全省幼儿园教师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全面履行教师职责,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幼儿园特点,特制定本资格条件。

第一章 适用范围

第一条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省幼儿园教师。

第二条 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分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和三级教师。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三条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条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第五条 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及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第六条 任现职以来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达到申报上一级岗位基本任期年限的要求。

第七条 继续教育条件

1.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达到规定要求。其中担任园长(含副园长,下同)岗位的还应取得相应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2.按照规定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或符合免试条件。

第八条 在乡村学校任教三年以上,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第九条 身心健康,坚持正常工作。

第十条 任现职以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

1.因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核确定不合格的,当年不得申报,并从下一起2年内不得申报;

2.受到党纪或行政处分未满处分期,不得申报;

3.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挟私报复的,除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一起5年内不得申报。

第三章 申报条件

第十一条 正高级教师(略)

第十二条 高级教师

一、学历及资历条件

1.具备博士学位后,并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2年。

2.具备硕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后,并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5年。

3.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后并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5年(40周岁以下须具备本科毕业学历)。

二、能力条件

1.坚持保教并重,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注重家园共育,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主动发展,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教书育人成果突出。

2.具有坚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保教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保育教育经验丰富,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特色。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撰写一篇较高水平的反映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行动报告或教育叙事。

3.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工作量饱满。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并提交近两年所带班级的一学年一日活动计划、反思以及观察记录和个案材料。其中,园长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本园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四分之一,且每学年听课看活动不少于30节(次);副园长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本园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且每学年听课看活动不少于50节(次);其他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本园专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二分之一。

4.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等工作3年以上(其中任现职以来1年以上),并胜任该项工作。

5.在指导青年教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参加园本培训、园本教研活动。基本任期内,每学期听课指导及主持研讨不少于6节(次),每学期开设园内公开课或专题讲座不少于1次;基本任期内开设园际公开示范课或专题讲座不少于2节(次),且获好评。任现职以来,所辅导的教师在县以上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等活动中获省级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或县级一等奖(乡村教师为县级三等奖)以上。

6.申报当年参加由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以上。

7.城镇教师,须具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的经历。

三、业绩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二:

1.被评为市级(乡村教师县级)以上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

2.作为班主任其所带班级被市级(乡村教师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先进班集体等称号。

3.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以上,或获得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乡村教师三等奖)以上。

4.在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技能大赛、游戏活动、环境创设、多媒体软件、教玩具制作等活动中获省二等奖或市一等奖(乡村教师省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县级一等奖)以上。

5.主持并完成市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科学保教实验课题1项。

6.在教育教学综合测评或绩效考核、考核中至少3次名列前五分之一,并在申报当年由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中达到优秀等次。

7.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市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奖2次以上,其中三等奖以上1次。

四、教研科研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前教育教学论文1篇,或市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前教育教学论文2篇。乡村教师不作公开发表论文要求,须提交1篇在教育教学方面经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有一定深度的教学方法介绍或学生管理经验和总结一篇。

2.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1部,或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合著中参与撰写4万字以上。

3.参加经省级以上中小学幼儿园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公开出版发行并在全省广泛使用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编写1次。

4.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论文、课件获省级三等奖或市级二等奖(乡村教师市级三等奖或县级一等奖)以上。

第十三条 一级教师

一、学历及资历条件

1.具备博士学位。

2.具备硕士学位后,并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2年。

3.具备学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或者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后,并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4年。

4.具备中师幼教专业学历后,并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5年。

二、能力条件

1.熟练掌握幼儿教育各领域的目标、内容和指导要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教育。

2.科学制定幼儿一日活动计划,独立承担小、中、大班的保教工作。

3.完成规定的保育教育任务,工作量饱满。

4.担任班主任等工作2年以上,并胜任该项工作。

5.教学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能较好地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撰写1篇具有一定见解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6.申报当年参加由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以上。

7.城镇教师,须具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

三、业绩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二:

1.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

2.作为班主任其所带班级被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先进班集体等称号。

3.获得市级(乡村教师县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

4.在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技能大赛、游戏活动、环境创设、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评比中获市级二等奖(乡村教师为县级二等奖)以上。

5.参加市级(乡村教师县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科学保教实验课题1项。

6.在教育教学综合测评或绩效、考核中至少3次名列前三分之一,并在申报当年由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中达到优秀等次。

7.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县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三等奖以上1次。

四、教研科研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市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一定价值的学前教育教学文章2篇。乡村教师不作公开发表论文要求,须提供从事教育教学或关爱留守儿童、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心得体会或经验总结1篇。

2.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合著中参与撰写2万字以上。

3.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资源开发、新课程实验等活动,成果在县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公开出版。

4.参加市级(乡村教师县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论文、课件获市级三等奖(乡村教师为县级二等奖)以上1次。或县级二等奖(乡村教师为县级三等奖)以上2次。

第四章 破格申报与评审

第十六条 二级、一级和正高级教师,不实行破格申报。高级教师不实行学历、资历双破格申报。

第十七条 破格申报高级教师,除具备上述第十二条有关正常晋升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近5年内考核至少有2次优秀等次。

(二)破格答辩成绩达到优秀等次以上(由市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并制定具体答辩办法)。

(三)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等称号。

2.参加省级学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省级优秀课评比、学科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次以上;或参加全国学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学科优秀课评比、学科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大赛获得最高等次奖(特等奖或一等奖)1次以上。

(四)任现职以来教科研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过省级以上教育部门批准立项的教科研课题并通过鉴定已结题(课题组成员排名前三位,不含子课题),或获得过省级教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以上。

2.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其中有1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1部。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资格条件由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资格条件自颁布之日起试行,原《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教人[2005]6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条 本资格条件为基本标准,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附件3 安徽省教研、电教机构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教研、电教机构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教研、电教机构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全面履行工作职责,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研队伍,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改革的有关规定,结合教研、电教机构特点,特制定本资格条件。

第一章 适用范围

第一条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省各级教研、电教机构教研人员。

第二条 教研、电教机构教研人员专业技术资格分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三条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条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示范引领,为人师表。

第五条 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研究一线,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和义务。

第六条 任现职以来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达到申报上一级岗位基本任期年限的要求。

第七条 继续教育条件

1.按照规定要求完成继续教育培训。

2.按照规定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或具备免试条件。

第八条 身心健康,坚持正常工作。

第九条 任现职以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

1.因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核确定不合格的,当年不得申报,并从下一起2年内不得申报。

2.受到党纪或行政处分未满处分期,不得申报。

3.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挟私报复的,除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一起5年内不得申报。

第三章 申报条件

第十条 正高级教师(略)

第十一条 高级教师

一、学历及资历条件

1.具备博士学位后,并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2年。

2.具备硕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后,并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5年。

4.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后,并在小学、幼教教研岗位上受聘一级教师满5年(40周岁以下须具备本科毕业学历)。

二、能力条件

1.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深入基层,服务教师,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指导任务,成效明显。

2.具有指导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学活动的能力,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总结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受到好评。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指导教师教学,撰写1篇较高水平的的反映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行动报告。

3.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量饱满。近三年内,教研机构教研员年均听课60节、电教机构专业人员年均听课30节以上;在县以上范围内上研究课、示范课或开展专题讲座(含承担县级以上教师培训任务)每年不少于2次。

4.具有较强的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有自己的实验校(点),并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5.在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任现职以来,指导的本地区学科教师在上一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二等奖以上。

6.申报当年参加由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达到良好等次。

三、业绩条件

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

2.被评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或名师。

3.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以上(县级教研人员获得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以上)。

4.在上一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保教活动、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一等奖以上。

5.在绩效考核、考核中至少3次名列前五分之一,并在申报当年由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中达到优秀等次。

6.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市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二等奖以上。

四、教研科研条件

任现职以来,须具备下列条件中两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

1.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2篇(其中省级教研员有1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

2.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全著由本人撰写的占一半以上)1部。

3.主持1项由市级(其中省级教研人员为省级)以上教育部门立项的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科学保教实验课题,并结题。

4.职教教研人员主编国家规划教材编写1部,或本人撰写4万字以上的经国家或省级相关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规划教材1部;普教教研人员参加经省级以上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列入中小学用书目录的国家课程教材、省级地方教材编写1次。

5.参加上一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论文、课件获国家级三等奖以上,或省级二等奖以上,或市级一等奖以上。

第十二条 一级教师

一、学历及资历条件

1.具备博士学位。

2.具备硕士学位后,并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2年。

3.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后,并受聘二级教师岗位满4年。

二、能力条件

1.具有良好的服务教师意识,较好地完成指导任务。

2.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学活动能力,有自己的联系校(点),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撰写1篇较高水平的教研工作经验总结。

3.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量饱满。近三年内,教研机构教研员年均听课50节、电教机构专业人员年均听课20节以上。

4.在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做出一定成绩。任现职以来,指导的本地区本学科教师在上一级教育部门举办的优质课、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奖。

5.应具有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县(市、区)级以上范围开设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或专题讲座(含承担县级以上教师培训任务)每年不少于1次。

6.申报当年参加由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演讲)达到良好等次。

三、业绩条件

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

2.获得市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

3.在上一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保教活动、技能大赛、多媒体软件制作等获二等奖以上。

4.在绩效考核、考核中至少3次名列前三分之一,在申报当年由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评课中达到优秀等次。

5.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县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三等奖以上。

四、教研科研条件

任现职以来,应具备下列条件中两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

1.在市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2篇,其中省级教研员有1篇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

2.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合著中参与撰写2万字以上。

3.参加市级以上教育部门正式立项的教育研究课题并结题。

4.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资源开发、新课程实验、科学保教实验等活动,成果在县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公开出版。

5.参加上一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电教活动,论文、课件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或市级二等奖以上。

第四章 破格申报与评审

第十五条 二级、一级和正高级教师,不实行破格申报。高级教师不实行学历、资历双破格申报。

第十六条 破格申报高级教师,除具备上述第十一条有关正常晋升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近5年内考核至少有2次优秀等次。

(二)破格答辩优秀等次以上(由市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并制定具体答辩办法)。

(三)任现职以来教育教学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省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称号。

2、参加省级学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省级优秀课评比、学科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次以上;或参加全国学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学科优秀课评比、学科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大赛获得最高等次奖(特等奖或一等奖)1次以上。

(四)任现职以来教科研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主持过省级以上教育部门批准立项的教科研课题并通过鉴定已结题(课题组成员排名前三位,不含子课题),或获得过教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

2.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其中有2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1部。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资格条件由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资格条件自颁布之日起试行,原《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教人[2005]6号)同时废止。

第十九条 本资格条件为基本标准,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规划编制座谈会发言材料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我省大规模承接长三角辐射开拓了新的空间。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将会对周边地区、长江流域的发展发挥较大的带动作用。

安徽与长三角紧密相连,有着承接转移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马鞍山市及当涂县更是占尽天时地利。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向上争取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并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时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做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制定激励政策,促进皖江地区率先融入泛长三角经济体,是促进我省加快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步伐的重要举措。必将为皖江地区特别是马鞍山市及当涂县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与此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面临着中西部各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激烈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在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大战略下,科学制定规划,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有效地承接长三角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为此,结合我县实际,对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提出以下建议和要求,供领导参考。

一、要支持优势承接地,促其更好更快发展。

皖江地区是安徽经济发展活跃区域,与长三角山水相连紧密对接,有着承接长三角辐射的先天基础条件。但皖江城市带内部发展各有特色,经济基础强弱不均,与长三角的差距有大有小,地缘有远有近,承接条件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示范区承接规划时,既要统筹产业基础条件,更要向优势产业承接地作出政策倾斜,支持优势承接地更好更快发展。

马鞍山市及当涂县与长三角地缘相连、人缘相亲,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人员来往频繁,有着承接长三角辐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马鞍山市被纳入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当涂县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浙商(中国)投资潜力城市,当涂经济开发区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

因此,要求省委、省政府及示范区规划编制时,将马鞍山市及当涂县这样具有承接优势的地区,作为承接长三角辐射的发展重点,制定相关政策,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比如:在用地计划上,最好不要局限于某个市县的土地指标平衡,而应依据发展速度和条件,在全省范围进行统筹。)

二、要立足优势,承接辐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皖江各市经济基础不平衡,承接条件存在差异,产业发展也有相对的特色。制定承接产业布局规划时必须区分条件,扬长避短、科学统筹、合理分工。(如:发展船舶制造业和码头建设,芜湖以上江域不具备深水条件,只宜在马芜两市重点发展,不宜沿江各地一哄而上。)马鞍山市及当涂县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与长三角地区市县有着相对较小的差距。黑色冶金及压延、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汽车及配件和水产养殖是马鞍山市及当涂县已有的支柱产业,我们可将这些领域作为承接辐射的重点。(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客商来我县投资这些领域。目前,长三角已占我县年招商引资来源地的70%左右。),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发挥已有的磁材产业优势,争取引进电子配件制造加工业;发挥江岸及机械产业优势,发展船舶制造业;发挥 “承东启西”及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业;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发展面向长三角的现代农业;发挥交通对接优势,发展交通物流业。

为此,要求在规划方案中统筹考虑各地产业承接优势,扶持优势产业发展,保证皖江城市带承接辐射,有序多赢。

三、要加快基础设施与长三角的对接步伐

以马鞍山市及当涂县为例,这里与长三角山水相连,目前直接与东部对接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有芜申运河、宁宜城际铁路、马鞍山长江大桥等;还有一批待建的直接对接性项目,迫切需要建设(如:314省道改造、围乌路拓宽升级、开通博望至江宁开发区道路、高淳经乌溪-黄池通芜湖道路、芜湖经年陡-石桥-大陇-湖阳通江苏道路、丹阳新河水位提升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工程)。

这些项目,都需要国家、省、市不同程度地支持,对抢抓承接辐射发展机遇也至关重要,早实施、早对接、早生效。

四、要建设好软硬环境,全力招商引资,主动承接辐射。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对境内现有来自长三角及海外客商的服务工作,加大招商力度,以商引商,承接辐射。另一方面,除地方上要积极招商引资,优化服务环境,壮大提升现有产业,加快经济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外,恳请上级有关部门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重点产业、优势园区给予政策倾斜(如:用地指标、税费优惠、财政信贷、人财引进与培训、政策支持等),为承接辐射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也可以尝试与东部省市税收分成的路子,来迎接辐射。

五、要从规划着手,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安徽省委、省政府曾提出过“开发皖江”、“东向发展”等重大战略性构想,由于缺乏跟踪配套政策和切实有效的措施,没有建立长效机制,效果不太明显。这次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长三角辐射,有中央的支持,机会难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已启动方案规划,势在必行。但在编制规划的同时,必须充分研究激励政策,从规划着手,建立长效机制,着眼未来、长期努力。

第四篇:解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解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了《规划》,这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皖江城市带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做好《规划》宣传工作,本报邀请《规划》编制组负责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同志撰文进行权威解读,供各地在学习贯彻中参考。

新年伊始,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对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规划》是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的重大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受国外市场需求变化和周边国家竞争加剧影响,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步减弱,进一步加快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来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广大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越条件和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积极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一些地方还制定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性意见,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但总的来看,由于缺乏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还有待创新、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互利共赢机制有待完善、要素支撑条件有待强化,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选择重点区域,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转移与承接工作有序开展。

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安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从2009年2月起,我委会同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经过反复调研,并多方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安徽省和长三角两省一市政府意见,2009年12月,我委向国务院上报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送审稿)。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以国函[2010]5号文正式批复《规划》。

皖江城市带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国土面积75730平方公里,2008年底人口3058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18.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是安徽的精华所在。这一地区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高,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强等综合优势,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接近区域。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我国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断加快,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劳动力转移等现实压力,如何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科学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亟待破解的难题。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节约集约发展、推动节能减排等方面探索新的路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试验示范,发挥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

第二,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地区差距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国家始终坚持把缩小区域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作为制定出台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重要立足点和出发点。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还在于加快发展。设立示范区,实施重点地区率先发展战略,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这一区域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发展步伐。同时,为长三角等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格局。

第三,有利于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安徽一直在探索和寻找皖江开发开放的路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委、省政府就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提出实施“外向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支柱”的总体战略。进入新世纪,安徽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东向发展战略,皖江地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本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开启之际,设立示范区,标志着国家关于皖江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与安徽的长期追求实现了历史性契合,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安徽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通过大规模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有利于安徽在新一轮增长中抢占先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四,有利于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加快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面临着新挑战,加快调整区域产业分工、改善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形成区域良性互动格局的紧迫性日益增

强。设立示范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产业区际合理分工,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稳定扩大就业,激发内需潜能,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夯实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规划》提出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

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工作始终,加强与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衔接,力求使《规划》既充分反映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体现国家战略意图,有一定高度,又能立足安徽发展实际,富有区域特色,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规划》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突出创新承接模式和发挥示范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结合起来。皖江城市带要素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人才和技术支撑力量强,环境容量较大,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特色产业突出,具有较强的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和承载能力。《规划》以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系统整合皖江城市带各市空间与产业资源,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从整体发展战略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即以沿江一线为发展轴,打造合肥、芜湖双核和滁州、宣城两翼。在此基础上,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空间开发格局。

二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打造承接载体结合起来。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皖江城市带共有69家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家。这些开发园区是安徽土地集约化程度最高、现代制造业相对集中、创新创业优势明显、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的区域,形成了一些优势产业集群。同时,皖江城市带拥有大量未开发的岸线和土地,开发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园区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和项目协作关联度不高、基础设施和生产服务配套条件还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规划》着眼于皖江城市带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把打造产业承接载体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推进现有开发园区转型升级的基础上,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新兴的现代产业密集区。同时,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方式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示范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战略投资者和中央直属企业采取建设园中园、托管园区和共管园的方式合作共建开发园区,鼓励示范区内有条件的市、县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跨区域合作共建开发园区,推进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皖江城市带拥有一批中央驻皖科研机构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科技资源密集,创新氛围浓厚,创新势头强劲,近年来在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逐渐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随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皖江城市带自主创新优势更加凸显。《规划》始终突出在承接中发展、在发展中承接这个主题,按照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的要求,明确产业承接重点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升级,提升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结合,与自主创新相融合,使承接产业转移过程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增强和区域创新优势提升的过程。

四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皖江城市带生态优良,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较多,长江沿岸拥有一些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能够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规划》坚持把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节约集约资源的新举措,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的原则,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五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结合起来。区域合作是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不合作就不能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一隅一角之地参与竞争,肯定难以有大的作为。皖江城市带是安徽实现加速崛起的重点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接近区域。2008年,皖江城市带引进的省外资金占安徽全省的72%,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占55%以上,2009年更是超过六成。《规划》突出强调要加强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的全面合作,广泛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不断拓展合作方式和领域,着力完善合作机制,构建示范区与长三角地区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快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同时引领和带动安徽其他地区发展,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六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开展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结合起来。能否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主要取决于安徽自身的主动性,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承接环境。既然是示范区,必然就要超前,要率先做到,要重点围绕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环境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大推动力。《规划》鼓励示范区大胆探索,赋予其在经济和社会管理相关领域改革、探索跨区域合作新途径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权,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建立与沿海发达地区接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法制环境,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三、《规划》明确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规划》除前言外,正文共11章,全文约25000字。在全面分析设立示范区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了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在指导思想上,重点突出了“六个着力”,即: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建设,努力使皖江城市带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规划》还明确了示范区发展的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按照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规划》制定了2015年和2020年示范区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带动安徽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汽车、钢铁、有色、机械设备、化工、建材、家电、农产品加工八大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日趋完善。三是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长三角全面对接,形成一批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的产业开发园区,外来投资、外贸进出口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四是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五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稳步下降,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巢湖整体水质得到改善,长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Ⅱ—Ⅲ类,出境断面水质保持现有水平。《规划》提出,到2020年,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明确了九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着力优化产业承接与发展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经济活动合理有序进行的基础,关系到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后劲,决定着能否协调发展。《规划》依托皖江城市带现有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从发挥各市比较优势、分析现实经济联系和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出发,提出要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六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主要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着力打造安庆、铜池枞、马芜巢三大产业组团,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以合肥、芜湖为“双核”,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强化芜湖作为皖江开发开放龙头的地位和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两市产业集聚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充分发挥其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等优势,着力打造为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二是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产业转移和承接有多种形式,概括地说无非有两种,第一种是利用已有产业基础和园区条件把其他地区的产业吸引过来,与自身产业相融合;第二种是通过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直接把产业“搬迁”过来,发展“飞地”经济。无论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布局优化、功能齐全的产业园区。《规划》要求按照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突出的原则,加强现有开发园区管理,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园区规范、特色化和集约发展,把开发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强调通过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鼓励示范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开发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同时,为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规划》提出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这是《规划》的一大亮点。

三是明确产业承接与发展重点。这部分内容是《规划》的核心,主要是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在承接中发展、在发展中承接,构建包括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业、高技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六大产业在内的现代产业体系。选择这些产业作为承接与发展的重点,是通过认真研究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方向,明确产业转移的来源地和转移的主要产业,结合皖江城市带的实际情况而研究确定的。一方面,以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为依托,加大承接沿海制造业转移的力度,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另一方面,依托皖江城市带的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和发展纺织服装、建材化工、塑料制品、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同时,积极承接和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协作能力。

四是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承接产业转移目的是为了推动产业发展,决不能搞平面和简单的承接,而是提升式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内生发展动力和竞争力。安徽在自主创新方面有一定特色,所以《规划》单列一章专门强调自主创新问题。提出要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通过加快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积极构建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对接,着力完善自主创新体

制机制,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是强化承接产业转移基础设施支撑。《规划》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全局的角度来设计和考虑的。这部分内容就是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安徽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项目,把安徽的基础设施推上一个新台阶,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规划》强调要全面推进皖江城市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示范区内互联互通的交通通信网络和示范区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区域能源保障水平,强化人水和谐的水利保障体系,加快区域信息一体化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

六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承接产业转移不是转移落后、转移污染,而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扣承接产业转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这条主线,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体现“示范”内涵。《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转入,提高转移产业的技术含量,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合理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强化污染防治,推进重大节能工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七是推动区域联动发展。表面上看起来区域联动发展并不属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容,但实际上这正是《规划》的匠心所在。一方面,示范区需要强化与长三角等其它区域合作,“东张西望、左右逢源”,在内引外联中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示范区建设,使皖江城市带成为支撑点和辐射点来带动安徽其他地区共同发展。《规划》着重从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入手,通过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全面合作、鼓励和支持长三角地区优先向示范区转移产业、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等重点工作,加强与沿海其他地区互动,进一步密切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同时强调要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区的体制机制对接,明确了皖北、皖西、皖南联动发展的重点,从而实现安徽整体协调发展。

八是创新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是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规划》明确要在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政策、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适应转移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5个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进行先行先试。同时,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创新政府服务,着力提高行政效能;要构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完善法制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改革户籍制度。

九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毋庸置疑,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没有先例可循,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这些政策既要实事求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又要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先行先试,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规划》从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5个方面明确了一些必要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是国家有关部门反复研究确定的,有一定的含金量。用足用好这些政策,必将对示范区建设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规划》还要求长三角两省一市和安徽省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在符合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遵循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叠加,鼓励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向示范区转移,推动长三角与皖江城市带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产业格局。

四、《规划》实施的关键在于形成合力

《规划》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方面密切合作,确保相关任务和目标顺利实现。落实《规划》,加强领导是保障,强化协调是前提,完善机制是基础,形成合力是关键。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安徽省人民政府要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规划》。通过宣传,要增强地方各级政府对《规划》重大意义的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实施规划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宣传中,特别要认真听取基层政府、企业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国家有关部门,切实把《规划》贯彻好、实施好。

二是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安徽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抓紧推进相关工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要继续加强与安徽省的合作,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结合《规划》实施,引导和支持本地产业向示范区有序转移,加快推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强化指导,落实政策。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根据《规划》的要求,在专项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对示范区建设给予指导和支持。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政策,不断充实和完善支持政策的内容。要加强部门沟通和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开展监督,适时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规划》实施中负有重大责任。我们将根据国务院批复精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将加强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动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规划》为我们描绘了示范区建设的美好蓝图。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长三角两省一市等地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安徽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好,为推动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新的更大的贡献。(范恒山)

第五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之芜湖动漫企业环境外部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国家级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在安徽工业大学。这是示范区规划高度的重要体现。要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五项目标。规划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提出了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三是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四是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五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规划还对2020年的目标进行了展望,到那时,皖江城市带将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芜湖是安徽省的经济、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重点开放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芜湖是一个滨江山水园林城市,古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相继获得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动漫产业在芜湖拥有众多的客源;一级客源区域除芜湖外,主要有马鞍山市和南京市,两地人口较多,经济水平较高;二级客源市场主要有合肥市和江苏、浙江经济实力较强的几个城市;上海等大城市只能作为三级客源市场。

动漫产业对中国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无论是发展的规模还是产业化的程度都无法与动漫大国日本,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媲美。从经典的四格漫画都现在的动画,动漫产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芜湖动漫产业的发展已经很多年,自从2005年方特在芜湖的兴起,带动了芜湖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芜湖市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动漫产业交易会,在2009年芜湖成功申请并成为了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又建起了方特二期,成立了动漫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鼓励动漫产业在芜湖的发展,随着芜湖市政府将芜湖打造成东方奥兰多的目标一步步的实施,将会有六个主题公园的兴建起来,形成芜湖的动漫产业集聚。

动漫企业在芜湖的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总的可以概括的分为宏观环境,产业竞争性,竞争对手,市场信号辨识。

宏观环境分析:政府法律因素芜湖市政府大力支持动漫产业的发展,将鸠江区作为维护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企业主题运作,以主题公园为核心,以创意设计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工艺美术,影视传媒,文化休闲,数字动漫和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一区,一园,一街,两支点的文化创意发展新格局。该区先后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孵化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园。政府出台以系列鼓励动漫产业发展的文件,为加快我市动漫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我市动漫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省对动漫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规定:

一、本政策所指的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映、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本政策所指动漫企业的工商注册地、税务登记地、住所、研发及生产基地均必须在芜湖市内。

二、从 2008 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 1000 万元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动漫产业的奖励,凡与本市其他奖励重复的,从高但不重复奖励。

三、建立芜湖市动漫产业基地和园区,以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等院校为基础,建立动漫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为我市动漫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优质服务。

四、对动漫企业的原创影视动画作品,在市级电视台播出,按二维动画片每分钟500元、三维动画片每分钟1000元标准,给予原创企业一次性奖励,但每部作品原则上最高不超过10万元;在省级电视台播出,按二维动画片每分钟1000元、三维动画片每分钟2000元标准,给予原创企业一次性奖励,但每部作品原则上最高不超过4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按照每分钟二维2000元、三维3000元标准,给予原创企业一次性奖励,但每部作品原则上最高不超过80万元。在多个台播出的从高但不重复奖励。

五、对获得重要国际奖项和国家、省级评奖奖励的我市原创动漫作品,按所获奖励标准给予一定奖励。对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正式上线运行的原创网络游戏产品,根据其用户数、在线人数等综合数据,每款给予15—20万元的奖励;对获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原创网络游戏产品,每款给予20—30万元的配套奖励。

六、对新办动漫企业,自企业开工生产之日起,按照每年纳税数额(地方所得部分,下同)在五年内给予全额返还奖励,第六年至第十年按照50%给予返还奖励。

七、鼓励在我市设立动漫研发(技术、创作)中心,凡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的,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

八、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动漫企业,以实际投资额,按1:1 比例,由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给予贷款融资担保。

九、鼓励我市动漫创意及产品参加国内外各种节庆和展会。凡参加国内外知名动漫节庆和展会的,对展位费用给予适当补贴。

十、市属各媒体要优先安排刊播我市动漫产业的作品,开设专题节目推介我市动漫产业及作品。

十一、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支持我市动漫产业的发展壮大;支持我市动漫企业开展生产、创作、宣传和营销活动。政府是鼓励大大促进了芜湖动漫产业的发展。经济因素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1328.8亿元(不含沈巷镇),比上年增长18.2%,总量位居全省16个省辖市第2位,增幅居第1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3%,总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94美元,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3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7.5︰53︰39.5调整为4.4︰65.2︰30.4,工业化率由“十五”末的46.5%

上升到58.2%。财政收入200.7亿元,增长35.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4.3%。2010年,我们以占全省2.4%的国土面积、3.5%的人口,实现了占全省9%的生产总值、9.7%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0.1亿元,增长35.5%,“十一五”累计完成3458.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近5倍,年均增长40.7%。进出口总额26.1亿美元,增长82.7%,其中出口16.7亿美元,增长86.5%,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18727 元、783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2939元、2549

元,近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4.4%;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11万元,近五年年均增长18.6%。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芜湖被中央列为成功开拓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服务产业发达,可以很好的为动漫产业提供发展的资金,市场,后续服务支持,形成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良好经济因素。人文和技术因素,人才是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为保障动漫产业的高质高速发展,芜湖市很早就开始着手开展相关人才储备,目前已颇具成效。2003年9月,作为省级重点学科,安徽省、芜湖市首个动画专业本科班在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现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开课。2007年,首批毕业生尚未毕业即被国内动漫企业“抢购”一空。2004年9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设动画专业,培养方向为具有动画专业知识、创作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毕业后从事原画、动画、漫画创作以及电脑制作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动画人才。在芜湖的9所高等院校中,有6所开设了动漫创意专业,现有在校学生近万名。芜湖形成了庞大的人才力量,促进动漫发展。

产业竞争性,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以前行业为收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创新,最终导致技术停滞不前以至于远远落后于国外的制作水平。受现今环境的影响,人才的能力严重受到了制约,创新意识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多抄袭,复制,无任何自己动漫的特色,吸引力极差。不成熟的市场环境,在中国,受到传统思想的限制,国内很多的动漫事业不受的到支持,不视为正统,以至于中国很多的动漫家的作品在中国没有市场,只得卖给国外公司。中国动漫产业受到国外动漫产业的制约,严重制约国内的动漫产业发展。技术不足,资金跟不上,都影响和制约动漫公司的发展,无法形成有效地市场竞争力。

竞争对手,沿海地区动漫企业资金,技术和管理相对芜湖动漫企业拥有明显的竞争力,国外动漫产业发展时间长,技术先进,引领世界动漫发展的潮流。芜湖动漫企业应该明确并制定好公司发展的长远目标,利用芜湖的政策和文化,技术优势努力发展开发广大人民群众细纹乐见的动漫产品,保证自身企业的持久力和竞争力。

市场信号辨识:市场信号是指竞争对手采取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其意图、目标或内部情况的行动。市场信号是与竞争对手的分析相联系的,它是市场中信息传递的间接方式,有助于企业分析和预测竞争者的情况和制定自己的战略。从市场信号中了解竞争对手,是建立在对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假设、现行战略和能力已经进行调研的基础之上的。用调研成果同发现的市场信号相比较,可以鉴别哪些信号是真实的,哪些信号是虚张声势或故意误导,从而迅速做出判断,采取正确反应。芜湖动漫产业应积极的关注国内外动漫企业的市场信号,利用自身的市场信号作为手段发展的优势,壮大自身的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动漫交易会,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交流技术和管理经验,谋求订单,积极发展。也要明白自身企业的定位,明确发展的目标,秉承行业准则合理竞争,同时在对手有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合理诉讼,秘密反不正当竞争行为诉讼。

芜湖动漫企业的发展要明确分析自身和外部企业环境的因素,实事求是的发展,重视管理经验的积累,技术的创新,人才的保护,文化的承接,资金的运用,努力发展。

以上是我对芜湖动漫企业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下载王三运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三运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